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吃英國菜是戀愛
因為菜品豐富。
吃英國菜就是在戀愛,味道與愛情,都是自己選擇的。並非是用舌頭來評判味道,而是用心。英國的飲食文化里,英國菜是很豐富的,人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都會從這些不同的食物中得到滿足,其中英式早餐的標准都包括了熏肉、黑布丁、煎蛋、麵包、番茄和茶飲等。
2. 為什麼說英國菜難吃英國人是怎麼煮英國菜的
因為 英國 以及歐洲其他地區的人 不適合 中國人的 辣口 ,咸口,腥口。 這個是我的一個 喜歡中國和其他國家文化的 英國房東說的,他本人也是一個老學究。
英國人 的烹飪 跟 歷史有關,在貿易欠發達的 英國,土豆成了主要的 烹飪對象。 而且 英國早已習慣了 烹飪和 作料分離。 比較尊重個人喜好。
房東還講,他們喜歡的 一直是 低鈉 的 plain food。 也就是平淡的事物。 所以 喜歡辣口 ,咸口,以及腥口的 中國人 給他的評論是:這也能吃? 中國人多,口碑效應,也就成就了英國事物難吃。
其實英國的 事物 高熱量 高鈉的情況只針對早餐,一頓 完整的英國早餐,結合了 各種事物,而中午餐 ,因為 英國人中午 幾乎沒有午休,中間休息時間很短,(上班晚,下班早),這樣導致了 中午一般也不會坐下來 大吃大喝,所以很湊合,一般也就是個 三明治,咖啡。 對於中國文化,中午吃這個 簡直理解不能。
到了夜晚,由於泡吧等習慣,一般他們會 吃的更粗,更簡單,我說的腥口,你們嘗嘗他們的fish and chips 裡面的fish 就知道了,幾乎沒有魚的太多的味道。 因為 老外 不太認同 多刺,魚油不被處理的 魚上桌子。 吃辣椒 他們形容也是 胃裡像是著火了。 進中餐館的 老外其實也是 很有魄力,新鮮感,以及勇氣嘗試 中國的辣菜,不然,幾乎都點其他平淡的食物。
3. 英國人往往對英國菜非常自豪這是為什麼呢
最初的回答是:英國人往往對英國菜非常自豪,甚至勢利,但與其他民族的菜系,如中國菜,義大利菜,墨西哥菜等相比,致力於英國菜的餐館是極其罕見的。這是為什麼呢?
這並不完全正確;世界各地都有提供英式食物的英式餐廳。它們被稱為酒館。
在一個老式的英國酒吧你可以點一個傳統的約克郡布丁烤午餐:
《唐頓庄園》的故事發生在一戰前後,一戰前的英國餐桌確實如《唐頓庄園》所描述,許多優秀的、「有野心的」英國廚師甚至能不用冰箱,做出精美的天鵝、鴿子等形狀的冰激凌來。但是一戰改變了這一切。
貴族之家有很多僕人和優秀的廚師,美食的製作方法都集中掌握在這些人手裡。可是,一戰爆發了,這些資深廚師們也趕赴前線參戰,很多人都沒有活著回來。
失去了了技藝精湛的廚師,許多復雜的菜式從此從菜單上撤下來了。原本很多依賴進口的食材也因為戰爭的原因海運暫停,無法運進英國了,這讓英國人只能進一步簡化餐桌食品。
4. 英國菜被稱為暗黑料理,是怎樣的原因導致英國的菜系都很重口
英國菜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Simple」(簡單)。其製作方式只有兩種:放入烤箱烤,或者放入鍋里煮,做菜時什麼調味品都不放,吃的時候再依個人的愛好放些鹽、胡椒或芥茉、辣醬油之類。說起來是尊重個人的好惡,卻也難免有偷工減料之嫌。
在英國的廚房,永遠都能刷新你對食物認知的下限,大多數來英的留學生,在腐國黑暗料理界摸爬滾打數日後,愣是一度晉升為「廚神」,畢竟「沒有學不會的廚藝,只有不夠嘴饞的懶漢」。由此可見,德國人是真的不饞。
