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在英國教育中如何看待美育

在英國教育中如何看待美育

發布時間:2022-05-17 14:10:22

⑴ 美育是指什麼教育

美育是指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稱美感教育或審美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狹義的美育,極端的定義是認為美育專指「藝術教育」;其一般的定義是認為美育指「美感教育」「審美教育」「審美觀和美學素養教育」等。廣義的美育,有人認為:「真正的美育是將美學原則滲透於各科教學後形成的教育。」

美育定義由狹義而廣義的過程中夾雜的另一個維度的變化就是:由形式美育走向了實質美育。所謂「形式美育」指的是以培養對象的審美素養(如審美觀、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等)為目標的教育活動。而「實質美育」則以上述目標為手段,追求美育的精神實質:人生的美學趣味和教育的審美境界。強調美育對詩意人生的促進功能已成為現代美育的核心。這樣,美育概念就應在從狹義走向廣義的同時,也實現由形式向實質的革命。

(1)在英國教育中如何看待美育擴展閱讀

美育對德育、 智育、 體育都有積極的影響。美育用優美感人的藝術形象,可以幫助學生認識人們的生活、理想和斗爭,使他們受到生動的思想品德教育,促進他們的政治品質、道德面貌和思想感情健康地成長。美育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認識現實,認識歷史,同時可以發展他們的觀察能力、想像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還能調劑他們的生活,提高學習效果。在美育中要求整齊清潔,美化環境,也有利於健康,有助於體育的開展。

美育能夠促進學生智力發展,擴大和加深他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促進學生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促進體育,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

⑵ 美育的作用、價值和重要性 並舉例子說明

美育的規律,基本上就是對美欣賞的規律。它的奧秘即在人們欣賞美時所發生的美感之中。美感並不神秘,從根本上說,產生情感的直接原因是人對客觀事物的判斷與評估。即一事當前,如果它大致符合並能豐富主體已有的認識,能滿足主體的需求和渴望,主體就會對它發生肯定的情感;反之,則發生否定的情感。情感還具有強烈的主觀體驗性。例如,快樂的情感活動,往往是盼望目的達到後繼之而來的解除緊張的主觀體驗。快樂的程度取決於滿足願望的意外程度,且有滿意、愉快、歡樂、狂喜之別。因此,雖然情感的源泉是客觀現實,但是,不同的人對於同一事物也可能產生不同的情感反應,獲得不同的情感體驗。所以,從根本上說,一個人的情感能夠反映出他的精神世界和個性特徵。這種反映越深刻、越全面,情感也就越高級。例如,因搭上便車而滿意,因舊友重逢而歡欣,都是一般的社會情感,而美感的反映性,則相當深刻和全面。因為美的對象都是現象和本質的辯證統一,它是以豐富生動的具體感性品格而顯現著事物的真相、真情和真理的。所以它能喚起主體的認識系統,激活主體的觀察力、感悟力和想像力,並能超越個人實際的物質功利慾求,而上升到較高的精神層面。就如蔡元培所說:「植物之花,所以成實也,而吾人賞花,決非作果實可食之想。善歌之鳥,恆非食品,燦爛之蛇,多含毒汁。而以審美之觀念對之,其價值自若。」這時主體由於認識和願望系統得到滿足及發展,便會產生對美的感動,發生愉快感、滿意感、贊賞感、幸福感等肯定性的情感體驗。這種情感體驗有時非常強烈和突出,以至主體全身心為美感的激情所浸潤、所充盈,感到精神健朗、感悟通靈、思想活躍、想像飛馳,好似頃刻間悟到人生真諦,窺見宇宙勝景,獲得精神上的極大滿足。所以,在當時和事後,主體都會對這種情感格外珍愛,視之為人間樂事,而不斷地加以回味和追求。這樣的美感激情,會直接沖擊和改變主體原有的情感或情感傾向。
總之,在教育活動中正確認識和把握美育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美育的特點和規律,才能恰如其分地實施美育。

