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長津湖戰役雙方傷亡人數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11
B. 長津湖戰役到底都損失了多少人
摘要 長津湖戰役中,94師減員總數為3591人,在僅僅
C. 長津湖戰役九兵團傷亡多少
中國 戰斗傷亡:19202人 ;聯合國 戰斗死亡1029人 負傷4582人失蹤:美3師7師陸1師共853人 ;非戰斗減員:中28954人聯合國軍7338人
長津湖是朝鮮北部最大的湖泊,由發源於黃草嶺的長津江向北在柳潭裡和下碣隅里之間形成長津湖,最後注入鴨綠江。長津湖之戰,也稱為長津湖戰役或長今湖戰役,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一場決定性戰斗,為抗美援朝戰爭的東線部分。 我國介入沖突以後不久, 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悄悄渡過鴨綠江,進入北朝鮮東北部, 在朝鮮東北部之長津湖包圍聯合國軍,令長津湖地區的美國第10軍十分意外。一場歷時17天的殘酷戰斗在嚴寒氣候條件下隨即展開。在1950年11月27日到12月13日期間,愛德華·阿爾蒙德少將指揮的6.5萬多國部隊,被宋時輪上將指揮的大約16萬人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包圍。 中國軍隊由於擁有戰略突然性而包圍了多國部隊。之後由於凍傷和補給不足及武器裝備嚴重劣於美軍而受到各種嚴重損失,並且無法阻止多國部隊突破包圍圈撤退。得以逃出包圍圈,從興南港撤離,同時也標志著多國部隊完全撤出了北朝鮮。
D. 長津湖戰役 美國陸戰第一師 死了多少人 中國第九兵團死了多少人
摘要 此役陸戰一師陣亡604人,失蹤192人,負傷3503人。一場兵團級的大戰役,24000人的陸戰一師僅死亡796人(含失蹤)
E. 長津湖戰役傷亡對比是什麼
長津湖戰役我軍的傷亡在兩萬三千人以上;美軍和英軍的損失在1萬9千人以上。
長津湖戰役發生在當時三八線附近的東線戰場,當時朝鮮軍隊首都平壤早已被攻佔,而朝鮮的臨時政府江界也被美軍步步緊逼。可以說整個朝鮮當時已經處於生死存亡之際了。面對這種情況,志願軍第九兵團被緊急調往美朝交戰的東線戰場。
地理位置
長津湖是朝鮮北部最大的湖泊,位於赴戰嶺山脈與狼林山脈之間,由發源於黃草嶺的長津江向北在柳潭裡和下碣隅里之間形成長津湖,最後注入鴨綠江。
在長津湖以東約30公里,是由長津江最大支流赴戰江所形成的赴戰湖,兩大湖泊及其附近地區就被稱為長津湖地區。兩湖周圍崇山林立,平均海拔約1300米,山上林木繁盛,山間道路狹窄,偶有幾處村落也是人煙寥落。
F. 長津湖戰役雙方傷亡人數
長津湖戰役我軍的傷亡在兩萬三千人以上;美軍和英軍的損失在1萬9千人以上。
長津湖戰役發生在當時三八線附近的東線戰場,當時朝鮮軍隊首都平壤早已被攻佔,而朝鮮的臨時政府江界也被美軍步步緊逼。可以說整個朝鮮當時已經處於生死存亡之際了。面對這種情況,志願軍第九兵團被緊急調往美朝交戰的東線戰場。
在第九兵團進入朝鮮後,我軍採取進攻美軍側翼,將其打散打亂,然後分割包抄的戰術。為了達到戰術要求,我軍經常長時間一動不動的伏在雪地上。而那時候我軍是緊急入朝的,衣物問題沒有得到妥善解決,再加上朝鮮北部地區氣溫極度寒冷,達到零下二、三十度簡直是家常便飯。因此在這場戰役中,大量志願軍的將士被凍傷凍死。
