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人怎麼看待德國的崛起

英國人怎麼看待德國的崛起

發布時間:2022-05-16 21:24:23

⑴ 一戰戰敗國德國,憑什麼比英、法等國快速崛起呢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處於一種荒蕪的狀態。當時,一個數字似乎加速了德國的崛起。他就是阿道夫·希特勒

希特勒出生於一個貧窮的家庭,他在軍隊服役,在監獄服役,最後在1933年成為德國總理。當時,受一戰和德國經濟危機的影響,人民生活困苦,人民對政府失去了信心。希特勒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希特勒上台後,承諾“讓德國家家戶戶都有牛奶和麵包”。而且,他的承諾在納粹德國(1938年)的早期就實現了,這使得更多的人支持希臘特勒。

⑵ 一戰後德國崛起,英國為什麼只能採取妥協和綏靖

第一次世界大戰,讓英國花費了巨額資金。而作為戰勝國,雖然獲得了一部分原屬德國在非洲的殖民地,但這些國家就是現在也還是很窮的,非但不能給英國創造更多的價值,反而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進行維持,加重了負擔。

那時的英國是相當的牛氣,土地面積擴張了3300萬平方公里,約佔全球陸地面積的1/4,人口更是高達4.5億。也就是說,在當時每4個人中就有一位是大英帝國的子民,達到了英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刻,成為世界最強大的國家。



從某種意義上說,不是張伯倫一個人綏靖,而是整個國家綏靖。作為“事後諸葛亮”似的去評論一段歷史,也許人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更需要的是對當時的客觀狀況,以及風土民情等因素綜合考量,既然事情存在,就有其存在的合理理由。

就當時的狀況,英國民眾會支持和換上丘吉爾嗎?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⑶ 二戰前英法難道真沒有發現德國的崛起和威脅么

一戰二戰的開始源於政治和軍事的實力不平衡,而一戰的結束是因為資本主義過度剝,工人運動,民族獨立運動的興起,厭戰情緒的蔓延.資本主義國家發現戰爭這種政治的延續成本太高了,而且還有個對農民進行恐怖剝削的蘇俄崛起了……
英美法的綏靖政策是希望吞並波蘭以及蘇台德的希特勒擁有足夠的實力挑戰蘇聯,希特勒不傻,蘇聯一個龐然大物搭起來不死也殘,得把歐洲大陸佔領之後有了資源再說。於是……
總之,綏靖政策路人皆知,只不過希特勒和斯大林都不願意被牽著鼻子走,兩方都高估自己實力低估對方實力,加上愚蠢的政策,二戰終究不是正義之戰,而是政治的教練,二戰的結束僅僅是一個開始,第一個靠著共產主義強盛起來的國家出現了,因為共產主義威脅而開始實現自我改良極端資本主義的現代資本主義也出現了,羅斯福掛掉,反對極權政體(就是斯大林那樣的萬歲,幾個人的臉面就是國家的一切!其『它』都是隨時拋棄的螺絲釘。)杜魯門宣布冷戰開始,綏靖失敗了,因為社會主義(蘇聯的社會注意是否社會注意?怎麼感覺像是封建主義)就像當初擔心的那樣開始蔓延……
(北歐的福利社會是不是跟社會主義有點像?越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越不敢將教育資本化,房地產也不能高的一輩子讓百姓都成了為房地產大亨打工的農奴,醫療費用也福利化,解決了這三座阻撓階級融合的大山,資本主義也就高枕無憂了,因為中產階級興起了。)

⑷ 德國不比英法差 為什麼柏林比倫敦 巴黎差遠了 尤其是知名度

在歐洲,英國人、法國人都是看不上德國人的.....
倫敦和巴黎作為近現代西方的2個中心,政治經濟人文集大成的地方,誕生了近現代西方「 雙元革命 」,1. 即英國工業科學為主的工業革命,把人類帶入近代化工業社會。2. 人文社會思潮變革的法國大革命,誕生了無產階級,從此把世界劃分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法國大革命影響了世界兩大陣營,也影響了戰後蘇聯和中國的發展,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第一代領導人們赴法國留學,探尋建立新社會的思想。

