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英國人怎麼看待鴉片的對華輸入和鴉片戰爭
從史料上來說,按照如今的國際游戲規則來看,大清是實行了相當嚴格甚至變態的貿易保護主義,導致英國在與華貿易之中流失了大量的白銀(中國製品可以比較順暢地進入英國市場,英國的商品卻被清廷拒之門外)。所以盡管英國政府並不鼓勵,甚至官方曾出面譴責英商走私鴉片的行為,但是鴉片對華走私卻依然十分盛行。
鴉片戰爭的導火索,實際上是林則徐1839年率兵進入澳門,將所有的在華英商全部驅逐出陸境所致。而英國政府出兵的名義,是「保護大英帝國臣民在海外的安全」,意即林則徐的軍事行為威脅到了英國在華的僑民的安全(實際上的確有此威脅)。所以英國方面從不認為這是為了鴉片而進行的戰爭,而是為了獲得在中國的平等通商權而進行的戰爭。而且英國在戰時,國內分成兩派,輿論上,是反戰派佔了上風,甚至在開戰之前,還有反對鴉片交易的英國貴格派商船不顧英國海軍禁令,執意開往廣州進行貿易而遭到英國海軍炮擊警告的。
② 為什麼當年英國人為了彌補貿易逆差要賣鴉片
一,暴利;二,銷售一旦開始,煙民煙癮養成,銷量會爆炸性增長。實在賺錢呀。。。。。有人說會削弱體質,這個東西沒有證據證明是有意為之。主要是商業目的,後來禁煙出了政治問題,英國議會投票微弱優勢決定對華開戰。我們看到之後的南京條約,五口通商還有割讓香港,也都是為了遠東的商業和市場。英國不是昭和年代的日本,不會有人具備全盤性的滅亡中國的思維。
③ 簽訂南京條約時英國是怎樣的歷史狀況
當時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殖民地遍布世界可以居住的六大洲(除屬寒帶冰原氣候終年酷寒的南極洲外);又有「世界工廠」之稱,是當時世界上工業最發達的國家,其首都倫敦已取代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成為世界金融中心。
《南京條約》簽訂於1842年,那麼我們就來看看1842年以前的英國。
經濟:早在18世紀3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就發端於英國,1733年約翰·凱伊(John Kay)就發明了飛梭,1840年前後英國已經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實現了由傳統工場手工工業向近代機械化大工業的轉型,工業革命成果向歐洲大陸和美國擴散。工業革命的完成奠定了英國作為19世紀中期世界製造業霸主的地位,使英國工業資產階級更加急於尋找原料產地和商品出口市場。同時以東印度公司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殖民擴張的發展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形成,英國的商船遍布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印度、東南亞、中國成為其商品傾銷市場。在19世紀中葉的國際貿易中,英國對歐洲大陸處於順差,而對亞洲處於貿易逆差;以輸入工業原料為主,以輸出工業製成品為主。
政治:1832年英國議會頒布了《議會改革法案》,取消了一些「腐敗市鎮」的代表名額,重新劃分了選區,擴大了選舉權,使工業資產階級獲得了更多政治權利,有利於他們對外擴張。但由於工人待遇低且沒有充分選舉權,引發了1836~1848年「憲章運動」,激化了工人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
對外關系:1815年在滑鐵盧戰役中,英國名將威靈頓擊敗了拿破崙,這標志著英國在與法國爭奪世界霸權百年斗爭中的勝利,英國正式成為世界霸主。雖然此前英國輸掉過1775~1783年北美獨立戰爭,被迫承認了美國的獨立;但是這時英國已經囊括了包括直布羅陀、馬爾他、愛爾蘭、加拿大、英屬南非、名義上由莫卧兒帝國統治的印度、斯里蘭卡、下緬甸(1824年、1826年兩次英緬戰爭中從緬甸雍籍牙王朝奪取)、巴林、海峽殖民地(今西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地在內的大量殖民地。英國統治者肆意凌辱、壓迫殖民地人民,最終引發了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英國視自己為大西洋國家而不是歐洲國家,與歐洲大陸保持距離,對歐洲大陸實行離岸平衡政策。
④ 英國把這場戰爭叫通商戰爭,我們稱之為鴉片戰爭,為什麼兩國對這場戰爭的命名不同
因為對英國來說:由於當時中國處於「閉關鎖國」時期,虎門硝煙後英國以中國銷毀其鴉片為借口,他們打開中國通商口岸,向中國推銷廉價商品,為的是打開中國的市場,所以他們叫「通商戰爭」。
而對中國來說: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根本目的是要打開中國的市場;而直接目的是維護他們的鴉片交易,獲取暴利。因此清朝命名為「鴉片戰爭」。
