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以色列的首都在哪裡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共有的首都(雙方都有爭議)和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是耶路撒冷區的首府、原巴勒斯坦最大城市。
耶路撒冷麵積只有126平方公里,被一圈城牆所圍繞的耶路撒冷老城。著名景點有猶太教的哭牆和聖殿山、穆斯林的圓頂清真寺和阿克薩清真寺,以及基督徒的聖墓教堂和苦路。
(1)英國到耶路撒冷多少路程擴展閱讀
名稱由來
耶路撒冷名稱的准確來源尚無法確定。在希伯來語中,Yelushalaim這個名字可以理解為yelusha(遺產)和shalom(和平)的合成詞。另一個比較普遍的解釋是它將《聖經》里兩個城市的名字結合在一起:耶布斯(Jebus)和撒冷(Salem,意「和平」)。
撒冷這個地名出現在《創世紀》14章,是大祭司麥基洗德的住處,他為來到這里的亞伯拉罕祝福。耶路的意思是「基石」或者「城市」,撒冷為和平,因而耶路撒冷有「和平之城」之稱。
參考資料
網路-耶路撒冷
⑵ 地理問題:以色列,巴勒斯坦和耶路撒冷在地理位置上是什麼關系地圖上看不清
巴勒斯坦既是一個地區名,又是一個國家名,以色列是巴勒斯坦地區的一個國家,與巴勒斯坦國在巴勒斯坦地區並立。
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地區最大城市,是三大宗教共同的聖城,是巴勒斯坦名義上的首都,名義上的國際城市,實際上的以色列首都。
領土紛爭
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中,以色列攻克了約旦的約旦河西岸地區、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和埃及的加沙地帶(當時被埃及佔領)與西奈半島。以色列在1982年從西奈半島撤出了所有的駐軍和殖民地,並在2005年9月12日完全撤出了加沙地帶,不過西岸地區和加沙地帶的歸屬問題仍未解決。
自從1967年以來耶路撒冷東部一直在以色列司法、行政管轄范圍之內,戈蘭高地自從1981年以來也屬以色列管轄,雖然它們都不屬以色列的正式領土。
以色列國的主權范圍,若去除所有以色列在1967年攻克的領土,總計為20777平方公里(1%水域面積)。而若加上以色列民法管轄范圍內的領域,包括耶路撒冷東部和戈蘭高地在內,則是22145平方公里,水面積不到1%。而全部由以色列控制的領土,包括軍事控制和巴勒斯坦政府自治的西岸地區,則是28023平方公里。
⑶ 耶路撒冷現在屬於哪個國家
耶路撒冷(阿拉伯語:القدس الشريف 、英語:Jerusalem、希伯來語:ירושלים 、拉丁語:Yerushalayim或Yerushalaim),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共有的首都(雙方都有爭議)和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是耶路撒冷區的首府、原巴勒斯坦最大城市。
簡介:
耶路撒冷是基督教(包括天主教)、猶太教與伊斯蘭教的聖地。
耶路撒冷位於近東黎凡特地區,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在地理上位於猶大山地,介於地中海與死海之間,被譽為三大一神宗教的聖城(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
1980年,以色列立法認定耶路撒冷是該國「永遠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多數國家都將大使館設在特拉維夫。1988年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宣布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國的首都。目前耶路撒冷由以色列實際控制。
耶路撒冷麵積只有126平方公里,被一圈城牆所圍繞的耶路撒冷老城。著名景點有猶太教的哭牆和聖殿山、穆斯林的圓頂清真寺和阿克薩清真寺,以及基督徒的聖墓教堂和苦路。
