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人如何評價財富

英國人如何評價財富

發布時間:2022-05-19 10:07:56

Ⅰ 為何在一個英國人眼中的中國:士農工商,中國最低賤的人並不是商人

因為在士農工商的後面還有一個階級,那個階級就是兵,他屬於最低的一個階級。所以,在那個英國人的眼中,商人他的身份並不是最低的。那個英國人,他來到當時的中國,對當時的中國有了一些自己的一些想法。然後他就知道了當時的商人其實身份並不是很低微。

所以當時在中國的英國人,他們非常的懂得當時中國的社會階級。才會得出了在所有階級當中,商人其實身份並不是非常的低賤。反而是士兵,他們的身份非常的低。

Ⅱ 現在英國人之所以過著富裕的日子跟以前英國掠奪他國財富有關嗎

這個呢,不能說不對,也不全面,英國以前掠奪了很多財富和土地,雖然現在沒有那麼做了,但積累了大量的財富,自然和現在的日子過的好有關。
不對,是說在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的損失比較大,元氣大傷,美國也乘機變成世界第一,英國開始走向沒落,由於整體國民素質很高,所以經濟發展還是不錯的。

Ⅲ 為什麼英國人為主的國家大都比較富裕

第一,英國處於島國,避免了戰爭的直接破壞造成的重大人員經濟損失。
你所提的這些國家,沒有一個在一二戰中被直接登陸的而被大肆破壞的。戰爭角度。
第二,英國很好的利用挑撥了歐洲大陸的矛盾,使得同樣在原始積累階段起步並不晚的各個歐陸國家,相互牽制。最終都輸給英國。英國人為主的國家都很好的執行了相關的思路,給整個世界不斷製造新的恐怖偶像,然後讓全世界都處在動盪之中。自己可以收獲資本,人才,市場,和關鍵的國家地位。
第三條,英國為主的國家是一套獨立的英美法系,他們核心是習慣法,就是習慣成法,判決案例可以作為法官的判決即時就可以作為法律的執行教科。立法和執法實際上是同時完成了。加上不斷修正。他們法律體繫上,跟大陸的法系體系不同,英國可以使得各個英美法系的國家共同進退,而大陸上國家眾多,卻要難以協調的多。給大陸的統一和整合,經貿往來和資本流動,人員流動都帶來困難。
第四,英國美國在文化上,更容易去吸收各國的先進部分,成為為自己服務的一部分。而大陸的各個國家相互成見還需要逐漸消除。
總之,英國是很好的利用了自己的優勢,利用了整個大陸國家的相互不信任,實現了自己的掌控全球的目的。即使那不是直接的實際的控制,他們抓住龍頭美國的思想,控制了美國,通過美國來實現全球控制,然後一旦出來反美的,他們還可以全身而退。繼續做自己的老好人。

Ⅳ 以前英國是不是從印度掠奪了巨額財富呢


而英國人在印度吃干榨盡的同時,英國也在進行著工業革命。工業革命能成功,技術上只是其中一個要素,而最關鍵的是資本,資本從何而來?從印度掠奪來的財富佔到了很大一部分。而且印度人口眾多,又為英國人的工業品提供了巨大的銷售市場。

如此下來,英國人的工業革命最終完成,從此確立了其世界老大的地位。而1840年之後,船堅炮利的英國人又敲開了中國的大門,想把中國變為第二印度。雖然中國沒有成為第二印度,但是也被英國這個吸血鬼一直吸了一百多年的精血。