⑶ 淺談美育的重要性

1、審美教育是美學和教育學的「合金」,是整體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美育,就不可能有個性充分的全面發展」。盡管美育作為一種情感教育,其功效並不是立竿見影的,但是,它卻像「潤物細無聲」的春雨那樣,滲透在人的心理領域的各個方面。並以它獨特的功能,對人的全面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審美教育促進個體和諧發展。審美的基本功能就是塑造完美的人格,而塑造完美人格的關鍵或中心環節在於建構完善的審美心理結構。這種心理結構的建造「從個人來說是經過教育的結果,所以講欣賞能力,就直接牽涉到培養這個心理結構的問題。假如我們所受的藝術熏陶多,文化教養水平高,那就會使心理結構豐富,審美能力強,你就能夠在人家不能夠發現美的地方發現美」。並進行美的創造。因此,可以說,審美教育有助於智力和品德的發展。一個全面發展的人,同時又是審美的人。
3、審美教育對智育發展的作用。關於審美教育提高人的智力問題,一直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在實際教育中,往往只重視知識教育,而忽視了審美教育。不但如此,從「重理輕文」這一現象中也能折射出美育教育的這一尷尬。這一後果就是導致一個奇怪的現象:現在的大學生是有知識沒文化的一代。
4、當我們面對21世紀的知識經濟時代思考如何為國家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時,重新評價美育對發展人的創造性的特殊功能與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美育是感情與理性協調統一的教育形態,但與偏向於邏輯思維、理性素質的教育形態(如數學、物理、化學等課程教育)相比,更偏向於感性教育。智育著重於知識方面的教育,美育著重於感情、意志方面的陶冶。既不能互相代替,也不能偏廢任何一面,只有兩者並重,才能使知識和感情調和並正確認識人生價值。

⑷ 美育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

一、美育的獨特價值

古人對美育或者「樂教」的認識,首先是直指人心的。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對各種困境、難題會做出自然的反應,這是人的社會性行為的基礎。

美育是對人的生物學屬性的社會規范,同時也是對人的一種品德教育,是實現審美和人文素養提高的基礎。「情動於中,故形於聲」是生物學屬性,「聲成文」是對自然選擇和社會教化的結果,教育在這里的作用不僅是知識和行為規范的習得,還可以讓人的行為符合社會的標准。

因此,「聲成文」是美育教育的基礎性目標之一,讓學生能夠適應社會發展要求。而「德音之謂樂」既是對藝術內容的要求,也是藝術育人功能的體現。美育的最高境界是教給孩子們「德音」,要教給他們最好的東西,既符合藝術規律又符合社會道德的標准。這是對學校美育教育內容上的要求。

同時,「德音」也是育人功能的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的文藝工作者要「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美育也要為歷史存正氣,弘揚社會美德。所以,美育是德育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實現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最重要的基礎。

從「德智體美」四育的結構上看,智育是開化心智、形成知識、掌握技能的教育,體育的目標是身心健康、體魄強健,德育是讓人成為符合社會規范和道德規范的人,美育也是直接針對人的生物學屬性,但它是要去改造,不是去放大人的生物學屬性。只有美育是對人的生物學屬性徹底的改造,是教育最重要的基礎。

二、美育的「功用價值」

美育的功能是促進人的外在行為與內心體驗的一致,這是中國文化強調禮教與樂教相互協調的基礎。「禮」是「委曲婉轉、自卑尊人」(《禮記·曲禮》),行為要符合社會規范,要剋制自己的內心沖動。

「樂」則是直接作用於人的內心沖動,讓內在情感以符合社會和倫理規范的方式向外表達。「禮」「樂」結合可以達到消除內心不安、規范外在行為的目標,達到「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之間的一致。

在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禮、樂」這兩者是缺一不可的,中國古代的教育並不僅是對外在行為的約束,同時也極為看重對人內心不安、躁動、原始的生物學沖動的熏陶。

孔子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其實已經涵蓋了我們今天所提倡的「德智體美」四個方面。