耶路撒冷在歷史上多次被外族人破壞,也多次重新修建,既是世界矚目也是命運多舛的城市。
(3)英國到耶路撒冷多少路程擴展閱讀:
政治:
耶路撒冷市議會有31名選舉產生的成員,其中包括一名市長(現任市長尤里·魯普林斯基)和6名副市長。市議會的其餘成員是不領薪水的志願者(pro bono publiko)。議員們大部分辯論和協商在私下進行,但耶路撒冷市議會每個月召開一次公開會議。在內,宗教政黨形成了一個特別的權力中心,占據席位的大多數。
2018年5月8日,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巴解組織)執行委員會成員艾哈邁德·馬吉達拉尼說,巴領導層決定重新啟用1967年被以色列解散的東耶路撒冷市政府。
經濟:
歷史上,耶路撒冷由於遠離雅法和加沙的主要港口,經濟幾乎完全依靠宗教朝聖,耶路撒冷的宗教聖地今天仍然是吸引外國遊客的主要目的地,大多數遊客都會參觀西牆和耶路撒冷老城。不過,自1967年以來,耶路撒冷在經濟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已經遠遠不僅僅是一個宗教聖地。
許多統計數據均表明耶路撒冷經濟的增長。但是,以巴勒斯坦人為主的東耶路撒冷的發展遠遠落後於西耶路撒冷。不過,阿拉伯家庭有一名就業人口的比率(76.1%)則高於猶太家庭(66.8%)。耶路撒冷的失業率(8.3%)略低於全國平均水平(9.0%)。
工作人口佔15歲以上人口不到一半,低於特拉維夫(58.0%)和海法(52.4%)。耶路撒冷的貧困人口猛增,從2001年到2007年,低於貧困線的人口增加了40%。2006年,耶路撒冷工人的平均月收入為5940新舍客勒(1410美元),比特拉維夫工人低1350舍客勒。
為了保護該市獨特的宗教聖地,耶路撒冷不準許發展重工業;而且耶路撒冷只有大約2.2% 的土地用於工業和基礎設施。相比之下,特拉維夫用於工業和基礎設施土地的比重達到耶路撒冷的2倍多,而海法是它的7倍多。
雖然特拉維夫仍然是以色列的金融中心,但設在耶路撒冷的全球高技術企業數量正在增加。各種類型的大公司進駐北耶路撒冷的哈·獲茲威姆(Har Hotzvim)地區,包括Intel、梯瓦制葯(Teva 制葯)和ECI電信。工業園區完成後將包括超過100個企業、一個消防站、一所學校,佔地53公頃。
自從以色列建國以來,中央政府在耶路撒冷經濟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中央政府集中在耶路撒冷,不僅為該地區提供大量工作職位,而且對有潛力的公司提供津貼和獎勵。
⑷ 衣索比亞到撒路撒冷多少公里
從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到耶路撒冷的直線距離為2562.6公里。
⑸ 以色列是在什麼時間建國的,背景又是什麼
以色列於1948年5月14日建國。
背景:
聯合國成立了「巴勒斯坦專門委員會」,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表決了《1947年聯合國分治方案》,33國贊成(包括美國和原蘇聯),13國反對,10國棄權,通過決議:將巴勒斯坦地區分為兩個國家,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別擁有大約55%和45%的領土(阿拉伯國和猶太國),耶路撒冷被置於聯合國的管理之下,以期避免沖突。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通過分治方案的當日,大衛·本-古理安接受了該方案,但被阿拉伯國家聯盟斷然拒絕。阿盟委員會高層下令對以色列的猶太平民展開為期三天的暴力襲擊,攻擊建築、商店、以及住宅區,緊接著猶太人組織的地下民兵部隊展開還擊,這些戰斗很快便蔓延為大規模的沖突,繼而引發了1948年的以色列獨立戰爭。
1948年5月14日,在英國的託管期結束前一天的子夜,以色列國正式宣布成立,當天為以色列的國慶節。
在1949年1月25日全國選舉中,有85%的合格選民參加了投票,接著有120個議席的第一屆議會開會。兩位曾領導以色列建成國家的人成為該國的領袖,猶太人代辦處領導人大衛·本-古里安當選首任總理;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領導人哈伊姆·魏茲曼由議會選為首任總統。
