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國歷史上最美的女人是誰
```黛安娜王妃吧,名氣最大,人也漂亮。
Ⅱ 「女子人性完美/她的屍體/顯現出她成就的微笑/一個希臘人命運的幻覺/隨著她寬松外袍的飾帶在飄拂」
《邊緣》---西爾維亞
美國自白派詩人西爾維亞·普拉斯
下雨的樟樹 [四, 2005-01-27 12:47] 批評
http://www.wenxue.com/
死,是一門藝術/所有的東西都如此/我要使之分外精彩.
普拉斯:《拉扎勒女士》
我想我正在上升/我想我會升騰起來/熱氣的水珠蒸發了/還有我的愛情
普拉斯:《高燒103度》
按理,我在著重介紹西爾維亞·普拉斯(Sivia pluen)及其詩時,我應該先講講將自己的新個性、新內容傳授給普拉斯的詩人羅伯特·洛厄爾。洛厄爾以從內到外的獨特經驗寫成的詩,使他的文體徹底地與美國五十年代的文體訣別。他的以驚人的坦白方式揭示詩人內心世界活動的詩集:《生活研究》(1959年出版)是當時許多青年詩人詩風的轉折點,更是普拉斯的轉折點。此書一經問世,美國的整個詩壇就騷動起來,造就了一大批不同派別的詩人。美國詩,從此走向多元化。正如美國的批評家所說的,美國詩遇到了「馬爾薩斯惡夢」。而「自白派」正是鶴立雞群,風靡美國的。除了他之外,還有詩名震驚美國卻在1974年以自殺來迎接死神的普拉斯的好友安尼·塞克斯頓;於1972年因絕望而自盡的約翰·貝里曼,他是與洛厄爾幾乎齊名的詩人。他們都是自白派中最有成就的詩人,又都是在創作力最旺盛而且名滿全國時自殺的。可是,我的教養太少,我的偏頗,我的理性失控,我容不得提這么多(這種自私只能由我承擔)。這里,我只想談談死得最年輕的詩人普拉斯。
當藝術世界不再只有政治和宣傳,教條和美好,當歷史拉開沉重的大門,我們會處在噪音中不知所措。裡面過久的黑暗和外面強烈的陽光,讓我們暫時失去了視覺。小心謹慎也許是我們國人的特色。除了我們自己過多的驚虛和困惑之外,詩人的精神錯亂、自殺、暴力、病態意識、性絕望,已經不再被人們貶為是高壓電網內的禁區之物。詩人的悲傷、懦弱、羞怯等等,不再受人誣蔑、譏笑誹謗。藝術更需要實事求是地洞察自己。
當我們談論文學涉及到後現代主義文學時,無論我們怎樣氣喘噓噓,褒貶無情,但我們一定不會不想到令當今美國現代派的許多詩人都反感而後仍舊風靡美國文壇的自白派。於是,瘦小清麗的臉容就會浮現眼前——她,就是詩人西爾維亞·普拉斯。
普拉斯的詩歌創作和生命,雖然在美國女權運動發展起來之前就已經結束了,但她的作品已經成為後來女權運動的試金石。她為後來的女權運動者提供了許多有利的借鑒。提起美國的「婦女文學」,首先應該想到的是她。她的詩歌展示了人類內心世界的另一個世界。她基本上是運用自己熟悉的材料——日常生活的東西,來表示悲觀絕望和混亂脫節。無論是野蠻情緒、性裸露、自殺意圖,一切對她都是那麼親近可愛而不再感到恐懼。在傳統文學里,那些認為極其不軌的行為和淫穢的東西,在她的詩中是那樣光明正大:「僵冷,死之光!從甜美、縱深的喉管里溢出芬芳」。(《邊緣》)這一切,都證明了她所追求的自殺是那樣必然,又那樣應該合理,從而獲得者一種孤特的自殺的「芬芳」,這 「芬芳」結束了詩人深層的孤獨和痛苦,證明了她的真實的遭遇賦予她的詩歌一種超乎單純文學聲音的重要意義。
