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英國會計的一個特點就是真實和公允至上,基於這一原則的具體內容,解釋為何這一會計原則
英國會計的一個特點就是真實和公允至上,基於這一原則的具體內容,解釋為何這一會計原則?
㈡ 英美模式和歐洲大陸模式的會計區別是什麼
兩大模式會計特徵的不同為:
㈢ 英國會計模式和美國會計模式的區別(從大方向講,不需要詳細闡述)
在英美會計模式中,公司的利潤分配由公司自行決定。對留存收益,法律上沒有強制要求公司按一定比例提取法定盈餘公積,這是與歐洲大陸模式最大的一個差別。公司對於因特定目的而需要保存的留存收益,只能是暫時的,在特定目的達到或不再需要時,應轉回供利潤分配之用。而在歐洲大陸模式中,公司每年按法定比例固定提留的盈餘公積,則是永久性的,不能轉入未分配利潤。
(一)英國模式
根據英國《公司法》第117條規定:董事會在提出任何股息前,可從公司盈餘中提取他們認為適當的數目作為一項或多項儲備金,董事會可以自由決定把儲備金使用於最適宜使用盈餘的任何地方,在使用期間董事會可根據同樣的自由決定權,或是把它用在公司的業務上,或是用於董事會認為合適的投資(除公司的股份外)上。董事會也可為謹慎起見,將他們認為不宜分派的任何盈餘結轉下屆而不提作儲備金。上述規定表明:公司對於因特定目的而需要保存一部分留存收益時,決定權在公司董事會,並且認為有必要時才提。
由於英國對盈餘公積的計提不作法定要求,因此英國的財務報告中不存在「法定盈餘公積」項目。但對於根據董事會決定提留的儲備則要求披露。在英國資產負債表中,要求披露「對自己股票的儲備」(Reserve for own shares)、「公司條例(或章程)所規定的儲備」(Reserves provided for by the articles of association)等內容,並列於「資本和儲備」(Capital and reserves)欄下的第四部分「其他儲備」(Other reserves)中。如果公司當年根據董事會的決議不提取這些儲備,則不用披露,靈活性很大。
(二)美國模式
同英國做法類似,美國也沒有要求公司計提法定盈餘公積,留存收益的分配由公司自己決定。根據美國公認會計原則,留存收益分為「已分撥的留存收益(Appropriated rerained earnings)」和「未分撥的留存收益(Unappropriated retained earnings)」。
在美國,股份公司在進行留存收益的分配時,如果不用於支付股利而被指定為其他用途,並從當年稅後利潤中扣除,稱為留存收益的分撥(Appropriations of retained earnings),或稱為限制用途(或指定用途)的留存收益(Restrictions of retained earnings)。這個「其他用途」包括:用於公司股票回購(同德英兩國「對自己股票的盈餘公積」)用於公司擴張的內部融資以及公司章程的限制等。公司的稅後利潤在彌補以前年度虧損和用於指定用途之後,剩下的才是可分配給股東的留存收益,即未分撥的留存收益。在《特拉華州普通公司法》(Delaware General Corporation Law)第171條「特殊用途儲備金」中規定:董事可從該公司資金中劃撥出一部分,作為一項或多項儲備金,用於任何適當目的下的股息支付,且可對一項或多項儲備金子以撤銷。
美國的財務報告中有一張專門報表用來反映留存收益,即留存收益表(The statement of retained earnings)。這張表中涉及了留存收益的期初、期末數及股利分配情況,但對留存收益的分撥情況沒有披露。公司往往在資產負債表中對留存收益的分撥進行說明,一般是在「留存收益」項目後面加括弧註明分撥的金額及用途。另外,在財務報告附註中也對分撥情況予以反映。
㈣ 英國會計准則的特點
雖然英國追隨美國制定會計准則,但是英國會計准則與美國會計准則並不完全相同。與美國等國家的會計准則相比,英國會計准則大致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真實和公允的要求」至高無上
在英國,「真實和公允的要求」是至高無上的(The True and Fair View is Oerriding)。它是財務報告的指導思想,也是對財務報表的最終測試。因此,它對英國的會計實務具有強有力和直接的影響。財務報表只要能夠提供真實和公允的觀點,有時可以背離會計准則的要求,甚至可以背離英國《公司法》中的有關會計要求。
