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婚禮是怎麼結的

英國婚禮是怎麼結的

發布時間:2022-05-19 10:55:01

A. 英國人是如何結婚的

如果你想申請英國護照的話,
你們結婚至少得4。5年吧。。我記得。。
其間,他們會給你合法的身份住下來,
然後慢慢觀察你們的。。(不是偷窺哦^^)
好像你期間需要續簽,然後他們會問你們很多私人的問題的。。
好像就是這樣吧?。。還沒結婚呢,不清楚。。

B. 英國人求婚到結婚過程及婚禮

一般來講,英國婚禮和傳統的歐洲婚禮相同,分為儀式和婚宴2大部分,整個流程按照7個步驟來進行(其中前兩個為儀式部分,後五個為婚宴部分):賓客到場祝福、婚禮儀式(一般在教堂進行)、賓客及新人合影、drink reception(類似國內的酒會)、賓客入席及婚宴致辭(按照伴郎或伴娘中的一人、新郎父親、新郎的順序)、婚宴、小型音樂會或者舞會。

吃蛋糕一般在合影之後,有時也放在drink reception中進行,至於開香檳慶祝好像英國人不太時興這個(老美比較喜歡),少數英國人會選擇在婚宴致辭的時候。至於司儀不太清楚指什麼,如果是婚宴的話一般都是親人或很好的朋友來串場,講話應該是貫穿始末的。

C. 英國婚禮通常在哪裡舉行,具體的一般儀式過程是什麼呀

教堂,儀式為正統教會婚禮流程(我們說的西式流程)

D. 英國婚禮有以下的習俗嗎

結婚或定婚戒指是許多民族的傳統習俗,英格蘭人在教堂里舉行婚禮儀式時,新郎給新娘戴戒指是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內容。人們甚至認為不戴戒指的婚姻是無效的。當神父詢問一對新人是否願意做對方的妻子或丈夫、能否相互尊重、白頭偕老後,新郎給新娘的無名指上戴上一枚戒指。它象徵著丈夫對妻子的純真愛情,同時妻子也表示接受並忠實於這種愛情。
戴戒指的習俗可以追溯到古代埃及、中國,它不僅作為一種信物也是一種裝飾品。婚姻戒指最初並不鑲嵌鑽石、翡翠以及紅藍寶石等飾物,純潔的圓形象徵著由婚姻聯袂在一起的兩個人的團圓。在一些民族中象徵著一種魔力,保佑夫婦幸福長壽,同時,施予者表示對接受者的信任,接受者表示對施予者的忠誠。
金戒指象徵愛情的純真,銀戒指意味情感溫柔。英國人同西方各國一樣,定婚戒指是金制的而不鑲嵌任何寶石,結婚戒指應加裝飾物,至於戒指的質量則根據個人的經濟條件不同而不同。定婚、結婚戒指可戴在同一無名指上,也可以由結婚戒指取代定婚戒指。
英國在16世紀時,結婚戒指的內側經常刻是家族的圖案或箴言,諸如"上帝使我成為某某的妻子,"某位主教的妻子的戒指上刻上一隻手、一顆心、一頂主教冠和一個骷髏,銘文是:"前三個我賜予你,第四個使我超脫。"今天戒指上的銘文大多隻刻上新郎和新娘名字的開頭字母。
英國人結婚要穿禮服;新娘身著白衫、白裙、頭戴白色花環,還要罩上長長的白紗,手持白色花束。總之,英國人崇尚白色,它象徵愛情純潔、吉祥如意。而戴頭紗的習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紀,當時兩河流域就已盛行女子戴頭紗。在古希臘,舉行結婚儀式時不僅新娘要戴亞麻或毛織品的頭紗,而且一對新人都要戴上花冠。到了羅馬時代,不同宗教信仰的人要戴不同顏色的頭紗以示區別。中世紀以後,宮廷貴族之中出現了用珍珠裝飾的花冠。爾後,發展成為白色頭紗,並且尺碼日益延長,並遍及歐洲各地。
一旦舉行完婚,新郎新娘從教堂里出來的時候,人們要向新人祝賀,這種祝賀不是親吻、擁抱和握手,而是向他們撒五彩繽紛的紙屑。撒紙屑的習俗起源於撒麥粒。1491年英國國王亨利七世攜王後到布里斯托爾旅行。旅行途中,被一位麵包師的妻子看到,於是她從窗子里向他們撒麥粒,並高呼:"歡迎你們,陛下!祝你們幸福、長壽。"這成為一段佳話,到16世紀時,這一習俗已廣為流傳,人們向新郎、新娘撒麥粒,有時還染各種顏色。麥粒象徵著豐收和生活富裕,同時也祝賀新婚夫婦幸福長壽,子孫滿堂。
度蜜月也是英國各地青年結婚的重要內容之一。他們把積蓄下來的錢用於旅遊,而結婚後去旅遊便稱作度蜜月。這原是古代的習俗,在新婚之時一定要飲用一種用蜂蜜特製的飲料,用來象徵家庭美滿、愛情甜蜜和生活幸福。而這種飲料從結婚開始要喝30天,因此就把新婚第一個月稱作蜜月了。
在英國對於結婚紀念日十分重視,每年都要慶祝並有不同的稱謂。第一年是紙婚,第二年是棉婚,第三年為皮革婚,第四年為毅婚,第五年稱木婚,第六年稱鐵婚,第七年叫銅婚,第八年叫陶器婚,第九年為柳婚,第十年是錫婚,以後是鋼婚、繞仁婚、花邊婚、象牙婚、水晶婚。從第十五年以後,每五年各有一個稱謂,依次為搪瓷婚、銀婚(第二十五年是個大典)、珠婚、珊瑚婚、紅寶石婚、藍寶石婚、金婚(五十年是第二大典)、翡翠婚、鑽石婚。這最後一個是第三大慶典,但很少有人能夠慶祝這個慶典。

