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英國有國王嗎女王和國王的關系
英國有國王,英國君主是英國及英國海外領地的國家元首,現在的男性君主稱為國王(King),女性君主稱為女王(Queen),女王就是國王,英國只有一個王。
英國現任君主:現任的君主是1952年2月6日確定並於1953年6月2日正式登基加冕的伊麗莎白二世女王。
女王的開始:在歐洲歷史上,無論是古希臘、古羅馬,還是中世紀的騎士時代,皇帝、國王這些名詞從來都是男人的專利,從14世紀開始,在一個又一個的國家,一個又一個的女王(皇)斷斷續續地出現了,一直到當代,累計有三十來位。
英國國王 (King/Queen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憲法規定的世襲的國家元首(不是政府首腦),立法、司法機關的組成部分,法院的首領,英國全部武裝部隊的總司令,英國國教聖公會(新教安立甘宗)世襲首領。
根據各國憲法,英國國王也是北美洲的安地卡及巴布達國王、巴哈馬國王、加拿大國王、巴貝多國王、貝里斯國王、多米尼克國王、格瑞那達國王、牙買加國王、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國王、聖露西亞國王、聖文森及格瑞那丁國王,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國王、紐西蘭國王、巴布亞紐幾內亞國王、索羅門群島國王、吐瓦魯國王(這些國家已從前大英帝國獨立,但國家元首由英王兼任,英王定時派遣總督到各國代表自己行使國家元首權利。政府首腦由本國選舉產生)。
除了這些國家,脫離前大英帝國的亞、非、美、大洋洲的各國獨立的37個國家(國家元首不是英王擔任)組成了英聯邦。
② 英國女皇死了之後皇位由誰繼承呢是女皇娘家兄弟的子女,還是女皇自己的(夫家的)子女繼承
是女王或國王的長子或長女,你說的很多,女王之後,王朝的名稱就換了,但是英國不看重這個,看中的是血統~
英國國家元首叫國王或女王,不是皇帝或女皇
當然,在相當長一個時期里,他們兼任印度皇帝
③ 歷史上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和德國皇帝威廉二世,雖然是祖孫二人,可為什麼對自己國家的統治有很大的差別呢
首先,祖孫差別打本身就很常見,比如很多王朝祖輩創業,孫輩敗家,龍子龍孫未必就是真龍。
其次,英德兩國國情也不同。國體上,維多利亞時代英國已經建立資產階級民主議會制度(君主立憲),德國則君主仍然保留了較大的權力(幾乎就是君主專制);國情上,英國是海洋工業商業國,資產階級主導國家,德國則是軍事貴族(容克地主)主導的軍國;國際形勢上,英國已經在全世界奠定了霸主地位,殖民地廣闊,經濟科技發達。英國只需要從容地維持自己的領先地位即可。德國則剛剛崛起,由普魯士擊敗法國統一德意志而來,整個國家非常急迫地追趕老牌帝國,參與全球爭霸。這些也都會影響該國統治者的統治風格。
最後想說下,歐洲王室廣泛聯姻,很多王室之間都有親屬關系,甚至由於繼承關系多次出現共主(多個國家的元首是同一個人),但這並不妨礙這些國家走上不同的發展道路。
④ 英女皇死後誰會是下一任皇帝
按順位應該是他的兒子,查爾斯親王,其次是威廉王子,再者是威廉的兒子喬治王子!
