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誰"英國中學教育"是怎樣的
英國中學教育新五年走向
一、發展專門特色中學
居於改革中心的是發展獨立的專門特色中學來代替傳統的綜合中學,這在整個英國的教育系統內是一個具有決定意義的舉措。
專門特色中學是英國近年來為推行教改、積極提升中等教育水準而特別發展的一種特殊中學類型,它的目的是要幫助各個公立中學與民間企業的贊助者合作,並在政府額外經費的支持下,通過學校自行規劃選擇的專門特色科目來建立自己的特色,並達到提升水準的目標。專門特色中學既要專注發展其所選定的科目,同時也要符合國家規定課程的要求標准,達到寬廣而均衡的全人教育目標。而原來的大多數綜合中學因學生入學不作篩選,欠缺特色,造成學生程度低落或參差不齊,於是,英國政府便鼓勵每所綜合中學自行規劃所要發展的特色,向政府提出申請轉型為專門特色中學。最先列為發展的重點有四科:科技、現代外語、體育與藝術等,到2003年8月已發展出十項重點科目可供選擇:科技、外語、體育、藝術、商業與企業、工程、科學、數學與計算機、人文和音樂。
其實早在1994年,英國保守黨執政時就開始設置專門特色中學,以發展某一學科專長為其特色。1997年工黨執政之初,這類學校只有181所,但由於工黨刻意擴增,到2000年,這類學校有446所,到2001年9月,全英國有685所這樣的學校,目前已有1686所指定的專門學校,其中有:1445所學校在2004年9月之前開始運作,還有241所從2004年9月開始運作。這意味著現在英國有54%的中學已經成為專門特色中學。
根據教育標准局的調查,綜合中學在轉型為專門特色中學之後,學生各項會考成績已有顯著提升,因此,政府打算逐漸將所有公立的綜合中學都給予輔導轉型,以提升學生的程度。
新的獨立的專門特色中學制度將得到地方教育局的支持,地方教育局代表父母和學生的利益,充當所在地區教育的戰略領導。
二、給中學更多的自主權
在2004年7月的《為兒童和學習者的五年戰略》中,政府明確表示,英國將不會創造新的學校類別,而是傾向於給專門特色中學系統內的所有學校更多的自主權。但是,也永遠不會再回到以選擇少數、拒絕大多數為基礎的制度中去,也不會放棄對辦學失敗學校的干涉,不會取消改進學校的理想目標。因為英國1944年法案雖然將義務教育年限從9年(5~14歲)延長到10年(5~15歲),並引入免費中等教育,為後來中等教育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作用,但也帶來了不利的影響,主要表現為:第一,模式單一,就像戰後提供住房一樣,英國政府尋求把社會服務和教育的提供建立在同一基礎上,集中於為所有人提供基本的和標準的產品;第二,衛生(健康)、學校和社會服務之間的行政管理區分從一開始就比較明顯,每一項都發展了各自不同的制度和機構體制;第三,教育決策基本上是從精英主義立場出發,不僅英國的文法學校制度證實了這一點,英國年輕人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能進入大學也證實了這一點。為糾正上述弊端,英國政府明確,獨立自主須在一個公平入學、負完全責任和促進改革的強有力的夥伴關系框架之內落實。為此,英國政府將推出關鍵的八項改革舉措:
從2006年起,保證每個學校3年的預算制度與學生人數相適應,保證每所學校最低的生均增長。這一專用的學校預算將通過國家政府來保證,通過地方當局來交付,這將給校長和學校管理者空前的財政保障和信心,使其有能力作出未來計劃。
普遍建立專門特色中學,並進一步提升其質量。每一所學校建立一個課程優秀中心,保證學校能夠成為一所專門特色中學;
已成為專門特色中學的則確立下一個專攻方向,進一步發展其使命。高績效的專門特色中學將有機會成為培訓學校或合作關系的領頭雁;那些沒有中六年級的學校將有發展中六年級的新機會。(註:英國現行義務教育共11年,前6年即5~11歲為小學,後5年即11~16歲為中學。十一年級中學畢業,學生完成義務教育。在中學畢業到進入大學之間,亦即16~18歲兩年的階段,稱為「擴充教育」,因為延續了中五之後的教育,故稱「中六」,在此期間要修習兩年的課程。)
讓所有的中學擁有自己的土地和建築物、管理自己的資產、僱用自己的職員、改進其管理機構和同外界贊助者建立合作關系的自由。目前三分之一的學校享有這方面的部分權利或多半的權利。將來,除了那些辦學失敗的學校,所有的學校將通過其主管團體的簡單投票,在經過短時期的咨詢階段後,有權享有所有這些權利j當然,必須嚴格遵守公平入學這一國家要求,政府不允許學校根據能力挑選學生,因為它否認了父母選擇的權利。