E. 如何評價英國婚禮習俗

在十七世紀晚期,英國廢除了包辦婚結婚姻,只有發布預告或許可證後,並在牧師和證人的見證下,這樣的婚禮才是被認可的。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英國的婚禮習俗吧。
初婚必須穿白色婚紗
英國人結婚,新郎要穿禮服,初婚新娘則必須身著白衫、白裙、頭戴白色花環,還要罩上長長的白紗,手持白色花束。總之,英國人崇尚白色,它象徵愛情純潔、吉祥如意。而戴頭紗的習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紀,當時兩河流域就已盛行女子戴頭紗。在古希臘,舉行結婚儀式時不僅新娘要戴亞麻或毛織品的頭紗,而且一對新人都要戴上花冠。到了羅馬時代,不同宗教信仰的人要戴不同顏色的頭紗以示區別;中世紀以後,宮廷貴族之中出現了用珍珠裝飾的花冠。爾後,發展成為白色頭紗,並且尺碼日益延長,並遍及歐洲各地。
豐富多彩的婚禮形式
新娘和新郎都有他們的告別單身派對,他們將綵排除了晚餐以外的結婚典禮。如果新人在教堂舉行婚禮,婚禮三周前的星期日,他們的結婚預告將在教堂被大聲宣讀。但若新人出現在宣讀現場則被認為是很不吉利的。

