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筆記本電腦叫什麼名字
這個叫觸摸板。
觸摸板(英文:touchpad)是一種在平滑的觸控板上,利用手指的滑動操作來移動游標的輸入裝置。當使用者的手指接近觸摸板時會使電容量改變,觸摸板自身會檢測出電容改變數,轉換成坐標。觸摸板是藉由電容感應來獲知手指移動情況,對手指熱量並不敏感。其優點在於使用范圍較廣,全內置、超輕薄筆記本均適用,而且耗電量少,可以提供手寫輸入功能;因為它是無移動式機構件,使用時可以保證耐久與可靠。
Ⅱ 產自英國的電腦是什麼牌子
有呢 戴爾就是英國 中國的有方正,神舟,聯想,台灣的有宏基,明基,華碩,日本的有東芝,索尼,美國的有蘋果、惠普英國的戴爾
Ⅲ 電腦的由來與發展歷史
計算機,用來計算的機器。科學家發明了某些零件組成的機器可以用來計算,於是計算機便慢慢成為一門學科和工具出現在人類歷史的舞台上,從五十多年前到現在,隨著計算機的快速發展,它對人類生活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社會進入計算機的時代。
1、20世紀50年代中期,計算機只放置在科學家的實驗室中,只有科學家才會操作這些計算機,這樣的計算機大小可佔一個實驗室,一般人都不了解這么一個巨大的玩物。(如今每個人都知道計算機,計算機體積不斷變小,桌面電腦,筆記本電腦,掌上電腦;同時計算機的存儲器容量越來越大,處理器運算越來越快。)
2、除了體積大小以外,最早出現的計算機與現在的計算機的最大不同在於它們的工作方式。最早出現的計算機沒有操作系統,那麼它們怎麼工作呢?舉例,如果要排列一組數據,計算機操作員就要配置計算機的硬體,設置電路。完成後計算機便可以自動排好數據了。一般地,每一個任務對應的電路設置都是不同的,對每一台計算機而言,它們只是執行一個特定的任務。我們理解到這樣畢竟比人工排列一組數據簡單。在那個時候,每台電腦執行一個特定的任務,而很少改變自己的電路設置。(改變了則執行其他任務),這樣能讓那時候的computer power發揮到最大,但很明顯這樣子缺乏靈活性。對比現在,我們用微型計算機去執行一大堆任務,而且經常從這個任務轉到那個任務,不需關閉電源去配置電路,不需添加新的硬體,輕易完成這么一大堆任務。
3、早期體積巨大的計算機都收藏在博物館了,有的還可以在網上購買。
Ⅳ 17世紀英國人發明了什麼計算機
十七世紀中期,歐洲人發明了機械計算器。
1642年,法國哲學家和數學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加減法計算機。
它是利用齒輪傳動原理製成的機械式計算機,通過手搖方式操作運算。他稱「這種算術機器所進行的工作,比動物的行為更接近人類的思維」。這一思想對以後計算機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1671年,著名的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G。W。Leibnitz)製成了第一台能夠進行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的機械式計算機。
最後,機械式l計算機發展成為不久前還能見到的手搖或電動的台式計算機。1833年,英國科學家巴貝奇(Charles Babbage)提出了製造自動化計算機的設想,他所設計的分析機,引進了程序控制的概念。盡管由於當時技術上和工藝上的局限性,這種機器未能完成製造,但它的設計思想,可以說是現代計算機的雛型。
(4)英國小型電腦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計算機按用途可分為通用計算機和專用計算機。
1、專用計算機功能單一,可靠性高,結構簡單,適應性差。但在特定用途下最有效、最經濟、最快速,是其他計算機無法替代的。如軍事系統、銀行系統屬專用計算機、彈道參數計算機、監控計算機等。
2、通用計算機的話,象個人計算機就是很好的例子。通用計算機按其規模、速度和功能等又可分為巨型機、大型機、中型機、小型機、微型機及單片機。
Ⅳ 是誰發明的電腦啊
第一台計算機(ENIAC)於1946年2月,在美國誕生。提出程序存儲的是美國的數學家 馮^諾依曼, 在美國陸軍部的資助下,與1943年開始了ENIAC的研製,1946年完成; 一、機械計算機的誕生 在西歐,由中世紀進入文藝復興時期的社會大變革,極大地促進了自然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長期被神權壓抑的創造力得到了空前的釋放 。而在這些思想創意的火花中 ,製造一台能幫助人進行計算的機器則是最耀眼、最奪目的一朵。從那時起,一個又一個科學家為了實現這一偉大的夢想而不懈努力著。但限於當時的科技水平,多數試驗性的創造都以失敗而告終,這也就昭示了拓荒者的共同命運: 往往在倒下去之前見不到自己努力的成果。而後人在享用這些甜美成果的時候,往往能夠從中品味出汗水與淚水交織的滋味…… 1614 年:蘇格蘭人John Napier(1550 ~1617 年)發表了一篇論文 ,其中提到他發明了一種可以進行四則運算和方根運算的精巧裝置。 1623 年:Wilhelm Schickard(1592 ~1635 年)製作了一個能進行6 位數以內加減法運算,並能通過鈴聲輸出答案的「計算鍾」。該裝置通過轉動齒輪來進行操作。 1625 年:William Oughtred(1575 ~1660 年)發明計算尺。 1668 年:英國人Samuel Morl(1625 ~1695 年)製作了一個非十進制的加法裝置,適宜計算錢幣。 1671 年:德國數學家Gottfried Leibniz 設計了一架可以進行乘法運算,最終答案長度可達16位的計算工具。 1822 年:英國人Charles Babbage(1792 ~1871 年)設計了差分機和分析機 ,其設計理論非常超前,類似於百年後的電子計算機,特別是利用卡片輸入程序和數據的設計被後人所採用。 1834 年:Babbage 設想製造一台通用分析機,在只讀存儲器(穿孔卡片)中存儲程序和數據 。Babbage在以後的時間里繼續他的研究工作,並於1840 年將操作位數提高到了40 位,並基本實現了控制中心(CPU)和存儲程序的設想,而且程序可以根據條件進行跳轉,能在幾秒內做出一般的加法,幾分鍾內做出乘、除法。 1848 年:英國數學家George Boole 創立二進制代數學,提前近一個世紀為現代二進制計算機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1890 年:美國人口普查部門希望能得到一台機器幫助提高普查效率。