⑤ 英國為何只有女皇,沒有皇帝
現在有的是女王而不是女皇,英國的帝位是在有印度的基礎上才有的稱號,原因是維多利亞女王的長女嫁給了德國皇帝成了皇後,這就造成了母親要給女兒行禮的狀況,所以英國就弄了一個所謂的印度女皇出來,印度一獨立這個帝位也就沒有了。
⑥ 英國的女王有哪些按從古至今的順序
1、 瑪麗一世 瑪麗一世,(Mary I, 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理論上她是從1553年7月6日, 實際上從7月19日在位一直到1558年11月17日她去世時)。 她是都鐸王朝的第四任也是倒數第二位君主。 她主要事跡是曾努力把英國從新教恢復到羅馬天主教(1555年)。 為此,她曾處決了差不多三百個反對者。於是而被稱為「血腥瑪麗」(Bloody Mary)。從此以後, Bloody Mary在英語中就成了女巫的同義詞。 但是她的宗教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被她的繼任者伊莉莎白一世所顛倒。
2、伊莉莎白一世 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出生於格林尼治,即今日倫敦的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於薩里),於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是都鐸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後一位君主。她終身未嫁,因此被稱為「童貞女王」。她即位時英格蘭處於內部因宗教分裂的混亂狀態,但她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蘭的統一,而且在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統治後,使英格蘭成為歐洲最強大, 富有的國家之一。英格蘭文化也在此期間達到了一個頂峰,涌現出了諸如莎士比亞,培根這樣的著名人物。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亦在此期間開始確立。她的統治期在英國歷史上被稱為「伊莉莎白時期」,亦稱為「黃金時代」。
3、安妮女王 安妮女王(Anne of Great Britain 又譯為安女王,1665年2月6日~1714年8月1日),英國女王。安妮是詹姆斯二世與王後安妮·海德的次女。1683年,與丹麥王子喬治結婚。1701年,英國議會通過「嗣位法」,安妮成為威廉三世的繼承人。1702年,安妮即位為英國女王。1707年,英格蘭議會與蘇格蘭議會合並,實現兩個國家真正的聯合。由於安妮身體虛弱和無後嗣的憂慮,托利黨領袖、國務大臣博林布洛克子爵曾與安妮的弟弟、老王位覬覦者詹姆斯·愛德華聯系,希望他能以放棄天主教信仰來換取王位繼承權,但遭到拒絕。1714年,安妮女王在駕崩前任命施魯斯伯里公爵為政府中至關重要的財政大臣,確保了王位由信仰新教的漢諾瓦選帝侯喬治繼承。
4、維多利亞女王 維多利亞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 1819年5月24日 ~1901年1月22日) 是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也是第一個以「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和「印度女皇」名號稱呼的英國君主。她在位的63年期間(1837年6月20日~1901年1月22日,是英國最強盛的所謂「日不落帝國」時期,她在位期間直到她去世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的1914年,英國都稱為「維多利亞時代」,1914年以後,英國開始走向衰落。
5、伊莉莎白二世 伊莉莎白二世(Elizabeth II,1926年4月21日~),全名伊莉莎白·亞歷山德拉·瑪麗·溫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dsor),現任英國君主,是英國,英聯邦(The Commonwealth) 以及15個成員國的國家元首,同時也是英國國教會的最高首領。她的頭銜全稱為「托上帝洪福,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與其屬土及領地之女皇伊莉莎白二世,英聯邦元首,國教(聖公會)信仰的保護者」. 她於1952年2月6日加冕,是目前在位時間第二長的國家元首,在她作為國家元首的國度中大約生活著1.25億人。
