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英國農業先後經歷了哪三種農業地域類型
1.英國農業的發展先後經歷了:種植業或穀物農業,混合農業,乳畜業,三種農業地域類型。
2.英國是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終年溫和濕潤,陰雨天氣多,晴天少,光照不足,農作物產量低,但適合多汁牧草的生長,有利於發展畜牧業;市場需求量大或人們的飲食習慣,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
『貳』 英國工業革命前後,是如何處理農業生產關系的
工業革命之後,英國的羊毛需求量大增,使牧場利潤增加,地主為獲得更大利益開始吞並小的自耕農的農田,迫使農民離開土地進入城市,完成了城市化的第一步。在農村產生了資本主義性質的僱傭牧場,而農民進城為英國工業革命提供了勞動力與市場。
『叄』 英國土地租賃丨英國「資本家」租賃經濟,為何「輸」給家庭經濟呢
英國“土地租賃”制的推動者是英國資本家們,資本家們控制著英國大部分的土地,尤其是農場,大部分的農場都掌握在資本家手中,再加上資本主義思想的沖擊,使資本家成為了英國社會經濟的命脈。英國農場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也是農場,但家庭農場和資本家農場之間差距很大,資本家主要採用租賃的方式,把農場租賃出去,但租賃制度並沒有給資本家帶來太大的利益,反而促進了英國家庭農場的發展。
小型農場有資本家在背後做支撐,因此他們最不缺的就是資金的支持,但經濟實力只會幫助農場主得到好的農場,並不能幫助農場一直走下去,農場的管理模式和經驗是沒有任何捷徑可以走的,有的只是不斷積累,積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很多家庭農場並沒有表面上看起來怎麼好經營,他們的狀況也非常艱難,但這並不影響家庭農場的經濟發展。
英國資本家農場在整個發展過程中,依靠的只有利益二字,土地租賃也只是英國資本家為了發展經濟而推行的制度,這種制度在短時間內促進了英國資本家的經濟發展,但從長遠的發展角度可以看出來,土地租賃並不穩定。英國資本家過於干涉土地租賃後的產業,打破了土地租賃之間的平等關系和農場之間的利益關系。英國資本家推行的“小型租賃”制度和家庭農場之間並沒有什麼矛盾沖突,但由於英國資本家的介入,打破了農場之間的平衡,也打破了英國社會經濟的平衡,使英國資本家推行的“土地租賃”經濟輸給了家庭經濟。
『肆』 世界經濟發展經歷了哪四個時代
三、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
1、地中海時代(14--16世紀):由於處於東西交流的交匯點,地中海沿岸最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2、大西洋中心時代(16---18世紀):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早期的殖民擴張和資本積累,歐洲的商業中心有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如:西班牙、葡萄牙的財富,英國的手工工場,美國的早期開發。
3、英國時代(18世紀中期—19世紀末):由於英國最早進行資產階級革命,最早完成工業革命,19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從而開辟了英國時代。
4、美國時代(一戰後到20世紀70年代):由於美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廣泛採用新技術經濟迅速發展,20世紀初工業產值超過英法,躍居世界第一。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大發橫財,再加之英法等國的削弱,二戰後確立了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地位。