Herman Hollerith (後來他的公司發展成了IBM 公司)借鑒Babbage 的發明,用穿孔卡片存儲數據,並設計了機器。結果僅用6 周就得出了准確的人口統計數據(如果用人工方法,大概要花10 年時間)。 1896 年:Herman Hollerith 創辦了IBM 公司的前身。 二、電子計算機問世 在以機械方式運行的計算器誕生百年之後,隨著電子技術的突飛猛進,計算機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由機械向電子時代的過渡,電子器件逐漸演變成為計算機的主體,而機械部件則漸漸處於從屬位置。二者地位發生轉化的時候,計算機也正式開始了由量到質的轉變,由此導致電子計算機正式問世。下面就是這一過渡時期的主要事件: 1906 年:美國人Lee De Forest 發明電子管,為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24 年2 月:IBM 公司成立,從此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公司誕生。 1935 年:IBM 推出IBM 601 機。這是一台能在一秒鍾內算出乘法的穿孔卡片計算機 。這台機器無論在自然科學還是在商業應用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大約製造了1500 台。 1937 年:英國劍橋大學的Alan M.Turing(1912 ~1954 年)出版了他的論文 ,並提出了被後人稱之為「圖靈機」的數學模型。 1937 年:Bell 試驗室的George Stibitz 展示了用繼電器表示二進制的裝置。盡管僅僅是個展示品,但卻是第一台二進制電子計算機。 1940 年1 月:Bell 實驗室的Samuel Williams 和Stibitz 製造成功了一個能進行復雜運算的計算機。該機器大量使用了繼電器,並借鑒了一些電話技術,採用了先進的編碼技術。 1941 年夏季:Atanasoff 和學生Berry 完成了能解線性代數方程的計算機,取名叫「ABC 」(Atanasoff-Berry Computer),用電容作存儲器 ,用穿孔卡片作輔助存儲器 ,那些孔實際上是「燒」上去的,時鍾頻率是60Hz,完成一次加法運算用時一秒。 1943 年1 月:Mark I 自動順序控制計算機在美國研製成功。整個機器有51 英尺長 、5 噸重 、75萬個零部件。該機使用了3304 個繼電器 ,60 個開關作為機械只讀存儲器 。程序存儲在紙帶上 ,數據可以來自紙帶或卡片閱讀器。Mark I 被用來為美國海軍計算彈道火力表。 1943 年9 月:Williams 和Stibitz 完成了「Relay Interpolator 」,後來命名為「ModelⅡ Re-lay Calculator 」的計算機。這是一台可編程計算機,同樣使用紙帶輸入程序和數據。它運行更可靠,每個數用7 個繼電器表示,可進行浮點運算。 1946 年: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誕生 ,這是第一台真正意義上的數字電子計算機。開始研製於1943 年,完成於1946 年,負責人是John W.Mauchly 和J.Presper Eckert,重30 噸,用了18000 個電子管,功率25 千瓦,主要用於計算彈道和氫彈的研製。 三、晶體管計算機的發展 真空管時代的計算機盡管已經步入了現代計算機的范疇,但因其體積大、能耗高、故障多、價格貴,從而制約了它的普及和應用。直到晶體管被發明出來,電子計算機才找到了騰飛的起點。 1947 年:Bell 實驗室的William B.Shockley 、 John Bardeen 和Walter H.Brattain 發明了晶體管,開辟了電子時代新紀元。 1949 年:劍橋大學的Wilkes 和他的小組製成了一台可以存儲程序的計算機,輸入輸出設備仍是紙帶。 1949 年: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 Computer——電子離散變數自動計算機)——第一台使用磁帶的計算機。這是一個突破,可以多次在磁帶上存儲程序。這台機器是John von Neumann 提議建造的。 1950 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Yoshiro Nakamats 發明了軟磁碟 ,其銷售權由IBM公司獲得 。由此開創了存儲時代的新紀元。 1951 年:Grace Murray Hopper 完成了高級語言編譯器。 1951 年:UNIVAC-1 ——第一台商用計算機系統誕生,設計者是J.Presper Eckert 和JohnMauchly 。被美國人口普查部門用於人口普查,標志著計算機進入了商業應用時代。 1953 年:磁芯存儲器被開發出來。 1954 年:IBM 的John Backus 和他的研究小組開始開發FORTRAN(FORmula TRANslation) ,1957 年完成。這是一種適合科學研究使用的計算機高級語言。 1957 年:IBM 開發成功第一台點陣式列印機。 四、集成電路為現代計算機鋪平道路 盡管晶體管的採用大大縮小了計算機的體積、降低了價格 、減少了故障 ,但離用戶的實際要求仍相距甚遠,而且各行業對計算機也產生了較大的需求,生產性能更強、重量更輕、價格更 低的機器成了當務之急。集成電路的發明解決了這個問題。高集成度不僅使計算機的體積得以減小,也使速度加快、故障減少。從此,人們開始製造革命性的微處理器。 1958 年9 月12 日:在Robert Noyce(Intel 公司創始人)的領導下,集成電路誕生 ,不久又發明了微處理器。但因為在發明微處理器時借鑒了日本公司的技術,所以日本對其專利不承認,因為日本沒有得到應有的利益。過了30 年,日本才承認,這樣日本公司可以從中得到一部分利潤。但到2001 年,這個專利就失效了。 1959 年:Grace Murray Hopper 開始開發COBOL(COmmon Business-Oriented Language)語言 ,完成於1961 年。 1960 年:ALGOL ——第一個結構化程序設計語言推出。 1961 年:IBM 的Kennth Iverson 推出APL 編程語言。 1963 年:DEC 公司推出第一台小型計算機——PDP-8 。 1964 年:IBM 發布PL/1 編程語言。 1964 年:發布IBM 360 首套系列兼容機。 