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個疑問,為何英國會是女人當皇帝,伊麗莎白一世,二世,為何她們都叫伊麗莎白英國的男人哪去了
1、英國的國家元首是國王不是皇帝,除了殖民印度時有兼任印度皇帝。
2、英國不是女人當國王,而是按照王室規范來規定繼承順序,輪上哪位就是哪位,男性女性皆可。
3、兩個人重名不可以么?沒有什麼原因,父母起的就是這名字。伊麗莎白也不是多罕見的名字。
4、伊麗莎白一世有兄弟姐妹,但除了姐姐瑪麗和她自己以外全部沒有活到成年,她死後繼承王位的便是這位姐姐的孩子,皇室血脈自然就變了,但也不能說是讓給別人;伊麗莎白二世則只有一個妹妹,她去世後查爾斯或者威廉即位的話,皇室家族名也還要變。從英國歷史來看,這很正常。
❷ 下人怎麼稱呼女皇
下人稱呼女皇為陛下。
陛下是對帝王的尊稱。本義是台階,特指皇宮的台階。古時帝王的衛士就在陛下兩側進行戒備,後演變為臣子對帝王的尊稱。
「陛下」原來指的是站在台階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進言時,不能直呼天子,必須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後來「陛下」就成為與帝王面對面應對的敬稱。
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出現過諸多稱帝的女性。如華胥氏、女媧氏、西王母、魏殤帝、文佳皇帝、武則天。而有女皇之實無女皇之名的則有呂雉(漢高帝之後,前195至188年攝政;188至180年在位)蕭太後、慈禧; 竇猗房(漢文帝之後,前141至前135年攝政)。
(2)英國女帝為什麼叫皇帝擴展閱讀
陛下的相關稱呼:
一、殿下
殿下是中國古代對皇後、皇太子、諸王的敬稱,次對皇帝的敬稱「陛下」。也指現代社會用於對君主制國家王儲、親王、公主等的敬稱。
二、閣下
舊時對人的尊稱。也常用於書信中。原意也是由於親朋同輩間相互見面不便直呼其名,常常先呼其閣下的侍從轉告,而將侍從稱「閣下」的。後來逐漸演變為對至友親朋間尊稱的敬辭。今多用於外交場合。
❸ 歐洲的皇帝的稱號是怎麼來的
漢字中對西方「皇帝」 一詞的翻譯來自拉丁語Imperator和Caesar,意思為羅馬軍隊的最高統帥、元首。歐洲國家君主通常稱為「國王」或「女王」,只有東羅馬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因為自稱是羅馬帝國的繼承人和延續,所以其君主稱為「皇帝」。 到了18世紀以後,歐洲許多國家變為君主專制國,皇帝這個頭銜大多作為專制君主的頭銜使用。19世紀早期,當時歐洲的只有法國(拿破崙)、奧地利和俄羅斯三國有「皇帝」。19世紀中期後,德國及英國國王相繼獲得「皇帝」稱號。
1721年,俄羅斯元老院授予沙皇彼得一世以「皇帝」(俄語:Император)的頭銜,以與其更加強大的君權和更加龐大的國家相對稱。俄國元老院直接把古羅馬帝國皇帝的拉丁文頭銜拿來獻給彼得。這也是彼得大帝吸收西方文化的成就之一。在此之前俄國最高統治者的最高頭銜僅是「沙皇」(俄語:царь),也就是「愷撒」的意思,惟「沙皇」頭銜在彼得稱帝後,其層級地位僅略高於國王,相當羅馬帝國末期之「副皇帝」,但習慣上仍然把俄羅斯皇帝都稱為沙皇。
法國大革命後,拿破崙恢復君主制,因為國王(法語:roi)這個頭銜在大革命後的法國已經極不得人心,象徵腐朽、專制、蠻橫,且法國自革命後自視為羅馬共和國的再世,所以拿破崙不稱國王而稱皇帝(法語:Empereur),亦有自視為由共和之民意建立的羅馬帝國精神繼承人之意。從這個時候起,「皇帝」這個稱號有一種冠冕堂皇的、比國王高一級的味道在里頭。後來路易拿破崙亦仿效拿破崙,稱帝加冕為「拿破崙三世」,直到1870年普法戰爭兵敗被俘為止。
1804年,奧地利大公兼匈牙利和波希米亞王國國王弗朗茨二世宣布採用「奧地利皇帝」的稱號,並於1806年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號。1867年,奧地利帝國實行二元君主制,改為奧匈帝國,奧地利皇帝兼任匈牙利國王(而非匈牙利皇帝,匈牙利王國有自己的議會和政府)。