備註:港英時期的香港,因為其宗主國的關系,加上廣府話的「王」與「皇」同音,在一般場合會稱呼「英王」作「英皇」和「英女王」作「英女皇」,但正式的翻譯應為國王(King)和女王(Queen),而非皇帝(Emperor)和女皇(Empress)。現在很多媒體(包括官方的)和個人也會把如今的英國君主伊麗莎白二世稱作「英女皇」,實際是不嚴謹的,因為一來她本人並沒有獲此頭銜,二來大英帝國已經解體,即使想要成為女皇都沒有帝國了,而如今英國只是王國,女性君主只能是「女王」而不是「女皇」;不過鑒於使用習慣,仍然可以「英女皇」稱之。
伊麗莎白二世 人物簡介 伊麗莎白二世女王陛下(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1926年4月21日~),原名伊麗莎白·亞歷山德拉·瑪麗·溫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sor),現任英國君主,是英國和英聯邦15個成員國的國家元首,同時也是英格蘭教會的最高首領。她的頭銜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與其國土和領地之女王,英聯邦元首,國教(聖公會)信仰的保護者」。她於1952年2月6日加冕,是目前在位時間第三長的國家元首,在她作為國家元首的國度中大約生活著1.25億人。
人物生平 伊麗莎白二世出生在倫敦的外祖父母家中,她的曾祖母是亞歷山大王後,祖母則是瑪麗王後。她的父親約克公爵是喬治五世的第二個兒子,他當時並不是王位的繼承人。
因此伊麗莎白出生時的頭銜是伊麗莎白公主殿下,在其母親約克公爵夫人的督導下在家中接受教育。她的歷史老師C·H·K·馬丁是伊頓公學校長,除此之外她還學習各種語言(她的法語講得很流利)。坎特伯雷大主教為她提供神學方面的指點,她一直是名虔誠的聖公會會員。
1936年伊麗莎白的伯伯愛德華八世退位,她的父親繼位為國王,她也立即成為王位的繼承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伊麗莎白13歲,她與她的妹妹瑪格利特公主都到蘇格蘭的巴爾莫勒爾避難。當時有人建議兩位公主應該到加拿大避難,遭到他們母親的反對:「孩子們不能在在沒有我的情況下離開,我不能在沒有國王的情況下離開,而國王不能在任何情況下離開。」1940年伊麗莎白公主首次發表了廣播,針對的是所有避難中的孩子。
1945年伊麗莎白公主說服了她的父親,允許她直接參與協助打贏這場戰爭。她參與了一個支援戰爭的婦女團體,在那裡她的編號是第230873號伊麗莎白·溫莎第二中尉。這是她第一次與其他孩子共同受訓。據說她本人非常喜歡這次經驗,也正是因為這次的經驗,使她之後將自己的孩子送到學校上學,而不是讓他們在家學習。
1947年伊麗莎白首次外訪,她與她的父母親到了南非。在她21歲生日那天她對英聯邦和帝國做了廣播,宣誓將終身投入到對英聯邦和帝國人民的服務中。
1947年12月20日伊麗莎白與希臘的菲利浦王子結婚。菲利浦是伊麗莎白女王的第三個表哥,他們的曾曾祖母都是維多利亞女王(菲利浦王子在結婚前宣誓放棄希臘王位的繼承權,在愛丁堡公爵這個頭銜之前他沒有頭銜,就叫作菲利浦·蒙巴頓中尉)。這樁婚事非常適合一位即將繼承王位的女性,因為她的夫君接受過王室訓練,卻又不會繼任另一國的王位。但是這樁婚姻卻不是刻意安排的,兩人的關系經歷了許多考驗,包括有關菲利浦不忠的流言。
婚後夫婦兩人居住在倫敦的克萊倫斯宮(Clarence Palace)。他們育有四個孩子。雖然英國的王朝被稱為溫莎王朝,夫婦兩人同意他們的孩子應該使用蒙巴頓-溫莎(Mountbatten-Windsor)作為他們的姓氏。
從1951年起喬治國王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伊麗莎白開始代替父親出席在公開場合中。那一年她訪問了希臘、義大利和馬爾他(當時菲利浦隨軍駐扎在此)。10月她又訪問了加拿大和華盛頓。1952年1月伊麗莎白和菲利浦又訪問了澳大利亞與紐西蘭。2月6日他們在訪問肯亞時得知伊麗莎白的父親已經去世。在她繼位的那一刻她正在一個樹上旅館中。她的加冕典禮於1953年6月2日在西敏寺舉行。
人物軼事 頭戴王冠、手持權杖的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在加冕之後伊麗莎白和丈夫菲利浦搬到了倫敦市中心的白金漢宮。但是像之前所有的國王一樣,伊麗莎白並不喜歡居住在白金漢宮。對她而言,位於倫敦西部的溫莎城堡才是她的家。她也有相當一段時間是在蘇格蘭的巴爾莫勒爾城堡度過的。