1964 年:DEC 發布PDB-8 小型計算機。 1965 年:摩爾定律發表,處理器的晶體管數量每18 個月增加一倍,價格下降一半。 1965 年:Lofti Zadeh 創立模糊邏輯,用來處理近似值問題。 1965 年:Thomas E.Kurtz 和John Kemeny 完成BASIC(Beginner 』s All-purpose SymbolicIn-struction Code)語言的開發。特別適合計算機教育和初學者使用,得以廣泛推廣。 1965 年:Douglas Englebart 提出滑鼠器的設想,但沒有進一步研究,直到1983年才被蘋果電腦公司大量採用。 1965 年:第一台超級計算機CD6600 開發成功。 1967 年:Niklaus Wirth 開始開發PASCAL 語言,1971 年完成。 1968 年:Robert Noyce 和他的幾個朋友創辦了Intel 公司。 1968 年:Seymour Paper 和他的研究小組在MIT 開發了LOGO 語言。 1969 年:ARPANet(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計劃開始啟動,這是現代Internet 的雛形。 1969 年4 月7 日:第一個網路協議標准RFC 推出。 1970 年:第一塊RAM 晶元由Intel 推出,容量1KB 。 1970 年:Ken Thomson 和Dennis Ritchie 開始開發UNIX 操作系統。 1970 年:Forth 編程語言開發完成。 1970 年:Internet 的雛形ARPANet 基本完成,開始向非軍用部門開放。 1971 年11 月15 日:Marcian E.Hoff 在Intel 公司開發成功第一塊微處理器4004,含2300個晶體管,字長為4 位,時鍾頻率為108KHz,每秒執行6 萬條指令。 1972 年:1972 年以後的計算機習慣上被稱為第四代計算機。基於大規模集成電路及後來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這一時期的計算機功能更強,體積更小。此時人們開始懷疑計算機能否繼續縮小,特別是發熱量問題能否解決。同時,人們開始探討第五代計算機的開發。 1972 年:C 語言開發完成。其主要設計者是UNIX 系統的開發者之一Dennis Ritche。這是一個非常強大的語言,特別受人喜愛。 1972 年:Hewlett-Packard 發明了第一個手持計算器。 1972 年4 月1 日:Intel 推出8008 微處理器。 1972 年:ARPANet 開始走向世界,Internet 革命拉開序幕。 1973 年:街機游戲Pong 發布,得到廣泛歡迎。發明者是Nolan Bushnell(Atari 的創立者)。 1974 年:第一個具有並行計算機體系結構的CLIP-4 推出。 五、當代計算機技術漸入輝煌 在此之前,應該說計算機技術還是主要集中於大型機和小型機領域的發展。隨著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和微處理器技術的進步,計算機進入尋常百姓家的技術障礙逐漸被突破。特別是在Intel公司發布了其面向個人用戶的微處理器8080 之後,這一浪潮終於洶涌澎湃起來,同時也催生出了一大批信息時代的弄潮兒,如Stephen Jobs(史締芬?喬布斯)、Bill Gates(比爾?蓋茨)等 ,至今他們對整個計算機產業的發展還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此時段,互聯網技術和多媒體技術也得到了空前的應用與發展,計算機真正開始改變我們的生活。 1974 年4 月1 日:Intel 發布其8 位微處理器晶元8080 。 1975 年:Bill Gates 和Paul Allen 完成了第一個在MIT(麻省理工學院)的Altair 計算機上運行的BASIC 程序。 1975 年:Bill Gates 和Paul Allen 創辦Microsoft 公司(現已成為全球最大、最成功的軟體公司)。3 年後就收入50 萬美元,員工增加到15 人。1992 年達28 億美元,1 萬名雇員。1981年Microsoft為IBM 的PC 機開發操作系統,從此奠定了在計算機軟體領域的領導地位。 1976 年:Stephen Wozinak 和Stephen Jobs 創辦蘋果計算機公司,並推出其Apple Ⅰ計算機。 1978 年6 月8 日:Intel 發布其16 位微處理器8086 。1979 年6 月又推出准16 位的8088 來 滿足市場對低價處理器的需要,並被IBM 的第一代PC 機所採用。該處理器的時鍾頻率為4.77MHz 、8MHz和10MHz,大約有300 條指令,集成了29000 個晶體管。 1979 年:低密軟磁碟誕生。 1979 年:IBM 公司眼看個人計算機市場被蘋果等電腦公司佔有,決定開發自己的個人計算機 。為了盡快推出自己的產品,IBM 將大量工作交給第三方來完成(其中微軟公司就承擔了操作系統的開發工作 ,這同時也為微軟後來的崛起奠定了基礎),於1981 年8 月12 日推出了IBM- PC 。 1980 年:「只要有1 兆內存就足夠DOS 盡情表演了」,微軟公司開發DOS 初期時說 。今天來聽這句話有何感想呢? 1981 年:Xerox 開始致力於圖形用戶界面、圖標、菜單和定位設備(如滑鼠)的研製 。結果研究成果為蘋果所借鑒,而蘋果電腦公司後來又指控微軟剽竊了他們的設計,開發了Windows 系列軟體。 1981 年8 月12 日:MS-DOS 1.0 和PC-DOS 1.0 發布。Microsoft 受IBM 的委託開發DOS 操作系統,他們從Tim Paterson 那裡購買了一個叫86-DOS 的程序並加以改進。由IBM 銷售的版本叫PC-DOS,由Microsoft 銷售的叫MS-DOS 。Microsoft 與IBM 的合作一直到1991 年的DOS 5.0 為止。最初的DOS 1.0非常簡陋,每張盤上只有一個根目錄,不支持子目錄,直到1983 年3 月的2.0 版才有所改觀。MS-DOS在1995 年以前一直是與IBM-PC 兼容的操作系統,Windows 95 推出並迅速佔領市場之後,其最後一個版本命名為DOS 7.0 。 1982 年:基於TCP/IP 協議的Internet 初具規模。 1982 年2 月:80286 發布,時鍾頻率提高到20MHz 、增加了保護模式、可訪問16MB 內存、支持1GB以上的虛擬內存、每秒執行270 萬條指令、集成了13.4 萬個晶體管。 