在英國會計的發展中,「真實和公允的觀點」雖然早已形成,並且在1948年就已出現在當時的《公司法》中;但是,關於這一概念的確切含義卻一直沒有得到明確的解釋。在1983年至1984年之間,英國兩位著名的律師Mary Arden和Leonard Hoffmann曾經合作寫了一份「聯合意見書」,對「真實和公允的觀點」的含義作了初步的討論。在這份「聯合意見書」中,兩位律師認為:財務報表是否能夠滿足真實和公允的要求,是法院決定的法律問題。
然而,一方面,法律對所要求提供的真實和公允的觀點沒有作出任何限定;另一方面,在沒有有關實務證據和會計人員意見的情況下,法院也不可能完成對真實和公允的觀點作出解釋的任務。並且,會計實務證據和會計人員的意見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會隨著會計的發展、經濟環境和商業實務的變化而變化,使得「真實和公允的觀點」也變成一個動態的概念。因此,在《1989年公司法》確立會計准則的地位以後, Mary Arden女士在1993年再次對「真實和公允的觀點」作了討論。ASB將Mary Arden女士的意見作為「會計准則委員會關於真實和公允的要求的意見」,列在了《會計准則前言》的附錄之中。
按照Mary Arden女士1993年的看法,《1989年公司法》帶來的變化將影響法院對關於遵守一項會計准則是否能夠滿足真實和公允的要求所作出的判斷。 MaryArden女士認為,法院可以援引《1985年公司法》第256節的條款,即法律政策支持(由法規規定的團體)發布會計准則,並支持會計准則;同時,法院還可以援引該法附表4第36A段的條款,該條款指出:(因為所作的要求是詳細披露不遵守會計准則的情況,而不是遵守會計准則的情況),因此,能夠滿足真實和公允的觀點的財務報表一般來說是遵守會計准則的,而不是與會計准則發生背離的。
由於根據《1990年會計准則(規定的團體)規則》,ASB已被認定為符合《1985年公司法》第256節所述的條件,成為法規規定的會計准則制定團體,因此,ASB制定的FRS以及它所認可的 SSAP實際上均已獲得了會計准則的地位。同時,根據Mary Arden女士的意見,能夠滿足真實和公允的觀點的財務報表一般來說是遵守會計准則的。因此,ASB認為,盡管「真實和公允的觀點至高無上」,但是,一般來說,只要能夠遵守ASB發布或認可的會計准則,就能提供「真實和公允的觀點」。在少數例外情況下,為了提供「真實和公允的觀點」需要背離會計准則時,也只需要披露發生背離的情況及其原因即可。
(二)會計概念清晰和明確
美國會計准則通常被稱為「公認會計原則」。由於歷史的原因,「公認會計原則」是一個十分混雜和含糊不清的概念。美國在「公認會計原則」中經常將「原則」、「實務」、「規則」、「慣例」、「方法」、「程序」等概念相互混淆,這種情況曾受到了查德菲爾德教授等人的嚴厲批評。與美國的做法不同,英國會計准則所使用的各種概念是比較嚴謹和明確的。例如,早在1971年發布的SSAP2「會計政策的揭示」 中,當時的ASSC就十分小心地區分了如下三個層次的概念:
1.「基本會計概念」(Fundamental Accountion Concepts):是指企業編制定期財務報表所依據的廣泛性基本假設,它們主要包括:(1)持續經營「概念;(2)」權責發生制「概念;(3)」一致性「概念;(4)」審慎性「概念。
2.「會計基礎」(Accounting Bases):是指將「基本會計概念」表達或應用到財務交易事項中所使用的方法。由於企業類型和交易事項的多樣化和復雜化,「會計基礎」實際上要比「基本會計概念」多得多,因此,有理由相信,處理某一特別事項可能存在不止一種被認可的會計基礎或方法。
3.「會計政策」(Accounting Policies):是指由企業自行判斷並選擇採用的那些最適合企業環境、最有利於企業編制財務報表的特定基礎。
在以上三個概念層次中,「基本會計概念」相當於美國的「基本會計原則」(包括會計假設在內),英國僅列舉了4條,其他一些原則雖然沒有單獨列明,但可以對它們作這樣的理解,即它們實際上已被公認,如果沒有特別說明,就假設它們已被遵守。「會計基礎」是在「基本會計概念」的指導下歸納或演繹發展起來的各種會計方法,屬於「標准會計實務」,即相當於美國的「會計准則」,但由於「會計基礎」眾多,使得同一經濟事項可以有多種「會計基礎」被選擇,而會計准則的發展則越來越要求縮小這種選擇的范圍,以減少會計實務間的差異,增加財務報表的可比性。「會計政策」是由企業管理當局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在可選擇的「會計基礎」中特別選定的某種基礎,就這點而論,英國的情況與美國沒有什麼兩樣。但是,不管選擇了什麼樣的「會計基礎」,為了增加財務報表的可理解性,企業都必須揭示其「會計政策」。
在ASB取代ASC以後,於1999年12月正式發布了「財務報告原則公告」。此外,還在2000年12月發布了FRS18「會計政策」,以此取代了SSAP2「會計政策的揭示」。在「財務報告原則公告」和FRS18中,ASB對各種會計概念作了更明確的界定。
