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美國獨立戰爭時,美國總人口與美軍總兵力是多少
戰前美國總人口僅有300萬人,軍隊不超過8萬人。
戰前的北美殖民地僅300萬人,其中50萬是黑人,黑人中90%是奴隸。英國宗主國的高壓政策限制了北美殖民地經濟的發展,對於支撐一場長期戰爭,財力嚴重不足。戰前北美殖民地既沒有一支正規軍,也無艦隊可言。戰鬥打響時,北美只有分散各地的民兵。
1775年6月15日第2屆大陸會議通過組建正規軍的決議案。根據這一決議,按志願入伍原則,建成了一支由師、旅、團、營以及炮兵和騎兵分隊組成的大陸軍。軍隊編制總員額88個營,共約6萬人,但在戰爭進程中實際上從未超過1.9萬人。
原英軍上校、弗吉尼亞種植場主華盛頓被任命為大陸軍總司令。阿蒂馬斯·沃德、查爾斯·李和伊斯雷爾·普特南分別擔任新成立的3個師的指揮官。
1775年9月華盛頓曾計劃建立一支由26個步兵團、1個來復槍團和1個炮兵團組成的新軍,共計2.0372萬人,由大陸會議統一徵召,由於種種困難這一計劃未能付諸實施。
1775年lO月13日,大陸會議正式決定建立海軍。一是各州殖民地的海軍。除特拉華和新澤西以外,其餘11個州(殖民地)均建立起從事本州沿岸防禦的海軍,裝備單層甲板帆船和武裝小艇,二是大陸會議直接領導下的海軍。
1775年12月,大陸會議決定建造13艘快速戰艦,但下水僅7艘,剩下未完工的6艘為防止落入敵手而自毀。
1776年大陸海軍第1任司令霍普金斯所指揮的大小戰艦僅8艘,大都是由商船改裝而成。8年中服役的各類艦船總共只有60艘。
(1)英國來復槍團有多少人擴展閱讀:
一、獨立戰爭結果
1782年11月30日.英國新政府與美達成停戰協議。1783年9月3日,雙方在巴黎簽訂和約《巴黎和約》,英國被迫承認美國獨立。
美國獨立戰爭是以小勝大,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這一勝利為後來的法國大革命和拉丁美洲民族解放運動的獨立開辟了道路。
二、《獨立宣言》
是北美洲十三個英屬殖民地宣告自大不列顛王國獨立,並宣明此舉正當性之文告。
1776年7月4日,本宣言由第二屆大陸會議(Second Continental Congress)於費城批准,這一天後成為美國獨立紀念日。宣言之原件由大陸會議出席代表共同簽署,並永久展示於美國華盛頓特區之國家檔案與文件署當中。
此獨立宣言為美國最重要的立國文書之一。7月4日是決議採用宣言的日期,之後進行了印刷,議會代表們大多採用1776年8月2日簽署本宣言。
《獨立宣言》由四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為前言,闡述了宣言的目的;
第二部分闡述政治體制思想,即自然權利學說和主權在民思想;
第三部分歷數英國壓迫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條條罪狀,說明殖民地人民是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被迫拿起武器的,力爭獨立的合法性和正義性;第四部分,也就是在宣言的最後一部分,美利堅庄嚴宣告獨立。
❷ 為什麼清朝上百萬的軍隊打不過英國幾百上千人的洋槍隊
1、毛爺爺很早就總結了:戰爭的歷史經驗證明: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因素,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是人而不是物。
2、首先,人員素質高,低劣的武器可以發揮出較高的效能! 其次,人員素質低下,高新武器沒人會用或者用不好等於廢鐵! 再次,武器的好壞可以由掌握武器的人來進行改變!
3、人員素質高,不僅僅在於他的學歷、智力、或是身體狀況。人的精神面貌、主觀能動性、積極性。
4、清朝社會制度的已經腐朽、統治集團昏庸腐敗;軍中欺上瞞下、將領吃空餉蔚然成風;戰斗究竟是否發生,都是問題,軍隊多是一觸即潰,根本沒有真正作戰。
5、以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八里橋之戰,三萬多清軍傷亡過半,而六千人的英法聯軍只有十二人陣亡。據說僧格林沁的3000最精銳蒙古騎兵傷亡殆盡。讓我們看看世界軍史,二戰北非戰場,800澳大利亞輕騎兵揮舞戰刀,沖擊4000人裝備機槍、數十門克虜伯山炮的德國、土耳其聯軍。戰果是澳大利亞陣亡60人,全殲敵軍。
6、戰史多次證明:沒有蛇腹形鐵絲網與裝甲車,步兵是難以對抗騎兵沖擊的。由此可證:僧格林沁的3000精銳蒙古騎兵,恐怕是剛發動攻擊就四散奔逃了。
❸ 英國廓爾喀部隊的廓爾喀旅
五到廓爾喀人中去戰後,隨著媒體對廓爾喀軍人報道的增多,英國公眾也終於注意到了這些「來自東方、橄欖膚色的小個子」。需要強調的是,至少在1947年以前,所有廓爾喀軍人效力的都是印度部隊,而不是英國軍隊。英控印度期間,駐印軍分成兩部分:其一是傳統的英國團隊,出於殖民者的優越感,拒絕任何土著士兵;其次是由印度人、錫克人、廓爾喀人等組成的本土軍隊,其高級軍官由英國人擔任。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印英軍兵力保持在48個營步兵、4個團騎兵及一支炮兵;本土部隊人數基本是英軍的3-4倍。
由於1857年印度民族起義造成的裂痕,兩支隊伍之間的關系並不和諧。在這種背景下,一戰中為英國戰至最後一息的廓爾喀人,戰後盡管在軍事編制上並未有任何變化,但無論是從軍事角度,還是出於公眾的喜愛,他們都獲得了相當程度的贊譽與推崇。與之相應的是,大批青年軍官嚮往在廓爾喀部隊服役,在他們看來,這可以保證自己可以在比較「體面」的任務露臉。還有一些人是因為家族的影響:其父輩曾為廓爾喀軍官。沒有跡象表明廓爾喀軍官的子孫會受到關照,但子承父業的傳統確實一直存在。
自20世紀20年代起,廓爾喀團隊中一系列關於徵募軍官及士兵的模式日趨完善,並在之後的歲月中一直發生效用。長期募兵中,英國人總結出某些部落的青年更容易成為出色的士兵。由於廓爾喀人姓名後面要綴上部落名,所以塔帕、古朗、萊等在士兵名單中頻繁出現,給人造成一種家族部隊的錯覺。但實際上,血緣紐帶在廓爾喀士兵也實在是非常普遍。一個最具有傳奇色彩的廓爾喀兵家族可追溯到1790年,年輕的賈巴。興。塔帕在印度軍隊效力。他的兒子,巴利,於19世紀30年代時參加那什里營(後來的第4團),累積戰功升至相當於今天少校的軍銜。1875年,時威爾士王子(後來的英王愛德華7世)訪問印度,巴利擔任值班軍官並獲得王子贈與的一把獵刀。
巴利的兒子,納圖,成年後也成為4團一員,曾任副連長,於1885年陣亡。他的3個兒子中,長子與次子加入4團,小兒子則被召入10團,次子於1891年在軍中病故;長子蘭努則一直在軍中效力。蘭努的長子-萊切曼,1905年入伍,1914年戰死於法國吉文西;次子仍舊效力於4團,一戰中在庫特拉馬拉被土耳其人俘虜,獲釋後返回4團1營,後升任少校。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隨廓爾喀4團轉戰亞、歐、非的廓爾喀士兵中,有8人是蘭努的孫子。僅1978年,一份調查就顯示伊莉莎白第6廓爾喀來復槍團中有46對兄弟同時服役。一戰後,廓爾喀軍中關於限制英國軍官身高的規定被廢止,使得更多的青年軍官踴躍地走入廓爾喀軍營。
