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英國的「篝火之夜 」是什麼樣的節日起源呢怎麼樣慶祝
在英格蘭,每年都有一個分外熱鬧的夜晚:夜空中,煙花飛舞;大地上,篝火熊熊。人們在干什麼呢?原來,他們在歡度「蓋伊·福克斯之夜」。
人們把每年11月5日的夜晚稱為「蓋伊·福克斯之夜」或者「篝火之夜」。那天晚上,英國舉國同慶。人們點燃篝火,把英國叛國者蓋伊·福克斯的人物模型扔到火中付之一炬。除此之外,煙花表演也是那晚不可缺少的,許多地方政府會組織盛大的煙花表演。
慶祝「篝火之夜」的歷史傳統與1605年的一個企圖炸毀議會、弒君的陰謀有關。1605年的一天,蓋伊·福克斯攜帶大量火葯潛入到倫敦議會大廈下面的一個房間里,企圖炸毀議會。
他被迅速逮捕,然後受到審判,最終判了死刑。在隨後幾個月的時間里,與「火葯陰謀」有牽連的另外一些人也相繼落網,最終也被處決。
為什麼福克斯及其同夥會策劃這場陰謀呢?因為他們對國家的一項法令不滿,因為法令「剝奪」了他們的宗教信仰。當時,這些人是天主教徒,而英國國王詹姆士一世和大多數英國人都是強烈反對天主教的新教徒。
陰謀被挫敗了,國王安然無恙,叛國者落網了。人們燃起篝火,慶祝勝利。從此以後,英國就形成了慶祝「篝火之夜」的傳統。
IN England one night a year comes alive as colourful fireworks explode in the night sky and smoke from giant bonfires floats across the land. All the noise and fires are made to remember the country's greatest traitor, named Guy Fawkes.
It is called Guy Fawkes Night or Bonfire Night and is held on November 5. Across the country parties are held where people light big fires. Often they throw models of Guy Fawkes on to the fire. Fireworks are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vening, with many local government holding big displays.
This tradition was started after an attempt was made to blow up Parliament and murder the king in 1605. Guy Fawkes was found in a room under the Houses of Parliament in London with a large amount of gunpowder.
He was immediately arrested and later tried in court and killed. Over a period of months other people in the "gunpowder plot" were discovered and killed too.
Fawkes and his friends were very angry because of a law that said they could not follow their religion. They were Catholic at a time when the king, James I, and most people in England were Protestant and violently opposed to them.
On the night that people found out the king had been saved and the traitor caught, they lit fires in celebration. This has become a tradition continued to this day.
『貳』 基督教常用祈禱語有哪些
基督教常用祈禱語有:
1、天父我感謝您,您是我的力量,我的幫助,您能使我的軟弱變為剛強,在什麼地方軟弱就在什麼地方使我剛強起來。
2、我的主,我們需要你,一刻也不能沒有你,只有緊緊地依偎著你,心中才有滿足有安息。
3、感謝主,因著禰背負的十字架,我們得了蒙恩的福分。我們仰望十字架,你是道路、真理、生命!
4、神啊,我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我們愛慕你的話語,像才生的嬰孩愛慕奶水一樣。
5、我的主,我要贊美你!因為你榮耀之名配的我們贊美,你是昔在、今在、永在的全能者,你的慈愛高及諸天,你的信實直到萬代。
『叄』 基督教向上帝祈禱語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心病還須心葯醫。下回不犯類似錯誤了,就不需要找精神寄託了。
『肆』 新教徒有哪些祈禱方式
禱告就是和上帝說話,向上帝陳明心意;將我們所願所需的呈獻給上帝。
禱告使我們認識上帝,接受恩典和造就,與上帝之間的生命連接與交通;藉著禱告用上帝的眼光認識自己,從而讓出自己、放下自己,讓上帝的權柄和旨意通行在自己身上,進而通行全地。禱告測驗著一個人的信仰是否真實,悔改是否徹底,心靈是否活潑。
禱告要帶著信心、誠實悔改、拋棄罪污、帶著恆心、奪取禱告時機來到上帝的面前。
禱告的內容:
BLESS:B-身體(body);L-學習(learning);E-情感(emotion);S-社交(social);S-靈性(soul)。
ACTS:A-崇拜(adoration),對上帝的頌贊敬拜(詩95:1-6);C-認罪(confession),悔改每一件所知道的罪(詩32:5);T-感恩(thanksgiving),為每一件事情感恩(腓4:6);S-祈禱(supplication),為需要代禱的人和事禱告(提前2:1)
禱告的時間:
隨時多方(弗6:18);一天三次(但6:10);晚上、早晨、晌午(詩55:17);每天定時(徒10:3、9);當注重清晨禱告(創19:27,詩5:3)。
禱告的形式:
禱告沒有一定的形式,可以出聲禱告,也可以在心裡默禱;可以使用一定的禱文,也可以不用固定的禱文;可以在清晨或者晚上定時禱告,平時也可以隨時禱告。反正神永遠、時時、每時每刻都在我們的身邊,我們什麼時候禱告他都聽到。
禱告結束時說:「奉主名求」這是主耶穌自己的吩咐和應許。最後說「阿門」,意思是「的確確實如此」「誠心所願」的意思。
呵呵,願主祝福你!