1949年5月11日,以色列取得聯合國的席位,成為第59個會員國。
(5)英國到耶路撒冷多少路程擴展閱讀:
以色列國(希伯來語:מְדִינַת יִשְׂרָאֵל ;阿拉伯語:دولة إِسْرَائِيل),簡稱「以色列」。是一個位於西亞黎凡特地區的國家,地處地中海東南沿岸,北靠黎巴嫩、東臨敘利亞和約旦、西南則為埃及。1948年以色列宣布成立。2016年以色列總人口855萬人,其中猶太人口共637.7萬人,是世界上唯一以猶太人為主體民族的國家。
1980年,以色列立法認定耶路撒冷是該國「永遠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多數國家都將大使館設在特拉維夫。1988年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宣布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國的首都 。耶路撒冷由以色列實際控制。
2017年 美國、瓜地馬拉、捷克等國家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並計劃將大使館遷到耶路撒冷,根據2000年以巴雙方達成的諒解和國際社會的普遍願望。
⑹ 西方為什麼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西方主要財團被猶太人控制,所以無論是美國還是英國,或者歐洲一些國家,必須考慮和顧及猶太人的想法。作為基督教文化的起源地——耶路撒冷,自然是西方不能失去的聖地。
耶路撒冷地處北緯31度47分,東經35度15分,海拔高度約為760米,屬地中海氣候,冬暖夏涼,降水適中。耶路撒冷的西面60千米就是特拉維夫和地中海,東面35千米是地球表面充滿浮力的最低點死海。
耶路撒冷,古稱"耶布斯",意為"和平之城",是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世界三大宗教發源地。宗教和傳統、歷史和神學以及神聖的處所和祈禱的房屋,使耶路撒冷成為備受猶太教徒、基督教徒和穆斯林崇敬的神聖城市。
從1517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耶路撒冷一直處於奧斯曼帝國統治之下。耶穌就降生在一個叫做馬赫德的山洞裡。耶穌年輕時曾在耶路撒冷求學,後又在這里佈道,自稱基督。
後被猶太當局釘死在城外的十字架上,並埋葬在那裡。公元335年,古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的母親希拉娜太後巡遊到耶路撒冷,在耶穌的墓地上修建了一座復活教堂,又稱聖墓教堂,因此基督教都把耶路撒冷奉為聖地。
西方文化的發展演進與基督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可以說,基督教構成了西方文化的重要精神根基。在中世紀一千多年的時間里,基督教作為西歐唯一的宗教信仰和絕對的意識形態,深深地滲透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塑模了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培養了西方人的心理習慣。
後來的宗教改革,從根本上改變了西歐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格局,促進了自由精神的產生、民族國家的崛起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成為西方文化進行現代化轉型的起點。時至今日,基督教仍然是具有良好科學素養的現代西方人所共同擁有的主流信仰。
「耶穌復活」使耶路撒冷成為基督教的聖地。
盡管很早就有基督教徒到耶路撒冷來朝聖,但真正使它成為一座基督教聖城的卻是公元326年羅馬帝國皇帝康斯坦丁的母親海倫娜太後對耶路撒冷的朝聖。
據說,海倫娜太後在耶路撒冷發現了釘死耶穌的那個十字架和埋葬他的墓地,於是便在耶路撒冷修建了那座著名的「聖墓大教堂」(又稱「復活教堂」),據說那裡是耶穌遇難和復活的地方。海倫娜還在耶穌誕生地伯利恆修建了一座「聖誕大教堂」。
