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英國的第二產業相對有所縮減,但第三產業卻有也個很大的發展,這是為什麼
英國把更多的製造業移到國外,而向國外輸出技術或是其他產品。事實上他的經濟收益沒有減少,所以第三產業依然發展迅猛。
第三產業即各類服務或商品。公共服務業,(政治文化業、大型或公辦教育業、大型或公辦醫療業、公辦行政、管理業、公辦金融業、公辦咨詢收費業、聲優動漫製作事務所、公辦客運業、管理人員、科研教育或培訓業、人力資源事務所、大型糧棉油集中購銷業、民族宗教、影視媒體事務所、兵役、)。
(1)英國製造業為什麼重要擴展閱讀
第二產業是包括各類專業工人和各類工業或產品,如注塑工、操作工、壓鉚工、縫紉工、焊工,是國民經濟中的一個產業部門,與第一產業(直接從自然界獲取產品的物質生產部門,如農業、牧業)、第三產業(從第一、第二產業物質生產活動中衍生出來的提供勞務的部門)相區分,按「三次產業分類法」,第二產業包括采礦業、製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築業等。
發達國家的工業日益向知識技術密集型工業發展,戰後相當一段時間,發達國家以發展資源密集型與資本密集型工業為主,把勞動密集型工業轉移到工資低廉的發展中國家。70年代以來進一步調整產業部門結構,尖端技術工業猛增,比重上升,而資源密集型工業再一次向外轉移。發展中國家多仍以勞動密集型為主,次為資源密集型,而新興的工業化地區,已開始向技術密集型工業轉移。總之這已成為世界工業發展的總趨勢。
戰後世界工業生產地域也發生很大變化,其基本特點是:
工業生產向大型化、系列化和綜合化發展。大型化、系列化是戰後工業分布規模的主導方向。根據地域發展條件,以一二個工業部門為主導,多發展成綜合性聯合生產基地,是工業地域部門結構的特點。
『貳』 英國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不少600字)
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是一個具有多元文化和開放思想的社會。英國是世界經濟強國之一,其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五。英國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有所下降;服務業和能源所佔的比重不斷增大,其中商業、金融業和保險業發展較快。 旅遊業是英最重要的經濟部門之一。年產值700多億英鎊,旅遊收入佔世界旅遊收入的5%左右。與以風光旅遊為主的國家不同,英國的王室文化和博物館文化是旅遊業的最大看點。主要旅遊點有倫敦、愛丁堡、加的夫、布賴頓、格林威治、斯特拉福、牛津、劍橋等。英國是世界第四大貿易國,貿易額佔世界貿易總額的5%以上,商品和勞務出口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5%。 英主要出口機械、汽車、航空設備、電器和電子產品、化工產品和石油,主要進口原材料和食品。英國還是世界第六大海外投資國和第六大對外援助國。倫敦是世界性金融和貿易中心。旅遊業是英最重要的經濟部門之一。 2001年,旅遊業產值達728億英鎊;從旅遊收入上計算,2001年,英國是世界第七大旅遊國,收入佔世界旅遊收入的3.4%。2002年3月,從業人員205.6萬,其中自由職業者約為14.8萬人。2001年英國國內旅遊產值約595億英鎊。2001年,到英國的外國遊客達2280萬,比2000年減少9%。其中西歐遊客比上年減少8%,為1287萬人,北美遊客比上年減少13%,達423萬人,其他地區遊客減少9%,達375萬,海外旅遊總收入為 113億英鎊。商務旅遊收入34億英鎊,占海外旅遊總收入的30%,並有繼續發展趨勢。2001年,國內遊客收入595億英鎊。2000年,全英酒店業總營業額為566億英鎊,比2000年增長7.2%。2001年,全英有各類旅館6萬多家;注冊餐飲業企業有51500家,總營業額為182億英鎊,比 2000年增長12.1%;各類酒館共有約49500家,自1990年以來減少8%。2001年2月瘋牛病的爆發和「9·11事件」嚴重影響英國旅遊業,損失達150億英鎊。服務業包括金融保險業、零售業、旅遊業和商業服務(提供法律及咨詢服務等)。近年來發展迅速,到2001年底從業人員達2280萬,占總就業人口的77.5%。2001年總產值比2000年增加1%,其增加值占國內總產值增加值的71.4%。倫敦是世界著名金融中心,從事跨國銀行借貸、外匯交易、國際債券發行、基金投資等業務,同時也是世界最大保險市場,最大黃金現貨交易市場及船貸市場以及重要非貴重金屬交易中心。 