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國教分支聖公會什麼教義

英國國教分支聖公會什麼教義

發布時間:2022-05-16 10:11:00

Ⅰ 英國信什麼宗教

大部分英國人信仰英國國教(基督教新教的一種),另外一些外來移民也保持了自己文化的信仰,比如天主教、伊斯蘭教、佛教等等。

Ⅱ 英國人信仰什麼教

基督教是英國的傳統宗教,但英國的宗教信仰種類多,世界上的大多數宗教,在此也可以覓到蹤影。穆斯林是英國的第二大宗教,此外還有印度教、猶太教、錫克教的團體。

英國聖公會教是國教,地位與天主教、基督教等相同。聖公會的大主教是英國的教皇,其地位與梵蒂岡的天主教皇約翰保羅二世相同。聖公會教廷的首都是英國的坎特伯雷。

Ⅲ 請問有誰知道英國皇室都信仰什麼宗教。謝謝!:)

16世紀中期,亨利八世(血腥瑪麗與處女女王伊利莎白的父親,多疑而嗜殺)開啟英國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後,英國教會脫離了羅馬教廷,建立英格蘭王國聖公會,即一般我們常說的英國國教教會,規定國王為國家宗教領袖。他之後繼任的瑪麗女王為進一步確立英國國王在教會內的領導地位,樹立聖公會在國內宗教的主導地位,大肆屠殺了包括許多貴族在內的天主教徒和以市民商人小僧侶為主的新教徒,因此外號BLOODY MARY。她妹妹伊利莎白一世繼任後,進一步對殘余天主教徒和新教徒恩威並施,最終使他們承認了「國王即教皇」,也使聖公會在國內取得了壓倒性權威,而天主教徒基本從那時起就在英國銷聲匿跡了。
此後歷代英國國王都被視以國家宗教領袖。同時自亨利八世起,就明文規定任何受封的貴族都必須宣稱自己信奉英國國教,包括王室成員在內的全體英國合法居民都不得改宗別教,否則以判國罪論處。
此後該條款幾經變更,目前除了以謀叛罪論處已經作廢外,有效的內容是:包括王室在內的所有貴族都必須信奉英國國教,該教為國家法定正教,所有聯合王國合法居民都必須承認聖公會為英國國教唯一教會,都必須承認英國國王為國教領袖。

Ⅳ 英國國教屬於新教嗎

英國國教為聖公宗,是基督新教的教派。由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創始並作為英國的國教,由英國國王擔任教會最高首腦。聖公宗到了美國之後,英文名稱卻改為「The Episcopal Church」。「Episcopal」意思為主教制的教會。 英國聖公會的最高主教是坎特伯里大主教,副手是約克大主教。 新教有三個主要大宗派:馬丁·路德的信義宗、加爾文創立的歸正宗以及英國國教派的聖公宗。當年的英國清教徒運動起因和過程比較復雜,但歸結起來原因只有一個,政教合一還是政教分開。 英國的聖公會主張的是政教合一,所有的教會,信徒都以國王為頭頭,主教也由國王任命,而且聖公會還保留了一些天主教的痕跡。 而那些新教徒們則要求完全的宗教改革,剔除一切天主教的痕跡,認為宗教和政治應該分開,國王不應該插手宗教。基本矛盾就在這里,隨著矛盾的日益增加,漸漸的引發了英國內戰,克倫威爾當政時,新教徒一統英國天下,他死後,新教又失勢了。但此時已經他們已經是個非常的龐大的群體,國王及民眾也漸漸適應了他們的存在,此後也就和平相處了。

Ⅳ 國教是什麼

一個國家主要信仰的宗教。比如印度的國教並不是佛教而是印度教,英國主要是聖公會(基督新教的一個支派,新教又稱誓反教在我們中國叫基督教),法國,義大利,美洲和歐洲絕大部分國家奉天主教(世界稱基督公教)非洲,亞洲部分國家則是天主教(基督公教),東正教為國教,少部分以伊斯蘭,佛教,猶太教為國教,基督公教(天主教),東正教,新教,都是信奉耶穌為救世主,為兄弟教會,要合一的。

Ⅵ 16世紀宗教改革後,英國有那些主要教派,清教徒主張什麼

英國教會仍然動盪(1558一1689)