在他們中有一位中尉在將來會獲得更多的關注-威廉。斯利姆,在加里波里,作為華威郡來復槍團的一員,他曾目睹6團1營的一隊士兵在肉搏中刀劈土耳其人,戰後,斯利姆積極申請在廓爾喀6團中任職,最終如願以償。為保證軍中將官的素質,不僅是單純從軍人的標准來衡量,還包括是否能與文化差異大迥的屬下處理好私人關系,自20年代起,所有廓爾喀軍官的徵募都實行一種「試訓」制:應征者將會接到邀請,與自己所申請的團隊共同生活7-10天,然後由隊中現在的軍官投票決定去留。
即使留下來,之後還需要有一個漫長的過程贏得下屬的信任。一個廓爾喀軍官曾經回憶道:「你要在所有事情上表現出你的熱心。。。我們要盡全力維護士兵的財物,而不是先顧自己;行動中,在為自己擔心之前,先要照看好士兵是否吃飽穿暖。你必須要凡事作表率,要讓他們看到任何你要求他們做的事,你自己也正准備去做。不打仗時,要幫助他們理好個人事務,特別是財務問題(廓爾喀人好賭博)。
作為回報,廓爾喀人會對你馴順而忠誠,更重要的,他把你當成朋友。」廓爾喀英籍軍官首要任務是學習廓爾喀語,除了交流,更重要的原因是讓士兵明白自己的命令,因為廓爾喀士兵是不需要學習英語的。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軍官也有機會了解廓爾喀人的精神、思維過程及文化。來自東、西尼泊爾的廓爾喀士兵,性格截然不同。一個團的成員通常全部來自東部,或是西部,從不混雜。他們在性格上的區別,曾在廓爾喀軍中服役的戈登。考瑞甘這樣解釋:「西部人早晨起來,走出村子,到自己的田中幹活,然後回到家中,在路上,他會和每個遇到的人聊上兩句。由於居住在一個集體中,他們在社交上更活躍一些。而東部人是直接住在自己的土地上,即使是鄰居都相隔很遠,他們習慣獨立思考,對生人充滿戒心。對於新來的軍官,西部人的想法往往是:『這是我們頭兒,不錯;他廓爾喀語說的挺溜,不錯;總的來說,這人不錯』。而東部人就要保守一些,『這人可能不錯。。。不太確定,等等看吧』。」
20世紀20-30年代,國際上相對平靜,但廓爾喀人在印度並不清閑,入侵阿富汗的戰爭及與西北邊境部落的武裝沖突仍在繼續。盡管沒有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但廓爾喀人與帕坦人及瓦齊人間的沖突卻如原始人般野蠻與血腥。1935年夏,4團2營A連與一群武裝分子遭遇,肉搏中,對方有人在背後開槍打死了一名年紀很輕的廓爾喀戰士。A連士兵被這種卑劣的行徑激怒了,任務完成時,上士巴比爾右手拎著滴血的彎刀,左手是5個帕坦人的腦袋。行為肯定是違法的,但沒有人阻止他。而對手也早已習慣於雙方的「以暴制暴」。英國一方任何人被俘,下場將會非常凄慘:梟首或閹割,後者有時會由婦女來完成。
1934、1935年,尼泊爾發生了兩次大地震,大批廓爾喀士兵開赴家鄉抗震救災。8團2營士兵哈克比爾。塔帕,擁有超乎常人的聽覺,因此成功救助了很多埋在廢墟下的受難者。該營中另一名英雄是下士南得拉爾。塔帕,被授與英國非戰時最高榮譽-帝國勇氣勛章。當1940年英王喬治六世創建喬治十字勛章時,南德拉爾的英勇行為仍未被遺忘,早已退役返鄉的他又被重新授與喬治十字勛章。30年代末,英控印度的形勢愈發不可收拾,印度人與印度人、印度人與英國人、印度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的沖突日益火爆、頻繁。一切跡象表明,英國統治印度的日子已屈指可數。如果印度最終獨立,廓爾喀人的命運又會如何?尚未得出結論時,在歐洲,德國人再次將世界推向大戰的邊緣。
北非烽火20世紀30年代的廓爾喀官兵,日子過得要比此前任何一個時期都要舒坦。盡管政治上要求擺脫殖民統治的訴求仍很強烈,但英屬印度西北及東北邊境的沖突和傷亡日益減少。廓爾喀各連隊終於能夠在軍營中得到充分休整,並完成有針對性的訓練,旨在完善指揮體系及提高士兵在戰場上的效率及技巧。日常生活中,上層軍官又拾起了舊式的禮儀,在觥籌交錯,衣香鬢影間打發每一個周末。1939年9月,駐防阿富汗邊境的第4廓爾喀團正在積極籌備自己為期一周的夏日慶典-狗展、運動會、野營、還有一個盛大的舞會-從一台劈啪作響的收音機里,他們收到了英國對德宣戰的消息。但丘吉爾之前的張伯倫政府仍是抱著將戰爭洪流引向蘇俄的幻想,並不急於將英軍迅速投入與德國人的正面交鋒中去。直到1940年5月,在法國的英國遠征軍已完全潰敗,駐印軍才開始動員。應英國駐尼泊爾公使的要求,廓爾喀軍隊需在最短時間內擴編到30個營。這只是個開始,數月間,在印度的10個廓爾喀訓練基地中,廓爾喀人已經組成了45個整編營。受限於尼泊爾惡劣的交通及通訊設施,開拔及增兵的消息都是由人口頭傳達。1940年間的喜馬拉雅山南麓分外熱鬧,家家戶戶奔走相告,通往印度的山路上,如節日中走親訪友般熱鬧。許多現役士兵在探親假中被召回,其中有人甚至才到家,他們每個人的身後,都跟著上百個如此迫切的「志願者」。二戰中,不少於250,000的廓爾喀人在歐洲、北非、中東、及南亞為英國政府效力。他們最初的軍事行動可謂是「故地重遊」。美索不達米亞,此時已叫伊拉克,1941年5月發生反英的武裝叛亂,成立了拉希德。阿里親納粹政府。英國駐印度司令部火速派出兩個師組成遠征軍,其中第10印度師的師長由新提升的斯利姆少將擔任。叛亂平息以後,斯利姆又指揮第10印度師擊潰維希法國軍隊佔領敘利亞;接著與蘇聯合作南北對進佔領伊朗。但英國在中東的軍事勝利並不足以抵消同時期在北非的被動。1940年9月至次年2月,英國人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以5萬兵力橫掃格拉齊亞尼元帥率領的50萬意軍。1941年2月14日,隆美爾君臨北非,其麾下的非洲軍團只用月余就將英軍驅趕回了埃及,只有托卜魯克憑借重兵頂住了德意聯軍的圍攻。在托卜魯克的守軍中,即有廓爾喀7團2營、4團2營、5團2營。之後又有3團2營及8團2營也作為援兵投入戰場。到1942年上半年,在曠日持久的拉鋸戰中,雙方均無進展。5月22日,隆美爾再次揮師猛攻托卜魯克。一場坦克大戰後,非洲軍團在比爾哈基姆突破英軍防線。6月1日,作為第10印度步兵旅的一部分,廓爾喀4團2營奉命阻擊德意聯軍。在戰斗中,他們裝備的2磅反坦克炮對德國坦克如隔靴搔癢,隆美爾的鐵騎洪流輕易地沖垮廓爾喀人的防守,2營大部淪為戰俘。相同的命運也落到了7團2營的身上:6月21日,托卜魯克陷落,7團2營在與其他部隊完全隔絕,戰至彈盡糧絕,全營最終向德國人投降。3團2營和8團2營在托卜魯克失守及其後德意軍隊進兵埃及的過程中折扣大半,余部退守阿拉曼,在那裡,奧欽萊克將軍構築了最後一條防線,把自己所有能用上的東西都砸向了隆美爾,7月間,埃及暫時保住了。奧欽萊克在其去職後,在偶然提及廓爾喀營隊時,將軍很是贊賞廓爾喀人的堅韌,「他們總是損失最重的」。還是在阿拉曼,8月,蒙哥馬利來了;10月末,英國人開始反擊。