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國工業革命首先發生於棉紡織業部門的原因是什麼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棉紡織業是輕工業,也就是說它的技術含量比較低,而且資本回收的速度比較快,也就是說,它能夠更快的見到效益,自然能夠引起更多人的重視,也會有更多人在這一方面進行發明創造,所以工業革命出現在這一方面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畢竟發明的話,他還是以利益為驅動棉紡織業,在當時利益是很高的,因為它的銷售范圍很廣,所以自然會有人在這一方面進行更多的發明創造,從而興起第一次工業革命。
2. 歷史題目求助:
第20課 工業革命
一、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工業革命。工業革命首先發生的國家和部門。瓦特改良蒸汽機。汽船和火車機車的發明。工業革命的巨大影響。
〔能力目標〕
通過對英國工業革命的前提、條件及後果的思考,提高辯證看問題和正確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進一步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從而努力學習掌握科學知識,為國家的富強、社會的發展准備條件。
二、知識點撥
〔知識引導〕
1.什麼是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是促使工場手工業發展到大機器生產的一次革命,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這場革命開始於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19世紀擴展到歐洲大陸、北美和日本。
2.工業革命首先開始於英國的原因
(1)英國具備了工業革命的前提: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的確立。
(2)英國具備了工業革命的條件:雄厚的資本;充足的勞動力;豐富的資源和原料;海外市場的迫切需求。
3.英國工業革命的大致過程
英國的工業革命首先從棉織業發明和使用機器開始,棉織業的發展推動了蒸汽機的發明和改進,新動力又推動了冶金、采礦等重工業部門採用新技術,工業發展又進一步推動了交通運輸革新。
4.工業革命的巨大影響
(1)創造了極大生產力,促進經濟迅速發展。
(2)使資本主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直接對立的階級,即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
(3)改變了世界面貌:
①使歐美一些國家日益強大,而亞、非、拉美一些國家和地區長期貧困和落後,但這些地區的舊制度,舊意識受到了沖擊。
②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交通、住房特別是環境污染等社會問題日益嚴重。
〔重點、難點〕
1.工業革命進行的前提
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的確立,一方面,掃除了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促使英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工業革命就是資本主義生產力迅速發展的產物;另一方面,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確立後,也只有發展資本主義的生產力才能鞏固自己的統治基礎,所以,在英國發展資本主義經濟需要的一切條件都因為有了資產階級的政權而得到了保證。因此,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的確立,既是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的前提,也是英國工業革命的前提O。
2.英國進行工業革命的有利條件
有
利
條
件 雄厚的資本 英國資產階級通過對本國勞動人民的剝削、殖民掠奪和販賣黑奴,賺取大量的錢財,有了充足的資本。
充足的勞動力 圈地運動迫使大批失去土地的農民湧入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廉價勞動力。
豐富的資源及原料 英國本土煤鐵資源豐富,運輸也很便利;英國海外殖民地很多,原料來源十分充足。
海外市場的需求 英國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大洲,市場不斷擴大,商品需求增加。
3.瓦特製成改良的蒸汽機
工業革命開展後,工廠一個接一個地建立起來了,但這時的動力主要是利用河流里的水力,由於水力受自然條件的限制,因此工廠都必須建立在河流湍急的偏僻山谷等處,但這些地區交通不便,且遠離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所以動力問題成為擺在面前的急迫問題。
英國工程師瓦特吸收了前人的成果,終於製成了改良的蒸汽機,解決了當時的動力問題。它的發明把人類帶入「蒸汽時代」。
4.工業革命也是一場社會變革