1.英國的改教運動是漫長的

前文已經看到英國教會的獨特之處,其特點之一是:英國的改教運動,政治性超過宗教性;強調組織超過強調教義。

另一個特點是:其它國家改教運動多少已進入定局之時,英國仍然處於動盪和改變的階段,主要是因為加爾文的影響強烈地臨到英國教會,而這影響來到英國比到法國、荷蘭、蘇格蘭等地都晚了很久。

2.加爾文的影響

公元1563年的伊莉沙白決議案,並未解決英國的教會問題。當血腥瑪利逼迫時,許多復原教徒逃到日內瓦歸附了加爾文,公元1558年,伊莉沙白繼瑪利人後,登位為英國女王,這批信徒便懷著滿腔熱情、帶著加爾文觀念回到英國,因此,幾乎在伊莉沙白統治一開始,就聽列無數鼓吹徹底改教的呼聲。公元1563年的決議案根本不能滿足他們,因為他們所期望的是看到英國教會被徹底潔凈;因此,這批人就被稱為「清教徒」(Puritans)。

3.清教徒渴望改革

英國教會清教徒渴望看到每個教會都有熱心的、屬靈的、善講道的牧師;他們要求廢除當日流行的牧師禮袍、跪著頂聖餐的方式、婚禮中的戒指儀式以及洗禮時劃十字的記號。

清教徒認為牧師禮袍使聖職人員成為特殊階級,無形中聯想到天主教祭司的權威。跪著領聖餐的方式,令人聯想到天主教的化質說,敬拜臨在聖餐的基督身體。婚禮中的戒指儀式則代表天主教以婚禮為七聖禮之一的看法。對清教徒而言,洗禮時劃十字的記號,純屬天主教的迷信。因此,他們迫切希望教會把這些「天主教的舊酵」(old 1eaven of Catholicism)都掃除干凈。

不久,他們又進一步要求在每一個教會中選出長老來,負起教會懲治的工作。他們也盼望廢除主教制,由百姓選出他們自己的牧師,而且所有牧師地位平等。這項要求,是要使教會行政制度由主教制變成長老制。

清教徒運動的領導人物是卡特賴特(Thomas Cartwright),他是劍橋大學的神學教授。早期反清教徒的首腦人物是惠特吉夫(John Whitgifi),在他的陰謀下,卡特賴特被撤職;此後,卡特賴特便過著流浪與受逼迫的日子,但他仍繼續為長老派清教徒主義(Presbyterian Puritanism)不遺餘力地勞苦工作。

雖然清教徒反對英國教會的主教制及許多儀式、條文,但他們絕不脫離教會;他們仍願留在教會中,從內部加以改革,以便照加爾文日內瓦教會的模式,塑造英國教會。

4.分離派脫離英國教會

分離派信徒認為,從內部改革英國教會的工作,不是絕望就是一項冗長乏味的事工。因此,他們決定脫離英國教會,故被稱為「分離派」(Separatists)或「不同意者」(Dissenters)。在教會行政制度方面,他們強調每一個教會都是獨立自主的,沒有一個教會可以干涉另一個教會。因此,他們又稱為「公理派」(Congregationalists)或「獨立派」(Independentists)。

留在英國教會及脫離英國教會的人,都接受加爾文信仰。

公元1620年在美國普里茅斯(P1ymouth)建立殖民地的,就是分離派信徒,他們也叫「天路客」(Pi1grims)。幾年後,建立麻薩諸塞灣殖民地(Massachusetts Bay Colony)的,則為一批清教徒(Puritans)。

5.清教徒獲得優勢

伊莉沙白死後四十年內,清教徒都在受壓及逼迫之下。直到公元1640年的「長期國會」(Long Parliament),長老派清教徒才佔大多數。他們立刻肅清議會,將兩位最反對清教徒的人物:斯特拉福伯爵(the Ear1 of Sirafford)與大主教絡得(Archbishop Laud)送去審問、定罪及斬頭。

國王查理對這些事甚表不悅;他決定將國會中反對黨五位領袖加上叛國罪名,但是下議院拒絕交人。

於是國王決定動用武力,使國會屈服。他離開倫敦,前往諾丁安(Nottingham)發動戰爭,使英國陷入內戰之中。

在國王這邊的是貴族與士紳;由於他們的英勇與騎術被稱為「保王黨」(Cavaliers)。在國會這邊的是店員、農夫及小部份高階層份子。保王黨都有飄長的髻發,而對敵的一方卻留著短發、顯出頭形,因此被譏為「圓頭」(Roundheads)。