1983 年春季:IBM XT 機發布,增加了10MB 硬碟、128KB 內存、一個軟碟機、單色顯示器、一台列印機、可以增加一個8087 數字協處理器。當時的價格為5000 美元。 1983 年3 月:MS-DOS 2.0 和PC-DOS 2.0 增加了類似UNIX 分層目錄的管理形式。 1984 年:DNS(Domain Name Server)域名伺服器發布,互聯網上有1000 多台主機運行。 1984 年底:Compaq 開始開發IDE 介面,能以更快的速度傳輸數據,並被許多同行採納,後來在此基礎上開發出了性能更好的EIDE 介面。 1985 年:Philips 和SONY 合作推出CD-ROM 驅動器。 1985 年10 月17 日:80386 DX 推出 。時鍾頻率達到33MHz 、可定址1GB 內存 、每秒可執行600萬條指令、集成了275000 個晶體管。 1985 年11 月:Microsoft Windows 發布。該操作系統需要DOS 的支持,類似蘋果機的操作界面 ,以致被蘋果控告,該訴訟到1997 年8 月才終止。 1985 年12 月:MS-DOS 3.2 和PC-DOS 3.2 發布。這是第一個支持3.5 英寸磁碟的系統,但只支持到720KB,3.3 版才支持1.44MB 。 1987 年:Microsoft Windows 2.0 發布。 1988 年:EISA 標准建立。 1989 年:歐洲物理粒子研究所的Tim Berners-Lee 創立World Wide Web 雛形。通過超文本鏈接,新手也可以輕松上網瀏覽。這大大促進了Internet 的發展。 1989 年3 月:EIDE 標准確立,可以支持超過528MB 的硬碟,能達到33.3MB/s 的傳輸速度,並被許多CD-ROM 所採用。 1989 年4 月10 日:80486 DX 發布。該處理器集成了120 萬個晶體管,其後繼型號的時鍾頻率達到100MHz 。 1989 年11 月:Sound Blaster Card(音效卡)發布。 1990 年5 月22 日:微軟發布Windows 3.0,兼容MS-DOS 模式。 1990 年11 月:第一代MPC(多媒體個人電腦標准)發布。該標准要求處理器至少為80286/12MHz(後來增加到80386SX/16MHz)及一個光碟機,至少150KB/sec 的傳輸率。 1991 年:ISA 標准發布。 1991 年6 月:MS-DOS 5.0 和PC-DOS 5.0 發布。為了促進OS/2 的發展,Bill Gates 說DOS5.0 是 DOS 終結者,今後將不再花精力於此。該版本突破了640KB 的基本內存限制。這個版本也標志著微軟與IBM 在DOS 上合作的終結。 1992 年:Windows NT 發布,可定址2GB 內存。 1992 年4 月:Windows 3.1 發布。 1993 年:Internet 開始商業化運行。 1993 年:經典游戲Doom 發布。 1993 年3 月22 日:Pentium 發布,該處理器集成了300 多萬個晶體管、早期版本的核心頻率為60 ~66MHz 、每秒鍾執行1 億條指令。 1993 年5 月:MPC 標准2 發布,要求CD-ROM 傳輸率達到300KB/s,在320 ×240 的窗口中每秒播放15 幀圖像。 1994 年3 月7 日:Intel 發布90 ~100MHz Pentium 處理器。 1994 年:Netscape 1.0 瀏覽器發布。 1994 年:著名的即時戰略游戲Command&Conquer(命令與征服)發布。 1995 年3 月27 日:Intel 發布120MHz 的Pentium 處理器。 1995 年6 月1 日:Intel 發布133MHz 的Pentium 處理器。 1995 年8 月23 日:純32 位的多任務操作系統Windows 95 發布。該操作系統大大不同於以前的版本 ,完全脫離MS-DOS,但為照顧用戶習慣還保留了DOS 模式。Windows 95 取得了巨大成功。 1995 年11 月1 日:Pentium Pro 發布,主頻可達200MHz 、每秒可執行4.4 億條指令、集成了550萬個晶體管。 1995 年12 月:Netscape 發布其JavaScript 。 1996 年1 月:Netscape Navigator 2.0 發布。這是第一個支持JavaScript 的瀏覽器。 1996 年1 月4 日:Intel 發布150 ~166MHz 的Pentium 處理器,集成了310 ~330 萬個晶體管。 1996 年:Windows 95 OSR2 發布,修正了部分BUG,擴充了部分功能。 1997 年:Heft Auto 、Quake 2 和Blade Runner 等著名游戲軟體發布,並帶動3D圖形加速卡迅速崛起。 1997 年1 月8 日:Intel 發布Pentium MMX CPU,處理器的游戲和多媒體功能得到增強。 1997 年4 月:IBM 的深藍(Deep Blue)計算機戰勝人類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 1997 年5 月7 日:Intel 發布Pentium Ⅱ,增加了更多的指令和Cache 。 1997 年6 月2 日:Intel 發布233MHz Pentium MMX 。 1998 年2 月:Intel 發布333MHz Pentium Ⅱ處理器,採用0.25 μm 工藝製造,在速度提升的同時減少了發熱量。 1998 年6 月25 日:Microsoft 發布Windows 98,一些人企圖肢解微軟,微軟回擊說這會傷害美國的國家利益。 1999 年1 月25 日:Linux Kernel 2.2.0 發布,人們對其寄予厚望。 1999 年2 月22 日:AMD 公司發布K6-3 400MHz 處理器。 1999 年7 月:Pentium Ⅲ發布,最初時鍾頻率在450MHz 以上,匯流排速度在100MHz 以上,採用0.25μm 工藝製造,支持SSE 多媒體指令集,集成有512KB 以上的二級緩存。 1999 年10 月25 日:代號為Coppermine(銅礦)的Pentium Ⅲ處理器發布。採用0.18 μm 工藝製造的Coppermine 晶元內核尺寸進一步縮小,雖然內部集成了256KB 全速On-Die L2 Cache ,內建2800萬個晶體管,但其尺寸卻只有106 平方毫米。 2000 年3 月:Intel 發布代號為「Coppermine 128 」的新一代的Celeron 處理器。新款Celeron 與老Celeron 處理器最顯著的區別就在於採用了與新P Ⅲ處理器相同的Coppermine核心及同樣的FC-PGA封裝方式,同時支持SSE 多媒體擴展指令集。 