首批基督教教堂於公元336年完工。這意味著從那時起,耶路撒冷成為基督教不可替代的永久聖地。
到公元6世紀時,羅馬皇帝查士丁尼在耶路撒冷修造了更多的基督教堂和修道院。基督教在耶路撒冷的繁榮直到公元614年波斯人西侵才告結束。
伊斯蘭教興起後,穆斯林、猶太人和基督徒在長達四個世紀里基本上是和平共處的。盡管11-13世紀,歐洲十字軍曾一度控制了巴勒斯坦,數以萬計的穆斯林和猶太人慘遭屠殺,但最終這一地區還是被穆斯林奪回。
基督教勢力雖然喪失了對耶路撒冷的控制,但基督教徒卻仍可前來朝聖和居住。直至今天,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基督徒每年都要前來朝聖和舉行宗教活動,尤其是在聖誕節、復活節前後,各種膚色的基督徒常常把耶路撒冷狹窄的街道擠得水泄不通。
在伊斯蘭教中,耶路撒冷是僅次於麥加、麥地那的第三大聖地。阿拉伯人還把耶路撒冷稱為「古德斯」,意為「聖城」。
相傳,先知穆罕默德在創立伊斯蘭教後第九年的一個晚上,忽聞天使來召。天使帶他乘飛馬從麥加來到耶路撒冷,在「遠寺」見到了先知易卜拉欣(即《聖經》中的亞伯拉罕)、穆薩(即摩西)和耶穌,並同眾先知談了話,還踏著一塊巨石登上了七重天,聆聽了真主的教誨。
伊斯蘭教的神聖經典《古蘭經》「夜行」一章便是此次夜行登霄得到的啟示經文。
當阿拉伯人打敗拜占庭人征服了耶路撒冷後,在穆罕默德登霄處建蓋了兩座宏偉的清真寺。一座叫作「薩赫萊清真寺」(阿拉伯語「薩赫萊」意為岩石),金色的大穹頂下覆蓋著穆罕默德踩著登天的那塊巨石。另一座叫作「阿克薩清真寺」,「阿克薩」阿拉伯語意為「遙遠」,因為穆罕默德曾從遙遠的麥加夜行到此登霄。
伊斯蘭教創立初期,耶路撒冷是穆斯林朝拜的方向。直到後來穆罕默德率軍征服了麥加之後,才把朝拜方向從面向耶路撒冷改為面向麥加。
薩赫萊清真寺和阿克薩清真寺建成後,以這兩座清真寺及其由高牆圍築的寬敞院落為中心,耶路撒冷成了伊斯蘭教繼麥加和麥地那之後的第三聖地。
穆罕默德曾這樣贊美耶路撒冷:
啊,耶路撒冷,真主在他所有的土地中選擇,這里是他選中的僕人。世界從這里展開,又將如同一幅卷軸從這里收起。降落在耶路撒冷的露珠可以醫治百病,因為它來自天國的花園。
這些交織在一起的歷史和傳說,使各個宗教都聲稱耶路撒冷是本教的聖地。
⑺ 追100 十字軍東征 從法國把部隊開拔到耶路撒冷 需要多長時間3
十字軍遠征 1096—1270年,西歐封建主對近東各國發動的侵略戰爭。
西歐商業資本的增長,以及城市和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加速了封建社會內部的社會經濟分化,並推動統治階級去掠奪經濟發達的近東國家。十字軍東征是天主教會在解放巴勒斯坦基督教聖地(耶路撒冷)的口號下發起的。耶路撒冷和其他拜占庭領土一起是在十一世紀末葉被穆斯林(塞爾柱突厥人)佔領的。十字軍參戰者服裝均飾以紅十字為標志,散稱「十字軍」。 社會各階級均參加十字軍東征。以教皇為首的教會上層僧侶是十字軍東征的思想鼓動者—和總的策劃者。他們利用宗教狂熱極力擴大羅馬教廷的政治影響,企圖將希臘東正教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並力圖通過掠奪東方國家領土和建立新的「基督教」領地來增加自己的財富;破落的騎士階層也為發財致富的機會所吸引,他們成為十字軍的主要成員;大封建主力圖擴大自己的領地和增加收入,並夢想在東方富庶的土地上建立受其支配的國家。義大利的熱那亞、威尼斯和比薩等城市在籌劃十字軍東征方面起了重大作用,因為,從近東驅逐塞爾柱突厥人,並同居住在地中海東岸的各族人民重建賀易關系,對這些城市十分有利。為求擺脫封建壓迫和極端貧困的道路,貧窮的農民也參加了最初幾次十字軍東征。但是,從十二世紀後半期起當農民看清這種希望不可能實現之後,便拒絕參加十字軍東征。天主教會宣布十字軍軍人是「為信仰而戰的勇士」,把他們置於自己的庇護之下,並予以各種特權。 十字軍大規模東征(主要是陸路)共進行過八次。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1096—1099),是教皇烏爾班二世於1095年11月26日在克萊蒙(法國)召開的高級宗教會議上宣布的。約有10萬人參加了這次東征。1097年,十字軍由君士妲丁堡附近渡海進入小亞細亞,攻佔塞爾柱人國都尼凱亞,1098年,又攻佔埃德薩和安條克,建立起最初幾個十字軍國家——埃德薩伯國和安條克公國。1099年7月,十字軍攻佔耶路撒冷,建立耶路撒冷王國。十字軍在東方建立的其他國家,均附屬於耶路撒冷王國。城鄉居民多次舉行起義反抗奴役者。為控制十字軍征服的土地和人民,建立了僧侶騎士團:聖殿騎士團(神廟騎士團)和醫院騎士團(約翰騎土團)。