首先,「禮、樂」是用道德和美育來教化,是「做人」的教育,讓人的內心情感和外在行為既符合社會規范、又符合道德的要求。

第二,「射、御」是「技能教育」,是古人在戰爭和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技能,是一個人能夠安身立命最基本的技能。

第三,「書、數」,是基礎性的「知識教育」。「射、御」和「書、數」都是學完了直接用,只有「禮、樂」是教你做人,是日常生活的每時每刻。從這個意義上說,古人的「六藝」就是我們現在的「德智體美」。

美育的實現路徑

要實現美育的價值,從目前來看不外乎兩個方面,一個是知識、技能的獲得,一個是藝術的實踐。

知識的來源包括語文、歷史、地理、思想品德、社會實踐等課程,甚至也包括了數理化、生物等課程,所有這些知識都可成為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提高的知識技能方面的基礎。

其中語文、歷史和地理是一個民族的人文、審美方面非常重要的載體。從美育的具體方面來講,音樂、美術等藝術課程既有藝術方面知識的習得,也包括藝術技能的獲得。

教會孩子們基本的藝術特長,這也相當於我們語文課程里的字詞句和閱讀文章的功能,因此,美育教育核心任務之一,就是一定要把「教會」作為基礎性目標,不管教會孩子們什麼,包括繪畫、音樂、舞蹈,教會他們樂器、表演、朗誦,等等,但一定要教會。

藝術教育的改革首當其沖的就是要把「教會」作為藝術課的一項基礎性目標。不同的學校可以因地制宜,不同的學校班級可以選擇不同的內容。教育部提出的「體育藝術2+1」的目標,體現的就是「教會」,其中的「1」就是學生至少掌握一項藝術技能。

很多東西不做永遠都不會。學彈琵琶當然要練,但是光練會了還不行,更重要的是要去表演,因為自己練和在舞台上當眾表演,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就像我們學語文,先從認字開始,然後組詞,造句,再去讀一整篇的文章,這整個過程中,學生就能受到思想的熏陶和價值觀的塑造,這是語文課非常重要的一個功能。

因此,語文考試的內容包括認字、組詞、造句、分析段落大意等,但最終一定會有作文。作文體現的是一種思想的能力,這是學生的內在素質。音樂、美術等藝術課程,教孩子所有的技能;但如果不讓孩子去實踐,孩子不能表演,就像語文課永遠不教作文一樣。

作為美育課程,沒有實踐,就沒有內在修養的提高。只有「學」和「演」兩者的結合,才能夠真正實現美育的價值。

以上內容參考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美育的價值與實現路徑分析

⑸ 怎樣認識美育的價值和意義

美育的價值和意義是幫助人們樹立美的理想,發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因而,美育的根本宗旨是培育人格和心靈。

美育不僅與智育、德育、體育相輔而行,而且還有自己獨特的功能和規律,在整個教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美育的規律,基本上就是對美欣賞的規律。它的奧秘即在人們欣賞美時所發生的美感之中。美感並不神秘,從根本上說,產生情感的直接原因是人對客觀事物的判斷與評估。

美育的歷史和表現:

美是有力量的,沒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幾千年前,孔子就提出「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強調審美教育對於人格培養的作用。蔡元培先生曾大聲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礎的人生觀教育」。喬布斯也曾直言,蘋果與其他計算機公司最大的區別,在於追求科技的同時,始終保持對於藝術和美的追求。

美育雖然始終表現為一種感性活動過程,但在客體的感性形式中溶解著理性的社會內容,在主體的感性直觀中歷史地積淀著人類的理性能力,它以一種獨特的方式進行德智體美的全面教育。把它只當作一種形式去對待,那已經不是美育的本身。

⑹ 為什麼說美育在教育中具有獨立的價值

美育是指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稱美感教育或審美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我國社會主義學校的美育是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培養學生心靈美、行為美服務的。通過美育可以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的發展。它可以提高學生思想,發展學生道德情操;它可以豐富學生知識,發展學生智力;它可以增進人們的身心健康,提高體育運動的質量;它可以鼓舞學生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並進行創造性的勞動。

⑺ 美育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是什麼

美育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包括以下四種:

(1)有利於陶冶人的情操。美育不同於別的教育就在於它是一種自由的形態,通過「寓教於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使人的心靈得以凈化。這是因為美與人的心靈是相通的,用康德的話說,美是情感知識與道德的橋梁。美育就是運用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美,對人進行美化自身的教育,使人具有一顆豐富而充實的靈魂,並滲透到整個內心世界與生活中去,形成一種自覺的理性力量。這是其他教育無法做到的。

(2)有利於促進心理結構的「內化」。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就是要將道德、知識等教育轉化為人的一種精神素質,使之成為真善美相統一的人格。美育由於沖破了狹隘的功利主義,並且是一種自由形態的教育,所以比較容易與其他教育相結合,並滲透到其他教育之中去。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一個人僅知道什麼是不夠的,只有從情感上產生愛好,才能心悅誠服,才會在行動中發揮出最大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可見,美育具有全方位的作用,能夠把其他教育帶動起來,形成為一個有機體。

(3)有利於提高思維能力。人類認識事物的思維形式分為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形象思維是基礎,沒有形象思維也就沒有邏輯思維。所以,要提高人的思維能力,尤其對於廣大青少年來說,更要注意形象思維教育。一般來說,一個人的知識水平和道德修養同思維能力是成正比的,但也並非是絕對的,還要有合理的心理結構,才能將知識、道德轉化為一種智慧。日常生活中常有這樣的現象:有些人書讀得不少,人品也不錯,可就是不會運用,甚至成為書獃子,這和平常缺乏美育教育,形象思維能力低,缺乏想像力有著直接的關系。

(4)有利於培養新型人才。我們正面臨著知識經濟的時代,教育只有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注意知識結構的綜合化,而不囿於某一學科的單一知識,才能夠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新型人才。教育的精髓是啟迪智慧,培養創新精神。美國詩人惠特曼說過:智慧是從靈魂中引發出來的。智慧是知識、修養、經驗與情感的有機結合,已成為人的一種素質。在現代社會中,一個人不管幹哪一行,如果不懂得美學和審美,就不可能真正做好工作,成為優秀人才。事實也表明,真正有名望的大學者,他們的成功和他們所受到的良好美育是分不開的。

⑻ 英國的美學觀念是怎樣的

英國的美學觀念是西方美學從古代向近代轉換中最早形成的美學思潮之一,它以鮮明的特點和大陸理性主義美學互相並列、彼此對立,共同構成17、18世紀西方美學發展的主線,對啟蒙運動美學產生了重大作用。它繼承了以希臘美學為開端的西方古典美學傳統,但又按照時代的發展和需要發展了西方古典美學傳統,不僅對傳統美學命題和范疇做了新的闡釋,而且回答了時代提出的新的美學問題,闡明了一系列的新的美學概念和范疇,以原創性的理論貢獻,將西方美學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並對近、現代西方美學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審美趣味」論作為英國的美學觀念的核心理論,貫穿在艾迪生、哈奇生、休謨、雷諾茲、伯克等美學家的著作中,而其較完整的理論形態則是由休謨和伯克共同構建的。其理論內容包括趣味的內涵、性質和特點,趣味的心理構成因素,趣味的普遍標准及形成的基礎,趣味普遍共同性和個別差異性的關系,趣味個別差異性形成的原因,趣味的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的關系,趣味的培養及其途徑,等等。總地說來,經驗論美學家都把「趣味」看作是鑒賞、感受和審辨事物美醜的能力,是產生美感的心理功能。它和獲得事物真假知識的認識能力是有明顯區別的。感覺、想像、情感是「趣味」最基本、最活躍的構成因素。有的美學家將趣味和理性加以對比,強調二者之間的區別;有的則承認趣味與理性相關,也有的把判斷力或推理列為趣味的組成部分之一。幾乎所有美學家都肯定趣味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同時也肯定趣味具有多樣性和差異性,並對它們之間的關系及各自形成的原因做了多方面的探討。