『伍』 基督教信徒喊阿門時作的手勢是怎麼弄的
一般手勢雙手抱住交叉握緊。在胸前畫十字的手勢一般為天主教徒。基督教沒有此手勢,要求由心發出祈禱,以此來展示自己的虔誠。天主教和東正教要求右手展開,五指並攏,以中指點額頭前胸左肩窩右肩窩。心中默念「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阿門。」 點額頭時念「因父」點前胸時念「及子」左肩窩到右肩窩時念「及聖神之名」雙手。
『陸』 基督新教的祈禱手勢
基督徒,沒那麼多講究,用心靈誠實和上帝說話就可以了
『柒』 什麼是英國新教
英國新教的教會是聖公會The Anglican Church,是英國的基督教教會。
英國的宗教改革,不是單純的宗教改革。
英皇亨利八世(1491-1547)的皇後是他的寡嫂卡特琳,亨利七世的寡婦。1520年間,皇後卡特琳已經過了40歲,亨利8世還是沒有子嗣,他想要和卡特琳離婚,再娶年輕的皇後給他生個兒子。
天主教是不允許離婚的,經過很多的抗戰,削減教廷對英國朝廷的權力,在1533年,英國終於脫離了羅馬天主教廷,和卡特琳離婚了。這樣就成立了聖公會。
亨利8世娶了安。寶玲為皇後,但是只生下伊麗莎白公主(後來的伊麗莎白女皇),3年後,以叛國罪為名,皇後被砍頭(不用離婚了)1537年他再娶了珍。西摩為皇後,給他生下了愛德華王子,難產而死。
亨利的宗教改革,留下了天主教和新教之爭。他的改革,不是單純的教義改革,而更多的是要擺脫羅馬教廷和教皇的控制。
聖公會的教義和馬丁路德改革後的教義相同,和現在基督教會使用的使徒信經一樣。聖公會只是傳統儀式和別的教會有些分別,不影響教義。
『捌』 英國宗教方面的問題
回答:吻兔濕哩
先知
4月11日 08:44 恩格斯認為:宗教對於具有世界影響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來說,是「當時資產階級利益真正的外衣」。⑴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首先是從清教反對國教開始的,宗教之爭成為了革命的直接導火線,它對革命進程也產生了深刻影響。
一
16世紀30年代,歐洲新教運動興起,羅馬教皇及天主教勢力衰落。英王亨利八世出於維護自己政治、經濟和宗教統治的目的,與羅馬教皇決裂⑵。1534年,英國國會通過了「至尊法案」,宣布國王為英國教會最高首腦,擁有任命教職和決定教義的權力,宗教法庭改為國王法庭,召集宗教會議的權力屬於國王,從而使英國教會成為國王手中的工具。同時,英國教會接受了加爾文教、路德教的某些思想,並保留了天主教的基本教義、主教制度和宗教儀式等許多傳統,形成了安立甘教,又稱聖公會,即英國國教。
1553年,信奉天主教的瑪麗(1553-1558)繼位,她恢復天主教,殘酷迫害新教徒,燒死異端達300多人,被稱為「血腥瑪麗」。
1558年,信奉新教的伊麗莎白(1558-1603)成為女王,並恢復了國教,在「血腥瑪麗」時代逃往歐洲大陸的新教徒紛紛回國。
開始於16世紀30年代的英國宗教改革,在客觀上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但封建專制統治的不斷加強勢必成為資本主義繼續發展的重要障礙,而此時的英國國教會作為封建專制的重要支柱,也就必然遭到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反對。⑶
從16世紀60年代起,英國出現了反對國教會的「非國教徒」,他們主張依照加爾文教來「純潔教會」,要求清除國教會中的天主教教義和教規儀式,清教徒由此而得名。
二
英國在資產階級革命前曾出現過一場頗為壯觀的利用宗教反對宗教(即利用加爾文教反對國教)的反封建啟蒙運動,掀起了一場清教運動。⑷
16世紀60年代中期,帕克大主教試圖強制性實行教士在聖事中穿法衣和儀式的統一,掀起了一場「法衣爭端」。那些堅執┓ㄒ碌慕淌勘蝗銜�槍�掏劍��切┚芫�┓ㄒ碌慕淌吭蟣蝗銜�喬褰掏健」燒�欽獬】此剖侵鶻逃胍恍┙淌恐�涔賾謁鏊槲侍獾姆制紓�ǔ1豢闖墒喬褰淘碩�鈉鷦礎?