金融業是英國貿易平衡的主力,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以上,從業人員100多萬,達到創紀錄的132億英鎊。工黨政府執政後首次進行金融監管改革,並於1998年6月成立了金融服務管理局,取代原先英格蘭銀行的監管職能。英國政府鼓勵外國向英國投資,並將其視為引進新技術、新產品、新的管理方法和提高就業、增加出口的有效途徑。近年來,英國成為外商在歐洲投資的首選地。2001年,英國吸引外國投資總額538億美元,居世界第三位。美國是英國的最大投資國,投資額佔48.4%,其次是德國、加拿大和日本,分別佔8.2%、6.4%和5.9%。投資領域包括汽車、通訊、信息、電子、醫療設備、金融服務、食品、飲料等。投資形式為收購、兼並現有企業、擴建已有生產廠、建立科研基地或跨國公司區域總部等。2000年,外國在英直接投資862億英鎊,證券投資1746億英鎊,其他投資2818億英鎊。
英國作為一個重要的貿易實體、經濟強國以及金融中心,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系,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在過去的三十年間,政府大量減少了國有資產,並減緩了社會福利計劃的發展。十八世紀時英國本地產小麥開始不敵北美廉價小麥,放棄大量種植小麥,大量從美洲進口糧產,逐漸轉以乳畜業為主,較為集中,高度機械化,並且效益十分高:1%的勞動人口能夠滿足大約60%的食品需要。英國擁有大量的煤、天然氣和石油儲備;英國的主要能源生產大約占總GDP的10%,在工業國家是算非常高的。服務業,特別是銀行業、金融業、航運業、保險業以及商業服務業佔GDP的比重最大,而且處於世界領導地位,首都倫敦更是世界數一數二的金融、航運和服務中心。盡管英國仍是歐洲最大的軍火、石油產品、電腦、電視和手機的製造地,工業的重要性不斷下降。
英國的教育、學術研究和科學研究亦處於世界領導地位,舉世聞名的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都位於英國,是美國以外全球最重要的教育樞紐。英國每年吸引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慕名前來升學,不僅為國家帶來豐厚的外匯,也為這個屬知識型經濟體系的國家吸納不少人才。
『叄』 英國成為世界工廠的原因有哪些
原因:
18世紀英國在其完成工業革命以後,機器大工業代替了手工工業的生產方式,大大提高了工業生產效率,開辟了新的工業生產門類,並在殖民主義炮艦政策的配合下,向世界各地輸出工業品。
世界工廠就是為世界市場大規模提供工業品的生產製造基地。
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中葉,美國取代了英國,成為世界工業強國,在鋼鐵、汽車、化工、機器設備、飛機製造、電氣產品、醫葯以及軍事裝備等製造業的各個領域,其生產規模和出口份額,都位居世界前列,成為世界工業品出口的重要基地。
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日本工業從以出口重化工業產品為主導逐步轉向以出口附加價值高的機械電子產品為主導,成為機電設備、汽車、家用電器、半導體等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大國。
根據對英國、美國和日本工業發展的歷史考察,要成為世界工廠,必須是該國的工業有一系列重要生產部門的生產能力及其在世界市場上的份額位居前列,有一大批工業企業成為世界製造業領域的排頭兵,它們的生產經營活動對世界市場的供求關系和發展趨勢能夠產生重大影響。
『肆』 為什麼英國先發展輕工業後發展重工業,而蘇聯先發展重工業呢
按照西方正常的經濟發展規律,輕工業應該是先發展起來的,因為輕工業所需的技術水平不高,生產的產品又是大眾迫切需要的。
重工業是國家的立足之本,是其他工業成份發展的基礎。即使是發展輕工業,不也要靠重工業生產輕工業所需機器嗎,就像紡織機,吹塑機。重工業還是國防的重要成份。一戰沒有解決資本主義內部矛盾,法國元帥福煦,蘇俄領袖列寧都預言了二戰的爆發。斯大林發展重工也是為了抵禦外敵。
『伍』 英國發展工業有利的地理條件有哪些
有河流流經城市、平原地形、地勢平坦、礦產資源豐富、重工業發達、交通便利、水源豐富、地形平坦、工農業基礎好有利於工業發展。
英國西北部多低山高原,東南部為平原泰晤士河是國內最大的河流。塞文河是英國最長的河流,河長338公里,發源於威爾士中部河道呈半圓形,流經英格蘭中西部,注入布里斯托海峽。