(1)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世界日益分裂為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千千萬萬小生產者和自耕農被拋入無產階級隊伍,而且無產階級變得一無所有,只能靠出賣勞動力為生。資產階級掌握資本,幾乎得到一切好處,統治地位進一步鞏固。兩大階級的對立公開化。
(2)工業革命的進行和完成,使一些歐美國家成為力量強大的工業國。一方面,它們以武力打開了許多亞非拉國家和地區的大門,掠奪原料,傾銷商品,進行殘酷的剝削,造成那些國家和地區的長期落後和貧困;另一方面,歐美國家的入侵,也極大地沖擊了這些亞非拉國家和地區的舊制度和舊意識,世界日益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三、能力·思維·滲透
能力素質
例 下列對第一次工業革命影響的表達不正確的一項是
A.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
B.使資本主義社會分裂為兩大直接對立的階級
C.使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D.造成亞非拉許多國家和地區的貧窮落後
分析:該題是考查對工業革命影響的理解。工業革命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對生產力、對階級關系及對亞非拉地區的影響。答案A、B、D正是對以上三方面影響的概括,而C則明顯錯誤,因為工業革命把人類帶入「蒸汽時代」而非「電氣時代」。
點擊思維
例 工業革命後,社會生產力有了極大的提高,本質上說明了
A.機器比人工的效率要高得多
B.工人的積極性得到了提高
C.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D.機器可完全代替一切人力
分析:該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能力。工業革命後,社會生產力之所以能提高,是因為機器代替了人力,但這種代替是逐步的,而且並非一切人力均被代替,人力也有機械不可代替的優勢,故D不可選擇。雖然機器代替了人力,但工人的勞動條件及待遇並非因此而改善,所以積極性並未提高,B不可選。A項只是一個表面上的說明,通過這一現象,可知其本質就是「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故造C。
學科滲透
例 「當革命風暴橫掃整個法國的時候,英國正在進行一場比較平靜的但是威力並不因此減弱的變革。」恩格斯的這段話是
A.肯定了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地位
B.贊揚法國大革命的作用
C.譴責英國組織「反法同盟」
D.肯定英國工業革命的歷史地位
分析:該題綜合了英、法、美各國的情況,前後知識聯系緊密。學生需要首先對法國大革命。時間有所了解,才能知道在法國大革命時期英國的有關情況,此時英國正在進行工業革命,故選D。
模擬考場
例 下列關於工業革命的表述,正確的有①是手工工場向機器生產的飛躍②特點是機器的發明和使用③在資本主義國家先後進行了近100年④各方面的突破均從英國開始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分析:該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工業革命的綜合識記和理解的情況,工業革命中交通運輸的革新應首先從美國突破而非英國,故不可選④,所以該題選A。
四、自學階梯評估
知識掌握
1.英國工業革命的前提是
A.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 B.英國是當時最大的殖民國家
C.勞動力充足 D.資本雄厚,原料豐富
2.英國工業革命最早產生於
A.冶金業 B.采礦業 C.棉紡織業 D.交通運輸業
3.在下列機器和交通工具中,哪些是18、19世紀發明的①火車②汽船③水力紡紗機④騾機⑤飛機⑥珍妮機⑦太空梭⑧水翼船
A.①②⑥⑦⑧ B.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⑥ D.②④⑤⑦⑧
4.把人類帶入了「蒸汽時代」的發明是
A.珍妮機 B.改良蒸汽機 C.火車 D.汽船
能力提高
1.閱讀下列材料:
「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出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
——馬克思《共產黨宣言》
請回答:
(1)本材料說明工業革命的後果是什麼?
(2)對工業革命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進行簡要評價。
2.第一次工業革命對國際關系的重大影響是
A.亞洲國家被捲入資本主義殖民體系,造成東方從屬於西方
B.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
C.亞洲國家大都成為帝國主義的勢力范圍
D.美洲完全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延伸拓展
簡述工業革命的影響,並據此指出19世紀70年代以前在政治領域內世界上有哪三股進步的歷史潮流?
會考演練
1.工業革命最早發生在
A.英國 B.美國 C.法國 D.德國
2.生活在19世紀中期的英國人出門旅行可乘坐的交通工具是
A.汽車 B.飛機 C.火車 D.水翼艇