5. 為什麼英國的國菜是咖喱,而不是英國菜呢
有一個標準的笑話是,兩個英國人在世界各地旅行,渴望回家,然後他們高興地看到一家名為泰姬陵的餐館,跑進去吃一些美味的英國食物,最好配上印度啤酒。
一些受過教育的人抱怨不好的文化撥款的英國遠超其他人放在一起,在某種程度上,許多印度人爭取更多的印度廚師被帶到英國和印度支付高於平均水平的工資,這樣他們的文化可以繼續撥款水平適當的技能。
Priti Patel將推出「文達盧簽證」,以拯救該國的咖喱屋
是的,在保守黨政府領導下,負責移民事務的女性是印度傳統,咖喱屋被視為國家資產。該死的英國人這么喜歡印度文化。
下面我們來看看印度菜在英國風靡的下一個原因。如果你不明智地喝了很多啤酒,它就會很有效。而且通常很便宜。不管出於什麼原因,許多英國人已經意識到,能夠容忍某種程度的香料把你的襯衫燙破洞,這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他們明白顧客永遠是對的,印度人以及他們的孩子、孫子,等等已經吸收了這一點。
在印度文化中,他們出奇地擅長用一種讓人放鬆的微笑來對付喝醉的英國人。
與被征服的法國烹飪相反,這就是為什麼在英國表示肉類的單詞(牛肉,牛肉),羊肉(羊肉),豬肉(豬肉)等是法語的原因,但動物本身是盎格魯-撒克遜語(牛,羊,豬等)。
法國菜更對地位和做正確的事在規則下,他們永遠不會告訴你,適合於奢侈的人,但掙扎在英國,我們有一個心愛的皇室和好鬥的態度「你覺得你比我更好嗎?」在同一時間。我們不喜歡有人光顧,希望菜單上至少能給我們提供一些線索,而不是為了給菜單增色而即興創造的聽起來像法語的單詞。
6. 英國菜難吃到排行世界第一,那英國人身體為什麼還那麼棒
有個說法是,最糟的人生莫過於:娶的美國太太,拿中國的工資,住印度的房子,雇英國的廚子!英國菜的難吃,曾幾何時叫囂塵上,被人們稱作是黑暗料理王國。
不過話說回來,英國菜實際上只能說是單調乏味,除了仰望星空派之類,詭異的菜色很少,至於英國人的身體好,跟他們吃不吃英國菜沒有太多關系。
黑暗料理,也沒那麼可怕當年的日不落早就已經日落西山,不過現在的英國還是非常發達,其經濟發展程度與民眾的生活水平都位居世界前列,各方面的保障也相對完善。
包括英國在內,多數西方國家的食物都以高蛋白的肉類、乳製品為主,其身體發育相對來說也是比較好的,不過傳統英國飲食極其油膩,並不算對健康有利。
不管是綜合身體素質還是平均壽命,英國都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而飲食對於身體的影響雖然非常重要,但並非唯一的影響要素,更主要的還是生活習慣與醫療水平。
作為一個高福利的發達國家,英國人的生活品質相對較高,各方面的保障體系也比較完善,英國人自然有更多的時間與能力去保持維護健康,身體素質自然會好。
7. 為什麼英國菜公認的難吃,這些菜卻那麼受歡迎
英國菜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Simple」(簡單)。其製作方式只有兩種:放入烤箱烤,或者放入鍋里煮,做菜時什麼調味品都不放,吃的時候再依個人的愛好放些鹽、胡椒或芥茉、辣醬油之類。說起來是尊重各人的好惡,卻也難免有偷工減料之嫌。更多人對於英國菜的印象,就是——難吃,但也不乏有些菜卻依舊被大家喜愛。接下來就為大家盤點一些知名的英國美味。
肉餡餅