憑借雄厚的物資儲備,英軍在北非終於轉運了。此時北非的戰斗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模式-炮擊、裝甲部隊出動、後面步兵掩護,就這樣,廓爾喀人與其他盟軍並肩將隆美爾逐到了突尼西亞。1943年春,隆美爾的軍隊只能困守在突尼西亞中部崎嶇的山地中。在北非對德最後一戰中,第4印度師為主力-英國第8軍-充當先鋒。第4印度師師長是出身於廓爾喀2團1營的弗朗西斯。圖克將軍,其轄下共有3支廓爾喀營。蒙哥馬利乘坐過的M3格蘭特坦克第4印度師的任務是在夜間偷襲法特納撒高地,以便第8軍迂迴包圍非洲軍團。圖克親自指定廓爾喀9團1營和2團1營擔負進攻高地主峰的任務。下達命令後,將軍對自己老部下能否完成使命心懷忐忑,他在當天的日誌中寫道:「這樣一個人力難以企及的任務,也許太難為他們了。」圖克的擔心並非多餘,高地山勢陡峭,遍布機槍工事。1943年4月5日夜,暮色掩蓋下,廓爾喀突擊隊向9公里外的德軍陣地進發。行動中所有廓爾喀士兵都表現出一如既往的驍勇,而其中2團1營廓爾喀少校拉巴哈德。塔帕以當晚的卓越表現獲贈維多利亞十字勛章。關於他的表彰是這樣描述的:「按計劃,塔帕率領兩個排突破並鞏固唯一一條可以掩護全師進山的通道。。。。和敵人最先遭遇在一條盤旋於險峻狹窄裂谷中的羊腸小道的入口,裂谷中遍布火力點,配備反坦克炮及機槍;盡頭是一個小平台,再往上就是60米高的峭壁,平台及峭壁完全處於守軍輕重火力射程內。最初的突擊中,拉巴哈德率領戰友用彎刀及刺刀清除了外圍據點的德國人。但接下來向上的每一步,他們都要面對上方密集的彈雨。拉巴哈德等人一鼓作氣沖進了下一個火力點,少校親手砍死2名敵軍,並用左輪槍解決了另2人。到頂峰的最後一段路已被火力覆蓋,拉巴哈德和另外兩名士兵還是成功地摸了上去,又有2名守軍成了他的刀下之鬼,他的手下也幹掉了兩個,餘下的敵人逃散。全連陸續跟了上來並守住隘道,從這里,他們可以從容地清理山脊下方敵軍的反擊。毫無疑問,整個行動的成功關鍵在於少校及其小分隊在山谷所表現出的無法言喻的英勇。」
❹ 跪求拿破崙的軍隊的資料
步兵是拿破崙時期軍隊的主體。相較於其他兵種,步兵往往承受最大的傷亡,但又往往是決定勝負的關鍵。步兵通常分為三類:普通步兵(the infantry of line,又叫燧發槍兵Fusilier);擲彈兵(Grenadier);輕步兵(light infantry)。擲彈兵會由最為「英勇」「健壯」的士兵組成。(個人認為,「擲彈兵」就是重步兵,Grenadier只是名稱而已,並不會真的「擲彈」 )。輕步兵則由「身材較小」「身行敏捷」的士兵組成。各國對輕步兵有不同的叫法:法國叫獵兵(chasseurs)英國的叫輕步兵或來復槍兵(rifleman)。(其他幾種語言我不懂,大概也都是獵兵的意思)前兩類步兵通常排成較緊密的隊形,從而發揚火力。輕步兵則會形成「散兵線」(skirmishing),己方進攻時,用來動搖敵人防禦陣線;己方防禦時,用以打亂敵人進攻節奏。
(法國第一獵兵團).
當時的步兵大多數裝備的都是大口徑滑膛槍,各國滑膛槍的原理構造都沒有太大差別。1740年英國推出的標准步槍(Land Pattern Musket),身管長46英寸(117cm),口徑0.75英寸(19mm)。七年戰爭之後,身管縮短到42英寸(107cm),口徑不變。與法國的戰爭爆發後,英國由於缺少穩定的原料供應來源,轉而責承東印度公司制.造了大量的「印度款」步槍(India Pattern)。到1797年,這種39英寸(99cm)身管的滑膛槍已經成為英軍的制式裝備。巨大的產量不僅滿足了英軍的需要,更裝備到反法同盟各國。1802年,英國軍火部門又推出了新款步槍,但是只有少量裝備部隊。盡管准確性不佳,英國滑膛槍系仍然大受部隊的歡迎,被士兵們稱作「褐貝絲」(Brown Bess)。
擲彈兵是17世紀中葉歐洲陸軍的一個兵科,最早是指軍隊中能投擲手榴彈的步兵。由於當時的手榴彈體積重量類似小型炮彈,因此需要在步兵當中挑選臂力過人的士兵才有辦法投擲,這些士兵在戰斗中需要在己方戰線的前面向敵方投擲手榴彈,因此在歐洲軍隊中將擲彈兵的稱號作為表彰軍人英勇戰斗表現的榮譽稱號,也幛顯擲彈兵是步兵當中的精銳及佼佼者。擲彈兵最早被當作攻城步兵,專門丟擲裝滿火葯的鐵球。擲彈兵必須夠高夠壯,才能將手榴彈擲到目標位置,或者至少要能投擲到夠遠的距離,以免炸傷自己的同伴。但隨著戰術及科技的演變,擲彈兵後來才發展成精練出色的步兵軍團。
拿破崙時期,滑膛槍的刺刀是一根長15到18英寸(38~45厘米)的三角鐵,三面全部開刃。上刺刀時,將刀柄套在槍口上,擰緊螺絲加以固定,刺刀不使用時會放入專用的刀鞘里。
由於法國的縱陣使用起來十分靈活,而且變化多端,因此具有極大的戰術價值。跟形式刻板的橫隊相比,縱陣的指揮官可用更快的速度更好的指揮方法在戰場上調動數量相當可觀的兵力。特別是在多山的地形上,縱陣的作戰效果比橫隊更好。它可以很容易地變換成種類不同的隊形,特別是把行軍縱陣變成進攻縱陣所化費的時間要比線式編隊的變換少得多。要派遣散兵襲擾敵人時,不需對縱陣隊形作很大的調整,而且可以迅速組成縱深為二列或三列的橫隊和方隊,對敵實施火力襲擊。此外也不必象過去那樣需要保持橫隊中各部分側翼之間的緊密連接。戰斗進行時,戰術格局是開放型的,因此變得更有生氣了。拿破崙一世採取散兵與縱隊結合的隊形,使縱隊戰術臻於完善。
戰斗時,在決定性的時間、地點集中兵力,適時機動,分進合擊,先以炮火猛擊對方,接著在選定的主要地段上突然實施攻擊,並從縱深不斷增強突擊力量,攻擊一旦成功,騎兵迅速擴張戰果,適時投入預備隊,消滅對方。
❺ 英國陸軍的主要部隊
(THE HOUSEHOLD CAVALRY & ROYAL ARMOURED CORPS)
裝甲團:
皇家龍騎衛兵團 The Royal Dragoon Guards
國王御准輕騎兵團 The King's Royal Hussars
第2皇家戰車團 2nd Royal Tank Regiment
皇家蘇格蘭龍騎衛兵團 The Royal Scots Dragoon Guards
女王御准輕騎兵團 The Queen's Royal Hussars
偵察團:
近衛騎兵團 Household Cavalry Regiment
女王御准長槍團 The Queen's Royal Lancers
輕龍騎兵團 The Light Dragoons
女王龍騎衛兵團 The Queen's Dragoon Guards
第9/12皇家長槍團 9th/12th Royal Lancers
聯合防核生化團:
第1皇家戰車團 1st Royal Tank Regiment
訓練團:
AFV訓練大隊 AFV Training Group
儀仗:
近衛騎兵團 The Household Cavalry Mounted Regiment (永久駐扎倫敦)
樂隊:
重騎兵樂隊 The Heavy Cavalry Band
輕騎兵樂隊 The Light Cavalry Band
義勇騎兵:
皇家義勇騎兵隊 Royal Yeomanry
女王直屬義勇騎兵隊Queen's Own Yeomanry
皇家威塞克斯義勇騎兵隊 Royal Wessex Yeomanry