受公眾歡迎的學校將有更多的學生名額。所有成功的和受歡迎的學校都可以提議擴招,政府也引入一專項資本基金來鼓勵這種做法(除了個別例外)。對新學校來說,將面臨更多的競爭,因為英國政府允許父母團體和其他人能夠開辦學校,這將有利於成功的學校建設和管理新的學校與聯盟。
政府與學校建立新的關系,減少繁文縟節。旨在處理失敗問題的檢查、問責和干預是學校興旺發達、獨立自主的根本,而追求高質量也意味著最低程度的官僚習氣。為此,政府將把現存學校的檢查負擔減少一半,又不放棄學校必須不斷改進的希望,政府將用由一名「學校改進合作者」進行的單獨的年度評價來代替現存的地方教育局的「聯系顧問」的制度。在辦學失敗的情況下,干預是必要的。高績效的學校每3年才會有一次正式評估。
建立200個學校和更多的新學校。到2010年,政府將給存在不合格中學的地區提供200個獨立管理的城市學校,其中有些將代替表現欠佳的學校,另一些則是全新的,特別是在像倫敦這樣要求增加新學校的地方。到2010年,在倫敦大約會有60所新學校。
刷新或重建每所中學,使之在以後10年到15年內達到現代標准。通過《建設未來的學校》的計劃,學校在資本預算方面增加7倍,給每所學校提供成功所需的建築、設施和信息技術。同時推動每個地方的改革,包括擴張受歡迎的學校、關閉失敗學校、建設新校和中六年級。
建立夥伴關系。夥伴關系將使學校聯合起來提高標准,通過合作承擔起更廣泛的責任,諸如特殊教育的需要。
三、提升質量增加選擇
1.促進個性化的教學。
除了有能力上獨立的專門特色中學外,還要確保每個學生在其學校內能得到促使他們成功所需的個性化教學。
具體措施有:以個別學生的真實知識為基礎的優質教學,幫助所有學生實現其潛能;提供廣泛而豐富的、具有更多選擇性的課程,包括較廣泛的課外活動機會——比如更高水平的體育運動、俱樂部、社團和寄宿活動等等;創造性地使用主要的尖端技術,讓每個學生和教師能使用教學藝術設施;良好的紀律,讓領導有權處理製造麻煩者,有責任維護傳統的尊重和權威的價值觀;每所學校都要營造按規定到校的文化氛圍,支持學習,同時也減少犯罪和反社會行為;學校是社區的心臟,學校要同父母密切合作以支持兒童發展。
2.針對14歲這一關鍵時期的發展策略。
為了適應經濟和社會的需要,有效提升教育水準,英國教育與技能部認為14~19歲是人生觀及知識、技能形成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的教育必須予以高度重視並進行相應改革。《14~19:機會和卓越》就是為14~19歲階段的教育和訓練提出的廣泛的計劃。中期改革將包括改革14~16歲課程,包括為年輕人提供較少的必修科目,讓他們有更多的自由去參與能滿足他們需要和志向的個性化課程。
今後5年的策略包括:
在學習的場合和內容方面提供更廣泛的選擇,每門科目都達到高標准,在需要的地方建立新的中六年級和中六學院;為最能乾的學生開設符合要求的課程,無論他們是參加學術課程、職業選擇,還是在14歲開始年輕學徒的學習;在學校和僱主之間建立更密切的聯系,這樣職業學習就能同工作世界相聯系;為年輕人提供高質量的建議與指導以幫助他們作出良好的決定,即使學生在校外有很多的事情可做,有眾多的場所去光顧;對離開照護的未成年人給予額外的支持。「受照護孩子」,是指在兒童養育院、孤兒院或其他公共機構需要特別關心的兒童。在英國,那些達到16歲或超過16歲就停止被照護的年輕人,即為離開照護者。據調查,離開照護者在野宿者、罪犯、逃跑者中的比例很高。2002年,59%的受照護孩子在16歲或更大一些年齡離開照護而沒有取得相應的教育資格。然而,教育是決定這些年輕人以後生活成功的關鍵,所以英國政府提出要為受照護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
『貳』 英國是怎麼從以前「教育最不公平的國家」變成如今的教育強國的
工人階級爭取教育權的斗爭,是19世紀英國初等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19世紀早期,英國社會的階級關系,主要是資產階級和土地貴族之間的斗爭,每一方都想爭得工人階級作為他們的同盟軍。工人階級利用這種斗爭的形勢發展自身的政治活動。他們和資產階級激進派一起爭取社會改革,和保守黨一起,為縮短工時和工廠立法而斗爭。1802年英國議會通過了第一個工廠法,規定限制童工勞動時間並提出應對童工進行讀、寫、算教育。但該法未能得到切實執行。1833年通過的工廠法規定除絲織廠外不得僱用 9歲以下兒童;14歲以下童工每天受 2小時的義務教育(見英國的工廠法與童工教育)。1832年,工人階級開始成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全國憲章協會就是第一個工人階級的政黨,他們為爭取教育權進行了斗爭。資產階級激進派如哲學家J.邊沁和J.S.米爾(舊譯穆勒)等人,為了權力斗爭的需要,在19世紀早期積極鼓吹改革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另一方面,他們把工人階級的教育看作解放資本的必要手段,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提倡初等義務教育。