清教運動的發生,與這個時期英國政治、經濟的發展變化有關。
首先,英國國教成為封建專制統治的支柱。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是為了加強專制王權,結束中世紀以來國王匍匐於教皇腳下的窘態。改革後的國教大肆宣揚「君權神授」論,而由國王任命的主教制,其實是對封建專制制度及封建等級制度的進一步確認。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其基本意義在於國家政治而不在於宗教交易方面。」 ⑹
其次,清教的教義反映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和要求。
是因為清教的教義接受了加爾文教的「前定論」觀點,人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上帝已經「預定」誰將得救,成為「選民」,誰將永遠沉淪,成為「棄民」,並以現世的成功與失敗、永生與犯罪、富貴與貧賤作為是「選民」或「棄民」的標志。加爾文教反映了「當時資產階級中最勇敢的人的要求」。⑺
最後,當時歷史條件決定了它是進行反封建宣傳最為行之有效的手段。
17世紀的英國,雖然資本主義經濟已有相當發展,但其意識形態仍受宗教的影響。披著宗教的外衣的反映社會各階級的思想,往往更容易被接受。
三
1637年,查理一世命蘇格蘭長老會在祈禱時必須使用英國國教的祈禱文,這極大的傷害了蘇格蘭人民的宗教感情。1638年大多數蘇格蘭人在貴族的領導下,簽署了《民族聖約》,他們聲明准備發動一場完全出於自衛的全國性抵抗運動,保衛他們真正的宗教和國王的權威。
1639年2月蘇格蘭起義軍進入英國邊境。查理一世為了籌措軍費抵抗蘇格蘭人,不得不在1640年4月13日下令召集已停開了11年的議會。但是這屆議會拒絕通過國王所需要的經費,並且對國王的專制統治及宗教政策進行了猛烈抨擊。查理一世在氣惱之下,在5月初又將它解散。
但是蘇格蘭起義仍在不斷擴大,解散議會無助於軍費的解決。查理一世又不得不在1640年11月3日從新召開議會,這屆議會斷斷續續存在到年,史稱「長期議會」。「長期議會」的召開標志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始。
1642年8月22日查理一世在諾丁漢的卡塞爾山頂升起了王黨的軍旗,對議會宣戰,從此開始了內戰。在內戰中,資產階級、新貴族、自耕農和城市平民,他們大多是清教徒,並參加了議會軍,這支軍隊在清教徒的著名代表人物克倫威爾的指揮下打敗了王黨軍隊。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在白廳前被斬首,5月19日英國被宣布為共和國。
議會的勝利與王黨的失敗,除了政治、經濟、軍事的因素外,還有宗教的因素。
首先,查理一世在宗教政策上的失誤,特別是愛爾蘭事件加速了他的滅亡。⑻
從17世紀,特別是30年代後,一直流傳著天主教徒將陰謀推翻新教國家,對新教徒進行大肆屠殺的傳聞。長期議會召開後,資產階級反對派就指控斯特拉夫伯爵在愛爾蘭招募軍隊,計劃借愛爾蘭的天主教軍隊顛覆英格蘭新教在教會和國家領域中的地位。⑼愛爾蘭起義使查理一世受到傳聞的不利影響。
1641年10月,愛爾蘭因擔心國王在與議會的斗爭中失敗而殃及天主教徒,發動了起義。議會堅信,愛爾蘭「叛亂」是羅馬天主教徒乾的事情,同時也是「萬惡的國王的謀士們」搞的陰謀。⑽
內戰爆發後,查理一世為了對付議會軍曾於1643年和1645年兩次同意與愛爾蘭天主教同盟「休戰」。這使人們越來越相信,他欲利用愛爾蘭天主教軍隊來摧毀英格蘭議會。⑾於是,廣大人民群眾在議會的保衛基督事業、抵禦天主教的反撲的號召下,加入了資產階級反封建的隊伍。不論是克倫威爾的「鐵騎軍」,還是以後的新模範軍,其中大多數是信奉清教的自耕農和城市平民。
其次,議會實施了有利的宗教政策,雖然並非一帆風順,但最終贏得了勝利。
內戰爆發後,由長老會把持了長期議會。1642年12月首先將主教趕出議會,接著取消英國國教。1646年廢除主教制。為了得到蘇格蘭的軍事支持,雙方議會於1643年9月簽定了「庄嚴的同盟和聖約」。蘇格蘭派出2萬多人的軍隊,幫助議會軍,王黨軍隊在兩軍打擊下失敗。此後長老派把長老會確定為英國國教,禁止其他教派舉行「聖會」,其宗教政策同時引起了以獨立派為首的社會各階層以及蘇格蘭的不滿。蘇格蘭長老會倒向國王,而長老派為保政權只得與國王和蘇格蘭妥協,下令解散受獨立派控制的軍隊。國王乘機發動第二次內戰,獨立派與平等派捐棄前嫌,取得內戰勝利,並將長老派趕出議會。獨立派上台後實行較為寬容的宗教政策,但是這種寬容是有限的,他們拒絕廢除什一稅,堅決鎮壓平等派和掘地派。其政策的失誤和軍隊的腐化最終招致了斯圖亞特王朝的復辟。⑿
