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圈地法案是什麼

英國圈地法案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5-27 00:39:39

A. 英國的「圈地運動」是怎麼回事

在14、15世紀農奴制解體過程中,英國新興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通過暴力把農民從土地上趕走,強占農民份地及公有地,剝奪農民的土地使用權和所有權,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權和畜牧權,把強占的土地圈佔起來,變成私有的大牧場、大農場。

這就是英國歷史上的「圈地運動」。在歐洲,英國的圈地運動最為典型,規模也最大。封建制度時期,英國就已存在大規模圈地運動。

中世紀,在歐洲大陸很多地區都出現過地主圈佔土地的現象,如德意志、法國、荷蘭、丹麥等國。英國的圈地運動最為典型,規模也最大。封建制度時期,英國就已存在大規模圈地運動[2]。

15世紀末以後,隨著新航路的開辟,世界商路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國正處在大西洋航運的中心線上,對外貿易大大發展,羊毛出口和毛紡織業興旺發達,羊毛價格不斷上漲,養殖業成為獲利豐厚的事業。

於是在工商業發達的英國東南部農村地主首先開始圈佔土地,最初貴族地主只圈佔公有土地,後來又圈佔小佃農的租地和公簿持有農的份地。此後一些貴族也加入圈地行列。許多小農的土地被圈佔,農民不得不遠走他鄉到處流浪。

(1)英國圈地法案是什麼擴展閱讀:

圈地運動類型:

第一種:小塊零散土地的集中

英國中世紀的時候形成一種敞田制,就是地的肥瘦、遠近、干濕都不同,為了公平分配,給你一小塊肥的、一小塊瘦的、一小塊遠的、一小塊近的……。

於是你有幾塊小土地,但並不連在一起,而是散落在各個地方,和別人的土地混在一起,這樣分散的小塊土地,被稱為條田。

條田當然不利於個人耕種,所以大家就互相協商對 換或買賣,使土地集中,這樣的圈地完全是自發自願的。

第二種:對公荒地的圈佔

首先要知道,古代英國和古代中國是完全不同的體制。中國是皇帝一家獨大,其他無論地主還是農民都是小的;而英國是地方領主權力大,王權較弱。

那時候的英國,領主佔有他管轄區域內的土地,除了各級領主自己經營的土地外,其它土地給農民租種,成為農民的份地。

這兩種土地之外還有一些公用地和森林沼澤等荒地,這些公地和荒地法律上當然也是領主的,但實際上是公用或無主的。

當大塊的土地緊缺時,大家就打上了這些公地和荒地的主意,領主或佃農都有圈佔為己用的行為,在土地不缺的地方。

這種佔用也相安無事,但是在一些土地緊缺的地方,就不能隨意佔了,佃農和領主們就要互相協 議,比如領主要佔一塊,就給佃農一些補償。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大多數就這樣通過協議、在(王室和領主的)法律框架內圈佔了,但也有少數補償不到位或者不補償就強占的,引起了暴力沖突。

第三種:議會圈地

君主立憲後,英國的王權和領主權都衰落了,議會成了最高權力機構。於是議會制訂了圈地的法律,這個法律就接近現代意義的法律了。

就是想圈地,那麼按國家(而不是王室和領主)的法律來。這時候英國才是第一次出現了有政府背景的圈地。但20世紀的研究普遍認為,議會圈地的規模和效用並不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英國圈地運動

B. 圈地是怎麼回事

1、所謂「圈地」,就是把農村中從很早時候起就已普遍存在的「敞田」用柵欄圈圍起來,成為整片地段,在這片地段上養羊或從事其他耕作,如種植新的農作物。「敞田」是一種古老的土地制度,它將土地分割為許多條條塊塊,按土地肥力、水源狀況等不同條件,平均分配給許多不同的農民。當耕種時,各人耕種屬於自己的地段。但這些地段不僅互相交叉,而且每個農民的地段分散在許多不同的地區,耕種起來非常不便。當這些地段上的農作物收獲以後,各地段的疆界將「敞開」,以供所有農戶放牧牛羊或收割柴草,因而,「敞田」制雖有它的有利的一面(秋收以後,貧苦農戶可在「敞田」上收割柴草以謀生計),但它對農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起了很大的阻礙作用。

