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9世紀時期英國如何通過殖民地貿易獲取巨大利潤
19世紀英國對於殖民地的掠奪式殘忍的,那些事不需要用錢的,是血腥的、沒人性的。他們的主要貿易對象不是殖民地人民是那些歐美國家或是像中國、日本樣式的國家,結算貨幣為白銀或是黃金。然後這些白銀和黃金會以借款的形式發放以資源和海關沒抵押,然後繼續貿易。
❷ 英國皇室的收入來源是什麼
收入來源主要分為以下幾種方式:
1、790萬英鎊一年的財政撥款,這筆費用主要用於女王作為國家元首的日常開銷,也就是女王的「工資」。另有王室宮廷營運維護費、王室出行交通費等補貼來自納稅人。
2、女王名下也有主權地產「蘭卡斯特公爵領地」,經營收入可觀,但只能用於補貼王室的日常開支,不能作為個人收入。女王無權售賣,只有管理和經營權。
3、皇室地產、農庄收入,私人領地,從這些領地上取得的收入是不用納稅的。以及對皇室管理的建築對外開放收入的門票。
4、咨詢費,因為英國皇室的中立性,大量從政人員,希望得到皇室的建議,所進行的費用。
(2)英國憑借什麼獲取了巨額利潤擴展閱讀:
1、英國是君主立憲制國家,英國王室作為凝聚國家力量的象徵。
2、雖然英王的確擁有實質性權力例如解散議會、宣戰、警告權等(與日本天皇沒有實質性權力的區別)。但英國國王只是形式上的最高統治者和三軍總司令,他的權力早已在1689年《權利法案》讓予政府的實際領導人首相和議會(現時都是通過民選產生)。
3、首相可就重大事項與國王磋商,國王可以行使建議權、警告權,但決定權由議會和首相做出,不過最終也要在國王的同意權下認可生效。
❸ 1992年狙擊英鎊,索羅斯獲得巨額利潤的原理是什麼即怎樣利用匯率獲利
大規模的拋售英鎊引發恐怖情緒,導致英鎊貶值從中獲利。
英國經濟日益衰退,英國政府需要貶值英鎊,刺激出口,但英國政府卻受到歐洲匯率體系的限制,必須勉力維持英鎊對馬克的匯價。英國政府的高利率政策受到許多金融專家的質疑,國內的商界領袖也強烈要求降低利率。在1992年夏季,英國的首相梅傑和財政大臣雖然在各種公開場合一再重申堅持現有政策不變,英國有能力將英鎊留在歐洲匯率體系內,但索羅斯卻深信英國不能保住它在歐洲匯率體系中的地位,英國政府只是虛張聲勢罷了。
英鎊對馬克的比價在不斷地下跌,從2.95跌至2.85,又從2.85跌至2.7964。英國政府為了防止投機者使英鎊對馬克的比價低於歐洲匯率體系中所規定的下限2.7780,已下令英格蘭銀行購入33億英鎊來干預市場。但政府的干預並未產生好的預期,這使得索羅斯更加堅信自己以前的判斷,他決定在危機凸現時出擊。
1992年9月,投機者開始進攻歐洲匯率體系中那些疲軟的貨幣,其中包括英鎊、義大利里拉等。索羅斯及一些長期進行套匯經營的共同基金和跨國公司在市場上拋售疲軟的歐洲貨幣,使得這些國家的中央銀行不得不拆巨資來支持各自的貨幣價值。
英國政府計劃從國際銀行組織借入資金用來阻止英鎊繼續貶值,但這猶如杯水車薪。僅索羅斯一人在這場與英國政府的較量中就動用了100億美元。索羅斯在這場豪賭中拋售了70億美元的英鎊,購入60億美元堅挺的貨幣——馬克,同時,索羅斯考慮到一個國家貨幣的貶值(升值)通常會導致該國股市的上漲(下跌),又購入價值5億美元的英國股票,並賣出德國股票。如果只是索羅斯一個人與英國較量,英國政府也許還有一絲希望,但世界許多投機者的參與使這較量的雙方力量懸殊,註定了英國政府的失敗。
索羅斯是這場「賭局」最大的賭徒。下完賭注,索羅斯開始等待。1992年9月中旬,危機終於爆發。市場上到處流傳著義大利里拉即將貶值的謠言,里拉的拋盤大量湧出。9月13日,義大利里拉貶值7%,雖然仍在歐洲匯率體系限定的浮動范圍內,但情況看起來卻很悲觀。這使索羅斯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歐洲匯率體系的一些成員國最終將不會允許歐洲匯率體系來決定本國貨幣的價值,這些國家將退出歐洲匯率體系。
1992年9月15日,索羅斯決定大量放空英鎊。英鎊對馬克的比價一路下跌至2.80,雖有消息說英格蘭銀行購入30億英鎊,但仍未能擋住英鎊的跌勢。到傍晚收市時,英鎊對馬克的比價差不多已跌至歐洲匯率體系規定的下限。英鎊已處於退出歐洲匯率體系的邊緣。
