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日歷的來源和創始人
日歷從何時出現的,誰也說不清,只是據史料記載,大約在1100年前唐順宗永貞元年,皇宮中已經在使用日歷了. 當時的日歷又稱皇歷,不僅記錄著日期,而且是編修國史的重要資料.那時候的日歷與現在對於點兒相似.把一年分為12冊,按每月的天數來確定每冊的頁數,並將月份和日期寫在每一頁上,然後交給服侍皇帝的太監暫時保管,待太監在每日的空頁上記下皇帝的言行並在每月月終交皇帝過目,批准後,送史官存檔.史官再將日歷的內容與朝廷,國內各地區的大事結合起來,經提煉,潤色後,記錄下來,便成為國史. 以後,由於日歷給生活帶來許多方便,就逐漸地進入了不少在朝大官的家庭,經過一番變動,編製成自家的日歷.再往後,隨著日歷向大眾化,家庭化的發展,人們也就把歷書上的干支月令,節氣及黃道吉日都印在日歷上,並留下供記事用的的大片空白.
⑵ 日歷是誰發明的啊
真正的日歷產生,大約在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唐順宗永貞元年,皇宮中就已經使用皇歷。最初一天一頁,記載國家、宮廷大事和皇帝的言行。皇歷分為十二冊,每冊的頁數和每月的天數一樣,每一頁都註明了天數和日期。如今通行的日歷,不管是紙質出版物還是手機應用、電子台歷,通常都會載有公歷、農歷和干支歷這三種歷法。
日歷從古到今,有三種說法:1.歷書之類。2.今指記有年﹑月﹑日﹑星期﹑節氣﹑紀念日等的本子﹐一年一本﹐每日一頁﹐逐日揭去。有掛在牆上的﹐也有擺在桌上的。3.史官按日記載朝政事務的冊子,是史官纂修國史的依據。月歷常會配以圖像作為裝飾,月份牌就是月歷的其中一種裝飾畫。
掛歷和台歷就是由日歷發展來的,但是這不過近百年的歷史。至於日歷從何時出現的,誰也說不清,只是據史料記載,大約在1100年前唐順宗永貞元年,皇宮中已經在使用日歷了。當時的日歷又稱皇歷,不僅記錄著日期,而且是編修國史的重要資料。那時候的日歷把一年分為12冊,按每月的天數來確定每冊的頁數,並將月份和日期寫在每一頁上,然後交給服侍皇帝的太監暫時保管,待太監在每日的空頁上記下皇帝的言行並在每月月終交皇帝過目,批准後,送史官存檔。
史官再將日歷的內容與朝廷,國內各地區的大事結合起來,經提煉,潤色後,記錄下來,便成為國史。以後,由於日歷給生活帶來許多方便,就逐漸地進入了不少在朝大官的家庭,經過一番變動,編製成自家的日歷。再往後,隨著日歷向大眾化,家庭化的發展,人們也就把歷書上的干支月令,節氣及黃道吉日都印在日歷上,並留下供記事用的的大片空白。
⑶ 日歷的發明有多長時間了呢
我國始有歷法大約在四千多年以前。根據甲骨文中的一頁甲骨歷,證明殷代的歷法已具有相當的水平,這一頁甲骨歷是全人類最古老的歷書實物,這頁甲骨歷也就叫日歷。但真正的日歷產生,大約在1100多年前的唐順宗永貞元年,那時皇宮中就已經使用皇歷了。最初一天一頁,記載國家、宮廷大事和皇帝的言行。皇歷分為十二冊,每冊的頁數和每月的天數一樣,每一頁都註明了天數和日期。發展到後來,就把月日、干支、節令等內容事先寫在上面,下部空白處留待記事,和現在的「台歷」相似。那時,服侍皇帝的太監在日歷空白處記下皇帝的言行,到了月終,皇帝審查證明無誤後,送交史官存檔,這在當時叫日歷,這些日歷以後就作為史官編寫《國史》的依據。後來,朝廷大臣們紛紛仿效,編制自家使用的日歷。至於月歷以後又發展成掛歷、台歷等各種形式,只是近一個世紀的事。隨著時代的發展,盡管日歷的品種增多、花樣也不斷翻新,但仍舊保持著古老日歷的格局。
西歷:Julian記日法是由法國學者JosephJustusScaliger(1540-1609)發明的,名稱可能是取自Scaliger的父親,義大利學者JuliusCaesarScaliger(1484-1558)。天文學家已經用Julian周期為自4713BC一月一日以來的每一天賦予了一個唯一的數位。這就是所謂的Julian記日法(JD)。JD0指定為4713BC一月一日正午UTC到4713BC一月二日正午UTC的24小時。「Julian日歷(julianDay)」與「Julian記日(JulianDate)」不同。Julian日歷是JuliusCaesar在45BC發明的。一直用到大約1582年,這時各國開始使用羅馬歷法。在Julian日歷裡面,一年是近似3651/4天=365.25天。