(5)英國製造業為什麼重要擴展閱讀
英國主要工業有:采礦、冶金、化工、機械、電子、電子儀器、汽車、航空、食品、飲料、煙草、輕紡、造紙、印刷、出版、建築等。
生物制葯、航空和國防是英工業研發的重點,也是英最具創新力和競爭力的行業。同許多發達國家一樣,隨著服務業的不斷發展,英製造業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萎縮,80年代和90年代初兩次經濟衰退加劇了這一態勢。
英製造業中紡織業最不景氣,但電子和光學設備、人造纖維和化工產品,特別是制葯行業仍保持雄厚實力。
『陸』 英國的主要產業
乳畜業。
十八世紀時英國本地產小麥開始不敵北美廉價小麥,放棄大量種植小麥,大量從美洲進口糧產,逐漸轉以乳畜業為主,較為集中,高度機械化,效益十分高:1%的勞動人口能夠滿足大約60%的食品需要。
英農牧漁業主要包括畜牧、糧食、園藝、漁業,可滿足國內食品需求總量的近2/3。而農業在英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比重不到1%,從業人數約45萬,不到總就業人數的2%,低於歐盟國家5%的平均水平,低於其它主要工業國家。
農用土地佔國土面積的77%,其中多數為草場和牧場,僅1/4用於耕種。農業人口人均擁有70公頃土地,是歐盟平均水平的4倍。英是歐盟國家中最大捕魚國之一,捕魚量占歐盟的20%,滿足國內2/3的需求量。
(6)英國製造業為什麼重要擴展閱讀
英國每年4月1日開始新的財政年度。政府財政預算支出包括公共支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開支)、支付債務利息和財務調整。財政預算收入含直接稅、間接稅和國民保險稅收入三項。
倫敦是世界著名金融中心,擁有現代化金融服務體系,從事跨國銀行借貸、國際債券發行、基金投資等業務。
同時也是世界最大外匯交易市場、最大黃金現貨交易市場、最大衍生品交易市場、全球第三大保險市場、重要船貸市場和非貴重金屬交易中心,並擁有數量最多的外國銀行分支機構或辦事處。倫敦金融城從業者近40萬人,共有550多家跨國銀行、170多家國際證券公司在倫敦設立了分支機構或辦事處。
『柒』 英國為什麼率先完成工業化
英國工業化處於世界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當時的英國以世界主要列強的角色活躍於國際舞台。早在16- - - 18世紀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英國的對外商戰和殖民擴張就為其創造了國外市場和貨幣資本。可以說,英國的資本原始積累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對殖民地的赤裸裸的掠奪。英國與歐美其他國家相比,資本原始積累迅速,工業化起步早,在相當一段歷史時期內處於世界貿易和世界工業的領先和壟斷地位,成為包括歐美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工業品的主要供應者。因此,英國的資本主義發展和工業化進程始終處於有利的國際環境之中,在殖民地掠奪財富和佔領市場,並在世界范圍內賺取市場壟斷利潤。
『捌』 為什麼英國成為工業革命的發祥地(一定要文字敘述。而且要詳細)
簡單來說以下:政治前提,英國率先建立了君主立憲制,確保了社會的穩定
勞動力方面,圈地運動使大批農民失去土地,淪為雇傭工人
資本積累方面,對外的殖民擴張、掠奪,英國迅速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
市場條件,號稱日不落帝國,擁有廣闊的殖民地,擁有了廣闊的原料供應地,以及商品銷售市場
技術條件,英國工場手工業發達,並且日益發展,為工業革命積累了技術基礎
復雜來說以下:
瘋狂的殖民地掠奪與奴隸貿易,給英國帶來了巨額的貨幣資本,從而為工業革命累積了財力上的准備。從十六世紀到十九世紀,英國繼續了近三個世紀的圈地運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大批廉價的勞動力。並且,英國過去是以國王名義借債,來彌補宮廷財政運轉的不足。1694年,英格蘭國家銀行的成立,標志著由國王債務制度過渡到國家債務制度,這從另一條渠道為工業革命積累了資金。
英國政府大力開拓海外殖民地,積極實行保護關稅制度,為本國工商業尋找海外市場。與此同時,還把從各個渠道聚斂來的財富,絕大部分都用作生產性投資,以轉換為再生產的資本。而法國卻把資金都用來維持費用浩大的軍隊和宮廷享樂,西班牙更是把海外貿易盤剝來的巨額財富,用來購買國外廉價的商品,結果沖擊了本國的市場。