當時人稱中國為東亞病夫,印度為南亞奴隸,而靠著壓榨這兩個國家起來的列強們卻衣著光鮮的品頭論足,真是十足的無恥與諷刺。

Ⅳ 中國人和外國人對待富人態度為何不同

案發時,「仇富男」趙某剛刑滿釋放不久,因生活困難,便一度產生了仇視社會、搶劫富人的想法。仇富已經成為了當今中國廣泛的社會現像,有一個很有啟發性的段子說:當鄰居突然有錢買了一輛好車,美國人會說「我要賺錢買更好的車」,日本人會說「我要研究他賺錢的方法」,法國人會說「我想借他車去兜風泡妞」,中國人卻會說,「我殺他的心都有,我今晚先砸了他的車!」 窮人恨的不義之財 中國人的仇富情結很大一部分原因,不是因為自己是窮人而去仇恨富人,而是因為相當一部分富人,不管是做企業的還是當官的,他們富起來的過程都是見不得光的。從古至今,愛財之心,人皆有之,無可非議。不過,「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可是中國富人們的財產怎麼來的呢?他們「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各有各的致富門路。 翻開中國富豪的發跡史,翻開中國貪官的財產清單,又有幾個是清清白白的。許多富人,是戴著人民公僕帽子的官員,利用人民賦予的權力,貪污腐敗、以權謀私,有的甚至連救災款、扶貧款、養老金都敢貪污。他們有的安排家屬去掌管國有企業,年薪百萬以上;有的熱衷於大型工程招標、一個批條收益以十萬百萬計;有的喜歡插手國有企業轉讓,把價值一億的以五千萬元賤賣,自己撈個一兩千萬;……面對這些侵吞、蠶食、轉移國有資產的敗家公僕,中國人為什麼不仇富? 再來看看另一部分富人。他們有的是「黑惡勢力」的老大,橫行鄉鄰,欺壓群眾,無惡不作,積攢一定財富後搖身一變,成了「社會名流」;或者是投資房地產,惡炒房價,為了高額利潤把千千萬萬的百姓變成「房奴」,一輩子都還不清他們的債務;或者是與政府官員勾結,在國有、集體企業改制過程中,化公為私,一夜暴富,而使眾多工人淪為衣食無著的「下崗職工」;或者是幹些注水肉、口水油、病雞瘟鴨、蘇丹紅、三聚氰胺等等的勾當,以毒害人民大眾健康為代價而致富的。這種靠巧取豪奪、化公為私所聚斂的不義之「財」,怎能不讓人痛恨、為廣大百姓所不恥嗎? 仇富源自於炫耀 中國的富豪炫富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吃幾十萬一桌的黃金宴;嫁女開出上百輛悍馬;用30輛賓士到機場迎接一隻寵物狗;花費數百萬購買寵物、購買豪車;花費上千萬上億元購買豪宅;以郭美美為代表的眾多炫富女,在網路上大肆炫富吸引人們的眼球......這些炫耀性消費極大地刺激著民眾的自尊,相當一部分富人錢來的不但不幹凈不說,還用這些不幹凈的錢大肆享受,享受就享受吧,你還四處炫耀。 如果富人們沒有教養,天天舉著自己的財產向窮人挑釁:「嗨,你丫挺的有這么多財產嗎?嗨,我的錢能把你砸死!嗨,你有本事來搶啊!」,那麼你引來了人們搶劫你的財產,那就是必然的了!炫耀財產和嫉妒都是人的原罪!這兩個原罪的爆發是有次序的;如果富人守不住自己,讓自己炫耀財富的原罪爆發,那麼下一個爆發的就是窮人的原罪;嫉妒的人們將宰了你! 外國人為何不仇富? 外國人對自己本國有錢的商人非常尊重,對有錢人格外的崇拜。原因是什麼呢?為什麼沒有人仇視蓋茨?相反都是欽佩、崇拜、羨慕,並將其當成傚仿的榜樣和人生目標,原因很簡單,公眾從他身上看到一個成功富豪的崇高形象──既富裕又不乏同情心、靠勤奮加努力而不是投機取巧或鑽法律的空子,富甲天下卻從不奢侈揮霍,更不幹鬥富比闊、摔茅台酒瓶、燒人民幣那樣的蠢事。 他的致富,不靠家庭背景、不靠貪污受賄、不靠偷稅漏稅、不靠國有資產流失、不靠走私販私、不靠巧取豪奪、喝窮人的血,僅僅依靠自己聰明的頭腦和苦苦鑽研的幾項技術,白手起家,完全是自己奮斗出來的;而且,富了之後,捨得回報社會,對窮人也很大方,已經為慈善事業捐款超過二百億美元,並早已在遺囑上寫明,要把百分之九十九的財富捐贈給慈善事業,叫人敬還敬不過來呢,談何仇視? 美國最富有的人當中,可以說沒有一個人是政府官員,這些最富有的人當中,也沒有一個人是通過特權來積聚巨額財富的。在美國,官商勾結成為富人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也可以解釋成為什麼美國人不仇富的一個原因。美國人崇尚個人主義,也相信通過個人的努力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依賴他人,依賴特權,依賴關系而致富,這不是美國富人所走過的路。最關鍵的一點是,美國人並不希望通過革命或是階級斗爭的方式來縮小貧富差距,而是更看重社會能夠保障人人都有公平發展的機會。 中國人何時才不仇富? 中國人的仇富,仇的不是富,實際上是各種社會不公。比如,有錢人用錢可以上好學校,窮人沒錢擇校,有錢人擠壓了窮人上升的通道;富人多生孩子,交了罰款了事,窮人沒有錢交罰款,就只能到懷孕七個月也得被引產。而更多的平民仇的不是富,而是富有的機會。有錢什麼都可以買,文憑、官職、就業、甚至是法律文書,本來是窮人的指標被他們通過花錢買去了。 那麼,中國人何時才能不仇富?