德文「皇帝」是Kaiser,凱撒的意思,而不是Imperator。「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這個頭銜,德文寫成Römischer Kaiser,拉丁文寫成Romanorum Imperator。意思都是「羅馬人的皇帝」。
1850年,德意志邦聯議會曾經給普魯士國王加皇帝的尊號,但被拒絕,1871年,普法戰爭結束,德意志統一,成立「德意志帝國」,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才接受「德意志皇帝」這個頭銜。
僅有維多利亞女王、愛德華七世、喬治五世和喬治六世使用過「皇帝」的頭銜。英國本土一直是王國,但因羅馬帝國末期曾有數人於不列顛稱帝之歷史,加上亨利八世建立英國國教時,曾宣稱已獲得「皇權」(imperium),故伊麗莎白一世時英國國會為對抗天主教廷在英重建權威,通過法案認定英國王冠為「皇冠」(imperial crown),無須教皇加冕。1801年不列顛與愛爾蘭正式合並為大不列巔與愛爾蘭王國時,國會更建議喬治三世以「不列巔與愛爾蘭皇帝」或「不列巔與漢諾威皇帝」(當時英王兼領德國境內漢諾威公國)頭銜稱帝,惟喬治三世基於傳統拒絕稱帝。
直到維多利亞女王,她推翻了印度莫卧兒王朝,加冕為印度女皇。她在1876年後的頭銜是「托上帝鴻福,大不列顛、愛爾蘭及海外領地女王,國教保衛者,印度女皇(拉丁文:Dei Gratia Magnae Britanniae, Hiberniae et terrarum transmarinarum quae in ditione sunt Britannica Regina, Fidei Defensor, Indiae Imperatrix;英文:Victoria, by the Grace of God,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Queen, Defender of the Faith, Empress of India)」。這是所謂「大英帝國」的來源。
不過確切地說,應該說是有一個共同君主的兩個國家,大不列顛王國(及其海外領地)和印度帝國。英國在印度的直接統治者為Viceroy,直譯為「副王」,意譯為「總督」。而英文皇帝稱emperor,女皇稱empress。
在維多利亞女王之後,男性的英國君主頭銜是「國王和皇帝」,Rex et Imperator。全稱則是「Dei Gratia, Magnae Britanniae, Hiberniae et terrarum transmarinarum quae in ditione sunt Britannica Rex, Fidei Defensor, Indiae Imperator」。
只有愛德華七世、喬治五世和喬治六世三個國王用了這個頭銜。愛德華八世未加冕即遜位,喬治六世時期印度獨立,印度皇帝的頭銜被取消。
港英時期的香港,因為其宗主國的關系,官式稱為女皇,而非女王。
❹ 英國為何是女皇而不是國王
現在世界上的國王幾乎都是終身制,王位的繼承也是世襲制。但王位繼承法卻因國而異。嫡長子孫繼承法是很多國家採用的方法,這種繼承法和中國古代皇家的繼承法相類似。如果皇帝無子,則從皇室近親過繼,繼承大統。現在日本、不丹、尼泊爾、西班牙的皇位繼承大致都是這樣。英國實行的王位繼承法是男女都有繼承權,但規定先男後女,先長後幼的原則。現在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就是因為老王喬治只生下她們姐妹倆,她是姐姐,所以登上了國王的寶座。而王儲必須等到現任國王駕崩才有資格登基。至於要等多長時間,那就很難預測了。如挪威國王奧拉夫五世今年已80多歲了,王儲也逾花甲之年,但還得等下去。
英國王位繼承法
1701年英國王位繼承法 (一七OO年制訂,一七O一年公布)
第一條 當今國王無嗣,死後其王位由安娜公主繼承,安娜公主無嗣,死後其王位由國王詹姆士一世的孫女、已故波希米王後的女兒、漢諾威選侯索菲亞公主及其信仰新教的後裔繼承。
當今國王陛下及丹麥安娜公主都無後嗣時,英格蘭、法蘭西、愛爾蘭領土以及所屬自治領的王位與尊號,由已故國王詹姆士一世的孫女、已故波希米王後伊麗莎白公主的女兒、漢諾威選侯索菲亞公主繼承。當今國王陛下及丹麥安娜公主死後,如果都無後嗣,英格蘭、法蘭西、愛爾蘭領土以及所屬自治領的王位、王政、以及英國君主所享有的一切榮譽、稱號、皇權、特權、權力與權威等,都應歸屬於該索菲亞公主及其信仰新教的後裔。貴族院議員及平民院議員本身及其後代,應當以全國人民的名義,在當今國王陛下公主殿下和安娜死後並且無後嗣時,按照本法關於王位繼承的限制規定,堅決擁護和保衛索菲亞公主及其信仰新教的後裔,並竭力以生命和財產對任何企圖反對者加以擯斥。
