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國的經濟是怎樣發展的
英國的經濟發展戰略: 上世紀90年代末工黨上台執政後,布萊爾政府基本承襲了保守黨的經濟政策,出現了二戰後首次不因政府更迭而大幅度改變經濟政策的局面,保持了政策的穩定性與連續性。工黨政府加大了改革力度,主要從福利和醫療制度、上議院世襲貴族特權、教育制度等方面進行了重大改革,並以此來推動英國經濟的發展,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面提出了新舉措: 面向未來,著眼科技,向知識經濟轉型。英國決心在21世紀成為知識經濟型的社會,為此在1998年底正式發布了《我們有競爭力的未來:創建知識經濟》白皮書,將促進知識經濟發展作為制定工業、科技和貿易政策的新基石。主要做法包括:加大科技投入,鼓勵大學等研究機構與企業界聯合,向商業化研究發展,將知識向實用技術轉化。政府努力促進企業界的聯合,使企業形成在競爭基礎上的合作,提高整體競爭能力。
制定政策、法規以規范和培育市場。政府內部實行改革,提高工作效率,同企業界發展夥伴關系。吸引風險投資,發展基礎研究。加強與國外研究力量的合作,加大參與歐盟科技框架計劃的力度,重視吸引海外投資。增強企業活力和競爭力,促進高技術企業的發展。政府運用政策來保證和鼓勵平等的競爭,鼓勵擴大再生產,對用於擴大再生產的利潤部分酌情減免稅收。在刺激投資和促進企業、特別是高技術企業發展方面,採取鼓勵措施,實施信息產業戰略,幫助企業適應信息時代的產業發展。綜合運用財政和貨幣政策,避免經濟過熱和衰退,確保經濟平穩健康運行。英國財政大臣布朗把英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實現經濟穩定增長稱之為「英國模式」,並作為一個經濟增長的成功範例推薦給其他國家。工黨上台執政以後實行貨幣政策改革,由英格蘭銀行獨立決定利率,從而遏制了通貨膨脹,同時政府擴大支出保持了寬松的財政政策。目前,為防止經濟過熱現象,英國開始出台宏觀調控措施,主要是由英格蘭銀行採取漸進式加息的貨幣政策。工黨執政以來,英國經濟實現了穩定增長,GDP年均增長2.7%,物價低於2%,失業率降至30年來的最低點,成為惟一未陷入衰退的西方大國。
Ⅱ 現在英國的經濟支柱有哪些
英國的支柱產業照理是金融。其他製造業等實體經濟不出名是因為不及金融占的比重大,還有就是英國佬的腦子不太正常,科技相對高端,造出來的東西你日常生活中用不上。賓利,捷豹,邁凱輪,蓮花這樣的豪車和超跑依然是英國本土在生產。MG,羅孚,路虎因為經營不善,賣給了中國和印度變成你現在能在大街上看到的街車,但他們依然是英國老品牌。其他更高端的產業,比如,勞斯萊斯已經不怎麼做車了,它包下了世界上幾乎所有民航機型的發動機,坐飛機的時候記得看看發動機上兩個R疊在一起的標志。
Ⅲ 英國是怎麼崛起的
英國崛起的原因是綜合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從英國歷史發展角度來看,其能成為「日不落帝國」的原因大致可分為內部原因與外部原因兩部分:
部分內部原因:
1、完成了基本的原始積累:圈地運動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次海外掠奪和貿易也是原始積累的重要途徑,以及殖民戰爭等都是其完成原始積累的原因。
2、制度的改革: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以及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積極發展對外的貿易,使倫敦,利物浦成了繁榮的港口城市。
3、工業革命的推動: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首先完成有許多科學發現和發明,如蒸汽機等。
4、重視教育:二百多年來,英國的各類學校和大專院校隨著該國舉世矚目的技術、工業和金融革命而發展起來。但是,其世界一流的教育歷史更為悠久,可追溯到12世紀牛津大學(1185)和劍橋大學(1209)成立的時代。
部分外部原因:
1、擁有強大的制海權:1588年,英國戰勝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在攫取世界海洋霸權上邁出第一步。其後,利用其優勢的地理位置與強大的海軍控制了海上運輸貿易。
2、不斷擴張殖民地:英國的殖民地在19世紀猛烈擴張。1801年合並愛爾蘭,英國的正式名稱成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對亞洲的侵略繼續擴大。
(3)英國靠什麼發展經濟知乎擴展閱讀:
英國本土位於歐洲大陸西北面的不列顛群島,被北海、英吉利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包圍。18世紀至20世紀初期英國統治的領土跨越全球七大洲,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和第一大殖民帝國,其殖民地面積等於本土的111倍, 號稱日不落帝國。
英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取得了勝利,但國力嚴重受損,於20世紀下半葉大英帝國解體。
