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強大的西班牙無敵艦隊,為何會敗給英國海盜
其實也並不能算是敗給了英國海盜,當時是英國軍隊和海盜聯手打敗了西班牙。由於英國軍隊在當時的打法和海盜比較的像,所以西班牙才會敗。
但是後來事情發生了轉機,當西班牙的艦隊來到英吉利海峽時,他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非常濃的大霧。這讓本土作戰的英國艦隊及時的發現西班牙艦隊,於是根據地形,取消了原先的硬碰硬戰略。後來大戰爆發,雙方發揮著各自的優勢,使這場海戰陷入了膠著的狀態。英國人憑借船小速度快的優勢想要對西班牙無敵艦隊各個擊破。而西班牙艦隊則運用著極高的軍事素養多次令英軍無功而返。後來,英國艦隊採用火焰發射器和靈活的艦船優勢,才將西班牙擊敗。
⑵ 英國是如何戰勝海上霸主西班牙的呢
英國的各項技術都發展的非常先進。在戰爭當中,英國的戰略方針也非常的正確。由於各個方面都配合完美。所以戰勝了西班牙。
⑶ 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後來是怎麼被英國所打敗的
15世紀末到16世紀的前半期,西班牙憑借其強大的海上艦隊占據了海上霸主的地位,英國則落後很多,但是16世紀起,英國就經常在西班牙殖民地進行走私貿易,搶劫西班牙運送經營的船隊,並襲擊西班牙的海外殖民據點,兩國的沖突由此愈演愈烈,到了公元1587年,兩國之間的戰爭爆發已經是在所難免的了。
在一個順豐的夜晚,英國以8條裝滿易燃物品的戰船悄悄接近西班牙艦隊,並將船點燃後乘小船離去,西班牙士兵艦船見起火,頓時驚慌失措,四處逃散,整個艦隊陷入了混亂,英國正式開始攻擊,打敗無敵艦隊,而後霉運纏身的無敵艦隊又在逃命途中遇到風暴,直到回到西班牙時只剩下了43艘破爛戰艦。關於當時戰爭的過程,因為美人曾生動的描述了這一幅畫面,英國人極其靈活的證件,眾多的傳言及今日的水兵,比那些空有強大活力笨拙的西班牙艦隊來說一直是處於優勢,英國海軍以靈活的船艦包圍了西班牙無敵艦隊,並不斷以猛烈炮火轟擊,使西班牙艦隊死傷慘重。
⑷ 曾是海洋霸主的西班牙為何海戰會被英國打敗
大航海時代到來後,西班牙開始了其海上霸權時代。西班牙利用從殖民地掠奪的大量財富組建了一支強大的「無敵艦隊」。它橫渡大海,向其他西方國家宣布其霸權。然而,在龐大無敵艦隊的掩護下,英國繼續在海上搶劫西班牙。無數由英國政府支持的海盜對西班牙的艦隊進行搶劫。
在軍心不穩、指揮員不稱職的情況下,無敵艦隊在進攻時遭遇了強風和巨浪。據史料記載,無敵艦隊起航後不久,遭遇大西洋風暴,造成重大損失,士兵們到達戰場時筋疲力盡。與英國軍隊開戰後,士兵們由於精疲力盡而無法作戰。戰爭結束後不久,他們無法抵抗英國海軍的攻擊,因此西多尼亞公爵不得不下令撤軍。
⑸ 15世紀西班牙成為殖民霸主,為何後期被英國取代
