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企業現在怎麼樣了

英國企業現在怎麼樣了

發布時間:2022-05-21 11:35:57

『壹』 英國倫敦污染後,企業是怎麼轉型,經歷了什麼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倫敦是世界上最早出現霧霾問題的城市之一.20世紀50年代,震驚世界的「倫敦煙霧事件」讓「霧都」之名舉世皆知.現在倫敦已經基本拋掉了「霧都」的帽子,其中有許多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一、倫敦霧霾的發展歷程
19世紀,作為工業革命發源地和工業中心的倫敦進入工業急速發展期,大量化石燃料,尤其是煤炭的消耗量不斷增加,使得倫敦大氣污染愈演愈烈,工廠產生大量廢氣,形成了極濃的灰黃色煙霧,倫敦的空氣污染形勢漸趨嚴峻.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中期的100多年間,倫敦在冬季發生過多起空氣污染案例,最早的記錄甚至可追溯到1813年.隨後的1873年、1880年、1882年、1891年、1892年和1952年等年份又多次發生大氣污染事件,其中1952年12月的一次嚴重大氣污染事件最為典型 .
1952年12月4日至9日,大范圍高濃度的霧霾籠罩倫敦.據史料記載從12月5日到12月8日的4天里,倫敦市死亡人數達4000人,其中,48歲以上人群死亡率為平時的3倍;1歲以下人群的死亡率為平時的2倍.此外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也有顯著增加.在接下來的兩個月中,這起事件總共造成12000人死亡.這就是後來震驚世界的「倫敦煙霧事件」.空氣污染不僅損害人體健康,而且嚴重地腐蝕了建築物,還使土壤貧瘠,水質惡化,鳥類遠辟他鄉,並影響植物生長.
形成倫敦煙霧事件的直接原因是燃煤產生的二氧化硫和粉塵污染.燒煤的工廠排放的大量濃煙、汽車排放的機油廢氣和從歐洲大陸飄過來的污染雲,都令倫敦的空氣質量變得很差.當年的倫敦,工業排污量非常大,每天都有1000噸的濃煙從煙囪中飄出來,排放2000噸二氧化碳(CO2)、140噸鹽酸和14噸氟化物.更為嚴重的是,燃煤粉塵中含有三氧化二鐵成分,可以催化另一種來自燃煤的污染物二氧化硫氧化生成三氧化硫,進而與吸附在粉塵表面的水化合生成硫酸霧滴,混合了水蒸氣之後,就形成了800噸的硫酸.家庭燒煤也加劇了大氣污染.在集中供暖時代之前,寒冬的倫敦,數以萬計的家庭只能燒煤取暖.由於戰後經濟困難,政府將優質煤出口國外,而倫敦人則燒劣質煤,污染更為嚴重.當空氣不流通的時候,這些污染嚴重的黃煙就被「困在倫敦上空」,便形成了濃霧.這些硫酸霧滴吸入呼吸系統後會產生強烈的刺激作用,使體弱者發病甚至死亡.倫敦煙霧事件的間接原因是開始於12月4日的逆溫層所造成的大氣污染物蓄積.
隨後的1956年、1957年和1962年等倫敦又連續發生了多達十二次嚴重的煙霧事件.20世紀70年代中期,倫敦的「霧日」逐年減少,1980年則進一步下降.目前,倫敦有毒煙霧已銷聲匿跡,並成為全球的生態之城.
二、倫敦霧霾的治理過程
1952年倫敦的嚴重煙霧事件,促使英國人民開始深刻反思.英國政府開始「重典治霾」,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治理效果.1953年以來倫敦60多年的煙霧治理,按照其空氣質量的改善趨勢可劃分成四個階段 .
第一階段為准備階段(1953-1960).英國政府1953年成立了由比佛爵士領導的比佛委員會(the Beaver Committee),專門調查煙霧事件的成因並制定應對方案.在比佛委員會的推動下,1956年英國出台專門針對空氣污染的《清潔空氣法》.該法提出禁止黑煙排放、升高煙囪高度、建立無煙區等措施,並且在控制機動車數量、調整能源結構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同時,清潔空氣委員會(Clean Air Council)成立,負責監督空氣污染的改善情況,並從對空氣污染治理有經驗、有學識或有責任的人那裡獲取空氣污染治理建議.具體的管理措施包括由地方政府負責劃定煙塵控制區,改造家用壁爐,更換燃料,禁止黑煙排放;設立獎懲機制,對控制區內進行壁爐改造的合理費用,由地方政府補貼至少70%,而對違反條例的人員則依情節處以10-100英鎊罰款或最高3個月的監禁.1960年,倫敦的二氧化硫(SO2)和黑煙濃度分別下降20.9%、43.6%,取得了初步成效.
第二階段是顯著削減階段(1960-1980年).1968年,英國政府對《清潔空氣法》進行了修訂和擴充,賦予負責控制大氣污染的住房和地方政府部部長更多許可權,包括出台新的鍋爐顆粒物和煙塵排放限值的權力,和可以強制要求地方政府設立新的煙塵控制區的權力.1974年,政府頒布《污染控製法》(Control of Pollution Act),規定機動車燃料的組成,並限制了油品(用於機動車或壁爐)中硫的含量.這一階段最核心的措施,就是大幅擴大了煙塵控制區的范圍.到1976年,煙塵控制區的覆蓋率在大倫敦地區已達到90%.倫敦空氣中SO2和黑煙的濃度在第一階段還略有波動,但到了第二階段,整個城市的空氣質量便有了顯著改觀,SO2和黑煙的濃度在短期內均大幅下降,10年降幅超過80%.到1975年,倫敦的霧霾天數已經從每年幾十天減少到15天,1980年降到5天.