『叄』 英國的教育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英國於1640年發動了資產階級革命,並於1688年實現了君主立憲制,以資產階級和貴族的妥協結束了資產階級革命。從此,在英國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17世紀以來,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同時受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的影響,英國的教育有了一定的發展。18世紀60年代前後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促進了教育快速發展。這一時期,英國不僅開始注意初等和中等教育,而且採取各種措施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在高等教育中開展起「新大學運動」。到19世紀末形成了英國近代教育制度。
『肆』 英國中等教育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英國中等教育的特點在於:
1、選擇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和喜好,選擇自己擅長的科目;
2、職業導向型更強,英國在小學階段就開始給學生灌輸職業規劃方面的知識,到了初中高中階段,學生基本上已經知道自己未來想做什麼樣的工作、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他們會根據自己的目標選擇自己要學習、參加考試的科目;
3、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多科目的考試甚至沒有標准答案,主要考察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思考的過程。
以上!
『伍』 19世紀後半期,英國中等教育改革的具體措施有哪些
19世紀後半期,英國中等教育發展的一項主題在於公學改革。為更具有針對性地開展公學改革,克拉雷頓委員會接受國會之託在1861—1864年對九大公學進行調查。1864年該委員會發表調查報告,就公學弊端提出改進措施。改革後公學的課程內容有所擴充,管理機構也有所變革。
1864—1868年,湯頓學校委員會對英國900餘所捐辦文法學校實施調查,並在1868年提交的調查報告中提出設立三類中等學校的建議。
『陸』 英國教育制度
英國教育體系分為三大部分:小學(5歲到11歲)、中學(11歲到18歲)和高等教育。在英國,16歲的學生需要參加普通中等教育證書(GCSE, 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cation)考試。考試結果分為A*-G各個等級,得到五個A*-C結果的學生通常會繼續學習兩年,參加三科(或以上)課程的中學高級水平考試(A-Level)。本科院校將根據學生該考試的結果進行錄取。
英國中學的類型
傳統寄宿式中學
非傳統式中學
6th Form高級中學-英國中學的類型
英國中學教育制度
英國教育制度素來在學術品質與提供完善照顧方面享有盛名,至今世上無人能出其右。數百年來,在許多院校有許多不斷擴充的學習中心來提供英國及外籍學生學習,另有大量新近成立的院校加入傳統學校的行列,以確保英國學制不只趕得上日益繁復,日趨科學化社會的腳步,也在探求無盡的知識與完美領域不斷超越學習的界域。
英國不僅是一些最古老、最著名的學校、學院和大學的故鄉,它也同樣有最新興的、最富革新精神的院校。教育不只是教師和政府,也同樣是家長與學生長期討論的話題。英國教育和台灣教育到底有什麽區別呢?
