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文物到底被強盜掠走了多少
清咸豐十年,即1860年,英法聯軍聯合出兵,發動了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舉世聞名的圓明園也被毀於一旦,成為我國近代歷史上一頁難忘的痛史。當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聯軍司令部下令搶劫之後,侵略軍湧向園內的各個角落,奔向宮殿、奔向樓閣、奔向寶塔、奔向書屋,貪婪而瘋狂地動手搶劫。圓明園內的寶物被搶被毀到底有多少,已無法統計,僅舉二例,可見一斑。當搶劫完畢,侵略軍由圓明園向北京開拔時,法軍滿載物品的車輛足足走了一個小時,英國遠征隊的上千輛車子和馱馬連起來有二公里長,也是滿載而歸,甚至還塞滿了彈葯箱和炮身。在撤離圓明園時,為了讓大炮和車輛便於通行,不惜把許多精美的時鍾、掛鍾以及象牙雕刻藝術品等,填到車輛要經過的車溝里。大量精美的綢緞、珍貴衣料、玉器、瓷器等藝術珍品,除被搶劫外,還被踐踏和破壞。每個士兵都腰囊累累,滿載而歸。圓明園中的金銀庫也被打開,並搶掠一空。
據長期從事晚清史研究的中國人民大學何瑜教授的研究,八國聯軍縱兵三
⑵ 八國聯軍搶走圓明園多少東西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中國流落海外的文物大約有160餘萬件,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在清朝末期西方強大國家強行掠奪去了。
世界200多家博物館丟收藏有中國文物,民間的私人收藏則是更多。僅僅日本一國,就在侵華期間掠奪文物高達360餘萬件。
流落在國外的文物由於過於分散,所以數量實在是很難確定統計出來,不過據保守估計,英法聯軍從皇宮中拿走的問,至少有30餘萬件。這其中除了獸首之外,還有大量的絲綢,玉器,瓷器等藝術品。
(2)英國偷運多少中國珍寶擴展閱讀:
1860年10月7日,英法侵華頭目闖進圓明園後,立即「協派英法委員各三人合議分派園內之珍物。」法軍司令孟托邦當天即函告法外務大臣:「予命法國委員注意,先取在藝術及考古上最有價值之物品。
予行將以法國極罕見之物由閣下以奉獻皇帝陛下(拿破崙三世),而藏之於法國博物院。」英國司令格蘭特也立刻「派軍官竭力收集應屬於英人之物件。」法英侵略軍入園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誘惑力,軍官和士兵們都成群打伙沖上前去搶劫園中的金銀財寶和文化藝術珍品。
圓明園可搶的東西實在太多。據一個英軍目擊者稱,在整個法軍營帳內滿堆著很多裝潢異常華麗的各色鍾表,在士兵的帳篷周圍,到處都是綢緞和刺綉品。一個名叫赫利思的英國二等帶兵官,因在圓明園劫掠致富,享用終身,得了個「中國詹姆」的綽號。
英法侵略者究竟搶走了圓明園多少寶物,由於園內的陳設什物及其帳目都一並被搶毀一空,所以已永遠無法說清。以下資料或許可藉以管中窺豹。
清室史料表明,圓明園內當時僅陳列和庫存的歐洲各式大小鍾表即達441件,劫後倖存的只有一件大鍾。事後查繳被土匪搶走和侵略軍「委棄道途」的一部分失散物件即達1197件,這充其量只不過是園內物件的千分之一二。
據當時《泰晤士報》一則通訊稱:「據估計,被劫掠和被破壞的財產,總值超過600萬鎊」。實際上,被英法侵略軍搶走和破壞的物件,有很大一部分實屬無價之寶。這摧殘人類文化的滔天大罪,實在令人發指!