第三階段是平穩改善階段(1980-2000),倫敦大氣控制與治理的重點已從控制燃煤開始逐步轉向機動車污染控制.政府陸續出台或修訂了一系列法案,如《汽車燃料法》(1981年)、《空氣質量標准》(1989年)、《環境保護法》(1990年)、《道路車輛監管法》(1991年)、《清潔空氣法》(1993年)、《環境法》(1995年)、《國家空氣質量戰略》(1997年)、《大倫敦政府法》(1999)、《污染預防和控製法》(1999年).這使得倫敦大氣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規更加完善.
第四階段是低碳發展階段(2001年至今),此時倫敦的空氣質量和20世紀50年代相比,已經有了巨大的改善,SO2和黑煙濃度分別下降84.2%和47.4%,都不再是倫敦的主要污染物.2002年,倫敦市長經過廣泛咨詢後發布了倫敦的空氣質量戰略,其中詳細說明了倫敦要如何達到國家空氣質量目標.2003年,《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中首次正式提出低碳經濟概念,提出將於2050年建成低碳社會.此後,倫敦的空氣質量戰略在2006、2010年進行了兩次修訂.目前,倫敦空氣質量控制的重點是機動車污染控制,而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氮(NO2)和PM10.低層空氣中煙的污染有93%得到控制,酸雨的危害已基本消除.今天的倫敦,已成為一座「綠色花園城市」,並榮登吸引全球遊客最多的城市之榜首.
三、主要經驗
(一)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依法治理霧霾
倫敦曾經嚴重的大氣污染引起英國各界的高度重視.具體表現在:(1)依法治霾.1956年,在著名的《比佛報告》 (The Beaver Report)推動下,英國頒布了世界上首部空氣污染防治法案——《清潔空氣法》(Clean Air Act).在此基礎上,20世紀60-70年代,英國主要採取「末端治理」來治理空氣污染.除了不斷完善《清潔空氣法》,1968年以後,英國又相繼出台《污染控製法》(1974)、《汽車燃料法》(1981年)、《空氣質量標准》(1989年)、《環境保護法》(1990年)、《道路車輛監管法》(1991年)、《清潔空氣法》(1993年修訂)、《環境法》(1995年)、《大倫敦政府法案》(1999)、《污染預防和控製法案》(1999年)及《氣候變化法案》(2008)等一系列空氣污染防控法案,對其他廢氣排放進行嚴格約束,制定明確的處罰措施,以控制倫敦的大氣污染.英國根據國情,走以「立法為主,補貼為輔,全面推進,最終建立低碳社會」的模式,把建立低碳社會提升為基本國策.英國政府承諾,到2020年,將削減26-32%的溫室氣體排放;到2050年,將實現溫室氣體減排80% 的長期目標.(2)制定國家戰略,指導治理霧霾.從1995年起,英國又制定了國家空氣質量戰略,規定各個城市都要進行空氣質量的評價與回顧,對達不到標準的地區,政府必須劃出空氣質量管理區域,並強制在規定期限內達標.歐盟要求其成員國2012年空氣不達標的天數不能超過35天,不然將面臨4.5億美元的巨額罰款.為了符合標准,早在2003年,倫敦市政府開始對進入市中心的私家車徵收「擁堵費」,以此來改善公交系統發展.隨後英國提出《能效:政府行動計劃》(2004)、《氣候變化行動計劃》(2005)、《英國可持續發展戰略》(2005)、《低碳建築計劃》(2006)、《退稅與補貼計劃》(2007)、《英國能效行動計劃2007》、《國家可再生能源計劃》(2008)及《低碳轉型計劃》(2009)等一系列計劃與政策的出台,彰顯了英國政府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態度與決心.尤其是2009年低碳轉型計劃》勾畫出英國政府發展低碳經濟的國家戰略藍圖,目標是到2020年,英國的碳排放量在1990年基礎上減少34%,120多萬人從事綠色職業;700萬棟房屋進行節能改造,150多萬戶家庭將得到政府資助自產清潔能源;40%的電力將來自低碳能源;新車的平均碳排放量將減少40%.由於英國的大力推動,近年低碳經濟的理念在全球迅速傳播,並得到廣泛的認可.(3)加大財政投入.2009年英國政府撥款32億英鎊用於住房的節能改造,對那些主動在房屋中安裝清潔能源設備的家庭進行補償,預計將有700萬家庭因此受益.2009年4月,布朗政府宣布將「碳預算」納入政府預算框架,使之應用於經濟社會各方面,並在與低碳經濟相關的產業上追加了104億英鎊的投資,英國也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公布「碳預算」的國家.