四
1658年克倫威爾去世,英國國內一片混亂。1660年5月,查理登上王位,稱查理二世,開始了斯圖亞特王朝的復辟統治。
1661年,查理二世頒布「市鎮團體法」,要求各城市公務人員必須採用英國國教的聖餐儀式。1664年又要求一切牧師必須承認國教的基本教義,並宣誓絕不反對國王和國教教會。上述法令的頒布並非出於單純的宗教狂熱,而是有其政治目的的。在經過兩次內戰之後,許多城鎮的市政權力掌握在長老派和獨立派手中,法令的頒布意在取消資產階級對地方政權的控制,並以信奉英國國教的封建貴族代之。⒀1665年,頒布「五哩法案」,嚴禁清教徒進入重要城市,使國內工商業一片蕭條。
在1679—1681年召開的一屆議會中,就天主教徒詹姆斯伯爵的王位繼承權問題,議會分成兩派:以丹比伯爵為首的托利黨和以莎夫茨伯里伯爵為首的輝格黨。托利黨主要反映大土地所有者和英國國教高層僧侶的利益,他們擁護詹姆斯繼位,在宗教上多為英國國教徒;輝格黨主要代表金融資本家、大商人及一部分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反對詹姆斯繼位,在宗教觀上多為激進的國教徒和清教徒。
1685年查理二世去世,詹姆斯繼位,開始著手恢復天主教。1687年4月4日詹姆斯二世發布一個寬容宣言,給予包括羅馬天主教徒在內的所有基督教徒以信教自由。1688年4月27日發布第二個寬容宣言,宗教界嘩然。詹姆斯二世此舉幾乎遭到包括托利黨和輝格黨在內的英國社會其他各階級人士的反對。⒁
1688年6月10日,詹姆斯二世的第二個妻子,信奉天主教的義大利摩德納的瑪麗,生了一個兒子。人們原來認為在詹姆斯二世死後,把王位傳給他信奉新教的女兒的希望破滅了。1688年6月30日,兩黨的六位領袖和倫敦主教聯名發出一封邀請信,懇請詹姆斯二世的女婿、信奉新教的荷蘭執政奧倫治親王到英國保護英國的「宗教、自由和財富」。11月5日,威廉率領荷蘭海軍在英國登陸,12月10日,詹姆斯二世在眾叛親離的狀態下,逃往法國,這次政變被英國歷史學家稱為「光榮革命」。
1689年、1701年又先後頒布《權利法案》和《王位繼承法》,明文規定政教分立,國王必須由新教徒擔任,從而杜絕了天主教在英國恢復的可能性。
宗教改革後的國教成為了封建專制統治的工具,資產階級於是將能反映其要求的加爾文教作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清教運動成了革命前的思想啟蒙運動。作為革命的導火線的蘇格蘭起義也是由於查理一世的宗教政策引起的,同時宗教的因素又影響著王黨與議會的成敗。而作為革命尾聲的「光榮革命」也是在維護「宗教、自由和財富」的名義下發動的。
綜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倡導什麼宗教,反對什麼宗教,並非完全出於宗教的狂熱,更主要的是出於奪取政權、鞏固統治的目的,宗教斗爭的實質就是各階級間的政權斗爭。⒂
『玖』 新教是什麼英國新教具體內容是什麼
天主教主張通過神父與上帝溝通,所以天主教後來發生的事情大家可能都知道了,「贖罪券」,導致神職人員的節操撒一地,腐敗筆筆皆是。
這時候有個德國神父叫馬丁路德看不下去了,創立了一個新派別,叫基督新教,主張人可以直接和上帝對話,對《聖經》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形成不同的鬆散的教會,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宗教自由市場化「吧。
那英國為什麼是信奉新教的國家呢?這就是因為英國國王的「任性」,故事就是一部都市喜劇。
在英國國王亨利八世之前,英國是天主教國家,受梵蒂岡領導,後來這個國王因為老婆沒生子,要離婚,但是教皇就是不同意,亨利八世極為憤怒。不是基督新教對教義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么?亨利八世就成立了聖公會,宣布脫離羅馬教廷,將英格蘭教會成為了英國的國教。
值得一提的是,1553年,瑪麗女王曾恢復過天主教義,但是1558年伊麗莎白女王重新鞏固了聖公會的地位,正式宣布基督新教成為英國國教。如今,英國國王/女王必須是新教徒,如果同天主教徒結婚將不能繼承王位。
最後,回到那個有趣的對話,那為什麼中國統稱基督教呢?