⑶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還從中國搶走了哪些國寶
英法聯軍在圓明園到底搶走了多少件珍寶?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全世界47個國家的2000多個博物館中,存有的中國文物不下百萬件,多數都是戰時掠奪品。北京的一些收藏家談到,在國外參觀時,看到數不清的中國文物,其中有不少是圓明園的文物。
坐落在法國巴黎東南70公里郊外的楓丹白露宮,宮內有一個「中國宮」,裡面的陳列品全部來自圓明園。宮內最大的一間展室屋頂上,有3幅巨大的工筆重彩佛像,畫上乾隆的鑒賞御印清晰可見。大廳正面是鑲嵌珠寶的屏風、宮扇,左側是兩個大多寶閣櫃,透過玻璃可見珊瑚、田黃石、白玉等雕刻文物,還有戰國青銅器、各代瓷器、清皇帝戴的皇冠。在一架木托碧玉插屏上還刻寫著記錄清乾隆66大壽舉行百叟盛事的文章。
挪威西部有一座叫伯爾根的城市,那裡有一個實用藝術博物館,其中一處展廳擺放著幾千件中國文物,這些文物僅出自一個人的捐獻,他是挪威人蒙茨。蒙茨1887年來到中國,在中國海關任職,以後又擔任了袁世凱的騎兵團長、參謀長等多種職務。蒙茨在中國生活了50多年,收集了2500多件中國文物。該館藏品中最不尋常的是圓明園的石雕,在一層的整個陳列室中,幾乎全部是雕刻精美的圓明園建築石構件。有殘斷的柱礎、欄桿、望柱、石像,在大廳的牆壁上還掛著一幅印在白布上的圓明園海晏堂銅版畫。從上面還能認出部分石雕原來所在的位置。這座展廳被命名為「圓明園展廳」。
歐洲一些著名的博物館、圖書館也收藏有圓明園文物,《圓明園全景圖》現保存在巴黎博物館內。清代宮廷畫師沈源、唐岱所繪《圓明園四十景圖》的原畫等現保存在巴黎國家圖書館內。英國大英圖書館收藏著原藏於圓明園文源閣的《四庫全書》部分圖冊,還有眾多的來自圓明園的瓷器、金器、玉器等。
⑷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八國聯軍搶走了中國多少寶貝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在1914年,八國聯軍侵華是在1900年。所以,八國聯軍侵華時不在一戰時期。
二、八國聯軍侵華時搶奪的寶貝不計其數。
德軍元帥瓦德西特許士兵公開搶劫三天,以後各國軍隊又搶劫多日。俄軍最高指揮官阿列科謝也夫將軍等人把慈禧寢宮用黃金和寶石精製的數十件珍寶"洗劫一空"。
英、法士兵把各類珍寶搶光以後,以搬取大件之物,用大衣包、布袋裝,運回駐地。僅嵩祝寺一處,丟失鍍金銅佛3000餘尊,錦綉製品1400件,銅器4300件。就連太和殿前存水的銅缸上面的鍍金,也被侵略軍刺刀颳去,至今刮痕斑斑。法國天主教主教樊國梁從一個官員家裡搶走價值100萬兩白銀的財物,法國侵略軍統帥佛爾雷一個人搶劫的珍貴財物就有四十箱。法軍搶劫禮王府白銀200萬兩。東四一帶的商店被搶掠一空,著名的"四大恆"金號全部被搶。地安門以東、東安門以北,房屋被焚毀十分之七八,前門以北東四以南,幾乎全部被毀。
"各國洋兵,俱以捕孥義和團,搜查槍械為名,在各街巷挨戶踹門而入,卧房密室,無處不至,翻箱倒櫃,無處不搜。凡銀錢鍾表細軟值錢之物,劫擄一空,稍有攔阻,即被殘害。"一個英國人說:"凡是士兵所需要的,都是一派出一隊一隊的士兵去搶劫中國人的財產而得來的。如果士兵需要一些東西,而中國人稍一遲疑的話,就免不了送命。" 八國聯軍搶走北京各衙署存款約6000萬兩白銀,其中日軍劫掠戶部(今公安部院內)庫存白銀2914856兩,並立即放火燒房,掩蓋罪證。鼓樓的更鼓,被日軍用刺刀刺破。
古觀象台的天文儀器,在世界天文史上有重要地位。法國侵略軍和德國侵略軍爭搶這批儀器,瓦德西說:"這些天文儀器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他們的造型和各台儀器的龍形裝飾都極為完美。"12月2日,法軍搶去件,德軍搶走天體儀、紀限儀、地平經儀、璣衡撫辰儀、渾儀,運到德國柏林。直到1921年才歸還中國。
《永樂大典》是明永樂年間(1403--1408)2100位學者編纂而成的,共22870卷。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被英法聯軍劫掠破壞,後來收藏在南池子大街的皇史成里,1900年全部被八國聯軍損壞。《四庫全書》是清乾隆時(1772--1782)360位學者編纂而成的,收集了3461種古籍,共79309卷,全書共7套,1860年英法聯軍侵略時毀壞一套,1900年又被八國聯軍毀掉數萬冊。翰林院(今公安部院內)收藏了許多寶貴書籍,八國聯軍把藏書搶掠糟蹋一空。直到現在,倫敦、巴黎的博物館里還有許多當年被搶掠去的圖書。