(三)重視法律環境的制約
早期,英國也像大多數歐洲國家一樣,主要通過法律規范來約束企業的會計行為。在英國1948年的《公司法》中,已經提出了財務報表必須符合「真實和公允的觀點」的要求;而隨後修訂的《公司法》則逐漸規定了財務報表的形式和內容;1980、1981和1985年的《公司法》除了對財務報表的形式和內容作了更為詳細的規定以外,還制定了公司資產的估價規則;1989年的《公司法》更要求在財務報告中說明是否遵守了「適用的會計准則」。可能正是因為英國的立法制度比較健全,反過來在一定程度上又影響了英國會計准則的發展。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英國雖然開始仿效美國,通過民間團體制定會計准則,但是在英國所制定的會計准則中有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要求會計准則與法律保持一致,這一點也就成為英國會計准則與美國會計准則的顯著差別之一。英國《會計准則前言》在談到會計准則與法律結構的關系時,有這樣一段陳述:「……在決定什麼是最恰當的處理方法時,會計准則委員會還必須考慮應用准則的環境。報告主體必須遵守的法律則是這種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財務報告准則必須以保證會計准則與法律一致為目標,在聯合王國和愛爾蘭共和國現行立法以及歐盟指令的框架下加以制定。」此外,在英國大部分的具體會計准則中都專門設立了一節,單獨討論與這些會計准則相關的法律要求問題。可見,英國雖然與美國一樣也制定了會計准則,但是,英國有關法律(尤其是《公司法》)對英國會計准則具有相當大的影響。會計准則制定機構亦十分重視法律要求對會計准則的制約問題。
(四)努力與國際會計准則的要求進行協調
關於這一點,在英國《會計准則前言》中也作了如下說明:「在制定財務報告准則時,已適當地考慮了國際方面的發展。會計准則委員會支持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 (IASC)協調國際財務報告的目標。作為這種支持的實際行動,在每一項財務報告准則中均設立了一個小節,說明在處理相同課題時它與國際會計准則(IAS)的關系。在大多數情況下,遵守財務報告准則就能自動地保證遵守相關的國際會計准則。當財務報告准則與國際會計准則的要求出現差異時,報告主體應在本委員會的會計准則的應用范圍內遵守會計准則。」
近年來,ASB在制定會計准則時,還逐漸加強了與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等其他會計准則制定機構的合作與聯系。例如,FRS12「准備、或有負債和或有資產」就是與IASC合作的一個項目。另外,FRS11「固定資產與商譽的減值」和FRS14 「每股收益」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國際會計准則第36號「資產減值」和第33號「每股收益」的影響。
(五)漸受「歐盟」的影響
由於英國已成為歐共體(現為歐盟)的成員國之一,因此,歐洲大量的會計實務與規定已逐漸滲入了英國的財務報告之中。目前,英國會計准則不僅需要考慮與國際會計准則協調的問題,而且還要考慮「歐共體指令」和歐盟的其他會計要求。一個顯著的例子是,「歐共體」第4號和第7號指令對大型公司、中型公司和小型公司提出了不同的會計披露要求,並且允許小型公司在編制向公司注冊處申報的簡化報表以及向股東提供法定報表時,可以獲得更廣泛的豁免。受以上規定的影響,英國會計准則委員會在90年代後期制定並發布了「小型報告主體財務報告准則」。
㈤ 英國會計模式的重要特徵是強調什麼
英國會計的一個最主要的特徵是強調「真實 和公允」,這一要求在1948年的《公司法》中最終 確定之後一直沿用至今,並通過歐共體指令影響到 歐洲大陸的其他國家。
㈥ 美國會計模式與英國會計模式有什麼區別
1、原則不同。
美國會計模式是指美國會計制度、會計准則、會計方法與技術的總稱,原則基本上不遵循《公司法》。
英式會計模式是指英國會計制度、會計准則、會計方法和技術的總稱,服從於《公司法》及其不同時期修訂法案。
2、參與制定機構的主體不同。
美國會計模式被視為由民間機構制定公認會計原則的典範。
英國會計模式則是在不違背《公司法》的前提下,政府允許民間會計機構——會計准則委員會(ASC)制定會計准則。
3、所受影響不同。
美國的會計制度及其准則的制定工作,實際上是由政府的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授權民間會計機構去承擔的,而委員會自身則在背後起到支持、否決、指導和審査的作用。