英、法殖民世界時德國還在被摁在地上摩擦。(英、法殖民地都是染指5大洲的)德國能拿出手的也就兩次世界大戰,還失敗了....戰後被美蘇英法四國管控,支付英、法大量的戰爭賠款,直到今天依舊是半殘,沒有完整的主權,有大量的美國在西德的駐軍。即使如今的德國gdp歐洲最高,依舊是軟場合沒有自主權。英、法是5常擁核,這一點它就輸了。而且需要說明的是:即使德國gdp歐洲最高,接近3.7萬億USD,但它有8000多萬人口,英法GDP雖然只有2.6/2.7萬億USD,但只有6000多萬人口。德國之所以近代崛起得快,是因為地理位置守在近代西方英、法兩個大國身邊,促成了德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的快速發展。

所以在歐洲,只聽說過英國人和法國人是曾經的貴族,把他們的思想、語言、文化散播開來,英語是聯合國的發言語言,法語是聯合國的書寫語言。現代奧運會開幕式,先說法語,再說英語,最後才說主辦國語言。有德國什麼事??而普魯士只是長期分裂的游牧民族,在歐洲,英國人和法國人都是看不上德國人的....因為沒有文化也沒傳統,更沒有影響世界的正面價值。

⑸ 一戰後英國為何接受德國崛起而壓製法國稱霸

至今英國人心中最大的創傷是一戰而非二戰。然而一戰結束後,英國對戰場上敵人德國的態度遠比對盟友法國寬厚。英國歷史學家羅伯特·博伊斯在他的新書中宣稱,一戰里損失慘重的英國能在情感上能迅速地接受德國重新崛起,而壓製法國稱霸,更多原因是出於歐洲不同人種之間的復雜爭斗。歐洲佔主導地位的為三大人種:以法國為代表的拉丁人種,以俄羅斯為代表的斯拉夫人種,以及以英德為代表的盎格魯-撒克遜人種。羅伯特·博伊斯在新書中提到,英國和德國屬於同一種族,大部分英國人認為一戰是一場錯誤的戰爭,他們之所以與德國作戰,是因為當時的德皇威廉二世執行軍國主義擴張政策,脫離了盎格魯-撒克遜的民主政治路線。一戰結束後,德國成立民主政府,在英國人看來,戰爭使德國重新回到了盎格魯-撒克遜的大家族。因此在賠款問題上,英國傾向於袒護德國。賠款是一戰之後最復雜、影響最深遠的問題。巴黎和會上各國就賠款的問題明爭暗鬥,其中英法唱主角。當時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在一戰後的議會選舉中,公開表示要求德國賠償戰爭的全部損失。勞合·喬治的同僚更是宣稱:「如果自由黨能夠再次當政,那麼德國將要賠償我們為戰爭付出的每一便士。我們要像擠壓檸檬一樣,擠出德國的最後一滴財富。我擔心的不是我們的政府能否對德國執行強硬的政策,而是德國是否有足夠的財富來賠償我們的損失。」1919年初,英國提出德國應支付總共250億英鎊的賠款要求。然而這種誇張的賠款要求只是英國的策略。在法國提出對德國的領土要求和賠款要求後,勞合·喬治很快改變態度,指責法國對德國的不合理要求將會使德國投向布爾什維克主義。接下來的幾年中,勞合·喬治在公開場合多次宣稱,一戰是法國為1870年德法戰爭復仇所挑起的。他和大部分英國人認為,英國是被迫加入一戰的。法國是英國的協約國夥伴,英國需要給予法國一定的支持。但英國人同時也認為,法國是他們天然的敵人,是一個同英國完全不同的種族。另一方面,德國雖然因為「德皇威廉的愚蠢」和他在擴張上的野心犯了錯,卻是英國天然的兄弟。一戰中英國有100萬人犧牲,英國的精英階層認為是法國將英國拖入了戰爭,他們認為是法國的拉丁人,為實現法國復仇的願望,收復法國在1870年德法戰爭中失去的領土,稱霸歐洲大陸,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並且「用拉丁人的自私、狡猾和不道德的品質」,將英國拖入了同自己兄弟的戰爭之中,為法國的國家利益服務。法國在一戰後希望肢解德國,使德國失去任何復興的機會,但英國反對任何肢解德國的做法,甚至反對任何嚴厲懲罰德國的措施。英國人在一戰後不願意相信英國和德國之間還會進行任何戰爭,因此英國反對法國在歐洲大陸的激進行為。在英國人看來,德國有最具活力的種族,而拉丁人和斯拉夫人則是麻煩的製造者。羅伯特·博伊斯認為,法國在賠款問題上的激進行為同樣可以用人種進行解釋,尤其是對魯爾區的軍事佔領,可以說是人種沖突的體現。德國在1922年沒有按時提交賠款,美國和英國對此採取了寬容的態度,法國在尋求英國和美國支持失敗之後,得出了「盎格魯人無法滿足法國在大陸的利益要求」的結論。法國採取激進的軍事佔領德國魯爾區的決定。魯爾危機發生以後,英美兩國都傾向於偏袒德國,法國在高昂的佔領成本的壓力下和外交孤立的形勢中,撤出了魯爾區,喪失了一戰之後暫時取得的歐洲大陸的主導權。羅伯特·博伊斯的結論是,歐洲三大人種中,不同的種族代表著不同的文化和政治理念。文化上的同源性,使得英國在指責德國的同時,更注重抑製法國在歐洲大陸稱霸。傳統觀點認為,這是英國「大陸均衡」政策的實施。但羅伯特·博伊斯認為,從德法兩國的實力對比和國內資源來看,法國有天然的競爭劣勢,法國缺乏工業發展必需的能源,工業基礎在戰爭中被摧毀,國庫空虛只能依靠外國資本,因此法國不具備稱霸歐洲的實力。反觀德國,作為西歐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具備在歐洲取得優勢地位的資源。因而僅用「大陸均衡」政策,無法解釋為何英國在一戰後,尤其是魯爾危機之後,執行偏向德國的政策。(杜河禾)