2000 年4 月27 日:AMD 宣布正式推出Duron 作為其新款廉價處理器的商標,並以此准備在低端向Intel 發起更大的沖擊,同時,面向高端的ThunderBird 也在其後的一個月間發布。 2000 年7 月:AMD 領先Intel 發布了1GHz 的Athlon 處理器,隨後又發布了1.2GMHz Athlon處理器。 2000 年7 月:Intel 發布研發代號為Willamette 的Pentium 4 處理器,管腳為423 或478根,其晶元內部集成了256KB 二級緩存,外頻為400MHz,採用0.18 μm 工藝製造 ,使用SSE2指令集,並整合了散熱器,其主頻從1.4GHz 起步。 2001 年5 月14 日,AMD 發布用於筆記本電腦的Athlon 4 處理器。該處理器採用0.18 微米工藝造,前端匯流排頻率為200MHz,有256KB 二級緩存和128KB 一級緩存。 2001 年5 月21 日,VIA 發布C3 出處理器 。該處理器採用 0.15 微米工藝製造(處理器核心僅為2mm 2 ), 包括192KB 全速緩存(128KB 一級緩存、64KB 二級緩存),並採用Socket370 介面。支持133MHz 前端匯流排頻率和3DNow!、MMX 多媒體指令集。 2001 年8 月15 日,VIA 宣布其兼容DDR 和SDRAM 內存的P4 晶元組P4X266 將大量出貨。該晶元組的內存帶寬達到4GB,是i850 的兩倍。 2001 年8 月27 日,Intel 發布主頻高達2GHz 的P4 處理器。每千片的批發價為562 美元。
Ⅵ 英國沒有自己的電腦品牌
有是有的~不過都不是很出名~~
但也不是LS朋友說的Brenthaven
那個只是個包包的品牌~~
不過品牌都不大~~還不如中國的聯想~~
國際的電腦·~大多數都是美國的\日本的~~~
還有部分是中國台灣的~~
Ⅶ 上網本是個什麼東東
上網本 上網本的英文名為「Netbook」。
英特爾關於「上網本」的描述是:「上網本是採用英特爾Atom(凌動)處理器的無線上網設備,具備上網、收發郵件以及即時信息(IM)等功能,並可以實現流暢播放流媒體和音樂功能。」典籍筆記本電腦代工工廠研發。和一般筆記本一樣,就是沒有光碟機。
上網本就是一台功能不齊全的筆記本電腦。正因為功能不齊全,上網本可以做到10英寸以下,重不超過1.5公斤,並且典籍筆記本電腦代工工廠價格低廉2588元。上網本可以在節能的基礎上具備即時聊天,網上沖浪,發送電子郵件,觀看視頻,基本的網路游戲等一系列娛樂功能。
第一代上網本的標准配置為:(如早期的華碩Eee PC)
CPU(中央處理器):威盛(即全球第三大CPU生產廠商—台灣的VIA)的Nano(玲瓏)處理器(具有一個物理核心 主頻為800MHz)或同等級處理器
內存:512MB
GPU(圖形處理器或顯卡):集成顯卡
硬碟:20~40GB的SSD(固態硬碟)或40~60GB的傳統機械式硬碟
網卡:10/100M
無線網卡:內置802.11b/g無線網卡
第二代上網本的標准配置為:
(目前市場上(2009年初)賣的都是第二代上網本。)
CPU(中央處理器):英特爾 凌動™處理器 Diamondville Atom N270(具有一個物理核心,因為具有英特爾HT超線程技術所以模擬出兩個邏輯核心 主頻為1.6GHz 前端匯流排533MHz 45納米製造工藝 二級緩存為512KB)
內存:1GB DDR2 667MHZ 最大支持2GB
GPU(圖形處理器或顯卡):英特爾 GMA 950集成顯卡
顯存:共享最大128M(視主內存容量)
晶元組(主板):英特爾 945GSE+ICH7-M
網卡:10/100M
無線網卡:內置802.11b/g無線網卡
硬碟:60~160GB的傳統機械式硬碟,最大支持320GB
攝像頭:130萬像素攝像頭
支持VGA視頻輸出
高配版本還有藍牙模塊、安全鎖孔、DC-IN介面、支持2.5G甚至是3G上網等等。
注意:部分上網本可能會遇到因性能低下而無法流暢播放720P高清電影的問題。其實使用最新版的Kmplayer即可流暢播放咯。因為Kmplayer具有「超級速度模式」,在保證畫質的前提下加速了播放的速度,是值得使用的。
之前的上網本的尺寸一般為7英寸(第一代),現在一般為8.9和10.2英寸(第二代),現已有少數12英寸上網本出現(典籍筆記本工廠都是12「), 重在1.5公斤以下,大多在1.0——1.2公斤左右。鍵盤大多不是符合人體工程學的全尺寸鍵盤,只有新近推出的幾款10英寸的上網本,配備了全尺寸鍵盤,這也是其不足之處之一:成年人使用時會有一定的適應期,而中小學生用起來則比較順手。
「上網本」是上周英特爾在台灣Computex展會上創造的名詞,在此之前它並沒有中文名字,大家都管它叫「Netbook」。市場定位為:一是需要第二台甚至第三台筆記本電腦的商務人士;二是青少年一族、小學生等需要上網的群體,便於學習和應用;還有第三種人群是某些特殊職業者,如記者、地質勘探者等經常需要出差的人員,甚至喜歡上網炒股的家庭主婦,也是「易PC」的目標人群;第四是時尚一族,喜歡旅遊,喜歡新奇事物。
英特爾對「上網本」也有類似的定位。該公司相關人士告訴記者,「上網本」既適用於希望擁有第二台甚至第三台計算設備的人群,也適用於學生或第一次接觸互聯網的用戶。
同時,英特爾認為「上網本」的使用方式與傳統的筆記本電腦並不相同:與筆記本電腦(或EPCBOOK)可以進行內容的創建和編輯不同,「上網本」主要以「消費」內容為主,可以支持網路交友、網上沖浪、聽音樂、看照片、觀看流媒體、即時聊天、收發電子郵件、基本的網路游戲等;而筆記本電腦(或PC)則可以安裝高級復雜的軟體、下載、存儲、播放CD/DVD,進行視頻會議,打開、編輯大型文件、多任務處理以及體驗更為豐富的需要安裝的游戲等。
簡單而言,「上網本」是一個功能不完全的筆記本電腦,「上網」是核心應用,Wi-Fi無線寬頻是核心功能。但需要注意的是,國內Wi-Fi無線寬頻的接入環境並不完善,如果你周圍沒有Wi-Fi服務,「上網本」也無所作為。
也正因為Wi-Fi無線寬頻成熟度制約「上網本」,所以華碩推出「易PC」的第一站選在了無線網路發達的美國市場,同時「易PC」在中國市場的推進速度始終是「慢一拍」的緣故。
搭配的晶元組和顯卡參數、性能全解讀
Atom使用的945GC晶元組令人啼笑皆非,南北橋晶元組的核心面積與功耗,要遠遠大於Atom處理器本身。真有一種「小馬拉大車」的意境。這個晶元組並不是為非常節能的Atom設計的,而是Intel臨時把老舊的晶元組拉出來當此重任。該晶元組功耗約為25W,而Atom的典型僅有2W……