1838年(道光十八年)冬,道光帝派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林則徐到任後,嚴行查繳鴉片2萬余箱,並於虎門海口悉數銷毀。為打開中國市場大門,英國政府以此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英國國會也通過對華戰爭的撥款案。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Anthony Blaxland Stransham)、駐華商務監督義律(Charles Elliott)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
(4)對貿易戰英國人是怎麼看的擴展閱讀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鴉片戰爭的失敗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得中國社會性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外國資本主義從中國得到了割讓香港島,賠款2100萬兩銀元,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通商,以及協定關稅權、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一系列特權,嚴重損害了中國的獨立主權。
政治
清政府開始一步步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隨著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和貿易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破壞,中國逐漸由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經濟
隨著列強向中國傾銷產品和對中國絲、茶等農副產品的收購,逐漸把中國捲入世界市場;原本佔主導地位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受到強烈沖擊,中國日益成為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的一部分。這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有利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但是外國資本主義進一步激化了階級矛盾,一定程度上致使了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
思想
鴉片戰爭後有一部分知識分子開始拋棄陳腐觀念,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尋求強國禦侮之道,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對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沖擊作用。社會矛盾上,隨著社會性質的變化,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變成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
中國人民的革命任務,從反封建變為既反封建又反侵略。由此,中國從封建社會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⑤ 英國人如何評價鴉片戰爭
於鴉片戰爭,我們從小看的是同樣的歷史教材,我們都知道1840年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正是因為鴉片戰爭,我們從傳統的封建帝國走向了半封建半殖民地,鴉片戰爭是西方列強為了掠奪東方財富的不義戰爭,所以我們比較容易在鴉片戰爭這個方面產生一些共識。
⑥ 請問:外國人對鴉片戰爭是如何解釋的
鴉片戰爭由建設性(客觀上起到的)和破壞性(主要)兩方面,外國人就是片面誇大其建設性,說是「一聲炮響給中國帶來了近代文明」。
⑦ 英國人是怎麼看待鴉片戰爭的
在英國,人們已將這場戰爭遺忘。這場中國視為近代史開端的戰爭,在當時的英國社會引發的波瀾,可能比清廷內部還要大。戰爭發動前,英國各界關於戰爭道義、成本的議論非常多,戰爭勝利後更是帶來極大震撼。英國人萬萬沒想到,大清帝國如此不堪一擊。
當時,英國人很喜歡中國的瓷器、茶葉、絲綢等,中國市場並不需要英國的商品,貿易因而出現逆差。需要強調的是,中國並不反對進口商品,它與亞洲各國的貿易比較通暢,對洋玩意兒很感興趣,像地圖、武器以及鴉片。
英國選鴉片而不是別的商品來彌補逆差,主要出於經濟上的方便,鴉片就在殖民地印度種植,成本很低。19世紀開始,英國意識到鴉片可以用作麻醉片,中國人也有消費需求。他們預感到這是一大商機。