志願軍的這種窘境在長津湖戰役時更是達到了巔峰。在1950年11月27日,美軍和我軍的精銳在長津湖地區碰面,雙方立刻展開了激戰。當時參與長津湖戰役的是美軍陸戰1師以及兩個步兵師,如果加上本就駐守在這里的南朝鮮第一兵團,這支以美國為首的聯軍人數達到了10萬人。在我軍方面,參與戰場戰役的是志願軍第九兵團中第20、26和27三個軍,人數達到了15萬人。
在長津湖戰役開始後,我軍依舊以用了一個月的進攻側翼,分割包抄的戰術為主。大量的志願軍將士伏在雪地中,等美軍行軍到一半的時候對其發動突然襲擊。因為缺少禦寒的衣物,凍傷的志願軍將士達到了全軍的五分之一。這15萬人至少有上萬人因為嚴寒而失去戰鬥力或凍死。而載入軍史的「冰雕連」就誕生於長津湖戰役中。
在志願軍的襲擊下,美軍的重武器施展不開,全軍被分割為幾個部分,被志願軍圍追堵截。面對志願軍的瘋狂攻勢,美軍決定南撤。因此打了一個月的對抗戰到了長津湖戰役時,變成了包圍殲滅戰。
之後我軍對美軍進行了層層封堵,但因為陣線問題,美軍南撤的阻力越來越小。最後美軍依靠7艘航母的掩護,乘船全體逃離了朝鮮東北部地區。在戰後的統計中,美軍陣亡2萬餘人,南朝鮮陣亡一萬餘人,而我軍陣亡一萬九千人。除了陣亡的戰士之外,還有四千人被嚴寒奪去了生命。因此我軍的傷亡在兩萬三千人以上。
而根據美國人的數字,美軍在長津湖戰役中戰斗傷亡6800餘人,非戰斗傷亡1.3萬人,其中作為主力的陸戰1師戰斗傷亡4433人,非戰斗傷亡7313人,步7師戰斗傷亡2200人,非戰斗傷亡4000餘人,英軍傷亡500人左右。
冰雪長津湖,鐵血鑄輝煌
長津湖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場戰役。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極不對稱、極為艱苦的條件下,以「鋼少氣多」力克「鋼多氣少」,創造了抗美援朝戰爭中全殲美軍一個團的紀錄,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是現代戰爭中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
長津湖戰役的「強弱」之勢,並不是指人數上的多寡,而是武器裝備與戰力上的懸殊。例如,志願軍參加長津湖戰役的主力之一27軍,入朝時只有45輛汽車。因為天氣寒冷炮管收縮,炮彈都打不響,手榴彈成了「重武器」,禦寒的衣物也嚴重供應不足。
而他們面對的,是堪稱「王牌中的王牌」的美陸戰1師。該師自1941年成立以來,經過瓜島戰役、沖繩島戰役,從未吃過敗仗。
長津湖一役中,美軍有7艘航母、500架艦載機掩護,坦克、火炮等重型武器無數。在這樣的對比下,志願軍並沒有畏懼、怯戰,他們以血肉之軀對抗零下40攝氏度的嚴寒,用步槍、機槍去沖擊敵人的「鐵桶陣」,最終打敗了敵人,扭轉了戰場態勢。
G. 求長津湖一戰 中美雙方傷亡 資料
公元1950年11月中美兩支王牌軍在這里展開的一場改變歷史進程的戰斗。當時志願軍的第一次戰役剛剛結束,「聯合國軍」雖遭志願軍迎頭阻擊,但仍然認為中國是「象徵性出兵」,「並不是不可悔的勢力」。因此迅速集中其全部侵朝部隊兵力,發動一次能「結束朝鮮戰爭的總攻勢」,企圖將志願軍趕過鴨綠江,佔領全朝鮮,並要在十二月二十五日前結束朝鮮戰爭。
在新興里、後浦地區的31團特遣隊各部隊總共有3200人(其中包括編入美軍的韓國人515人),突圍到達下碣隅里(包括從後浦撤回的31團團部及坦克連325人)共約1600人,其中1150多名傷患由飛機後送,490名沒有受傷的官兵(其中從新興里突圍的計385人)整編成陸軍暫編營跟隨陸戰1師一起撤退。美軍在新興里實際被殲(指純損失,陣亡、失蹤和被俘約,1700人,其中被俘約300人,陣亡、失蹤約1400人。損失兵力摺合約為半個團(約占第7師31團完整建制編制人數3781人的45%),與志願軍戰史所稱殲滅美軍一個建制團(甚至還有資料稱為加強團)有一定距離。