★ 英國學生獨立能力強。在獨立學習方面,英國學生要高於台灣學生。英國的每個中學生都能夠去圖書館查閱文獻,尋找自己需要的信息來完成一個比較正規的Project。Project的漢語意思是「計劃」、「設計」、「規化」。實際上類似台灣的「科研論文」。英國中學生的Project完全從學生的興趣和社會實際出發,題材極為廣泛。從理化生實驗、數學建模到英國的歷史、地理;從環境保護到關愛生命;從反恐到世界和平;從政治到經濟……,應有盡有。有些Project有理有據,不亞於台灣大學生的畢業論文。
★ 英國學生的獨立生活能力也強於台灣學生。不分擔家務勞動的學生很少見,他們從小就幫助父母擦汽車、剪草坪。小學生打工的也很多,送報紙是最常見的了,錢雖然掙得不是很多,卻擁有了面對社會、獨立處理問題的機會。到了假期,加油站、快餐店、超市,到處都有中學生在忙著幹活。一個假期下來,不但能掙幾百英鎊,更重要的是他們變得自信、老練。
★ 英國學生的團隊意識強。在英國,人們普遍推崇Team spirit——團隊精神。團隊精神是指一個人與大家協同工作的能力或態度,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合作能力。英國學校歷來都很重視對學生進行「團隊精神」教育,在公共場所或集體活動中,個人必須服從大家。如果哪個學生為了自己出風頭而連累了大家,他就會被一致斥為「沒有團隊精神」。
★ 英國學生的身體素質好。體育不但是英國中學的重要課程,而且每天下午四點鍾開始,大部分學生又都出現在運動場上。大量的體育鍛煉,加上合理的充足營養,使英國學生大都身強力壯、精力充沛。那種肌肉發達、動作靈活的運動員型學生到處可見。就連女生對體育也十分熱衷。體育好、學習好的學生才備受同學們的推崇。
★ 英國學生的探究精神強。英國學生做事十分開放,敢想敢幹,不受條條框框的束縛,他們認為「只要不被禁止,就可以做」。所以,成功的機會也相對較多。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行動。他們不迷信課本、不迷信權威,也不像台灣學生那麽關注問題的答案、關注他人的看法。對問題不但有自己的見解,而且特別注重科學論證。注重在探究中尋找答案。
英國學生的學校生活,一般的學校都是從早晨九點上課到下午四點放學。四點過後,學生大多去參加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英國學校的課余活動很豐富:話劇團、樂隊、合唱團、壘球、棒球、橄欖球、游泳、跑步、網球、壁球,應有盡有。每天的家庭作業一般只需40分鍾即可完成。在課程設置方面,從初中起,學生就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一般選三至五門學科,但不能少於三科,其中不包括英語)。他們上課的方式與台灣也不一樣。在台灣,一個班級的學生每天都在同一間教室裏上課,不同的任課老師進進出出。而在英國,進進出出的是學生,不同的學科在不同的教室上課,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同學。課間的走廊裏,學生們都在快速地尋找下節課的教室。那種感覺和大學差不多。最關鍵的還是兩國的師生關系的差異。在台灣,教師是無所不能的權威,很少有學生會對老師產生懷疑。老師的淵博、老師的自信、老師的嚴厲,使學生對他們由教生畏,害怕與老師接近。英國的老師依然是知識的源泉,但他們除了思想還有感情。他們和學生的距離似乎要近一些,他們會和學生談天、交心。
台英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差異,自然與其文化背景、社會環境的不同是分不開的。教育體系的不同,基礎教育最根本特點的差異是問題的關鍵。首先,台灣的基礎教育的特點是應試、選拔。這就決定了我們的課程起點高、難度大、知識面窄。我們的學生課業負擔過重:要考太多的試、要背太多的知識、要寫太多的作業,要參加太多的課外輔導班。學生沒有任何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來滿足自己的愛好。而即使是在基礎教育改革轟轟烈烈的今天,我們的老師基本上不敢鼓勵和挖掘學生們學習以外的各種潛能,因為學校的一切都還是以中考成敗論英雄。
相比之下,英國教育似乎更關心人的實際能力,以及在其解決問題中的創造力。他們給學生身心發展上更大的空間,學生們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和機會去接觸外部的世界,接觸他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和與之息息相關的社會。打工也好,project作業也好,團隊活動也好,這些都會對學生未來的成年生活有著巨大的影響和幫助。