皇家莫西亞與蘭開斯特義勇騎兵隊 Royal Mercian and Lancastrian Yeomanry 近衛師
常規部隊:
擲彈近衛一營
科德斯特里姆近衛一營
蘇格蘭近衛一營
威爾士近衛一營
愛爾蘭近衛一營
倫敦團 The London Regiment
蘇格蘭師
皇家蘇格蘭團 The Royal Regiment of Scotland,下轄:
皇家蘇格蘭邊境營(一營)
皇家高地燧發槍營(二營 )
蘇格蘭高地警衛營(三營)
高地營(四營)
阿蓋爾和薩瑟蘭高地營(五營)
第52低地營(六營)
第51高地營(七營)
女王師
威爾士王妃御准團(女王與皇家漢普夏團)(下轄:第一、第二、第三營)
皇家燧發槍團(下轄:第一、第二、第五營)
皇家盎格魯團(下轄:第一、第二、第三營)
約克夏爾團(下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營)
威爾士王子師
莫西亞團(下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營)
皇家威爾士團,下轄:
皇家威爾士燧發槍營(一營)
威爾士皇家團(二營)
私營
來復槍團(下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來復槍營)
皇家愛爾蘭團(下轄:第一、第二營)
傘兵團(下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營)
廓爾喀旅(下轄:第一、第二皇家廓爾喀來復槍營) 戰地支援部隊
皇家炮兵團
皇家通訊兵團
陸軍航空兵
陸軍情報團
服務組織
皇家陸軍牧師部
皇家補給團
皇家陸軍醫療團
皇家機械工程團
陸軍陸務署
皇家獸醫團
武器訓練學校
皇家牙醫團
陸軍體訓團
總務管理團
亞歷山大皇後御准陸軍護士團
陸軍音樂團 特種空勤團(SAS)
1941年成立的著名部隊,SAS日後成為世界各地特種部隊的模範。 現時特別空勤團由一支正規團及兩支國土防禦(後備)團。
特別空勤隊正規團是第22團,包含A、B、D、G及後備五支大隊,另加一訓練大隊。該團專責戰空深度偵察及倩報搜集、目標確認及蹤跡、目標毀滅及拒制。該團被認為是全球反恐、人質營救、目標俘虜方面首屈一指專家。
兩支特別空勤隊(後備)團:第21團和第23團,專責限於戰空跟目標深度偵察。
現役英國特種部隊(United Kingdom Special Forces)由陸軍的特種空勤團(SAS),特種偵察團(SRR);皇家海軍陸戰隊蛙人大隊(SBS);陸軍傘兵團第一營、皇家海軍陸戰隊和皇家空軍地面戰斗團(RAF Regiment)所組成的特種支援部隊(SFSG);以及一些通訊和情報單位構成。 歷史上有很多軍隊在英國海外領土成立,包括自治領和直轄殖民地,以及保護國。其中只有一些在以上列出的部隊中出現,還有一些與英國陸軍的關系不明。加拿大和澳洲自行招募軍隊,而它們都是英國的統治地。直轄殖民地和海外領土到目前為止都是英國的一部分,對之的防守也是英國政府和軍隊的責任。
在19 世紀後期,許多殖民地或前殖民地的軍隊實際上也根據英國政府的要求自行組建,以盡量減少英國陸軍在駐軍上的部署。有三個直轄殖民地保持自行招募的軍隊,包括百慕大、直布羅陀,及福克蘭群島,國防部會對這些編入英國武裝力量的部隊進行檢查:
百慕大軍團
直布羅陀軍團
福克蘭群島防衛部隊
❻ 有沒有比較了解美/國獨立戰的學霸啊……(*´ω`*)求詳講謝謝
美國獨立戰爭,是大英帝國和其北美十三州殖民地的革命者,以及幾個歐洲強國之間的一場戰爭。由於英國對殖民地的剝削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為了對抗英國的經濟政策,導致了北美人民的抗爭。始於1775年4月的萊剋星頓槍聲,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了由托馬斯·傑斐遜執筆起草的《獨立宣言》,宣告了美國的誕生。經過北美人民的艱苦抗爭,終於在1783年迫使英國承認美國獨立。獨立戰爭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的獨立,確立了比較民主的資產階級民主體制,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對拉丁美洲和法國大革命起到了推動作用。
1 背景
反抗被殖民
北美獨立戰爭態勢圖
美國獨立戰爭(英語: 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1775年—1783年),或稱美國革命戰爭,是大英帝國和其北美十三州殖民地的革命者,以及幾個歐洲強國之間的一場戰爭。
這場戰爭主要是始於為了對抗英國的經濟政策,但後來卻因為法國、西班牙及荷蘭加入戰爭對抗英國,而使戰爭的范圍遠遠超過了英屬北美之外。同時,許多印地安人為雙方打仗。
在戰爭中,英國能夠利用他們在海軍上的優勢以佔領殖民地的臨海城市,但如何控制鄉村地區卻使他們困惑。隨著法國海軍在乞沙比克城的勝利導致英國軍隊在1781年的約克鎮戰役中投降。1783年訂定的巴黎條約承認了美國的獨立,因為許多殖民地的居民逃離那十三個殖民地並在北方安頓下來,這場戰爭同時也為了日後加拿大的建立做准備。
1607年,英國人來到北美大西洋沿岸,開始建立第一個殖民地弗吉尼亞。經過不斷拓殖,到18世紀30年代,英國人已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個殖民地。在此期間大批移民移居北美,其中大多數是英國人,也有不少來自歐洲其他國家,此外還有不少從非洲販運過來的黑奴。他們為北美的開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當時,英屬北美殖民地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較快,成為經濟發展主流。同時,也存在著許多落後的經濟成分。殖民地的統治模式是依照英國政體建立的,每個殖民地都有自己的總督和議會。總督代表英國對殖民地進行統治,擁有行政、經濟和軍事大權,可以否決議會通過的法案。
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英屬北美各殖民地的經濟來往日益密切,初步形成了統一的國內市場。同時,在長期
詹姆士頓
的交流、融合過程中,英語成為來自各殖民地的共同語言,逐漸產生了共同的文化。在此基礎上,美利堅民族開始形成。民族意識逐漸覺醒。18世紀上半期,啟蒙思想在英屬北美殖民地得到傳播,涌現出一些傑出的思想家,如本傑明·富蘭克林和托馬斯·傑斐遜。英屬北美殖民地的民族和民主意識日趨增強。