戰爭初期,國王這邊占優勢。在國會軍隊中,有一位農夫,名叫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他以睿智的眼光,看出真正的難處,他對一位清教徒國會議員漢普登(Hampden)說:「一批窮酒保和學徒,絕不能打倒貴族。」

克倫威爾是歷史上偉人之一。身為騎兵團團長,他表現出高度才幹與勇氣。他的軍團成為出名的「克倫威爾軍團」,所向無敵。全體團員都有宗教信仰,他們不起誓、不喝酒、唱著詩、邁向戰場。

一個二萬一千人的軍隊按照「克倫威爾軍團」的方式組織了起來。這是一個充滿宗教熱誠的團體,是十字軍以來沒有見過的現象。這支軍隊中,大部份軍人是敬畏神、心中火熱、吟唱聖詩的清教徒。沒有戰事的時候,他們就在一起讀經、禱告、唱詩。

納斯比之役(Battle of Naseby)中,保王黨像風前的糠批潰散,國王被迫投降,審訊之後,國王被判為暴君、賣國賊、謀殺者及公敵,必須處以死刑。公元1649年一月卅日,查理一世走上了倫敦皇宮前的斷頭台,當時有極多群眾在場目睹國王的死刑。

6.威斯敏斯特會議(The Westminster Assemb1y)

在戰爭進行中,國會決定改革教會,於公元1643年廢除主教制,並在威斯敏斯特召開會議,以制訂信條及教會行政制度。大會有一百二十一位教牧代表及三十位信徒代表參加,其中除公理派與聖公宗外,大部份是長老派清教徒。由於蘇格蘭人在戰爭時給過幫助,所以也將一些席位給蘇格蘭代表;雖然他們沒有投票權,但在會中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威斯敏斯特會議成為英國教會史中一次劃時代的會議。會中制訂了「崇拜指南」(Directory of Worship)以取代過去的「公禱書〕。這本「崇拜指南〕至今仍被長老派及公理派教會所採用。會中也訂立了有名的「威斯敏斯特信條」(Wotminster Confession),這是改教運動時期,復原教主義最後一份偉大的信經。此外,也為講道解經預備了「大本信仰問答」(Larger Catechism);並為教導兒童預備了「小本信仰問答」(Shorter Catechism)。

此次會議非常成功;威斯敏斯特信條及兩本信仰問答,都是加爾文派或改革宗教義的最佳文件。

公元1648年,國會通過接受這些文件,只將威斯敏斯特信條作了些許修訂。這份信條也在蘇格蘭全國大會中通過採納。加爾文派在英國教會所做的改教運動,至此可以說是大功告成。同一年,歐洲大陸的三十年戰爭,也因韋斯發里亞和約的簽訂而告結束。

7.清教徒統治結束

納斯比全勝、和查理一世去世後,軍隊地位變成了至高無上。大部份軍人屬於獨立派,克倫威爾本人則傾向公理派。國會宣告英國教會的行政體系采長老派,但因受到軍隊的壓力,要使全英國納入長老派是不可能的。

從公元1649到年間,英國是一個共和政體,克倫威爾被任命為攝政,因此,實際上是軍人專制。在克倫威爾治下,各宗教團體都得到相當多的自由,尤其是「不從國教者」(Nonconformists)和「不同意者」(Dissenters)。甚至連最令人討厭的貴格派信徒(Quakers),克倫威爾也對他們友善。自從內戰以來,大約有二千個主教制下的聖職人員,失去他們賴以維生的職業,過著貧困的日子。

8.王權復興時代

公元1658年九月三日,克倫威爾去世,由他的兒子理查(Richard)繼承父親的遺缺。英國人民普遍對嚴厲的清教徒主義所施的重軛感到不滿;於是從國外將查理一世的兒子請回英國,並加冕為為查理二世。這次司都亞王朝(House of Stuart)重得王權,在歷史上稱為「公元1660年復辟」(Restoration of 1660)。

復辟後國會做的第一件事是,寬赦所有在內戰時與查理一世交戰的人,但最高司法院的委員們除外,因為他們將查理一世送上斷頭台。

公元1662年五月,國會(現在是強烈的安立甘派)通過一項新的「教會統一條例〕,將「崇拜指南」(或稱公禱書)修改了六百處之多,目的在脫離清教徒主義;並且宣告不許使用修訂本以外的任何崇拜儀式。約有二千名長老派教牧人員,因拒絕接受而被免職,過著窮苦的生活。