⑸ 英法聯軍一共從圓明園搶走多少寶貝呢中國有沒有必要重建圓明園呢
據參與的目擊過劫掠現場的英法軍官、牧師、記者描述:軍官和士兵,英國人和法國人,為了攫取財 火燒圓明園寶,從四面八方涌進圓明園,縱情肆意,予取予奪,手忙腳亂,紛紜萬狀。他們為了搶奪財寶,互相毆打,甚至發生過械鬥。 因為園內珍寶太多,他們一時不知該拿何物為好,有的搬走景泰蘭瓷瓶,有的貪戀綉花長飽,有的挑選高級皮大衣,有的去拿鑲嵌珠玉的掛鍾。有的背負大口袋,裝滿了各色各樣的珍寶。有的往外衣寬大的口袋裡裝進金條和金葉;有的半身纏著織錦綢緞;有的帽子里放滿了紅藍寶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掛著翡翠項圈。有一處廂房裡有堆積如山的高級綢緞,據說足夠北京居民半數之用,都被士兵們用大車運走。
-個英國軍官從一座有500尊神像的廟里掠得一個金佛像,可值1200英鎊。一個法國軍官搶劫了價值60 滿目瘡痍的圓明園
萬法郎的財物。法軍總司令孟托邦的兒子掠得的財寶可值30萬法郎,裝滿了好幾輛馬車。一個名叫赫利思的英軍二等帶兵官,一次即從園內竊得二座金佛塔(均為三層,一座高7英尺,一座高6.4英尺)及其他大量珍寶,找了7名壯夫替他搬運回軍營。該人因在圓明園劫掠致富,享用終身,得了個「中國詹姆」的綽號。 侵略者除了大肆搶掠之外,被他們糟踏了的東西更不計其數。有幾間房子充滿綢緞服裝,衣服被從箱子拖出來扔了一地,人走進屋裡,幾乎可遮沒膝蓋。工兵們帶著大斧,把傢具統統砸碎,取下上邊的寶石。一些人打碎大鏡子,另一些人兇狠地向大燭台開槍射擊,以此取樂。大部分法國士兵手掄木棍,將不能帶走的東西全部搗碎。當10月9日,法國軍隊暫時撤離圓明園時,這處秀麗園林,已被毀壞得滿目狼瘡。
本人認為沒有必要修復,這個恥辱和他們的罪證不應該抹去!
⑹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從中國搶走了那些國寶
12個青銅生肖獸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圓明園的珍貴文物數不勝數,被那些東東搶去的不計其數,山西大同石窟的石刻壁畫<<眾生理佛圖>>就是一個代表.
⑺ 八國聯軍在中國搶走了多少文物
都搶走了非常多的文物!
⑻ 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時,文物被哪個國家偷的最多
150多年來,中國到底有多少文物流失海外,現存何處?確切的數字恐怕永遠是個謎。我國政府、學者和有識之士一直致力於流失海外文物的調查工作,但由於受條件的限制,這項調查工作還遠未達到理想的狀態。據我國有關部門不完全統計,在全球47個國家200多座博物館中的中國文物不下百萬件,而且均是文物中的精品,它們大多是在舊中國時流失海外的。
舊中國文物流失海外主要有3個渠道:一是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列強從中國搶走的;二是當時有一些來華的外國人從中國偷走的;三是外國人勾結當時的反動軍閥和姦商以極低的價格買下偷運出境的。
早在1840年,列強就把中國文物列為文化侵略的重要內容,拉開了中國近代文物大流失的序幕。1860年英法聯軍對圓明園進行了野蠻的劫掠和焚燒。圓明園內四五十處殿堂內裝飾了難以計數的紫檀傢具,陳設了大量的國內外珍奇寶貝,有傢具、錦緞、氈毯、商周青銅器、歷代陶瓷器、漆器、牙雕、瑪瑙、琥珀、水晶、木雕玉器、寶石、書畫、鍾表、歷代典籍應有盡有。當時的法國文豪雨果說過:「即使把我國所有聖母院的全部寶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這個規模宏大而富麗堂皇的東方博物館媲美。」但是,這座藝術寶庫被洗劫一空,大量稀世之寶,包括《永樂大典》,被掠走海外,為英、法、美、日、西歐諸國博物館和私家所收藏,其中尤以大英博物館和法國楓丹白露宮最多。現在大英博物館中中國歷代珍稀之品多達3萬多件,包括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最早摹本。法國楓丹白露宮中的中國館也收藏了中國歷代名畫、金玉首飾、瓷器、香爐、編鍾、寶石和金銀器等3萬多件。