⑼ 淺談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滲透美育

美育,亦稱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點和崇高的審美情趣,培養和提高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動。教學實踐證明,英語美學教育作用是很大的。通過英語美育,學生在增長英語語言知識和發展語言技能的同時,形成正確的審美觀點,與高尚的審美情趣,感受一定的感受美(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鑒賞美、表達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從而推動英語學習,促使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
美育的主要方法有:
1.將美育滲透在英語教學實踐中。
即貫穿於聽、說、讀、寫各個環節,寓教於美,以美啟真善,以美佐教學。英語美育既不是單純的英語教學,也不是純粹的美育,它與藝術學科(如音樂、美術)美育是有區別的,它是英語教學中的美育,達到交際能力與審美能力同步提高的目的。
2.課內外整合,以課內為主,課外為輔。
課外美育要採取以學生為主的策略,教師做宏觀指導,超前指導和及時指導,採用耐心輔導,課內彌補的方法。
3.課內美育,教師要主導,體現美化自身,樹立榜樣,以美感人,以情動人。
著名教育家克萊頓·柯倫在《教學的美文》中指出:當教師更多地懂得了美學的素質怎樣進入生活,當他們能夠有意識地來完善、擴展這種美的方法時,他們就踏上了教學藝術之路。因此,英語教師不僅要具有美學素質,更要不斷提高美學素質,在教學中塑造美的形象,以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學生。首先教態要美,要實現美育教學,首先要增強教師的審美意識,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修養。當教師站在講台上時,他(她)的儀容、風度、服飾、神情、目光、姿勢和舉手投足都在向學生傳遞著信息。因此,教師的教態要親切自然,態度要端莊大方,衣著要美觀得體,既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美的愉悅,又可以為教學活動營造一個美的氛圍。其次,語言要美。教師是美的傳播者。教師自然流暢的語調、抑揚頓挫的節奏能使學生置身於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保證教學信息在傳輸的過程中發揮最佳效能,在潛移默化的熏陶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聽力。教師的語言是一種專業語言,要在簡明、准確、形象、生動、幽默、風趣和韻律等方面下功夫。同時,相應的體態語也要盡可能符合英美人的習慣,這種「模擬」可以使學生產生新奇感,從而可以滿足學生對語言美的心理需求。最後板書要美。板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人稱之為「微型教案」。它是教師輸出信息和學生接受信息的媒介,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和實現教學目標的有力手段。板書又是一門視覺的藝術,具有直觀性和形象性。精心設計的板書能體現直觀教學的藝術美,板書設計要文字簡練、一目瞭然、結構清晰,恰當運用和諧的色彩搭配,並巧妙應用各種字體、圖形、表格等,清晰的構圖有利於形象地傳授知識、開發智力、引導思考、增強記憶,尤其是對課文整體理解可以收到「綱舉目張」的效果。
4.美化教學過程,賦教學以美感,讓美感助教學。
教師要按照最優化原則,適當確定教學的目的和任務,精心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程序,正確選擇和運用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靈活組織教學過程,巧妙設計板書,准確使用教學語言,使教學收到最大可能的效果。這種具有科學美、藝術美的魅力的教學,顯然會極大地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專心地學習,參與語言交際活動,在美的享受中不知不覺地獲得語言知識,形成交際能力。 5.美化教學環境,讓學生沉浸在美的氛圍之中,耳濡目染,接受美的熏陶,吸取美的營養。
英語教師應當與班主任配合,和學生一起創設出美的環境,使教室整潔明亮,桌椅干凈,掛圖、字畫等協調,給人以賞心悅目的感覺。師生情緒飽滿,積極踴躍,活而不亂,秩序井然,同學之間、師生之間關系融洽,互相幫助,配合默契,在這種美的氣氛里。教學是容易取得成功的。
6.積極挖掘並充分利用教學中的美育因素。
英語美育要重視美感的作用,最主要的是利用好課本,要以教材為依據,課文為中心,文字作品為重點,課外讀物為補充,要注意以藝術美和社會美為主,自然美為輔。具體做到:內容的思想性和形式的藝術性相統一,使思想分析和藝術鑒賞結合起來。認識和情感相統一,情緒體現和邏輯體現和邏輯思維相結合,注重形象感染,情感熏陶,強調理性因素,使「教師情、學生情、文章情」三情合一,產生共鳴,發生轉移。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美學知識的講解與審美實踐活動相結合。對於審美的觀點、情趣、標准、范疇等,要結合課文的講解,分析,以少兒精的介紹,而更多的是讓學生在參與英語學習中,盡量去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以使學生逐步培養和形成審美感和一定的審美力。當前,尤其要重視英語詩歌的教學,年級越低越要多教英語詩歌;要加強朗讀和書寫訓練;還要逐步增加表達性和創造性的練習,如復述、改寫課文、口頭、筆頭作文、寫日記;組織學生參加英語晚會、歌詠比賽、演講比賽、短劇表演、影視對白、書法、作文比賽等等。
除了充分利用教材以外,還要盡量運用實物、模型、圖片、照片、簡筆畫、報刊、幻燈、錄音、錄像、影視片、網路等教學手段,使這些直觀、形象、生動的美育因素都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和利用,自製的圖片、長片或簡筆畫,則要繪得鮮明准確,易辨認易理解,否則,會產生副作用,引起鬨堂大笑,分散注意力,影響教學。
7.因材施教,統籌安排,階段側重,循序漸進。
英語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具有長期性、系統性、計劃性、階段性的特點,英語美育,要針對學生不同的年齡和性別,生理和心理、知識和能力、意志和情感等等特徵,要有的放矢地進行。圍繞總的教學目標,落實長計劃、短計劃美育內容。美育的內容、手段、方法和目的要根據不同的教學階段,各有所側重,並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少到多,逐步提高。例如,對初一、二年級學生要多教英語歌曲和詩歌,舉行書法比賽,大量使用圖片、長片、音樂製品等直觀教學手段,採取整體、情感教育方式,讓學生從中感知審美對象,側重培養學生感受美的能力。對高中的學生,則應課文教學為主,多採用綜合性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的英語實踐活動,從交際活動中側重培養學生鑒賞美的能力,並適當發展創造美的能力。