18世紀中期,英屬北美殖民地的經濟發展迅速,北部工商業發達,中部盛產小麥,南部種植園經濟繁榮。北美生產的很多產品甚至能在國際市場上與英國產品一爭高低。在1756-1763年的「七年戰爭」(Seven Year's War)中,為爭奪對北美殖民地的控制,英國與法國進行了長期的戰爭。英國雖然打敗了法國,控制了北美大部分地區,但因長期的戰爭而導致財政困難。於是,英國政府不斷地向北美各殖民增加稅收,並實行高壓政策,對殖民地進行蠻橫的壓榨和殘酷的剝削,英國希望北美永遠做它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竭力壓制殖民地經濟發展,並從殖民地搜刮更多的財富。殖民地人民不滿英國的盤剝和束縛,雙方矛盾日益尖銳,最終導致戰爭爆發。[1]
反抗剝削
減低依賴
自英國開發海外殖民地以來,為了維護英國本土的壟斷利益,頒布了一些限制殖民地經濟發展的法令,例如《航海條例》。隨著北美殖民地自身發展,殖民地人民越來越希望減低對英國本土的依賴,尋求獨立發展其自身的經濟。然而,這卻引起了英國當局的不滿,因為英國當局希望北美殖民地能繼續充當其廉價的原材料供應地及商品傾銷的市場,因此,英國當局開始採取很多高壓政策以阻遏殖民地經濟的自由發展。英國當局首先頒布法令,不準殖民地居民向西開拓(主要是因為1763年的Potia's Rebelion),並禁止其發行自己的紙幣,再對其課以重稅及解散其議會。18世紀60年代,英國在北美殖民地為增加稅收,頒布1765年的《印花稅條例》和1767年的《唐森德稅法》。
殖民地居民感到強烈不滿,並發動了大規模的遊行示威。然而,英國當局不但不作理會,更在1770年3月5日派駐北美英軍開槍射殺反抗英國當局暴政的波士頓居民,製造了「波士頓慘案」,使得殖民地民怨沸騰,後於1773年12月16日發生波士頓傾茶事件。1774年英國當局更頒布了5項「不可容忍的法案」,激化了雙方的矛盾。
印花稅條例
1765年,英國人又想出個新花樣:印花稅。他們規定,一切公文、契約合同,執照、報紙、雜志、廣告、單據、遺囑,都必須貼上印花稅票,才能生效可流通。這激起殖民地人民極大的憤怒,於是,「自由之子」、「通訊委員會」等秘密反英組織相繼出現,各地都發生了反英事件,抵制英貨、趕走稅吏、焚燒稅票、武裝反抗等等。這一切引起了英國政府的恐慌,他們立即派軍隊鎮壓。反英的怒火在殖民地人民心中燃燒,一場爭取獨立和自由的戰火即將在北美大陸上燃燒起來了。
1765年,英國國會為轉嫁沉重的軍費負擔而向英屬北美殖民地直接征稅的條例。七年戰爭後,英國政府為了進一步控制殖民地和鎮壓印第安人,派遣一萬名軍隊常駐北美,由當地負責全部開支。1765年3月22日,英國國會通過的印花稅條例規定,北美殖民地的印刷品包括報紙、書刊、契據、執照、文憑、紙牌、入場券等均需加貼印花稅票,稅額自2便士到幾英鎊不等,違者罰款或監禁。該條例定於11月1日起生效。印花稅條例遭到殖民地人民的強烈反對。殖民地人民堅持只有通過他們自己的議會才能作出征稅決定。「自由之子」、「通訊委員會」等秘密會社組織起來,帶領群眾搗毀稅局,焚燒印花稅票,把稅吏身上塗滿柏油、粘上羽毛、遊街示眾。11月印花稅法生效前,全殖民地稅吏都被迫辭職。1765年10月,在紐約召開全殖民地反對印花稅法大會。會上通過拒絕向英交納印花稅等14項決議。為抵制印花稅條例,全殖民地展開抵制英貨運動,從而導致英國對殖民地的出口額大幅度下降。英國30個城市的商人和製造商聯合向議會上書請求廢除印花稅法。英國議會於1766年3月18日,最後通過廢除印花稅條例的決議。[2]
唐森德稅法
1767年英國國會通過的向北美殖民地征稅的法案,財政大臣C·唐森德提出。印花稅條例廢除後,根據財政大臣唐森德的提議,英國國會於1767年下半年通過四項向殖民地征稅的法案,總稱《唐森德法》。是年 6月29日通過的《唐森德稅法》是其中的第二項。稅法規定自英國輸往殖民地的紙張、玻璃、鉛、顏料、茶葉等均一律徵收進口稅。還規定英國關稅稅吏有權闖入殖民地民宅、貨棧、店鋪,搜查違禁物品和走私貨物。
《唐森德稅法》公布後,引起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憤怒抗議,要求廢除。1768年2月,馬薩諸塞議會又向各殖民地議會發出巡迴信件,重申「無代表即不納稅」的原則,殖民地人民再度掀起抵制英貨運動,並用武力反抗英國稅吏的搜查與壓迫。英國對北美的貿易額大幅度下降。英國政府以解散紐約、馬薩諸塞兩州議會要挾,但遭到殖民地人民更大的反抗,英國遂於1770年3月被迫廢除《唐森德稅法》。[3]
波士頓慘案
1765年,駐營條例頒布後,英國政府派遣軍隊駐扎北美。當時,駐扎在波士頓的第14團和第29團胡作非為,有的刁難行人,有的調戲婦女,從而造成士兵與居民的關系惡化。5年間軍隊和當地人民的沖突不斷發生,當地人民與英國軍隊之間的積怨已深,一股反抗的暗流逐漸壯大,1770年3月這種反抗達到高潮。(On the evening of March 5, 1770, a crowd of some sixty townpeople began taunting snowballs at a squad of ten redcoats. )3月5日英軍士兵與一名制繩工之間沖突再起。波士頓的繩索製造工人聚集在海關,向守衛海關的英國兵投擲雪球。晚8時,鍾聲大作,人們手持棍棒走上街頭,高呼趕走可惡的「紅蝦兵」(蔑稱身著紅色軍服的英國軍隊)。聚集在英王街海關周圍的人情緒更為激昂。英軍前來鎮壓,面對情緒激憤的人們,士兵在慌亂中向群眾開了槍,當場打死3人,後又有2人因傷勢過重,次日死去。第一個被打死的是種植園奴隸出身的黑人群眾領袖C·阿塔克斯。這次流血事件史稱「波士頓慘案」。波士頓慘案的消息很快傳到其他城市,人民紛紛起來抗議英軍駐扎。波士頓這座僅有1.7萬人的城市,竟有五萬人加入到給死難者送葬的行列中。英國軍隊被迫撤出波士頓。
事件發生的第二天早上,英軍將製造此次慘案的托馬斯·普雷斯頓上尉及其八名下屬拘留起來。一個星期後,一個大陪審團宣誓組成。在檢查總長的要求下,普雷斯頓上尉及其八名下屬被提起公訴,為英國軍人擔任辯護並使之被宣布無罪的當地律師約翰·亞當斯,就是被美國人尊為"Founding Father"之一的獨立運動領導人,後成為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的繼任者。[4]
波士頓傾茶事件
波士頓傾茶事件
波士頓傾茶事件(Boston Tea Party) 又稱波士頓茶黨事件。1773年發生的北美殖民地波士頓人民反對英國東印度公司壟斷茶葉貿易的事件。1773年,英國政府為傾銷東印度公司的積存茶葉,通過《救濟東印度公司條例》。該條例給予東印度公司到北美殖民地銷售積壓茶葉的專利權,免繳高額的進口關稅,只徵收輕微的茶稅。條例明令禁止殖民地販賣「私茶」。東印度公司因此壟斷了北美殖民地的茶葉運銷,其輸入的茶葉價格較「私茶」便宜百分之五十。該條例引起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極大憤怒,人們飲用的走私茶占消費量的十分之九。紐約、費城、查爾斯頓人民拒絕卸運茶葉。[5]
波士頓革命分子塞謬爾·亞當斯領導的一個由三組每組50個當地人組成的組織「自由之子」,打扮成印第安人偷偷摸到三艘船上,將船上貨物搗毀,並將342箱茶葉倒入港口內。當時,燈把晚上照得像白天一樣,很多人起來看熱鬧,整個過程相當平和及安靜。但是此舉得到來自各個方面的批評,英國政府下令關閉波士頓港口,直到他們把扔下茶葉的錢償還,還將戰船和軍隊駛入殖民地。