同時,一些外國探險家以科學考察的名義掠去的中國文物也不計其數。據統計,1856—1932年間,俄、英、德、法、日、瑞典、美國等國曾考察我國西北地區66次,每次考察都掠走了大量中國文物。歷次考察中,尤以斯坦因和伯希和在敦煌藏經洞掠走的文物最多。斯坦因竊取的9000多個卷子和500多幅繪畫,一部分收藏在大英博物館,一部分在大英圖書館,一部分在印度事物部圖書館。伯希和竊取的6000餘種經書和一些畫卷,主要收藏在法國國立圖書館。歷年的劫掠,加上國內某些軍閥、奸商及無知國民的盜賣,中國文物被大量偷運出境,國外的中國文物日見豐盈。
1899年左右,河南安陽殷墟發現甲骨文。甲骨文自出土之日起就處在不斷流失之中,先是被當作葯材販賣,後又被西方列強的文化掮客以各種名目大量收購而去。據不完全統計,安陽小屯出土的近20萬片甲骨,有近3萬片流失海外,被12個國家和地區收藏。
1931年「9·18」事變後,日本人對我東北、華北、華中、華東等地文物進行了大規模地盜掘,大量文物被劫走。其間,美國人利用中國社會動盪之機對中國文物大肆收購。
1949年解放以後,我國一度告別了大量文物外流的歷史。然而,20世紀八十年代以後,在非法利潤的刺激下,國內外不法分子相互勾結,掀起了一波波盜竊、走私文物的狂潮。
曾有人統計,從1982年起,江西余干縣800多座古墓被盜;1987年1月至6月僅半年時間,青海就有1700多村民盜掘古墓2000餘座,搶走文物1萬余件;1990年四川省有23952座古墓被盜;湖南邵陽市某縣在二三年內被盜古墓的面積近全縣2000平方公里的1/5。我國文物資源豐富的陝西、山西、河南3省一度竟成為海內外走私者買賣文物的金三角。又據海關總署統計,1991年—2000年,全國海關緝獲走私文物10多萬件。1997年5月,天津海關查獲一起用集裝箱偷運文物案,集裝箱內共有文物5000餘件。據公安部不完全統計,1993年—1997年,公安機關偵破文物案4943起,繳獲文物5萬余件。
近20年來,中國文物走私海外形成高潮,僅從香港走私出境的文物就多得不可想像。有報道稱,香港做貯裝文物匣盆的師傅忙得不亦樂乎,有時一個月掙五六十萬港元不止。繼倫敦、紐約之後,香港在八十年代以後,憑借大陸大量的走私文物,迅速成為世界第三大文物藝術品中心。
為了進一步說明大量中國文物流失海外的事實,茲列舉部分國外博物館重要中國文物的收藏如下:
大英博物館:該館東方藝術館,大部分是中國歷代的稀世珍品,可謂應有盡有,總數達3萬多件,其中絕大部分是無價之寶。
大英圖書館:中國珍貴文物和古籍6萬多種,其中有中國波羅密佛經最早版本,《永樂大典》45卷及甲骨片、竹簡、刻本古書、敦煌藏經和地圖。
美國納爾遜美術館:該館最出色的收藏是東方文物,其中最精彩而著名的是中國文物,數量多、質量高。
波士頓美術館:該館以東方藝術品著稱於世,現藏有中國和日本繪畫5000餘幅。其中有相當數量的宋、元時期名畫,如保存完好的唐張萱《搗練圖》宋代摹本、宋徽宗《五色鸚鵡》。
俄國東方文化博物館:館內收藏了從殷商到明清的青銅器、繪畫和雕刻作品。繪畫中有唐代明仇英的《侍女圖》、清任伯年的《荷花》等傑作。
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該館幾乎一半收藏品是中國文物,包括書畫、佛教藝術、銅器、玉器、陶器等。
此外,盧浮宮是法國收藏中國文物最集中的地方,僅其分館吉美博物館就收藏中國文物數萬件,其中歷代陶瓷器1.2萬件,居海外博物館中國陶瓷收藏之最,盧浮宮還收藏6000多件中國歷代瓷器精品和200多件唐宋繪畫。法國巴黎市立博物館的中國文物收藏與盧浮宮不相上下。日本有上千座博物館收藏中國文物,其中尤以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最豐,設有五大展廳展示中國文物。
面對如此光彩奪目的中國古代藝術瑰寶,我們在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傑出創造力感到自豪的同時,也為如此眾多的無價之寶流落海外而感到痛惜。近年來,我國**和民間企業積極在全球各地追索和贖買流失海外的文物,並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和流失在海外百萬件的祖國文物相比較,能夠回到祖國的文物實在少之又少。
⑼ 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庚子之變,中國被搶走了多少文物
從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到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日本在兩次侵華戰爭期間劫掠的中國文物數量到底有多少?從中國劫掠的文物又有哪些?