⑷ 日歷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
日歷的由來
我國始有歷法大約在四千多年以前。根據甲骨文中的一
頁甲骨歷,證明殷代的歷法已具有相當的水平,這一頁甲骨。歷是全人類最古老的歷書實物,這頁甲骨歷也就叫日歷。
但真正的日歷產生,大約在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唐順宗永貞元年,皇宮中就已經使用皇歷。最初一天一頁,記載國家、宮廷大事和皇帝的言行。皇歷分為十二冊,每冊的頁數和每月的天數一樣,每一頁都註明了天數和日期。發展到後來,就把月日、於支、節令等內容事先寫在上面,下部空白處留待記事,和現在的「台歷」相似。那時,服侍皇帝的太監在日歷空白處記下皇帝的言行,到了月終,皇帝審查證明無誤後,送交史官存檔,這在當時叫日歷,這些日.歷以後就作為史官編寫《國史》的依據。
後來,朝廷大臣們紛紛仿效,編制自家使用的日歷。
至於月歷以後又發展成掛歷、台歷等各種形式,只是近一個世紀的事。
隨著時代的發展,·盡管日歷的品種增多、花樣也不斷翻新,但仍舊保持著古老日歷的格局。
西歷:
Julian 記日法是由法國學者 Joseph Justus Scaliger (1540-1609)發明的, 名稱可能是取自 Scaliger 的父親, 義大利學者Julius Caesar Scaliger (1484-1558)。 天文學家已經用 Julian 周期為自 4713 BC 一月一日以來的每一天賦予了一個唯一的數位。 這就是所謂的 Julian 記日法(JD)。 JD 0 指定為 4713 BC 一月一日正午 UTC 到 4713 BC 一月二日正午 UTC 的 24 小時。
「Julian 日歷(julian Day)」 與「Julian 記日(Julian Date)」不同。 Julian 日歷是 Julius Caesar 在 45 BC 發明的。一直用到大約 1582 年, 這時各國開始使用羅馬歷法。在 Julian 日歷裡面, 一年是近似 365 1/4 天 = 365.25 天。 這樣大約每 128 年就有一天的誤差。 不斷積累的歷法錯誤促使教皇 Gregory XIII 按照與彌撒議會 ( Council of Trent)一致的精神改革了歷法。
在羅馬歷法裏,一年是近似 365 + 97 / 400 天 = 365.2425 天。 因此對應於羅馬歷法,大約要 3300 年,才會積累一天的誤差。
近似的 365+97/400 是通過利用下面的規則, 規定每 400 年有 97 個閏年實現的:
每個可被 4 整除的年是一個閏年。
不過,可被 100 整除的年不是閏年。
但是,可以被 400 整除的年還是閏年。
因此,1700,1800,1900,2100 和 2200 年都不是閏年。而1600,2000,和 2400年是閏年。 相比而言,舊式的 Julian 歷法裡面只有能被 4 整除的年是閏年。
1582 二月,羅馬教廷要求從 1582 年十月減去十天, 因此1852 年十月四日後面緊跟著就是十五日。 在義大利,波蘭,葡萄牙 和西班牙都這樣處理了。 其他天主教國家也很快跟著這麽做了,但是新教國家不願意修改, 而且希臘等東正教國家直到本世紀初才修改。 這個改革在英國及其殖民地(包括現在的 USA)在 1752年執行了。 這樣 1752 年九月二日後面跟著 1752 年九月十四日
⑸ 日歷和時間是誰制定的
古埃及人創立陽歷,我們祖先創造陰歷。
目前全世界通用的歷法稱為公歷,它實質上是一種陽歷。原始的陽歷是古埃及人創立的。最初取一年為365日。
