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英國政治制度演變的特點
英國的政治制度是典型的君主立憲制,其主要特點是「議會至上」、以內閣為權力核心、君主虛位、政黨組織嚴密。 首先,英國實行議會民主制,體現「議會至上」的原則。議會至上,即立法權在三權中居於核心地位,行政和司法機關都是立法機關的一個部分,行政權和司法權實際是立法權的派生,三者互有重疊。議會由英王、上院和下院組成,其中上院是貴族院,是主要西方國家中唯一以貴族政治為基礎的政治機構。[1]在司法權與立法權關繫上,議會上院是英國最高法院,具有除蘇格蘭刑事案件外其他民事和刑事案件的上訴管轄權;大法官是上院議長也就是最高法院院長,同時還是內閣和執政黨成員。政黨獲得權力的主要途徑就是贏得議會選舉的勝利,即獲得下院即眾議院議席的多數,同時一般由獲得下院相對多數的黨領銜組建內閣,並由該黨的領袖出任政府首腦。 其次,實行內閣制,作為「議會至上」原則在行政權與立法權關繫上的制度體現。即國家的權力體系以內閣為核心,內閣擁有國家的最高行政權力。英國內閣由英王授權在下院中獲多數席位政黨的領袖組建,成員必須是議員。內閣對下院多數負責,若下院通過對其不信任案,內閣要麼辭職,要麼提請英王解散下院重新大選。下院中獲得次多數席位的政黨成為反對黨,受法律保護,平時組成「影子內閣」,對執政黨進行監督。內閣不僅擁有行政權力,而且具有立法建議權,由執政黨所控制的議會多數保證立法的通過。
② 西方的政治制度體現了什麼原則我國的政黨制度又有什麼特點
西方國家政治制度共有五個特點,分別是:
一、西方國家政治制度具有多樣性和共同性
西方國家是一個政治的概念,這里的「西方」不是一個純理意義上的概念,它是指歐洲、北美洲、大洋洲以及亞洲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西方國家的政治制度在建立和發展過程中,各國都呈現了本 國的特點,都是為了適應本國的政治、經濟、社會需要而建立的.比如議會制度,在不同的國家就有不同的內容.因此,西方國家政治制度具有多樣性.但同時,各國在建構自己的政治制度時,雖然採取了革命的或改良的戰爭的或和平的、創制的或模仿的等不同方式,但是它們所依據的思想理論和文化淵源是共同的,這就是17、18世紀啟蒙思想家的政治學說以及從古希臘、古羅馬保留下來的民主政治文化.因此,它們又有共同點.這里主要討論其共同的基本特點.
二、主權在民的基本原則
「主權在民」最早是一種政治思想,是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們為反對「君權神授」的專制思想而提出來的.它把國家政治權力的來源從天上搬到人間,以「天賦人權」的權力觀代替了「神授」的神秘權力觀.這種權力觀認為國家的權力來源於人民的讓渡,政府的權威是相對的,因為主權始終在人民手中,只要政府違反作為主權者的人民當初授予權力時的目的,發生了權力的異化,人民就有權推翻政府.當初資產階級就是以「主權在民」的思想動員人民反對專制統治的.在革命成功之後,也就把這一思想寫進了憲法,以此來突出政府的合法性.
三、代議民主制
在專制統治被推翻,資產階級民主政權建立之後,關於人民如何行使權力的問題,「主權在民」的原則沒有回答這一問題.啟蒙思想家有的主張直接民主,如法國的盧梭;有的主張間接民主(代議制),如英國的洛克.但是,近代資產階級憲政實踐表明,民族統一國家出現後,適合於小國寡民的直接民主制已經無法實現.因此,英國資產階級在封建議會基礎上,首創代議制,並認為「議會主權」就是「人民主權」,從而代議民主制被西方國家普遍接受,也成為了西方國家政治制度的共同特點.