⑹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德國損失嚴重,為什麼德國能在一戰後快速崛起

世界第一次大戰戰敗後的德國簽訂了條約,軍事上也被限制了發展,但它仍能夠只用21年的時間就再次快速崛起,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點就是當時德國的工業比較發達,而且德國本土並沒有受到戰爭迫害。在當時第一次大戰之前,德國的工業已經尤為發達,僅次於美國之下。而且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國的本土地區並不是主要的戰爭場所,所以很多的工業設備都被完好的保存下來。最重要的是在戰爭前期德國是優於其他國的,因此他的傷亡也比較少。所以說即使在戰敗後賠了很多錢,簽訂了一系列條約,但是德國仍然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除此之外,德國能夠快速的恢復還有許多的原因。這其中我認為最基本還是在於德國的底子比較豐厚,作為工業大國的實力仍然存在。

⑺ 德國什麼時候崛起的,那時候英法在幹嘛

1、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指19世紀中期,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進了經濟的發展。19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和生產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大大加強,壟斷組織應運而生。
2、德國大約就在這個時代崛起的,英國那時候正是國家的巔峰,例如:
1 8 9 7年閱艦式的時候皇家海軍有1 6 5艘軍艦,共有21艘戰列艦和44艘巡洋艦受閱,他們的名字就顯示出一個世界帝國的自信:勝利號,聲望號,強盛號,可畏號,尊嚴號和戰神號。這場壯觀且帶有威 懾力的閱艦式既是給盟國也是給敵國看的,讓他們了解大英帝國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如此龐大艦隊的集結並不需要從保衛地中海以及帝國其他海運線的分艦隊中抽 調一艘船隻。
而那時候,德國只有老舊的6艘薩克森級鐵甲艦(即定遠級 改進型),那時候的德國只有陸軍,沒有海軍,根本無法對英國構成威脅!
3、當時的英國是真正的日不落帝國,英國號稱兩洋海軍,即海軍實力等於第二第三兩個國家的總和!而法國是第二海軍強國!另外,那個時候,德國有一位最出名的宰相——俾斯麥!