英國會計模式受到歐洲經濟共同體指令的彩響與約束,同時又有義多支持、接受和遵守國際會計准則。
4、發展方向不同。
美國的會計模式自傾向於評價現在的會計模式,拓展未來的會計領域;英國的會計模式正在向歐洲經濟共同體會計模式和國際會計模式這兩個方向發展。
5、特色不同。
美國會計模式:企業的對外財務報表必須一貫遵從公認會計原則。
英國會計模式:公司除在財務報吿中提供傳統的「損益表」和「資產負僨表」外,還應提供「增殖表」和「雇員表」,提供闡明企業與政府之閭的財務關系和反映公荀未來財務狀況等資料。
㈦ 英國會計的一個特點就是真實和公允至上,基於這一原則的具體內容,解釋為何這一
會計行業掌控著一個企事業單位的經濟命脈,反映企事業單位,健康發展的真實情況,為發展方略的謀劃和制定提供依靠和參考,必須真實可靠,公允至上,來不得半點虛假和浮寬。
因此,這一原則既是企事業單位的共同財務紀律,又是廣大會計從業人員的基本行為准則,意義重大。
㈧ 美國會計模式和英國會計模式的特點
美國把制訂會計准則的權力委託給力量強大的會計職業界的代表組織,自己仍然保留對會計准則制訂的監督權和否決權。眾多的會計准則雖不具有法律地抄位,卻有很高的權威。由於美國證券市場發達,所以美國的會計目襲標主要是為投資者服務。
英國會計規范的主要特色,一是以公司法為依據,以真實與公允為指導思想,建立具有強制性的會計准則;二是英國會計准則起步晚於美國,借鑒美國的經驗,克服其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數量zd眾多、不便於掌握的缺點,形成數量較少的、系統的會計准則。三是小型企業採用簡易的會計准則。
㈨ 英美會計比較
隨著現代會計職業和職業團體的誕生與發展, 會計職業判斷愈來愈為西方國家會計理論界和實務界人士所關注, 我國新准則的頒布與實施, 由於其數量倍增, 體系龐大, 而且所要求的會計處理方法越來越復雜, 會計職業判斷獨具魅力。因此, 研究會計職業判斷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英美兩國都是世界上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經濟的市場化和現代化, 促進了會計理論和實務的豐富與發展。面對新經濟制度, 會計職業判斷愈來愈為西方國家會計理論界和實務界人士所關注, 特別是近年來,美國發生的一系列財務舞弊案, 促使美國會計模式的轉變, 也觸及到了會計職業判斷的變革。我國新准則數量倍增, 體系龐大, 而且所要求的會計處理方法越來越復雜。因此,研究會計職業判斷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本文試圖通過英美兩國會計職業判斷的基礎條件、實施范圍、程度、效果以及其特點等方面的對比分析, 揭示會計職業判斷在國際會計中的發展狀況, 並得出我國在會計職業判斷上的幾點重要啟示。
一、會計職業判斷的概述
現在教科書中鮮有對會計職業判斷進行系統理論描述的。會計職業判斷的英文原意為P rofes s ional Judgement, 根據加拿大特許會計師協會( CICA) 的研究表明, 會計職業判斷是在財務報告編制中的一個決策過程。這個過程是建立在會計人員的邏輯分析能力、積累的經驗、專業知識, 並遵循客觀謹慎原則基礎上進行的。有學者提出會計職業判斷是指會計人員在履行職責過程中, 依據現行會計准則、會計制度等規定的會計政策選擇范圍, 依據自身專業知識和職業經驗所做出的判斷性估計和選擇。筆者認為: 會計職業判斷的范圍應當涵蓋會計的全過程即會計核算、會計監督和會計分析, 不能局限於會計核算、編制報表, 其內容包括會計政策、會計方法的選擇與會計估計等。因此, 會計職業判斷可概述為會計人員( 包括注冊會計師) 在遵循一定會計准則、制度基礎上憑借其職業素質、專業知識和執業經驗, 對有關會計政策的選擇, 會計方法的使用以及新的會計問題的處理等所做出的甄選和決斷。它具有下面幾個特點。
( 一) 目標性: 判斷總與一定價值取向相關, 有特定的目標指向。一般說來, 會計人員運用職業判斷進行會計處理和揭示會計信息時, 除希望判斷和選擇結果能及時、恰當地反映企業當前財務狀況、經營業績和現金流量外, 還希望對各種確認、計量、揭示方法的選擇與應用能有效維護資產安全和增加企業效益; 而注冊會計師運用職業判斷進行審計處理時, 則希望選擇的政策和方法能有效地查錯糾弊, 促使企業建立起嚴格的內部控制制度, 在遵循法規、准則制度的基礎上,提高工作效率, 並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對決策有用。