婚禮按照傳統多在中午舉行,之後將是被稱做「婚禮早餐」的正式午餐。婚禮邀請卡和美國的傳統頗有幾分類似,但很少有人會下大手筆製作精美的邀請卡。接受邀請的人一般不回復卡片,而是使用自己專用的答復卡。關於英格蘭的婚禮還有一個有趣的傳統,人們認為讓掃煙囪的人在新娘步出教堂的時候親吻新娘會給新人帶來好運。
選擇結婚日期有講究
英國男女對婚宴並無特別禁忌,但對吉日的選擇則很留意。他們的婚期忌五月,因為英帝國與古羅馬帝國有很強的文化淵源,五月份是羅馬舉行大規模傳統祭祀的日子,所以「五月把婚結,後悔來不迭」的歌謠至今流傳著。
另外,他們的擇日習俗有一個有趣的歌謠:「星期一得健康,星期二銀滿倉,星期三日子頂頂好,星期四多災,星期五破財,挨到星期六福氣半點無。」因而結婚的男女特別鍾愛「星期三」這個日子。
最重要的戴戒指環節
戴戒指的習俗可以追溯到古代埃及、中國,它不僅作為一種信物也是一種裝飾品。婚姻戒指最初並不鑲嵌鑽石、翡翠以及紅藍寶石等飾物,純潔的圓形象徵著由婚姻聯袂在一起的兩個人的團圓;在一些民族中象徵著一種魔力,保佑夫婦幸福長壽,同時,施予者表示對接受者的信任,接受者表示對施予者的忠誠。
金戒指象徵愛情的純真,銀戒指意味情感溫柔,英國人同西方各國一樣,定婚戒指是金制的而不鑲嵌任何寶石,結婚戒指應加裝飾物,至於戒指的質量則根據個人的經濟條件不同而不同,定婚、結婚戒指可戴在同一無名指上,也可以由結婚戒指取代定婚戒指。
英國在16世紀時,結婚戒指的內側經常刻是家族的圖案或箴言,諸如"上帝使我成為某某的妻子,"某位基督教主教妻子的戒指上刻上一隻手、一顆心、一頂主教冠和一個骷髏,銘文是:"前三個我賜予你,第四個使我超脫。"今天戒指上的銘文大多隻刻上新郎和新娘名字的開頭字母。

F. 英國情侶兩小時完成婚禮,世界上各地結婚風俗都是怎樣的

結婚是一件美好事情,婚禮形式在世界各地各式各樣,風俗也很不同,下面進行有關介紹:

一、羅馬尼亞婚實行綁架婚俗

在羅馬尼亞女方家屬將女方綁架了,男方在婚禮前要出面將女方贖出來,還要大聲宣布“我愛你”,男方要對女方一輩子負責,這種婚前宣布方式,讓婚姻更加神聖,更加增強了男方責任感。

幸福生活要靠雙手去創造,希望雙方攜起手來,共同創造幸福美好生活!

G. 西方婚禮習俗是如何的

提到婚禮(wedding ceremony),我們就容易想到新娘的服飾(wedding dress)、婚紗 (wedding veil)、新郎抱新娘過門檻(carrying the bride over the threshold),結婚戒指(wedding ring)都是戴在左手的無名指上,新娘拿花、新娘站在新郎的左邊等習俗,可是你了解這些習俗的起源嗎?
新娘服飾的習俗可追溯到維多利亞時代 (Victorian Times),結婚時新娘穿的服飾與「某種舊的、新的、借來的和白色的東西」有關。因為舊的東西與新娘家族和她以往生活有聯系。新的東西代表新娘未來的幸福新生活中能有好運和成功(good fortune and success)。結婚時穿戴借的東西能給婚姻帶來好運,這可以是一件婚禮服、一塊手帕、一件首飾。白色的東西被認為是純潔和忠貞的象徵。
關於新娘披婚紗的習俗有兩種解釋。一是在包辦婚姻的時代,新郎在婚禮上正式娶新娘前,新娘的臉都要蓋起來,這樣,等新郎看清新娘時,即使不喜歡她的容貌,也為時已晚了。另一種解釋是,新娘佩帶婚紗是為了在婚禮那天不被在空中游盪的邪惡鬼魂傷害。

新郎抱新娘過門檻的習俗則源於羅馬時代。那時的人們認為,如果新娘第一天進新家門檻時絆腳的話,將會帶來厄運,把新娘抱過門檻就能避免此類事情的發生。

結婚戴戒指的習俗,一般認為始於17世紀。在那時的婚禮上,牧師按順序從左手食指摸起,邊摸邊說:「以聖父、聖子、聖靈的名義……(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the Son and the Holy Spirit)」,剛好摸到無名指。