這不是聖誕節上吃的無肉餡餅。這種肉餡餅的歷史可能讓其有著不同尋常的聲譽。原來,原始的肉餡餅的配方是由十字軍帶回,並演變至今。當時十字軍被清教徒禁止參加聖誕節的慶祝活動;他們也藐視清教徒只會增加清教徒的口味。以前這種肉餡餅裡面只含肉,但是現在的口味不同,裡面還加有乾果,香料,奶油和白蘭地。這種肉餡餅最好吃現做的,冷了就不好吃。吃上剛剛從烤箱中加熱的肉餡餅,配上香滑的奶油,那味道是無與倫比的好吃。
8. 英國菜難吃,究竟是民族的天賦,還是歷史的選擇
因為英國主要都喜歡吃快餐,畢竟英國很早就進入了現代化工業時代,並且他們是工作狂,很少講究美食的烹飪,不像法國人特別講究生活浪漫,英國人並不太注重吃的方面,吃的也比較簡單,為了有更高的能量,他們寧願吃一些熱量比較高的,做起來比較簡單的東西,比如漢堡薯條等等,所以在英國很多人都覺得沒有什麼特色美食。
所以說現在來到英國看到幾乎都是西餐中的一些快餐,如果你要吃西餐中的一些名菜,那隻能去法國了,法國的美食比起英國那是要精緻和考究多了,像法式鵝肝,焗蝸牛等等美食都是來自於法國,畢竟法國人和英國人還是不一樣的,雖然都是歐洲的,但是法國人很會過日子,他們才不想過那種生活節奏非常快,壓力非常重的日子,而是喜歡那種慢慢享受度假的日子。
9. 終於知道英國菜為什麼那麼難吃了
終於知道英國菜為什麼那麼難吃了!因為英國本土資源貧乏,老百姓長期處於極度貧窮中,窮的地方,吃得都不會太講究的。
英國本土出產的只有小麥(一半面積可種,另外一半地方由於土地過於貧瘠而不行)、黑麥、大麥、豆子(他們沒有發明豆腐,所以只能煮著吃,口感問題解決不了),然後就是若干牛奶、黃油、肉類、魚(量都嚴重不足,導致一戶人家的男主人每天只能吃一餐肉,而且是作為開胃菜來吃,其他成員每周最多吃一次肉)。所以,傳統英式飲食就是麵包、煮豆子、熏肉、香腸、烤布丁(咸布丁就是個餅窩窩,裡面可以放醬汁),麵包上抹黃油,肉類往往切成小塊燉煮(因為長期沒有叉子這種東西,必須用勺子),配牛奶、大麥釀的啤酒。
至於廣受好評的英式甜點和英式下午茶,那是近幾個世紀才有的東西,伴隨著殖民擴張,糖和茶葉、咖啡、巧克力(一種飲料)的引入。
茶在英國的風靡,與上流社會引導的風尚有關,更與它與糖搭配度較高、喝起來相當美味有關,最重要的原因則是,一杯不需要消耗多少燃料的熱茶就能使一頓冷冰冰的午餐變得熱騰騰的,這對窮人來說太可貴了!(否則,他們只能用白開水來下麵包,聽起來非常沒有美食感。)家庭主婦要讓老公孩子盡可能多吃點麵包下去,保證他們的熱量攝入,所以甜茶是她們的好朋友。即使在糖還不夠便宜的時候,一戶底層老百姓家庭在糖和茶葉方面的投入已經佔了伙食費的1/5左右(其中大部分是糖,因為茶葉只要一點點,就能有很好的味道)。
隨著糖越來越便宜,茶變得越來越甜,還出現了「果醬」這種好東西(其中50%甚至60%以上的成分是糖),它比黃油便宜,而且更受孩子喜愛,用來配麵包再好不過了(在英國傳統里很排斥吃新鮮水果,因為鮮果導致的腹瀉每年夏天都能搞死一批孩子,經過蒸煮的果醬不存在這個問題,在商業利益推動下獲得了推廣,更因為美味被普通老百姓普遍接受)。此外,糖與麵粉、黃油、巧克力以及其他一些什麼東西混合的產品也出現了,甜布丁、小圓麵包、果脯、甜餅干、蛋糕……
因為英式午餐在傳統上非常簡單,所以下午很容易餓,上流社會發展出社交用的下午茶的同時,底層老百姓也發明了工間餐式的下午茶,用一杯熱茶來配甜餅干或麵包,以便有力氣繼續幹活。茶和甜點准備起來非常不麻煩,獲得了工廠的許可和推動。人們從下午四時到六時之間的任何時間都可以喝這杯茶,時間安排上也很自由,於是逐漸成為了英國的傳統。
綜上所述,糖的引入給英國食物帶來的影響就是:越來越甜,越來越甜!