代議制的主要內容是說:根據「主權在民」的原則,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但人民不直接行使國家權力,而是通過一定的程序選舉代表組成代議機關來行使.因此,代議制是和普選制密切相關的.沒有普選制就沒有代議制,這也是代議制和以前封建議會的根本區別.封建議會只是國王運用令狀委任產生的.普選制則完全改變了其封建性質.
四、分權制衡原則
西方國家把分權與制衡作為對待國家權力的基本原則,在實踐中,他們把國家權力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分別交給不同的機關行使,並且三者之間相互制約.三權分立的制度實際上是分權和制衡原則的結合.
分權的思想最早由英國啟蒙思想家洛克提出,他主張把國家的權力分成立法、行政和外交權,前者由議會實行,後兩者則交給君主行使.這實際上是資產階級和封建力量的分權.後來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根據洛克的分權思想,主張把國家權力分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權,認為要防止權力被濫用就必須以權力制約權力.孟德斯鳩的思想不僅繼承了洛克的分權思想,而且還提出了制衡原則.
分權制衡的思想發源於歐洲,但是,把「三權分立」作為國家權力機構的組織原則並形成一種制度,最為典型的就是美國.但作為西方國家政治制度的基本特點,分權制衡思想在實踐運行中存在很大差別,就是在一個國家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美國雖然是實行三權分立的典型國家,但其三權也是交叉重疊的.隨著國家干預社會經濟的需要,政府權力不斷得到膨脹,形成了行政高度集權.
英國的分權制衡實際上是「議行一致」.英國的三權分立的政府體制,從嚴格意義上講,除了曾短暫實行過國會與君主的階級分權外,就沒有建立過
比較完善的分權體制,特別是在兩黨制出現後,立法和行政只有機構的分立,而人員和職能基本是「合一」的.議會和政府完全聯成了一體,實際上是「兩個機構,一套人馬」.因此,英國不是立法權與行政權的制衡,而是政黨、議會和政府「三位一體」,通常情況下是「議行一致」.而英國的制衡也是反對黨在議會內對執政黨的制約.這就是英國的分權制衡的特點.
法國的分權制衡帶有家長式的色彩.在法國的政府體制中立法權和行政權的關系相似於英國.但是,法國實行多黨制,多黨聯盟組成的內閣政府很難保持一致,因此不可能象英國那樣作到「議行一致」.法國的總統作為國家元首居於國家主權「保證人」和「仲裁人」的地位.總統有權不解散國民議會;有權任命總理,批准總理提名的政府成員,批准總理辭職.總統是最高司法會議的當然主席.這樣,總統就完全居於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之上.同時,總統和國民議員都由公民直接選舉產生.總統除了受彈劾外不受任何制約.總統控制下的「三權分立」除機構分立實行職能分工外,全受總統制約.因此,法國的分權制衡帶有家長式的特點.
雖然各國的模式不同,但分權與制衡是西方國家共有的特點.