(4)構建協同配合的政策體系.英國在利用氣候變化稅、排放貿易機制等政策工具及低碳交通、「清潔煤炭」、碳預算等計劃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各種政策工具與計劃的特色,組成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有機政策計劃體系,低碳技術研發推廣計劃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已初步形成以市場為基礎、以政府為主導、以全體企業、公共部門和居民為主體的「低碳經濟」互動體系,促進低碳經濟轉型,促進可再生能源的發展.(5)設立各種專項基金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碳基金」 作為由英國政府利用每年大約有6600萬英鎊的氣候變化稅作為投資、按企業模式運作的商業化基金,有力地促進英國商業和公共部門減排CO2,加大投資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術.2008年英國政府啟動「環境改善基金」,可以將政府對低碳能源和高能效技術示範和部署的支持以及對能源與環境相關的國際化發展結合起來,提供相應的基金資助.為了在綠色運輸和能源項目中加大投資,2010年3月英國設立10億英鎊(7.49億歐元)綠色能源基金,改造運輸體系使用清潔燃料,提升低碳能源(如風能、海洋波浪能和太陽能)的利用,為數千人創造新的工作崗位.
(二)利用清潔能源等技術,大力發展低碳經濟
倫敦煙霧事件發生時,倫敦的煙塵最高濃度達4460 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日平均濃度達到3830微克/立方米.1950年代,倫敦的有關部門通過對大氣污染源進行分析,發現污染物主要來自工業及家庭燃煤,因此,他們除了劃定「煙塵控制區」,區內的城鎮只准燒無煙燃料外,還決定增加清潔能源比例,推廣使用無煙煤、電和天然氣,減少煙塵污染和二氧化硫排放;冬季採取集中供暖;發電廠和重工業設施被遷至郊外;政府採用補貼的辦法幫助居民改造燃具,而且要求市區和近郊區所有的工業企業都不準用煤炭和木柴作燃料,其產生的廢氣也均須利用物理和化學方法加以凈化,達標後才可排出等.英國還大力發展監控技術,建立大氣監測網.自1961年開始,英國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一個由450個團體參加的大氣監測網.監測網有1200個監測點,平均每小時對煙塵與二氧化硫采樣一次,每月測降塵量一次,其中倫敦、愛丁堡、謝菲爾德三個城市被列為重點監測區.再加上環保技術的推廣應用等,對控制倫敦的大氣污染和環境保護起到了重要作用.
伴隨著英國空氣質量的改善,英國的能源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65年燃料構成中煤炭的比例為27%,電和清潔氣體燃料佔24 5%,燃料油為43%;1980年煤炭僅限於遠郊區工廠使用,比例進一步減少到5%,電和清潔氣體燃料提高到51%,燃料油為41%.尤其是煤炭占總能源消耗的比例,從1948年的90%下降到了1998年的17%,而天然氣的佔比卻從0上升到了36%.2003年,英國首次正式提出低碳經濟概念,將於2050年建立低碳社會.2008年英國頒布《氣候變化法案》,政府承諾到2020年將削減26%-32%的溫室氣體排放、到2050年將實現溫室氣體的排量降低60% 的長期目標.2009年英國政府公布發展低碳經濟的國家戰略藍圖,大力發展新能源.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應中要佔15% 的份額,其中40%的電力來自低碳領域(30% 來源於風能、波浪能和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10% 來自核能).
(三)疏散人口和工業企業
為了解決城市人口和工業企業過於集中,而給市區帶來大氣污染等問題,倫敦在40年代末建成8座新城的基礎上,於60年代末在城市以北和西北地區又興建了彼得伯勒、米爾頓凱恩斯、北安普頓等3座新城(這3座新城距倫敦市中心的距離從80到133公里不等),這些新城的建設為人口和工業外遷提供了有利條件.在此基礎上,一方面倫敦政府利用稅收等經濟政策,鼓勵市區一些企業遷移到這些人口較少的新發展區;另一方面,各新城對吸引工業企業落戶也採取了積極的措施(當時的作法是,劃定工業區范圍,鋪設道路,建設不同規模的廠房以供出租,注意營造好的居住環境等,同時對優惠條件進行大力宣傳) 由於政府對外遷的優惠政策和新城具有的優惠條件,因此許多工廠紛紛外遷.自1967年起,倫敦市區工業用地開始減少,至1974年市區共遷出24萬個勞動崗位,以後又遷出4.2萬個.與此同時,新城企業由原來的823家,增加到2558家;新城的人口總數也由原來的45萬增至136.7萬(包括其他地區遷人的人口).