3.史學界認為「18世紀末到19世紀中期,對歐洲大陸來說是一個動盪的時代,同時也是歷史性變革的時代。」這一歷史性變革指的是
A.資本主義制度進一步確立 B.工業革命的擴展
C.工人運動的迅速發展 D.爭奪世界霸權的加劇
五、背景知識與課外閱讀
〔材料閱讀〕
瓦特製成改良蒸汽機
1736年1月19日瓦特出生於蘇格蘭的格林諾克。他從小身體虛弱,但酷愛學習,在學校成績特別優秀。因病退學後,堅持自學,鑽研天文、化學、物理及解剖學等,還學會許多外語。回家後,在父親的工場學習技術,掌握了豐富的木工、金屬冶煉和加工、機械製造、儀器修理等方面的技術。
1765年,瓦特到倫敦學習儀器製造,後到格拉斯哥當儀器修理工,負責教學用具的修理、保管。在那裡,他見到一台紐可門蒸汽機模型,還遇到了布萊克和後來成名的物理學家約翰·魯賓遜。三人經常在一起研究改進蒸汽機的問題。
瓦特對紐可門的大氣活塞式蒸汽機十分推崇,但他發現這種發明存在著巨大缺陷。它仍然停留在唧商階段,不僅消耗能量大、做功效率低,而且在運行時蒸汽機時冷時熱,機械作業無法持久。為解決這些問題,瓦特用玻璃瓶、竹筒等簡陋的器具做了一連串簡單而有趣的實驗,研究了蒸汽的密度、壓力和溫度之間的關系;他還對蒸汽機如何充分利用熱量作了一番仔細研究,並取得了突破。
1768年,瓦特製成了單動式蒸汽機,其耗煤量僅為紐可門蒸汽機的1/4,效率卻高出5倍,仍只適用於礦井抽水的蒸汽機。這部蒸汽機不但吞吐煙火,而且動作古怪,被稱為「惡魔」。此後,他又致力於新課題的研究,即將直線往復的機械運動變成圓周旋轉運動,提出了著名的「行星齒輪機構」。1770年瓦特製造出了復動式蒸汽機。1784年「平行連桿機構」使蒸汽機具有更廣泛的工業實用性。到1790年瓦特又完成了汽缸的發明,這是整個蒸汽機改良過程的最後一步,這種改良的蒸汽機,比紐可門的機器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兩倍,耗煤量卻降低了75%,而且速度很快,在當時幾乎無可挑剔,人稱「萬能蒸汽機」。
瓦特蒸汽機改良成功,為工業界注入了新活力,也改變了人類生產的面貌。它迅速成為適用於一切工業部門的動力機械,為紡織、采礦、冶金、造紙、機械等各行業廣泛採用。鑒於瓦特的特殊貢獻,1785年他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814年被法國聘為「法蘭西科學家學會國外會長」。人們為了紀念他,還用「瓦特」作為計算功率的一種單位。
「輪船之父」——羅伯特·富爾頓
1807年8月17日,美國的哈得孫河兩岸擠滿了好奇的觀眾。一艘名為「克萊蒙特」號的輪船,正以每小時4英里(約合6.44公里)多的速度向前行駛,它只用了32小時就走完了從紐約到奧爾巴尼的240多公里的航程,而普通的帆船完成這段航程需要4天4夜。這在當時的人們看來,簡直是個「奇跡」。駕駛輪船創造這一奇跡的人,就是親自設計、製造這艘輪船的美國發明家——羅伯特·富爾頓(1765-1815)。
1765年,羅伯特·富爾頓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的蘭卡斯特。他的父親原是英國的一個窮裁縫,流落到美國後成為一名貧苦的農民。富爾頓9歲時才開始上學。父親去世後,家中的經濟非常困難,14歲時,富爾頓只好輟學進了一家珠寶商店當學徒。17歲時,離開家鄉去費城獨立謀生。
一個偶然的機會,改變了富爾頓以後的生活。1787年,22歲的富爾頓前往英國倫敦學習繪畫,正逢瓦特50歲誕辰。瓦特約請富爾頓為他畫一張肖像,在瓦特家中,富爾頓不僅結識了這位改良蒸汽機的發明者,而且會見了前來慶賀的其他幾位機械發明家。富爾頓從瓦特那裡了解到蒸汽機的原理和作用,並對機械技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決心做一名工程師。從此,他致力於將蒸汽機運用到航船上的研究。
自瓦特發明改良蒸汽機以後,人們就期待著將蒸汽機應用於航運事業。在富爾頓之前,歐美各國的許多工程師和發明家都想最先製造出蒸汽輪船,可是他們的試驗都失敗了。對此,富爾頓沒有灰心喪氣,他憑著對造船事業的濃厚興趣和滿腔熱情,在總結前人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開始了自己的研究。
1793年,富爾頓來到法國巴黎,得到了拿破崙的支持。從模型試驗到最後設計製造,他先後用了9年的時間,1803年他建造了一艘長20英尺,寬8英尺的輪船。船上安裝了一台8馬力的蒸汽機和一座銅鍋爐。不料,在塞納河准備試航時,一夜的狂風暴雨把他的船吹翻在河裡。富爾頓沒有因為這次挫折而止步不前。1806年,他回到美國紐約,帶著自己設計的圖紙,招收了一些工人,又開始製造新的輪船。1807年,他試製成功了世界上第一艘蒸汽輪船,取名「克萊蒙特」 號。這艘船長150英尺(約45.75米),寬13英尺(約3.96米),船體兩側各有一個輪子迅速地劃水。「克萊蒙特」號在哈得孫河首次試航成功,揭開了世界航運史上的新篇章。經過不斷改進,「克萊蒙特」號時速逐漸增加6-8英里(9.6-12.87公里)。1808年,他又建成了兩艘輪船,逆水時速達6英里。1815年,富爾頓因病去世,終年50歲。1819年,輪船橫渡大西洋成功。從此,輪船不僅在內河和沿海航線上廣泛使用,而且逐漸出現在遠洋航線上,成為人類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
富爾頓一生共設計、製造了17艘輪船。每設計一條新船,他總是有所改進、創新。富爾頓在工業革命中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因此,被後人譽為「輪船之父」。
〔問題探討〕
機器的發明和使用,最早產生於棉紡織業?
