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羅馬人和英國人都很保守,但他們最後卻都建立了帝國,這是為什麼呢
保守是對內吧?外國人遵守他們的社會契約,所以保守!但是他們熱衷於探求與發現~所以強大!
❷ 為什麼英國人不喜歡打聽別人的隱私
老外都不喜歡,難道你喜歡被別人打聽住處嗎?國外很多變態,為防止變態進入自己的家裡,所以他們不喜歡別人打聽,還有一點,就是你還沒有贏取他的信任。
❸ 坦克的起源
坦克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雙方為突破由塹壕、鐵絲網、機槍火力點組成的防禦陣地,打破陣地戰的僵局,迫切需要研製一種火力、機動、防護三者有機結合的新式武器。
英國人E.D.斯文頓在一起意外中發現,如果在拖拉機上裝上火炮或機槍,戰鬥力會變得很強,1915年,英國政府採納了E.D.斯文頓的建議,利用汽車、拖拉機、槍炮製造和冶金技術,試制了坦克的樣車。
1916年生產了「馬克」Ⅰ型坦克,外廓呈菱形,剛性懸掛,車體兩側履帶架上有突出的炮座,兩條履帶從頂上繞過車體,車後伸出一對轉向輪。該坦克乘員8人,有「雄性」和「雌性」兩種。「雄性」裝有2門57毫米火炮和4挺機槍,「雌性」僅裝5挺機槍。
1916年9月15日,有48輛「馬克」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戰役,但因為各種原因只有18輛投入了戰斗。同時丘吉爾也為了不讓德國人察覺這樣新式武器,於是便以「水箱(tank)」這一海軍術語為這個新式武器命名。這一名稱被沿用至今,「坦克」就是這個單詞的音譯。
在1918年,法國也研製出了雷諾FT-17坦克,亦在一戰中立下戰功。這種稱為「馬克」Ⅰ型的坦克靠履帶行走,能馳騁疆場、越障跨壕、不怕槍彈、無所阻擋,很快就突破德軍防線,從此開辟了陸軍機械化的新時代。
(3)英國人為什麼保密擴展閱讀:
各代坦克的主要特點 :
第一代坦克按照重量的不同,分為重型,中型和輕型三類。它們好像各自大小不同的但兄弟,可根據形體的不同進行辨認。
第二代坦克(第一代主戰坦克)主要有:美國M60.蘇聯T-62,聯邦德國"豹"1,英國"酋長",法國AMX-30,印度"勝利",日本61式,瑞典Strv103(簡稱S),瑞士PZ61,中國69式等。
第三代坦克(第二代主戰坦克)主要有:蘇聯/俄羅斯T-72和T-80及T-90,美國M1系列,德國豹2系列,英國挑戰者系列,法國"勒克萊爾",日本74式和90式,以色列梅卡瓦系列,韓國K1系列,中國79試和88式和99式等;總體結構仍為傳統的炮塔式結構,總體布置多為駕駛室在前,戰斗室居中。
❹ 坦克的來歷是什麼
1916年9月15日,英國和德國軍隊在索姆河上進行著大規模的戰斗,雙方都堅守著自己的陣地,誰也沒有突破對方陣地。索姆河岸到處是沼澤地,炮彈不時在河岸四周爆炸,一股股泥浪被拋上天空,濃煙籠罩著河岸。
突然,從英軍陣地上傳來隆隆的巨大響聲,一群鋼鐵碉堡似的怪物,沖出陣地,向德軍陣地壓去。德軍士兵見到這些怪物,拚命朝它射擊,用炮轟擊,可是那怪物刀槍不入,還打機槍打炮,一邊還擊一邊照樣隆隆朝前壓來。德國士兵一看這巨大怪物就要把自己碾成肉餅,嚇得抱頭鼠竄,只好躲在戰壕里求上帝保佑。這些鋼鐵怪物輕而易舉地進入德國地的縱深,給德軍帶來極大的威脅。
這巨大的活動鋼鐵壘,就是英國首次發明並投入戰場的"陸地巡洋艦"——坦克。它有28噸重,乘員8人,側外呈棱形,在兩側炮塔上共裝有兩門口徑為75毫米的大炮的幾挺機槍,採用過頂的重金屬履帶,剛性懸掛,最大速度為6000米/小時。沒有什麼通信設備,帶有幾只信鴿,必要時就靠信鴿去聯絡。
這次參戰用的59輛坦克是在極其秘密情況下運到前線的。有10輛因有機械故障留在後方作"預備隊",有32輛進入戰斗出發地,其中14輛按時出發,9輛晚了一些時間,有5輛陷入泥潭內難以自拔,只有9輛沖進德軍陣地,向縱深突進13千米。成功率只有15%,可是那壯觀威風的場面給人留下非常深的印象。使過去攻不動的德軍陣地一片混亂,被英軍輕而易舉地突破了一部分;而英軍士氣得到極大的鼓舞。從此,坦克在戰場上的價值被軍事家承認了,各國都紛紛研究,很快坦克就成了陸戰主兵器。