前新澤西州州長本傑明·富蘭克林認為被傾倒的茶葉應該被賠償,表示願意用自己的錢來賠。英國認為這是對殖民政府的挑釁。
「不可容忍的法案」
1774年英國政府通過一系列「強製法案」(Coercive Acts),旨在加強控制。這些法案雖然是針對馬薩諸塞州,但被北美居民稱作「不可容忍的法案」,後來費城等其他港口也陸續響應,終於導致1775年4月美國獨立戰爭爆發。
2實力對比
戰爭爆發前後北美殖民地盡管資本主義已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畢竟處於資本主義的初級階段,其整體實力遠遠不能與英國宗主國相比。交戰雙方強弱十分懸殊。
英國是當時世界的頭號強國。它經歷了資產階級革命,並向工業革命邁進,正處於國力迅速增加的鼎盛時期。在幾個世紀的爭霸戰爭中,英國先後戰勝了西班牙、荷蘭和法國等勁敵,奪取了海上霸權,建立了橫跨歐洲,亞洲,非洲,美洲的強大的殖民帝國。特別是在七年戰爭中,英國在北美佔領了法國的領地加拿大,在非洲佔領了法國的塞內加爾,在亞洲將法國勢力徹底擠出南亞次大陸,這不僅大大擴充了英國的勢力范圍,而且對加拿大、佛羅里達和英屬印度西部群島的控制為英國出兵美洲,建立了戰略基地。英帝國本土當時約750萬人,連同殖民地人口高達3000萬人。軍事上它擁有一支訓練有素,裝備精良,作戰經驗豐富的號稱「歐洲常勝軍」的陸軍和海上無敵的強大艦隊。其陸軍在北美作戰中首次裝備和使用了新發明的後膛來復槍。其海軍有艦艇』300餘艘,其中77門炮以上的主力艦即有131艘,擁有無可爭議的制海權和海上霸權。獨立戰爭爆發前,英在北美駐軍約8000人,戰爭爆發後陸續增兵,8年中先後派往北美作戰的兵力共9萬人,其中有3萬是由德意志不倫瑞克公爵和黑森一卡塞爾伯爵提供的僱傭軍。此外,還有3~5萬效忠派分子和少數印第安人協同作戰。
戰前的北美殖民地僅300萬人,其中50萬是黑人,黑人中90%是奴隸。英國宗主國的高壓政策限制了北美殖民地經濟的發展,對於支撐一場長期戰爭,財力嚴重不足。戰前北美殖民地既沒有一支正規軍,也無艦隊可言。戰鬥打響時,北美只有分散各地的民兵。1775年6月15日第2屆大陸會議通過組建正規軍的決議案。根據這一決議,按志願入伍原則,建成了一支由師、旅、團、營以及炮兵和騎兵分隊組成的大陸軍。軍隊編制總員額88個營,共約6萬人,但在戰爭進程中實際上從未超過1.9萬人。原英軍上校、弗吉尼亞種植場主華盛頓被任命為大陸軍總司令。阿蒂馬斯·沃德、查爾斯·李和伊斯雷爾·普特南分別擔任新成立的3個師的指揮官。1775年9月華盛頓曾計劃建立一支由26個步兵團、1個來復槍團和1個炮兵團組成的新軍,共計2.0372萬人,由大陸會議統一徵召,由於種種困難這一計劃未能付諸實施。1775年lO月13日,大陸會議正式決定建立海軍。一是各州殖民地的海軍。除特拉華和新澤西以外,其餘11個州(殖民地)均建立起從事本州沿岸防禦的海軍,裝備單層甲板帆船和武裝小艇,二是大陸會議直接領導下的海軍。1775年12月,大陸會議決定建造13艘快速戰艦,但下水僅7艘,剩下未完工的6艘為防止落入敵手而自毀。1776年大陸海軍第1任司令霍普金斯所指揮的大小戰艦僅8艘,大都是由商船改裝而成。8年中服役的各類艦船總共只有60艘。
這支大陸軍裝備簡陋,彈葯缺乏,給養困難,衣衫襤褸。剛組建時人均僅9發子彈,3個士兵才有1支火槍和1條被子,炮兵火葯只有1天的使用量。提康德羅加堡1.2萬名戰士只有900雙鞋子。華盛頓曾經寫道:「士兵們衣不蔽體,夜無氈毯,腳上沒鞋,赤腳行軍,從他們腳上留下的血跡,就可以找到他們的行蹤,他們幾乎經常沒有糧食。……」同時,由於對這場戰爭的長期性缺乏思想准備,也由於對常備軍的必要性認識不足,大陸會議僅授權建立服役期為1年甚至只有9個月的團隊,以至整個戰爭期間,一到服役期滿,士兵們便幾乎跑光了。華盛頓率部渡過特拉華河襲擊特倫頓僱傭軍兵營時僅剩下2400人。與強大的英國相比,北美殖民地處於極為不利的態勢。
但是,另一方面,北美殖民地也有其獨特的優勢,這些優勢在戰爭過程中日益發揮其決定性的作用,並最終促進交戰雙方強弱形勢的轉換。首先,這場戰爭是爭取民族獨立的解放戰爭,與北美殖民地全體人民的命運息息相關,因而受到了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與擁護。人民群眾的巨大的革命熱情是將戰爭進行到底的力量源泉。其次,這場戰爭是在北美殖民地的廣闊土地上進行的,革命者們具有本土作戰的地理優勢。他們熟悉地形,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打擊敵人,可在廣闊的戰場上與敵周旋。再次,北美的民軍沒有受過正規訓練,這是他們的弱點,但同時,他們也沒有中世紀刻板的戰術思想的束縛,而是根據作戰需要忽聚忽散,靈活機動地打擊敵人。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英國進行的是殖民戰爭,英國國內對進行這場戰爭缺乏熱忱。人們稱這場戰爭為「國王的戰爭」,政府和議會被稱為「丑惡的愛國者」,對兵員和戰爭費用的徵集常常受到民眾的抵制和反對。其次,英國雖然是當時的頭號殖民帝國,但它戰線過長,維護殖民帝國的戰略目標與其實力相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別是英國與北美殖民地遠隔重洋,往返一次達數月之久。英軍漂洋過海,勞師遠征,途中經常受大西洋風暴的襲擊。在北美戰場上,英軍陷入重重敵意的包圍之中,人地生疏,水土不服,孤立無援,寸步難行。加之英軍在戰術上僵化保守,只習慣於在開闊地上以整齊的步伐行進和排槍齊射,這種線式作戰方式,行動遲緩,運轉不靈,上上下下缺乏獨立作戰和機斷行事的能力。英軍引以為榮的整齊橫隊常常成為革命的散兵進行點射的活靶子,英軍用以威懾敵人的鮮紅的制服也只能起暴露目標的作用。所有這些都大大制約了英軍作戰能力的發揮,並最終導致了英軍在這場戰爭中的失利。
3戰爭進程編輯
導火線
1775年4月18日,馬薩諸塞總督托馬斯·蓋奇少將根據密告,派遣800名駐波士頓英軍前往康科德摧毀當地民兵的秘密軍火庫,並企圖逮捕「通訊委員會」的領導成員塞繆爾·亞當斯和約翰·漢科克。這一消息為「通訊委員會」情報人員截獲,委員會立即派出銀匠保羅·里維爾,工人維廉·道斯星夜飛騎通報了當地愛國者。「一分鍾人」民兵立即集結。翌日清晨,英軍進至列剋星敦時,遭到了民兵阻攔,早已嚴陣以待的約翰·帕克上尉率領的民兵連以及成千上萬從四面八方趕來的民兵的襲擊。雙方對峙時,不知道哪一方先開槍,使得雙方開戰,這被稱為「列剋星敦的第一槍」,之後民兵撤退,英軍旗開得勝,繼續向康科德前進,但在康科德再次遭到民兵襲擊,民兵們從岩石、樹林、
撰寫獨立宣言
灌木叢後面對准英軍發出了雨點般的射擊。英軍傷亡273人(亡73人,傷174人,26人失蹤),北美民兵亦傷亡失蹤共93人。列剋星敦、庫科德的戰鬥打響了「聲聞全世界」的第一槍,揭開了美國獨立戰爭的序幕。