Ⅵ 英國的核心價值觀

1、法治。英國所有國民,無論財富多寡、地位高低,都必須遵守相同的法律和規則。任何人不能凌駕於法律之上。英國各級政府的行為也需要接受法律的規制。

「王在議會中」之主權。上議院、下議院和君主三者共同構成了英國境內的最高權威。除此之外,不存在更高的申訴仲裁者,聖俗兩界皆然。

多元性的國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味著任何國民不能因為自身從屬於某一特定社群而受到區別對待。相反,所有政黨、教派、信仰和意識形態都必須容忍其「競爭對手」的存在。

2、個人自由。英國國民在任何時間、地點都有權利去抵制各種來自國家的(非法)強制的侵害。

3、私有財產。自由必須包括:合法交易的財物不會被沒收、產權轉讓與合同簽訂及履行均出自自願而非強制。

4、制度。英國人的自由和英國人的性格都內化於英國的各種制度之中。這些制度的組織載體大多並非法令明文規定的機構,而是生發與自由的個人對彼此行為的規范、對各自需求的滿足之中,而未必訴諸強制。

5、家庭。文明社會取決於優秀價值觀的代際傳承。穩定之家庭乃穩定之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

6、歷史。英國的孩子們須繼承一種政治文化、一套明確的法定權利與義務、一系列英國對人類做出的巨大貢獻。教育應致力於體現此種關切。

7、英語世界。英國認為,「9·11」事件中遭到恐怖襲擊的絕對不是「非我族類」的他國,而是堅信自由、公正和法治的「我們」——整個英語世界。

8、英國性格。所謂英國性格,大略可包括固執、堅忍與好打不平。



(6)英國人如何評價財富擴展閱讀:

核心價值觀建設要特別注重「以法弘德」「虛功實做」。英國人重視在「司法戰場」上取得戰略性的勝利,上述十條核心價值觀中,至少有五條都關乎法治和法治思維。可見,在英國人的價值體系中,「價值」與「法」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之所以有這樣的認識,是因為任何關乎「公平正義」的政府行政、司法判決都是倡導、捍衛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身受」方有「實感」,「身教」重於「言傳」。一次受到公正對待的實際生活體驗,就能真實地大幅提升核心價值觀內化於心的效果。這種效果是簡單地宣傳、倡導與背誦、記憶所無法替代的,也更符合現代人反思式、多線程式的認知方式。

核心價值觀建設要有文明擔當者的大國氣象。英國人自16世紀起不斷擴張海外殖民地,並逐步締造了一個擴展至全球的「日不落帝國」。其大國地位的奠定,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軍事、經濟實力以及奴役、強權和侵略。然而,不可因此而忽視英國文化與價值觀的強大吸引力和影響力。可以說,英國發揮其全球影響力的基礎是其語言、文化和價值觀的傳播,英國的崛起立足於英國文明的崛起。