⑽ 對於美育教育,你有哪些了解呢

在素質教育的時代背景下,要求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德智體美勞中的美指的是美育,那麼到底什麼是美育?又怎樣才能夠培養孩子的美育?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三、美育的重要性。

同時美育對於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是非常重要的,這也將關繫到孩子的一生。其實美育用通俗一點的話來說就是人的審美,而審美好壞對於孩子的生活有著極大的影響,比如穿搭和房子裝修等方面,這能夠給他人帶來第一印象,如果孩子穿搭的非常奇特,那麼別人對於孩子肯定有不一樣的眼光,那這種眼光是好是壞就取決於孩子的審美了。

不知道你們覺得還有哪些方法可以培養美育呢?或者是美育在生活中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影響呢?歡迎在評論區底下留言。

閱讀全文

與在英國教育中如何看待美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黑面醬怎麼做 瀏覽:900
英國的羊肉怎麼樣 瀏覽:659
越南訂機票怎麼樣 瀏覽:908
伊朗人與中國人有什麼區別 瀏覽:613
越南女人怎麼吃豬血 瀏覽:252
香港去印尼泗水機票多少錢 瀏覽:426
哪個葯店買伊朗白斑膏 瀏覽:768
義大利披薩怎麼捏邊 瀏覽:150
遨遊中國倒車鏡怎麼放大 瀏覽:843
為什麼印尼不入侵東帝汶 瀏覽:231
中國為什麼噴子那麼多 瀏覽:39
宇宙和中國哪個偉大 瀏覽:124
伊朗有什麼好的飲料 瀏覽:468
嘉年華和義大利面哪個好 瀏覽:820
中國在疫情幫助哪些國家 瀏覽:637
英國坦克是什麼顏色 瀏覽:436
義大利潮牌是什麼意思 瀏覽:211
印度種姓性質怎麼樣 瀏覽:359
印度跟中國哪裡 瀏覽:798
英國出產什麼車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