5、多極化時代: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歐共體和日本的崛起、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第三世界的崛起,美國的霸主地位動搖,世界經濟向著多極化方向發展
『伍』 英國農業結構及變化
從輕視農業轉為重視農業,實現農業的現代化。 18世紀末,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在英國農業中占絕對統治地位,當時英國的農業在歐洲居領先地位。到19世紀初,英國仍然是一個農業比較發達,食品基本自給的國家。號稱「世界工廠」的英國,繼而改為實行「英國工業、其他國家農業」的國際分工。在輕視農業的政策的誘導下,農業逐步衰退,英國在食品供應方面嚴重依賴世界市場。19世紀70年代,國內生產的糧食能夠供應當時全國人口的79%,但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英國生產的糧食只能養活36%的人口。1913年穀物播種面積比1870年減少25%;1931年穀物播種面積減為196.3萬公頃,比1918年下降41.7%、產量下降20.6%。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德國潛艇擊毀英國遠洋商船,糧食進口運輸受阻,使國內糧食供應發生困難。英國政府不得不實行食品配給制,轉而加強對農業的干預,採取重視農業的許多措施,如:獎勵墾荒、對開墾荒地的農戶發給獎金;擴大耕地面積;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農產品價格;各地區普遍建立農業生產管理委員會,對農業生產進行監督。戰後,英國花了近15年的時間,扭轉了農業衰退的局面,逐步實現了農業現代化。目前英國的農業勞動生產率、單位面積產量都有了很高的水平。1994年,每個農業勞動力可提供穀物38.4噸、肉類6428公斤、牛奶29364公斤、雞蛋1224公斤。 2002年,則提高到穀物44.5噸、肉類6539公斤、牛奶29372公斤、雞蛋1235公斤。
二、農業發展特點
1.農業結構以畜牧業為主導 從農業投入看,英國的種植業(包括大田作物和園藝)僅占農業總產出的39.9%,而畜牧業則佔59.8%。畜牧業明顯地超過種植業。再從產出分析可以看出,畜產品的產出幾乎全部是可供農業企業直接售出的「最終產品」;種植業則不然,英國的大田作物產出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牲畜飼料,如一部分小麥、大部分大麥和全部燕麥、飼用塊根、飼用豆類、栽培牧草等等,它們往往不是供農業企業出售的「最終產品」,而是作為對畜牧業的投入而在企業內部供轉化成畜產品的「中間產品」。從以上分析,不僅可以看出英國畜牧業在農業中的地位遠遠超出種植業,而且可以提出,英國一半左右的大田作物生產或超過三分之一的種植業是從屬於畜牧業,為畜牧業提供飼料的。英國的畜牧業包括養牛、養羊、養豬和養禽等生產部門。按產值排列,養牛業最大,其產值超過其他部門的總和,其次是養禽業、養豬業和養羊業。90年代以來,畜牧業結構變化的明顯趨勢是牛、羊、禽比例提高,豬的地位略有下降。
2.農場是農業生產基本經營單位 英國按其農場經營方式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完全或基本依靠農場主及其家庭成員的勞動力從事生產的自營農場,有時被稱為「家庭農場」,這類農場數量多,一般屬於中、小農場;另一類是由農場主僱工經營的大農場。其中土地面積超過200公頃的特大農場,只佔農場總數的4%左右,但卻佔了農場土地面積的45.2%,在整個農場中居主導地位。應該指出,在世界發達國家中,尤其是在歐盟國家中,英國是農場平均規模最大、大農場比重最高的國家。這是使英國的農業勞動生產率顯著高於歐盟其他國家的因素之一。