工業革命是以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就是手工工場向大機器工廠的一個飛躍。這個飛躍之所以能夠實現,與手工工場的高度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工場手工業的高度發展是工業革命不可缺少的技術前提。此外,英國為追求更多的利潤,還以滿腔的熱情來關注生產的發展,從而刺激了機器的發明和新科學技術的使用。
早在十五世紀,英國半農半工的農村家庭手工業就非常普遍,最初主要是毛紡織業。這種家庭的毛紡織手工業,後來隨著農民的貧富分化,而發生了改變。很多家庭手工業者變成了為商人進行原料加工的僱傭勞動者。於是,呢絨商人們逐漸把單獨的家庭手工業聯系起來,便形成了毛紡織業的手工工場。這種手工工場有分散的和集中的兩種形式。
在十六世紀時,分散的手工工場佔主要地位。隨著圈地運動而使喪失土地的農民日益增多,由大商人所創辦的集中的手工工場便逐漸發展起來,達到了僱傭一千名以上工人的規模。到十七世紀時,僱傭幾百名工人的手工工場已經非常普遍了。這些手工工場並不限於毛紡織業,在采礦、冶金、制鹽、造紙、玻璃、制硝、啤酒等部門,都建立起很大的手工工場。
英國工場手工業的發展,不僅表現為生產規模的擴大,而且還表現為技術上的巨大進步。英國手工工場在生產技術方面的進步,與歐洲大陸上的大量工匠遷居英國有著密切的關系。在中世紀末期,法國與尼德蘭等國在手工業技術方面,特別是絲織業技術方面,都比英國進步,擁有很多技術熟練的工匠。但是不斷發生宗教戰爭,迫使許多信奉新教的熟練工匠逃亡到英國避難。
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西班牙鎮壓尼德蘭革命時,也有大批尼德蘭工匠逃往英國,從此以後就在英國東部地區定居下來。當時,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允許這些工匠定居下來,條件是每一戶外來工匠必須負責培養一名英國學徒。這些技術熟練的工匠湧入英國後,對於改良和革新英國的手工業技術,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並且使英國新建了一些過去沒有過的工業部門。英國的染織業¸製糖業¸陶瓷業的發達,就是同尼德蘭工匠的貢獻分不開的。
在十七世紀以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各種工業部門中,棉紡織業發展得尤其迅速。十八世紀初,運到英國加工的棉花只有一百萬磅,但是,隨著國內外市場的擴大,手工工場的生產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資本家為了追求越來越多的利潤,除了增加工人以擴大生產規模外,迫切希望改革生產技術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1733年,機械師約翰·凱伊發明飛梭。凱伊發明飛梭以後,一個織布工人可以做過去兩個工人的工作,使效率提高了一倍。後來, 凱伊的兒子又加以改進,發明了上下自動的杼箱,使用起來更為方便,織布能力更為提高。由於織布效率提高,出現了極其嚴重的紗荒。
由於棉紗供應不足,出現了紡與織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很長時間沒有得到解決,有些棉布工廠因缺紗而停產。棉紗價格猛烈上漲,接著紡紗工人的工資也提高了。這種情況,對於追逐利潤的資本家來說,是不能忍受的。為了解決棉紗不足的問題,政府也採取了各種措施。1761年,英國「藝術與工業獎勵協會」兩次懸賞,徵求新式紡紗機的發明。
1764年,蘭開夏郡內的詹姆士·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珍妮紡紗機的發明是棉紡織技術上一個巨大的飛躍,使棉紗的產量迅速提高,引起了紡織業的一系列變化,並且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因為棉紗生產成本的減少,也就使布匹的價格隨之降低,從而使布匹的需求量增大,這樣就需要更多的織布工人。
由於織工工資跟著棉布需求量的增長而提高,就使得原來兼營農業的織工逐漸拋棄農業,成為專靠工資收入的工薪階層。同時,珍妮機的使用排擠了舊式紡車,使那些買不起珍妮機的原來從事家庭手工業的紡工也放棄農業,到擁有珍妮機的人那裡去工作,從而成為雇傭工人。紡工和織工放棄的土地就為農業資本家所收買,小自耕農無力與資本主義大農場競爭,他們逐漸受到排擠而破產之後,也就淪落為農業或者工業中的無產者了。