英國人發明的坦克,為什麼第一批稱為"陸地巡洋艦"呢?據說有這樣幾個原因。當時英國在世界稱雄是靠海軍,海軍最漂亮最有威力的是巡洋艦。坦克一問世,就好比威力強大的巡洋艦,因此就叫"陸地巡洋艦";另一個原因,當時坦克上應用的炮和機槍都是從巡洋艦上拆下來裝到坦克上的,由海洋走向陸地,因此把坦克稱為"陸地巡洋艦"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為什麼又叫坦克呢?據說英國人為了保密,在將這批坦克運往前線時,所有包裝箱上都寫"水桶"的名稱,英文字"桶"翻成中文就是"坦克",後來人們都把"陸地巡洋艦"稱為坦克。
❺ 坦克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坦克是一種能用履帶行走的裝甲戰斗車輛,它集火力、保護性和機動性於一身,主要用於突破敵方防線,消滅敵方步兵,以及與敵人的坦克和其他裝甲戰斗車輛作戰。坦克在戰場上,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出盡了風頭。二戰以後的多次戰爭中,坦克同樣也是陸戰的主角,被稱為「陸戰之王」。
特里頓發明坦克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雙方 「馬克」Ⅰ型坦克為突破由塹壕、鐵絲網、機槍火力點組成的防禦陣地,打破陣地戰的僵局,迫切需要研製一種火力、機動、防護三者有機結合的新式武器。英國人E.D.斯文頓(又譯作特里頓)在一起意外中發現,如果在拖拉機上裝上火炮或機槍,它不就無敵了嗎?1914年10月,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歐洲戰場陷入了僵局。正在英國遠征部隊服役的斯溫頓中校提出,需要製造一種能夠在遍布鐵絲網的戰場上開辟道路、翻越壕溝並能摧毀和壓制機槍火力的裝甲車來打破西部前線的這種沉悶僵局。當時的英國陸軍對此毫無興趣,時任海軍大臣的丘吉爾卻如獲至寶,下令組建「陸地戰艦委員會」,親自領導「陸地戰艦」的研製工作。1915年2月,英國政府採納了E.D.斯溫頓的建議,利用汽車、拖拉機、槍炮製造和冶金技術,於1915年9月日製成樣車進行了首次試驗獲得成功,樣車被稱為「小遊民」,全重18.289噸,裝甲厚度為6毫米,配有1挺7.7毫米「馬克沁」機槍和幾挺7.7毫米「劉易斯」機槍,發動機功率77.175千瓦,最大時速3.2千米,越壕1.2米,能通過0.3米高的障礙物。
1916年生產了「馬克」Ⅰ型坦克,外廓呈菱形,剛性懸掛,車體兩側履帶架上有突出的炮座,兩條履帶從頂上繞過車體,車後伸出一對轉向輪。該坦克乘員8人,有「雄性」和「雌性」兩種。「雄性」裝有2門57毫米火炮和4挺機槍,「雌性」僅裝5挺機槍。1916年9月15日,有48輛「馬克」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戰役,但因為各種原因只有18輛投入了戰斗。同時丘吉爾也為了不讓德國人察覺這樣新式武器,於是便以「水箱(tank)」這一海軍術語為這一個新式武器命名(關於「坦克」這一名稱的由來說法很多,有一說是坦克發明後,一個人嘲笑坦克像個大水箱(tank),誰想到這個名稱便以此傳來了;還有一說,是為了保密。總之,「坦克」這個名稱的由來有很多版本)。結果這一名稱被沿用至今,「坦克」就是這個單詞的音譯。在1918年,法國也研製出了雷諾FT-17坦克,亦在一戰中立下戰功。
這種稱為「馬克」Ⅰ型的坦克靠履帶行走,能馳騁疆場、越障跨壕、不怕槍彈、無所阻擋,很快就突破德軍防線,從此開辟了陸軍機械化的新時代。世界上已經製造了數十萬輛坦克,成為各國陸軍、海軍陸戰隊和空降兵的主要作戰武器。坦克是地面作戰的主要突擊兵器和裝甲兵的基本裝備,主要用於突破敵人的防線,摧毀敵碉堡和野戰工事,粉碎敵步兵的抵抗,擊毀敵方的火炮、車輛、物資彈葯和橋梁,消滅一切有生力量,掩護己方的步兵,與敵方坦克和其它裝甲車輛作戰。
英國在一戰發明的!