新娘拿花(carrying flowers)的習慣起源於古時。人們覺得香味濃郁的花草或香料可以驅除邪惡的鬼魂、厄運和疾病。到了維多利亞時代,當情人們通過互送鮮花來傳達各自不同的情意時,花便有了更多的含義。如蘋果花(apple blossom)代表「好事的到來(better things to come)」;紅色的玫瑰代表「我愛你」;白色的玫瑰代表「純潔」;勿忘我(forget-me-not)是「真摯的愛情和記憶(true love and remembrance)」。

至於新娘站在新郎左邊則是很有趣的說法。古時候搶婚成風,新郎用左手護住未來的新娘的同時,還必須騰出右手,用劍打敗並趕走其他想搶她為妻的人。

雖然今天人們對這些習俗習以為常,但了解這些古老的文化傳統是很有意思的。

西方婚禮儀式之後
看西方電影的婚禮鏡頭時,總對婚禮過後那對新人穿過林蔭叢,坐進敞蓬小車雙雙絕塵而去的鏡頭羨墓不已。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才知道其中留下的還有很多講究。
在儀式結束時,牧師祝賀新婚夫婦。管風琴開始演奏退場音樂。新娘從伴娘手中拿過花束。如果戴著面紗,此時應該打開。如果作過決定,新娘和新郎接吻。新娘右手拿鮮花,和新郎轉過身來。或者新娘的左手穿過新郎的右臂,或者手挽手,二人走下台階。花童和托戒指的男孩,伴娘和伴郎一起走。然後,儐相和引導隨後,兩人一對。如果在冬天,儀式前,引導或伴郎會在更衣室為新郎穿上外衣,這樣一來就不必在儀式結束後去取衣服。在大門口,已經有人為新娘准備好外衣。
盡管進入時是單獨走,出來時儐相可以和引導兩人一起走。這具有象徵意義,有效仿新娘,新郎來時單獨來,走時一起走的意思。
在儀式其間,一直呆在教堂後面的攝影師,此時可以在兩位新人沿通道返回時,拍下這對幸福的人。
汽車等在入口處。如果迎賓隊列在招待會會上組成,此時伴郎可以幫助新婚夫婦坐進新娘的汽車。這輛車先走,然後是儐相的,然後是新娘父母的,然後是新郎父母的。如果沒有租高級大轎車,伴郎將擔任新婚夫婦的司機。
話題先回到教堂里,退場式一結束,兩名引導就回去,首先是新娘的母親,然後是新郎的母親到門口。如果新娘和新郎的母親更願意和他們的丈夫一起走,他們可以這樣做,跟隨著前來陪同她們的引導一起出門。大多數人婚禮上,只有兩位新人母親由引導陪同。而她們的丈夫則由其他女人的陪同和他們一起出門。在預留長凳上的其他人自己走。按從前排到後排的順序。當絲帶撤走,示意可以離開座位時,客人可以離開,前面和後面的客人可以一起走,如果還沒有支付牧師費用,此時伴郎可以趕回禮拜室做完這件事。
陪同新婚夫婦的父母離開,撤走絲帶,引導們就可以離開,趕往招待會,為攝影幫忙。他們的小汽車或交通工具應當停在方便的地方,以免被離開的客人堵住。

H. 英國的婚禮和葬禮簡介

在英國,婚禮一般是在周六的下午,在教堂或登記處舉行。教堂本來是為基督徒設立的,但在教堂結婚也是傳統的方式。新娘穿著白色的禮服,戴著面紗,拿著花。新郎穿著西裝,等在教堂的聖壇。

當新娘到達時,風琴開始演奏結婚進行曲,在音樂中,新娘的父親帶著他的女兒走過長廊,然後把新娘的手交到新郎手裡,於是婚禮開始了。儀式的重要部分當然是交換結婚戒指,當這對新人結婚時,他們在教堂簽署結婚登記證,然後他們穿過教堂來到院子里。在院子里他們的朋友和家人向他們扔大米和五彩紙屑,向他們祝福。