3.現代化技術和資金密集型農業 英國是人口高度城市化的國家,農業勞動力數量少,發展農場主要依靠廣泛採用現代技術、現代科學和現代管理,著重提高勞動生產率,採取資金密集型的發展形式。英國的農業生產不同於美國,屬於人多地少的類型,因此,英國較為重視農業土地生產率和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小麥、大麥、燕麥和馬鈴薯的單產都有大幅度的增長。1992年,英國穀物平均單產達6940公斤/公頃,2002年達到7006公斤/公頃,高於同期歐洲和美國的單產水平。目前,英國農業機械化、化學化、良種化以及農業科技、教育、推廣服務等,均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以機械化為例,進入
90年代,英國每個農業勞動力的動力裝備(僅指拖拉機)已超過70馬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的農業機械化發展迅速。1944年,英國只有農用拖拉機17.34萬台,聯合收割機2500台。1993年,英國已擁有農用拖拉機50多萬台,聯合收割機4.7萬台,平均每個農業勞動力擁有1台拖拉機、0.5台聯合收割機。目前,英國種植蔬菜的農場和養豬養雞的農場都實現了機械化。英國的農業機械配套,農業機具齊全,從耕作到收獲、進倉,每個程序都有相應的機械。中耕機、播種機、割草機、捆草機、脫粒機等農業機械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英國目前使用的拖拉機,多數是大馬力和液壓傳動,並裝有電子監測和空調設備。甜菜和馬鈴薯收獲有單行分段作業和多行作業等多種機械,可以適應在多種條件下進行操作。
4.英國現代化農業另一個突出標志是高投入和高產出據官方統計,90年代初期英國農業投入金額已達65億英鎊,超過當年農業總產值。另外,農用廠房和機器、農用車輛、農業工程和農業建築的折舊費約為15億英鎊。農業投資和折舊費兩項合計約80億英鎊。但英國在勞動力方面的資金投入約為20.8億英鎊,僅為農業投資和折舊費總金額的27%。從上述可以清楚地看出,英國農業的高投入主要是資金投入,而不是勞動投入。這充分體現出資金密集型農業的特點。
5.英國農業的高產出主要表現在單位面積產量上和農業勞動生產率上 從整體看,英國農業勞動生產率僅次於美國,遙遙領先於其他主要發達國家,而每個農業勞動力生產的牛奶量,英國則超過美國居第一位。
6.實行農業區域化,專門化程度高 英國國土面積不大,但境內各地區間的自然條件卻有明顯差異。為充分發揮各地優勢,政府根據各地特點、配置農林牧生產,為此將全國劃分為四個農業區;土壤肥沃的東南部是以穀物生產為主的農業區;地勢較高,降雨充沛,土壤條件較差的英格蘭南部、威爾士大部和蘇格蘭北部為草原區,以畜牧業為主,兼營林業;英格蘭中部、北部和蘇格蘭南部平原,是穀物和畜牧業井重的農業區;北愛爾蘭則以養牛、豬和種植馬鈴薯為主、兼營林業。經濟因素對農業分布也有重要影響。英格蘭東、南部和中西部城鎮密集、企業多、交通發達,為鮮乳、水果、蔬菜等生產提供有利的市場和運輸條件。而蘇格蘭南部和北部高原、威爾士中部山地等,離經濟中心較遠,人口較少,至今有大面積土地留作粗放放牧場,養羊業仍居重要地位。
7.農產品自給率不高英國由於人口密度高,每人平均佔有農用地尤其是耕地面積少,更主要由於歷史上長期忽視農業,所以至今農產品自給率仍不高。目前英國還是世界上主要農產品進口國之一。2002年英國的食品,飼料和飲料進口貿易總值高達189億英鎊。
『陸』 13到14世紀的歐洲富裕農民主要負責什麼
一處名為塞吉福德的庄園保留的13世紀到14世紀初的收割僱工的伙食記錄顯示。當時僱工的麵包起初基本上都是大麥烤制的,後來,小麥和黑麥的比例逐漸增高,到1387年,大麥基本消失;接著,黑麥的比逐步降低,到1407年,麵包完全有小麥烤制,賬單上記載的外購麵包也被稱作「白麵包」。
同時,肉食的比例也逐漸提高。13世紀庄園為僱工提供的葷食以乳製品為主,肉類只佔很小的比例,且多為腌肉,進入14世紀以後,肉類的花銷從不到10%逐步增加到30%,新鮮肉類也開始出現在僱工的餐桌上。相應的,乳製品逐漸減少。但是到了15世紀以後,肉類的花銷又開始降低,因為酒變成了伙食中最花錢的東西,記錄的最後一年1424年,41%的費用是用於僱工喝酒,剛好跟記錄的第一年1256年的麵包費用佔比相同。
庄園(manor),是中世紀歐洲基本經濟單位。當時因城市毀壞、商業衰退,歐洲經濟,淪為自給自足的農業型態,經濟關系也是以勞務交換、以物易物為主。