說起最早開啟殖民時代的國家當屬西班牙。早在15世紀,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個國家便率先開辟了大航海時代,隨後兩個國家便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尤其是亞洲,非洲等地區建立了殖民地,甚至一度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最早的“日不落帝國”便是用來形容西班牙的。眾所周知,西班牙的殖民霸主地位被英國所取代。原因其一是因為其並沒有促進本國國內的發展,爆發了多場戰役,直接促使了其地位的隕落;其二是因為其地理環境的特殊,以及英國在國家體制方面的優越強於西班牙。所以西班牙衰落的原因不僅僅在於其國家內部的問題,還在於它整個國家的基因,其中就包括了它所處的地理環境以及國家體制。
⑹ 曾經西班牙的海上霸主地位,為什麼會被英國奪走
15世紀,隨著哥倫布麥哲倫相繼發現了新大陸以後,世界開始逐漸連成一個整體,各個地區不再是單獨的個體,地理大發現的時代到來了,而在地理大發現之初,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成為了世界的霸主,尤其是西班牙更是打造了號稱為無敵艦隊的一支海軍,但王朝盛衰中終有時,在那個群雄四起的時代,沒有人可以一勞永逸,永恆的稱霸,西班牙同樣如此,如果自身不努力發展很快就會被其它國家超越,而當時的西班牙統治者,並沒有將地理大發現所帶來的財富,用於發展本國的實力上,而是花費大量的錢財供於王室享樂消費用,而此時的英國正是在英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君主伊麗莎白一世女王的帶領下暗自發展,英國素來就注重海軍的力量,他們的海軍號稱皇家海軍既大英帝國皇家海軍,不過值得玩味的是,當時皇家海軍的統治者是一群海盜。
⑺ 16世紀時,英國為什麼會打敗強大的西班牙
在歷史上有很多英雄人物加速歷史進程的事實。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
請記住一個偉大的名字:納爾遜,當時的英國地中海艦隊司令。大家應該都知道,水手標準的帽子是無檐帽加上兩根飄帶,這個的起源就是因為納爾遜將軍。
在特拉法爾加角海戰中,英國海軍上將霍雷肖·納爾遜,把他的艦隊主力集中在法國海軍上將皮埃爾-夏爾·維爾納夫(Pierre-Charles Villeneuve)防線的兩個關鍵點上。納爾遜在數量和武器上處於劣勢,以27艘戰列艦對聯合艦隊的33艘戰列艦。但是,在艦隊的航海術和短距重炮這兩個關鍵因素上,皇家海軍的艦隊處於優勢地位。因此,納爾遜決定突破聯合艦隊的防線並近距接戰,從而發揮自己艦隊的長處。他摒棄了傳統的線列式戰術——即把艦隊一字排開並用艦炮攻擊兩側的敵艦,而是把他數量上處於劣勢的艦隊分為兩隊,並垂直地穿插到敵艦中去,不過這樣做,最危險的就是得承受敵艦鋪天蓋地的火力。 納爾遜知道,如果他採取傳統的線列式戰術,與在數量上占優勢的聯軍艦隊比拼火力,則他取勝的機會簡直就是微乎其微。因此,他寧願暫時暴露在聯軍艦隊的火力下,也要集中力量來突破其隊列,從而使交戰從比拼火力轉變比拼航海技術和近距射擊,而這正是英國艦隊所擅長的。他計劃用他那非正統的但卻非凡的近戰,把聯合艦隊的前隊9艘軍艦從大隊中分割開來,並且用他的艦隊猛攻後隊的西班牙和法國軍艦,而那裡正是聯軍最薄弱的地方。