18世紀以前,英國的棉布主要從印度進口,被認為是奢侈品,包括王後在內的上流人士都喜愛它。而英國棉紡織業是在16世紀經尼德蘭(今荷蘭)移民引進才建立起來的。它遭到毛紡織業的排斥,又受到進口貨的競爭,原料還需要進口,處境艱難,為求生存,迫切要求提高生產率,降低成本,也就是必須革新技術。它本身投資少、規模小,所需不過一個小工場和若乾颱花費不多的機器,像著名的英國空想社會主義代表人物羅伯特·歐文,只借200英鎊就辦起工場。它又不受行會和政府法規的束縛,革新阻力小。1700年,議會為保護毛紡織業發展,禁止棉織品進口,國內市場需求卻有增無減,為棉紡織業發展提供了難得的好機會。
工業革命時期女工和童工的大量使用
由於使用機器,熟練勞動的要求降低,不需要很強壯的體力,對某些工序來說,兒童矮小的身材及纖細的手指卻成為機器的最好助手。一個15歲的孩子照看兩架蒸汽織機,織出3.5匹織物,可在同一時間內,一個熟練工人用飛梭織,只織出一匹。而且兒童溫順,人們可毫無困難地使他們處在一種為成年人所不願輕易屈從的、被動服從狀態。工資是成年人的l/6至l/3,有時僅僅給食宿就算報酬。1785年,英國一經濟學家指出,由於勞動力是婦女兒童,「用在產品中原料的價值,在製造過程中增長了1000%到5000%。」
蘭開夏(英國工業城市)最初一批工廠全用童工。1788年,英國142個紗廠使用童工2.5萬人,女工3.1萬人,男工只有2.6萬人。童工在低矮、門窗緊閉、飛花時時飄進肺里的廠房,常常工作14-18小時,僅有40分鍾吃飯時間,還得用20分鍾擦機器。手指軋斷,四肢被輾碎,諸多事故層出不窮。繁重的勞動,使童工身體發育畸形,智力荒廢,道德淪喪。馬克思寫道:「不列顛工業像吸血鬼一樣,只有靠吸吮人血並且是兒童的血——才能生存。」
3. 19世紀上半期英國棉紡織業取代印度棉紡織業的主要原因
因為當時英國經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洗禮。科技發展等方面已經走在世界前列,號稱日不落帝國在世界各地佔有殖民地,而印度作為當時英國的殖民地,理所當然要為英國的發展服務,而此時的大機器生產早已取代手工工場,而且機器生產相對成本較低,所以,就大肆在印度傾銷本國商品,從而對印度紡織業有很大沖擊,作為殖民地,只有接收這些宗主國的產品,本民族商品就沒有市場,也就被宗主國的產品所取代。所以,印度一直被英國視為模範殖民地。印度也因此被譽為英國女皇皇冠上一顆閃亮的明珠。
4. 英國紡織工業革命成功了嗎它使棉的生產發生了一個怎樣的轉換
引言
1751年,下議院的一個委員會斷定,棉「只是暫時的東西」。棉被視為越來越貴的亞麻的便宜替代品。結果,棉卻成為大部分歐洲經濟體的永久特色,成為工業化巨變的主要原因。
在1785至1830年間的英國,棉紡織生產擴大了三十倍。產業中僱用的勞動力在1806年就已多達800000人。由於棉的緣故,像博爾頓、奧爾德姆和曼徹斯特這樣的小村莊在1820年代才得以發展成為大型工業城鎮。這還僅僅是開始。
▲小羊羔
氣候和勞動力條件是羊毛成為澳大利亞相對優勢的原因自1797年美利奴羊毛從南非引進之後,澳大利亞的原毛生產就迅速發展,特別是在1840至1870年三十年間,它促進了歐洲毛紡織業的恢復。但是,增長率在1871年之後開始減緩,因為綿羊不僅僅能量轉換率較低,而且作為自然界(光合作用)額外的轉換者,它們每單位時間的能量轉換也很低。
結語
這就意味著,大部分植物纖維的實際生產的供應彈性要高於動物纖維。和原毛供應相比,原棉供應的增長要快得多,而且持續的時間也要長得多。
5. 英國工業革命發生的歷史背景和原因是什麼
首先,英國具有地理上隔絕於歐洲大陸之外的優勢,這樣的話,英國可以偏居一隅,而不參加歐洲大陸上各個國家,家族的戰爭與爭奪。英國便可以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進行發展,同時她的財政也就比較的寬松。(從法國革命之後,由於其地理位置可見這是多麼重要)
並且,由於英國的地理優勢,便於海上的貿易,殖民地貿易的發展,開辟了市場,導致商業的發展,對於利益的渴望,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從而產生了對於新式科技的需求
由於當時英國的採煤工業與煉鐵工業占據領先地位,並且在銀行業也發展較快,更重要的是,許多的企業家集中在英國,而且由於圈地運動,英國的勞動力也十分的豐富,(而法國則是給農民更多的土地)
從而以上的原因導致了英國的紡織業率先開始了發展,而紡織業的發展,一項發明就會帶動另一項的發明產生,從而導致了各行各業的發明出現。
6. 9年級歷史英國怎樣毀掉印度棉紡織業
英國引入機器生產,由於簡易量大能特點,導致印度傳統紡織業崩潰。很多國家都有類似的經歷!
7. 英國工業革命為何首先由棉紡織業開始
是一種新興工業,新技術易於推廣. 要從棉紡織業這個行業本身去分析,棉紡織業不是傳統工業,沒有陳規舊俗,容易推廣新技術。從18世紀60年代起,英國在棉紡織業上開始發明和使用機器,此後機器生產擴展到採煤等行業。 棉紡織業在英國是新興行業,其傳統紡織業是毛紡織業。英國人喜歡棉布,但是需要從印度進口,1700年英國國會頒布法令禁止進口外國棉布,於是就迫使國內發展出新興的棉紡織業。 這是因為棉紡織業作為一個年輕的工業部門,沒有舊傳統和行會的束縛,容易進行技術革新和開展競爭。同時,棉紡織品的價格比毛紡織品便宜,與人民的生活密切相關,市場需求量大,為滿足市場不斷增長的需求,需要擴大生產規模以增加產量,所以對技術革新的要求比較迫切。但是這些棉紡織機器的動力都是水力,從而使工廠的建設必須在靠近河流的地區,限制了工廠的發展。這就要求擺脫限制的新動力的出現。改良蒸汽機的發明填補了這一空缺。
8. 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英國棉紡織業工業化的原因及對近代中國經濟的影響
分析英國棉紡織業工業化的原因及對近代中國經濟的影響:
英國人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引領第一次工業革命,促進棉紡部門發展.