庄園生產包括糧食、衣物、工具等各項生活所需,是一個農村共同體,也是一個自治的政治單位,內有耕地、公地、教堂、領主邸第與農奴住宅等。庄園土地屬領主擁有,農奴負責耕作。領主與農奴之間有互相約定的權利與義務──農奴提供勞役、耕作、繳稅;而領主則必須分給土地、提供保護、執行司法。領主在庄園中設置的生產設施,如磨坊、烤爐與榨酒設備,農奴必須付費使用。
農奴〔serf〕身分介於自由人與奴隸之間。人身自由並沒完全失去,但身分又附著於土地。倘無領主同意,不可任意離開庄園,故其非完全的自由人。雖然農奴自由受限制,且生活艱苦,但有一定的保障。農奴只要履行義務,就可以世代耕作土地;一旦遇到困難,領主亦有義務提供適當的協助。
隨著中古時代的發展,農耕技術逐漸改變了農奴的生活。糧食生產的增加,使過剩的農產品得以出售,農奴的收入因而增加,可以藉此用金錢買回自由。到了中古末期,西歐就只剩下少數的農奴。
最普遍的封地,是擁有稱為庄園的土地。在中古時代,一個庄園會有九個家庭在田裡工作,以生產糧食養活自己並提供食物給第十個家庭,好讓他們從事其它勞務。(在今天的美國,這種供需關系在其他領域上的比例大約是一百比一。)
典型的庄園中有一幢大屋或城堡,由田地、農舍、牧場和林地所包圍,在大部分的情況下庄園都能自給自足。一些剩餘的日用品可以與其他庄園作貿易以互補不足。隨著中古時代演進以及城鎮市場的發展,庄園開始變得專業化,能夠更有效地生產少數幾種商品,有些庄園會專門生產起士、豬只、葡萄酒或蔬菜來維持生計。
庄園的主人(地主)與他的家族、工人和侍從住在庄園的大屋或城堡中。侍從由騎士和專業的士兵構成,用以提供防衛並隨時准備為大領主執行封建的軍事義務。庄園越大,侍從就越多。
庄園的主要人口是非貴族和非專業的農民。大部分的農場工人為農奴,必須每個禮拜花費大半的時間在領主的土地上工作,以換取他的保護。農奴家庭會在每一塊庄園的田地中擁有幾行的農作物,藉以維持生計。雖然農奴不是奴隸,但是他們也一樣沒有自由。他們不能在沒有主人的批准之下擅自結婚、轉換工作或離開庄園。不過農奴也會有一些權利,與奴隸不盡相同。農奴的身份代代相承,只要他執行了應盡的義務,別人就不能奪走他的土地。雖然臣屬與領主之間的關系可以拿來與農奴和地主之間的作比較,不過在中古時代兩者有一個明顯的區分,就是臣屬與領主之間是一種光榮的契約,臣屬需要提供軍役,而農奴則僅僅是提供體力的勞工。
中世紀的庄園
基本信息
在中世紀,庄園並非理想的經濟方式,其經濟形態十分封閉,人們生活水平程度只供維持生存,且是進步緩慢的生產單位。這些都和當時的無序狀態有關:日爾曼人推翻羅馬帝國後,卻沒有健全的制度來取代;而且蠻族各部落之間戰亂不斷,沒有一個完整、成熟的統治體制,所以當時國王為維持自我勢力,而採取了給予的獎賞之法:
第一, 搶到的財產嚴格按平分制給予個人。
第二, 實行的賞賜土地之法,人為的形成了某個人的大地產,而且賞賜並非在一級上就完成,可級級相賜,在羅馬人為地產上又形成了日爾曼人的地產;這些無償的賞賜,加上羅馬鄉村地產,形成了西歐土地基本納入的大地產。羅馬時期地產為私有,而此時的地產人為進行劃分,又包含著不同成分:其一是地產主的私有地,其二為讓人們耕種的土地。
這種制度變化構成了庄園的基礎,其與大地產的區別在於土地耕種權不被剝奪。
庄園特點
最能夠體現庄園主權威的為"庄園法庭",是庄園的統治機構,特點為:
第一, 非常設機構,根據地方問題多少和庄園主本身意願來決定開庭間隔。
第二, 規定開庭時,當地農民都要參加,也非所有人有發言權,由代表組成,陪審團
第三, 庄園法庭訴訟程序死板,均看是否能夠打動庄園主而非就事論事:法庭的判決,其結果不一定能夠被執行。
庄園法庭只涉及庄園的內部事務,是為處理"家務事",但是確實對當時庄園的管理起了重大作用,包括庄園內各種事務都可以進行訴訟,由小事到大事務都有。通過這種制度,可以解決其內部問題和起調整作用。
土地成分
就庄園土地成分而言,大致上均分為以下四個部分:
第一, 領主的私有地。
第二, 農民的份地。
第三, 供放牧的草地。
第四, 提供庄園木材的林地。
建築設施
就庄園的建築而言,則大致分為三種:
第一, 是位於高處,豪華的庄園主住所,但並非一般人認為的城堡。
第二, 簡陋的農民茅舍。
第三, 公共設施,包括教堂,水磨房(庄園主所有)和手工業者的庫房。
庄園作為集體耕作,從根本上而言,無人可以單獨擁有庄園內有一切日常生活的設施,包括耕地和耕地所需的動物和工具。
庄園內的公共設施很多,包括庄園主的私地在內,作為隸農的勞役,且具有優先權。