美軍陸戰1師,該師編制人數約2.5萬人,當時到達長津湖地區是3個陸戰步兵團、1個陸戰炮兵團以及直屬第1坦克營、第1工兵營等部隊,而師部部分人員、師直屬第1海岸營和第1水陸兩棲車運輸營以及一些後勤人員還留在興南港,在長津湖地區部隊總共約2.4萬人。
而陸戰1師最後從興南港登船撤離的人數是22215人,加上還有約1000名重傷員已直接空運日本,也就是說在長津湖陸戰1師被消滅(陣亡和失蹤)約為2000人。
根據美軍戰後公布的資料,陸戰1師的傷亡情況是: 陸戰1師從10月26日至12月15日(是從元山登陸進入東線戰場到從興南登船撤出整個東線作戰,而非僅指長津湖之戰),陣亡604人,傷重死亡114人,失蹤192人,傷3508人,戰斗傷亡總數為4418人,另有7313名非戰斗減員,主要是凍傷和消化不良,但在戰役期間大部就已傷愈歸隊。此外陸戰隊飛行員還有8人陣亡,4人失蹤,3人負傷。整個陸戰隊戰斗傷亡為4433人。
美軍後來修正的數據:步7師戰斗傷亡2670人,步7師下屬的KATUSA(臨時招募的韓國人補充美軍)戰斗傷亡1602人,再算上美步3師,南朝鮮首都師,土耳其旅的傷亡,東線第2次戰役中的美第10軍戰斗傷亡達到10495人,這1萬多人還都是是第10軍的Battle Casualties,如果再計算在此期間的Non-Battle Casualties(包括凍傷)的人數----其中第1陸戰師有7338人。
中方傷亡資料:根據《抗美援朝戰爭衛生工作總結 衛生勤務》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衛生部 1988年3月第1版 第327頁 數據:東線九兵團3個軍 戰傷傷員14062、凍傷傷員30732、戰斗死亡7304,總減員52098 (凍傷死亡不清)。
長津湖之戰對於整個朝鮮戰爭來說,影響非常深遠。志願軍九兵團收復了三八線以北的東部廣大地區,將美國人徹底轟出了朝鮮東部元山平原地區,在戰略態勢上得了分。但此戰也暴露了志願軍後勤匱乏、通信不暢、攻堅火力不足、在美軍空中優勢面前束手無策等農業國家軍隊固有的弱點,在裝備方面與美軍差距懸殊。美國陸戰1師的驚險逃生也使美國軍政高層信心大增,最終確立了繼續將朝鮮戰爭持續下去的決心
H. 長津湖各國出兵多少死亡多少
摘要 長津湖戰役後,美軍最初宣稱陸戰1師從第一次戰役(美陸戰1師10月26日在元山登陸)至12月24日,共陣亡604人,傷重死亡114人,失蹤192人,傷3508人,戰斗傷亡總數為4418人,另有7313名非戰斗減員。這個傷亡數字當然是掩人耳目,連美國人自己都不信。另外,27軍和20軍的軍史資料顯示,27軍減員1.9萬,其中,戰斗傷亡8339人,凍傷減員10588人。20軍減員兩萬,其中陣亡4339人,負傷2890人,其他減員764人(失蹤被俘),凍傷減員11200人(死亡62人,嚴重凍傷6262人)。26軍無確切傷亡數字,但估計戰斗傷亡約5000人,凍傷減員也在1萬人左右。
I. 長津湖殲敵多少人
摘要 長津湖戰役我軍的傷亡在兩萬三千人以上;美軍和英軍的損失在1萬9千人以上。長津湖戰役發生在當時三八線附近的東線戰場,當時朝鮮軍隊首都平壤早已被攻佔,而朝鮮的臨時政府江界也被美軍步步緊逼。可以說整個朝鮮當時已經處於生死存亡之際了。面對這種情況,志願軍第九兵團被緊急調往美朝交戰的東線戰場。在第九兵團進入朝鮮後,我軍採取進攻美軍側翼,將其打散打亂,然後分割包抄的戰術。為了達到戰術要求,我軍經常長時間一動不動的伏在雪地上。而那時候我軍是緊急入朝的,衣物問題沒有得到妥善解決,再加上朝鮮北部地區氣溫極度寒冷,達到零下二、三十度簡直是家常便飯。因此在這場戰役中,大量志願軍的將士被凍傷凍死。所以請珍惜如今來之不易的生活。