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中國請求通商失敗是轉折點,由於沒有完成任務,馬戛爾尼等人回國後非常失望,他們消極地向西方介紹中國,由此而形成的負面看法主導著討論中國的話語空間,最終被英國人吸收了。
另外,英國新教教會的傳教熱情非常高,自我道德感非常良好,對已知的中國文明越來越不耐煩、不寬容。最關鍵的因素還是經濟利益,英國與中國交往的目的是要實現非常具體的經濟目標,英國人希望中國市場開放解決經濟問題,而恰恰又在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英國社會沒有更多耐心。
當時,英國國內的輝格黨贊成出兵,而托利黨反對,理由多是基於「道德」因素。其實,托利黨的反對有為了攻擊而攻擊的因素。英國體制下,打或不打還是要由議會決定。雖然贊成票與反對票差距很小,但並不影響戰爭的進行。
反對派會計算戰爭花費,更會考慮「道德」問題。如《泰晤士報》提到,「要保護一個『非法的麻醉片的貿易』而打仗」十分不義,這會讓國家在世界以及歷史上的名聲不好。「英國人如果打鴉片戰爭,以後還有什麼臉跟中國談文明?」19世紀的英國看上去挺有道德感。
清軍主戰派不很了解英軍諸如武器、艦船等情況。英軍有一些武器是全新的,甚至有的武器就是為了這場戰爭而發明的,比如復仇女神號(Nemisis),它不受風勢影響,能入淺水河,對清軍水師破壞力極大,它是英國政府在極秘密的情況下設計出來的。
更令人吃驚的是,戰爭打了三年(1839-1842),幾千人的英軍竟然沒有遇到後勤補給的問題。補給大多來自中國內地居民提供的吃穿。英軍攻打寧波時的一個冬天,士兵與附近的人民沖突不斷,當地人被迫提供食物。另外,在廣州,不少民眾也自發幫助,當導游、搜集情報等等,只要英軍給錢。這體現了中英雙方的「務實」行為,雙方很「現實主義」,民眾要掙一點錢,而英軍需要食物、情報,二者一拍即合。
普通的英國士兵或指揮官如何看待第一次鴉片戰爭?士兵不太考慮戰爭是否合法。他們多數人沒想到清軍會那麼弱,同時非常震撼一些滿人士兵的頑強抵抗,描述的語氣五花八門,有人輕松,也有人看到,那些中國士兵僅僅是因為技術落後,就那麼容易地被殺死了,實在令人沮喪、壓抑。在英國,你可以去很多地方查看軍隊的檔案,通過一些書信、日記等文獻感受更個人化的理解。
一個例子說有3000名清兵願意投靠英軍,不為錢財,只因不喜歡滿人,在他們眼中,滿漢差異大過華夷之別。當時不少漢人對滿人的制度系統很不滿意。我不敢說這是種族主義的因素,至少是有民族之間的沖突。之所以有漢人願意幫英軍,可能是「務實」的考量。
19世紀中葉的英國在全球都有戰爭,譬如英阿戰爭、英緬戰爭。而鴉片戰爭對英國的象徵意義更大。此前,英國眼中的中國是個大帝國,但通過戰爭把天朝打得一敗塗地,英國人的民族信心爆棚。他們萬萬沒想到,清軍比英軍落後那麼多。而同時,因為英國勝利的事實,國內此前的很多反對意見銷聲匿跡?。因為成功人們就忘記了曾經的懷疑。這是個很奇怪的現象。
19世紀英國的對外戰爭史上,鴉片戰爭不會占據比較重要的位置。戰爭范圍畢竟比較小,英國出兵沒超過1萬人,重要性不如1857年印度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起義。長期以來,西方人的世界歷史觀念里,中國是個邊緣的存在。英國人更關心大英帝國在印度、中東、非洲的活動。
英國一些觀察者認為鴉片戰爭前中國很封閉,是英國用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其實18世紀的清朝並不忽略或蔑視外來物品,他們盡量地在了解,這關繫到自己的權威以及經濟利益。還有人認為,封閉的清朝需要英國打開,他們太誇大英國的重要性了。如果說鴉片戰爭是中國百年「屈辱」史的開端倒符合事實。
有資料說這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反對帝國主義的開端。不恰當,中國走向民族國家至遲要到20世紀初。鴉片戰爭時的「中國人民」不是一個統一、團結的實體,帝國內部政治、社會、文化形態十分復雜。
辛苦整理,望採納
⑧ 一百年前英國人打貿易戰,為什麼不還手
01
「單邊自由貿易」,什麼意思呢?
自由貿易大家都知道,如果是一組國家互相降低關稅,讓貿易進行得更自由,叫「多邊自由貿易」。
比如WTO,就是這樣的多邊自由貿易組織。
如果是兩個國家,互相降低關稅,這叫「雙邊自由貿易」。
顧名思義,「單邊自由貿易」就是一個國家單方向地降低或者乾脆免收外貿關稅。
說白了,我跟誰做生意,誰收我的關稅,我不管,但是我不收你的關稅。
⑨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的外交態度是如何變化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的外交政策是侵略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的外交政策首先是縱容得態度後來是抵抗政策
⑩ 外國如何看待中美貿易戰
老大跟老二大家,首先死的是老三老四,所以很多大國都很擔心自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