珍妮紡紗機雖然大大提高了棉紗產量,但紡出的紗不結實,細而易斷。由於珍妮機帶動的沙錠日益增多,卻需要手工來搖轉紡輪,這樣就使人力越來越難以勝任。於是,便需要在質量和動力方面加以改進。1769年,鍾表匠理查德·阿克萊特發明了水力紡紗機。這種機器用水力推動,機器上安裝著許多滾軸,旋轉很快,紡出的紗質地堅韌。
由於水力紡紗機體積大,又必須設置在可以利用水力的地方,因此,它就不能象舊式紡車或珍妮機那樣安裝在家庭內,而必須建立廠房,集中工人進行生產。這樣,就為工廠制度的確立奠定了基礎。1771年,阿克萊特建立了第一個棉紡廠,成為最早使用機器生產的工廠主。水力紡紗機紡出的紗線雖然結實,但是很粗糙。因此,還需要繼續進行技術革新,以提高棉紗的質量。
1779年,工人賽米爾·克隆普頓發明了騾機。騾機綜合珍妮紡紗機與水力紡紗機的優點,紡出來的棉紗既結實又精細。此外,還提高了紡紗的效率,最初,騾機帶動二三十個紗錠,後來隨著機器的改進逐漸增加,到十八世紀末,已經有了能夠帶動四百個紗錠的紡紗機了。自從騾機發明與廣泛應用以後,集中從事生產的紡紗工廠迅速增加起來。
棉紗產量的大幅度增加,把織布拋到了後面,於是,紡與織之間又出現新的脫節現象。這種情況下,迫切需要改良織布機。1785年,牧師埃德門特·卡特萊特發明了用水力推動的織布機。但是,這種機器非常呆笨,銷路不廣。後來,經過拉德克利夫、霍洛克斯等人的改進,這種織布機才日益完善,逐漸推廣應用。
1803年,拉德克利夫還發明了一種整布機,霍洛克斯又發明鐵制的織布機器。經過改進的自動織布機,比手工織布提高了四十倍的效率。棉紡織業機器的使用又引發了其他行業的連鎖反應,不久在採煤、冶金等許多工業部門,都陸續有了機器生產。隨著越來越多的工業部門實現了機械化,一個新的課題又擺在人們面前,這就是動力問題。
眾所周知,水燒熱了之後就膨脹為水蒸汽。事實上,這個道理人們在很早就知道了。約在公元前二世紀末,亞歷山大里亞的赫羅,就認識到蒸汽的動力作用。在他的著作中,記載了他曾經製造過一種利用水蒸汽旋轉的玩具。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嘗試過設計一種利用蒸汽開動大炮的圖紙。然而,為了工業的目的把蒸汽用來作為動力的試驗,則是從近代才開始的。
法國物理學家尼斯·帕旁稱得上是第一個蒸汽力的實驗者,他於1680年在英國試驗成功第一台可以把熱能轉變為機械能的蒸汽泵。但是,帕旁的發明並沒有實際用於工業上。1698年,英國人托瑪斯·塞維利發明了利用蒸汽力而製成的抽水機,但是不夠堅固,經受不住大量蒸汽的壓力,常常破裂。1705年,鐵匠托馬斯·紐科門在塞維利抽水機的基礎上加以改進,製造出了第一台真正可用作動力的蒸汽抽水機。
瓦特在格拉斯哥大學擔任製造和修理自然科學儀器的工作時,注意到紐科門式蒸汽機之所以浪費很多熱量和時間,是因為汽缸里既要產生蒸汽,又要注入冷水。1765年春,瓦特終於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在安上一個隔離式冷凝器裝置後,蒸汽不是在汽缸內冷卻凝固,而是讓蒸汽通過一個閥門,進入一個單獨保持冷卻的冷凝器,這樣就不需要降低汽缸的溫度,真空也能夠不斷產生。
1769年, 瓦特製成第一台蒸汽機。這一年,瓦特以發明分離冷凝器,獲得他在革新紐可門蒸汽機過程中的第一個專利。但這種蒸汽機仍無法克服紐可門蒸汽機只作往返運動的缺點,不能使蒸汽機變成能帶動各種工作機的原動機。1781年,瓦特研製出一套齒輪聯動裝置,可以將活塞的往返直線運動,轉變為輪軸的旋轉運動,他因此獲得了第二個專利。
接著,為了進一步提高效率,增大蒸汽機的動力,瓦特對汽缸本身進行了分析與研究。1782年,瓦特試制出一種帶有雙向裝置的新汽缸,把原來的單向汽缸組裝成雙向汽缸,並首次把引入汽缸的蒸汽,由低壓蒸汽改為高壓蒸汽,他也因此取得第三個專利。
1784年,經過再次改進的蒸汽機,不僅能夠適用於各種機械運動,而且還增加了一種自動調節蒸汽機速率的裝置。1785年,一個使用瓦特蒸汽機的紡紗廠建成。很快,蒸汽機在棉紡織業、毛紡織業、采礦業、冶金業、造紙業、印刷業、陶瓷業等工業部門,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瓦特蒸汽機的問世,解決了工業發展中的動力問題。從此以後,只要有煤作為燃料,就可以開動蒸汽機。並且,工廠也是根據需要建立起來,而不再受河流水力的限制。馬克思說:「瓦特的偉大天才表現在1784年4月他所取得的專利的說明書中,他沒有把自己的蒸汽機說成是一種用於特殊目的的發明,而是把它說成是大工業普遍應用的發動機。」