J. 長津湖戰役真實傷亡
長津湖戰役我軍的傷亡在兩萬三千人以上;美軍和英軍的損失在1萬9千人以上。
長津湖戰役發生在當時三八線附近的東線戰場,當時朝鮮軍隊首都平壤早已被攻佔,而朝鮮的臨時政府江界也被美軍步步緊逼。可以說整個朝鮮當時已經處於生死存亡之際了。面對這種情況,志願軍第九兵團被緊急調往美朝交戰的東線戰場。
在第九兵團進入朝鮮後,我軍採取進攻美軍側翼,將其打散打亂,然後分割包抄的戰術。為了達到戰術要求,我軍經常長時間一動不動地伏在雪地上。
而那時候我軍是緊急入朝的,衣物問題沒有得到妥善解決,再加上朝鮮北部地區氣溫極度寒冷,達到零下二、三十度簡直是家常便飯。因此在這場戰役中,大量志願軍的將士被凍傷凍死。
志願軍的這種窘境在長津湖戰役時更是達到了巔峰。在1950年11月27日,美軍和我軍的精銳在長津湖地區碰面,雙方立刻展開了激戰。
當時參與長津湖戰役的是美軍陸戰1師以及兩個步兵師,如果加上本就駐守在這里的南朝鮮第一兵團,這支以美國為首的聯軍人數達到了10萬人。在我軍方面,參與戰場戰役的是志願軍第九兵團中第20、26和27三個軍,人數達到了15萬人。
在長津湖戰役開始後,我軍依舊以用了一個月的進攻側翼,分割包抄的戰術為主。大量的志願軍將士伏在雪地中,等美軍行軍到一半的時候對其發動突然襲擊。
因為缺少禦寒的衣物,凍傷的志願軍將士達到了全軍的五分之一。這15萬人至少有上萬人因為嚴寒而失去戰鬥力或凍死。而載入軍史的「冰雕連」就誕生於長津湖戰役中。
在志願軍的襲擊下,美軍的重武器施展不開,全軍被分割為幾個部分,被志願軍圍追堵截。面對志願軍的瘋狂攻勢,美軍決定南撤。因此打了一個月的對抗戰到了長津湖戰役時,變成了包圍殲滅戰。
之後我軍對美軍進行了層層封堵,但因為陣線問題,美軍南撤的阻力越來越小。最後美軍依靠7艘航母的掩護,乘船全體逃離了朝鮮東北部地區。
在戰後的統計中,美軍陣亡2萬餘人,南朝鮮陣亡一萬餘人,而我軍陣亡一萬九千人。除了陣亡的戰士之外,還有四千人被嚴寒奪去了生命。因此我軍的傷亡在兩萬三千人以上。
而根據美國人的數字,美軍在長津湖戰役中戰斗傷亡6800餘人,非戰斗傷亡1.3萬人,其中作為主力的陸戰1師戰斗傷亡4433人,非戰斗傷亡7313人,步7師戰斗傷亡2200人,非戰斗傷亡4000餘人,英軍傷亡500人左右。
據了解,志願軍入朝後主要遇到三個困難:一個是武器裝備的劣勢和彈葯不足;還有就是吃的問題,特別是熱食供應困難;此外就是冬服緊張,造成大量非戰斗減員。
「第9兵團的戰士大多來自南方,對於北方的天氣並不是很了解。」張校瑛介紹說,長津湖地區是朝鮮北部最為苦寒的地區,海拔在1000至2000米之間,林木茂密,道路狹小,人煙稀少,夜間溫度很低。而志願軍士兵穿著的都是華東溫帶的冬季服裝。
第9兵團原准備在遼陽、沈陽等地稍事休息並換裝,但由於朝鮮戰況緊急,當列車開進山海關時,原總參謀部派高級參謀攔住列車,宣讀了中央軍委「緊急入朝」的命令。十幾列火車只在沈陽稍停片刻,就繼續火速開進。
第9兵團大部分將士穿著大檐帽、膠鞋和單薄的棉衣進入到長津湖地區,以至於在冰天雪地中出現了大面積的凍傷減員情況。
她繼續說,誰也沒想到,1950年的冬天,是朝鮮50年不遇的極寒天氣。夜晚的時候,能達到零下30多攝氏度,甚至有時候達到零下40攝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