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第二次鴉片戰爭英國要和法國聯軍一起侵略中國
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相繼侵入中國。但是,它們不滿足已經取得的特權和利益,蓄意加緊侵犯中國主權,進行經濟掠奪。1854年,《南京條約》屆滿十二年。英國曲解中美《望廈條約》關於十二年後貿易及海面各款稍可變更的規定,援引最惠國條款,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條約》的要求。主要內容為:中國全境開放通商,鴉片貿易合法化,進出口貨物免交子口稅,外國公使常駐北京等。法、美兩國也分別要求修改條約。清政府表示拒絕,交涉沒有結果。1856年,《望廈條約》屆滿十二年。美國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條約的要求,但仍被清政府拒絕。於是,西方列強決心對中國發動一場新的侵略戰爭。是年春,克里米亞戰爭結束。英、法獲勝,得以調出較多的兵力轉向中國。俄國則因戰敗,企圖用侵略中國來彌補損失。美國積極向外擴張,採取與英、法勾結侵略中國的政策。
1856年10月,英國利用「亞羅號事件」製造戰爭借口。「亞羅號」是一艘中國船,曾為走私方便在香港英國當局注冊,但已過期。10月8日,廣東水師在「亞羅號」上逮捕幾名海盜和涉嫌水手。這純系中國內政,與英國毫不相干。英國駐廣州代理領事巴夏禮在英國駐華公使、香港總督包令的指使下,致函清兩廣總督葉名琛,稱「亞羅號」是英國船,捏造中國兵勇曾侮辱懸掛在船上的英國國旗,要求送還被捕者,賠禮道歉。葉名琛初據理力爭,但旋又妥協退讓,將全部人犯送到英領事館。巴夏禮為進一步擴大事態,百般挑剔,拒不接受。10月23日,英艦突然闖入虎門海口,進攻珠江沿岸炮台,悍然挑起侵略戰爭。接著,英軍炮轟廣州城,並一度攻入內城。當地軍民英勇抵抗。英軍因兵力不足,被迫於1857年1月退出珠江內河,等待援軍。
為了擴大侵略戰爭,英國政府於 1857年3月任命前加拿大總督額爾金為全權代表,率領一支海陸軍來中國;同時向法國政府提出聯合出兵的要求。此前,法國正以「馬神甫事件」(又稱「西林教案」)向中國交涉。所謂「馬神甫事件」,是指法國天主教神甫馬賴違法進入中國內地活動,胡作非為,於1856年2月在廣西西林縣被處死一案。此案迄未議結。1857年,法國政府將它作為侵略中國的借口,任命葛羅為全權代表,率軍來華協同英軍行動。
Ⅱ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為什麼都是英法兩國聯合打德國呢
應該是英法兩國聯合被德國打,從歷史上不難看出在德國沒有崛起之時,英法兩國可以說持續了幾百年的戰爭,從歷史上看,英國與法國交手的那些年中基本是落下風的,英國作為了一個島國只能依靠防守如果沒有英格蘭海峽的掩護,以英國的國力不可能擊敗法國,英國真正崛起的是近代的大航海時期,英國依靠著龐大的艦隊幾乎稱霸整個大西洋,並且把殖民地擴展到了亞洲地區。
Ⅲ 為什麼法國當時想和英國合並