第二條 按照本法可以繼承王位、堅持同羅馬教會交往者,按照威廉國王和瑪麗女王第一年的法令第六章的規定,均無資格按前舉法令宣誓加冕。
凡按照本法的限制規定可以繼承王位者,若現在或將來同羅馬教廷或者教會和好,或者保持交往,或者信奉羅馬天主教或者與羅馬天主教徒結婚,都應按照前舉法令所規定和確認的情形,喪失繼承的資格。
凡依照本法而即王位的國王和女王,都應在加冕時,按照當今國王和已故瑪麗女王統治第一年所制定的國會法令(稱為加冕宣誓法),舉行宣誓儀式,並且應當依照該項法令所定的手續和方式,簽署並朗誦其中所規定的誓詞。
第三條 關於保障這些領地的宗教、法律和自由的更詳明的規定。
當今國王和丹麥安娜公主死後且無後嗣時,為保障我們的宗教、法律和自由,制訂更詳明的規定是必要的和必不可少的。這應當由國王陛下商得貴族院和平民院議員的同意,以國王的權力加以規定。
此後凡登上王位的人,都應同法律規定的英國教會交往。
此後本國王位與尊號歸屬於非英格蘭王國的人的時候,如果未經國會同意,本國國民不負防禦不屬於英國的領土而從事戰爭的義務。
本法的限制規定發生效力後,凡生於英格蘭、蘇格蘭或愛爾蘭所屬自治領或領土之外的人(包括入籍的在內,但父母是英國人的除外),不得擔任樞密院顧問官或者國會兩院的議員,也不得擔任文武官職,他本人或者他所信託的人不得享有國王賜予的土地或者世襲財產。
對國會平民院提出的彈劾,不得憑恃英王赦免進行抗辯。
第四條 本國法律和法令的確認。
鑒於英國法律是英國人民與生俱來的權利,因此,凡得登上英國王位的國王和女王,都應依照英國法律的規定管理政務,他們所屬官吏和大臣也都應按照同樣的法律為國王效力。
因此,貴族院和平民院議員謹再作如下的請求:一切保障國教及人民權利和自由的法律和法令以及現行的其他法律和法令,得予批准和確認,並由國王陛下商得貴族院和平民院議員的同意,以他的權力加以批准和確認。
英國王位的繼承是根據長子繼承權來決定的,即王位應先由現任君主的長子繼承,然後才依次序輪到其他兒子,最後才輪到女兒。但是根據法律,英國王位的繼承不是自動的,1701年通過的《王位繼承法》(Act of Settlement)規定,王位應該傳給漢諾威選帝侯夫人索菲亞(Electress Sophia of Hanover)的有血緣關系的後代,而且繼承者不得是天主教徒,也不得嫁娶一名天主教徒。一些人認為該規定與英國其他法律中禁止宗教歧視的條款有沖突。不過實際上,絕大多數有資格繼承王位的人都是基督教新教徒,而且在公開場合都大多宣稱自己是聖公會成員。
此外該法案還規定,王位的繼承是由議會來決定的,而非君主本人。
王位繼承順序
這里列出了有資格繼承王位的前15人
目前的君主:伊麗莎白二世女王陛下
1.威爾士親王查爾斯王儲殿下(伊麗莎白二世的長子)
2.威廉王子殿下(查爾斯王儲的長子)
3.亨利王子殿下(又名哈利王子,查爾斯王儲的次子)
4.約克公爵殿下(又名安德魯王子,伊麗莎白二世的第二個兒子)
5.比阿特麗斯公主殿下(約克公爵的長女)
6.歐吉妮公主殿下(約克公爵的次女)
7.威塞克斯伯爵殿下(又名愛德華王子,伊麗莎白二世的第三個兒子)
8.路易斯公主殿下(又名路易斯·溫莎,威塞克斯伯爵的女兒)
9.王家長公主殿下(又名安妮公主,伊麗莎白二世的女兒)
10.彼得·菲利浦斯(安妮公主的長子)
11.扎拉·菲利浦斯(安妮公主的女兒)
12.林萊子爵(喬治六世的孫子、瑪格麗特公主的兒子)
13.查爾斯·阿姆斯特朗-瓊斯(林萊子爵的兒子)
14.瑪格麗特·阿姆斯特朗-瓊斯(林萊子爵的女兒)
15.薩拉·切多(喬治六世的孫女、瑪格麗特公主的女兒)
由於歐洲各國王室通婚的結果,一些歐洲國家的君主和王族也有權繼承英國王位。挪威國王哈拉爾五世是英國王位的第60位順序繼承人,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排在第182位,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排在第208位,荷蘭女王貝婭特麗克絲排在第806位。作為希臘-丹麥王族的後代和維多利亞女王的重曾孫,愛丁堡公爵菲利普親王排在第490位。
❺ 英國女王的稱號叫什麼