庄園是自給自足的經濟單位,表現在庄園可以容納人的數量為一定,可通過庄園規模的大小來判定人口數量。當然這還因為中世紀出生率低、存活率低,數量始終保持恆定。而且能夠保持自然平衡。居民的主要生活用品都在庄園內生產。農奴除了要為封建領主工作,還要承擔各種勞役,向領主捐獻農副產品,交納各種雜稅。
庄園也需要進行管理,但是庄園主並不理庄園事務,常常委派手下人進行管理。庄園主住宅由委派人居住,其目的是為知道隸農能夠獲得實際的收成因而與當地人關系緊張,具體工作則由村莊里的人完成。
庄園的規模大小不等,有的庄園就是一個自然村落,有的包括好幾個村落。
庄園物種
當時庄園內種植的物種和土地本身的劃分有和大關系。
第一, 食物包括:小麥,是人吃的主要食物,但是生長期緩慢,產量偏低且對土地的要求很高;大麥,生長期短,而且產量高,但是很難讓人食用,除非是在飢荒期間,平日主要用於喂馬。
第二, 經濟作物有葡萄和橄欖,前者可以說是羅馬時期的遺留傳統,通常用於釀制葡萄酒;後者則是用於製造油類。
第三, 畜牧業的作物。在當時,牛和馬是必需品,牛的數量必須保證,而馬作為服軍役的必備品也是不可缺少的。而肉類則有家禽提供,主要是豬、羊、雞等,在天氣適宜的時候,也必須保證一定數量;但因為當時飼養條件落後,所以這些家禽都無法過冬,所以當時在秋日大量屠宰之時就成為了一個節日,因為這么做可以避免其死亡而且能夠保存很長時間,主要保存手法是腌制肉類。
當時,農民生活貧苦且負擔很中,其階層幾乎包括了各類勞動力。這一階層工作時間很長,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農民們不光種地,還有法定義務必須從事勞役:建橋,修路,即使交錢也不能免除。農民的居住條件也很差,家中沒有床,更無任何娛樂活動,生活是單調且一成不變的。中世紀前期沒有世俗文化教育,農民不認識字也沒有書可看;在那個時期只有教士手內有羊皮書手抄卷。
中世紀農民的負擔之重,也是極為罕見:實物地租,勞役地租,使用公共設施費用,結婚時必須付的婚姻稅(尤其是庄園之外的人,更要交罰金),繼承稅以及庄園主的生活費。
通過以上情況不難知道,其實中世紀的庄園經濟生活十分脆弱,農民生活范圍狹窄,一有風吹草動就會出問題,那個時期的災荒、瘟疫更是平常之事。但大多數人也習慣於這種生活方式和地位。這種庄園制生活在中世紀維持了很長時間,直至中世紀後期才被打破。
發展變化
同時土地的性質也發生了變化,庄園成為一個不僅僅是經濟行為的單位,而是集政治、法律、刑事(也包括經濟在內)於一體的行政管理單位,彼此之間互部干涉,這也形成了中世紀日後分化的基礎:庄園主即等於庄園國王,其主權、土地皆分封,而且分封者只對上一級分封者負責,導致了中世紀國王主權的分散狀況。
『柒』 13、14世紀英國歷史
瓦特.泰勒起義 13~14世紀,英國封建經濟發展到極盛。農業耕作技術改進,城市發展,商品貨幣經濟滲入農村。封建領主要求更多的貨幣,在農村開始了用貨幣地租代替勞役或實物地租的「折算」過程。折算使少數富裕農民贖得人身自由,但廣大農民群眾紛紛破產,淪為農村的僱傭勞動者。1348~1350年橫掃歐洲的黑死病,奪去英國近半人口。由於勞動力短缺,國王愛德華三世(1327~1377在位)頒令,規定勞動者必須接受低工資僱傭,否則予以監禁。城鄉窮苦人民走投無路,被逼揭竿起義。牛津大學神學教授J.威克里夫(約1320~1384)及J.保爾等下層教士「羅拉德派」的改革宣傳為起義作了思想准備。1380年,國王理查二世(1377~1399在位)為徵集英法百年戰爭戰費,增收人頭稅,導致起義於1381年5月爆發,領袖是泥瓦匠瓦特.泰勒,史稱「瓦特.泰勒起義」。起義雖遭失敗,但震撼了英國的封建農奴制度。14世紀末,英國農奴制實際上已經解體。15世紀時,絕大多數農奴贖得人身自由,成為自耕農,他們在法律地位上分為自由領有農和公簿持有農。貨幣地租成為地租的主要形式,封建主階級也發生變化,從富裕農民、佔有土地的商人以及中小貴族中產生新貴族,他們採用資本主義經營方式。舊貴族的統治陷入危機,封建騎士制度日趨解體,經過1455~1485年的玫瑰戰爭,舊貴族力量大大削弱,為資本主義關系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得到新貴族和資產階級支持的亨利七世即位(1485~1509在位),開始了都鐸王朝的統治。
『捌』 14世紀中葉以後,西歐農業、手工業方面出現了哪些新的生產方式,又有何影響