(四)加強對機動車尾氣排放的綜合治理
8O年代初,倫敦的機動車保有量已達244萬輛,道路交通阻塞日趨嚴重.同時,汽車數量的增加也引發了機動車尾氣排放對大氣的污染.面對這一嚴峻局勢,倫敦當局採取以下綜合治理措施.
第一,實行向公共交通、步行、騎自行車等節油、無污染的出行方式轉變的交通發展戰略,以減少對小汽車的依賴,從而有效降低機動車二氧化碳排放量.具體辦法有:設立公交專用道,設立1000英里長的自行車線路網,設立林蔭步道網,投資發展新型節能、無污染的公交車輛.
第二,擴大交通限制的范圍.過去倫敦的交通限制重點集中在中心地區的高峰時間內.隨著城市化和交通的發展,從內倫敦到外倫敦的各城鎮中心、主要的放射道路及高速公路,交通問題和空氣質量問題也日趨嚴重,因此,倫敦所有地區陸續實行了以限制為基礎的一攬子方案,同時,輔之以切實可行的土地利用和交通政策,防止了空氣質量和環境的進一步惡化.
第三,政府發布交通狀況白皮書.公告市民:為了限制轎車數量,減少堵車和空氣污染,將從2000年起提高停車費用,市內原有的各大公司、公共場所的免費停車場也一律改為收費停車場.
第四,加強對城市大氣質量的控制管理.政府制定的控制大氣質量的近期目標是,到2000年將CO2排放量降到1990年的水平.同時,建議政府制定有關機動車尾氣排放量的控制目標及實施細則.
第五,加強汽車製造業的技術改造,設計生產先進的環保型轎車.英國政府為了治理機動車污染,在多次修訂完善《清潔空氣法案》中增加機動車尾氣排放的規定,要求所有新車都必須加裝凈化裝置以減少氮氧化物排放,新生產汽車的二氧化碳排放標准在2007年基礎上平均降低40%.從2003年起,倫敦市政府開始徵收「擁堵費」,以緩解倫敦市中心的擁堵狀況,該政策減少了機動車排放對空氣的污染,增加了財政收入,為推行其他交通控制措施籌集了資金.
2008年倫敦政府推行低污染排放區政策,旨在加快污染嚴重車輛的更換速度,促進老舊車輛加裝減排裝置,降低車輛的污染排放,使倫敦的空氣質量得到改善.在低污染排放區內行駛的車輛必須達到一定的排放標准,否則將會被徵收費用.研究結果表明,與低污染排放區以外的區域相比,該措施的執行使得PM10污染濃度下降了約2.46%到3.07%.而且,倫敦的空氣質量戰略也強調,未來會通過不斷提升低排放區的准入門檻,加強對機動車排污的控制
倫敦市政府還公布了更為嚴厲的《交通2025》方案,限制私家車進入倫敦,計劃在20年內,減少私家車流量9%,每天進入塞車收費區域的車輛數目減少超過6萬輛,廢氣排放降低12%.在限制轎車排放的同時,英國政府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和公共交通.倫敦計劃2015年前建立2.5萬套電動車充電裝置.目前電動汽車買主將享受高額返利,免交汽車碳排放稅,免費停車.
(五)多措並舉,協同治理霧霾
首先,建立專門的管理、咨詢機構.為了加強對大氣污染的治理,大倫敦議會確定了17個不同的行業機構,分別制定實旖大氣污染控制的各項措施.
其次,科研機構參與治理大氣污染.倫敦在治理大氣污染方面很注意科研力量的參與,許多全國性的研究機構,以及大學、工廠都廣泛參與了科研工作.如以華倫泉實驗室為中心,根據遍布全英的1200多個監測站的測定結果,對煙塵和二氧化硫在空氣中的含量進行估算,據此提出不同地區控制大氣污染的不同措施;一些高等院校如阿斯頓大學、里丁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威爾士大學、謝菲爾德大學、利茲大學等分剝對車輛尾氣、空氣質量標准、控制污染物的捧放、空氣污染對農作物和土壤的影響、測定灰塵及其它污染物的儀器的改進、煙囪的設計安裝及環保產品的研製等同題進行廣泛深人的研究.
第三,鼓勵市民積極參與,監督治理.倫敦空氣污染的防控和治理,成績並不全歸功於政府,英國各大高校、環保組織與媒體也在形成合力,全民都是治理空氣污染的踐行者.倫敦國王學院、倫敦蓋伊醫院與倫敦聖托馬斯醫院聯合組建的國民健康保險制度基金會聯合主辦了一個有關「如何降低空氣污染對個人影響」的研討會,專門探討的是倫敦市每一位居民如何從自身做起改善空氣質量.倫敦國王學院還於2010-03-12在多個手機操作系統平台上推出了一款名為「倫敦空氣」的手機軟體,每小時向用戶免費推送倫敦空氣質量,讓倫敦居民對城市空氣質量有了進一步了解.英國是最早將空氣治理信息向民眾實時通報的國家.官方網路向市民發布倫敦地區實時空氣質量數據以及各污染物每小時的濃度和一周趨勢圖.
英國公民在環境問題的討論、決策、監督、執行上,有深厚的自治傳統和強大的社會根基.如果政府在治理空氣方面稍有疏失,主流媒體不會替政府粉飾遮掩而是大膽抨擊.比如2012年7月,《星期日泰晤士報》就引述環保組織「清潔倫敦空氣」所作的調查報告,質疑倫敦市政府只在監測點附近大灑化學溶劑,藉以美化空氣污染指數.英國公民獲知空氣信息的途徑也不被官方獨家壟斷.公民能直接透過《自由信息法》向政府環保機構索取相關數據,不得被拒絕.政府開設的「英國空氣質量檔案」網站、民間組織與倫敦國王學院環保組織合作開設的「倫敦空氣質量網路」均發布倫敦地區實時空氣質量數據.政府絕不敢指責民間監測組織「非法」、「違規」、「不科學」.