剛開始這沒什麼問題,因為老百姓普遍卡路里攝入不足,多吃一點糖也不至於怎麼樣(不過,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英國下層老百姓的身體都比上層要好,他們吃不了太多的糖,飲食結構里還有很多營養豐富的東西。尤其是成年男性,他們可以享受一戶人家幾乎全部的肉食,蛋白質攝入也不會太少。)但沒過多少年,糖佔英國人卡路里攝入的比例達到了驚人的1/7,這還是平均水平!
糖排擠了更有營養的東西,比如啤酒(它是冷冰冰的,當然沒有熱茶好)、黃油(它貴,還沒有果醬受歡迎)。這種排擠與英國工業化的進程是緊密相關的。家庭主婦由於要去工廠做工,所以沒時間給家人煮肉湯和蔬菜湯,使英國人吃的蔬菜比原先還少。為了獲得生活必需品,老百姓傾向於賺更多的錢,於是更努力地工作,但與此同時,他們也失去了更多。這可以對應「貧窮會讓人失去判斷力」的說法,當你非常餓,長期吃得不好,你根本不會考慮更有營養的食物,而是瘋狂地追求糖類和脂肪,哪怕兩者在花費上相差得不多。(據說當時英國工人工資增加的時候,他們就會不想工作,而此時各種食物的價格就會上漲,因為他們都趕緊吃大餐去了)。
英國人的牙齒普遍不好,連貴族階層都是如此。對下層老百姓來說情況更糟。因為富含蛋白質的肉類只能由成年男性(主要勞動力,賺錢的人)來享用,所以女人和孩子只能吃麵包、果醬、茶以及一些便宜的小甜點(比如油布丁,一種富含油脂和糖的點心),他們的營養狀況更差。(據說,對於統治階級來說,這些不能工作、只能吃的小傢伙一點都不值得投資,用這種方法讓他們大量死亡是件好事,類似的方法延續了很多年,甚至美國某任政府還把甜醬放入學校午餐計劃的「蔬菜」類里)。
對於現代人來說,英式飲食完全稱不上有營養,當然也並不怎麼美味。但英國人其實吃得也沒那麼差,因為隨著「日不落帝國」的繁榮,越來越多國家的菜式伴隨著其原材料和廚子一起到了英國。在倫敦等大城市,可以吃到法國菜、中國菜、墨西哥菜等等各種菜系,而且都蠻正宗的。只是它們並沒有融入英式飲食傳統之中(這與中餐很不一樣,辣椒這種舶來品混得風生水起,甚至佔了半壁江山)。據說糖在各國菜中所向披靡,包括愛斯基摩人都愛吃糖,沒有被嚴重影響的只有中國菜和法國菜,因為底蘊比較豐富,所以只是融入,甚至沒有獲得較高的地位。我老覺得,除了歷史悠久之外,更重要的還有原料豐富吧?
一個猜想:江蘇和浙北的嗜甜傳統,是否與歷史上的富庶有關?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糖都是作為奢侈品存在,還兼有葯物的作用,吃得甜可能與吃得起的關系很大。
非原創,摘自豆瓣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