普拉斯是自白派中最年輕最有藝術才華又最早自殺的女詩人。她是一位德國移民的女兒,1932年生於波士頓,父親是一個大學教授——著名的生物學家。她八歲時就開始吐詩、寫小說和畫油畫,少女時代開始發表作品。九歲那年,父親不幸去世,憂郁、痛苦就滋生不止,使她有一種被遺棄的難以忍受的感覺,隨之而來的是一種難以平息的內疚和落魄感,過早的步入了成人痛苦寂寞的領地。這一切使她產生了難以擺脫的幻覺,她好象要在一定程度上對父親的死負責(《爸爸》)。小姑娘過早的成熟,給她帶來了本來還不應該有的煩惱和思慮。這種不幸的成熟,造就了她特有的詩人的氣質。在史密斯女子學校讀書期間,她就榮獲了學術和文學優秀獎,並在校委會得到了《小姐》雜志的夏季編輯位置。畢業後,獲得獎金去英國劍橋大學深造。於1956年出版處女詩集《巨人》,又名《巨大的雕像》。那時她年僅24歲,但《巨人》因她所表現高超的詩歌技巧而得到廣泛的贊揚。只是有機會重溫她的詩作時,這本詩集已隱隱約約地暗示出她後來作品中令人驚駭的不平衡現象。在溫柔的詩行里,我們能感覺她那時的獨特憂郁了,才知她那時的精神生活就已經極不穩定。上中學和大學時,就曾服葯過多,多次自殺未遂。在《拉扎勒女士》中,她象給孩子講童話一樣講給我們聽:「我又是一個笑盈盈的女人/年僅三十歲/卻有九次想要象貓一樣死去。」羅伯特·落厄爾在波士頓大學講授詩歌時,她偶爾也去聽聽,但她不是正式學生。落厄爾在她死後由她丈夫特德·休斯(Ted Hughes )編輯出版的第二本詩集《阿麗爾》作序時回憶說:「我感覺到她的羞怯和個性,從未想到她後來令人震驚而成功的結果。」
在英國讀書時,普拉斯認識了青年詩人特德·休斯(1984年為英國最負盛名的桂冠詩人),並同他結了婚,生了兩個孩子。按理,年輕的母親還剛剛開始甜蜜的生活,但普拉斯無法輕而易舉地同時信任繆斯、母親和詩人,這三重角色,婦女特有的不滿在她身上表現得更為敏感。在她尖銳的個人聲音中,很難體會到她之前的女詩人的集體力量。她從不希望象別的女詩人一樣為女人說話,她的詩與別的女詩人的詩大相徑庭。她詩的意象不僅僅是家庭生活的意象,(如鏡子、烹飪、撫養孩子、紗巾、為家庭成員所乾的活諸如此類),而且還只是有限的空間意象(家、療養院、房間、花園),更為突出的是人類自身的意象(傷疤、血、頭發、骨骼、子宮、屍體等),坦率地指出生活中多種病態的人,用病態的利眼洞察病入膏肓卻又裝作健康快樂並且充滿希望樣子的社會,用癔病的聽覺收聽社會的雜音。由於社會的習俗,也由於對孩子真摯的愛,她無法得到寫作和思考所必需的空間,這種痛苦造就了普拉斯詩中的主題,她身上的「男性」或「侵略性」精力的表現比一般女詩人更為突出,雖然她很絕望,(從《冬天的樹》、《三個女人》和《涉水》中可以感覺出來)。普拉斯的丈夫開始對她很愛,然而也許女詩人獨自的悲觀情緒和強烈的女性意識,她總認為自己象羔羊一樣受丈夫虐待(休斯在六十年代,另有新歡,使普拉斯非常痛苦)。1962年冬天,她和休斯分手了。