第四,加強城市綠化建設.倫敦市在城市外圍建有大型環形綠帶,至2O世紀8O年代該綠帶面積達4434平方公里,與城市面積(1580平方公里)之比達到2.82:1.遠期綠帶規劃面積可達5791平方公里,與城市面積之比可達3.67:1.倫敦綠帶的建設在置換城市空氣,保持生態平衡,改善城市環境,控制城市向外擴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園林綠化方面倫敦還十分重視生態園林,倡導建設「花園城市」的理念.這是倫敦自加世紀中期以來一直追求的目標,是一項調節城市大氣環境、保持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充分發揮綠化功能的具有戰略意義的舉措.目前,在寸土寸金的倫敦城市中心區,有三分之一的面積被花園、公共綠地和森林覆蓋.生態園林的建設不僅美化了城市,改善了大氣環境,提高了城市整體質量,而且使昔日破敗的城市衰落區以空氣清新、優美宜人、富有特色的綠色生態環境,吸引了眾多的投資者和觀光客.
四、對我國治理霧霾的啟示
從工業革命的先驅到生態文明的領跑者,英國為世界其它國家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提供了借鑒.
1.完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加強環境立法
只有嚴厲的政府制度才能減少污染.自由市場並不能解決污染問題.污染在經濟學中被視作外部因素,說明單個公司是不可能為解決污染問題而付出代價的,因此公司本身沒有動力主動去做.需要有政府制度來制約、規范,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鐵腕治理,才能減少污染.進一步完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加強環境立法,加快配套的環境法規的制定進程,加重對環境違法行為的處罰,有效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問題.嚴格依法行政,嚴肅查處環境違法行為,切實解決地方保護主義干預執法等問題;實行嚴格的執法責任制和過錯追究制,對執法人員不作為、瀆職的要嚴肅處理.
2.全面規劃、加快實施大氣環境治理戰略
區域大氣污染防治規劃是區域總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從協調經濟發展和保護環境之間的關系出發,對已造成的大氣環境污染問題提出改善和控制污染的優化方案.做好區域大氣污染防治規劃,採取區域性綜合防治措施,是控制大氣環境污染的重要途徑.同時,制定控制大氣污染的科技計劃、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計劃等,把大氣的綜合治理與利用,轉變為新興產業,徹底消除隱患,大力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3.科學技術是解決與治理大氣污染的關鍵
在英國治理空氣污染的過程中,科學技術發揮了關鍵的指導性作用.英國政府鼓勵企業採用大氣污染控制技術改革生產工藝,優先採用無污染或少污染的工藝,這是防治大氣環境污染的根本途徑.政府要求企業嚴格生產工藝操作,選配合適的原材料,有利於減輕污染或對所產生的污染物進行處理.安裝廢氣的凈化裝置,對污染源進行治理,使大氣環境質量達到標准.除通過攻關關鍵技術實現治污目標和產業突破外,科學技術更重要的意義在於通過科學研究為國家宏觀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決策過程越科學,可執行性就越好,政策就更可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4.提高認識,多措並舉、多管齊下天貓美國普衛欣提示:霧霾天氣出行記得做好防護。
從1813年的大氣污染,到1952年的嚴重大氣污染,英國為工業化付出了巨大代價,之後英國痛下決心治理倫敦大氣污染,根本扭轉局面花了20多年時間,完全改善用了50年的時間,這說明空氣污染治理工作的長期性與艱巨性.即使到現在,英國政府仍然認為在空氣質量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英國在其2007年戰略中提到,經過幾十年的治理,英國由於空氣污染對人們平均壽命的影響仍然達到7到8個月左右,直接醫療成本每年約200億英鎊.即使到2020年,2007年戰略中的所有政策都得到徹底的落實,英國政府仍然預期空氣污染將使英國人平均壽命縮短5個月.因此,空氣質量的恢復過程不是自然而然出現,它需要政府下決心制定和推行相關政策,並將公眾對此問題的關注轉化為對相關政策的支持和自覺執行.為避免災難再次出現,並最大限度保障經濟發展的需要,政府需進行嚴格管理並對相關領域科技創新進行有力投資和推廣,這是治理環境問題的可行途徑.