蘇格蘭國會在逼迫信徒上,可與英國逼迫不同意者的方式媲美。蘇格蘭復原教徒稱為「立約派」(Covenanters),他們像鹿一樣被人到處追趕,甚至那些躲在山洞裡秘密聚會的信徒,也被拉出來淹死。

在英國為信仰受苦的大批聖徒中,有一位可憐的思想家,名叫本仁約翰(John

另一位清教徒,名叫彌爾頓(John Mi1ton);出生貴族世家、受過高等教育、並具罕有才華;他在眼睛、孤單、貧苦中,寫下了偉大的基督教史詩「失樂園」(Paradise Lost)。

逼迫的結果,使清教徒不得不脫離英國教會。過去他們曾希望留在教會中,從內部改革教會,現在他們被迫採取分離派的立場,他們也成了「不同意者」。

查理二世的一生,都搖擺在不信和迷信天主教之間。公元1685年,在臨終前,他接受了羅馬天主教信仰。他的兄弟詹姆士二世(James 二)繼任國王,是個熱誠的天主教徒,一心要在英國恢復天主教。於是他與廢除「南特詔諭」的法王路易十四(Louis X N)合謀,以達成心願。到這時,宗教和政治的自由都面臨危機。

9.威廉和瑪利(William and Mary)

正當這黑暗時刻,荷蘭復原教主義的鬥士威廉三世出來,與法王路易十四為敵。威廉的妻子瑪利是英王詹姆士二世的女兒。英國人民在極度困境中向威廉求救,於是威廉便於公元1688年舉兵自荷蘭過海,將岳父詹姆士二世逐出英國。他與瑪利被加冕為英國的國王和王後。

第二年,詹姆士想得回王位。他在法軍的援助下,登陸愛爾蘭。南愛雨蘭人是天主教徒,站在詹姆士這邊;北愛爾蘭人是復原教徒,站在威廉這邊,稱為奧蘭治黨(Orange-men)。公元1690年,一場決定性的戰役在波尼(Boyne)爆發。詹姆士在遠處觀戰,他一看到自己的軍隊失敗,立刻逃往法國;而在另一邊,威廉雖然負了傷,仍然身先士卒,表現出極度的勇氣與領袖氣質。

由於他的英勇和堅定的立場,威廉為復原教主義保全了荷蘭、英國與美洲,他也使這些地方從天主教主義、路易十四及詹姆士二世的暴政下,釋放出來。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因復原教和天主教之間的歧異而引發的戰爭了。

10.英國享受信仰自由

威廉和瑪利被加冕為英國的國王和王後時,有四百位英國教會的教牧人員(其中包括七位主教),拒絕宣誓效忠新的政權。為此,他們都被剝奪了教會職份。

到這時,宗教信仰自由終於頒給了復原派的「不同意者」。根據公元1689年的「信仰容忍法案」(The To1eration Act),凡是願意實行以下各點的,都可以自由崇拜:(1)發誓效忠威廉與瑪利。(2)拒絕教皇權柄、化質說、彌撒、向馬利亞和聖徒禱告。(3)接受「三十九信條」。這樣,便使復原教不同意者的各宗派,可以在英國有自由而且得以公開。這些不同意者包括:長老派、公理派、浸禮派和貴格派,人數加起來約為當時英國總人口的十分之一。

這項「信仰容忍法案」並不應用在羅馬天主教徒和不信三位一體教義的人身上。

Ⅶ 英國有哪些宗教

英國主要宗教有英國國教、天主教,另外還有伊斯蘭教、印度教、錫克教、猶太教和佛教等較小的宗教社團。

(7)英國國教分支聖公會什麼教義擴展閱讀:

英國宗教的興起

英國宗教改革是發生在16世紀英格蘭的一系列事件,旨在使英國教會脫離教皇和羅馬教廷的控制。

都鐸王朝統治初期,英國教會由羅馬教廷所控制,當時的英國教會掌握著英國三分之一左右的地產,所擁有的財富約佔全國總財富的五分之一左右。羅馬教會不僅從英國賺取大量錢財,而且還干預英國的宗教事務。

隨著人文主義和宗教改革思想的傳播,英國社會各階層的反教會情緒日益高漲。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要求奪取教會的土地和其他財產,而逐漸強大起來的專制王朝則力圖把教會作為專制王權的統治工具,在這樣的背景下,英王亨利八世進行了一場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運動。