面對英國軍艦的追擊,法國維爾納夫給聯合艦隊下的掉頭命令,使艦隊打亂了已經列好的隊形。艦隊中不少地方出現缺口,影響了士氣。聯合艦隊後方是剛離開的加的斯港,有些官兵不願戀戰,准備打不贏就逃回去。而納爾遜也擔心敵人艦隊再縮回港內,於是指揮英國艦隊切入法西艦隊和加的斯之間,令敵人無處可退。納爾遜用旗語,向所有英國軍艦下達了著名的命令: 「英格蘭要求每人恪守職守!(England expects that every man will do his ty)」英國艦隊分成兩支,分別由柯林伍德和納爾遜指揮,乘風破浪,逼近敵人。柯林伍德和任務是殲滅敵軍後衛,而納爾遜則率隊直插法國艦隊的中間。(後世的日本,與英國頗多相似之處,日本海軍也頗以英國海軍為榜樣,在日本海大海戰中,聯合艦隊司令東鄉海軍大將升起Z字旗,發出著名的指令:「皇國興廢,在此一舉」,亦頗有英國海軍之風。)
納爾遜以「勝利」(HMS Victory)號為旗艦,而在納爾遜的南面,卡斯伯特·柯林伍德(Cuthbert Collingwood)將軍以「王權」號(Royal Soverign)為旗艦,他們各率一個支隊,沖向聯合艦隊。納爾遜的戰艦完全暴露在聯合艦隊側翼的火力中,而且自己的舷炮並不能向前攻擊。納爾遜必須冒著風險,集中他有限的艦隊,憑著自己船員高超的航海技術和射擊技術,迅速插進聯合艦隊的中間,好在英國艦隊已搶佔了上風頭,兩個英艦支隊都是順風而行,因此航速很快,迅速沖向法艦。上午11點30分,柯林伍德已經接近法西聯合艦隊的後段,法艦隊司令維爾納夫發出了「開火!」的命令。11時45分,法艦「弗高克斯」號射出了第一炮,射向柯林伍德的旗艦「王權」號,此時,交戰雙方都升起他們的國旗。在英、法、西三國的船上,鼓樂齊鳴,士兵舉槍敬禮。
在接近敵方艦隊的最後時刻,領頭的英國軍艦被擊中,開始燃起熊熊大火。不過,他們還是插進了聯合艦隊的隊列,並且給予敵人以迎頭痛擊。納爾遜支隊在戰斗中將聯合艦隊的前隊(前9艘軍艦)與中軍分割開來,柯林伍德支隊則以楔形插入了聯合艦隊後隊與中軍的連接點,並猛攻西班牙和法國戰艦的後隊。
會戰開始。特拉法爾加大海戰分為三個階段:柯林伍德的攻擊,納爾遜的攻擊和法將杜馬羅爾反攻失敗。
當法艦「弗高克斯」號向英艦「王權」號開炮時,英艦「王權」號仍繼續保持航向不變,切進了法艦「弗高克斯」號和西班牙艦「聖安拉」號之間。英艦「王權」號以一敵二,先用左舷炮轟擊敵艦「聖安拉」號的船尾,使之遭受重創,接著,又對著敵艦「弗高克斯」號發射右舷的火炮,此後又駛近「聖安拉」號的身後,繼續向它猛烈射擊。至下午2時20分,西班牙軍艦「聖安拉」號已經完全喪失了戰鬥力,乘員死者104人,傷236人,開始下旗投降。而此時,英艦「王權」號也身負重傷,英巡洋艦「歐亞拉斯」號趕來營救。而對於已經投降的西班牙艦「聖安拉」號,英艦「歐亞拉斯」號艦長黑木大佐布萊克伍德上校躍過船去,把重傷垂危的阿爾發海軍少校運到「歐亞拉斯」號。
在英艦「王權」號出戰8分鍾後,英艦「貝里島」號也從法艦「弗高克斯」號的後面切入敵艦隊之間,隨即,英艦「火星」號也投入了戰斗。此後,其它每一艘英國軍都是以這種方式陸續切入敵艦之間,向兩端的敵艦用兩側的舷炮猛擊,使每艘敵艦都受到了連續的集中火力打擊。下午3時,柯林伍德的最後一艘戰列艦「親王」號也投入了攻擊。