五、政治統治與管理的「法治」原則
法治就是根據法律治理國家的一種原則,這是資本主義政治制度運行的一項原
則.法治是資產階級在反對封建專制的斗爭中提出來的,最初包含兩層意思:第一,君主的權力只能是來自法律,權力的行使必須受到立法和司法的監督;第二,要法治,不要人治.後來法治就成了西方國家政治統治和管理的方式,成為其政治制度的特點.法治的思想古已有之.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里闡述道:「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早期資產階級思想家洛克在《政府論》中對法治原則做了論述.他認為,法律是公民行為的是非和正當與否的標准;自由和法律是密不可分的;守法與執法都是法制的重要原則;在守法與執法方面公民人人平等.他認為,一個國家只有用法律的手段治理才能正常運轉,沒有法律的政府是不可思議的.盧梭進一步闡述了法治的思想.他認為,法律體現人民的公共意志,由人民集體制定或改變;國家構成的基本要素不是官員,而是法律.國家是為制定法律、執行法律而行使權力;任何人都必須受到法律的制約.以上這些法治的思想為西方國家建立法治社會和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礎.法治原則在政治制度中的體現就是在憲法中明確規定憲法是國家的最高法律;政府的組成、權力及其行使都必須依照法律規定,遵循法定的程序.也就是說,一個「法治」的政府必須以正式法律來實現其政治統治和管理.當然,任何制度的設計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
③ 英國政治制度體現了三權分立原則嗎
是的,英國政治制度體現了三權分立原則。
英國也有三種不同的權利機構,但政治結構不像美國那樣具有明確的三權分立特徵,而是以稍許有別的方式在議會的上下兩院之間、議會與內閣之間、執政黨與反對黨之間發展出一種互相監督和制衡的制度。
④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是怎麼體現三權分立原則的
是老師布置哦的作業是吧啊! 一部分你有郵箱嗎?資產階級革命概述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確立和發展的原因及影響 17、18世紀,世界歷史繼承前一時期的巨大轉折和變化,向著更為深廣的方向發展。在歐洲和北美,封建主義的基礎受到沖擊,資產階級革命的時代來臨。繼尼德蘭革命之後,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為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開辟了道路。歐洲大陸的主要封建國家也陸續進行改革,推行富國強兵政策,客觀上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在此期間,歐洲國家進一步加快了殖民擴張的步伐。經過激烈的斗爭,英國最終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在社會巨變的大潮中,歐洲政治思想領域出現了啟蒙運動,為資本主義社會提供了一套政治構想。在法國,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摧毀了封建專制統治,為資產階級掌權開辟了道路。在英屬北美殖民地,建立了新興的美國。編輯本段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一、17世紀初期的英國 新航路開辟以後,歐洲的主要商道和貿易中心從地中海區域轉移到了大西洋沿岸。英國人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拓展對外貿易,進行殖民掠奪。在此期間,制呢業等工場手工業得到很大發展,還出現了採用資本主義經營方式的牧場和農場。由工場主、商人、銀行家和農場主等組成的新興資產階級成長起來。有些貴族雖然保留這貴族頭銜,卻也從事一些資本主義性質的經濟活動,他們被稱為新貴族。 17世紀時,英國國王竭力推行封建專制,鼓吹「君權神授」,認為國王的權力是神授予的,不可違抗。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權利受到侵害,他們利用議會同國王展開斗爭。 二、查理一世命喪斷頭台 1701年,英國國會又進一步通過《王位繼承法》,規定國王個人無權決定王位繼承問題,對王位繼承作出了一系列限制。它規定威廉死後如果無嗣,王位應由忠於新教的、詹姆士二世的幼女安娜繼承,如果安娜也是無嗣的話,那麼王位將屬於漢諾威選候。 《權利法案》和《王位繼承法》,確立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基本原則,排除了天主教徒繼承英國王位的可能性。它規定了國會的權利和國王的許可權,雖保留國王的形式,但又用立法手段限制國王的權力,這種政治形式,歷史上稱為「君主立憲」制。由於這次推翻復辟王朝的統治,是沒有民眾參加的不流血的宮廷政變,所以被資產階級史學家稱為是「光榮革命」。