1)11世紀以後,歐洲農村一些地區也效仿城市,成為具有獨立 和 的地方。
(2)隨著歐洲庄園經濟的逐漸瓦解,農民獲得了對自己 的支配權。
(3)14世紀中葉以後,出租領主直營地達到一個高潮,領主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在參與生產管理。一些富裕農民通過承租、購買領主的土地等方式將土地集中起來,建立 。
(4)隨著農產品的富裕和市場的需求增加,農民和 的關系越來越密切。
(5)13世紀後,分散的手工工場越來越多,後來逐漸轉向 的手工工場。
(6)隨著土地關系的變化和手工業的發展,推動了農業和手工生產組織逐漸 。
影響: 11世紀以後,歐洲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推動了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開始改變了中世紀歐洲社會的整體面貌
『玖』 英國工業革命與農業有什麼關系
工業革命前,英國的社會結構有許多明顯的特點。
首先,農業仍然是全國最重要的經濟部門。人口的多數以土地為生,居住在農村。交通落後,消息閉塞,過著田園生活。從表面看,彷彿與中世紀別無二致。但在表面之下卻發生著深刻的變化。首先是貴族地主改變了剝削方式,而採用資本主義經營方法了。貴族中有些自己就是農場主和農業改革家,他們採用先進技術,發展農業生產,獲取大量利潤。號稱「蕪菁唐森德」的唐森德勛爵,就是這批人的代表;就連英王喬治三世也用「農夫喬治」的筆名給《農業年鑒》撰稿,鼓吹技術改革。還有許多人把領土劃成小塊,分塊出租,造成大量中小農場和租地農業家,他們自己則坐收漁利。笛福曾記載阿里斯伯里地方有一片「出色的牧場」,以一千四百鎊的年租出租;艾密斯伯里附近則有一塊出租草地,「單為牧草」就收取十二鎊一英畝。由於土地的重要性,大土地貴族是全國最富、最有勢力的集團。例如紐卡斯爾公爵的收入一年不下十萬英鎊,小一點的土地貴族,收人也在一萬鎊上下。為適應資本主義的經營方式,議會從安妮女王時期起,就通過一項項圈地法令,用暴力剝奪農民,使他們變成工資勞動者,或者離開上地。但此時土地尚未圈完,敞田制還大量殘存,農民仍可依照舊傳統在田地上放牧拾草,彌補家計。
手工業已相當發達,其中最重要的是毛織業。但除了煉鐵、采礦,所有的手工業都是分散的,星星點點,散布全國。城市很小;除倫敦之外,在現代人眼光中都只是鄉鎮。此時的手工業,除了根深蒂固的行會傳統外,最大的特點是商人控制生產。手工工匠從商業資本家那裡領取原料,進行加工,在一定期限內交回一定數量的製成品,並領取工資。商人們還往往出租生產工具,折取租金。在這種形式下,工匠們表面上看來各自獨立,與中世紀無甚差別;實際上,產品已歸商人所有,而散居各地的工匠只是商人的僱工而已。
確實,商業是當時最活躍的經濟部門。成百上千的內地商販,趕著成群馱馬,在崎嶇的小道上奔波往返,把原料和百貨運進製造業區,又收走各家各戶的手工產品,運往倫敦、布里斯托爾、利物浦……再由更大的商人轉運出海,把英國資本主義的觸角伸向全球。如果沒有商人這個活躍的階層,英國一定還是四分五裂的中世紀社會,絕無統一市場可言的。
如果說鄉紳是鄉村的主人,那麼商人才是城鎮的主人。1739年出現的一份小冊子上說:「在英國,沒有一個港口,很少有一個內地城鎮,是沒有這樣一批冒險家的:這些人出口大量貨物,並直接與大多數歐美商行作生意。」在社會財富的階梯上,除了大土地貴族,就數商人最富。一個出身卑微的人要想發財,就必須經商,這幾乎是顛撲不破的真理。重商主義理論盛行,商業「使富人的人數加倍增長,使我們的地產比以前大為值錢,並且在地產之上,又加上另一筆財產,它也和土地本身一樣值錢」商業還帶來「一個附加的帝國。」當時人們就是這樣看待商業的。
政府一系列經濟措施都是為保護商業利益而制定的。航海法,限制殖民地貿易的條例,禁止海員在外國商船上工作的法令,大力發展海軍的政策等等,都是重商主義的表現。沃爾波爾說的很清楚:他的經濟政策是「使我國製造品的出口及製造它們所要用的商品的進口盡可能簡單易行,這樣就能保持貿易平衡對我國有利,增加我國航運,並使我國很大一批窮人得到工作。」老威廉·皮特也說:「我要把美洲的重要性說給你們聽;它是一個雙重市場:既是一個消費市場,也是一個供應市場。」可見歷屆政府多麼重視商業!