法西艦隊被英艦的切入攪得陣勢大亂,到戰斗結束時,與柯林伍德交戰的15艘法西兩國軍艦,其中10艘被俘,1艘被擊沉。逃走的只有4艘,其中有1艘為西班牙旗艦「奧國王子」號,而此旗艦上的西班牙海軍將領格拉維拉已經身負重傷,奄奄一息。
就在柯林伍德支隊開始作戰25分鍾後,納爾遜支隊也投入戰斗。與前者不同,它始終保持著不規則的魚貫形隊形。納爾遜親乘旗艦「勝利」號,率「提米萊爾」號、「海王星」號3艘三層甲板大型戰列艦向聯合艦隊的前隊與中軍之間插入。下午12點24分,「勝利」號的左舷炮開始射擊。交火不久,「勝利」號開始向右旋轉,納爾遜企圖尋維爾納夫的旗艦。雖然「勝利」號上的一切望遠鏡都在拚命尋找,想發現維爾納夫的司令旗,但是一無所獲。於是,納爾遜遂假定維爾納夫可能是在法國最大的軍艦,四層甲板軍艦「三叉戟」號上,於是指揮「勝利」號向「三叉戟」號發動猛攻。正當「勝利」號向「三叉戟」號發炮猛轟之際,「勝利」號的一名觀測兵發現在「三叉戟」號後方有一艘不起眼的兩層火炮甲板中型戰列艦,此艦是法艦「布森陶爾」號,上面掛著總司令維爾納夫的旗幟,維爾納夫的旗艦被發現了。「勝利」號冒著敵人的炮火,鑽到了「布森陶爾」號的身後,用其船頭上的68磅短炮和側舷的火炮,對准「布森陶爾」號的舷窗中猛射,由於「勝利」號逼得太近,炮火太猛,「布森陶爾」號被打得千瘡百孔,人員死傷慘重。
此時,英艦「海王星」號和「征服者」號也趕來圍攻法國旗艦「布森陶爾」號,「勝利」號把這艘中型艦交給他們,自己轉而進攻法國的大艦「敬畏」號。「勝利」號和「敬畏」號立即糾纏在一起,「勝利」號和「敬畏」號戰列艦互相逼近,雙方投鉤手立刻就把對方的戰艦勾住了。英國水兵和法國水兵都准備跳上敵艦甲板,進行古老而殘酷的接舷戰。法艦「敬畏」號艦長、法國海軍上校盧卡斯指揮法國水兵沖向「勝利」號的甲板,遭到英軍水兵用步槍猛烈掃射,英軍火力太猛,法軍紛紛倒在英軍槍口之下,死傷慘重。戰斗持續了一小時。納爾遜和「勝利」號艦長、皇家海軍上校哈迪親臨甲板指揮戰斗,就在法軍的沖鋒即將被英軍擊退之時,法艦「敬畏」號上的一個狙擊手打來一槍,正中納爾遜的胸膛,納爾遜應聲倒地,水兵們急忙將他抬到後艙搶救,納爾遜一直平靜地躺在那裡等到戰斗結束。
正當「勝利」號與「敬畏」號交戰時,英艦「提米萊爾」,「海王星」號向法國最大的軍艦「三叉戟」號發起圍攻,激戰一個半小時後,「三叉戟」號戰死245人,負傷173人,這艘四層甲板巨型戰列艦遂開始下旗投降。英國人登上這艘大艦去收容俘虜,發現,「其死傷人數在三四百之間,到處都是血肉,後甲板上堆滿傷兵,有的沒有腳,有的沒有手。」
法艦一艘艘地投降,而英艦還在源源不斷趕來助戰,此後,英艦「不列顛」號,「巨人」號和「征服者」號,先後加入戰陣,圍攻法國旗艦「布森陶爾」號,下午2時5分,維爾納夫終於堅持不住,下令「布森陶爾」號降旗投降,維爾納夫被俘。據英國人記載,法國旗艦上「到處都是死屍,景象非常之凄慘。死傷總數在四百人以上,多數屍體沒有腦袋。」
英艦雖然數量比法艦少一些,但是,戰鬥力超過法艦數倍,所以,此戰只是一部分英艦投入戰斗,就已經擊敗了法國艦隊,在「勝利」號開始作戰40分鍾後,英艦「阿賈克斯」號才開始作戰,而後「阿伽門農」號,「非洲」號、「奧利安」號,也都相繼趕到參戰,而當維爾納夫降旗投降時,納爾遜支隊中的最後兩艘軍艦,「米羅陶爾」號和「斯巴爾特」號都還不曾參加戰斗。