要給出一個精確的數字,並將劫掠的文物全部一一羅列,似乎不太可能。或許,這將是一個永遠無法揭開的謎,也是留給中華民族、炎黃子孫永遠的痛。畢竟,被日本公然劫掠、巧取豪奪、敲詐勒索等方式劫掠的文物浩如煙海,即使進行系統統計也難以完全囊括。本網整理這些被掠奪的文物資料,簡要梳理出其中較為重要的文物並將其展示出來供網友參閱瀏覽。
近代日本走上侵略道路後,對於中國以怨報德,狂妄地宣稱要「開拓萬里波濤,布威於四方」,於是近鄰中國便成了其實現野心的最佳選擇。
在對中國的文化侵略方面,日本步西方列強後塵,而且顯得更為貪婪,一面肆意摧殘我國的文化事業,一面又不惜採用種種卑劣手段,大肆掠奪我國文物,為害尤烈,造成了中國文化遺產的巨大損失。
鳥居龍藏
在1928年以前,日本人在我國調查古代遺跡遺址和盜竊文物的事例,不下幾十起。例如:1905年東京大學的鳥居龍藏在遼東半島及東北地區進行調查和盜掘,一直延續到1911年。京都帝國大學的濱田耕作盜掘了旅順刁家屯漢墓等。
1928年5月3日,日本出兵侵佔濟南,在濟面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五三慘案」。5月11日,濟南淪陷。日軍除了燒殺姦淫外,還強行將濟南附近臨淄縣龍泉寺的2尊北齊石佛、2尊北齊菩薩雕像和2塊石碑運到淄河店車站,准備在這里裝上火車運往青島,再從青島裝船運往日本。
1933年,日本山中商會的老闆山中和北京分店經理高田勾結北京古玩奸商倪玉書,又做下一宗極其骯臟的買賣,對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的石雕進行肢解、劫掠。
1931年9月18日後,在日軍侵佔的中國領土范圍內,一些日本考古團體、大學研究機構及個人隨之而來,進行「老古調查」和盜掘,有些盜掘甚至於是在日軍的直接保護下進行的。
1931年至1934年,日本人原田淑人等領導的考古隊,盜掘了黑龍江寧安縣西南東京城鎮的原渤海國都城上京龍泉府遺址,其中宮殿遺址6處、古寺遺址1處,陵墓遺址1處及禁苑、外城遺址數處,劫走一批珍貴文物。
1937年夏,原田淑人、駒進和愛帶領考古隊,以日本東亞考古學會名義,盜掘了元上都遺址(今內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劫走一批出土文物,入藏於東京大學考古學研究室。
同年,黑田源次盜掘了撫順大官屯遼代瓷窯遺址,劫走大批遼瓷標本。
1937年12月,日軍侵佔南京後,日本人的盜掘活動向我國南方發展。筆者曾查閱到一份日文資料,1938年由慶應義塾大學出版的《江南踏查》報告書,著者為松本倍廣。在這份報告書的序中寫道:昭和十二年(1937年)南京陷落,為了適應時局的發展,急需快速向中國派員進行學術調查以及古文化遺變的發掘。為此,1938年5月慶應義塾大黨派有了三個「學術旅行隊」,一隊由大山柏率領赴北京、彰德、大同方向;一隊由柴田常惠率領赴中國中部;第三隊是松本信廣等赴中國江浙地區。
該報告書詳細地記錄了松本信廣、保坂三郎、西岡秀雄,於1938年5月從東京出發,到達南京後,在日軍的護衛下,調查劫掠了南京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古物保存所、六朝墓、西湖博物館,挖掘杭州附近古盪石虎山遺址以及吳興錢山漾遺址等活動。報告書中附有松本「旅行隊」活動的照片,在發掘現場,日軍荷槍實彈站在周圍警式,如臨大敵,充分暴露了他們無視中國主權、肆意盜掘的丑惡嘴臉。
報告書的最後一部分是這次江南調查劫獲文物的目錄和實物照片,共計129件,其中不少是非常珍貴的文物,如有孔石斧、玉戚、戰國蟠螭紋有蓋鼎、商周青銅戈、漢唐銅鏡、良渚文化黑陶杯、漢代陶奩、女陶俑、越窯青瓷四耳罐、蟻鼻錢、五銖錢泥范、太平天國「天朝南昌宣撫使韋」印等,這些珍貴文物全部被劫往日本,入藏於慶應義塾大學文學部。
以圖書為例,如北平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南京國立中央圖書館籌備處、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杭州浙江省圖書館等,這些圖書館收藏豐富,且多善本精抄,結果多遭劫掠。