而英國政府則希望英國的每所學校,最終都能夠發揮起自己的特色,他們認為需要改變教育體制來使學生個體的潛能得到充分發展,而不能強迫學生來適應教育體制結構。
台灣學生若克服語言的困難,並把持住認真嚴謹的學習態度,留學英國大致上都能有不錯的表現. 咨詢時,不需刻意美化國外留學生活,但需鼓勵學生面對困難及挑戰,進而豐富自己的人生。
『柒』 英國基礎教育改革中為謀求教育公平有哪些政策舉措,這些舉措起到效果了嗎
英國的初等教育在17到18世紀發展非常緩慢,教育條件不好的一些農村地區,主要是教會進行管理,當然那些貴族階級他們都有家庭教師。中等教育主要依靠公學,當時所建立的公學現在也演變成英國的九大公學,比如說伊頓公學,聖保羅公學,溫徹斯特公學等等。
大學高等教育的狀況也有所改變,大學推廣運動的開展,使得更多的平民階層,尤其是中產階級的子弟,可以進入大學接受教育,並且一些要承擔家庭養育工作的學生,也可以通過非全日制的方式進入大學進行學習。
這時有兩部法律改變了,當時英國整個的教育狀況,一個是巴爾福教育法,一個是哈多報告。
其中尤其是哈多報告,英國之前一直實行的是雙軌制教育制度,但是哈多報告的實施第一次使得所有的中學生都有機會進入文法中學,由此進入大學。
『捌』 19世紀後半期英國中等教育的發展及改革是如何形成的
19世紀後半期,英國中等教育發展的一項主題在於公學改革。為更具有針對性地開展公學改革,克拉雷頓委員會接受國會之託在1861—1864年對九大公學進行調查。1864年該委員會發表調查報告,就公學弊端提出改進措施。改革後公學的課程內容有所擴充,管理機構也有所變革。
1864—1868年,湯頓學校委員會對英國900餘所捐辦文法學校實施調查,並在1868年提交的調查報告中提出設立三類中等學校的建議:第一類中學實施古典教育,面向貴族與大資產階級子弟設立,開展大學預備教育;第二類中學主要開設現代語、數學及自然科學課程,面向中產階級子弟設立,教育目的在於培養商業、醫學、法律等行業專門人才;第三類中學專為中下層平民子弟設立,教育目的在於培養一般性職業人才。由於當時英國政府關注的焦點是普及初等教育,湯頓學校委員會的建議未被採納。
步入20世紀後,中學與小學的銜接以及向更多的人提供接受中等教育的機會成為英國中等教育發展著力解決的主要問題。關於小學與中學的銜接,哈多報告把「兒童11足歲之後的教育統稱為中等教育」,並建議把中等學校分為四種類型:文法中學、兩類現代中學(包括在選擇性中心小學基礎上建立的現代中學和在非選擇性中心小學基礎上建立的現代中學兩種形式)、附設於公立小學的高級班。1938年,《斯賓斯報告》則提出在此基礎上增加「技術中學」。這些建議雖未能在當時變為現實,但開設多種類型中等學校的主張事實上得到1944年《巴特勒教育法》的認可。這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英國便形成公立中學(文法中學、技術中學與現代中學)與公學並舉的發展形勢。多種類型中學的出現為更多的人接受不同形式的中等教育提供了可能,1938年約64%的適齡兒童進入中等學校學習。
『玖』 英國中等教育的目的以及它的成就,越詳細越好
二、中等教育 文法中學 學制5-7年。前五年為基礎階段,後兩年為分科階段(第六學級)。現在,在這類學校就讀的學生佔全部學生總數的3%左右。它們繼承了英國傳統的學術性教育,培養學生升入大學是其主要目標。注意培養學生的自我表達和演講才能,並經常組織辯論會。每所文法中學都有管弦樂隊,經常組織高質量的演出。此外,還有諸如自然科學俱樂部、自然愛好者學會、集郵和棋弈俱樂部等各種學生組織,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 綜合中學 所謂綜合中學就是把文法中學、技術中學和現代中學綜合在—起的學校。讀完初級學校的11歲兒童均可進入這種學校。7年一貫制綜合中學在校生年齡為11-18歲。課程設置一般是前三年開設必修課,第四年和第五年開始開設選修課。其具體科目設置與五六種專業課程的現代中學沒有多大區別。其教學很多隻是把原來三種中學的教學融合在一起,把學生分為學術組、技術組和現代中學組,每一組的具體課程不同。所以,選擇性教育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近年來,這類中學的學生人數超過了總數的90%。 中間學校 所謂中間學校就是介於小學和中學之間的一種學校,為學生提供一個從小學到中學的過渡階段。中間學校的類型很多,從學生的年齡階段來說,有8-12歲、8-13歲、9-13歲、9-14歲、10-14歲等形式,其中8-12歲和9-13歲的中間學校為最多。中間學校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主要取決於它是被視為小學還是中學。但無論屬於中學還是小學,中間學校都必須開設一門外語。 