她又從美國移居英國,但生活已顯得更加緊張不安,一種少有的孤寂莫名地糾纏她,好象在呼吸空氣中烈性的麻醉劑,痛苦造就她詩的活力。此間,詩卻滔滔地從她心靈滑出來。這些詩節奏強烈,意象冷漠,形象有力,又與讀者相隔一定距離,不可避免地要用參差的詩行來展示焦灼欣慰的主題,再也見不到她早期詩中溫柔的調子,通篇全是由熾熱的意象構成的凝煉的詩。這些看似雪片般的詩行,卻象冰雹,兇猛地砸向看似碧綠其實全是野草的傳統和人類。她將自身的一切都融進了詩的金字塔,在自白派的領地上越飛越高。
普拉斯在生命的最後日子裡,每一件意外事故,一點委屈,甚至一次擦傷,牆上的蒼蠅,在詩人憂郁多情的眼裡,都是毀滅的自白。如她的詩:
挫 傷
色彩向這地方擁來,暗淡的紫色,
軀體的其餘全洗干凈了,
珍珠的色彩。
在岩石的深淵里,
海洋著迷似地吸著,吸著,
一個空洞,整個海洋的中心,
一個蒼蠅的體積,
毀滅的標志,
慢慢從牆上爬下,
心關閉了,
海浪退了,
鏡子裹上了屍布。
「暗淡、深淵、空洞、蒼蠅、毀滅、關閉、屍布」等等,她格外留戀的灰色意象,她在創作上,越來越偏食了,她為自己的自殺准備了許多嫁妝。在詩的鏡子里,再也不會映現更多的東西。普拉斯對其受傷的內心表現,總讓人感到格外委屈。詩中分行有力的比喻,最凝煉的句法以及她對詩行的節奏與和諧的關注,她用光學儀器看懂了自己心靈的肌肉組織,並且還要努力對自己的憤怒進行毀滅性的抑制。她鼓舞了其他詩人擴展了他們自己的抒情領域。
自白派中,雖然最有成就的詩人只有四、五位,但是,最有代表性的是普拉斯的詩,她反復寫自己如何追求死亡,醉心於在自我與客觀之間的關系中發掘混亂,幾乎把自白派中的那種悲劇式的自我揭露推倒了極端。在她眼裡,自我和世界靠痛苦結合。她最強烈地代表了美國當代詩歌中的自白派傾向。在進行這種略帶冒險的獨特而成功的內心破壞因素的表達過程中(《拉扎勒女士》),她是一位自殺專家,「死/是一門藝術/所有的東西都如此」,1963年2月11日的清晨,她一頭撲進了煤氣爐的懷里,再也不願醒來。對她的這一行為,她的朋友執著認為,普拉斯已部署了下一步,指望在九點鍾之後被她的打雜女工發現,但是,令人可惜的是,那天,這位打掃清潔的女工不知什麼原因姍姍來遲。當她到來時,普拉斯已經死了。
普拉斯最傑出的詩歌,是在她一生的最後二、三年,更確切地講是最後五個月寫的。她死後,雖然也能逐漸發表一部分詩,但聰明富有天才的休斯(她原來的丈夫),對普拉斯的詩作卻格外自私而做出過敏的事情來。普拉斯的一部分詩作,他一直壓了二十多年,直到一九八二年才首次發表,他還銷毀了她最後的日記,令整個文壇遺憾。這也是詩人休斯的一大天才的行動吧。不過我絲毫也不想貶低休斯的一切。
自從出版《阿麗爾》之後,隨後出版了《涉水》、《冬天的樹》兩本詩集。這雖然擴大了《阿麗爾》的成就,但改變的范圍並不可觀。正如洛厄爾寫的那樣,在《阿麗爾》這本詩集中「一切......都是個人的,自白的,感覺得到的,但感情的方式是控制的幻覺,一種狂熱的自傳......自殺,仇恨父親,自我憎恨——對於恐怖的快樂似乎沒有什麼過分的東西。然而這是太過分了:她的藝術不朽正是生命的分裂」。