因為紡織業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中國人說的是衣食住行,衣排在第一位,表明紡織業對於人類的重要性。
而紡織工業又是勞力密集型工業,為了增加效率必須不斷革新而同時又帶動了其他與之有關的工業發展,如機械/電力/化工/冶金等等。
一個相對落後的國家/社會為了現代化,多數都會從紡織工業開始著手,投資成本/資源/人才的投入都相對要低,同時又可以大規模解決就業問題而又媛和因為貧窮和社會資源相對缺乏的社會矛盾。
現代化發展從紡織工業開始是最廉宜的起步模式,但發展到一個階段,社會相對發達穩定之後就必須轉型,向具有高附加價值的智慧型工業/服務業發展,幾乎是每一個工業化國家的必由之路。
全球進入工業化的發展階段以來,世界各國家根據自己不同的國情選擇了不盡相同的工業化模式。
1. 內生型工業化模式:英國和美國
英國在世界上率先建立了工業文明,其工業革命是自發產生和進行的,這種模式一般被稱為內生型工業化,是一種特殊的模式。美國的工業化的動因主要也來自內部壓力,可看作是英國工業化模式的延伸。
英國的工業化進程經歷了相對漫長的過程。她是在已經相當發達的市場經濟前提下發展起來的。先是圈地運動,使土地所有權發生了革命性變革,改變了農業經營方式和生產組織形式,率先在農業上實現了商品化生產;農業的先行發展使人口得以持續增長,為工業提供了廣闊的國內市場和充足而又廉價的勞動力。這時資本的原始積累和勞動力市場已經形成,開始了開辟廣大的世界市場,為工業化發展創造條件。蒸汽機的發明正式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技術革新大大提升了勞動生產率,以紡織業為先導部門,采礦業和冶金業與其並行發展,帶動了其他部門的產生和發展。工業化逐漸擴散到各工業生產部門和交通運輸業中。利潤的驅使,使英國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工業、貿易及交通運輸業取代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對英國人來說,其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變化和現代化的進程幾乎是渾然一體,自然而然地實現了工業化。
美國的工業化可看作是英國工業化模式的延伸。英、美兩國的發展還有許多共同點,除了它們都屬於一種內生型的工業化模式外,語言、文化、政治傳統、以及宗教信仰方面類同,都佔有十分廣闊的市場;有一個適宜工業化發展的政治機構和相應的社會組織,都能獲取工業化所需的原材料。所以通常人們把英美兩國的工業化模式合稱「英美模式」。
英美工業化模式的共同特徵,是政府較少介入的「自由放任」的態度。這種模式的思想基礎來源於亞當•斯密與大衛•李嘉圖所倡導的自由經濟理論。英美模式在推動了經濟發展的同時,由於「放任自流」也導致了一次次的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每次危機發生的時候,兩國都需花較長的時間才把失誤糾正過來。
65分。10分鍾後關閉 後面就不打了.............................
9. 18世紀中葉,英國為什麼發生了產業革命具體過程是怎麼樣的
國的工業革命和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
一、工業革命的前提
1688年政變奠定了君主立憲制政體的法律基礎。輝格黨因政變有功而在1689—1714年佔有政治上的優勢,到1714—1760年,輝格黨更達到獨占統治的地位。根據王位繼承法,從1714年起,德意志漢諾威選帝侯喬治一世和喬治二世先後即英國王位。他們不懂英語,不諳英國事務,經常不參加樞密院會議。從1717年起,會議就由財政大臣沃爾波爾主持。由於樞密院大臣議事於密室,因此逐漸被稱為「內閣」,樞密院主席就被稱為「內閣首相」①。從此開創了首席大臣領導內閣,英王不參加內閣會議的先例。沃爾波爾任首相20餘年,後因喪失國會信任而下台。這又開創了內閣得不到國會信任即應辭職的先例。小威廉·皮特1783年開始擔任首相,當未得到國會支持時,血氣方剛的皮特沒有辭職,而是解散國會重新選舉,結果取得了完全的勝利。這又開創了一個先例,即內閣得不到國會信任時,除辭職外,還可解散國會,重新選舉。這表明,內閣必須對國會負責,接受國會的全面監督。隨著這種責任內閣制日趨完善,就逐漸把國王排斥於決定內閣構成的權力之外。以國會為核心的政治體制一旦確立,作為上層建築的積極作用就更大地發揮出來,英國才開始了資產階級社會的巨大發展和改造。