其實中國的基督教是基督新教,由於新教的「相對自由」,基督新教傳進中國式做了本土化,自稱是耶穌教和基督教,不稱為新教,就這樣流傳開來了
『拾』 一個宗教祈禱的方式,是將食指和中指合並輕觸自己的額頭和雙肩,是哪個宗教
使用
十字聖號可劃在各自的身上作為一種禱告的形式,也可由神職人員劃在他人或物品上作為降福、祝聖的動作。司鐸規定使用右手降福,而主教雙手都可同時使用左手的動作則是右手的鏡射。
雖然一般人不論時地都可以在自身劃的十字聖號,但神職人員按照禮儀只能在特殊的時刻和合乎慣例的場合(見下方)劃記。
在如羅馬天主教的彌撒等禮儀中,聖號在某些狀況下被要求使用:信徒在致候禮時宣讀福音前(在前額、唇、心上的小十字)、禮成的降福禮時劃記;彌撒中灑聖水時領聖體後懺悔的總結、和領完聖體後祈禱的總結則是個人各自劃記。
主祭在祝聖體、血時在念基督最後晚餐所說的話前會在餅、酒上劃記。
在傳統拉丁彌撒中司祭會在"Canon of the Mass"時在餅上劃記25次,10次在祝聖前15次在祝聖後。在保祿六世彌撒(現代彌撒)中則只會在祝聖前劃記一次。司祭也會在執事宣讀福音前對執事劃十字聖號降福,另一個劃記的時間點則是彌撒禮成時。
羅馬天主教的主教在降福一大群人時會劃三次,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
在東方的傳統中,主祭和群眾比西方基督教會更經常劃十字聖號。在某些東方傳統中傳統上會在Ektenia禮儀中的祈禱在某個祈禱意向或提到某個聖人的名字後劃十字。
十字聖號也常在進出教堂時、開始與結束祈禱時、通過祭壇(代表基督)前時、提到聖三中三者時、接近聖像時劃記。
當一個正教會或東方禮天主教的主教或司鐸以十字聖號降福時,會以此種方式握住右手手指,形成耶穌基督的希臘文縮寫"IC XC":小指伸展為"I";食指與中指伸起,中指微屈,兩指形成"X";拇指碰觸放低的第三指表示兩個"C"。當一個司鐸以十字聖號降福時,他會舉起右手並將手指按照上述方式擺放,然後將手往下移動,接著往左最後往右。
主教會用兩只手降福(除非他拿著聖物譬如十字架、聖杯、福音書、聖像等等)用同樣的方法握住兩只手,但當他將右手往左移時,左手同時往右移,兩手交叉、左在右前,然後右在左前。
司鐸與主教的降福由三個動作構成,因聖三的光榮。
有些基督徒會用一種習慣式的方法劃十字聖號,例如:在回應察覺到的褻瀆時、或是在某些有不確定因素的事情發生前或發生時尋求天主/神的祝佑時。
在拉丁國家中人們常常在公眾場合劃聖號。
運動員會在進場前或比賽集合時被看到畫十字。
在虔誠基督徒的社會中十字聖號在每天的各個活動中都被使用。
例如在加東西後攪拌前用湯匙劃十字、家庭主婦將食物放進烤箱時祝福食物、陶工製作陶器前祝福陶土、在將麵包切片前用刀在上劃十字,因為麵包被認為代表基督的身體。在迫害期間(如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有些信徒會藉由用舌頭在口內仿劃十字來隱藏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