謝謝
望採納!
❻ 坦克的由來
坦克的由來
1916年9月15日,英國和德國軍隊在索姆河上進行著大規模的戰斗,雙方都堅守著自己的陣地,誰也沒有突破對方陣地。索姆河岸到處是沼澤地,炮彈不時在河岸四周爆炸,一股股泥浪被拋上天空,濃煙籠罩著河岸。
突然,從英軍陣地上傳來隆隆的巨大響聲,一群鋼鐵碉堡似的怪物,沖出陣地,向德軍陣地壓去。德軍士兵見到這些怪物,拚命朝它射擊,用炮轟擊,可是那怪物刀槍不入,還打機槍打炮,一邊還擊一邊照樣隆隆朝前壓來。德國士兵一看這巨大怪物就要把自己碾成肉餅,嚇得抱頭鼠竄,只好躲在戰壕里求上帝保佑。這些鋼鐵怪物輕而易舉地進入德國地的縱深,給德軍帶來極大的威脅。
這巨大的活動鋼鐵壘,就是英國首次發明並投入戰場的"陸地巡洋艦"——坦克。它有28噸重,乘員8人,側外呈棱形,在兩側炮塔上共裝有兩門口徑為75毫米的大炮的幾挺機槍,採用過頂的重金屬履帶,剛性懸掛,最大速度為6000米/小時。沒有什麼通信設備,帶有幾只信鴿,必要時就靠信鴿去聯絡。
這次參戰用的59輛坦克是在極其秘密情況下運到前線的。有10輛因有機械故障留在後方作"預備隊",有32輛進入戰斗出發地,其中14輛按時出發,9輛晚了一些時間,有5輛陷入泥潭內難以自拔,只有9輛沖進德軍陣地,向縱深突進13千米。成功率只有15%,可是那壯觀威風的場面給人留下非常深的印象。使過去攻不動的德軍陣地一片混亂,被英軍輕而易舉地突破了一部分;而英軍士氣得到極大的鼓舞。從此,坦克在戰場上的價值被軍事家承認了,各國都紛紛研究,很快坦克就成了陸戰主兵器。
英國人發明的坦克,為什麼第一批稱為"陸地巡洋艦"呢?據說有這樣幾個原因。當時英國在世界稱雄是靠海軍,海軍最漂亮最有威力的是巡洋艦。坦克一問世,就好比威力強大的巡洋艦,因此就叫"陸地巡洋艦";另一個原因,當時坦克上應用的炮和機槍都是從巡洋艦上拆下來裝到坦克上的,由海洋走向陸地,因此把坦克稱為"陸地巡洋艦"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為什麼又叫坦克呢?據說英國人為了保密,在將這批坦克運往前線時,所有包裝箱上都寫"水桶"的名稱,英文字"桶"翻成中文就是"坦克",後來人們都把"陸地巡洋艦"稱為坦克。
❼ 英國人為什麼沒有身份證
英國人是沒有身份證的,這一點對於中國人來說似乎不可思議,但英國確實廢除了身份證制度。
在英國1952年就取消了身份證,當時這使英國人感到自豪,他們認為這個國家很自由。現在英國內政部建議實行一項新的身份證制度,要求議會在6個月內對此進行討論。但是目前多數國會議員的回答是「不」。
❽ 為什麼英國人被認為是保守派
一個刻板印象罷了,或許和英國自1689年以後就再沒有發生過足以動搖政體的事件有關。
❾ 為什麼說英國人打仗不行,搞欺騙行
二戰期間,英國的整體實力和表現並沒有過人之處,但情報工作在同盟國中可謂是出類拔萃,特別是破譯了德國「恩尼格瑪密碼機」,為盟軍取得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與之相媲美的,英國在戰略欺騙方面的成就,絲毫不弱於情報工作。
盟軍開辟所謂的「第二戰場」前,英國情報部門採取戰略欺騙手段,讓德軍誤以為盟軍將在加萊登陸,才有了諾曼底登陸的勝利。但很少有人知道,在西西里島登陸前夕,英國情報部門策劃的「肉餡行動」,更稱得上是戰略欺騙的典範。