『貳』 請問英國衰落的原因是什麼 還有他具體在哪些方面衰落了

一二次世界大戰的大量人力物力的消耗和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大量殖民地獨立.在一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雖然是戰勝國,但是它和美國不同,美國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是在戰局將定的時候加入了即將勝利的一方,而英國卻是從頭到底,所以損失非常大,而得到的卻和美國相同.所以英國在世界大戰中其實相比與美國來說是失敗方.
在二次大戰中,英國飽受了德國的轟炸,工業設施受到重創,最後拚死拼活藉助美國的幫助才打敗德國,但自己內陸的工業損失是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恢復的.美國是個獨立大陸的國家,況且美洲大陸本來就是它自認為的"後院"所以相比英國有地理優勢,完全不必擔心敵對國家的武裝進攻.
在二戰之後,民族情緒高漲,英國在海外的大量殖民地相繼獨立,"英聯邦"成為了一個鬆散的組織.要知道英國在工業革命中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掠奪到了殖民地國家如中國、印度的大量廉價的生產資料,以及對殖民地的物資傾銷.當靠掠奪而崛起的英國失去了海外殖民地的時候,衰落是可想而知的

『叄』 二戰後英法等國出現了一些國有企業,現在怎樣了

20世紀4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英國經歷了三次大規模的國有化運動,英國議會通過一系列國有化法令,將銀行、煤炭、航空、運輸、電力、郵電以及鋼鐵等諸多部門與行業收歸國有。政府通過國有企業完全控制了國家的經濟命脈並左右著經濟的發展,國有企業數量大幅增加,國有經濟從基礎設施和某些基礎工業深入到了許多新產業和新技術部門,並直接控制了國民經濟命脈。到20世紀70年代末,英國郵電、通訊、電力、煤氣、煤炭、鐵路、造船行業幾乎為100%,航空和鋼鐵行業75%,汽車工業50%,石油工業25%都是國有的,當時國有企業的收入約佔全部工業產值的1/3。自20世紀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與其他西方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相比,英國出現了相對的經濟停滯,平均經濟增長速度放緩,通貨膨脹率攀升,失業率居高不下,英鎊不得不多次面對貶值壓力。接踵而來的是社會分歧、不安情緒和圍繞著國企改革問題的各種爭論,這在1979年隨著一系列惡性罷工達到頂點,該事件則成為此後英國「私有化」經濟變革的導火線。1979年撒切爾夫人上台執政後,開始大規模地進行了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革,拉開了經濟自由化的序幕,即反對國家過分干預,主張建立一種「小政府、大社會」的模式,在依靠市場機制、提倡自由競爭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私人企業的作用。其核心舉措之一就是積極推行公有企業私有化,以促進自由競爭,提高企業活力。