1、第一代的Atom系列筆記本,如華碩的EPC,確實是搭配了945GC晶元組,當時的情況是Intel沒有為Atom開發合適的晶元組,結果只能搭配已有的筆記本晶元組而非UMPC專用,所以實際效果是功耗較大,達到了25W左右。
但是現在市場上的大部分的Atom筆記本,都使用了i945GSE+ICH7M 晶元組,且功耗為5.5W(4W為北橋、1.5W為南橋),這對於Atom就是非常合理的一次搭配。
2、精簡後的Atom晶元組,也就是945GSE,和945GC最大的差別在於GMA950顯卡。雖然型號同是GMA950,但是945GC的顯卡頻率為標準的400MHz,而945GSE為133MHz。Intel這樣做是為了降低功耗,但是很顯然低功耗帶來了性能明顯縮水。
所以使用目前流行的Atom筆記本,不能流暢運行一些普及的3D游戲(當然魔獸爭霸和CS還能應付)。因為頻率的降低帶來了50%左右的性能下降。但是視頻還是可以播放的,720P的高清H.264可以流暢播放,雖然CPU佔用很高,720的VC-1編碼視頻由於GMA系列顯卡的驅動問題,還是不太流暢。
3、以前的945GC真的有這么強嗎?我們進一步探索,發現了GMA950顯卡的一些小「貓膩」:現在讓我們看一下介紹一下圖形晶元GMA 950 :這是由英特爾公司在i945晶元組內使用的IGP。兼容DirectX 9和能夠運行Aero,配備Core Duo處理器應用在攜帶型PC中是很常見的。
英特爾在台式機上使用核心頻率400MHz的i945G版本圖形晶元,而在攜帶型電腦中頻率降至250MHz和在一些超輕便型筆記本更是降到166MHz使用。這次Atom搭配了133Mhz的GMA950,其實精簡程度沒有大家想像中的嚴重,這可以看做是一次平衡設計。
Intel 945GM ——250MHz
Intel 943GML ——250MHz
Intel 940GML ——166MHz
Intel 940GMS ——133MHz
4、從網上較為全面的評測都可以看出,採用獨立顯卡的筆記本電腦在XP和vista下的性能對比差距不大,而採用GMA950的單核筆記本電腦性能下降顯著。雙核處理器對於使用像GMA950 這樣整合顯卡的機器跑vista而言有很大的意義:一個核幫助顯卡,另一個核處理用戶任務。
這和Intel集成顯卡的特性是有很大關系的,GMA950源於GMA900系列,它仍然支持2.0版本的Pixel Shader,缺乏硬體T&L和Vertex Shader功能,頂點渲染和幾何變換、光影部分仍然需要由CPU來運算。但實際上,nVIDIA GeForce61x0和ATi RS48x等整合圖形晶元,其核心內部實際上並沒有整合硬體級的Vertex Shader和T&L引擎,其3D渲染過程中的三角形和頂點運算等都得依賴CPU來協助加速,只不過依賴程度低於GMA950。言下之意為,具備HT技術的雙線程或多線程Atom上網本的3D性能,將比單核心的Core微架構酷睿2賽揚處理器強很多。
[1][2]上網本和UMPC的區別
很多人會把上網本和UMPC混淆,上網本與尺寸更小的UMPC(超便攜個人移動設備)和MID(手持移動設備)有著很大區別。與主流筆記本電腦相比,上網本尺寸小、價格低,功能不如主流筆記本電腦完備;UMPC也是由英特爾提出的概念,官方認為只有同時滿足「7英寸或更小的顯示屏」、「內置觸控板」、「最小解析度為800×480」等多項條件,才能稱為UMPC。就目前市場情況來看,UMPC尺寸一般在5.6-7英寸之間,多具有旋轉屏幕或觸摸屏等功能,價格也比上網本要高得多。而MID的尺寸比UMPC更小,更適合放在口袋中。不可否認,上網本在便攜性和性價比之間找到了最佳的平衡點。
值得注意的是,上網本電腦正在動搖微軟操作系統的壟斷地位,微軟視窗操作系統對於要求推出最便宜上網本的PC製造商來說,價格仍然過高。CLSA Ltd.台北分析師珍妮?賴(Jenny Lai)預計,在一台電腦上安裝Linux只需要5美元,而XP約為40-50美元,Vista則要100美元。
目前,市場上銷售的上網本中,約30%使用的是Linux操作系統。在國內,欣聞英特爾聯手中標軟體與長城電腦推出的Linux上網本銷量驟增。不可否認,在很多特性上,Linux與上網本都有著共同的特質。隨著更多的企業加入進來,上網本今後必將在功能特色、性價比方面有所突破,成為移動時代的一款大眾化產品。
netBook(上網本)一詞最早源於英國小型電腦生產商Psion Teklogix,該公司幾年前曾推出一款名叫Psion netBook的介於筆記本和PDA之間的小型筆記本,並向版權和商標署注冊了商標「netbook」, Psion於1996年12月首度使用上網本商標術語,2008年末,Psion 決定保護「netBook」這一商標。一些Netbook愛好者的網站已經收到了它的停止使用(「cease & desist」)通知,要求刪除「Netbook」這個術語。它給出了3個月的期限,要求在2009年3月前刪除內容,否則就會進行起訴。
根據WhoIS.com資料庫,Netbook.com域名創建於1994年8月25日,2008年9月29日被Intel買下,注冊信息換成了Intel相關資料。
另外,最近掀起的「山寨」文化,而「山寨筆記本」也成為眾品牌上網本最強的競爭勢力,由中國台灣VIA主導的框架方案,將使得上網本產品更豐富,發展更迅速,更個性化。
上網本就是輕便和低配置的筆記本電腦 具體作用就是方便上網,需要搭配3G上網設備。
缺點就是屏幕太小,看字費氣力。有些網站已經注意這個問題了 比如epcbook.cn就已經做了大字體的網址大全給上網本用戶。搭配大字體的網路搜索,估計能給眾多上網本用戶提供不同的感受。
在2009年中,支持著IT(information technology 即信息技術)行業向前發展的兩大支柱中,
一個就是Netbook
另一個就是Windows Vista的掘墓者——Windows 7
誰能適應市場誰就掌握市場----典籍筆記本工廠
[編輯本段]上網本今年蠶食筆記本12%份額
2008年中國上網本市場銷售量規模為90萬台,但2009年中國上網本市場銷售量規模將達到202萬台,同比增長124.4%,在所有其他電腦產品都面臨銷量下滑的背景下,上網本成為完全不受危機影響的獨特商品,「今年可能占據筆記本市場的六分之一強。」 計世資訊通用產品研究部分析師郭暢說。
4月15日,中國移動與17家PC巨頭推出29款上網本,包括聯想、戴爾、惠普、海爾等廠商蜂擁而至。據透露,與PC廠商的合作分深度合作與一般合作兩種,再根據推廣的力度確定補貼金額。其中,最高達2100元/台,其次是1500元/台,最普通的合作為900元/台。不過,相關PC廠商還要完成銷售任務,如為了拿到2100元補貼,PC廠商每季度得銷售9萬台。目前,有6家廠商成為中國移動上網本最高級別合作夥伴,它們是聯想、方正、同方、海爾、惠普、戴爾。戴爾還在4月16日特意舉行了TD上網本的發布會,並表示後續還將有產品推出,以支持中國移動。而內部人士表示,9萬台的季度銷量不成問題。