在《高燒103度》中,她認為「帶著洗不掉的臭味/愛情,淡淡的煙霧在滾動,從這兒/象伊莎多拉的紗巾把我捲入恐怖。」作者始終沒有放棄病態社會的洞察。在她的心中,愛情是那樣虛偽和可惡。在《申請人》里,她將自己描繪成候選人,描繪成一種以「玻璃眼睛、假牙、拐杖、背帶、鉤扣」「橡皮乳房和一個橡皮胯部」組成的自動機器,在這里,愛情的本身是令人沮喪的。我們不得不相信她和休斯的分離是她向真正的愛情邁出的第一步,雖然她一直都沒能找到。在一首詩里,月亮「象拖一種黑暗的罪惡一般拖著海洋」,在另一首詩里,月亮「要殘忍地拖走我/使我貧瘠/她絢麗的光芒刺傷了我。」至於太陽,「我遭受過落日的暴行/根系已被灼焦。」本來無私的太陽也在欺騙凶嚇她。「太陽的泥罨劑引誘我激動」,「太陽把牆上的血污曬干」,太陽變得很自私,也在為病態的社會粉飾太平。雖然她在《晨歌》中也把自己的母愛鑲嵌詩中「愛情,驅使你象一塊遲鈍的金錶在走動。」「為你的到來歌唱」,但是,那些銘刻所有讀者心中的詩,就象把人們帶到一座美麗的城市的火葬場。她把歇斯底里與創作性行為揉為一體,以夢魘般的描寫,哥特式的方法表現一個性虐待者的痛苦的追求,《高燒103度》以它顯示一位裸體甚似放浪形骸的野女人刻在讀者心中:「我的自身分解/老妓女的襯裙——/通往伊甸樂園。」還有她的《分割》,她為切著「我的拇指而不是洋蔥」的菜刀而顫抖,並且還以為自己正在走向斷頭台,猛醒之時才驚喊:「卑鄙的姑娘/裁斷拇指」,血淋淋的指頭象在立體電影里一樣向我們伸來。她是自殺專家,《死亡與商號》:「我不激動/寒霜結成花朵,/露珠凝成星星;/死亡的鍾表,/死亡的鍾表。//有人,已將它敲響。」在《燃燒的女巫》中:「我要解剖這個時代,/我要嫁給石影里的灰燼,/我的貞操舞動,光明上升到大腿。/我毀滅了/毀滅在這所有的光之罩裙中。」在《邊緣》里,她是那樣興奮:「死之光/從甜美,縱深的喉舌里溢出芬芳。」她又會從自己的骨灰中站起來,變成吃人的人,毫無惡心地「將人作為空氣來吃」。此外,還有許多詩。如果認為這類詩只描寫痛苦和失望,那是不夠的,還應加上最後一句:這類詩歌只有到了某種深層的痛苦和失望可以判定是接近生命的尾聲的時候,才有這種體驗,寫出這類詩來。它的內在的感染力正在於這種新奇。
我們知道,在一系列詩中——《蜜蜂相會》、《蜂箱到達》、《蜂刺》、《蜂群》、《過冬》——這位曾寫過野蜂論文作者的女兒,在令人毛骨悚然的關於異化和死亡的紫夢中,成為蜂王和受害者。這些非同尋常的詩歌在成就上令人贊嘆,同時在藝術上令人驚訝。她的詩作,開端相當正規化,然後不慌不忙地逐漸加強力量和濃度。她的許多詩都讓我們看到了她已經預見到自己的死亡。但是,這些詩的力量不在於因為我們得知了即將付諸實現的大事,而在於她把日常生活中很簡單的素材變成令人不寒而慄的象徵,用自我否定的笑聲來掩飾絕望。
對普拉斯來說,生活都是多餘的,多餘的部分既避免不了發瘋的體驗,也不能和它分開。瘋狂即癔病式的瘋狂,把它看作是作者對生活荒謬性病態的一個隱喻更為妥當。這種隱喻,我們從她的詩中時時可以感覺到。沒有一位當代詩人(至少是她以前)能如此徹底地揭露自我對性虐——性受虐狂,對毀滅自己欣喜的強烈迷戀。她在美國後現代主義的自白派這條小溪中,坦率地將個人隱私、內心創傷、紊亂情緒、自殺願望和性沖動公諸於眾,在散亂的密碼中,目睹她血壓升高,換氣過度的呼吸,從而達到了自白派的目的——「內心和語言上的象徵融為一體。」