德國的國有企業大部分是二戰後由國家接收的企業,這些國有企業先後經歷過兩次私有化改革的高峰。第一次高峰是在上世紀50-60年代,主要是針對當時的四大國有企業即大眾汽車、煤鋼公司、電力礦山聯營公司和漢莎航空公司等競爭領域的國有企業進行私有化,目的是通過引入民間資本轉變企業經營機制,提高企業經營效率和競爭力。這一時期的國有企業改革主要表現在企業所有制形式發生變化,將國有股權轉讓給私人股東,並沒有伴隨企業的資產重組和結構調整。第二次高峰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重點是對通訊、郵政、鐵路等這些國家壟斷行業的國有企業進行改革,改革的目標是在保證這些企業能夠繼續為社會公眾提供滿意服務的同時,又要提高效率,減少國家財政補貼的負擔。

『肆』 英國企業陷入脫歐「後遺症」,政府提供了哪些解決辦法

據英國《衛報》23日報道,自1月1日脫歐以來,英國外貿企業不得不面臨額外的稅費負擔與批准許可,為此,英國國際貿易部門官員私下向英國出口企業建議,可以通過在歐盟境內注冊新公司的方式來規避邊境問題和相應的增值稅。

據報道,已經有兩家英國企業決定在歐盟注冊新公司,但仍有許多中小企業還未做出決定。一家面向歐盟消費者的英國銷售公司負責人表示,這是迫不得已的決定,而且這還意味著要裁掉一部分英國職工,並在歐盟國家重新僱傭員工。不過,他也表示,這確實能避免因跨境造成的時間延誤,並降低運輸成本。截至目前,英國國際貿易部門尚未對此置評。

貨運公司和物流公司真正擔心的是,未來幾個月情況會變得更糟。受影響行業的多位消息人士告訴記者,英國消費者目前還不會感到太大的中斷,因為1月份港口通常比較安靜,英國也儲備了貨物,為可能的無協議脫歐做准備。但隨著未來幾個月貿易量的增加,這種情況可能會發生變化,使邊境系統面臨額外的壓力。

『伍』 英國企業怎麼樣

外企工作環境好!待遇高!
而且管理機制很明朗!
有利於員工的相互溝通!
不過英國人做事都很認真!
一是一,二是二。。
沒有什麼變通!(用中國話就是死心眼)
但是讓感覺很輕松!
真的。。工作起來很快樂而且不會很累!
企業文化:沒有什麼特定的,求真務實!

『陸』 原本在香港上市的英國公司現在怎麼樣了

難道LZ不知道什麼叫一國兩制?
我汗

『柒』 英國造船行業的艱難發展,取經於西班牙,成就於海上貿易,如今怎樣

歐洲的造船工藝很大程度上源於阿拉伯帝國的技術輸入,並且在中世紀,歐洲的造船行業甚至不如一些內陸國家。當然這些都是曾經在蒙古帝國統治下的國家,造船工業在歐洲一直是取經於希臘的,可是希臘畢竟是小國並且國力有限。

同一時期的東亞,中國的造船工業卻一直保持領先地位。這主要還是因為周朝的基礎非常不錯,給予了中國一個非常完善的理論基礎,而這些理論基礎同樣也保存完好,直到明代中葉中國的造船工業依舊保持世界第一。可作為近代先驅的歐洲一直到18世紀中葉才有突破性的進展,除了改造帆船以外利用蒸汽機成了取勝的關鍵。

雖然蒸汽機的發明有利於商業發展,並有助於造船業,可是英國在主導貿易的過程中一直屬於世界工廠,即產品輸出國。所以英國通常都生產一些大噸位的商船,而在美國逐漸取代英國成為貿易第一輸出國時,英國開始逐漸將造船工業轉向軍事上,例如大型軍艦以及旅遊業用的輪船等,這些後來的鐵甲型軍艦的衍生品都是英國造船業進步的標志,這也是英國長期保持世界第一海軍的理由之一。

雖然在發展潛艇上英國稍有落後,可是在船舶的製造上,英國始終保持領先地位,直到今天英國也是為數不多能獨立生產船隻螺旋槳的國家。

『捌』 為什麼社會上很少聽說英企

因為英國企業是一般是不向外走的,而且英國的企業現在已經慢慢的比較沒落了,然後對於企業往外開的這樣的景象比較少。

『玖』 大英帝國的現狀是怎樣的

大英帝國的現狀就是,大英帝國依然聲名顯赫,但是實力不濟,處境尷尬。

<一>大英帝國實力不濟,主要表現在:

1,經濟前景不明朗,通俗點說,就是英國產業缺龍頭,英國企業缺塊頭,英國經濟看不到前途!