要了解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稱號,就得先了解一下歷代英國國王的“稱號史”。
早在公元11世紀,英國國王愛得華在位時,曾邀請法國諾曼底公爵、他的表弟威廉訪問倫敦,因愛得華自身沒有兒女,便在某次交談中許諾威廉為王位繼承人。可在臨終前,他卻將王位讓給了王後的哥哥哈羅德,威廉一世。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的殖民體系開始動搖,愛爾蘭民族獨立運動日趨高漲,英國政府被迫於1921年12月同愛爾蘭簽訂條約,允許愛爾蘭南部的26個郡成立“自治邦”,享有自主權,北部的6個郡劃歸英國。英國國名就改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國王的稱號也作相應的調整。
1931年,“英聯邦”成立,海外的自治領成為英聯邦內的成員,享有與英國同等的地位,英王稱號中的“海外自治領的國王”頭銜只好去掉。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亞、非、拉的民族獨立運動蓬勃發展。1947年印度宣布脫離英聯邦,實行獨立,英王的稱號又取消了“印度皇帝”的內容。
今天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她於1952年2月6日登上英王的寶座,她的稱號是“蒙上帝恩賜的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和她的其他領與領土的女王、英聯邦元首、信仰的保護者伊麗莎白二世”。
❻ 英國為什麼會有女皇
英國實行的是君主立憲制
英國王位繼承法的規定的。
現在世界上的國王幾乎都是終身制,王位的繼承也是世襲制。但王位繼承法卻因國而異。嫡長子孫繼承法是很多國家採用的方法,這種繼承法和中國古代皇家的繼承法相類似。如果皇帝無子,則從皇室近親過繼,繼承大統。現在日本、不丹、尼泊爾、西班牙的皇位繼承大致都是這樣。英國實行的王位繼承法是男女都有繼承權,但規定先男後女,先長後幼的原則。現在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就是因為老王喬治只生下她們姐妹倆,她是姐姐,所以登上了國王的寶座。而王儲必須等到現任國王駕崩才有資格登基。至於要等多長時間,那就很難預測了。如挪威國王奧拉夫五世今年已80多歲了,王儲也逾花甲之年,但還得等下去。
❼ 包括英國,為什麼翻譯是國王、女王、王子,卻又成皇室 皇家,那咋不翻譯成皇帝 女皇 皇子,為什麼這樣
外國文化和中國文化理念不同,比如應該只有女王或者國王,王子,沒有皇帝或者皇子的概念,所以翻譯時會根據本國文化理念翻譯。
❽ 為什麼德國的叫皇帝 英國的叫國王
德國君主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他的帝位被教皇所承認,因此他可以被稱為皇帝,英文是Emperor,而英國的國王只能被稱為King。
具體的原因,我只能根據我掌握的歷史知識來回答,也希望有歷史達人能夠能有更好的回答。
當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查理曼大帝統一了法蘭西、德意志和義大利。他死後,這三個地區由三個兒子繼承,他們都是國王(Kings)。其中,繼承德意志的那個兒子在歷年來的戰爭中取勝,當時,獲取了法蘭西和義大利的大部分領土,他認為自己擁有了這三個王國的治權,重現了羅馬帝國的輝煌,因此他要求教皇加冕他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因此,當一個國王擁有三個王國的統治權,便可以要求加冕為皇帝。即使後來的德意志王國不再擁有法蘭西和義大利的大部領土,他後代卻依然擁有這一皇帝的稱號。
此外,你一定很奇怪,為什麼英國國王擁有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的統治權,卻不能稱為皇帝。這是因為在中世紀,愛爾蘭不是一個王國,愛爾蘭人只承認教皇為他們的部落首領,而只是委託英國國王代為管理而已。
❾ 英國人為什麼一直用女人當皇帝