雖然,自白派也和反學院派、黑山派、垮掉派、具體主義及派別外的離異分子一樣,受到許多人的責難,然而正是由於自白派自身的內在的誘惑力而驚醒了後來冷靜的詩人和批評家,人們不再頭腦發熱地評價這類詩了,因為這些詩的精華無不肯定地表達了詩人感情生活的真實性,這種極其罕見而又可貴的真實性,終於被當代人接受了。
近幾年來,隨著她的過去的丈夫特德.休斯日益公開她的詩作,她在國際上的聲望也日漸升高。曾再版七次的詩集《阿麗爾》,獲得1982年美國普利策詩歌獎,普拉斯終於成了文壇關注的詩人。雖然,我在這篇短文里為普拉斯及其詩歌作了許多辯護,我這律師不很稱職。不過,應該告訴讀者的是我既不是普拉斯的朋友也不認識普拉斯,當她離開世界的時候,其實,我的母親還是一位很害羞的姑娘。現在,對我來講,她已經是一名歷史上的詩人。只是在我有幸接觸到她的詩的時候,她的詩引起了我的騷動和興奮,使我無能為力拒絕對她的詩進行評論而只能暫時避開別人不管。
寫完短文,我似乎更加擔心,請允許我再加一句:我的這篇短文可能會貶低西爾維亞·普拉斯的作品價值,所以,我只想厚望更多的人能見到她的詩而不是我的這篇評論。
1987年12月10日——25日於浙江金華
2000年7月列印
註:普利策文學獎:她是於1917年由新聞業大老闆普利策遺囑設立,每年頒發
Ⅲ 英國四大英倫玫瑰分別是誰
稱之為英倫玫瑰的有四位女人:凱拉·奈特麗,黛安娜王妃,蕾切兒·哈伍德,凱特·溫斯萊特
這些女性都有幾個共同點,就是美貌、氣質優雅,並且在自己的事業上均有卓越表現,堪稱典範,在英國人心目中樹立了完美的形象。因此被稱為「英倫玫瑰」。
劇情簡介
在這兩部神秘氣息彌漫的影片中,凱特分別飾演一名武藝高超的吸血鬼女戰士和身手敏捷的貴族獵手,而且為完成影片中的高難度動作還曾苦練槍法與格鬥,影片上映後,所有對她的疑慮都偃旗息鼓,誰都沒有想到斯斯文文的凱特竟然具備動作女星的天分。
事實上凱特並非外表那般柔弱可欺,她十分重視自我發展,獨立、熱情、早熟,她是那種永遠不會被勝利沖昏頭腦的人,無論發生什麼情況都不會為了現實利益放棄自己真心喜歡的事物。
然而從相反的方面來看,如不控製得當,凱特的性格中會有一部分十分沖動、暴躁,且表現的方式也十分激烈,這不僅導致她曾中途退學,還使她作出過一些有失風范的舉動。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矛盾的女人,竟曾堅持過10年的愛情長跑,且獨自撫養了一個女兒。
Ⅳ 英國人怎麼喊「美女」的
high! sweetie!
high! pretty!
high! beautiful sweetie
Ⅳ 為什麼說維納斯是人們心中女性理想美的象徵
維納斯降生時,並不是斷臂的,也並非全裸的,而且她在西方人心中也並非一直都被當做美神的化身。那麼,維納斯是怎樣斷臂的呢?她又是怎樣一步步征服西方人的內心,成為他們心中女性理想美的象徵的呢?