上層建築的巨大作用,在改造農業方面得到了典型的表現。18世紀中葉起,英國從私人圈地進入了國會圈地時期。英國的農業革命正是通過這次圈地運動以及伴之而來的農業技術革新完成的。這次圈地的直接動因是由於人口的增長特別是城鎮人口的急劇膨脹所造成的對商品糧及原料的巨大需求。1760年開始的喬治三世在位時期,國會頒布圈地法令達3000個以上。從1760年到1815年共圈佔農民土地600多萬英畝。資本主義的土地所有制最終確立起來,大租地農場的經營方式占據了絕對優勢。農村的階級結構也發生了質的變化,形成了地主、租地農場主和農業工人三大階級。到19世紀中葉,英國農村的社會變革以及階級關系的演變,已基本上和城市相平衡了。英國農村的資本主義化,大租地農場的經營方式,鼓勵了對農業的投資,為農業技術的革新和機器的應用掃除了障礙。大地主和農場主在土地上紛紛實行排水、施肥、改良土壤等措施。工業革命用先進的設備武裝了農業,播種機、收割機、打穀機應運而生。在農業革新的高潮中,1793年成立了農業委員會。1838年成立了皇家農業協會。國王喬治三世還為《農業年鑒》撰稿,署名為「農夫喬治」。足見英國資本主義農業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英國的農業革命為工業革命的開展創造了必要的前提條件。它不僅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必需的糧食和原料,造就了一支自由勞動力大軍和廣闊的國內市場,而且也為工業革命積累了雄厚的資本。按照馬克思的統計,19世紀初全國總資本中有一半來自土地。
對殖民地的掠奪和血腥的奴隸貿易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又一重要手段。七年戰爭後的55年間東印度公司從印度搜刮的財富達50億英鎊以上。海外市場的擴大使英國的出口貿易迅速發展。1697年英國的對外貿易額為350萬鎊,1770年即達1420萬鎊。從1688年到1750年,英國商船的噸位增加了兩倍以上。在對外活動中獲利最大的是奴隸貿易。18世紀末英國每年從奴隸貿易中獲得30萬鎊的驚人利潤。利物浦和普利茅斯的繁榮就是建立在萬惡的奴隸貿易之上的。
此外,從17世紀末起,英國建立了國債制度。這也是資本積累的途徑之一。過去是以國王名義借債,以補財政之不足。1694年英格蘭銀行的成立,標志著由國王債務制度過渡到了國債制度。當時,國債增長很快,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時為5300萬鎊,到七年戰爭時即高達1.22億鎊。從1716年起政府平均每年要支付300萬鎊的利息。為償還國債本息,英國政府採取了提高消費稅的辦法。1688年的消費稅額為62萬鎊,到1755年就超過了350萬鎊。這就是說,金融資產階級所得的高額利息,來自廣大納稅人的腰包。政府起杠桿作用。
總之,英國通過農業革命、海外貿易、殖民掠奪、國債制度和稅收政策,使它的資本原始積累以超過任何國家的速度順利地進行著,為工業革命的勃起創造了重要的條件。
英國發達的手工工場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又為工業革命的實現准備了技術條件。到18世紀,手工工場內部已經有了比較精細的分工,生產過程被劃分為一系列的簡單操作,生產工具也實行了專門化,使手工生產過渡到機器生產成為可能。通過分工和工具專門化培養出來的掌握某一專門技藝的工人,成為工業革命中的重要技術力量。另外,到17世紀中葉,倫敦已成為歐洲科學研究的中心。1662年成立的英國皇家學會倡導科學家把興趣集中於廣泛的經濟活動領域。由於殖民活動和海外貿易擴大的需要,格林尼治天文台建立起來。1666年牛頓提出力學三定律及萬有引力定律。1687年他的劃時代巨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問世,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力學理論體系,解決了行星運動、落體運動、聲音和波、潮汐運動等一系列問題,成為「大工業的真正科學的基礎」①。這一時期,英國實驗科學研究促使天文學、地理學、力學、數學獲得了長足的進展。這些自然科學成就為英國工業革命向廣度和深度發展提供了可能的條件。
到18世紀中葉,在急劇擴大的國內外市場需求面前,英國的手工工場已走到了盡頭。手工勞動的局限性,使它無力進一步擴大生產的規模和迅速增加產品的數量。擺脫落後了的手工勞動狀態,過渡到更高的生產模式,已成為當務之急。廣闊的世界市場是英國進行工業革命的主要動因。
二、工業革命的進程
馬克思曾提出,工具機或工作機是18世紀工業革命的出發點。英國的工業革命首先是從棉紡織業開始的。棉織業是新興的工業部門,較少受傳統的約束,易於採用新的生產技術。1733年蘭開夏的機械師凱伊發明了飛梭,使織布效率提高1倍。結果棉紗供不應求,造成了長期的「紗荒」。不久,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的手搖紡紗機——珍妮機提高工效15倍。珍妮紡紗機的發明,是由手工工具發展為機器的開端。它體積小,容易普及,但要靠人力轉動。隨著所帶紗綻的增多,人力就越來越難以勝任;而且它紡的紗細而易斷,只能作緯線使用。1768年阿克萊特剽竊木匠海斯的成果,製成了水力紡紗機,紡出的紗較為粗韌,可以作經線。用自然力代替人力作動力,是一個重大的進步。1771年阿克萊特在德比附近的克隆福德建立了英國第一座棉紗工廠。從此,英國的紡織工業開始進入了近代機器大工廠時期。1779年青年工人克隆普敦綜合珍妮紡紗機和水力紡紗機的長處,製成了騾機(意指兩種機器的綜合),標志著新一代紡紗機械的產生。棉紗機的應用,使紡紗與織布出現了新的不平衡。1785年工程師卡特萊特製成水力織布機,使織布工效提高40倍。1791年建立了第一座織布廠。隨著棉紡織工業的機械化,與紡織有關的其他行業如凈棉、梳棉、漂白、印染等也漸次採用了機器。