農歷又稱夏歷,相傳起源我國夏代。其科學性、實用性都很強,因此流傳至今。農歷按照全年的自然日劃分為四季、二十四節氣和年節。
(5)英國的日歷是怎麼來的擴展閱讀:
公歷最早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太陽歷。尼羅河是埃及的命根子,正是由於計算尼羅河泛濫周期的需要,產生了古埃及的天文學和太陽歷。七千年前,他們觀察到,天狼星第一次和太陽同時升起的那一天之後,再過五、六十天,尼羅河就開始泛濫,於是他們就以這一天作為一年的開始,推算起來,這一天是7月19日。
最初一年定為360天,後來改為365天。這就是世界上第一個太陽歷。後來他們又根據尼羅河泛濫和農業生產的情況,把一年分為三季,叫做洪水季、冬季和夏季。每季4個月,每月30天,每月里10天一大周,五天一小周。全年12個月,另加5天在年尾,為年終祭祀日。這種以365天為一年的歷年,是由於觀測天狼星定出來的,叫天狼星年。
它和回歸年相差約0.25天,因而在日歷上每年的開始時間越來越早,經過1461個歷年,各個日期再次與原來的季節吻合,以後又逐漸脫離。看起來,天狼星年好像在回歸年周期左右徘徊,因而又叫它為徘徊年、游移年,1461年的循環周期被稱為天狼周期。
後來,埃及人通過天文觀測,發現年的真正周期是365.25日,但僧侶們為了使埃及的節日能與祭神會同時舉行,以維護宗教的「神聖」地位,寧願保持游移年。後來出土了一塊石碑,上面有用埃及文和希臘文所寫的碑文,記載了歐吉德皇帝在公元前238年發布的一道命令:
每經過四年,在第四年的年末五天祭祀日之後、下一年元旦之前,再加一天,並在這天舉行歐吉德皇帝的節日慶祝會,以便讓大家記住。歐吉德皇帝校正了以前歷法的缺陷,這增加一天的年叫定年,其它年叫不定年。
⑹ 日歷是怎麼來的是誰定的
日歷的由來 我國始有歷法大約在四千多年以前。根據甲骨文中的一 頁甲骨歷,證明殷代的歷法已具有相當的水平,這一頁甲骨。歷是全人類最古老的歷書實物,這頁甲骨歷也就叫日歷。 但真正的日歷產生,大約在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唐順宗永貞元年,皇宮中就已經使用皇歷。最初一天一頁,記載國家、宮廷大事和皇帝的言行。皇歷分為十二冊,每冊的頁數和每月的天數一樣,每一頁都註明了天數和日期。發展到後來,就把月日、於支、節令等內容事先寫在上面,下部空白處留待記事,和現在的「台歷」相似。那時,服侍皇帝的太監在日歷空白處記下皇帝的言行,到了月終,皇帝審查證明無誤後,送交史官存檔,這在當時叫日歷,這些日.歷以後就作為史官編寫《國史》的依據。 後來,朝廷大臣們紛紛仿效,編制自家使用的日歷。 至於月歷以後又發展成掛歷、台歷等各種形式,只是近一個世紀的事。 隨著時代的發展,·盡管日歷的品種增多、花樣也不斷翻新,但仍舊保持著古老日歷的格局。
⑺ 日歷是怎麼由來的
日歷,又叫太陽歷、萬年歷。
萬年歷的由來,要追尋到遠古時代的西周。一名叫做萬年的樵夫,在一天上山砍柴休息時發現地上的樹影已悄悄地移動了方位。萬年靈機一動,想到利用日影的長短來計算時間。萬年為此設計了一個「日晷儀」。可是遇上陰雨天,日晷儀又失去了效用。萬年又受到崖邊泉水有節奏的規律的滴水聲的啟發,設計了一個五層的漏壺,利用漏水的方法來計時。經過長期的歸納,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復一次。只要搞清楚日月運行的規律,就不用擔心節令不準。萬年帶著自製的日晷儀及水漏壺去覲見天子祖乙,說明節令不準與天神毫不相干。祖乙大加贊賞,令萬年專心致志的研究時令。又經過了數十個寒暑,萬年精心制定的太陽歷終於完成了,他也因心力交瘁變成了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祖乙深受感動,把太陽歷定名為「萬年歷」,並封萬年為「日月壽星」,「萬年歷」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