婚禮後的宴會稱為招待會,通常是一個有三道菜的晚餐,加上許多含酒精的飲料。在第三道菜或甜點之後,主人開始發言了。新娘的父親(他支付婚禮的費用)通常講他的女兒以及他初次遇見女婿的情況。儐相的發言總是說新郎多麼出色。最後新郎發言,他通常會表示對新娘下嫁與他的感激之情。這些發言有時會很長,常常會提到相關人士的長篇故事。發言的原意是越幽默越好,但是根據酒精消耗量的大小,發言常常會變得比較放肆。在發言結束後,通常會有樂隊演奏伴舞或者迪斯科助興,直到每個人都累趴下。通常新人會第二天一早出發去渡蜜月。

婚禮並不便宜,如上所述,新娘的父親通常會買單。當然,客人們為新人買一件禮物是很普遍的,也許是一個微波爐,或者一個去夏威夷兩周的假期。近來,新人們會列一份清單,註明他們想要的東西,客人會根據各自的情況從清單里選送。

英國有三種婚禮:英國國教婚禮、天主教婚禮以及世俗婚禮,即非宗教儀式婚禮。由於信仰不同,這三種婚禮有不同的要求和習俗。這里主要介紹英國國教婚禮。
英國國教也稱為聖公會,1533年,亨利八世禁止英格蘭教會向羅馬教廷繳納歲貢。次年,他又促使國會通過《至尊法案》,規定英格蘭教會不再受制於羅馬教皇而以英國國王為英格蘭教會的最高元首,並將英格蘭教會立為國教。其後,這項運動又得到英國國王愛德華六世(1537——1553)的支持。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1533——1603)則宣布女王為國教惟一最高領袖。教會雖在組織制度和儀式等方面仍保留了天主教的舊制,但在教義上已具備了一些新教的。

這里有篇文章:燕兒和老安是在上海相識相愛又在廣州共續生活的,故事還挺浪漫,可以用有緣千里一線牽來概括。總之這中國新娘和英國新郎終於決定走進美麗的圍城。入城儀式當然不能輕慢。為了照顧雙方的家人朋友,婚禮要舉行兩場,兩地各辦一場。第一場在英國。於是我帶著無數對英國的幻想和推測,從法國坐完了兩趟飛機再乘車深入英倫腹地,來到一個叫Barnsley的地方。這里略有山巒,到處是碧綠的草地或樹林,錯落著深棕色的磚牆別墅。房子周圍總有精心修飾的花草。對於我這個初到英論的遊客,但眼前的景緻賞心悅目到心曠神怡。當然,這次的主題還是婚禮。言歸正轉。

國內的婚禮圖的是熱鬧,通行的做法是廣邀親朋好友,張燈結綵喧囂一片,大鬧至少三天三夜才善罷甘休。籌備當然更是大費周折。相比之下,英國式的婚禮少了那種盛氣,但輕松而溫馨。

這么重要的儀式當然不能沒有準備,新郎的家人也忙活了大半年。大到宴會廳小到胸花,件件都是反復斟酌,精心挑選。婚禮前的晚上,新郎給我們介紹了婚禮的具體過程,列了清楚的時間表,一切精確到分鍾。英國人的嚴謹和時間觀念可見一斑。

照英國的規矩,結婚當天新郎新娘在儀式之前是不能見面的。新娘的父親挽著女兒緩緩走進禮堂,把手交到新郎的手裡才算兩人新的開始。所以婚禮前夜新郎只能住到酒店,直到第二天儀式開始。看不見他做什麼,估計更是坐立不安,才用電話不時遠程監控我們的進度。

如平時一樣地起了床,吃過早飯。10點15分出發,驅車15分鍾到發廊做頭發。小鎮的發廊只有一間木質裝修的大廳,最醒目的是中間柔軟的紅色沙發。看上去寬敞而舒適,更象誰家的客廳。客人可以喝到暖暖的咖啡或茶。只有進門小小的個櫃台和四角的鏡子和理發椅告訴你這里是發廊。發型師小姐嫻熟地讓每根頭發各就各位,再帶上新娘的金冠。在預計的半小時之內完成,非常准時。完全沒有國內的滿頭發膠和鮮花,新娘看上去高貴而現代,漂亮極了。11點鍾回家化妝換衣服吃午飯,一切必須在2點15分前完成。12點鍾是午飯時間,三明治和奶茶。午飯時婚禮用的鮮花准時送到。一陣小小的忙亂之後,2點15分出發,到婚禮會場。車程預計30分鍾。路況很好,我們提早到達,但不能進場,只能在路邊等著。