⑻ 當年德國美國同時崛起,為何西方只遏制德國,而不幹涉美國呢

德國產生過法西斯,為了遏製法西斯二遏制德國。德國的崛起引起了西方的國家的重視,德國的崛起非常高調,而美國的崛起就十分低調,其次,德國的區位遭容易遭到擊打。

德國的崛起是很多的國家不願意看到的,所以很多國家認為德國是一個威脅會損害自己國家的利益。國的崛起非常高調,而美國的崛起就十分低調,其次德國的區位導致它容易被擊打。

⑼ 一戰戰敗國德國,憑什麼比英、法等國快速崛起

歷時4年零3個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各國為此付出了慘重代價,盡管戰後有戰勝國與戰敗國之分,但都傷痕累累,誰比誰也好不到哪裡去,可謂是“兩敗俱傷”。讓渴望和平的人們失望的是,德國的崛起似乎有再次挑起戰爭的可能。

作為島國的英國採取妥協和綏靖政策,還有“鞭長莫及”的理由,但與德國毗鄰的法國也跟著英國走,這是為什麼呢?更讓人疑惑的是,同樣“戰後療傷”的德國,憑什麼快速崛起?再次選擇戰爭,其中的民族情緒是如何燃起和爆發的?



“吃飽喝足”的德國人更需要“揚眉吐氣”。德意志民族的統一成為人人嚮往的事情,而依靠民族情緒上台的德國元首,自然要將民族統一作為維護其獨裁統治工具。退出裁軍會議和國際聯盟,撕毀《凡爾賽和約》等等,成了他的必然之舉。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⑽ 崛起之路道阻且長,為何說英國是當前德國最大的敵人

因為英國曾經多次阻礙德國的發展,並且英國也在扮演著離岸操盤手的角色。一旦德國的經濟取得非常大的發展的話,英國一定會聯合其他的國家來限制德國的發展。並且英國曾經在歷史上多次進行過這樣的行為。所以也使得英國看起來和歐洲國家顯得格格不入。再加上這次英國選擇了脫歐,也成為了德國進一步擴大自己影響力的最佳契機。

再加上現在德國的經濟發展非常的迅速,已經成為了歐洲地區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這也就代表著德國必須在歐盟以及北約的框架內發揮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閱讀全文

與英國人怎麼看待德國的崛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跟中國哪裡 瀏覽:796
英國出產什麼車 瀏覽:258
外國人怎麼看中國用筷子 瀏覽:802
希臘與伊朗哪個強 瀏覽:819
伊朗瓷磚怎麼樣 瀏覽:583
如何上好中國近代史這門課 瀏覽:298
義大利旅行哪裡好 瀏覽:628
人民幣9000對印尼多少錢 瀏覽:662
一塊印尼放點什麼都軟了 瀏覽:282
中國有哪些技術領跑全球 瀏覽:853
越南對外戰爭有哪些 瀏覽:588
義大利和西班牙哪個是主場 瀏覽:767
為什麼印度景色總是昏黃的 瀏覽:816
印尼產的摩托車怎麼能看出來 瀏覽:730
義大利商務男裝品牌有哪些 瀏覽:63
越南當兵去什麼地方 瀏覽:238
印度紅犬什麼時候能長大 瀏覽:775
印尼電話卡上網慢怎麼做 瀏覽:696
英國最厲害的時候殖民了多少地方 瀏覽:644
越南峴港古鎮有多少錢 瀏覽: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