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艾森豪威爾為何在二戰關鍵時刻棄攻柏林城
1945年初,德懷特·艾森豪威爾率領英美盟軍勝利抵達了西距柏林城幾十公里的易北河沿岸,而朱可夫率領的蘇聯紅軍百萬之眾也快速推進到了東距柏林城僅幾十公里的奧得河、尼斯河一線,兩軍已經形成了對納粹德國首都兩面夾擊之勢,攻克柏林已經指日可待。客觀地說,攻佔柏林在政治上無疑具有獲取二戰勝利這頂皇冠上璀璨明珠的意義,也是青史留名的絕佳機會。然而,就在這個關鍵時刻,艾森豪威爾卻毅然決然地放棄進攻柏林城,拱手把這一世紀榮譽讓給了蘇軍,他的這一做法連當時的英國首相丘吉爾都十分惱火。艾森豪威爾完全改變了此前突擊柏林的作戰計劃,這是當年爆炸性的事件。那麼,艾森豪威爾為什麼不打柏林呢?原來,艾森豪威爾深入研究了德軍在柏林城的防禦部署後,認為希特勒還在柏林困獸猶斗,盟軍要想強攻柏林城,至少要付出10萬人的重大傷亡代價。實際上,後來蘇軍在柏林之戰中共傷亡了30萬人。同時,在仔細研究了德國的行政區劃分之後,他敏銳意識到戰後東西方陣營對德國佔領區的劃分肯定要以把德國從南到北一分為二的易北河為界。如此一來,即便盟軍費盡千辛萬苦打下柏林城,將來戰後也必然要交還蘇聯,那又何必為人作嫁而大動干戈呢?所以,他對柏林城這顆熟透了的桃子毫不動心,斷然放棄攻打柏林城。後來的史實演變果然不出艾森豪威爾所料。從這一案例中,我們不難看出一個高明的領導者應該具備的幾點素質。
② 二戰時的艾森豪威爾為什麼會放棄奪取柏林
③ 二戰中攻克柏林的為什麼是蘇聯,而不是美英
和蘇軍不一樣,西線盟軍其實有美英兩個老大,還有自由法國這個准老大。所以盟軍戰略選擇里小盤算太多,傻邱的思路是盡可能多的擴大英國在歐洲的影響力,所以他主張在巴爾干反攻,而非法國。解放巴爾干可以擴大英國對這些區域的影響(免得都被俄國人拿去了),解放法國不過是幫戴高樂作嫁衣裳,至於希特勒,最好丟給蘇聯人解決。但是老羅和小杜又有自己的盤算,對美國來說進攻巴爾干無異於替英國人火中取栗,進攻法國卻是名利雙收的好機會(法國人可以不屌英國,但是美國還是要屌一下)。所以最後鬧下來是美國贏(美國人金主嘛),進攻法國。但是諾曼底會戰結束,尤其是法萊斯包圍戰幾乎全殲了德軍西線主力,德國西部邊境門戶洞開的時候,英國人又開始耍小九九了。理論上這個時候直接沖上去踹門是最有利的選擇,當然這個選擇也存在很大的風險(左翼暴露給低地國家方面的德軍)。更重要的是這個選擇不符合美英利益,對於美國來說,解決希特勒,擴大在歐洲影響是最重要的,至於誰去解決希特勒,並不重要。對於德國而言,無論哪個打下柏林,美國都能分一杯羹,美國是沒有動力在解決希特勒的戰斗中充當前鋒。對英夷來說也差不多,戰後歐洲支配體系中,美蘇占首要地位是必然的,英國在德國的利益不可能大於美國,所以自然也沒必要沖鋒陷陣。
④ 在二戰時期德國戰敗已成定局,為何當時美國人要拒絕英國人攻打柏林的提議
因為美國希望藉助德國來損耗蘇聯的一些兵力。在當時,德國戰敗幾乎已經成了定局,不管德國怎樣負隅抵抗都很難再重新得到上風,這個時候的德國不過是還在頑強的抵抗,但是卻沒有什麼用了。德國軍隊的抵抗只是能夠推遲一些被攻破的時間罷了,但是美國還希望能夠利用德國來損耗蘇聯的一些兵力。
對於蘇聯來說,攻打德國對它非常有好處。在戰爭結束之後,蘇聯的目標是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國家,所以適當的擴張一些國土對它來說有益而無害,所以蘇聯也會主動地攻打德國。這樣一來蘇聯和美國的願望都得到了滿足,又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斗爭和戰爭。
⑤ 二戰中,英美為什麼不直接攻打柏林而是讓蘇聯去
一個是實際意義不大,柏林雖然是首都,但德國的主要工業區除西里西亞外在西部。
第二就是攻擊柏林會有很大傷亡,蘇軍傷亡30餘萬
第三是英美距離柏林遠,柏林戰役結束時英美軍才到易北河一線
⑥ 為什麼二戰中美軍和英軍沒有率先進攻柏林呢而是讓蘇聯,
1.柏林是德國法西斯的心臟,不是那麼容易就能攻克的。柏林的防守非常堅固,蘇聯先進當然損失最大的自然是蘇聯了。 2.蘇聯不受盟軍指揮,即使沒有協議進攻柏林,蘇聯同樣會派兵進攻柏林。原因有很多,一個是為了以後與西方爭奪優勢,二是為了斯大林的功績,三是因為攻克德國可以讓蘇聯佔到很大便宜,雖然會死很多人,但是從德國擄掠走的東西足以讓斯大林高興的了。 3.美國與蘇聯有協議,柏林各分一半。朱可夫率先攻克柏林,法西斯的軍隊已經變成了殘余勢力,對於西方來說很好解決的,群龍無首的德國殘余,沒有士氣,沒有領袖,當然對盟軍來說很容易解決。不過,朱可夫確實NC,如果他把整個柏林都佔領了,那蘇聯將會得到很大的利益。