大量紡織機器的出現,動力不足的矛盾突出了。以水力作動力受到地點和季節的限制,迫切需要一種方便、實用、大功率的發動機。於是瓦特的蒸汽機應運而生。瓦特綜合前人的成果,於1782年製成了可以作為機器動力的復動式蒸汽機。它與傳送機和工作機構成了機器系列。蒸汽機的發明,使機械化生產沖破自然條件的限制,向更廣闊的領域發展,大大加速了工業革命的進程,是物質生產開始進入機械化時代的標志。到19世紀初,英國整個輕工業部門已在相當大程度上實現了機械化。
機器的大量製造,增加了對金屬原料的需求,推動了冶金和採煤工業的發展。1735年達比父子採用焦煤熔鐵,提高了生鐵鑄品的產量。1760年又加設鼓風設備,高熔點去掉了鐵礦中的硫磺和其他雜質,焦煤煉鐵獲得了成功。近代大規模的冶鐵業從此誕生。1784年科爾特發明精鍛法,用焦煤煉出了熟鐵和鋼。煤和鋼鐵的產量迅速提高,為工業革命繼續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
工業產量的提高促進了商業的發展,同時促使交通工具也要有大的改進。18世紀中葉英國國會制訂了開鑿和疏浚運河的計劃。1830年全國形成了水運網。至1906年英國運河全長已達4000公里。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汽輪後,1811年英國的第一艘輪船在克萊德河下水。隨後,英國輪船的總噸位迅速提高,從1850年的16.84萬噸提高到了1870年的111.29萬噸。1814年煤礦工人史蒂芬森發明了蒸汽機車。經過改進,1829年他又設計了「火箭式」機車,時速為29公里,1830年為利物浦、曼徹斯特公司所採用。40年代以後,英國開始了大規模鐵路建設。今天英國的鐵路網在19世紀70年代就已基本建成。
大規模的鐵路敷設和遠洋輪船的製造,都需要對堅硬的鋼材進行裁截和造型,火車、輪船上的多種金屬配件,在精度和質量上要求也很高,加上各個工業部門對機器的需求不斷增長,製造工作母機和重型機器就提上了日程。發展機器製造業已勢在必行。19世紀的最初10年,用機器製造工具機的現象逐漸增多,到30—40年代,作為一個新的工業部門——機器製造業誕生了。用機器製造機器,是英國工業革命完成的標志。英國工業革命歷經80年,使英國很快取得在國際上的工業壟斷地位,並以出口機器和多種產品而成為「世界工廠」。
三、工業革命的社會經濟後果
工業革命比政治革命更加深刻地改造了英國。
機器的廣泛使用,根本改變了工業的技術面貌,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帶來了生產力的迅猛發展。英國的棉布產量,1796—1830年增長了15.5倍;煤產量1700—1840年增長了12.8倍;生鐵產量1740—1850年增長了120多倍,其鋼鐵產量已佔資本主義各國總產量的60%以上。
工業革命使英國由農業——鄉村為主體的經濟體制轉變為工業——城市為主體的經濟體制。即開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工業的大發展改變了英國人口的布局,大批人口向工業區集中。蘭開夏的人口中有3/4是在18世紀後半期增加的。西北部大工商業城市的興起,吸引了大量人口,出現了新的人口中心。1801—1831年,伯明翰、曼徹斯特、格拉斯哥、利物浦等城市的人口增加了兩倍多。由於工業生產日益集中在城市工廠中進行,使城鄉和工農業人口的比重發生了重大變化。1851年城市人口已佔全國總人口的52%。1831年國家在農業方面的收入是795萬鎊,在工業方面的收入則為1171萬鎊。英國在走向城市化社會。
工業革命引起了英國社會階級結構的深刻變化。現代工廠制度的確立,使兩個新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誕生了。過去的中等階級,包括小企業主、小店主、手工業者、商販等等,除因機器工業的競爭而破產者外,大多數還繼續存在。他們要為自己的生存與發展而奮爭。手工工場工人也還有很多,正在面臨著社會的巨變。在工業革命的浪潮面前,一切人都在新的環境中尋找出路。於是,形成了種種社會利益集團,出現了觀念上革新與守舊並存的局面。總之,在經濟發展的大浪潮中,社會群體在重新組合,呈現某種「亂」的形勢。但是,大工業的發展是帶動整個社會前進的主流。
工業無產階級是大工業的產物,集中在大城市裡,與宗法的、自然經濟的環境割斷了聯系,而且是完全沒有財產的階級,與僱主之間只有僱傭和被僱傭的關系。機械化的生產使工人的一部分體力消耗和技能的運用被機器所代替,使工人的勞動失去了獨立的性質,成為機器的附庸。同時也使資本家可以利用女工和童工來排擠成年男工,從而壓低工資。使用機器進行生產又成為資本家增加工人勞動強度和延長勞動時間的有力手段,它甚至突破了起碼的道德標准和人的生理承受限度。這表明,那時資產階級追求的還是擴大生產規模,增加產品數量,並沒有把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提高勞動生產率擺在首要位置。他們仍然是以剝削絕對剩餘價值為主,即依靠殘暴的手段壓縮必要勞動時間,延長剩餘勞動時間。對於工人來說,也就必然會造成貧困、受奴役、粗野和道德的墮落。