英國殖民當局決心以武力迫使北美殖民地屈服。8月23日,英王發布告諭,宣布殖民地的反抗為非法和反叛行為。英王聲言:「寧可丟掉王冠,決不放棄戰爭。」12月22日,英國議會通過了派遣5萬軍隊赴北美殖民地鎮壓革命者的決議。約翰·伯戈因、威廉·豪和亨利·柯林頓等將領隨增援部隊到達北美指揮作戰。威廉·豪的兄弟理查德·豪指揮近半數的皇家海軍艦艇到達北美海域,支援陸上作戰。英國的戰略企圖是:以海軍控制北美東部沿岸,奪取制海權,陸軍則分別進軍加拿大和紐約,以加拿大和紐約為基地,南北對進,打通尚普蘭河和哈得遜河谷一線,使北美英軍連為一體,孤立反英最堅決的新英格蘭地區,切斷美軍的物資和人力供應,然後對其他殖民地各個擊破。面對英軍的速決企圖和陸海軍優勢,受命指揮大陸軍的華盛頓及其將領格林等採取避敵鋒芒,持久耗敵的方針,與英軍展開了長期的斗爭。從1775年4月19日打響獨立戰爭第一槍起,至1783年9月3日英美在凡爾賽簽訂巴黎和約,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止,為期8年的美國獨立戰爭大體可以分為以下3個階段:
❼ 中國志願軍是怎樣重創英軍來復槍團
1951年1月2日夜間,志願軍三十九軍一一六師三四七團奉命搶占釜谷里,這是通往漢城公路上的一個重要三岔路口。接到命令,三四七團立即分成4路,以強行軍的速度前進。
自從突破臨津江以來,部隊已經兩天兩夜沒有休息了,戰士們都非常疲憊,但依然堅持行軍。有的戰士在極度的奔跑中昏倒了,實在跑不動的傷員就躺在公路邊,等待收容隊。
3日黎明,三四七團到達釜谷里。在接近釜谷里的高地上,團長李剛召集營長們開會。他堅定地說:這是一場艱苦激烈地戰斗,但我們必須把聯合國軍卡在這里,等待主力的到來。
此時,全團所有人都不知道,守在釜谷里的已經不是南朝鮮軍了。根據當地一個老百姓的報告,這里的是一個聯隊。三四七團認為這里只有南朝鮮軍,所以把一個聯隊當成了一個連隊。
其實,三四七團遭遇的是英軍第二十九旅的皇家來復槍團。這是英軍的精銳部隊,以善於打陣地戰聞名,官兵的軍服上都配帶著這個團的標記,一隻綠色的老虎。
與英軍首先接火的一營三連越打越感覺不對,這火力根本不像是一個連的火力。
在三連指揮的一營副營長傅學君根據火力密度判斷出,這里並非只有一個連,而是整整一個團。而且,從對方的戰斗作風可以看出,這不是南朝鮮軍,而是英國人。傅學君立即從陣地上撤下來,向團指揮部跑。
這時,天已經亮了。英軍發現了傅學君,並向傅學君射擊。傅學君胳膊中彈,他跑到一個空房子里包紮了一下,又繼續向團指揮部跑。英軍的子彈跟著他的腳印打了過來,他的腿又中彈了。當他跑進團指揮所時,已經成了一個血人。
團長李剛聽到報告,眉毛擰成了一個疙瘩,他意識到三四七團遇到了非常棘手的問題。
就在他思考時,前方報告說,七連副連長王鳳江犧牲了。不久,團指揮所又接到報告,在前沿的師部參謀長薛劍強也犧牲了。
仗打到這個程度已經沒有撤退的可能了,李剛手掌向地圖桌上一拍,下定了決心,必須把英軍阻擊在這里,無論付出多大的代價。
李剛伏在地圖桌上研究了一會,然後讓通信兵傳令,讓七連連長到團部接受任務。
李團長給七連連長歷鳳堂下達的命令是:佔領公路旁邊的一所小學,並把學校周圍的制高點都控制起來,卡住公路,堅決堵住英軍的汽車。
李團長從地圖上看出,控制了那裡,英軍就等於被關在了釜谷里這片窪地里。
歷鳳堂和指導員帶領排長們首先控制了公路邊上的小學校。兩個人趴在學校的牆頭上一看,只見黑壓壓的一大片汽車停在公路上。
汽車是英軍的命根子,逃跑全靠這玩意。歷連長對指導員說。
對!只要守住公路守住汽車,英軍就跑不了了。指導員說。
我帶人上去佔領那邊的小高地,你在這里壓陣。歷連長說完,就帶領戰士們向公路邊的一個小高地沖去。部隊剛剛佔領高地,氣還沒有喘勻,英軍就攻了上來。
英軍的炮火極為猛烈,高地上一尺多深的雪都被打成了發燙的雪水。在炮火下無法修築工事,戰士們就在泥水中抗擊英軍的一次次進攻。彈葯很快就打完了,而送彈葯的戰士全都犧牲在路上,英軍用密集的火力封鎖了所有通往高地的道路。
陣地上的情況非常危急。當重機槍被打壞時,連長也負重傷倒下了,陣地上沒有了幹部。
連長躺在血泊中已經說不出話來,只好用眼睛看著給自己包紮的司號員鄭起。鄭起讀懂了連長的目光,連長想讓自己指揮戰斗。他對奄奄一息的連長說:放心,陣地由我負責,堅決守住!
鄭起把連長交給一個負傷較輕的戰士看護,然後來到陣地上。他大聲對大家宣布:同志們,連長已經負傷了,他讓我接替指揮。現在,大家要聽我的指揮,我們必須要像連長在時一個樣子,我們一定要守住陣地。
輕機槍手,共產黨員李家福第一個表態說:你指揮吧,我們一定堅守到天黑,為英勇犧牲的同志們報仇!
重機槍班長也說:對,我們聽你的指揮。這挺重機槍你要我們打向哪裡,我保證就打到哪裡。
戰士們顯示出了堅定的信心和對鄭起的信任,這讓鄭起信心倍增。他把所有能戰斗的13個人集中起來,並把他們分成幾個戰斗小組,還指定了在他犧牲後接替指揮的人。
英軍的攻擊在數門迫擊炮的轟擊後又開始了。公路上的坦克轉動炮塔,對高地進行直瞄射擊,英軍士兵成散兵隊形一排排地向高地上沖擊。
鄭起在陣地上來回奔跑,他不停地大喊:打!打!打勝了明天進漢城!
英軍被戰士們冰雹一樣的手榴彈砸了回去。
15時左右,英軍一個營在6輛坦克的掩護下,發動了第六次進攻。戰斗到這時,七連的彈葯已經所剩無幾。為了節省彈葯,鄭起指揮戰士們把英軍放到30米以內再打,先扔手榴彈,再用沖鋒槍射擊。
七連側翼的一連、三連和八連見七連情況危急,也調集火力從側面打擊英軍。英軍再一次被打退了。
趁英軍敗退的時候,鄭起到英軍的屍體上尋找彈葯。英軍的機槍跟著鄭起的腳跟來回射擊。鄭起不斷地跳進彈坑躲避,最後,他從英軍的屍體上背回來10多條子彈袋和一堆手榴彈。
當鄭起回到陣地,招呼著大家分彈葯時,他發現只有7個人來拿彈葯。大家都默默地收起自己的彈葯,嘴唇都咬得緊緊的。高地上出現了令人不安的平靜,人人都知道,最後的時刻就要到了。
天就要黑了,英軍感到自己的末日也即將和夜幕一起降臨。所以,他們集中了6輛坦克和幾倍於從前的步兵發起瘋狂沖擊。
戰斗一開始就進入白熱,英軍的子彈像刮風一樣掃過來,炮彈把泥水掀起一人多高,高地上到處都在燃燒。雙方的彈道在夕陽下閃閃發光,像流星雨一樣密集。子彈擊中英軍士兵,發出鈍刀切肉一樣的聲音。他們連慘叫的機會都沒有,直接就滾下高地。
英軍終於沖上了高地,七連剩下的7名戰士端起閃亮的刺刀和100多個英軍展開白刃戰。
突然,鄭起跑上陣地的最高點,站在那裡,拼盡全力吹向了軍號。軍號聲蓋過了槍聲、炮聲和英軍的慘叫聲,驚雷一樣在高地上激盪。
這熟悉的喇叭聲讓英軍士兵恐懼了。在他們的印象中,這號聲之後總是有潮水一樣的志願軍端著刺刀從黑暗中鑽出來。
英軍士兵突然停止了射擊,大禍臨頭似地轉身向山下狂奔。
鄭起一遍又一遍地吹著軍號,直吹得嘴唇出血,一直把英軍吹到了公路上。
公路上已經燃起了大火,英軍的汽車在三四七團主力的打擊下開始燃燒。
七連以幾乎打光的代價守住了陣地,終於等到了主力部隊,把英軍這支精銳部隊的一個營殲滅在公路上。這支馳騁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場的英軍綠老虎在志願軍手上遭受重創。
❽ 參加過火燒圓明園的八國聯軍部隊現役部隊還有哪些
英國一共派了1個師去朝鮮.也不叫第五師,而且英國一共去了1萬人.