幾乎同一時間,4月16日,中國電信也亮出20多款上網本,聯想、方正、海爾、明基、惠普、華碩等十多個PC廠商品牌助威。多家廠商證實,中國聯通的上網本也在訂制中,預計將於3G放號時正式推出。這樣看來,我們彷彿瞬間就進入了一個上網本的新時代。
Ⅷ 世界上第一台[數字]計算機叫什麼名字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電腦ENIAC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名叫ENIAC(愛尼阿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方要求賓州大學莫奇來(Mauchly)博士和他的學生愛克特(Eckert) 設計以真空管取代繼電器的「電子化」電腦——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電子數字積分器與計算器), 目的是用來計算炮彈彈道。
這部機器使用了18800個真空管,長50英尺,寬30英尺, 佔地1500平方英尺,重達30噸(大約是一間半的教室大,六隻大象重)。它的計算速度快,每秒可從事5000次的加法運算,運作了九年之久。吃電很兇, 據傳ENIAC每次一開機,整個費城西區的電燈都為之黯然失色。
另外,真空管的損耗率相當高,幾乎每15分鍾就可能燒掉一支真空管,操作人員須花15分鍾以上的時間才能找出壞掉的管子,使用上極不方便。曾有人調侃道:「只要那部機器可以連續運轉五天,而沒有一隻真空管燒掉,發明人就要額手稱慶了」。
從第一台計算機誕生至今已將近60年了,在這期間,計算機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著,首先是晶體管取代了電子管,繼而是微電子技術的發展,使得計算機處理器和存貯器上的元件越做越小,數量越來越多,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和存貯容量迅速增加。
當年的「埃尼阿克」和現在的計算機相比,還不如一些高級袖珍計算器,但它的誕生為人類開辟了一個嶄新的信息時代,使得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
那個數字和電子都是一樣的,這兩種分類不一樣而已,數字是和模擬的來說的,電子的是和機械的來說的,哪種說法都是對的。
這個都是公認的,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就是ENIAC!
Ⅸ 第一台電腦為什麼要叫埃尼阿克
1946年2月15日是計算機發展史上值得紀念的一個日子。這一天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莫爾學院喜氣洋洋,許多人心情激動地來到莫爾學院,參加一個可載入史冊的典禮,即人類歷史上第一台現代電子計算機的揭幕典禮。這台機器名為「電子數值積分和計算機」(簡稱埃尼阿克,見圖 1.1),它看上去完全是一個龐然大物,佔地面積達170m2,質量達30t,耗電量也很驚人,功率為150kW,共使用了近兩萬個電子管,在工作時這些管子看上去活像兩萬只點著的燈泡。埃尼阿克主要用來進行彈道計算的數值分析,用十進制進行計算。它在 1s圖1.1埃尼阿克計算機內能進行數百次的加法運算,這在當時已是劃時代的高速計算機了。用它計算炮彈著彈位置所需要的時間,比炮彈離開炮口到達目標所需要的時間還要短。它一度被譽為「比炮彈還要快的計算機」。經過多次改進,後來的埃尼阿克成為一台能進行各種科學計算的通用計算機。它的最大特點是採用了電子線路來執行算術運算、邏輯運算和儲存信息。同以往的計算機相比,它的速度極快,比兩年前艾肯研製的機電式自動控制計算機要快1000倍。這使得它能勝任相當廣泛的現代科學計算。埃尼阿克是人類計算工具發展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它是世界上第一台真正能運轉的大型電子計算機。正是它同幾年後製成的馮·諾伊曼機一起,奠定了現代計算機原型。
在從蒙昧時代到文明社會的艱難進行過程中,人類發明了輪子、杠桿、熱機、機床、電話、電視等。這些人類智慧的果實已經延長了人類的感官的功能,從而促進人類社會不斷發展。而電子計算機的發明更是史無前例,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將是不可估量的,因為它延長了人類最神秘也最寶貴的部分——腦的功能。埃尼阿克的問世也充分表明,一項重大發明只有為社會發展所迫切需要,才能脫穎而出。反之,如果社會沒有這方面的需求,多麼美妙的設想也逃脫不掉為歷史所淘汰的命運。電子計算機製造技術在20世紀30年代已經成熟,而在20世紀40年代才開花結果, 也許正是這個原因。在冷酷無情的歷史面前,個人的力量太渺小了。是莫克利而非阿塔納索夫發明了電子計算機,這不是個人的力量所能決定的,這是歷史的選擇。
雖然埃尼阿克的運算速度已經相當快了,但是,它仍然沒有最大限度地發揮採用電子技術所提供的巨大潛力。初生的電子計算機存在著明顯的缺陷:① 它的存儲容量太小;② 它的程序是用線路連接的方式實現的,不能存儲。為了進行幾分鍾或幾小時的數字計算,要花費幾小時甚至1~2天的時間做准備。而且,由於它耗電量大,工作起來常常會因燒壞電子管而被迫停機檢修。
圖1.2馮·諾伊曼還在1944年,即 ENIAC尚未竣工時,人們已經意識到了這些問題。美國軍方要求莫爾學院在建造 ENIAC的同時,立即設計效率更高的計算機。就在這一關鍵時刻,計算機發展史上又一重要人物——馮·諾伊曼教授(見圖1.2)承擔了這一重要任務。1903年,馮·諾伊曼出生於匈牙利的布達佩斯,他從小就顯示出多方面的天才,不到18歲,就和輔導老師合寫了一篇數學論文。他精通7門語言,為其從事科學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幾乎在獲得布達佩斯大學數學博士學位的同時,興趣廣泛的馮·諾伊曼又通過了蘇黎世高等技術學院化學方面的學士學位考試。博學多才的馮·諾伊曼在理論科學和技術科學方面都有較高的造詣。他的早期工作主要涉及純數學領域,但他並不僅僅關心純數學的進展。他堅信在現代文明社會中對基礎學科的評價會降低,技術永不停息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推動作用會大大加強。