現在,考古學家已經將維納斯在人間的經歷理清,那是一個充滿浪漫與傳奇色彩的故事。公元前5世紀初,維納斯海中誕生的情景進入雕像藝術;雖然男性裸體在古希臘很早就被視為藝術美的象徵,但是裸體女性的藝術形象還沒有出現。所以雕像中的女神雖然身材美麗,但古希臘人依然給她穿上了薄薄的衣衫。
到了19世紀末,《女祖先維納斯》雕像的出現,標志著維納斯裸露藝術的開端。雕像中女神好像在不經意中讓肩頭的衣服滑落,裸露出了一隻乳房,那溫柔的眼神和柔軟的衣物互為表裡,活脫脫一個古希臘女子的寫照。雖然她體格矮小、胯骨高、乳房小,腰和腳踝比較粗,完全是一個地中海沿岸農村的壯碩婦女形象,但她卻是第一位赤身裸體走向古希臘人的女神。這尊裸像讓當時的人們無比震驚。
在西方藝術界,菲狄亞斯、米隆、波力克利是響當當的雕塑藝術大師,但是他們並未涉足過女性裸像這個領域,到了普拉客希特時期,才綻放生機。他流芳百世的是《尼多斯的維納斯》,這是一尊全身赤裸的、表情充滿喜悅、目光溫柔的美麗女神。尼多斯人很喜歡它,把它小心翼翼地放到愛神的廟堂之中。
一些古希臘作品中,愛神還被用作動詞:做愛。公元前5世紀始,古希臘人把粗俗的肉慾和崇高的愛情分開,從此,愛神有了兩種身份,專司粗俗肉慾的女神與專司崇高愛情的女神。柏拉圖在《會飲篇》中稱之為「上天的維納斯」和「世俗的維納斯」,這種觀念一直延續到近代。但是在普拉客希特那裡,這兩者融合為一。他手下的維納斯既有誘人的性感,又有著神性的庄嚴。他的這尊雕像被無數的後人模仿、復制。流傳至今的《尼多斯的維納斯》光復製品就有四十九件,有許多作品顯得誇張做作,整體缺乏韻律感,但卻迎合了當時人們的審美觀。其中,《梅迪契的維納斯》尤其被溫克爾曼人看做是女性美的典範,拜倫在《哈羅爾德》中還寫詩贊美這尊雕像。
在美術史上,曾有一個長期困擾雕塑家們的問題:人像軀干這個有著完美造型的統一體,卻只能由逐漸變細的長腿去支撐,能否找到一種更為穩妥的方式來彌補這種不足呢?
普拉客希特成功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將衣飾裹在雙腿上,而只是裸露上身。這樣,雕像不再需要任何支撐,雙臂就可以自由自在地擺出各種姿勢。在復製品《卡普亞的維納斯》中,我們可以看到這種風格的雕像。公元前4世紀伴隨著女性裸體雕像的大放光彩,男性雕像黯然失色。公元前2世紀末期,出現了古希臘時代最後一件偉大作品《米洛的維納斯》。這件作品穿越時空,稱為全世界人們共同追求的女性理想美的象徵。之後,伴隨著基督教統治時代的來臨,裸體藝術逐漸消失。
直到文藝復興時代,裸體藝術才又重新展現魅力,維納斯也逐漸從神聖的光環中走向世俗,走向自然,成為傳達人性的絕佳對象。比如喬爾喬涅的名畫《入睡的維納斯》、提香的名畫《烏爾比諾維納斯》等。而最著名的則是那幅《維納斯誕生》。《維納斯誕生》是文藝復興時期畫家波堤切利的傑作。在中世紀嚴格的思想控制下,希臘、羅馬藝術中美麗的維納斯曾被看做「異教的女妖」而遭到焚毀。到了文藝復興時期,為了沖破思想的禁錮而嚮往古典文化的義大利市民們,卻覺得這個從海里升起來的女神,很像是一個新時代的信使——她把美帶到了人間。
《維納斯誕生》似乎可以作為體現這樣一種「時代感」的例子:裸體的維納斯像一粒珍珠一樣,從貝殼中站起,升上了海面,她的體態顯得那麼嬌柔無力。畫面左上端有風神把春風吹向維納斯,而春神弗羅娜則在岸上迎接她。19世紀英國著名美學家羅斯金說過,波堤切利的老師菲利普·李彼最善於畫百合,「可是要畫玫瑰那還是要讓他的學生。」在這幅畫上,波堤切利果然也畫了許多玫瑰,在輕風的吹送中,繞著維納斯窈窕而柔和的身姿飄舞。洋溢著青春生命的肉體,美麗嬌艷的鮮花,在當時是作為向宗教禁慾主義挑戰的形象出現。畫面上維納斯臉上掛著淡淡的哀愁,胸中似乎含有不可言傳的、精神的、近乎理想的愛。因此,誕生似乎並未帶來歡樂,反而有點悲劇味道。畫的背景是一片伸展無邊的海水、肥沃的土地和茂密的樹林,維納斯的步子彷彿沒有承受重量似的顯得飄逸,好像處於有推動力的旋律之中。這個維納斯作為美和愛的化身,有著嚴肅的含義。
此外,這個維納斯的姿態,顯然是參照古典雕像的樣式來描繪的,只是把兩只手換了位置。但波堤切利筆下的維納斯有其特殊的風韻,這個被認為是美術史上最優雅的裸體,並不像後來某些威尼斯畫家所傾心的那種華麗豐艷、生命力過剩的婦女,而其面容卻帶有一種無邪的稚氣。到了19世紀,法國女性人體藝術大師安哥爾又創造了不朽之作《海中升起的維納斯》。維納斯在歷史的變遷中,逐漸成為西方人心目中美和理性的典範。
維納斯的人間經歷如同一幅生動的西方社會歷史畫卷,透過它,我們看到的是人類對美的永恆追求。
維納斯
Ⅵ 用英國人的口吻誇人怎麼誇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4-28
Ⅶ 一般英國男人喜歡什麼類型的中國女人或女孩 還有美國人....