英國:英國共投入兵力1.4198萬人。先後有陸軍第27旅、28旅、29旅,海軍包括航空母艦在內的艦艇21艘、飛機80架。其中「王牌」部隊有皇家陸軍第29旅、英聯邦第1師第28旅的皇家蘇格蘭團,
皇家陸軍第29旅,下轄:
皇家尤爾斯特來復槍團1營
皇家格羅斯特1營(即皇家陸軍雙徽營)王牌
皇家北阿姆伯蘭富塞列爾斯團1營
女王第8皇家艾瑞胡薩斯重型坦克團1營 王牌
第45野戰炮兵營
比利時營
1951年4月第五次戰役,菲律賓第10營級戰斗隊劃歸第29旅指揮。
英聯邦第1師第28旅,下轄
皇家蘇格蘭團
朝鮮戰爭期間,英國死、傷、被俘、失蹤4435名官兵。先後有4個建制營被殲,是「聯合國軍」部隊成建制被消滅最多的國家。
1950年11月初,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一次戰役中,英軍第27旅榴彈炮營就被全殲。
1951年10月3日,志願軍坦克1師1團配合64軍191師在奪取朝鮮馬良山戰斗中,歷經3個多小時全殲蘇格蘭團第一營。擊斃英軍營長,僅餘46名英軍官兵倖存被俘。
蘇格蘭團是英國的精銳部隊,二戰中參加過許多重大戰役,獲得不少榮譽稱號,其連以上軍官大都在「二戰」中立過戰功。該團裝備優良,訓練有素,能攻善守,屢建戰功,深得英國女皇的器重,在世界各國軍界享有頗高知名度。在朝鮮戰爭中,始終是「聯合國軍」的「拳頭」部隊,哪裡出現戰場危機,便被派往哪裡。
❾ 拿破崙:全面戰爭的國家介紹
可選擇交戰中的三個國家-法國,英國或者西班牙,體驗拿破崙時代最激烈的戰爭之一。獨立的地圖——伊比利亞半島,包含32個地區。三個可選國家:西班牙,法國,英國,都有獨特的任務和目標,不可選的國家葡萄牙也控制一些地區。玩三個可選國家的感受都是獨特的:法國要消滅半島邊緣的抵抗,改變佔領區的支持傾向。英國在游戲開始時掌握的地區有限,但是能從北歐和北美獲得足夠的收入,解放西班牙,援助游擊戰。西班牙在游戲開始時掌握的地區有限,但始終可以通過游擊戰對抗法軍。五種游擊隊兵種,所有國家都可以訓練這些兵種,可以在他們國家以外的地區補充兵源,兵種名字是:游擊隊輕步兵,游擊隊步兵,游擊隊槍騎兵,游擊隊驃騎兵,游擊隊領袖。所有國家有共計28個新兵種,包括英國第95來復槍團,法國維瓦斯河槍騎兵和西班牙胸甲騎兵。兩種新事務官加強政治傾向的轉化。煽動專家(法國和英國特有),激發動亂,對付敵對勢力的事務官,降低佔領區的反抗情緒。牧師(西班牙和葡萄牙特有),激發動亂,提高佔領區的反抗情緒。游擊隊偵查員:新事務官,和間諜類似,但是可以在一回合能讓敵軍無法移動並使其遭受損失。政治取向系統,看到法國的戰斗,以增加整個半島的親法情緒。
四個國家的特點:法國,英國,西班牙,葡萄牙
法國:綜合實力最強,占的地盤最多,但是很多地盤缺少軍隊,並且不夠穩定,地區叛亂時間時常發生,後期可以招募青年近衛軍,戰鬥力頗強,建議早期全面撤退,收縮兵力,然後開始反擊,盡量先消滅英軍,再收拾西班牙。
英國:初一看,地盤很小,軍隊也不多,但英軍的財政收入很好,本土會不斷地送錢過來,而且英軍步兵素有小近衛之稱,戰鬥力完爆法國步兵,只是士氣較低,而且地區抵抗情緒小,是新手的首選。順便一提的是,很多人說在半島中英軍沒有精銳部隊,其實不是,你只要佔領了地圖上方的某個地區,你就可以招募英國近衛軍,接近90的裝填,相信一定能把法國人打得滿地找牙。
西班牙:這是個比較搓比的國家,步兵戰鬥力爛的一b,建議老手選擇,士氣低,兵種弱,所以要合理利用牧師和煽動者,增加地區反法情緒,此外,本次戰役中,西班牙會擁有游擊隊部隊,戰鬥力也很一般,但是戰斗時可以擺放的位置很寬裕,可以奇襲敵軍,總之,筆者並不看好西班牙,選西班牙的同志請三思而後行。
葡萄牙:唯一不能選的國家,步兵戰鬥力很強,騎兵一般,炮兵中規中矩,沒啥好說的,整個戰役基本打醬油的國家,一直在自家徘徊,永遠別指望他們能幫你干什麼
❿ 既然英國陸軍不被稱為皇家陸軍,那為什麼還有掛著皇家
是個產權的關系。
海軍所有的船都是英王的,都掛HMS;空軍是從皇家工程部隊衍生出來的,自然承襲了皇家的名號。而陸軍,有些是皇家的,有些是地方的,自然不能掛上Royal的頭銜。
二戰英軍為例:
有Guards(近衛兵)稱號的:
擲彈兵衛隊 Grenadier Guards
冷溪衛隊 Coldstream Guards
蘇格蘭衛隊 Scots Guards
愛爾蘭衛隊 Irish Guards
威爾士衛隊 Welsh Guards
皇家近衛騎兵團 The Life Guards
皇家騎兵衛隊 Royal Horse Guards (The Blues)
第一國王騎兵衛隊 1st King's Dragoon Guards
女王的衛兵隊(第二騎兵衛隊) The Queen's Bays (2nd Dragoon Guards)
威爾士親王騎兵衛隊(第三卡賓槍隊) 3rd Carabiniers (Prince of Wales's Dragoon Guards)
第四皇家騎兵衛隊 4th/7th Royal Dragoon Guards
第五皇家恩尼斯基羅騎兵衛隊 5th Royal Inniskilling Dragoon Guards
有Royal(皇家)稱號的:
第一皇家騎兵隊 1st The Royal Dragoons
皇家蘇格蘭灰部隊 The Royal Scots Greys )
第十三/十八皇家輕騎兵隊 13th/18th Royal Hussars
皇家蘇格蘭團 The Royal Scots (The Royal Regiment)
皇家東方肯特團 The Buffs (Royal East Kent Regiment)
皇家諾森伯蘭郡燧發槍手團The Royal Northumberland Fusiliers
皇家沃里克郡團 The Royal Warwickshire Regiment
皇家燧發槍手團(倫敦城團) The Royal Fusiliers (City of London Regiment)
皇家諾福克團 The Royal Norfolk Regiment
皇家蘇格蘭燧發槍手團 The Royal Scots Fusiliers
皇家韋爾奇燧發槍手團 The Royal Welch Fusiliers
皇家蘇賽克斯團 The Royal Suseex Regiment
皇家阿爾斯特來復槍團 The Royal Ulster Rifles
皇家愛爾蘭燧發槍手團 The Royal Irish Fusiliers (Princess Victoria's)
皇家坦克團 Royal Tank Regiment
皇家炮兵團 Royal Regiment of Artillery
皇家工程師部隊 Corps of Royal Engineers
皇家信號部隊 Royal Corps of Signal
皇家軍隊牧師部 Royal Army Chaplain's Department
皇家後勤部隊 Royal Army Service Corps
皇家軍醫部隊 Royal Army Medical Corps
皇家軍火供給部隊 Royal Army Ordnance Corps
皇家電氣工程師部隊 Corps of Royal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Engineers
皇家軍隊薪水兵 Royal Army Pay Corps
皇家獸醫部隊 Royal Army Veterinary Corps
皇家教育訓練部隊 Army Ecational Corps
皇家體能部隊 Army Physical Training Corps
是王室稱號的:
第十皇家輕騎兵隊(威爾士親王私人部隊) 10th Royal Hussars (Prince of Wales's Own)
第十一輕騎兵隊(阿爾伯特親王私人部隊) 11th Hussars (Prince Albert's Own)
第十四/二十國王輕騎兵隊 14th/20th King's Hussars
第三國王私人輕騎兵隊 3rd The King's Own Hussars fbq)
第四女王私人輕騎兵隊 4th Queen's Own Hussars
第七女王私人輕騎兵隊 7th Queen's Own Hussars
國王私人皇家團(蘭卡斯特) The King's Own Royal Regiment (Lancaster)
國王團(利物浦) The King's Regiment (Liverpool)
阿爾伯特王子團 The Somerset Light Infantry (Prince Albert's)
國王私人蘇格蘭邊民團 The King's Own Scottish Borderers
亞歷山德拉王後護士部隊 Queen Alexandra's Imperial Military Nursing Service
女王私人卡梅倫高地人團 The Queen's Own Cameron Highlanders
馬爾他國王團King's Own Malta Regiment
王後私人皇家西肯特團 The Queen's Own Royal West Kent Regiment
國王私人約克郡輕步兵團 The King's Own Yorkshire Light Infantry
國王薩羅普輕步兵團 The King's Shropshire Light Infantry
既有皇家,又有王室稱號的:
王後的皇家團(西薩里) The Queen's Royal Regiment (West Surrey)
國王皇家來復槍隊 The King's Royal Rifle Corps
第十五/十九國王皇家輕騎兵隊 15th/19th The King's Royal Hussars
第十六/五王後皇家槍騎兵隊 16th/5th The Queen's Royal Lancers
第八國王皇家愛爾蘭輕騎兵隊 8th King's Royal Irish Hussars
第九王後皇家槍騎兵隊 9th Queen's Royal Lancers
第十二皇家槍騎兵隊(威爾士親王) 12th Royal Lancers (Prince of Wa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