如在南京,1938年3月起,日本上海派遣軍動用了367名士兵、220名特工人員,抓來830名國人當苦力,劫掠南京圖書文獻。參與其事的還有滿鐵調查部、東亞同文書院等處的工作人員。被劫掠的單位包括中央研究院、中央圖書館、省立國學圖書館等。被劫走的圖書共計88萬冊,比當時日本最大的圖書館帝國圖書館藏書還多3萬冊。這些圖書文獻,日軍用卡車搬運了310輛次才搬完,後來全部被劫走。不但公家圖書遭到劫掠,一些私人藏書家的古籍善本亦遭劫掠,如南京有名的私人藏書家盧冀野、古筱軒等,他們收藏的名遺善本,或被劫走,或被燒毀。此外,中央圖書館移藏香港馮平山圖書館中四庫全書等珍本也被劫運日本。據1946年南京市臨時參議會公布的數字,八年抗戰中,被日軍搶劫和焚毀的南京圖書,總計達1815箱、2859套、148619冊,其中不少是極為珍貴的古籍善本。
另一個令人心痛的例子是著名實業家、藏書家張元濟在上海創辦的東方圖書館被毀。在1932年「一·二八」事變前,該館藏書已逾50萬冊和收藏圖片、照片5萬余枚,其中善本書就有3745種,共計35083冊;加上當時尚未整理的購自場州何氏4萬冊藏書中的善本,善本書的總數達5萬冊,其中海內孤本和精品約500種共5000餘冊。
關於中國圖書損失的數量,據國民政府教育部1938年底統計,中國抗戰以來圖書損失至少在1000萬冊以上。1943年前,美籍人士實地考察,估計中國損失書籍在1500萬冊以上。
其間,中國的博物館也大量被侵華日軍或炸毀或劫奪,如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的兩批文物被劫,北平研究院在寶雞發掘所獲文物分藏北平部分被盜300多件,日偽先後從故宮[微博]博物院運走銅缸66口,銅炮一尊,銅燈亭91件等。更可惡的是,1942年偽北平市署搜刮故宮金缸的金屑,供日本侵略軍用,簡直達到肆無忌憚的地步。博物館文物藏品大量被劫,對中國造成無可估量的損失。據1946年中國代表團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大會遞交的一份材料說:「全國博物館,戰前計有37所,工作人員110人。戰爭起後,故宮博物院所藏之文物珍品多遷至四川貴州各地妥藏。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亦遷四川李庄繼續籌備。各省設立之博物館則以戰事影響,大多停辦。1944年統計,全國僅存博物館18所。」幸虧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不少文物珍品及時南遷,否則後果將更不堪設想!
日本侵華期間,經調查還有以下一些重要文物被劫的情況:
如原存於北京協和醫院實驗室中的「北京人」化石,在1942年日軍侵佔期間突然失蹤,造成世界科學史上的重大損失。
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兩批珍貴文物被劫,一是由我國著名女考古學家曾昭橘在南京所藏的古物85件又一箱,其中有南齊刻石佛一尊(棲霞山齊塔寺內出)、山西趙城縣佛寺壁畫4塊、乾隆五彩瓷器等物8件;另一是日本在北平劫走由王振鐸保管的宋至清代瓷器、綉花屏風等古物88件。
日軍劫走收藏於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大批公私文物,古物玉器金石約50餘種。
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投降後,中國人民要求盡快追索被劫文物的呼聲越來越強烈。
我國雖然索回部分被劫文物,但所索回的與實際被劫數字有天淵之別。即使與國內調查後有案可據的數字,被劫書籍300萬冊,重要文物15245件相比,索回的也相差甚巨。
甲午後流入日本珍貴文物曝光 被掠奪15245件
專家學者指出,從甲午到抗戰勝利,正是中國遭受日本欺凌、劫掠最為嚴重的歷史時期,在這個時期流入日本的中國文物,大都是通過劫掠、搶奪等非法、非正常途徑;其次,這些文物等級很高,均為高品級的珍稀文物。
甲午以後至1945年抗戰勝利前夕被日本劫奪的中國甲骨、石器、銅器、刻石、陶瓷、古玉、絲綉、書畫、寫經、拓本、雜物、古籍等類中國文物15245件。
百年戰亂 誰成為掠奪中國國寶最多的國家
中華5000年的文明,有多少物質財富讓眾列強心生覬覦。自鴉片戰爭後的百餘年間,大批國寶級文物被掠奪,至今流失海外。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上47個國家超過200家博物館中,就展示著160多萬件中國國寶,而散落在海外民間的中國國寶更是不計其數。而日本是掠奪中國文物第一個也是最貪婪的那個國家。