現在的人都怎麼了
除了拿0分提出各種各樣奇怪的問題外
還一心想找老外
最自己么什麼自信也不用這樣
Ⅷ 英國人眼中的中國美女什麼樣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蟬、王昭君、楊玉環 中國的四大美女究竟誰排第一,本來已有定論,不過那是古代的排法。西施居首,王昭君次之,貂蟬再次,楊玉環為末。其中西施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閉月」,是述說貂蟬拜月的故事。「羞花」,說的是楊貴妃觀花時的故事。「沉魚」,講的是西施浣沙時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Ⅸ 你印象中最美的英國女人是誰
當然是英國的黛安娜王妃了,蓬鬆的短發,精緻深邃的五官,最吸引人的就是她身上那種渾然天成的皇室氣質,讓她美的高貴炫目。
Ⅹ 在外國文學中有沒有描寫的女主人公很完美的形象
我想了很久也沒有答案。是不是因為中外文化差別太大了,外國人的觀念中根本沒有那種完美的女性,還是在他們的眼中那根本就是沒有性格?
《簡愛》中的簡,應該算是比較完美的了,但是她長相不美,導致性格也有點偏激,羅切斯特先生被燒成了殘廢,跟她多少有點關系吧。
斯嘉麗,我承認她是一個非常有魅力的女性,甚至我幼時的夢中情人都以她為模板,但是恐怕沒有人會認為她的性格和愛情很完美吧,她有太多性格缺陷,愛情結局也還是個未知數。
《傲慢與偏見》裡面的伊麗莎白,個人認為已經是比較完美的女性了,但是全書的前半段,她對達西有那麼大的偏見,以至於連書名都叫《傲慢與偏見》,所以她也算不上。
拉.艾絲美拉達,《巴黎聖母院》中那個吉普賽姑娘,在雨果的筆下,她美麗純潔善良富有正義感,但是無論如何,她的性格都似乎有點過於軟弱,最後的結局也是悲劇。
感覺她就像莎士比亞筆下的奧菲莉婭,《哈姆雷特》中的女主角,一樣的純潔善良美麗溫柔,一樣的悲劇結果。
朱麗葉,地球人都知道,當然不算了。說實話,羅密歐和朱麗葉的形象都不是很深刻,但是他們的悲劇愛情卻很讓人刻骨銘心。
安娜·卡列尼娜,她也算不上,這個既誠實勇敢正直,又缺乏理性,陷入婚外情而不能自拔的女性,連托老都為她感到矛盾,最後還卧軌了。
《少年維特之煩惱》中的女主角,綠蒂。也許用現在的眼光來看,算是比較完美了,但是她卻是導致維特死亡的根源,所以也不好說。
茶花女,如果她的生活不是那麼靡亂地話,如果她最後不死掉的話,也許有一點完美。
《紅與黑》裡面的兩個女主角,都算不上吧,一個溫柔軟弱,一個任性蠻橫。
羊脂球,包法利夫人,挪拉,嘉利妹妹,卡門,她們就更不用說了。
如果有哪位朋友,能想起一位比較完美的女性,歡迎推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