2,英國的綜合國力,已經無法為英國的國際地位,提供必要的支撐了。雖然英國依然在國際上頤指氣使,但是世界各國已不將英國當回事了。

3,英國經濟體量不大,但是還是位於世界前列。也就是說,英國經濟還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

英國脫歐後,也許正是因為沒有了歐盟的制度羈絆,或許更有利於英國與域外大國的經濟合作。這種情況也是不能排除的。

『拾』 2021英國經濟現狀及地位

在經濟方面,英國乃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在世界經濟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英國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據估計,英國GDP在2021年第三季度增長了1.3%,較上一季度(5.5%)顯著下降。目前,英國的實際經濟規模較2019年底疫情前水平低2.1%。在此之前,英國央行和路透社預估該國第三季度GDP增長1.5%。英國國家統計局稱,鑒於英國進一步放鬆疫情限制和重新開放經濟,第三季度GDP增長主要來源於服務業和醫療行業。
拓展資料
一、 經濟危機
第一,供應鏈危機。據英國國家統計局《商業洞察和經濟影響報告》,在所有納入統計調查的行業中,有11%的受訪企業表示,必須尋找原材料、中間產品的替代供應商或制定替代生產方案。這其中,建築企業所佔比例最高,達25%;汽車和摩托車配件以及維修行業分別佔20%和14%。在所有行業中,7%的受訪企業表示,無法獲得所需的原材料、商品或服務,也無法找到替代供應商,這其中食品加工行業企業佔比最大。
第二,原材料價格上漲。《商業洞察和經濟影響報告》顯示,有37%的受訪企業表示,其購買的原材料、中間商品或服務的價格漲幅大於以往正常的價格波動水平,其中報告最多的是建築和製造業企業。目前,很多企業已經將部分價格上漲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有15%的受訪企業表示提高了10月出售的商品或服務的價格,計劃上漲商品價格的企業數量高於此前的統計,其中批發和零售端企業漲價意願最強烈。
還有一個影響因素是加息預期。英格蘭銀行上周表示,第三季度的經濟增長比預期要弱,將密切關注英國政府在10月《就業保護計劃》退出後勞動力市場的狀況。11月初的議息會議上,英格蘭銀行表示,受天然氣價格上漲等影響,10月份通脹升至略低於4%的水平,11月將升至4.5%,預計在2022年4月達到5%左右的峰值。英格蘭銀行認為,為了在中期實現2%的通脹目標,可能需要在未來適度收緊貨幣政策。市場普遍認為,12月英格蘭銀行將加息15個基點,並在明年2月繼續收緊貨幣政策。
二、 堅固的倫敦金融城
二戰之後,英國這個曾經的超級大國開始逐漸衰落。全球范圍內掀起了反殖民主義和爭取獨立自由的浪潮。1956年,埃及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美國反對英法兩國對埃及的入侵,英國作為殖民大國的地位走向了終結。與此同時,美元的崛起也讓這個老牌金融強國感到了危機。倫敦金融城作為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決定採取行動,維護自己的地位。

閱讀全文

與英國企業現在怎麼樣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來款對於銀行有什麼影響 瀏覽:283
伊朗馬漢航班怎麼樣 瀏覽:546
今年印尼齋月什麼時間 瀏覽:262
伊朗的星期一怎麼寫 瀏覽:7
英國和美國有多少攪屎棍 瀏覽:926
伊朗的眉毛為什麼很黑 瀏覽:880
英國留學生接機注意什麼 瀏覽:853
印度摩托車怎麼上去的 瀏覽:120
伊朗語有多少阿拉伯介詞 瀏覽:361
印度什麼河水有多臟 瀏覽:576
從哪些方面理解印度 瀏覽:319
越南什麼商品暢銷 瀏覽:694
中國進口的冷鏈食品有哪些 瀏覽:686
義大利新工業區發展條件有哪些 瀏覽:53
越南改革有哪些思考 瀏覽:669
印度人為什麼喜歡吃炒麵 瀏覽:892
印尼國木是什麼 瀏覽:108
印尼英文簡稱是什麼 瀏覽:487
美國和伊朗的戰況怎麼樣 瀏覽:68
越南董姓有多少人 瀏覽: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