蒸汽機的發明使機械化生產沖破自然條件的限制,是人類社會進入機械化時代的標志,從而大大加速了工業革命的進程。蒸汽機的廣泛利用,出現了發明和使用機器的熱潮,促使工業革命轟轟烈烈開展起來。
英國到處建立起大工廠,那些高聳入雲的煙囪噴出縷縷煙霧,龐大的廠房發出隆隆的轟鳴,打破了原來中世紀田園生活的恬靜。以此為標志,歷史跨入一個新的時代,人類社會由此進入了蒸汽時代。
煤炭可以說是近代工業的食糧,如果沒有煤,就沒有大機器工業的發展,也就沒有工業革命。正因為英國的煤炭儲藏量非常豐富,所以才支撐著英國工業革命的蓬勃發展。在中世紀,由於燒煤使空氣污染,封建統治者嚴厲禁止採煤。然而,由於工業革命的興起,英國對於煤炭的需求擴大,煤炭工業迅速發展。1846年,英國煤炭年產量已經達到四千四百萬噸,成為歐洲乃至全世界第一大產煤國。
隨著工業生產中機器生產逐漸取代手工操作,傳統的手工工場無法適應機器生產的需要,為了更好地進行生產管理,提高效率,資本家開始建造廠房,安置機器,僱用工人集中生產,這樣,一種新興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出現了。工廠成為工業化生產的最主要組織形式,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1840年前後,英國大機器生產已基本取代工場手工業,用機器製造機器的機器製造業也建立起來,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機器的廣泛使用,根本改變了工業的技術面貌,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工業革命造成的生產力大發展,使英國出現了空前的繁榮。
『玖』 19世紀,英國成為唯一的工業國的原因
拿破崙戰爭結束以後,英國估計歐洲市場將對英國商品重新開放,因而投資者擴大投資范圍,企業主擴大生產規模,商人擴大囤集的貨物數量。但是,歐洲大陸在經歷了長期的戰爭破壞後,購買力極為有限;戰爭的結束使軍需定貨停止;各國在戰爭期間也將自己的工業逐漸發展起來;加之美國在1812年的美英戰爭勝利後也實行高額關稅的貿易保護政策等,各國對英國工業品的需求量大為減少,英國工業生產過剩、大批工業企業倒閉、生產減縮,經濟呈現蕭條景象。1815年,英國政府為維護土地貴族利益而頒布了" 穀物法" ,規定國內市場的小麥價格每誇特低於80先令時,禁止外國穀物輸入。
" 穀物法" 對土地貴族階級有利,因為它把國內的穀物價格維持在很高的水平之上,從而可以提高地租;" 穀物法" 對工業資產階級不利,因為隨著工業的發展,開始需要大量的農產品,而高昂的穀物價格勢必引起勞動力價格的上漲和利潤的降低。工業資產階級與地主階級圍繞" 穀物法" 的存廢問題展開了斗爭。" 穀物法" 頒布後,英國糧價上漲、地租猛增。昂貴的穀物,使工人貨幣工資被迫提高,成本增加,利潤減少,削弱了工業產品的競爭能力;昂貴的穀物,擴大了英國各階層的吃糧開支,從而減少了對工業產品的消費;同時,歐洲許多農業國也採取限制英國工業品進口的措施,以抑制穀物法,使英國的對外貿易額銳減。1815年,英國出口總值為5100萬英鎊,1819年減至3500萬英鎊;英國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1800年為33%,1820年降至27%。
從1820年起,英國經濟開始復甦。國王喬治三世死後,其子即位,即喬治四世(1820-1830)。政府內出現了以坎寧和庇爾為首的革新人物,迫於形勢,他們感到只有對工業資本家和工人作一些讓步;才能鞏固土地貴族和金融巨頭的統治。英政府在自由主義策略的影響下,廢除了部分法令,並於1826年放寬穀物進口的限制,規定國內糧食價格高於一誇特60先令時即准許糧食進口。工業資產階級發動了反穀物條例的運動,因為" 穀物法" 的實行,嚴重地影響了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使工廠主難於壓低工資和降低生產成本,從而削弱了英國工業品的競爭能力。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分析的:" 當時在大不列顛棉織布廠內使用的10萬架蒸汽機和25萬架手織機,每年要消費4100萬磅麵粉來漿刷經線。漂白等過程所用的麵粉,又等於此量的三分之一。這樣消費的麵粉的總價值,依他計算,在過去10年間,每年等於342083鎊。和大陸麵粉價格比較一下,就可以看出,由穀物關稅強加在工廠主頭上的麵粉高價一項,每年已經等於17萬鎊。格勒估計,1837年,至少等於20萬鎊。" 19世紀20年代,工業資產階級曾企圖用改變穀物價格的辦法來廢除穀物條例,但沒有成功;以後,資產階級又試圖在改革議會制度的同時取消穀物條例,也沒有收到效果。