第二次十字軍東征(1147—1149)是在法國國王路易七世和所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國王康拉德三世率領下進行的。1144年塞爾柱突厥人佔領埃德薩,是這次東征的起因。德意志十字軍最先出動,在小亞細亞被土耳其軍隊擊潰。法國十字軍攻佔大馬士革的企圖也落了空。
第三次十字軍東征(1189—1192),是因埃及蘇丹撒拉丁軍隊於1187年在太巴列湖附近戰役中擊潰耶路撒冷王國軍隊並佔領耶路撒冷而引起的。這次東征,是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巴巴羅薩·腓特烈一世,法國國王奧古斯都,腓力二世和英國國王獅心王理查一世統率下進行的。腓特烈率軍沿第二次東征路線從陸路穿越拜占庭前進。法、英兩國十字軍由海路向巴勒斯坦挺進,途中佔領西西里島。各國十字軍之間矛盾重重,此次東征也沒有達到目的。德意志十字軍(最初約10萬人)穿越整個小亞細亞,沿途傷亡慘重,巴巴羅薩在橫渡薩列夫河時溺水死亡,其軍隊亦隨之瓦解。腓力佔領阿卡港後,於1191年率部分十字軍返回法國。理查在敘利亞取得一定戰果,攻佔了塞普勒斯,並建立塞普勒斯王國,1192年又與埃及蘇丹撒拉丁簽訂和約。據此和約,自推羅至雅法沿海的狹長地帶仍歸耶路撒冷王國所有,阿卡港實際上成為王國的中心。耶路撒冷仍留在穆斯林手中。與的黎波里合並的安條克公國則仍掌握在十字軍手中。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1202—1204)是教皇英諾森三世策劃的。十字軍原定東征埃及,但後來改變計劃進軍拜占庭帝國,先後攻陷兩座基督教城:達爾馬提亞的扎達爾(1202)和君士坦丁堡(1204)。十字軍在已瓦解的拜占庭帝國的部分領土上建立起幾個國家,其中最大的一個國家是直到1261年才滅亡的拉丁帝國,它領有巴爾干半島許多地區和小亞細亞西北部,以及愛琴海和伊奧尼亞海上的一些島嶼。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後,威尼斯作為義大利最強大的國家壟斷了同東方各國的貿易,並奪取拜占庭許多貿易和軍事要地。
第五次十字軍東征(1217—1221)是奧地利大公利奧波德六世和匈牙利國王安德拉什二世率領奧匈十字軍聯軍對埃及進行的遠征。十字軍在埃及登陸後,攻佔達米埃塔特要塞,但被迫同埃及蘇丹簽訂停戰協定並撤離埃及。
第六次十字軍東征(1228—1229)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率領進行。這次東征使基督徒於1229年一度奪回耶路撒冷,但1244年又被穆斯林攻佔。
第七次十字軍東征(1248—1254)和第八次十字軍東征(1270),是法國國王聖者路易九世統率下先後對埃及和突尼西亞進行的兩次東征,但均遭失敗。
點評:十字軍東征參戰者社會成份十分復雜,因而所使用的武器裝備也極不統一。甲胄騎土裝備有長劍和用於刺殺的重矛(不用於投擲)。某些乘馬或徒步的騎土除劍外,還裝備有圓錘或戰斧。農民和市民多數使用刀、斧和長矛。 十字軍採用騎士軍戰術。通常採用一線隊形作戰,較少採用「楔形」縱深戰斗隊形。騎士配置在前,騎士侍從兵和步兵在後。戰斗由騎土騎兵接戰開始。戰斗一開始,即分為小群和單兵進行決斗。騎士騎兵和步兵之間很少協同作戰,對步兵的作用重視不夠。戰斗時也沒有統一的指揮。十字軍通常不遠離兵營追擊敵軍。他們裝備有攻城器材,使用攻城槌和裝有輪子的活動攻城碉樓擊破要塞城牆和城堡圍牆。十字軍在實施陸海聯合遠征或海上遠征時,利用大型貨船輸送軍隊和武器。在陸海聯合遠征中,他們曾試圖組織陸海軍的協同作戰,規定了遠征的起點和時間及陸海軍在敵國領土上會合的地點和時間。但十字軍所有東征都缺乏充分准備。 與十字軍作戰的土耳其和阿拉伯軍隊的主要兵種是輕騎兵。他們裝備有弓弩、馬刀。其戰斗素質和機動能力都優於笨重的騎士騎兵。土耳其和阿拉伯軍隊先用弓箭殺傷十字軍,爾後將其包圍,猛打猛沖,割裂敵軍,加以殲滅,恩格斯寫道;「……當西方的「重裝,騎士將戰場移到東方敵人的國土上時,便開始打敗仗,在大多數場合都遭到覆滅。」