伊麗莎白女王是歷史上外訪最多的國君。1953年至1954年她和菲利浦花了半年時間周遊世界,她也成為第一個訪問澳大利亞、紐西蘭和斐濟的在位君主。1957年10月她對美國做了國事訪問,1959年則又訪問了加拿大。1961年她首次訪問印度和巴基斯坦。她訪問國大多數歐洲國家和許多歐洲以外的地區,並經常出席英聯邦首腦會議。
伊麗莎白在宗教、道德標准和家庭事務上非常保守。她對待宗教責任十分嚴肅,並將她的加冕誓言看得很重。這是為什麼她不太可能退位的原因之一。像她的母親一樣,伊麗莎白女王從來沒有原諒愛德華八世選擇退位,因為在她看來他拋棄了自己的職責,並迫使自己的父親負擔其這個責任,而這一責任又被視為是縮短其父親壽命的罪魁禍首。
⑦ 如果英國女王去世了,那麼誰將是下一任的接班人
如果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去世,按照英國的皇位繼承感,按照第一順序繼承人,查爾斯王子是第一繼承人,不過他已經年紀很大了,也有70多歲了,在加上他本人對這個職位不感興趣,估計會放棄繼承,由他兒子正式繼承王位。而且英國很多年輕人,都是希望直接跳過查爾斯,直接讓年輕有為的威廉王子繼承。
很多民眾希望威廉王子,直接繼承女王,成為下一屆英國皇帝。根據有關綜合消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已經選定接班人,將對他進行調教,以後很可能是他繼承王室權力,這人,正是威廉王子,他具有女王所要求的許多條件,只不過有些要求還達不到女王要求的標准,女王將調教她,他本人對王位並沒有什麼興趣。
他曾經明確表態,是否想成為國王對我而言並不是一個問題,而是一個與生俱來的責任。民眾的期望,女王的要求,威廉王子很可能成為英國女王之後的一代英國皇帝。
⑧ 古今中外的歷史上有哪些女皇帝、女王和女君主
世界歷史上被普遍承認的有19位女皇帝,加上女王不到50位。其中日本是女皇帝最多的國家。
中國武周王朝:武則天
古馬其頓帝國托勒密王朝:克利奧帕特拉七世
東羅馬帝國伊蘇里亞王朝:伊琳娜女皇
東羅馬帝國馬其頓王朝:佐伊女皇 狄奧多拉女皇
俄羅斯帝國羅曼諾夫王朝:葉卡捷琳娜一世、 安娜一世 、伊麗莎白一世 、葉卡捷琳娜二世
受爭議的中國女皇帝 北魏殤帝 公元528年 (元姑娘) 年號:武泰 在位不到1年 北魏殤帝(元姑娘):公元528年,北魏孝明帝元詡被胡太後殺死,國不可一日無君,胡太後遂從後宮抱來一個女嬰,假稱是孝明帝之子,讓女嬰做皇帝,改元「武泰」,不久胡太後為了避免被眾人知曉此事,於是殺死該名女嬰,另立元暉之子元釗為帝,是為北魏幼主。因此該名女嬰在胡太後的操縱之下,匆匆登位又匆匆死去,故歷史上連她的名字都沒留下,一般可稱「元姑娘」,胡太後之後匆匆給女嬰加上謚號殤帝(一般正史不可見),所以北魏元姑娘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
⑨ 告訴我英國歷代皇帝
1st: 瑪麗一世
瑪麗一世,(Mary I, 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理論上她是從1553年7月6日, 實際上從7月19日在位一直到1558年11月17日她去世時)。 她是都鐸王朝的第四任也是倒數第二位君主。她主要事跡是曾努力把英國從新教恢復到羅馬天主教(1555年)。 為此,她曾處決了差不多三百個反對者。於是而被稱為「血腥瑪麗」(Bloody Mary)。從此以後, Bloody Mary在英語中就成了女巫的同義詞。 但是她的宗教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被她的繼任者伊莉莎白一世所顛倒。
2nd: 伊莉莎白一世
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出生於格林尼治,即今日倫敦的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於薩里),於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是都鐸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後一位君主。她終身未嫁,因此被稱為「童貞女王」。她即位時英格蘭處於內部因宗教分裂的混亂狀態,但她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蘭的統一,而且在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統治後,使英格蘭成為歐洲最強大,富有的國家之一。英格蘭文化也在此期間達到了一個頂峰,涌現出了諸如莎士比亞,培根這樣的著名人物。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亦在此期間開始確立。她的統治期在英國歷史上被稱為「伊莉莎白時期」,亦稱為「黃金時代」。