但是,工業資產階級為了自己的利益採用種種手段迫使英國政府作出了一系列讓步:1823年通過了《哈斯基森林法》,英政府放寬了對其他國家航運的抑制和對外糧食進口的限制,同時,迫使英國政府與各主要國家訂立了互惠關稅協定,規定把輸入英國工業品的進口稅平均降低30%,還取消了絲織品的進口禁令,降低了原料、特別是生絲、羊毛、煤等的進口稅率,在1824年,英國工業資產階級迫使政府廢除了於1719年和1750年先後頒布的關於禁止熟練技工出境的禁令;1825年又迫使政府廢除了於1774年、1781年、1785年先後頒布的禁止工具、機器圖樣和機器出口的禁令;1841年至1846年期間,英國又取消了605 種商品的進口稅,降低了1035種商品的進口稅;1846年,在激進的自由貿易派推動下,皮爾保守黨政府廢除了限制糧食進口的《穀物法》;1849年,羅素輝格黨內閣又廢除保持近200 年的《航海條例》。這些法令和措施,特別是《穀物法》的廢除,在英國近代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標志著自由貿易原則對關稅保護主義的勝利,也標志著工商業資產階級對土地貴族的勝利。
英國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產業革命,是世界上最早進行產業革命的國家。產業革命對英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主要研究英國產業革命後指出:" 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採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彷彿用法術從地下呼喚出來的大量人口——過去哪一個世紀能夠料想到有這樣的生產力潛伏在社會勞動里呢." 英國的產業革命是以棉紡織工業為主導,並以蒸汽機的使用為代表的技術進步。英國的產業革命進入近代後期的初始狀況正如恩格斯所描述的:" 約在上一世紀中葉,英國是棉紡織工業的主要中心,由於對棉紡織品的需要急劇增長,那裡自然就成了發明機器的地方,這些機器藉助於蒸汽發動機,首先完成了棉紡織業的革命,接著完成了其他紡織工業的革命。大不列顛大片容易開採的煤田,由於採用了蒸汽,現在已成為本國繁榮的基礎。
伸延很廣的鐵礦緊挨著煤田,便於制鐵業的發展,而對發動機和其他機器的需要,更使制鐵業獲得了一種新的刺激。以後,在整個工業體系的這場革命中,發生了反雅各賓戰爭和拿破崙戰爭,約有25年,戰爭幾乎把所有競爭國家的船隻都從海上趕了出去,從而使英國的工業品在大西洋彼岸的所有市場和歐洲某些市場上獲得了實際的壟斷地位。當1815年和平恢復時,擁有使用蒸汽的工廠的英國,已經能夠供應全世界,而其他國家當時還幾乎不知道蒸汽機。在工業生產方面,英國已遠遠走在它們的前面了。" 20年代初,英國經濟由復甦而獲得進一步發展。" 在19世紀20年代初期,英國擁有紡紗錠,比法國大約多了3 ~4 倍,比德國多了幾乎十幾倍。" 但是英國本國的人口卻又比這些國家少得多。如"1830-1831年大不列顛人口為1650萬人,法國為3250萬人,德國為2970萬人,美國為1290萬人。" 18世紀下半葉以來,英國已將蒸汽機運用於紡織工業,到19世紀上半葉,蒸汽機已在英國棉紡織業較為廣泛的應用。蒸汽機的運用,是人類生產技術上的一大飛躍。
蒸汽機作為動力,它既不受地點條件的限制,又能普遍應用於各種工藝上。
蒸汽機的廣泛應用,推動了一切工業部門的機械化。英國資產階級採用蒸汽機於棉紡織業,使英國棉紡織品價格下降,從而在國際市場上不斷打敗競爭對手,奪取了棉紡織品的壟斷地位。如"1786 年英國100 支棉紗每磅為38先令,1790年為30先令,1800年為9.5 先令,1807年為6.75先令,1830年為3 先令。" 蒸汽機的廣泛使用刺激了煤炭生產的發展,同時也促使煤炭生產中更多地使用蒸汽機。"19 世紀20年代初期,英國煤的產量已經超過1400萬噸,而法國和普魯士各為100萬噸左右,美國僅有5-6 萬噸。""1825年,英國已有近15000 台蒸汽機,總功率達375000馬力,而法國僅有328 台蒸汽機,總功率為5000馬力,只相當於英國總功率的1 /75,1837年普魯士僅使用423 台蒸汽機,總功率不過7500馬力。" 英國在黑色冶金業的生產方面也處於領先地位。如"1825 年生鐵產量英國為590 萬噸,法國200 萬噸,俄國為158 萬噸,美國為91萬噸,德國為40萬噸。" 在冶金生產中,英國不僅在產量方面處於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的領先地位,而且在生產技術方面也遠遠超過了其他國家。