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是與它的存在同時開始的。開始時,無產階級把機器當成了攻擊的直接目標。相傳盧德是搗毀機器的首創者,因而破壞機器的運動就被稱為「盧德運動」。這是一場反飢餓、反失業的斗爭,其實質則是手工工人反對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動,因為機器的使用破壞了他們技術的價值並砸了他們的飯碗。這是剛剛淪為無產階級的手工工人的保守心理和不成熟的表現。開始進入19世紀初時,工人運動有了新的發展。他們試著組織職工會,舉行罷工,為改善生活狀況和維護自身權益而斗爭。罷工運動鍛煉了工人,並導致他們與資產階級國家政權直接發生沖突,使大批工人逐漸形成了階級意識。到19世紀30年代,英國無產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階級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
隨著工業資本的增殖,工業資產階級的財富迅速地膨脹著。工業收入超過農業收入,工業人口超過農業人口,說明工業資產階級的經濟實力超過了土地貴族;機器工業排擠手工業,人口重心的轉移及工業城市的興起,說明工業資產階級的實力超過了商業金融資產階級而成為資產階級中的主體。工業資本主義發展前期出現的反對國家干涉,否定保護主義傳統,要求自由放任的傾向日益強烈。經濟上的自由主義,必然導致要求改革已經過時了的政治制度,首先是打破土地貴族對政治的壟斷。工業資產階級在經濟上成了社會上最富有的階級,也就必然要求成為政治上的第一階級。
四、英國工業壟斷地位的確立
工業革命造成的生產力大發展,使英國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到19世紀50至70年代,英國經濟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把其他國家遠遠拋在後面。下面的統計表說明了英國在國際貿易中所佔的遙遙領先地位。
(單位:億馬克)
年份
世界貿易總額
英國
法國
德國
美國
1850
145
33.8
15
21
12.8
1870
374
91.8
45
42
34
英國出口商品額在全部產品中的比重,1851年為1/4,1861年為1/3,1871年達到了3/5,產品的銷售越來越依賴於國際市場,經濟的對外擴張性日益明顯。
在英國出口商品中,工業製品佔85%,原材料僅佔8%;在進口商品中,則原材料佔61%,工業製品僅佔6%。這就使保護貿易政策成為英國經濟發展和對外經濟擴張的障礙。於是資產階級展開了爭取自由貿易政策的斗爭並逐步取得了勝利。隨著自由貿易政策的實行,英國的對外貿易額扶搖直上,1850—1871年出口總值從7100萬鎊增加到近2億鎊,進口總值從1億鎊增至3億鎊。在出口的商品中,重工業產品特別是機器產品日漸占居重要地位,1845—1870年機器的出口量增加了4倍。歐美各國的工業革命在相當程度上是靠輸入英國的技術裝備進行的。
對外貿易的發展,促使英國工業生產出現了新的高漲。「過去應用蒸汽和機器獲得的驚人成果和1850—1870年這20年間的巨大產量比起來……就微不足道了。」1850—1870年僅棉花的消耗量就由5.88億鎊增加到11億鎊。這一時期不僅輕工業發展迅速,而且生產資料的生產在工業生產中的比重不斷增加,由1812年的31%上升至1851年的40%,再升至1881年的47%。煤產量從1850年的4900萬噸增至1870年的1.1億噸。鑄鐵產量由1840年的140萬噸增至1860年的380萬噸。鋼產量1870年達到22萬噸。動力機械由1840年的35萬馬力增至1870年的90萬馬力。英國工業的總產值在1850—1870年間大約翻了一番。此時,英國的城市人口已佔全國總人口的60%。倫敦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各國的公債和證券在這里進行交易。英國還向歐美及殖民地輸出大量資本,至1870年達14億鎊。
英國的鐵路建設和遠洋航運也有了很大的發展。1863年倫敦建成第一條地下蒸汽鐵路。1850—1870年全國鐵路從1萬公里增加到2.4萬公里。這一時期,英國開始使用金屬造船,並逐漸用汽船代替了帆船。英國壟斷了國際的航運業,它的裝備了大炮的商船隊借著廉價的商品和海上優勢,打著「自由貿易」的旗號,滿載著工業製品,在海洋上縱橫無阻,強行打開了亞、非、拉美許多國家的大門,瓦解了這些地區的經濟結構,把它們捲入了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漩渦。
10. 19世紀上半期英國棉紡織業「取代」印度棉紡織業的主要原因
分析英國棉紡織業「取代」印度棉紡織業的主要原因要從英國方面和印度方面來分析,對於英國方面主要是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使得英國的棉紡織業迅速發展。而此時期,印度的棉紡織業仍然採用手工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