婚禮在當地最大的酒店舉行,沒有任何宗教色彩,司儀是當地政府的Register,應該相當於我們的民政部門吧。沒有時間細細探究,但仍然看得出這個酒店由從前的豪宅改建,四面有大而雅緻的英式花園。在攝像機的跟隨下,我們陪新娘走進酒店,新娘在入口擺了幾個幸福的造型,今天的攝影師看上去很專業。

一進去,新娘和隨行的新郎的母親就被領進禮堂旁邊的小廳,照計劃上看,是Register例行公事要提問做記錄。我們只能在門外靜靜地等待。很快,所有人面帶笑容地出來了。我們分頭進會場,婚禮要開始了。身為伴娘的我隨新郎的母親從側門進禮堂,坐在左手第一排,這是規矩。邊廳里問了什麼問題,燕兒的回答是什麼,對我來說也是個迷。

我還來不及坐定看看四周情況,婚禮進行曲就響起。3點正,婚禮開始。正門打開,新娘身著象牙色的婚紗隆重出場,輕輕含笑,緩緩點步,頭紗在身後微微飄起。新郎滿面激動開心的笑容,接過新娘的雙手。所有人的目光這時才轉移到司儀。和法國由當地行政長官親自主持的風俗不同,司儀是一位年輕女士,前台左邊還有一位同來的書記員。

司儀的開場白相信大家在類似的電影片段里都見過了。需要補課的拜託看一遍電影《四個婚禮一個葬禮》。但需要伴娘念一首詩對我倒是新鮮事。前一晚的臨陣磨槍沒有白費,還算圓滿完成任務。原以為自己第一次念英語詩還是班門弄斧,在這么多英國人面前念一定緊張得喘不過氣來,卻居然一點都沒有怯場。倒是站在一個有利的角度,發現新郎新娘激動而緊張,覺得有一點感動。婚禮繼續進行,老安和燕兒先後都說了「我願意」,跟著司儀當眾宣布了今後相守相偕,矢志不渝的誓約,然後在婚書上簽字。坐在身邊的新郎母親已經感動得雙目含淚了。而我這時才有機會偷偷看了看來賓的情況。大約二三十個人,身著禮服,除了小孩,都專注地看著主席台,見證了這對新人新的起點。可以想像他們這時和新郎新娘一樣幸福。

交換戒指之後,大家都積極為新人搶下這歷史的鏡頭。當然少不了輪流合影。一個小時後,儀式就都結束了。司儀和她的書記員離開,其他人則轉移到一間半露天的餐廳,開始淺酌合影。這時我才有機會接觸今天的其他來賓。作為到場的唯一女方賓客和遠道而來中國客人,我受到了他們特殊的照顧。新郎的母親先後給我介紹了這些來賓。他們都是新郎的親戚和多年老友,有老有少,還有新郎的小學老師,當然因為她是新郎母親的多年好友。

這時候攝影師成了主持者。他組織我們輪流分批和新郎新娘在花園里擺造型合影。然後我們一起把彩碎拋向天空。這是對新人的祝福。英國還沒有轉暖,不時有凜人的寒風。新人必須繼續拍外景照片,我們則縮回溫暖的餐廳聊天。和英國人享有的「冷漠高傲」的名聲完全不同,這里的人友好而好客。我還和新郎8歲的大侄子結下了短暫的友誼。

英國人的晚飯時間相對法國來說較早,婚宴也不例外。小憩之後,六點半我們就進入飯廳,開始准備用餐。對於咱中國人來說,這一頓的菜單當然重要,但這不是我要說的重點。晚餐還需要一個主持人,現在是伴郎。開始用餐前,照例新郎發言。現在氣氛就輕松多了,新郎自由發揮,沒有定式。老安的發言簡單實在,是我喜歡的風格。然後伴郎也要發言。今天的伴郎是老安的弟弟。他要宣讀別人寄來的賀卡。新郎新娘當眾打開收到的禮物,還分發禮物。晚宴的另一個亮點是切結婚蛋糕。在吃完晚飯喝咖啡的時候,新郎新娘手執手共同切下第一刀,旁邊的小朋友們早就急不可耐了,這當然是抓搶鏡頭的好機會。