(《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05頁)。自然條件也有助於土耳其和阿拉伯軍隊,身披鐵甲的騎兵人馬經受不住灼日暴曬,往往中暑倒斃。 十字軍東征促使西歐軍隊重裝騎兵作用的下降和輕騎兵、步兵的復興,使西方對東方民族的軍事學術發生了興趣,其結果是學會了製造燃燒劑(見希臘縱火劑),後來又發明了火葯與火器。同時,他們還從阿拉伯人那裡學會了使用指南針,從而大大改善了航海的條件。在十字軍東征過程中,橈槳戰船隊開始被帆船隊所代替,這標志海軍戰略戰術發展的新時期已經開始。 十字軍東征持續了將近二百年。東方擊退西方封建主的猛烈攻勢,繼而轉入對封建歐洲的進攻。土軍佔領巴爾干半島,並開始向歐洲腹地推進。同時,十字軍東征結束了阿拉伯人和拜占庭人在地中海的統抬地位。地中海區域的貿易為威尼斯和熱那亞所壟斷,從而加速了義大利各北方許多城市的發展。總的來說,十字軍東征使東方和西歐各國千百萬人喪生,並造成巨大物質損失,大大破壞了這些國家生產力的發展。
十字軍東征的貢獻
盡管十字軍東征給東方和西歐各國生靈塗炭,造成了巨大的物質損失,但它們對歐洲文明卻有著長遠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僅限於它為歐洲基督教各王國的內戰找到了一個出口。十字軍東征使得歐洲大陸走上了一條世界主義的道路,使歐洲人認識到更為廣闊的外部世界。老兵們看到了他們的鄉村裡永遠也看不到的東西,他們帶回來的故事點燃了歐洲創造的火花。
從12世紀開始,即大約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之後,回憶錄和歌曲形式的文學詩歌興盛起來。在中世紀黑暗年代的沉寂之後,十字軍史詩的發展和擴散被一些學者稱為「12世紀的復興」。
很多人乾脆就沒有回歐洲,尤其是那些在歐洲沒有繼承土地機會的不是長子的人。留下來的人在聖地建立了軍事、文化和商業前哨。他們在第一次東征後建立起來的要塞,常常是歐洲封建制度的移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與阿拉伯世界眾多圖書館的接觸為歐洲封閉的學者們開辟了全新的世界,他們逐漸看到那些用阿拉伯語保存了若干個世紀的豐厚的古希臘典籍。經濟和文化的交流伴隨著暴力的互動。從某種方面來說,十字軍東征在傳播知識層面的積極作用超過了它的負面影響。
十字軍東征還將歐洲的旅行者和商人同一個發展中的世界融合了起來。對中東奢侈品日益增長的需求,意味著歐洲必須拿出自己的物品來交換,由此促進了歐洲羊毛和紡織業的發展。十字軍東征和中東拉丁王國的結束意味著獲得亞洲貿易品的難度增加,但需求卻並未因此而減少。一些歷史學家推測,15世紀中東對歐洲商人的關閉加快了航海探險的步伐,並最終導致新大陸的發現。
華盛頓美國大學伊斯蘭研究中心主任阿克巴·阿赫邁德說:「十字軍東征給我們創造了一個至今揮之不去的歷史記憶,一個歐洲長期進攻的記憶。」它的影響深刻:對當時可能是全球最強大、最具活力的穆斯林文明來說,東征及其造成的破壞打擊了伊斯蘭世界,動搖了穆斯林的信心;而對歐洲來說,十字軍東征則是一個起點,它推動著歐洲從一個黑暗的孤立時代走向開放的現代世界。
⑻ 加利利到耶路撒冷多遠
加利利到耶路撒冷大約152公里。
加利利是巴勒斯坦北部地區。面積約29,435平方千米。西到地中海沿岸平原,東到約旦河谷地,南到耶茲里勒谷地。為一地形崎嶇的高地。主要城市為采法特、拿撒勒。
農業與居民點比較分散,主要農產品有穀物、水果、煙草、家畜、家禽。古代的加利利可能還包括今黎巴嫩南部的一些地方。史學觀點認為耶穌生於加利利的拿撒勒。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的地理坐標是北緯31度47分,東經35度13分 ;位於猶大山地南部的高原,包括橄欖山和瞭望山。耶路撒冷舊城的海拔高度約為760米。整個耶路撒冷周圍被山谷與乾涸的河床所包圍,只有北面不是十分明顯。
耶路撒冷的空氣污染主要來自於交通污染,特別集中於東耶路撒冷。耶路撒冷的許多主要街道無法適應交通量的增長,意味著司機被迫要在路上花費更多時間,將更多的一氧化碳釋放到空氣中。市內的工業污染很少,但是以色列地中海沿岸的工廠的污染物有可能向東傳播到該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