編輯本段法國資產階級革命 一、攻克巴士底獄 2.三個等級的構成和各個等級的權利:革命前的法國社會教士和貴族分屬第一、第二等級,他們的人數佔了不到全國人口的5%,卻佔有全國土地的35%而且不負擔任何賦稅義務。他們占據高官顯職,過著寄生生活,構成擁有特權的統治階級。法王路易十六是他們政治上的總代表。資產階級、廣大農民、工場工人、手工業者和其他下層貧民構成第三等級即被統治階級。資產階級從工商業中發財致富,雖然經濟上很富有,但在政治上無權,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他們要求掌權,要求發展資本主義;手工業者、工場工人身受特權等級的壓迫和歧視,他們每天勞動10多個小時,而換來的收入還經不起苛捐雜稅和飛漲的物價的襲擊,生活十分窘困,貴族們譏諷他們穿不起一條套褲,稱之為「無套褲漢」;第三等級中人數最多、受苦最深的是農民。第三等級各個階層雖處境不同,但都反對封建制度和特權等級,要求革命。當時法國民眾中流傳著一個《什麼是第三等級》的小冊子,共同的目的把他們結合起來了。資產階級充當了革命的領導,廣大勞動人民是革命的主力。 (引導學生根據三個等級的構成和權利,得出革命的對象、革命的領導階級和革命的主力。指出第一等級是教士——掌握神權。第二等級貴族——掌握政權。第三等級資產階級、農民、工人、小手工業者和下層貧民——負責交錢。一、二等級是革命的對象。由於資產階級代表先進生產力,在第三等級中力量大,成為革命的領導階級。人民群眾是革命主力)。 3.三級會議的召開 4.攻佔巴士底獄 5.頒布《人權宣言》 制憲會議還通過了《人權宣言》。《人權宣言》是法國革命史上的重要文件。它宣布「人生來是自由的、在權利上是平等的」;言論、集會、出版、人生等自由和反抗壓迫是「天賦」的,不可剝奪的權利;國家主權屬於人民。《人權宣言》體現了啟蒙思想家提出的要求,這在當時與封建統治的專制、等級制度相比具有進步意義。同時《人權宣言》明確保障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這反映了它的階級實質。 宣稱「人生來是自由的,在權利上是平等的」體現了反對封建專制和等級制度的要求,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符合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的,具有進步意義。但是又宣稱「私有財產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這就從根本上把資產階級宣揚的所謂「人權」完全變成了維護資本主義的私有權,維護少數人剝削多數人的權利,又具有階級局限性。 二、路易十六上了斷頭台 1.法國第一共和國的建立:1792年9月21日,新選的議會既國民公會開幕,它隨即成為全國最高的領導機關。 2.雅各賓派專政: 雅各賓派的革命措施,激發了人民的革命熱情,壯大了雅各賓派的革命力量,挽救了法國,徹底完成了法國革命,使法國革命達到高潮。 法國得救了,雅各賓派內部卻分裂了。 (3)熱月政變(1794.7.27) 羅伯斯庇爾對左右兩派同加鎮壓,削弱了專政基礎,使熱月政變得以成功,政變時間:1794年7月27日即共和歷熱月9日;結果:羅伯斯庇爾、和和他的親密助手被推上斷頭台;標志:雅各賓派專政被顛覆,法國大革命結束。大革命結束、並不意味著資產階級革命的失敗,因為它的革命措施已為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道路。 三、拿破崙帝國 1799年下半年,法國資產階級統治巳危如累卵,掌握法國經濟命脈的財閥們決心擁立一個強有力的軍事獨裁者來收拾法國殘局。在這種情況下,1799年11月9日拿破崙發動政變,進而建立了帝國。 1.拿破崙稱帝 2.拿破崙對外戰爭的性質和作用:拿破崙發動的一系列對外戰爭,吞並歐洲廣大土地,好幾個國家都成了法國的附屬國。法國對外戰爭,有進步的一面:這就是它客觀上起到了保衛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成果,防止波旁王朝復辟的作用;同時也促進了歐洲封建君主國家資本主義的發展,動搖了這些國家的封建統治秩序。 3.1814年法蘭西帝國結束,波旁王朝復辟 小結:本課介紹了波瀾壯闊的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帝國對革命成果的鞏固,而最終封建王朝的復辟再次告訴我們社會發展的道路是曲折而又是不斷前進的。一種新的社會制度的確立往往要經過反復斗爭。 美國資產階級革命波士頓傾茶事件列剋星頓的槍聲 進程 這次戰爭可分為前後兩個階段。 1775~1778年為戰爭的第一階段,1782年11月30日.英國新政府與美達成停戰協議。次年9月3日,雙方在巴黎簽訂和約,英國被迫承認美國獨立。 美國獨立戰爭是以小勝大,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這一勝利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對後來的法國大革命和拉丁美洲民族解放運動,都有較大的影響。 