因此,他特別關注物理科學和技術科學的狀況,努力發掘使用現代數學方法的潛在威力。1944年的夏天,一個偶然的機會,馮·諾伊曼得知莫爾小組正在研製電子計算機。當時,他正參加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工作,面臨著原子核裂變反應過程中的大量計算問題。這些問題涉及數十億初等算術運算和初等邏輯指令。它們雖然不需要非常精確的最終數據,但所有中間的和細節的運算都必須相當精確。為此,曾有成百名女計算員一天到晚用台式計算機演算,結果還是不能令人滿意。作為彈道研究所和洛斯·阿拉莫斯科學研究所的顧問,馮·諾伊曼一直在尋找解決計算問題的新方法。因此,當聽到製造電子計算機的消息後,他大為驚喜,隨即專程到莫爾學院參觀了還未竣工的ENIAC 。科學家的洞察力以及深厚的科學素養,使他立刻覺察到了電子計算機應用的廣闊前景。這位著名數學家毫不猶豫地投入到成敗未卜的新型計算機的設計工作中,並迅速成為這一領域的帶頭人。
查看演示
正是在馮·諾伊曼的帶領下,從1944年8月到1945年6月短短10個月的時間內,計算機的設計工作獲得了巨大的進展。人們定期在莫爾學院舉行學術會議,提出各種報告,許多富有創見的思想接二連三地涌現出來。經過嚴肅的爭論和激烈的交鋒,形成全新的科學思想,前所未有的存儲程序通用電子計算機方案——EDVAC 方案就這樣問世了。這份浸透了科學家們的智慧和心血的報告草案共101頁,它明確規定新型計算機有5個組成部分:① 計算器CA;② 邏輯控制裝置CC;③ 存儲器M;④ 輸入I;⑤ 輸出O。並詳細描述了這5個部分的職能和相互關系。同ENIAC相比,EDVAC方案有兩個重大改 進:① 為充分發揮電子元件的高速度而採用了二進制;② 提出了「存儲程序」,可以自動地從一個程序指令進到下一個程序指令,其作業順序可以通過一種稱為「條件轉移」的指令而自動完成。長達101頁的EDVAC方案是計算機發展史上的一個劃時代的文獻。在這個方案中,首次提出了存儲程序的概念,解決了第一台電子計算機 ENIAC的重大缺陷。也正是在這一方案中,提出了現代計算機發展的基本體系結構,從而奠定了現代計算機的發展基礎。由於馮·諾伊曼的巨大的聲望和榮譽,他的參與使得計算機的研製工作受到社會上的廣泛重視,從而為計算機的迅猛發展開辟了道路。
存儲程序的概念是計算機發展史上的又一座豐碑。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這一重要概念是馮·諾伊曼和 ENIAC小組最先提出來的。然而,馮·諾伊曼從來沒有說過存儲程序型計算機的概念是他最先提出的。相反,他不止一次地指出,圖靈是現代計算機設計思想的提出者。那麼,圖靈是怎樣一個人呢? 圖靈是英國著名的數學家和科學家,他的深刻的思維能力和非凡的創造力使人們不能不承認他是一個天才。在他短暫的42年的人生旅途中,他獲得了來自各個方面的崇高榮譽和極大聲望。人們確信如果不是正當壯年卻意外死亡,他一定會為科學史的長卷寫出更美的篇章。圖靈生於1912年,1931年進入劍橋大學學數學,畢業後留校任教。1936年,年僅24歲的圖靈便提出了理想計算機——圖靈機的理論。圖靈機由三部分組成,包括一條帶子、一個讀寫頭和一個控制裝置。他證明存在一種圖靈機,它能模擬任何給定的圖靈機,這就是通用圖靈機。通用圖靈機把程序和數據都以數碼的形式存儲在紙帶上,是「存儲程序」型的,這種程序能把高級語言寫的程序譯成機器語言寫的程序。通用圖靈機實際上是現代通用數字計算機的數學模型。這個理論是在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問世的10年前提出的,這就不能不讓人感嘆圖靈思想的深刻與超前。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圖靈提出理想計算機的理論,其目的並不是為了研製某種具體的計算機,而是為了解決線性數學的一個基礎理論問題。也就是說,圖靈關於計算機的種種設想都是在抽象的純粹的理論思維領域進行的。他涉及的是現代計算機工作的基本理論問題,而不僅是實際製造和操作。正是因為圖靈研究的是計算機技術的深層理論問題,他才比其同代人更早地發現計算機理論研究的新情況、新問題。圖靈在1950年發表的《計算機能思考嗎?》一文又在西方世界引起了巨大反響,並掀起了關於機器能否思維這樣一場激烈爭論。就在這篇論文中,圖靈設計了一個聞名於世的「圖靈測驗」,即一個人在不接觸對象的情況下,同對象進行一系列的問答。如果他根據這些回答無法判斷對象是人還是機器,那麼就可以認為這個計算機具有與人相當的智力。目前,還沒有一台計算機能通過圖靈測驗。但是,圖靈認為在理論上有可能存在這樣的機器,它們能做某些非常接近於思維的事情。圖靈預言20世紀末將會製造出與人腦的活動方式極為相似的機器。作為計算機理論的先驅,圖靈的思想已遠遠走在時代的前面。然而,圖靈本人也並沒有遠離計算機的研製工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圖靈曾在英國外交部所屬的一個絕密機構服役。這個機構的主要任務是破譯德軍的密碼。現在發現的資料表明,在1943年,這個機構曾製造出一台有1500個電子管的破譯密碼的專用電子計算機。這台機器採用了圖靈機的某些概念,破譯了德國的很多密碼,在戰爭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從英國政府20世紀70年代透露出來的一些文件來看,很可能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不是 ENIAC,而是與圖靈有關的。只是這種計算機的許多資料至今仍然是保密的,因此,就給人們留下了一個未解的謎。圖靈退役以後,來到英國國家物理研究所工作。在那裡,他積極參與了自動計算機ACE的研製工作。1945年,圖靈提供了一份長達50頁打字紙的ACE設計說明書。在這份報告中,他提出了模擬系統的思想,而帶有模擬系統的計算機直至20世紀70年代才被製造出來。兩年以後,在一份關於人工智慧的內部報告中,圖靈又提出了不少令人感興趣的概念。其中,關於自動程序設計的思想是20年後發展起來的人工智慧研究的重要課題。一般認為,現代計算機的基本概念源於圖靈。也正是為了紀念圖靈對計算機理論與研究的卓越貢獻,美國計算機學會設立的一年一度的計算機大獎,是以圖靈的名字來命名的
Ⅹ 英國和美國品牌筆記本電腦
美國的:戴爾,蘋果,thinkpad算多半個,AO史密斯英國的:感覺沒什麼,都是thinkpad,acer,sony,apple等等國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