英國財政大臣採取了各種措施來應付這場危機。首先,他再一次請求德國降低利率,但德國再一次拒絕了;無奈,他請求首相將本國利率上調2%一12%,希望通過高利率來吸引貨幣的迴流。一天之中,英格蘭銀行兩次提高利率,利率已高達15%,但仍收效甚微,英鎊的匯率還是未能站在2.778的最低限上。在這場捍衛英鎊的行動中,英國政府動用了價值269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但最終還是遭受慘敗,被迫退出歐洲匯率體系。英國人把1992年9月15日——退出歐洲匯率體系的日子稱做黑色星期三。
索羅斯卻是這場襲擊英鎊行動中最大的贏家,曾被雜志稱為打垮了英格蘭銀行的人。索羅斯從英鎊空頭交易中獲利已接近10億美元,在英國、法國和德國的利率期貨上的多頭和義大利里拉上的空頭交易使他的總利潤高達20億美元,其中索羅斯個人收入為1/3。在這一年,索羅斯的基金增長了67.5%。
❹ 19世紀後期英國的經濟發展有什麼特點�1�3
19世紀後期英國經濟發展速度遲緩。
英國作為「殖民帝國主義」國家,為了取得巨額利潤,把大量資本輸往國外,國內工業投資相對減少;它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老的工業部門設備陳舊;英國人心理較保守,影響了設備更新。
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實力對比發生變化,使原有的「均勢」遭到破壞。德國「容克資產階級帝國主義」的特點和軍事上的崛起,使它更富有侵略性。英德矛盾逐漸上升為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主要矛盾。
(4)英國憑借什麼獲取了巨額利潤擴展閱讀:
國是世界最早的工業化國家,也是世界近代歷史上的第一大殖民帝國。憑借雄厚的工業底蘊和遼闊的殖民地,英國人長期占據著世界經濟霸主地位。
19世紀中期,英國的工業產值超過了世界工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貿易額超過了世界的五分之一,英國人壟斷著世界的工業、貿易、金融和航運,英國人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經濟霸主。不過僅僅三四十年時間,美國就異軍突起,後來居上,很快在19世紀末超過了英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體。
❺ 19世紀中葉的英國憑什麼成為世界工廠你有何認識
英國廣闊的殖民地和海上霸主的地位是他成為世界工廠的根本。 因為19世界中期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都早已經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成為世界工廠的原因主要是英國當時擁有全世界最為廣闊的殖民地,「日不落」帝國就可以詮釋了。所以他可以在世界各地不計成本的收刮原材料然後依靠本土的工業技術進行加工,用最為強大的海上運輸作為流通 再以強權向殖民地高價出售。從而循環的獲取巨額利潤。英國廣闊的殖民地和海上霸主的地位是他成為世界工廠的根本 促成了英國在19世紀中葉成為「世界工廠」因素:①制度先進:17世紀較早進行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資產階級在國內的統治。
②殖民霸權:英國通過殖民擴張和爭奪,18世紀中期掌握了世界殖民霸權,擁有了廣闊的殖民地。
③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率先進行工業革命,1840年前後完成工業革命。(根本)
④經濟政策:英國政府全面實行自由貿易政策,促進了工業發展。
❻ 早期殖民掠奪知識點
1.葡萄牙與西班牙的殖民掠奪
背景
中世紀晚期,西歐商品經濟空前繁榮,需要拓展市場,推銷產品,尋找原料。新航路開辟後,歐洲人便開始了早期的殖民掠奪。最早進行殖民的國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殖民掠奪
概況
(1)葡萄牙人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建立了一些殖民據點與商站,如巴西、印度果阿、馬六甲和中國澳門,從而控制了從印度洋到太平洋的海上通道,並以殖民據點為基地在當地進行劫掠式的貿易
(2)16世紀,西班牙憑借強大的海軍艦隊「無敵艦隊」,在美洲建立起一個殖民大帝國。西班牙殖民者使用武力強迫印第安人無償開採金銀礦,還在當地開發種植園,強迫印第安人和黑人作為奴隸在種植園里勞作
2.英國的殖民擴張