日本開始掠奪中國的國寶始於明代的倭寇,算起來日本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侵略中國的國家,大和民族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侵略中國的民族。當然倭寇掠奪的文物數量不多,價值在當時也不算太大。
日本真正開始大規模的掠奪中國文物是在八國聯軍侵華時期,將司令部設在北海靜心齋,大肆搶掠北海文物,萬佛樓內大小1萬尊金佛被系數掠走。清末民國之時中國一片混亂,加之尚無文物保護制度,導致大量文物流失到海外。敦煌發現的4萬件古代文書,其中約有1000卷流入日本,收藏在龍谷大學、大谷大學、天理大學、東京國立博物館等,基本都是大谷光瑞探險隊的橘瑞超等人勾結道士王圓籙運到日本的。
中國文物的最大浩劫就是日本侵華戰爭時期,自1931年到1945年。大半國土淪陷,除了中國的各種資源外,價值最大的就是中國文物。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中國政府統計被日本掠奪的文化財產共1879箱,360萬件,破壞的古跡達到741處。而流失民間的文物已經無法估計了。流失海外的3萬枚甲骨片,就有1.3萬枚被掠至日本。中國作為戰勝國,僅僅收回了從周口店出土的10箱化石、3.5萬余冊古書以及張學良將軍收藏的絹制古畫58卷。
日軍全面侵華時期,對中國文物的摧毀更是影響深遠,日軍甚至於1939年將雍和宮前3座牌樓的金絲楠木大柱更換成水泥柱,導致牌樓光輝頓減,而將換下的楠木柱運到日本,據說用其在名古屋建立了幾座居室,由此可見日軍對中國文物掠奪的一斑。
現代統計海外失落名畫已查錄的有2.3萬件,其中在日本的就有1/3。
在東京國立博物館的9萬多件藏品中,包括上萬件中國文物,上自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玉器、唐宋元瓷器,下迄清代的瓷器字畫,可謂無所不包。目前在該館網站上亮相的中國國寶或重要文化財產等文物有143件(其中漢朝以前11件、魏晉南北朝時代21件、宋朝45件、元朝19件、明朝31件、清朝 16件)。其中包括商代後期的石雕怪獸,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唐朝的海磯鏡,宋代米芾、朱熹、黃庭堅的真跡書法,明清時期的玉器、瓷器等。只有極少數的文物註明了是由某某人捐贈,大多數則並未標明來歷。
馬遠的《洞山渡水圖》《寒江獨釣圖》,梁楷的《雪景山水圖》《李白行吟圖》《六祖截竹圖》、李迪的《紅白芙蓉圖》等等都是曠世名作。此外,日本各地的博物館中,中國的文物珍品也是數不勝數,日本1000多座公私博物館幾乎都有中國藏品,數量應該在數十萬件。
《喪亂貼》
日本皇室收藏的王羲之的《喪亂帖》。因世人絕少得見原作而真假莫辨。有專家指出,如果「書聖」王羲之尚有一件真跡存世,非《喪亂帖》莫屬。這件「寶物」是1300多年前的奈良時代傳到日本的,雖然有人說是鑒真大師東渡時帶來的,但是並沒有確鑿證據。此外有王羲之的《孔侍中帖》,收藏在東京前田育德會,被列為日本國寶。
分別存放於日本不同博物館的王羲之《妹至帖》《定武蘭亭序》《十七帖》《集王聖教序》還有前涼時代的《李柏尺牘稿》是京都西本願寺宗主大谷光瑞派遣的探險隊上世紀初在新疆塔里木河支流孔雀河流域發掘出土的,由於是與王羲之同代的作品,被認為對了解王羲之書法的真實面目具有重要意義,現在收藏在京都龍谷大學學術情報中心大宮圖書館。歐陽洵《化度寺碑》(翁方綱本)是唐拓孤本,現收藏在京都大谷大學,虞世南《孔子廟堂碑》和褚遂良的《孟法師碑》也是唐拓孤本,現在收藏在三井紀念美術館。
流失故事:據《日本侵華對文物的破壞》一書作者孟國翔介紹,戰後日本歸還了一部分戰時掠奪的文物,有158000多件,其中有2000多件是比較珍貴的,但這只是很少的部分。此後由於多種因素我國沒有再繼續追討。
中華國寶: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東洋館又稱亞洲文物陳列館,1968年正式開放,設10個陳列室,分綜合陳列、中國藝術等部門,每年只輪換展出館藏品中的一小部分。一號展廳是名為「中國雕刻」的特別展覽,26件南北朝與唐代的文物,大部分是來自陝西、山西、河北等地的石佛。此外,東洋館一層還有一些特別專題,展示中國文物與東南亞文物之間的文化淵源,比如銅鼓、青花瓷。