( 二) 主觀性: 會計准則允許會計人員選擇不同的會計政策、方法對會計資料進行加工處理, 而不同的政策和方法得出的結果不同, 那麼哪一種選擇更接近客觀實際呢? 由於會計職業判斷涉及到會計人員的專業知識、職業素質和執業經驗等, 不同的人對會計政策和方法的選擇不同, 判斷的結果也不盡相同, 甚至大相徑庭, 其本身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主觀的成分。
( 三) 受制約性: 會計職業判斷屬於會計理論和實踐的內容之一, 會計的受制約性,也決定了職業判斷的受制約性。會計職業判斷受制於社會的外在約束機制, 如經濟、政治等, 還受制於會計某些自身特徵、原理和理論框架; 由於會計職業判斷的主體是會計人員, 它還受制於會計人員業務技能、職業素質、執業經驗以及職業道德水平等。
二、英美會計職業判斷的比較分析
比較英美兩國會計職業判斷的實施情況, 可以從兩國會計職業判斷的基礎條件、實施范圍、程度及其效果等進行對比分析,從而鑒別兩國在會計職業判斷方面的特點,把握其發展趨勢。
( 一) 會計職業判斷的基礎條件不同
會計法規、會計准則是實施會計職業判斷的基礎和依據。會計准則的制定模式與會計職業判斷密切相關。關於准則制定模式,目前的爭論有兩種: 一種是以基本原則( Bas ic Principles Bas is) 為基礎, 另一種是以具體規則( Detailed Rules Bas is) 為基礎。前者為英國的准則制定模式, 即英國會計准則以基本原則為導向, 法規和准則是一般性的, 在應用於不同情形時允許有相當的靈活性, 這為會計人員( 包括注冊會計師)進行會計職業判斷提供了足夠的空間, 使他們在會計、審計實務中有效地發揮專業判斷的能力, 並在保證會計實務處理、審計業務活動以及報表披露等符合基本原則要求的基礎上, 盡可能減少被規避事項的發生。英國的准則制定模式與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 IASB) 的准則制定模式類似。這種准則制定模式要求會計人員必須具有較高的職業素養、專業技能水平和豐富的執業經驗, 且可操作性較差。後者為美國的准則制定模式即美國的會計准則以具體規則為導向, 可操作性強, 會計人員實施職業判斷的空間小, 便於會計人員進行會計、審計實務的處理但很容易被規避; 另外, 它會誘導人們只注重交易的形式, 而忽視交易的實質, 致使獨立的專業判斷讓位於機械地套用規則, 從而導致會計人員和注冊會計師不負責任, 甚至對虛假財務報表顯得麻木不仁( 黃世忠, 2002) 。IASB 主席大衛·特迪爵士在評價這兩種模式時指出:「 規則基礎模式容易導致不健康的心態, 即准則沒有明文禁止的都是對的, 都可嘗試。其結果是詳細的規則往往被別有用心的公司和不道德的個人通過交易策劃和制度創新所規避; 另一個重要缺陷是不利於注冊會計師的專業判斷, 可能誘使會計人員只關注准則的細節而忽視對整個財務報表公允性的判斷。而以基本原則為導向的准則模式, 有助於公司的會計人員在基本原則指導下施行有效而合乎邏輯的專業判斷, 並克服機械套用規則的弊端從而減少被人為規避事項的發生。」
( 二) 會計職業判斷實施范圍和程度不同
客觀地講, 無論什麼樣的會計模式下,會計職業判斷都因准則的簡括性和指導性以及交易與會計事項的不確定性而存在, 並且涉及到會計、審計工作的諸多方面, 只是在不同國家, 其施行的范圍和程度有較大差別。英國會計職業判斷的范圍在以基本原則為導向的基礎上涵蓋了會計、審計工作的絕大多數領域, 主要有會計一般原則中需要運用職業判斷, 如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 重要性原則等;會計政策和會計方法的選擇中廣泛應用職業判斷, 如存貨計價方法、股權投資權益法和成本法的選擇等; 會計估計中職業判斷的表現為壞賬計提、資產減值准備計提、固定資產使用年限、凈殘值和或有事項的預計與處理等; 會計披露中運用職業判斷, 如合並報表編制中使用購買法, 還是權益法, 關聯交易與非關聯交易的確認與披露等; 會計師在審計工作中審計規則方法的選擇與使用以及審計報告編報的選擇等。不僅在上述范圍內, 還有其他很多方面, 英國會計人員都能施行切實有效的專業判斷, 以便及時、恰當、「 真實公允」地反映和披露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業績和現金流量。英國會計特別強調「真實與公允」的觀點, 突出講求「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