公學 雖然名稱與美國公立學校(PublicSchool)完全一樣,但是公學是英國中等教育體系中特有的一種私立學校。公學歷史悠久,最早的公學成立於400多年以前。經過400多年的歷史演變,公學已經成為名譽、地位和光明前程的代名詞。公學的出現是英國中等教育史上的大事。它是英國精神和紳士風度的代名詞,其一系列的傳統被作為一種社會精神保留了下來,對英國中等教育乃至整個英國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公學最初由公眾團體集資興辦,免費招收貧寒學生。到19世紀中期,公學的社會等級性已經相當明顯。原來平民子弟與貴族子弟共享教育的局面,由於貴族的不滿而遭到了破壞。貴族階層認為,貧民子弟因將成為莊稼漢和工匠,無須受學術性教育,只有將來成為紳士的貴族子弟才有必要接受學術性教育。隨後,公學的公費生迅速被自費寄宿生和走讀生所取代,公學很快也就發展成只有社會上層子弟才上得起的貴族化學校,並逐漸形成了著名的「九大公學」,即溫切斯特公學、伊頓公學、聖保羅公學、什魯斯伯里公學、威斯敏斯特公學、拉格比公學、商業縫紉公學、哈羅公學和切爾特豪斯公學。其中,伊頓公學最負盛名。 1965年政府任命了一個公學委員會,明確規定只有校長聯合會、公學董事會協會或女子學校董事會協會成員的獨立學校才能稱之為公學。由於公學屬私立性質,所以有關他們的數字一般不列入官方統計。一般認為目前有英國公學200多所。公學在學年齡一般為13-18歲,修業5年。招收預備學校畢業生,考試嚴格。現在,英國大約每13個學齡兒童中就有一個在公學學習(確切比例為7%)。公學教育費用昂貴,1991年公學寄宿生年學費上升到10,000-12,000英鎊,走讀生年學費上升到7.000-9,000英鎊。一般百姓一年的收入尚不足繳納公學一年的學費。 公學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教學方法和傳統。它在教育中不僅強調古典文化和現代科學的學習,還強調培養學生的獨立性格。公學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紳士風度,極其注意學生的品德訓練和自我約束力鍛煉,重視宗教教育。目前,大多數公學都設古典、現代語和數學三科。培養學生升大學,特別是牛津、劍橋兩大學是公學的主要教學目的。很久以來,盡管公學學生人數不多,但它們與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建立起了一種牢固的特殊關系。19世紀末的一些調查結果表明,牛津和劍橋大學三分之二以上的學生來自伊頓、哈羅、拉格比、溫徹斯特等主要公學,從而使牛津和劍橋大學成了公學教育的自然延伸。 英國公學具有獨特的社會功能,為英國社會造就從軍界、政界、報業界到銀行界、宗教界各重要行業的領袖人才。接受公學教育已成為獲得絕大多數政界、文官職業以及教會和自由專業的主要職位的一項重要條件。例如,創辦於1571年的哈羅公學,除丘吉爾外,英國首相張伯倫等都曾在這里求學。建立於1440年的伊頓公學更是名人輩出,文人如雪萊、菲爾丁、奧維爾、赫胥黎,從這里走出的首相有18位之多。上層社會人士的子弟通過公學占據了絕大部分高級社會地位,又通過同學會或校友會形成了一張巨大的社會關系網,從而嚴密把持著英國的上流社會。 第六學級 「第六學級」是英國所特有的一個教育術語,即中學階段的最後兩年,不屬於義務教育階段。它不僅是前幾個年級教育的自然延續,還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階段。多數綜合中學設立了第六學級。此外,還有專門實施第六學級教育的「第六學級學院」和兼施繼續教育的「第三級學院」。學生主要學習古典語文(主要是拉丁文、希臘文)、外國語(主要是法語)和數學三門課程,具有大學預科的性質。現在也開設了一些與現實生活有聯系的技術課程和少量職業課程,而且一些高等教育的內容也下放到了這個階段,如高等數學、工程制圖、地質學、考古學、工程學等。這可能是為什麼英國大學學制一般僅為3年,而英國的大學水平並不低的部分原因。學生在學完第六學級的課程後,參加「高級水平普通教育證書」考試,考試合格即取得升入大學和其他高等院校的資格。 十六歲以後教育 中學生在十六歲完成強制性義務教育以後,就可以合法地離開學校,開始工作。不過,大多數學生會以預科學生的身份進入預科學院或者延續教育學院,在那裡學習中學高級水平考試課程或者同等水平課程。外國學生一般在這個階段來英國接受教育,如學習中學高級水平考試課程,為在英國學習延續課程或上大學做准備。 十八歲以後教育 預科生一般在十八歲時完成中學教育。然後,大部分學生繼續攻讀延續教育課程或攻讀高等教育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