在19世紀20年代,英國已基本上不用木炭冶煉生鐵,而其他國家中木炭煉鐵幾乎佔了統治地位。與此同時,英國在煉鐵和煤炭生產方面出現和採用了很多新的技術和發明。例如,在煤的開采中使用鑿井機、曳運機、蒸汽抽水機、安全燈等;煉鐵在採用煤或焦炭煉鐵的同時,利用鼓風設備使爐火不斷地燃燒,發明了攪拌法和碾壓精煉法,提高了煉鐵的效率和質量。因而,英國的煤產量、鐵產量大幅度增長,1850年煤產量達到了5000萬噸,鐵產量達到了230 萬噸。紡織、冶金、煤炭成為英國在產業革命中建立起來的三大支柱工業,為帶動其他部門的發展以及促使英國成為" 世界工廠" 奠定了基礎。此外,英國的鐵路、運河以及其他各種工業建設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18世紀以前,英國的交通主要是馬路,靠馬車作交通工具。未經鋪修路面的土路,往往被車輪壓出很深的轍痕,凹凸不平;到了冬季,情況更糟,城市間因道路受阻中斷聯系,因此,改善道路成為政府、社會支持的事業。1815年英國發明耐久鋪路方法。在1818-1829 年,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分別修建了約1000里長的優良公路。改良的道路成為把資本主義方式引向窮鄉僻壤的渠道。19世紀初期,英國造船業是採用進口的木料製造帆船。自從蒸汽機用在帆船上以後,英國把鋼鐵材料造船和蒸汽機結合在一起,於1820年製成第一艘蒸汽鐵船。1838年,第一艘蒸汽鐵船橫渡大西洋。蒸汽機運用於礦山、工廠和水上交通也取得了成功。但是陸上交通仍然依靠馬拉的車,載重量小,速度慢,很不方便。研製適用於陸上交通的蒸汽機車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英國人斯蒂芬遜1814年試製成功" 轉運發動機" ,促進了英國鐵路的大發展。在歷史上,斯蒂芬遜是自學成才的偉大發明家之一,他生於1771年,父親在一個煤礦當伙夫,沒有錢供他上學。斯蒂芬遜幼年生活艱難,當過牧童,他干過其它謀生的工作,後來成為一名管理煤礦發動機的工人。斯蒂芬遜對瓦特的蒸汽機和富爾頓的蒸汽機船非常感興趣,很想知道其中的奧秘,由於不識字,斯蒂芬遜從18歲開始進夜校讀書。在一個煤礦主的支持下,斯蒂芬遜的" 轉運發動機" 在一條9 英里長的路軌上行駛取得了成功。經過不斷改進,1825年,斯蒂芬遜親自駕駛他所設計製造的機車,牽引著幾十節煤車和客車,在從斯托克敦到達林頓長達40公里的鐵路上,以每小時24公里的速度順利到達終點。斯蒂芬遜開創了近代鐵路運輸的歷史。1826年,英國又修建了從利物浦至曼徹斯特的鐵路,1830年正式營運通車。1847年英國修建的鐵路已達到9400英里,1850年達到10500 英里。蒸汽機於19世紀上半葉開始在英國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從而帶動了工作機和蒸汽動力機的發明和改良,又促成連接這二者的傳動機的出現和發展,形成了動力機、傳動機、工作機組成的完整的機械體系。
蒸汽機通過傳動機推動工作機運轉,形成一個發達的生產體系。隨著英國機器製造業的發展,機器生產規格化,英國機器製造業所生產的蒸汽發動機、紡織機和蒸汽機車等向國外出口。1825年英國廢除了機器出口的禁令,從而使英國輸出的機器不斷增多,機器製造業已成為英國重要的出口工業部門之一。當時,世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生產率水平還比較低,而英國的機器製造業比其他國家發展得早並具有較高的技術水平,所以,英國的機器製造業在世界市場上佔有壟斷地位。在這一段時期,英國的對外貿易發展也很快。根據官方估價的出口額,在"1801-1850年間從2490萬英鎊增加到17540 萬英鎊,即增加600 %。" "英國在世界貿易總額中在1820年佔18%,1850年則上升為21%。" 英國在世界工業、貿易、運輸、科技等方面均領先於世界各國,因而英國便成為了" 世界工廠".英國" 世界工廠" 的地位的確立從英國國內來看是以蒸汽機廣泛應用於紡織、煤炭、鋼鐵、交通運輸,並以機器製造機器、大機器工業替代手工工業而佔主導地位,於19世紀40年代產業革命的基本完成為特徵的;從國際范圍來看是以英國在世界工業品的輸出和先進技術的輸出方面具有壟斷地位而言的。具體表現為英國成為世界各國的工業品、先進技術與設備的主要供應者,而其他各國相對成為英國的原料產地和廉價商品推銷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