開始
1588年,英國海軍在英吉利海峽與「無敵艦隊」進行了一場以少勝多的大海戰,「無敵艦隊」幾乎全軍覆滅。英國逐漸成為海上霸主,開始在海外擴張殖民地
殖民掠奪
方式
(1)建立種植園:17世紀,英國在北美建立了殖民地。英國殖民者在此建立大種植園,生產英國工業所需要的棉花、煙草、藍靛、糖等原材料
(2)三角貿易:為了獲取更大的利潤,英國殖民者也從事販賣非洲黑奴的活動。18世紀,英國商船從英國各地的港口出發,將火器、機械製品和酒等物品運往非洲傾銷;在非洲擄獲黑奴,運往西印度群島和美洲殖民地,賣給當地的種植園主;再購進殖民地盛產的蔗糖、煙草等產品返回英國。這個航程的路線呈三角形,故這個以販賣黑奴為中心的貿易被稱為「三角貿易」
(3)影響:種植園和黑奴貿易為英國帶來了巨額利潤
3.荷、法、英殖民爭霸
荷、法的
殖民擴張
(1)荷蘭一度控制著波羅的海、印度及美洲的全部貿易,因而有「海上馬車夫」之稱。進入17世紀,荷蘭加入殖民掠奪行列,入侵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從葡萄牙人手中奪取了馬六甲和錫蘭;一度強佔了中國的台灣;在非洲的好望角建立了殖民地;在北美洲建立了新尼德蘭殖民地
(2)17世紀下半葉,後崛起的法國也加入了殖民爭霸的行列,先後在北美洲、非洲和亞洲建立了法屬殖民地
殖民爭霸
為爭奪美洲、非洲、亞洲的殖民地和世界市場,從17世紀下半葉起,英國與荷蘭、法國發生了一系列戰爭,憑借強大的實力最終戰勝了荷蘭和法國,在世界各地奪取了大片殖民地,自詡為「日不落帝國」
殖民掠奪
影響
這一進程客觀上有助於歐洲殖民國家的資本原始積累,有助於世界市場逐漸形成,但也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在此期間,歐洲文化傳到殖民地,對殖民地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❼ 英國是不是靠掠奪殖民地和販賣黑人致富的嗎
資本主義列強之所以成為大國,掠奪海外殖民地養肥自己是一個重大原因。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是小國,它們稱霸時,殖民地遍及全世界。今天世界上,講葡語、西班牙語、法語的國家甚多,講英語的國家更多,這基本上都是殖民地時期形成的。葡萄牙人在非洲建立了殖民地,並且越過了非洲的好望角,進入印度,到達中國南海和日本,推向大西洋,在美洲建立了大片殖民地,一度壟斷了世界的香料、黃金、食糖貿易。葡萄牙是最早從事黑人貿易的國家,在非洲和歐洲之間,在非洲和美洲之間,葡萄牙從黑奴販賣中獲取了暴利。16世紀內,葡萄牙從非洲掠奪黃金270噸以上。在統治巴西的300年裡,葡萄牙掠奪黃金總值6億美元,還有3億美元的鑽石。
西班牙也從殖民地獲得巨大利益。除大洋洲外,世界各大洲都有西班牙的領土。非洲的突尼西亞,亞洲的菲律賓,拉丁美洲除了巴西,都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在拉丁美洲,把25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納入了西班牙帝國的版圖。西班牙在美洲從印第安人那裡掠奪了大量黃金。16世紀上半葉,西班牙每年從美洲運回本土的黃金2900公斤,白銀3萬多公斤。在佔領拉美的三百年期間,西班牙從那裡掠奪黃金數百萬公斤,白銀上億公斤
荷蘭在海外也建立了強大的殖民帝國。荷蘭成立的東印度公司,主要經營亞洲的殖民活動,首先搶佔了葡萄牙的殖民地印度尼西亞,也曾一度佔領我國領土台灣。西印度公司主要經營非洲和美洲的殖民活動。這兩個公司在海外搶占的殖民地,比荷蘭本土大60倍。西印度公司在非洲和美洲殖民地主要從事黑奴販賣活動。1621-1734年西印度公司總共販賣黑奴46萬人。18世紀初,荷蘭販賣奴隸總額佔到世界奴隸貿易額的一半左右。
光榮革命