戰後,艾森豪威爾說,他之所以將柏林讓給蘇軍,是因為他知道柏林一役將使盟軍付出10萬士兵的生命。事實是:從攻克柏林的戰役打響,到德國宣布投降,在僅僅持續了18天的戰斗中,蘇軍死傷達30多萬人,平均每8個蘇軍官兵中就有一個人倒在攻克柏林的道路上
⑦ 英美為什麼把攻破柏林的機會讓給了蘇聯呢
事實上,斯大林出兵東北,將八十萬日本關東軍按地上摩擦,讓美國佬也大跌眼鏡,後來立馬吆喝長驅直入的蘇軍原地休息,駐足的楚河漢界就是三八線,由一個從沒去過亞洲的美國小軍官半小時內劃出來的勢力范圍,美國佬就拿著那份草案匆匆將斯大林的部隊阻礙在那兒直到今天。
綜上所述,美軍拱讓柏林,促成原因是多方面協商的結果,所以蘇聯人在朝鮮問題與日本問題也就網開一面了。
⑧ 丘吉爾滿懷希望攻克柏林,為什麼被緊急叫停
1945年3月,盟軍全線逼近萊茵河,蒙哥馬利的第21集團軍群正在做著強渡的准備。意外的是,蒙哥馬利比以往更加小心,無論是從計劃制定、部隊集結,還是積蓄物資彈葯,准備的時間比以往任何戰役都長。難道謹慎的背後,還有什麼原因嗎?
首先,攻佔柏林意味著歐洲戰事的結束,越是臨近結束越要認真准備,必須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才行,一旦渡河失敗,不僅制定的進攻計劃前功盡棄,而且顯示出英軍實力的不強和「無能」,降低在盟軍中的地位,成為他人嘴裡的笑話。
艾森豪威爾停止攻擊柏林,對嗎?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蒙哥馬利傳》
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⑨ 艾森豪威爾為何放棄攻佔柏林
1943年3月,希特勒的法西斯帝國已經窮途末路、大廈將傾!正當英國的蒙哥馬利元帥熱火朝天地集結兵馬,准備向柏林發動最後一擊時,艾森豪威爾宣布盟軍將放棄攻佔柏林!
對於艾森豪威爾的這種做法,丘吉爾和英國軍界人士都極為惱火!那麼,艾森豪威爾為什麼要放棄佔領唾手可得的柏林呢?他的真實意圖又是什麼?
艾森豪威爾,後成為美國總統
原來,由於盟軍遭受到希特勒的反擊突襲,致使進軍速度減慢。當蒙哥馬利的北方集團軍群離柏林還有480千米的時候,蘇軍距柏林只有60千米左右,並且早已准備攻打柏林了。在這場爭奪柏林的比賽中,美國很有可能輸掉,此為其一。
戰場上的蒙哥馬利
其二,當時的希特勒仍在柏林做困獸之斗,強攻德國首都,將會讓軍隊付出慘重代價。並且,蘇美英三國早已劃定了各自在德國的佔領區,而柏林就在蘇聯的佔領區內。即使美軍付出巨大代價攻佔柏林,最終不過是在為別人做嫁衣,所以美國不願為了政治上的威望而付出這樣的犧牲。
盟軍的諾曼底登陸
第三,據美國情報部門獲悉,希特勒在德奧邊境的薩爾斯堡一帶山區,建立了「民族堡壘」,儲備了大量的彈葯物資,甚至修建了飛機製造廠,准備負隅頑抗,戰斗到底。美軍將領認為,這種傳奇式的堡壘是完全現實的和非常嚴重的威脅。
蘇軍攻佔柏林
第四,在反法西斯聯盟內部,英美同蘇聯始終存在著矛盾和斗爭。特別是到了1945年,希特勒的失敗已成定局,這種不信任和矛盾也越來越明顯。但是美國想爭取蘇聯參加對日作戰,因此在很多地方都盡量遷就蘇聯。
所以,在審時度勢之後,艾森豪威爾放棄了對柏林的攻佔。
⑩ 二戰時的艾森豪威爾為什麼會放棄奪取柏林
二是要有清醒的決策應變力。敢於和善於決斷,是傑出將帥必備的才能和顯著特點之一。戰場形勢瞬息萬變,戰機稍縱即逝,決斷能力十分重要。二戰當時的英國名將蒙哥馬利也認為:「猶豫不決,對於任何軍官來說,都是致命傷,對於司令官來說,不啻是犯罪。」艾森豪威爾在兵臨柏林城下時清醒看到,美英盟軍和蘇聯紅軍在爭奪柏林的比賽中並不佔優勢。艾森豪威爾認為,與其條件不夠成熟就倉促上陣與友軍爭奪殺戮一隻垂死掙扎的困獸,不如另闢戰場去殺傷其他殘敵,盡可能佔領更多德國領土,奪取更多實際利益。雖然盟軍一些高級將領不解,甚至丘吉爾等英國軍政要人還不斷責難,但是艾森豪威爾頂著壓力不為所動,最終歷史證明了他的決策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