晚飯後,有些客人先告辭走了。留下的人就開始跳舞狂歡。背景音樂是70年代的YMCA之類。一家人坐在一堆,又唱又跳。那時的我已經累得不行了,只是覺得非常的溫馨。第二天一大早去機場,匆匆結束了這次英國之行。對這個地方我的了解還很少。只知道這樣的婚禮很簡單,但有餘味,很香。
基督教
葬禮簡介:

基督教葬禮由牧師或神父主持,在墓穴周圍舉行禱告願死者安息升入天堂。有時候前半部分在教堂舉行。天主教還為死者舉行追思彌撒等。基督教和西方傳統葬禮的主要色調為黑色。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認為應盡快舉行簡單的土葬,有「亡人奔土如奔金」之說。一般在死亡三天內舉行。由死者親人或其他穆斯林用水清洗屍體後以白布包裹。為死者行站禮祈禱。之後運往墓地土葬,屍體面朝聖地麥加天房(克爾白)方向,無棺材或陪葬品。整個葬禮過程中要求參與者節哀沉默。

I. 英國婚禮的過程詳細點的 謝謝

一般來講,英國婚禮和傳統的歐洲婚禮相同,分為儀式和婚宴2大部分,整個流程按照7個步驟來進行(其中前兩個為儀式部分,後五個為婚宴部分):賓客到場祝福、婚禮儀式(一般在教堂進行)、賓客及新人合影、drink reception(類似國內的酒會)、賓客入席及婚宴致辭(按照伴郎或伴娘中的一人、新郎父親、新郎的順序)、婚宴、小型音樂會或者舞會。

吃蛋糕一般在合影之後,有時也放在drink reception中進行,至於開香檳慶祝好像英國人不太時興這個(老美比較喜歡),少數英國人會選擇在婚宴致辭的時候。至於司儀不太清楚指什麼,如果是婚宴的話一般都是親人或很好的朋友來串場,講話應該是貫穿始末的。

J. 英國王室成員的婚禮總是很盛大,他們的婚禮有什麼特別的禮節

策劃一場婚禮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英國皇室的新娘梅根,相信對此深有感觸,除了各種細節的確認,跨越幾世紀的皇家傳統和禮儀也是必修課呢。

有消息稱,公眾也將被邀請參加這場婚禮慶祝活動,屆時會有許多人預定Harrold先生的「王室禮儀」課程(Royal Etiquette workshop),參加者將在那裡學習在接觸皇室、貴族及貴賓時應遵守哪些禮節。

相信如所有新娘一樣,梅根也將在大婚之日光芒四射,並完全融入到王室家庭傳統之中,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閱讀全文

與英國婚禮是怎麼結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神獸是什麼 瀏覽:37
精英國際的房子多少錢一平方 瀏覽:448
以下哪個宗教不是中國主要信仰的 瀏覽:118
中國哪裡沙灘值得去 瀏覽:557
新中國成立有哪些幹部 瀏覽:418
疫情過後去義大利讀博怎麼樣 瀏覽:139
寄到英國的海關怎麼申報單 瀏覽:999
印尼為什麼食物熱量高 瀏覽:910
芒果為什麼比越南好 瀏覽:464
怎麼分辨印度低種姓 瀏覽:663
伊朗三十萬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585
印度為什麼出神劇 瀏覽:741
印度的女人為什麼叫媽媽 瀏覽:46
美國的10碼衣服等於中國的多少 瀏覽:211
中國現在的煤炭從哪裡進口 瀏覽:621
越南盾換成人民幣值多少 瀏覽:465
伊朗最貴的鑽石多少錢 瀏覽:275
越南如何辦理入境 瀏覽:949
印尼龍目島屬於哪裡 瀏覽:915
美國的伊朗人怎麼樣 瀏覽: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