Ⅳ 英國的崛起靠的是什麼
英國迅速的崛起 一:十五世紀末,新航路開辟後,英國利用大西洋航路中心的有利條件,積極發展對外貿易(倫敦,利物浦等) 二:英國推行「重商主義」政策,鼓勵出口,支持工商業者參與貿易競爭,佔領殖民地 三: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圈地運動推動了城市的繁榮和貿易的發展) 四: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加速了發展 五:注重發展海軍,三次英荷戰爭打敗了「海上馬車夫」荷蘭,奪得了海上霸權地位 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The Instrial Revolution ),又稱產業革命,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是以機器生產逐步取代手工勞動,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後來又空擴充到其他行業。 有人認為工業革命在1750年左右已經開始,但直到1830年,它還沒有真正蓬勃地展開。大多數觀點認為,工業革命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1765年,珍妮紡紗機的出現,標志著工業革命在英國乃至世界的爆發。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傳播到英格蘭到整個歐洲大陸,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後來,工業革命傳播到世界各國
Ⅳ 英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是不是很高
英國的話是一個依靠工業革命發展起來的國家,早些年依靠著工業積累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和工業輸出國,並依靠四處殖民獲取了大量資本原始積累,因此在一戰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倫敦也是當時的工業中心、經濟中心、金融中心,英鎊更是當時的世界貨幣,日不落帝國風頭一時無二。
二戰時期,德國鋼鐵洪流和強大的軍事能力把英國在歐洲的統治力擊碎,在英法聯軍抗德失敗後被迫向美國發出求助申請,而美國經過百年的韜光養晦和一二戰的戰爭橫財在經濟上已不輸英國,又因為其遠離主戰場,因此軍事實力一直都是穩步上升的,所以在軍事和經濟上雙重碾壓老牌資本主義帝國英國。而二戰也被視為英國走上下坡路的一個轉折點。
二戰後,由羅斯福牽頭重新制定世界秩序,廢棄了英鎊為主導的原世界貨幣體系,美元和黃金掛鉤,建立了美元世界貨幣地位。從此倫敦的國際金融城的地位逐漸被紐約所取代。此為英國衰落的第一個表現。
同樣在二戰後,民間環保組織抬頭,大量環保輿論鋪天蓋地,導致老工業國英國壓力倍增,為了應對輿論壓力,英國政府被迫關閉和外遷了很多工廠,曾經完整的工業鏈斷裂,工業強國一去不回。這是英國衰落的第二表現。
後來英國又受美國的影響簽訂了很多不平等條約,曾經的殖民地逐漸騎在了自己的頭上,但是還不得不接受,比如英美不平等的貿易協定、投資協定、貨幣轉換協定等等,導致英國處處受美國掣肘,放在《讓子彈飛》裡面就是「美國的錢如數奉還,各國的錢三七分成」,所以英國現在各項決策都得受美國的影響,基本喪失完全主導權。此為英國第三衰落的表現。
英國政府如今也算是放平任嘲了,國家經濟體系全靠倫敦城的財閥來支撐,導致英國如今的經濟呈現「全國供養倫敦,倫敦供養倫敦城」的情況,所以去英國看看就能看出來,除了幾個核心城市發展的還算可以之外,其他地方比如布里斯托、諾丁漢、埃克塞特等等的周邊城市發展水平很差,不僅4G沒完全普及,現在很多地方連3G信號都不穩定。
——————————————————————————————
總結一下吧:英國是一個老牌資本主義帝國,曾經殖民地遍布五大洲,鼎盛一時,但是受限於國土面積及位置,幾百年來戰爭不斷,但是島內資源又較少,因此工業體系雖然很全面,但是基礎工業發展遠不如高端工業,無法滿足戰時需求,因此才向美蘇提出援助申請。後來英國工業體系崩塌,轉為純依靠金融發展的一個國家,經濟結構較差,經濟發展不穩定,容易受到影響,因此如今的英國算是一個外強中乾的國家了。
Ⅵ 英國的經濟來源主要靠什麼
澳大利亞的主要經濟來源是靠國際貿易。澳大利亞是世界十大農產品出口國和六大礦產資源出口國之一。小麥出口量高居在於世界第二位。主要出口商品有煤、黃金、鐵礦石、原油、天然氣、鋁礬土、牛肉、羊毛、小麥、糖、飲料等。主要進口商品有航空器材、葯物、通訊器材、車輛、原油、精煉油和汽車配件等。澳大利亞的主要貿易對象有中國、日本、台灣、美國、紐西蘭、香港、德國、英國、南非、沙烏地阿拉伯、印度、韓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巴西等。其中,日本、美國、紐西蘭、中國及新加坡為澳大利亞最重要的貿易夥伴。
Ⅶ 簡述英國經濟以及促進英國經濟發展的因素
英國的經濟發展戰略