英國是君主立憲制的國家,國王(英王)是名義上的最高元首,但不是最高的權力掌握者!注意:英國沒有女皇而習慣上是稱女王!英國有國王,這是由於英國在17世紀的資產階級革命中,共和不徹底造成的,這段歷史你可以去查找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有關內容!英國在憲法中沒有規定國王必須由男性擔任,但這個職位必須是世襲。
關於伊麗莎白二世能當上英國國王,有以下的資料供您參考:
伊麗莎白二世女王陛下(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1926年4月21日~),原名伊麗莎白·亞歷山德拉·瑪麗·溫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sor),現任英國君主,是英國和英聯邦15個成員國的國家元首,同時也是英格蘭教會的最高首領。她的頭銜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與其國土和領地之女王,英聯邦元首,(基督教)信仰的保護者」。她於1952年2月6日加冕,是目前在位時間第三長的國家元首,在她作為國家元首的國度中大約生活著1.25億人。
伊麗莎白二世出生在倫敦的外祖父母家中,她的曾祖母是亞歷山大王後,祖母則是瑪麗王後。她的父親約克公爵是喬治五世的第二個兒子,他當時並不是王位的繼承人。
因此伊麗莎白出生時的頭銜是伊麗莎白公主殿下,在其母親約克公爵夫人的督導下在家中接受教育。她的歷史老師C·H·K·馬丁是伊頓公學校長,除此之外她還學習各種語言(她的法語講得很流利)。坎特伯雷大主教為她提供神學方面的指點,她一直是名虔誠的聖公會會員。
1936年伊麗莎白的伯伯愛德華八世退位,她的父親繼位為國王,她也立即成為王位的繼承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伊麗莎白13歲,她與她的妹妹瑪格利特公主都到蘇格蘭的巴爾莫勒爾避難。當時有人建議兩位公主應該到加拿大避難,遭到他們母親的反對:「孩子們不能在在沒有我的情況下離開,我不能在沒有國王的情況下離開,而國王不能在任何情況下離開。」1940年伊麗莎白公主首次發表了廣播,針對的是所有避難中的孩子。
1945年伊麗莎白公主說服了她的父親,允許她直接參與協助打贏這場戰爭。她參與了一個支援戰爭的婦女團體,在那裡她的編號是第230873號伊麗莎白·溫莎第二中尉。這是她第一次與其他孩子共同受訓。據說她本人非常喜歡這次經驗,也正是因為這次的經驗,使她之後將自己的孩子送到學校上學,而不是讓他們在家學習。
1947年伊麗莎白首次外訪,她與她的父母親到了南非。在她21歲生日那天她對英聯邦和帝國做了廣播,宣誓將終身投入到對英聯邦和帝國人民的服務中。
1947年12月20日伊麗莎白與希臘的菲利浦王子結婚。菲利浦是伊麗莎白女王的第三個表哥,他們的曾曾祖母都是維多利亞女王(菲利浦王子在結婚前宣誓放棄希臘王位的繼承權,在愛丁堡公爵這個頭銜之前他沒有頭銜,就叫作菲利浦·蒙巴頓中尉)。這樁婚事非常適合一位即將繼承王位的女性,因為她的夫君接受過王室訓練,卻又不會繼任另一國的王位。但是這樁婚姻卻不是刻意安排的,兩人的關系經歷了許多考驗,包括有關菲利浦不忠的流言。
婚後夫婦兩人居住在倫敦的克萊倫斯宮(Clarence Palace)。他們育有四個孩子(見下)。雖然英國的王朝被稱為溫莎王朝,夫婦兩人同意他們的孩子應該使用蒙巴頓-溫莎(Mountbatten-Windsor)作為他們的姓氏。
從1951年起喬治國王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伊麗莎白開始代替父親出席在公開場合中。那一年她訪問了希臘、義大利和馬爾他(當時菲利浦隨軍駐扎在此)。10月她又訪問了加拿大和華盛頓。1952年1月伊麗莎白和菲利浦又訪問了澳大利亞與紐西蘭。2月6日他們在訪問肯亞時得知伊麗莎白的父親已經去世。在她繼位的那一刻她正在一個樹上旅館中。她的加冕典禮於1953年6月2日在西敏寺舉行。
還沒有退位,等退位後會傳給查爾斯王儲。這個問題是歷史遺留的。
❿ 英國為何只有女皇,沒有皇帝
現在有的是女王而不是女皇,英國的帝位是在有印度的基礎上才有的稱號,原因是維多利亞女王的長女嫁給了德國皇帝成了皇後,這就造成了母親要給女兒行禮的狀況,所以英國就弄了一個所謂的印度女皇出來,印度一獨立這個帝位也就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