16世紀中葉,在瑪麗一世統治期間,天主教曾短暫地在英國卷土重來。但後繼者伊麗莎白一世上台後,迅速恢復了英國國教,並頒布一系列法令措施來鞏固宗教改革的成果。

在這場宗教改革運動中,天主教會被剝奪的財產很大一部分落入了新興資產階級的手裡,進而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此外,宗教改革否定了羅馬天主教會的絕對權威,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也為資本主義的興起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Ⅷ 英國國教是什麼

英國國教是指國家和教會聯手辦教育。它的主要特徵是國會嚴格監督教師培養紳士以古典學科為主民族意識不斷加強加強英語教學

Ⅸ 18世紀英國的國教是什麼

英國的國教為:英國聖公會(聖公宗)
在1530年前,英國信奉天主教為自己的國教,並且被認為是天主教會非常有影響力的國家。16世紀,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因自己生育問題,向羅馬教廷提出希望與皇後離婚,另娶皇後的女僕為妻。天主教羅馬教廷6年內均已《聖經》聖保祿宗徒的話「天作之合,不可拆散」為由拒絕離婚請求。 盡管亨利八世僱傭更多的教會法學士為他的離婚做後盾,但是最終教廷依然以「恕難照勻」回復他的請求信函。 故1530年前後,亨利八世出於對教廷在婚姻上的不可妥協,以及受到了皇後女僕的慫恿而閱讀了馬丁路德所寫的《君主論》,正式宣布脫離羅馬天主教會,把自己封為「全英國的教皇」,正式成立「聖公會」。 現在英國已然以聖公會為自己的主要宗教。
天主教會正在與英國聖公會做著長時間的談判,希望盡快完成合一,但因為聖公會支持女性祝聖主教和神父的事情,與天主教會已然造成分歧。

Ⅹ 英國人信哪種宗教

16世紀以後,英國是好幾個重要的新教教派的發源地:聖公會(此為大公教教派)、公理會、浸信會、公誼會、循道公會-衛理公會、弟兄會等。18世紀和19世紀,英國曾經是基督教多次屬靈復興運動的中心和海外傳教的重要基地,誕生過約翰·衛斯理、懷特腓、卜維廉、克理威廉、馬禮遜、達秘、戴德生、李文斯敦、賓路易師母、史百克等眾多著名基督教徒。
2001年人口調查數據顯示:基督宗教占總人口的71.6%。伊斯蘭教佔2.7%。印度教佔1%。其他佔1.6%。 「不明/沒有宗教人士」佔23.1%。[37]其他宗教還包括佛教、猶太教等[38]。
2007年調查顯示:基督宗教占總人口的64%。伊斯蘭教佔4%。在不同歲數的群體在信仰方面有不同的趨勢。當受訪者年齡越大,承認有宗教信仰的比率便越高[39]。
英格蘭和威爾士2011年人口調查數據顯示: 基督宗教占總人口的59.3%。伊斯蘭教佔4.8%。印度教佔1.5%。無宗教25%。
2012年3月英國君主伊麗莎白二世在蘭柏宮演說表示「聖公會的理念偶爾被誤解」

閱讀全文

與英國國教分支聖公會什麼教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中文工資多少 瀏覽:282
英國月租多少錢一個月 瀏覽:114
義大利語grigio是什麼顏色 瀏覽:389
印度酸梅湯怎麼做 瀏覽:334
中國都有哪些葡萄品種 瀏覽:22
越南紅酸枝正尺多少錢一副 瀏覽:671
伊朗目前的策略是什麼 瀏覽:464
越南語解封怎麼說 瀏覽:411
英國紅茶配什麼搭配最好 瀏覽:939
英國每天生活都吃什麼 瀏覽:440
用越南服怎麼登錄真實視頻 瀏覽:159
越南人來中國要辦什麼證 瀏覽:466
紅的印尼哪裡有賣 瀏覽:148
印度尼西亞的物品是多少印尼 瀏覽:289
中國交通頻道怎麼直播 瀏覽:479
法國和義大利哪個城市化水平高 瀏覽:205
越南媳婦怎麼申請華僑 瀏覽:479
北京八中國際怎麼樣 瀏覽:559
有什麼軟體可以識別越南歌曲 瀏覽:360
中國人對越南的誤解有哪些 瀏覽: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