《獨立宣言》 我們以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義和權力,謹庄嚴宣告:這些聯合殖民地從此成為、而且名正言順地應當成為自由獨立的合眾國,它們解除對於英王的一切隸屬關系,而它們與大不列顛王國之間的一切政治聯系也應從此完全廢止。 ——摘自《獨立宣言》 意義 美國獨立戰爭是世界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殖民地爭取民族獨立的戰爭,它的勝利,給大英帝國的殖民體系打開了一個缺口,為殖民地民族解放戰爭樹立了範例。獨立戰爭又是一次資產階級革命,它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創造了美利堅合眾國,同時又鏟除了殖民時期封建殘余的長子繼承法、續嗣限定法和代役稅,契約奴制也基本上廢除。從而解放了生產力,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寬廣的道路。正如列寧所說:「現代的文明的美國的歷史,是由一次偉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戰爭開始的。」 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對歐洲資產階級革命起了推動作用。 美國獨立戰爭沒有解決土地問題,也沒有解決奴隸制問題,使得獨立後的美國南北方朝著兩種不同的經濟道路發展,最終導致美國內戰的爆發。編輯本段英法美革命的異同 原因: 1.英國:英國利用地處大西洋的航路要沖得有利條件,積極進行海外貿易和殖民掠奪。圈地運動積累了巨額資本,使得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資產階級力量日益壯大,要求掌握政治權利,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國王查理一世的專制普遍引起不滿。 2.美國:英國對北美殖民地的掠奪,壓迫。 3.法國:國王占絕對統治地位,王權至上和法國嚴密的等級制度與第三等級(資產階級,工匠,城市,平民,農民)所處的最低的位置{主要是資產階級} 領導階級:資產階級 結果:1.英國1689年通過了限制王權的權利法案;建立了由議會制約國王權利的君主立憲制。 2.美國1781年美國人民最終打敗了英國軍隊,取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1787年美國制定憲法,確定了三權分立的共和政體。 3.法國1793.5-6月 羅伯斯庇爾掌握了領導權,並實施了一系列革命政策,使革命到達頂峰 意義:1.英國:英國是世界第一個建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國家,它不僅為本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更標志人類社會又跨入了一個新時代。 2.美國: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不僅為本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也為世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指明了道路;同時它確立的共和政體,在世界上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3.法國:結束了封建專制統治,沉重打擊了歐洲其他國家的封建制度。法國大革命雖然是資產階級領導的,但充分顯示了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雖經歷了幾次王朝復辟,但共和政體最終確立起來。
我是非常用心回答的,請加分
tノx▂◇
⑤ 英國政體如何體現司法獨立原則
英國的政體是君主立憲制 採用三權分立原則 但出去司法是獨立以外其餘都集中於議會的下議院 即是首相領導的中央政府(內閣),但英國的首相和美國的一樣是普選的 有民眾選舉的 即是說到了選舉時間時成立選舉委員會 各大政黨爭奪各選區的下議院席位 最後勝出者即獲得多數選票的政黨領袖 由國王 (女王)召見邀請他組閣成立政府 。 不過議會 分為上議院和下議院 上議院是貴族組成 下議院是有選舉產生的 立法是有政府提議案 有下議院討論 審核 通過後 交上議院第二次審核 一般由於歷史上的上下議院的斗爭到現代後立法權,。但值得一體的是英國是沒有完整的一部憲法的。但是司法權由上院單獨行使外,其餘職能主要由下院行使 但是英國的司法權是不允許挑戰英皇的特權的。
⑥ 分權與制衡原則在英國政治體系中是如何運作的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一般是行政、立法、司法實行三權分立的,政府負責行政,議會負責立法,最高法院負責司法。
⑦ 英國政治體制的權利制衡關系是怎樣的
在這里需要先介紹一下三權分立,這樣會有助於你理解接下來的部分。三權分立(checks and