商業利益和土地利益互相勾結,形成一個寡頭集團。有許多貴族從事巨額海外貿易,或參加倫敦的商業活動,他們的幼子則在東印度公司任職;更有許多商人,撥出自己的紅利,買下土地成為地主,作為政治上進身的階石。婚姻的溝通更為頻繁;經過幾代人之後,地主和商人幾乎不分彼此。朗斯代爾伯爵是個做土耳其生意的商人的曾孫;倫敦商人約翰·肖特的女兒,則嫁給康韋勛爵和沃爾波爾,連著名的首相老威廉·皮特也出自東印度公司的豪門巨富,他的祖父是馬德拉斯一個富有的總督,他自己則封查塔姆勛爵。正如笛福所說:「商業在這里遠不是與紳士不相調和的,簡而言之,在英國,商業造成紳士。因為,在一代或兩代人之後,商人的兒輩,或至少是他們的孫輩,成了和那些出身最高、淵源最古的世家子弟一樣卓越的紳士、政治家、議員、樞密員、法官、主教和貴族。」
對這樣一個寡頭統治的社會,法學家布萊克斯頓倍加贊賞,說它「設計得如此聰慧,培植得如此強壯,完成得如此高超,以致很難有贊美的言辭,來准確恰當地形容它。」這些話確實道出了商業——土地集團的心聲,他們幻想著這個制度能長久永恆。但就在布萊克斯頓的《英國法律評注》出版的四年之後,在1769年,蒸汽機的隆隆聲卻永久地打碎了他們的迷夢。
『拾』 英國經濟體制
英國經濟體製作為一個重要的貿易實體、經濟強國以及金融中心,是世界第六大經濟體系,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在過去的三十年間,政府大量減少了國有資產,並減緩了社會福利計劃的發展。
英國的農業高度集中,高度機械化,並且效益十分高:1%的勞動人口能夠滿足大約60%的食品需要。英國擁有大量的煤、天然氣和石油儲備。英國的主要能源生產大約占總GDP的10%,在工業國家是算非常高的。
服務業,特別是銀行業、金融業、航運業、保險業以及商業服務業佔GDP的比重最大,而且處於世界領導地位,首都倫敦更是世界數一數二的金融、航運和服務中心。
盡管英國仍是歐洲最大的軍火、石油產品、電腦、電視和手機的製造地,工業的重要性仍不斷下降。
(10)英國十四世紀是什麼農業經濟擴展閱讀:
自1973年起,英國是歐盟會員國。 1980年代,在撒切爾夫人政府的管治下,大多數在1940年代被國有化的、在工業和服務業上的國有企業都被重新私有化。英國政府只擁有少數工商產業,英國皇家郵政是其中一例。
英國經濟正經歷150多年來最長的持續增長時期,自1992年以來每個季度都有增長。在通貨膨脹、利率、和失業率方面都保持了較低的水平,也使英國成為歐盟中最強的經濟體之一。因此,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英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在歐盟國家中位列第十二名。
但是,與其他英語國家一樣,其收入不平衡水平高於許多歐洲國家。盡管石油收入不菲,英國仍具有世界第三大經常賬戶赤字。 盡管英國的人均勞動生產率近20年來顯著增長,並超過了德國的生產率,但仍落後法國工人每周35小時工作時間的水平約20%。
英國的平均每小時勞動生產率位於舊歐洲15國的平均水平。 英國在人類發展指數中位列第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