而美國顯然在會計政策、方法的選擇、會計估計的應用等方面給予會計人員施行職業判斷的餘地, 但總體來看會計人員進行職業判斷的范圍存在諸多限制, 這是由其准則制定模式即以具體規則為導向和一切以高度發達的證券市場為中心的宗旨所決定的。以具體規則為導向的准則模式下, 會計准則越來越復雜化、具體化, 囿於細節而偏離經濟實質。美國會計的一個系統失誤是,在過去30 年時間里, 准則制定已偏離了其目標, 他們頒布了龐雜而極為詳細的規則,使得會計人員成為條條框框的奴隸, 根本無法施行職業判斷。另外引起一些不道德的公司和人員故意策劃, 進行財務舞弊。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關於《衍生金融工具與長期保值會計准則》, 篇幅長達245 頁之多, 是世界上從未有過的最為冗長的會計准則, 應用起來極為繁瑣, 而且仍然問題多多。美國會計一切以證券市場為中心, 強調「充分披露」的原則, 目的是克服「 內部人」控制, 保護投資者的利益。而實際上並沒有做到這一點, 它在關聯交易與非關聯交易的確認與披露方面也存在很多漏洞, 由於准則規定得過細、太具體, 致使一些公司和人員鑽了空子, 安然公司的舞弊即如此。
( 三) 會計職業判斷施行的效果不同
在英國以原則為基礎的准則模式下, 會計人員廣泛施行職業判斷, 達到了目的, 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這主要表現為「真實與公允」的觀點得以全面體現, 會計、審計質量為國際會計領域的權威人士所認可。除巴林銀行因衍生金融工具制度的缺位而導致破產外, 英國公司並沒有像美國那樣出現一系列財務舞弊丑聞, 這顯然不能直接說明會計職業判斷的施行成果, 但至少可以說, 英國會計人員合理而符合邏輯的職業判斷對此是有較大的影響的。盡管美國的准則、制度既多且細, 但上市公司的問題仍然層出不窮。如通用公司、IBM 公司等也不斷傳出報表粉飾丑聞, 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被SEC 勒令重編會計報表。這一系列財務舞弊丑聞, 雖然其根源在於美國社會的制度安排, 但它與以具體規則為導向的會計模式不無影響, 甚至會計職業判斷的弱化, 會計人員不能獨立行使執業權力, 也是其影響的因素。
總之, 英國以基本原則為導向的准則模式, 逐漸顯示其優越性, 並受到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的認同, 在這種准則模式下會計人員能廣泛施行職業判斷, 在遵循客觀謹慎原則基礎上, 達到專業判斷的目的即「 真實公允」地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業績和現金流量, 有效維護資產安全並增加企業效益等。而美國以具體規則為導向的准則模式,存在諸多缺陷。過分強調准則、規定的細化,而忽視了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 容易被公司和會計師所規避; 另外, 限制會計人員正當的專業判斷而使其成為制度的奴隸, 對財務舞弊麻木不仁, 甚至參與造假。在暴露一系列財務舞弊案後, 美國各界改革會計模式的呼聲和要求很高, 並且正逐步著手變革。
FASB 目前借鑒國際會計標准委員會( IASB) 制定的國際會計標准( IAS) , 體現原則導向並增加了透明度, 大刀闊斧地刪減篇幅達10 萬多頁的GAAP 的規則。以便對公司會計信息和會計師從事審計時所考慮的問題做出簡明、寬泛的陳述, 更多地注重會計人員職業判斷, 讓會計師真正有權行使獨立執業的能力, 更好地履行審計委員會賦予的責任。
㈩ 中國會計制度與英國會計制度的不同及原因
加入WTO後,我國企業面臨著更多方面要與國際慣例相統一的問題。我國的公司要參與國際競爭,到國際市場上融資,都需要我國的會計准則進行國際協調。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我們要進行不同國家的會計准則比較研究,才能更好地實行會計准則國際化。
考慮到西方會計主要以美國為代表,作為一個經濟上最發達的國家,美國所頒布的會計准則很大程度反映了國際會計理論與實務的最高水平,並對其他國家,乃至國際會計團體制定會計准則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所以本文選擇美國會計准則作為比較研究對象,並分析其存在差別的原因。
一、中美會計准則差異分析
1.會計准則制定機制
(1)從會計准則制定模式看,我國會計准則制定主體是財政部會計司下的會計准則委員會,具有絕對的權威性;而美國當今的會計准則制定機構是FASB,是一個代表各利益團體的民間組織。我國會計准則目標是側重「政府利益」和「公眾利益」的雙目標指向;而美國會計准則目標只側重於「公眾利益」的單目標指向。我國會計准則是法的范疇;而美國其准則制定機構頒布的會計准則不具有任何法律約束力。