幾經周折,他們找到了一位30歲左右的男性死者,他因肺炎而死,而其肺部存在的液體完全符合溺水身亡的病理特徵。在嚴格保密下,他被送到了監督處,在一番精心打扮後,他成了取得西西里島戰役勝利的大功臣——「馬丁少校」。
❿ 英國,美國,俄羅斯的情報局各有何特點
嘿嘿,你這個問題夠一篇論文的。我簡單點說:
英國的秘密情報機構最大的特點就是鬆散而保密;具體說來他的秘密保安局(MI5)從來不自己出面進行警察一類的活動(親自行動捕獲間諜)。他們是通過自己調查和監視行動,在發現線索和確鑿的證據後,讓蘇格蘭場(倫敦警察廳)出面。換句話說,就是,你不可能看見他自己的特工在跟對方的諜員飈車、搏鬥什麼的。在表面上看起來,這個機構似乎不存在。而秘密情報局(MI6)也同樣高度保密,以前幾乎沒人知道他在什麼地方,頭是誰。需要注意的是他也並不參與敵後破襲之類的工作。他的成員以「隱蔽」作為自己的最有效的武器。他的任務相對單一,就是通過完全的間諜手段去獲得對方的情報。其實,MI1 MI2 等等部門都是存在過的,不過是後來變成了別的機構。比如、秘密行動(就是在敵後搞破襲的)、地圖信息、無線電監聽部門等,離開了這個體系。所以最後出名的就是他們倆了。
這么一大堆機構並沒有一個最高的主管部門或者人員,都是直接進了內閣的。只有在二戰期間有過一個「雙十委員會」來協調它們的工作。
美國的情報機構成立很晚,但是機構龐大,工作規模巨大。他的情報機構是相對集中的,一般都要到中央情報局局長那裡最後匯集。但是以前因為部門利益互相扯皮的事情太多,效率很低。而且,國內的保安反諜情報史不歸他管的。所以9。11後,美國人痛定思痛搞了一個國家情報局主管,這下所有的內外情報都歸一個人協調了。
中央情報局看起來很了不得,工作范圍無所不包。其實它也是主要偏重間諜手段的工作。不過相對英國的情報機關,它主要是因為熱衷於搞些秘密活動而出名(其實主要是通過政治干預,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也因此臭名昭著)。最突出的特徵,他經常搞點准軍事活動(比如給反政府武裝來點武器,搞點訓練),另外還主管對敵宣傳、心理戰(就是造謠什麼的)。
NSA這幾年被吹得比較多,其實他就是個監聽無線電的機構,不過是規模夠大(美國佬有錢呀)。這方面英國人是老祖宗。
需要注意的是,他們從法理上說都不可以在美國國內進行任何針對國內的活動!!!!(就是不能當警察用,沒看最近NSA正在鬧「竊聽門」么?)只有聯邦調查局可以這么做。所以目前搞的國家情報主管就是這個作用。
俄羅斯么就很有意思了。
克格勃在俄羅斯不存在了(注一是在俄羅斯不存在了,別的國家還有就叫克格勃的呢)。他被分割成對外情報局(克格勃的以前第一總局,對外情報部門)、聯邦安全局、政府通信安全保密局(就是無線電監聽部門)、聯邦邊防局(以前蘇聯邊防軍可都是克格勃人員呢,每個士兵都是)科學技術情報委員會等等好幾個部門。
蘇聯最有效率,而最不引人注意的情報部門是——格魯烏(蘇軍情報總局)。他任務單一就是要各國的軍事政治情報和科技情報,沒有對內職能。所以他的機構精簡,人員少而精。蘇聯大部分的對外情報成果其實都是出自這個部門。可是因為任務單一,所以出的亂子就少。你很少聽說過他有什麼失手的記錄吧?目前的俄軍仍然完好的保留了這個部門,這才是一個可怕的部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