特拉法爾加海戰的最後階段是法西聯合艦隊將領杜馬羅爾的反攻,這不過是法軍的垂死掙扎而已。杜馬羅爾的分艦隊一直處於聯合艦隊的前衛,戰鬥打響時,維爾納夫命令「各自為戰」。但杜馬羅爾缺乏主動攻擊精神,一直在艦隊的前衛位置徘徊,等待具體指示。而此時,艦隊司令維爾納夫正被納爾遜打得焦頭爛額,自顧不暇,那裡有功夫管他?此時,杜馬羅爾仍然沒有主動參戰的意思,還在等待命令。直到下午2時,維爾納夫支持不住了,這才想起杜馬羅爾,急忙發令,令他調轉頭來支援自己,但是,此時不巧風恰好停了,杜馬羅爾艦隊的調頭轉向十分困難。等到他好不容易轉過頭來,法軍主力維爾納夫已經投降了。最後時刻,杜馬羅爾把10艘軍艦編成兩隊投入反擊。當時,聯合艦隊敗局已定,但不管形勢的惡化,杜馬羅爾還是最後打了一下,總算是有所交代吧。經過一番炮戰,法艦「聖奧古斯丁」號、「拉約」號、「英提皮德」號、西班牙軍艦「海王星」號(作戰雙方各有一艘「海王星」號)向英國艦隊投降。杜馬羅爾則乘旗艦「恐怖」號連同「蠍子」號、「布朗山」號、「杜高陶因」號、「英雄」號等艦艇逃走。10月21日下午4時30分,震天的炮聲終於停止了,戰場上空仍然硝煙彌漫,久久不散,鮮血染紅了海面,有的軍艦還在燃燒。整個會戰,法軍死3373人,傷1155人,西班牙軍死1022人,傷1383人,總計聯合艦隊被俘三四千人,傷、斃、俘加在一起,聯合艦隊損失有1.4萬人;而英軍人員損失則小得多,死449人,傷1214人。軍艦方面,法國和西班牙聯合艦隊的33艘戰列艦中,有12艘被俘,7艘被摧毀,只有14艘逃脫,而在逃脫的14艘中,1艘起火燃燒,9艘逃往加的斯,4艘逃向直布羅陀。而當夜晚間,風暴大作,連續四天,多數負傷的法西軍艦都沉沒了,包括被俘的法西軍艦。而在整個會戰中和風暴之中,英國艦隊則無一船損失。
身負重傷的納爾遜得知會戰已勝利的消息後說:「我感到滿意。」他親吻了哈迪艦長:「感謝上帝,我總算盡了我的職責。」然後與世長辭,時年47歲。
10月27日,柯林伍德派拉皮羅提爾中尉回國報捷。11月4日,拉皮羅提爾在法爾茅斯上岸後,火速前往倫敦。他一路調換了19次馬,於11月6日清晨1時趕到海軍部。拉皮羅提爾見到英國海軍部長的第一句話是:「報告!我們獲得了一次偉大的勝利,但是,我們失去了納爾遜子爵!」
特拉法爾加海戰是帆船海戰史上以少勝多的一場殲滅戰,也是19世紀規模最大的一次海戰,特拉法加海戰也是裝備實心炮彈的木質帆船之間最大的一次海戰。納爾遜在這場海戰中敢於突破陳舊的戰斗序列理論,運用靈活機動的戰術,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徹底殲滅了法西聯合艦隊。納爾遜非凡的膽略和高超的指揮藝術,使他成為一代名將而名垂史冊。英吉利民族為他深感自豪,就連他的敵人拿破崙對他也是推崇備至,當聽到納爾遜的死訊後,拿破崙當即命令在每艘法國的軍艦上,都掛上納爾遜的畫像,一是為紀念他,同時也是以他作為法軍學習的榜樣。英國軍事理論家富勒在《西洋世界軍事史》中評價說:「無論從那一方面來說,特拉法爾加海戰都是一個值得記憶的會戰,它對於歷史具有廣泛的影響。它把拿破崙征服英國的夢想完全擊碎了。一百年來的英法海上爭霸戰從此告一結束。此戰使英國獲得了一個海洋帝國,這個帝國維持達一個世紀以上。