(2)會計准則的制定程序看,我國會計准則制定程序具有保密性和依附性兩特點,即保密性是指缺少多次徵求環節,依附性是指過多地依賴政府機構。美國會計准則制定程序的特點是充分程序,即在准則制定過程中遵循一套完整。充分、嚴密和穩定的程序,以保證准則制定的獨立性、公平性和公開性。
(3)從會計准則制定方法看,形式上我國同美國一樣,採用「概念框架法」,但在實際准則制定過程中,倒更多地表現為偏好集合法的原理。
2.基本會計准則
(1)從基本會計准則制定與實施看,我國的基本會計准則制定動因是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統一會計核算標准,保證會計信息質量」而以「會計法」為依據制定該准則的;而美國是基於改進會計准則的擬定工作,提高會計准則的質量的制定《財務會計概念公告》。我國的基本會計准則制定之初的用途是直接規范會計實務並指導企業會計制度的制定;而美國的《財務會計概念公告》主要是用來評價現有的會計准則並指導未來准則的制定。
(2)從概念框架的結構體系看,中美兩國在財務報表的目標,財務報表的質量特徵、財務報表的要素和財務報表的確認和計量都有所規定,但是我國在財務報表的目標這點上沒有明確的提出,只在《企業會計准則》的第十一條中提及,而這條也通常被認為是一般准則中的相關性原則。此外還有我國的《企業會計准則》在第四、五、六和七條提到基本假定的問題,這是美國所沒有涉及的。相反,美國《財務會計概念公告》中有關「在會計計量中使用現金流量信息和現值」的內容卻是我國所缺少的。
(3)從基本會計准則的具體內容看,在企業財務報表的目標上,我國服務對象定位過廣;在會計信息質量特徵上,美國會計准則強調相關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相比而言,我國的基本原則概念有些單薄且在有些原則的判斷標准上與美國也不盡一致;在財務報表要素分類上我國只有六類會計要素,而美國有十類會計要素;關於財務報表的確認上,我國與美國的判斷標准基本統一,但在具體的收入與費用的確認上中美兩國有所不同;在財務報表的計量上,我國比美國少了對現值計量性的描述。
3.具體會計准則
美國會計准則內容詳盡卻不注意全面性;而我國力求具體准則全面且要形成一個嚴密的體系。另外我國已頒布的具體會計准則,有些內容前後重復,對一些重要術語也缺乏必要的定義或解釋。
會計差異作為一種客觀存在,是有其深刻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原因的。的確,會計是在特定經濟條件下為特定企業服務的,並向外界提供有用的信息。無論是提供信息,還是使用信息都離不開其特定的環境因素。下面我們來探討一下導致中美兩國會計准則差異的主要原因。
二、中美會計准則差異的原因分析
1.中美會計准則的差異的經濟因素分析
經濟因素是影響中美會計准則差異的最主要的原因,起著決定作用。
(1)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水平說到底就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問題。它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一國的會計理論與實務水平,反映各國的會計准則制定模式、制定目標和具體內容。經濟較為發達的美國,是以私營經濟為主體,其會計准則的目標強調為投資者服務,提供投資者進行決策的會計信息,維護投資者的權益;其會計准則也是由民間團體來組織制定,政府幹預程度有限,所以其會計准則的制定模式是民間團體模式。此外,美國經濟發展水平高決定了其經濟業務的復雜性,所以它的具體會計准則內容也就比較完善。而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強調會計信息是為國家宏觀經濟管理服務,而且會計准則是由國家的行政部門負責制定,民間組織作用很小,其會計准則的制定模式相對來說,可以劃歸為政府管制模式。另外,由於經濟發展水平低,經濟業務簡單,我國的具體會計准則的內容較少,並且內涵也不夠豐富。