我今天找個資料給你 2007-01-19 16:05:42 環球時報 人民網 法國和英國會合並嗎?這個問題在今天看來不免可笑,但據英國《泰晤士報》16日披露,法國曾在上世紀50年代考慮同英國合並,共同生活在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統治之下。
1956年7月,時任埃及總統的納賽爾宣布了蘇伊士運河國有化的命令,這使英法的石油運輸受到嚴重影響。在表示強烈反對的同時,兩國都在瘋狂爭取重新獲得對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據報道,當時的法國總理摩勒提議,法英可以通過合並來鞏固同盟關系,聯手應對威脅。英國廣播公司第四電台在報道中援引英國國家檔案局的秘密文件說,時任英國首相艾登拒絕了合並的提議,但非常希望推動法國加入英聯邦。英國內閣的備忘錄記載,一位內閣官員回憶說,接到法國的提議後,艾登特別興奮,馬上和內閣大臣諾曼·布魯克一起商量。「布魯克回憶,首相對他說,『我們應好好考慮吸收法國成為英聯邦的一員』,並表示他認為法國接受(英國)女王陛下為國家元首問題不大,而且法國人歡迎英國根據對愛爾蘭做出的安排來賦予他們公民權利。」
然而,這項提議遭到了英國政府的反對。據倫敦大學歷史學家詹姆士·艾利森介紹,除了法國,當年英國也在考慮吸收其他國家加入英聯邦,比利時、荷蘭和挪威都在候選范圍內。但英國政府一個也沒有吸納,「主要是因為財政部提出,歐洲經濟體不穩定,吸納更多國家沒什麼好處」。後來,當英國政府拿出了與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國家加強關系的方案後,英國外交部也對英法合並的提議表示反對。
據報道,早在1940年6月,時任英國首相丘吉爾就曾宣布英法兩國將臨時建立戰時聯盟,但該聯盟後來遲遲未能產生。相反,英國後來拋開了與法國聯合的計劃。因此,法國總理1956年提出的這項建議實際上是法國為使難產的英法聯盟計劃重新復甦而做的努力。
多年來,法國歷史學家一直沒有認真看待過摩勒的這項提案。一位給摩勒寫自傳的作者表示,「人們無法斷定英法合並的機制是否可行。這個無果而終的提案並不能證明摩勒當年屈服於英國,而是他藉此同艾登綁在一起,向艾登施加壓力的一種手段。」雖然學者持這樣的觀點,但人們卻不禁要問:如果當年法國並入英聯邦,今天會是怎樣一番情景?《泰晤士報》認為,那樣的話,英國現在仍然擁有繁榮的汽車工業;英吉利海峽隧道至少會提前20年通車;英國隊贏得世界盃的次數又多了一次;兩國之間的「香檳大戰」也將就此終結。
Ⅳ 歷史上英國和法國不是互相不爽嗎為什麼還要結盟
正常
英國在歐洲做的政策叫——離岸平衡手!
即在歐洲實現各大國度的均勢,歐洲不能有任何一個能威脅到英國在歐洲霸權的國家,誰強,英國就帶著小兄弟打誰!
法國拿破崙橫掃歐洲大陸的時候,英國要打法國,因為那時候,英法矛盾是主要矛盾
等德國強大了,要挑戰英國霸權的時候,英德矛盾就占據主要矛盾的位置;英法矛盾讓位與英德矛盾!
等蘇聯坦克海,能三天內打到大西洋的時候,其他矛盾都讓位於北約和華約的矛盾了!所以要全力對抗蘇聯!