balances)亦稱三權分治,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建制原則。其核心是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相互獨立、互相制衡。三權分立具體到做法上,即為行政、司法、立法三大權力分屬三個地位相等的不同政府機構,由三者互相制衡。是當前世界上資本主義民主國家廣泛採用的一種民主政治思想。(我國在這方面做的不好,很不好,直接導致民告官,也就是行政訴訟中老百姓很難取勝,)
英國也自我標榜是三全分立的國家,可是英國因為歷史的緣固,並沒有明文的憲法,以致於立法權在三權分立的地位高於其他二權(即行政權及司法權),亦即國會通過的任何法案皆是最高的法案,並不受任何憲法章程規范。英國國會可以通過任何新法案而司法機構是沒有權力宣布該新法案為無效的。
另外傳統上英國行政的權力是源自二個方面,一是國會通過的法例(Acts),二是英皇特權(Royal Prerogative)。英皇特權是一些源自英皇保有的權力如簽署國際公約的權力,宣戰權,向國民發出護照的權力,特赦權等。英皇特權也是司法權不能挑戰的權力。所以總括的說在英國立法權是最高的權力,這個安排亦是憲法的基石。其次的是行政權而最低的是司法權。在英國,司法部門只是按著現有的法例及普通法內的案例對案件作出判決。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國會是民主選舉產生的,但首相(即行政首長)一職是英皇按慣例,委任組成國會的最大黨的黨首出任的,亦即是說執政黨在英國是手執行政權及立法權的政黨,政府很容易會運用影響力去通過一些對自已有利的法例,所以說英國表面上看似有三權分立,但是實際上行政權卻並沒有和立法權嚴格的分開,所以外‍界也有人認為英國只有二權分立,即行政權和立法權是一體,和司法權對抗。
政法系法學專業分析,忘採納。不懂的話,請繼續追問。
⑧ 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的標志是什麼它體現了怎樣的原則
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的標志是《權利法案》的通過。
《權利法案》的第一、二項內容說明法律高於王權;第三項內容體現了國王的財政權受到議會的限制,而第四項說明國王的軍事權也受到議會限制;第五項說明議會選舉、辯論、集會不受國王干涉。此外,立法、政治、外交等各方面,國王的權力都受到議會的限制。也就是
法律至上,王權受到法律制約。
⑨ 概括指出英國政治制度的特點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確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是英國「光榮革命」後建立起來的。大約在13世紀中期,貴族在同英王亨利三世的斗爭中獲勝,成立議會。13世紀末以後,議會經常召開,議員由貴族、市民和騎士組成,由於各個階層的利益不同,常常不在一起開會,14世紀以後,議會逐漸分成上下兩院。此後,下院的權力不斷擴大,15世紀末,下院已經有提出財政議案和法律議案的權力。但是,這一時期議會仍然是封建性質的等級代議機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後,議會成為資產階級同代表封建勢力的斯圖亞特王朝斗爭的政治中心。光榮革命以後,議會相繼通過《權利法案》和《王位繼承法》,從法律上確認「議會主權」原則,進一步限制王權。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擅自批准法律、廢除法律或中止法律的實施;並規定,國王必須信奉英國國教,天主教徒或同天主教徒結婚者不得繼承王位。英國的君主立憲政體初步確立。
傳統馬克思主義認為立憲君主制優於專制君主制,但共和制又優於立憲君主制,英國保留君主制實行君主立憲制是封建殘余濃厚的表現——但現在有很多學者對此有不同看法。比如歷史學家劉宗緒、劉祚昌、唐德剛等都反對簡單地把君主制與封建殘余等同,認為在特定歷史環境下君主立憲制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可能更大。
比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確立的君主立憲政體大大削弱了國王的權力,議會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國家的權力,結束了英國的封建專制制度,使得英國走上資產階級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它代表了歷史發展的趨勢,是歷史的一大進步。不僅對鞏固資產階級在英國的統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對其他國家的資產階級建立新的制度,也有著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