(2)企業的產權。如果一個國家的產權絕大部分是公有的,私有部分僅佔小部分比例,那麼這個國家的會計制度往往是高度統一的,政府的行政干預常常會對會計准則的制定起著重要作用,會計信息也首先是服務於國家宏觀經濟管理。就我國來說,雖然近年來我國的經濟成分有多元化的趨勢,但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模式並沒有改變,所以我國企業的國有化成份比重相對較大,這種產權形式決定了我國會計准則規范的會計信息首先在於滿足政府宏觀經濟調控的需要,會計目標也側重於「政府利益」:而美國是實行自由市場經濟體制的代表,私有制企業占絕對優勢,這種產權形式決定了美國會計准則規范的會計信息主要是滿足投資者進行經濟決策的需要,所以在會計准則的制定中尤其注重保護證券投資者的利益,其會計准則的目標也是偏向於「民眾利益」。
(3)國際經濟活動的規模和水平。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通常會促進其對外貿易的關系的不斷增長和跨國公司的不斷壯大,而這些貿易活動的開展和跨國公司的發展,則會計報表的合並。外幣折算和國際轉移價格的制定等一系列的問題,會越來越引起准則制定機構的關注,最終導致這方面具體會計准則的出台。比如美國在其FASB的第152號《外幣折算》頒布於1981年,是規定了跨國投資而產生的外幣折算的具體會計准則,而我國在國際經濟活動的規模和水平上都大不如美國。此外,一個國家若是參與國際或區域性經濟組織較為活躍,則該國的會計准則往往就相對國際化。我國鑒於改革開放和經濟體制轉軌的需要,一改過去一統到底的會計制度的規范模式,而改為會計准則與會計制度並行的兩種會計規范模式,但是相信,隨著我國不斷地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我國的會計規范必然會走向會計准則單一會計規范的模式。
2.中美會計准則的差異的政治因素分析
政治因素在各國的會計准則制定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政治傾向和所處的政治環境,都會對會計准則的制定模式、指導思想和具體的會計方法和程序產生影響。在某種政治因素的誘導下,甚至還會影響到會計制度的傳播,比如現今的國際會計准則雖然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准則的制定中謀得一定的發言權,但還是基本以英、美國家的會計准則為藍本而建立的。
3.中美會計准則差異的教育科技因素分析
教育的水平具體到會計准則的上講,就是指會計教育水平和會計職業隊伍的素質問題。這種教育水平的不同也影響了中美兩國的會計准則內容和方式。就會計教育水平而言,在這方面美國是相當高的,幾乎任何一個公民在日常生活中都要用到會計知識,比如在納稅方面和公司的管理方面等,相應地其會計職業隊伍的素質也是比較高的,同美國相比,我國現階段無論在會計教育水平還是在會計職業隊伍的素質上都不如美國,盡管我國已通過各種途徑進行各種會計財務知識的繼續教育,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與美國相比,還依舊存在一定的差距。正是如此我國在現階段仍舊實行會計准則與會計制度同時並行的兩種會計規范形式。此外筆者認為,這也是為什麼我國的《企業會計准則》難以完全借鑒美國的財務概念框架,取消其法律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科學技術的進步從表面上看,只是會影響會計核算工具的更新。比如計算機在會計核算中的運用,改變了會計信息的處理過程,加快了會計信息的整理和傳播速度。但是科技的發展水平同樣也會影響會計准則的內容。由於美國科技水平的發達,其在具體會計准則的制定上較之他國也總是先行一步。從美國FASB現有的137個《財務會計准則公告》看,其中有大多數內容是涉及到創新的金融工具的問題,比如SFAS133《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動的會計處理》(該准則的生效已在 SFAS137號中規定予以推遲),該准則的出現不能說與科技的發展不無關系。我國由於科技發展水平總體上相對落後美國,而會計准則的制定相對科技的發展來說總是滯後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國的具體會計准則制定在這方面還是一個空白點的原因。
美國或許並不是中國發展的偶像,比如在環境污染方面。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國家的發展、行業的發展都更多的類似長跑,跑在前面的人,有後起者更多學習的要素。我們可以從美國國去會計的發展進程中看到我們現在的影子。因此,對比中美會計准則之間的差異可以使我們會計准則在國際化進程中少走彎路,盡快完善我國會計准則,盡早與國際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