東洋館的第二層可以說就是中國專館,一共五個陳列室,其中四個為中國考古,剩下一個是中國繪畫書法。中國考古的第一陳列室是從新石器時代到漢代出土的早期文物,一共111件展品,涵蓋了骨器、石器、陶器、玉器、青銅器等品種。陶器部分,歷史脈絡清晰,縱向延伸完整。玉器部分,既有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的玉斧、玉璧、玉環、玉飾,二里頭文化(公元前2000年)的玉刀,也有商周時期的饕餮紋佩玉、龍紋佩玉、玉龍、玉魚、玉鳥,戰國時代的琉璃象嵌玉、夔龍紋玉等。
「中國考古」的瓷器陳列室一共有33件從三國時期到唐代的加釉彩陶器及43件宋代到清代的瓷器。尤其是元、明、清瓷器陳列,幾乎就是一部景德鎮陶瓷發展史。此外,這里還單獨辟出清代犀角、中國漆工等專題展覽。
《大報貼》
在中國繪畫書法陳列室中,就包括南宋李生《瀟湘臥遊圖卷》、南宋李迪《紅白芙蓉圖》、南宋梁楷《雪景山水圖》和元代因陀羅《禪機圖斷簡寒山拾得圖》等名作,其餘珍貴繪畫還包括南宋馬遠的《洞山渡水圖》,明代朱端的《寒江獨釣圖》,清代趙之謙的《花卉圖》等。而書法作品則囊括了黃庭堅、朱熹、趙孟頫、八大山人、鄭燮等名家。
2006年3月13日,「書聖」王羲之傳世作品中最為精彩的《喪亂帖》,亮相上海博物館,這是由日本宮內廳皇室收藏、時隔1300多年後首次歸國「省親」。
⑽ 八國聯軍從中國拿走多少金銀、文物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中國大約有160餘萬件國寶級的珍貴文物流失海外,被世界各地的200餘家博物館收藏,而民間收藏的中國文物是館藏數量的10倍之多。日本僅在侵華期間掠奪的中國文物就達360餘萬件。流失海外的3萬片珍貴的甲骨文片,日本就有約1.3萬片。
據記載,戰後日本歸還部分戰爭時期掠奪的中國文物多達近16萬車給中國,其中,珍貴文物就有2000餘件。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大肆掠奪,許多珍貴的文物流入英、法、美等國,成為各國博物館引以自豪的經典收藏。
分散在五湖四海私人手中的中國珍貴文物的數量,實在無法統計,估計應該在1600萬件以上,大約有30萬件以上的皇宮國寶流失宮外。
他們掠奪的文物,主要是1860年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1900年八國聯軍掠奪北京以及盜竊龍門石窟、敦煌藏經洞等地珍貴藏品,包括《女史箴圖》、《洛神賦圖》、《離騷經》和著名的洛陽龍門石窟《帝後禮佛圖》浮雕等等。」 圓明園盛時文物不少於150萬件。
(10)英國偷運多少中國珍寶擴展閱讀
1900年8月28日,八國聯軍在皇宮閱兵,各國軍隊在天安門廣場金水橋前集結列隊通過天安門、端門,穿過皇宮,出神武門。依次有俄軍、日軍、英軍、美軍、法軍、德軍、意軍、奧軍等3170人,俄國軍樂隊吹奏各國國歌、樂曲。
這是對中國的嚴重的侮辱,對中國主權的踐踏。閱兵之後,各國軍官重新回到皇宮,以參觀為名公然瘋狂搶劫,一個英國侵略者事後回憶說:「一大群聯軍軍官見到這些東西伸手就拿,把他們想要的東西裝入口袋」。
北京被佔領以後,八國聯軍統帥、德軍元帥瓦德西特許士兵公開搶劫三天,以後各國軍隊又搶劫多日。中國的珍貴文物遭到了空前的浩劫。皇宮和頤和園里珍藏多年的寶物被搶掠。俄軍最高指揮官阿列科謝也夫將軍等人把慈禧寢宮用黃金和寶石精製的數十件珍寶「洗劫一空」。
英、法士兵把各類珍寶搶光以後,以搬取大件之物,用大衣包、布袋裝,運回駐地。僅嵩祝寺一處,丟失鍍金銅佛3000餘尊,錦綉製品1400件,銅器4300件。
就連太和殿前存水的銅缸上面的鍍金,也被侵略軍刺刀颳去,至今刮痕斑斑。法國天主教主教樊國梁從一個官員家裡搶走價值100萬兩白銀的財物,法國侵略軍統帥佛爾雷一個人搶劫的珍貴財物就有四十箱。法軍搶劫禮王府白銀200萬兩。
東四一帶的商店被搶掠一空,著名的「四大恆」金號全部被搶。地安門以東、東安門以北,房屋被焚毀十分之七八,前門以北東四以南,幾乎全部被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