3nd: 安妮女王
安妮女王(Anne of Great Britain 又譯為安女王,1665年2月6日~1714年8月1日),英國女王。安妮是詹姆斯二世與王後安妮·海德的次女。1683年,與丹麥王子喬治結婚。 1701年,英國議會通過「嗣位法」,安妮成為威廉三世的繼承人。1702年,安妮即位為英國女王。1707年,英格蘭議會與蘇格蘭議會合並,實現兩個國家真正的聯合。由於安妮身體虛弱和無後嗣的憂慮,托利黨領袖、國務大臣博林布洛克子爵曾與安妮的弟弟、老王位覬覦者詹姆斯·愛德華聯系,希望他能以放棄天主教信仰來換取王位繼承權,但遭到拒絕。1714年,安妮女王在駕崩前任命施魯斯伯里公爵為政府中至關重要的財政大臣,確保了王位由信仰新教的漢諾瓦選帝侯喬治繼承。
4th:維多利亞女王
維多利亞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 1819年5月24日 ~1901年1月22日) 是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也是第一個以「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和「印度女皇」名號稱呼的英國君主。她在位的63年期間(1837年6月20 日~1901年1月22日,是英國最強盛的所謂「日不落帝國」時期,她在位期間直到她去世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的1914年,英國都稱為「維多利亞時代」,1914年以後,英國開始走向衰落。
5th: 伊莉莎白二世
伊莉莎白二世(Elizabeth II,1926年4月21日~),全名伊莉莎白·亞歷山德拉·瑪麗·溫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dsor),現任英國君主,是英國,英聯邦(The Commonwealth) 以及15個成員國的國家元首,同時也是英國國教會的最高首領。她的頭銜全稱為「托上帝洪福,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與其屬土及領地之女皇伊莉莎白二世,英聯邦元首,(基督教)信仰的保護者. 她於1952年2月6日加冕,是目前在位時間第二長的國家元首,在她作為國家元首的國度中大約生活著1.25億人。
⑩ 國王和皇帝什麼區別 為什麼拿破崙是皇帝 英國那個叫國王
一、地位不同
1、皇帝是國家的第一號人物。
2、分封到各地的皇親國戚和功臣才稱國王,國王是皇帝誥封的。
英國君主上面也有皇帝,是羅馬教皇。英王登基要向教皇行效忠禮,然後由教皇為其戴上王冠。英國君主的全稱都標明其統治區域,如查理一世稱「承上帝洪恩的大不列顛和愛爾蘭國王,國教捍衛者」。
拿破崙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自稱皇帝(Empire)。第一帝國在極盛時,統治歐洲的大部分,還控制著廣大的殖民地。拿破崙稱帝時,雖然形式上也有教皇加冕,實際上,拿破崙是藐視教皇的,在事實上並不受教皇節制。
(10)英國女王之後是什麼皇帝擴展閱讀
「帝者,生物之主,興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謂之帝」。「皇為上,帝為下」。古人所說的「皇帝」,意指天地,而「皇帝」一詞則是告訴人們,天地是萬物之主。
中國最早所謂的「皇帝」,是對「三皇五帝」的統稱。三皇指天皇、地皇和人皇,是傳說中的三個古代帝王;「帝」原指宇宙萬物至高無上的主宰者,即天帝,後來許多國家混戰,各自稱帝,出現西帝、東帝、中帝、北帝等,使天上的「帝」來到人間,成為超越「王」的人間尊號。
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為印度女皇,繼承莫卧兒王朝皇帝的王位。她的頭銜是「天佑大不列顛、愛爾蘭及海外領地女王,國教保衛者,印度女皇」。這是所謂「大英帝國」的來源。不過確切地說,應該說是有一個共同君主的兩個國家,大不列顛王國(及其海外領地)和印度帝國。
英國在印度的直接統治者為Viceroy,直譯為「副王」,意譯為「總督」。在維多利亞女王之後,男性的英國君主頭銜是「印度皇帝」。只有愛德華七世、喬治五世和喬治六世三個國王用了這個頭銜。愛德華八世未加冕即遜位,喬治六世時期印度獨立,印度皇帝的頭銜被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