Ⅶ 中西方財富觀念的評價

在2006年,中國商界無比熟悉的巨富巴菲特承諾把自己99%的財富捐贈給比爾梅林達基金和其他慈善機構。蓋茨夫婦到目前為止已經給自己的慈善基金捐款超過280億美元。終極目標是裸捐捐出530億美元全部身家。如今,他們決定掀起一場運動——號召美國403個億萬富翁將財產捐出一半。自6月以來,為了說服美國富豪捐出財富,巴菲特、蓋茨和他的妻子梅林達已經與美國最富有者中的70多位交談過,約占總數的20%。兩個月過去,便有40名富豪簽約參加這一活動。據Fortune雜志報道,全美富豪榜上最有錢的400名富翁的凈資產約為12000億美元。如果蓋茨夫婦和巴菲特的倡議成功,他們至少能募得6000億美元的承諾捐款。這將大大改變美國的慈善事業。
我們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美國越來越多的富豪把回饋社會作為自己的一項義務和道德要求。這種推己及人的善舉不僅引起媒體再次關注,也讓所有人再次思考怎樣才是成熟的財富觀;對於中國的富豪們來說,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觸動,他們又該樹立什麼樣的財富觀?
中西財富觀的差異性
中西富豪截然不同的行為,似乎印證了中西財富觀的差異,蓋茨認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而中國人尚來認為要封妻蔭子,遺產留諸子孫。但是,中西方在對待財富上真有這么大的文化差異嗎?
文化上的差異
* 西方普通人也熱衷慈善
不僅富豪們熱衷慈善,西方普通民眾更是慈善事業的主體。在西方文化中,參與慈善實際上是一種義務,同時也是一種權利。在美國等國,每年的慈善捐款通常在 3000億美元以上,最高時曾達到6000億美元,佔GDP的3%以上。有資料顯示,美國慈善捐贈的85%左右來自全國民眾,70%以上家庭都積極參加慈善事業,每個家庭平均每年捐贈900美元。
雖然普通民眾能捐出的財富是有限的,但很多西方人都會去做志願者,或稱義工。有統計顯示,美國志願服務的參與率高達44%。實際上,做義工幾乎是西方學生的必需經歷。在美國,申請大學時,學生要提供中學階段做義工的記錄;在加拿大,高中生取得高中畢業證,必須有打工和做義工的經歷。
相形之下,中國從富豪到普通大眾的慈善理念都比較薄弱。以2006年為例,中國慈善捐款總額為100億元人民幣,同年我國GDP為21萬億元,慈善捐款還不到GDP的萬分之五。正因如此,中國人對慈善比較陌生,做好事者常被視為「英雄」或模範。而在西方,由於做慈善就像家常便飯一樣常見,人們對捐出巨額的富豪,像比爾?蓋茨也會非常崇敬,但對其義舉絕不會像中國媒體那樣大驚小怪。
* 中國式慈善重在「仁義」
中國缺乏慈善文化的症結到底在哪?有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中,雖然有慈善的文化基因,但這種慈善文化的形態是原始的、樸素的,是建立在個體「仁義之心」、「惻隱之心」基礎上的,難以成為全民族的共識。西方的慈善文化則不同,它建立在基督教宗教文化基礎上,救助貧困的思想源自基督教《聖經》的教義。更重要的是,西方有很強的公民社會基礎,強調公民對社會的責任。
而中國恰恰尚未形成公民社會。中國人在汶川大地震後踴躍捐款、爭當奧運會志願者,曾被外界解讀為中國公民意識的覺醒。但這種覺醒,離公民社會的形成還有很大的距離。
制度上的差異
除了文化因素,制度上的差異可能是中西方慈善文化迥異更重要的根源。慈善事業通常被稱為社會的第三次分配。通過市場實現的收入分配被稱為第一次分配;通過政府調節而進行的收入分配被稱為第二次分配;個人出於自願,在習慣與道德的影響下把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捐贈出去被稱為第三次分配,是以民間捐贈來彌補政府調節的不足。
在西方,不少巨富和民眾之所以能自覺參與到第三種分配當中,與西方的稅收制度有很大關系。以美國為例。美國在1913年開征遺產稅,稅率最低為37%,當遺產達到300萬美元時,稅率達55%。也就是說,有些富人即使生前一分錢不捐,死後大部分財產也會被政府拿走。而中國由於不存在遺產稅,所以很多富豪更願意積累財富,留給自己的子孫後代。