英國在「光榮革命」以後的兩個多世紀中,參與了全面的殖民戰爭和殖民掠奪,建立了龐大的殖民帝國—號稱「日不落國」。雖然18世紀北美13個殖民地的獨立,給了英國殖民體系以打擊,但是英國絲毫也沒有放鬆對世界各地殖民地的掠奪。我們僅以1840年英國發動對華侵略的鴉片戰爭以前的歷史為例。在亞洲,17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佔領了印度的馬德拉斯、孟買和加爾各答,18世紀中葉英國出兵佔領孟加拉國,此後又數次發動對印度的殖民戰爭,到19世紀30年代,除中部、北部若干土邦外,整個印度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印度從此成為英國侵略亞洲各國的後方基地。英國用來打開中國大門的特殊商品鴉片,主要的產地就是印度的孟加拉國。1824年,英國又把馬來亞的檳榔嶼、馬六甲和新加坡合並為海峽殖民地。北美的加拿大和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在18世紀就成了英國的殖民地。澳大利亞西南的紐西蘭,也在1839年接受了英國的統治。19世紀初,英國還取得了西非洲的甘比亞、塞拉勒窩內和黃金海岸等地以及南非的開普殖民地。大略統計,19世紀前期,英國擁有的殖民地領土為二百多萬平方公里,人口達一億,掌握了資本主義世界的霸權。
19世紀中葉開始,英國或者獨自,或者聯合其它資本主義大國,多次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在中國取得廣泛的利權和勢力范圍。它運用東印度公司,運用鴉片走私,運用炮艦政策,在中國取得了巨大的利益。英國殖民主義者在印度強行輸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對印度的掠奪,馬克思當年在《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和《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的未來結果》兩篇文章里講得很多。在這兩篇文章里,馬克思第一次用唯物史觀並聯系無產階級革命的前景考察了殖民主義問題,嚴厲鞭撻了英國殖民政策,深刻揭露了英國殖民者對印度的統治給印度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揭穿了資產階級文明的真面目。他指出,如果資產階級文明「在故鄉還裝出一幅體面的樣子,而在殖民地它就絲毫不加掩飾了」,它的「極端偽善和它的野蠻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東印度公司
印度是英國海外財富的最大來源。據記載,僅1757-1815年間,英國東印度公司從印度攫取的財富達10億英鎊。20世紀初擔任過英印總督的寇松說過:「只要我們統治印度,我們就是世界第一;如果我們失去印度,我們將降成三流國家。」
英國從海外殖民地掠奪了多少財富,至今未能作出可靠的統計。
❽ 英國工業革命爆發的政治原因是什麼呢
不管是政治制度變革還是產業結構變革,都是經過較長時間的磨合發展的。
英國工業革命爆發也是經過較長時間的發展,在原始資本積累完成、君主立憲制度確立、技術革新的因素下才發生工業革命。接下來,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探析。
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海外市場擴大,促進棉紡織技術和動力技術革新17世紀末,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政局穩定,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隨著國內外市場的不斷擴大,棉紡織品的需求迅速增長,刺激了棉紡織生產方式的改進和新技術的發明。1733年,凱伊發明了飛梭,提高了織布速度。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一次能同時紡出80根紗線,大大提高生產效率。
❾ 洛克菲勒是怎麼樣通過囤積貨物為休威公司獲得了巨額利潤的
約翰在休威公司一共服務了三年半。在第三年裡,他自作主張地收購了小麥和火腿。
「約翰,你是怎麼搞的,竟自作主張買起小麥來了。我們公司是以居中介紹抽取傭金和辦理貨運來賺取利益,投機的生意可是從來不做的!」休威埋怨地說。
「董事長,根據新聞報導,英國即將發生飢荒,現在趁機把貨運到紐約再出口一定可以賺大錢。另外,我還訂購了80桶高極火腿腸呢!」約翰為自己頗有預測的經營頭腦而得意。他不止收購小麥、玉米,還購進肉乾、火腿等干鮮食品,甚至還賣食鹽。不久,英國真的發生了飢荒,休威公司把囤積的貨物向歐洲出口獲得了巨額利潤。一時間,約翰成了古亞和加河岸人們談論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