Ⅳ 英國和法國互相仇視為什麼二戰還有英法聯軍
英國一直在整個歐洲大陸搞「離岸平衡」外交,哪個敢冒頭,他就糾集一群小弟把那人摁死。
法國從黎塞留時期開始崛起,期間一直與英國在世界范圍內展開激烈斗爭,直到武運終結於聖赫勒拿島。這之後冒頭的就變成俄國、美國和德國了。相比之下英法世仇倒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了。
英法結盟更是一種利益結合,民族感情上兩者一直都是相互敵對,雙方輿論到現在都經常相互譏諷。二戰前期法國陸軍被德軍擊潰以後,英國想要接收法國海軍卻遭到了拒絕。當時法國海軍司令曾經親口告訴丘吉爾說,他的曾祖父死於特拉法加海戰。像他這樣世家出身的海軍軍官,對英國的恨意甚至超過了德國。
Ⅵ 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中為什麼會有英國和法國
當時英國屬於二流,不屬於三流。二戰結束時英國國力居世界第三。美、蘇、英是當時世界上僅有的三個真正大國。英國的實力比美蘇差一個檔次。常任理事國是指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即二戰盟國的五大戰勝國,最早是羅斯福總統提出的戰後四大警察國家,及美蘇中英,後來在英國的堅持下,增加了法國。
這五個常任理事國對安理會的決議有一票否決權。但是這個規定遭到了很多國家的反對,即使是美英中法四個國家的代表中也有不少人反對。比如中國的代表之一的胡適就為了反對一票否決權而拒絕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是二次世界大戰的產物,這五個國家是當時的戰勝國,為二戰勝利犧牲再大,貢獻力最多的國家。
說到英法兩國,都是老牌帝國,二戰前後軍事勢力與綜合國力,是全世界各國中的姣姣者,而且還是擁核大國,並且英磅與法幣仍然是,世界流通儲備的通貨,它們的英語,法語都是世界通用語言。只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大家感覺英法兩國經濟發展有所滯後,但它們的工業基礎,與科技實力仍然還是比較雄厚滴,可不容小視,同時也不能把它們看成是三流國家,它們仍然有重新崛起,成為世界強國的希望。
但是對這個規定最滿意的是蘇聯,它作為但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唯一的共產國家,認為自己比較孤立。而有了這項否決權,等於給了它保護自己不被孤立圍攻的護身符。經過激烈的斗爭,最終常任理事國的否決權只被限定在安理會的決議中,而聯合國大會經過超過三分之二的成員國表決通過的聯合國大會決議,常任理事國是不能否決的!
Ⅶ 英國被法國聯合統治是怎麼回事
1066年9月28日,諾曼第公爵威廉傳檄全法蘭克個封建諸侯招募遠征軍,另一方面上書羅馬教宗亞歷山大二世控告哈羅德違背白骨誓約,教宗亞歷山大二世裁定威廉勝訴宣布英王哈羅德二世為教敵,威廉在軍事、外交布局完成,就率領6萬大軍乘坐一千多艘戰艦橫渡英吉利海峽,於9月27日在佩文西登陸。但哈羅德二世才剛率領英軍於斯坦福橋戰役中擊敗哈拉爾三世帶領的挪威維京人入侵,隨後接到威廉在英格蘭海岸登陸,立刻急行軍南下防禦諾曼第大軍。10月14日雙方交戰於黑斯廷斯 (Hastings)西北方6.1哩的森勒克山丘 (Senlac Hill)。但連日交戰行軍而疲憊不堪的二萬英軍不敵諾曼第六萬大軍,英軍多位將領奮戰而死。英國盎格魯-撒克遜王室末代國王哈羅德二世及其兩位弟弟也戰死沙場,史稱黑斯廷斯戰役。威廉稍事整頓之後,帶領大軍北上進入倫敦城,在1066年的聖誕節於西敏寺加冕為王是為『征服者威廉一世』。
英國再次融入歐洲大陸,在政治上依附法國,經濟上雖然獨立,但與低地國家(今荷蘭、比利時)的貿易量逐年遞增——這是後來英國復興、覬覦法國領土,並引發英法百年戰爭的主要因素。
名義上諾曼底公爵是法蘭克人國王的封臣,由於身兼英格蘭國王,使得諾曼國王的實力大過法蘭克人的國王。而且,英格蘭既非法蘭克人國王的省,也不是諾曼底的省份。
正因為政治上依附法國,英國才與法國一起參與了十字軍東征。之後,兼任阿基坦公爵的英格蘭國王一直問鼎法蘭西王位,這也成為英法百年戰爭的導火索之一。
Ⅷ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關系不好的英國和法國為何聯軍
當時的法國剛剛經歷了30多年的退讓(1815拿破崙被流放聖赫勒拿開始),經濟外交受制於英國。1851年他的侄子路易·波拿巴掌權,開始謀求突破,此時的法國最大的敵人已經變成了新崛起的普魯士和野心勃勃的沙俄,所以英法開始聯合起來。所以此時英國和法國關系還算不錯。結伴打劫,何樂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