上世紀90年代末工黨上台執政後,布萊爾政府基本承襲了保守黨的經濟政策,出現了二戰後首次不因政府更迭而大幅度改變經濟政策的局面,保持了政策的穩定性與連續性。工黨政府加大了改革力度,主要從福利和醫療制度、上議院世襲貴族特權、教育制度等方面進行了重大改革,並以此來推動英國經濟的發展,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面提出了新舉措:
1.面向未來,著眼科技,向知識經濟轉型。英國決心在21世紀成為知識經濟型的社會,為此在1998年底正式發布了《我們有競爭力的未來:創建知識經濟》白皮書,將促進知識經濟發展作為制定工業、科技和貿易政策的新基石。主要做法包括:加大科技投入,鼓勵大學等研究機構與企業界聯合,向商業化研究發展,將知識向實用技術轉化。政府努力促進企業界的聯合,使企業形成在競爭基礎上的合作,提高整體競爭能力。制定政策、法規以規范和培育市場。政府內部實行改革,提高工作效率,同企業界發展夥伴關系。吸引風險投資,發展基礎研究。加強與國外研究力量的合作,加大參與歐盟科技框架計劃的力度,重視吸引海外投資。
2.增強企業活力和競爭力,促進高技術企業的發展。政府運用政策來保證和鼓勵平等的競爭,鼓勵擴大再生產,對用於擴大再生產的利潤部分酌情減免稅收。在刺激投資和促進企業、特別是高技術企業發展方面,採取鼓勵措施,實施信息產業戰略,幫助企業適應信息時代的產業發展。
3.綜合運用財政和貨幣政策,避免經濟過熱和衰退,確保經濟平穩健康運行。英國財政大臣布朗把英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實現經濟穩定增長稱之為「英國模式」,並作為一個經濟增長的成功範例推薦給其他國家。工黨上台執政以後實行貨幣政策改革,由英格蘭銀行獨立決定利率,從而遏制了通貨膨脹,同時政府擴大支出保持了寬松的財政政策。目前,為防止經濟過熱現象,英國開始出台宏觀調控措施,主要是由英格蘭銀行採取漸進式加息的貨幣政策。工黨執政以來,英國經濟實現了穩定增長,GDP年均增長2.7%,物價低於2%,失業率降至30年來的最低點,成為惟一未陷入衰退的西方大國。
Ⅷ 英國經濟是以什麼為主的
英國作為一個重要的貿易實體、經濟強國以及金融中心,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系,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在過去的三十年間,政府大量減少了國有資產,並減緩了社會福利計劃的發展。英國的農業以乳畜業為主,較為集中,高度機械化,並且效益十分高:1%的勞動人口能夠滿足大約60%的食品需要。英國擁有大量的煤、天然氣和石油儲備;英國的主要能源生產大約占總GDP的10%,在工業國家是算非常高的。服務業,特別是銀行業、金融業、航運業、保險業以及商業服務業佔GDP的比重最大,而且處於世界領導地位,首都倫敦更是世界數一數二的金融、航運和服務中心。盡管英國仍是歐洲最大的軍火、石油產品、電腦、電視和手機的製造地,工業的重要性不斷下降。
英國的教育、學術研究和科學研究亦處於世界領導地位,國際知名學府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都位於英國,是美國以外全球最重要的教育樞紐。英國每年吸引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慕名前來升學,不僅為國家帶來豐厚的外匯,也為這個屬知識型經濟體系的國家吸納不少人才。
英國的旅遊業也相當重要:每年有超過2700萬遊客,排名世界第六,低於中國(3300萬)而高於奧地利(1910萬)。
以匯率計算,英國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系;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英國是世界第六大經濟體系。她的經濟在歐洲僅次於德國。
英國是全球化國家之一,根據最新調查,英國在全球化指標上排名第四。英國首都倫敦是全球兩大國際金融中心之一,和紐約齊名。
英國經濟被廣泛形容為盎格魯——撒克遜經濟。她的組成部份依次由大至小為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自1973年起,英國是歐盟會員國。
1980年代, 在戴卓爾夫人政府的管治下,大多數在1940年代被國有化的、在工業和服務業上的國有企業都被重新私有化。英國政府現在只擁有少數工商產業,英國皇家郵政是其中一例。
近幾年來,英國經濟正經歷150多年來最長的持續增長時期,自1992年以來每個季度都有增長。在通貨膨脹、利率、和失業率方面都保持了較低的水平,也使英國成為歐盟中最強的經濟體之一。因此,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英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在歐盟國家中位列第七,次於盧森堡、愛爾蘭、荷蘭、丹麥、奧地利和芬蘭。但是,與其他英語國家一樣,其收入不平衡水平高於許多歐洲國家。盡管石油收入不菲,英國仍具有世界第三大經常賬戶赤字。
盡管英國的「人均勞動生產率」近20年來顯著增長,並超過了德國的生產率,但仍落後法國工人每周35小時工作時間的水平約20%。 英國的「平均每小時勞動生產率」目前位於「舊」歐洲(15國)的平均水平
英國目前在人類發展指數中位列第16。
轉自 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