Ⅷ 英國人怎麼看待獅心王理查,中世紀高手請進

英國人么,對於獅心王的評價當然低不了,威斯敏斯特宮門口就有一座理查一世的雕像。另外塑造自己國家英雄的形象,當然要不斷的美化,然後對於歷史的避重就輕...
其實要說真的有什麼感覺,那真的是沒什麼感覺...

Ⅸ 英國是靠掠奪致富嗎

曾經英國是這么做的,那是的人類都是如此。後來隨著文明的進步及科技的發展,這些發達國家都是依靠科技來致富。那些搶原油什麼都是謠言。

英國經濟作為一個重要的貿易實體、經濟強國以及金融中心,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系,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在過去的三十年間,政府大量減少了國有資產,並減緩了社會福利計劃的發展。英國的農業高度集中,高度機械化,並且效益十分高:1%的勞動人口能夠滿足大約60%的食品需要。英國擁有大量的煤、天然氣和石油儲備;英國的主要能源生產大約占總GDP的10%,在工業國家是算非常高的。服務業,特別是銀行業、金融業、航運業、保險業以及商業服務業佔GDP的比重最大,而且處於世界領導地位,首都倫敦更是世界數一數二的金融、航運和服務中心。盡管英國仍是歐洲最大的軍火、石油產品、電腦、電視和手機的製造地,工業的重要性仍不斷下降。

Ⅹ 以前英國人從印度掠奪財富是不是說明英國人很懶惰

英國在印度掠奪了巨額財富,促進了國內工業的發展,迅速成為資本主義工業強國。印度成了英國的殖民地和巨大的商品市場,長期陷於貧困。

英國征服印度:
1.時間:17世紀;
2.機構:東印度公司;
3.殖民掠奪手段:赤裸裸的武力洗劫是英國掠奪印度的重要手段。
4.擴張步驟:建立沿海據點——在內地擴張——掠奪財富。
5.掠奪財富的表現:
(1)1757年克萊武侵佔孟加拉,一個人就搶走23萬英鎊的金銀財富;
(2)1757年至1815年間英國人從印度榨取的財富不下十億英鎊。
6.對印度的影響:使印度長期貧困。
7.對英國的影響:英國通過掠奪,無數的財富用來發展國內經濟;同時,殖民地也為英國工業生產提供了巨大的海外市場,促使英國迅速成長為資本主義工業強國。

閱讀全文

與英國人如何評價財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神獸是什麼 瀏覽:37
精英國際的房子多少錢一平方 瀏覽:448
以下哪個宗教不是中國主要信仰的 瀏覽:118
中國哪裡沙灘值得去 瀏覽:557
新中國成立有哪些幹部 瀏覽:418
疫情過後去義大利讀博怎麼樣 瀏覽:139
寄到英國的海關怎麼申報單 瀏覽:999
印尼為什麼食物熱量高 瀏覽:910
芒果為什麼比越南好 瀏覽:464
怎麼分辨印度低種姓 瀏覽:663
伊朗三十萬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585
印度為什麼出神劇 瀏覽:741
印度的女人為什麼叫媽媽 瀏覽:46
美國的10碼衣服等於中國的多少 瀏覽:211
中國現在的煤炭從哪裡進口 瀏覽:621
越南盾換成人民幣值多少 瀏覽:465
伊朗最貴的鑽石多少錢 瀏覽:275
越南如何辦理入境 瀏覽:949
印尼龍目島屬於哪裡 瀏覽:915
美國的伊朗人怎麼樣 瀏覽: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