水兵帽上頗有特色的兩根飄帶的來歷,與英國海軍將領納爾遜有關。1805年,拿破崙皇帝率領一支陣容強大的艦隊,向英國發起了猛烈的進攻。英國海軍統帥納爾遜不畏強敵,帶領一支艦隊,與敵軍進行了殊死的搏鬥。在納爾遜的英明指揮及全體將士的奮力拚搏下,英國海軍一舉殲滅了15艘敵艦,打擊了來犯之敵的囂張氣焰,保衛了英國領土,使英國海軍的威風四揚。這場戰斗的勝利,使智勇雙全的納爾遜成為英雄。可他在激戰中由於胸部中彈而為國捐軀了。全英國人民都沉浸在悲痛之中。英國海軍決定,為了悼念這位傑出的統帥,在舉喪期間,所有水兵帽後面都要綴上兩根黑布帶,以示哀悼。誰知,水兵帽綴上黑布帶後,戴起來更好看。舉喪期結束後,黑布帶也沒有拆除,仍為水兵們沿用,以至後來成了不可缺少的裝飾品。英國水兵服誕生後,受到其他國家海軍的喜愛。許多國家仿製英國水兵服,有的國家做了一些改進,於是形成了式樣大致相同的水兵服。
⑻ 英國是如何擊敗西班牙成為世界新霸主的
在15、16世紀,西方航海技術快速發展,船舶製造業的水平也逐漸提升,歐洲各國都開始大肆進行海外殖民擴張。最先發跡的是西班牙,那時的西班牙是歐洲絕對的海洋霸主,擁有龐大的艦隊,殖民地非常多。
16世紀下半葉,英國完成統一也開始推行殖民擴張政策。英國是個典型的島國,自身國土面積並不大,因此對外擴張慾望格外強烈。但是,一旦走上海洋,就會和西班牙的既得利益發生沖突。
⑼ 同為歐洲國家,英國為什麼要打敗西班牙艦隊的
1、 英國的擴張,必然同西班牙發生矛盾。對於西班牙來說,自然不允許其他國家分佔他來自殖民地的利益。英國的海上搶劫以及對美洲的掠奪嚴重地威脅著西班牙對殖民地的壟斷地位,引起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仇視。起先腓力二世不想訴諸武力,他勾結英國天主教勢力,企圖把信奉天主教的蘇格蘭女王瑪麗扶上英國王位。為此,他在英國組織顛覆活動。
2、 瑪麗早在1568年就因蘇格蘭政變而逃到英國,被伊麗莎白所囚禁。當英國的天主教徒在西班牙的慫恿下謀刺伊麗莎白而另立瑪麗時,伊麗莎白乘機處死了瑪麗。腓力二世謀殺不成,就決心用武力征服英國。
⑽ 自詡最強的西班牙無敵艦隊,是如何被英國海軍徹底擊敗的呢
一、後起之秀的威脅
與其他國家相比,英國封建勢力相對薄弱,資產階級化的新貴族十分願意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新航路開辟之後,英國的的理位置變得重要起來,英國的港口城市迅速發展,新興的資產階級迫切要求向海外擴張,特別是爭奪海外的貿易權,而西班牙對海洋和殖民地的獨占阻礙了英國向外發展的道路。英國暗中鼓勵走私貿易和對西班牙進行海盜掠奪,英國女王和許多顯貴都是海盜公司的股東。英國的海盜活動,使西班牙王室收入損失巨大。
1588年5月,"無敵艦隊”終於准備就緒,從里斯本出發,向英國浩浩盪盪地開去。艦隊離開里斯本不久就遇到了大風暴,水手們疲憊不堪,艦上的陸軍更是因暈船而喪失戰鬥力,這彷彿就是西班牙“無敵艦隊”覆滅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