圈地的現象很早就在英國發生了,不過,到15世紀末羊毛價格迅速上漲時,圈地運動才大規模開展起來。最初,圈地主要是為了養羊,後來隨著市場上對糧食和原料作物需要的增長,圈地漸漸地被用以發展農業。從地區上看,圈地首先是從與市場聯系較緊密的東南地區開始的,而在圈地運動中最積極的是那些在「價格革命」中受影響最大的中小貴族,即鄉紳。被圈佔的土地,先是公地和荒地,後來連農民的份地也被圈佔。大批農民被從圈佔的土地上趕走,他們喪失生產資料,到處流浪或靠出賣勞動力為生。圈地雖然並非地主單方面以暴力進行的掠奪,有時也是農民與地主訂立協議的結果,在17世紀這樣的協議曾在大法官庭登記,但圈地所引起的農民悲慘的境遇和造成的社會上的災難性的後果,卻是無可否認的。關於圈地運動所造成的禍害,早就有人不斷提出抱怨,並且引起英國政府的嚴重關注。早在1488年亨利七世時,在一項法令中即已指出,懷特島上的人口減少,是由於將耕地變為牧場的結果。隨後又頒布了一項「防止破壞村莊法」,進一步指出圈地是引起一些嚴重社會災害的根源。為了保持農業的穩定,防止將可耕地變為牧場並將農舍破壞,英國政府連續頒布了一系列禁止圈地的法令,並在1517年成立了以沃爾西為首的「圈地委員會」。然而這個委員會並未起到多大作用,它的成立,不過是表明以前的許多反圈地的法令大部分都被漠然置之罷了。②從16世紀初到16世紀中葉,英國接連頒布了一些類似的反圈地的法令。當時的人如牧師拉蒂默等對圈地運動所造成的人煙荒蕪、農民流離失所等悲慘狀況,都發出了凄厲的呼聲。托馬斯·莫爾在《烏托邦》一書中關於「羊吃人」的悲嘆更是人所共知:
你們的羊一向是那麼馴服,那麼容易喂飽。據說現在變得很貪婪,很兇蠻,以至於吃人,並把你們的田地、家園和城市蹂躪成廢墟。

農民被從土地上趕走以後,這些不幸的人在各種逼迫之下非離開家園不可,……離開他們所熟悉的唯一的家鄉,卻找不到安身的去處。

圈地運動不僅使農村殘破,而且有些城市也受到影響,工商凋敝,田廬為墟。16世紀中葉,布里斯托爾的一份陳情書上說,該城有900所房屋荒廢而無人居住。

農民對圈地運動不斷反抗。1549年,有好幾個郡都發生了因圈地而引起的農民起義。約有3500個起義參加者被打死,他們的領導人羅伯特·凱特被處絞刑。1607年,米德蘭又爆發了起義。1640年革命前夕,在英國許多地區都爆發了農民反圈地的事件,被圈佔的土地上的柵欄也被拆毀。

圈地運動產生了嚴重的社會後果。首先,隨著圈地運動的發展,英國出現了許多資本主義性質的農場,農業市場也隨之迅速擴大,它促使英國的封建農業向資本主義農業過渡,並為以後的工業發展提供原料和市場等條件。其次,圈地運動導致了農業的直接生產者農民與生產資料土地的分離,大批喪失土地的農民成了被迫出賣勞動力的僱傭勞動者,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市場,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在圈地運動中,與資本主義有密切聯系的新式貴族,有的是原來的封建貴族,親自參加資本主義經營,有的是將土地租給租地農業家,坐收資本主義地租。這些新式的貴族和資產階級有共同的利益,他們站在同一立場上,與阻礙他們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封建勢力作斗爭。

2、圈地令:
中國清朝入關後滿洲貴族為掠奪土地而頒布的命令 。

起因

順治元年(1644)頒布 ,康熙二十四年( 1685)廢止 。清朝入都北京後,為解決八旗官兵生計,決定強佔北京附近的土地,遂下圈地之令。順治元年十二月規定,近京各州縣漢人無主荒地全部予以圈佔,分給東來諸王兵丁人等。

經過

順治四年、八年清政府又兩次頒布圈地令。根據上述命令,旗人攜繩騎馬,大規模地圈量占奪漢人土地。很多農民田地被占,流離失所,飢寒迫身;有些漢人地主為求得政治上的庇護,還帶地投充。土地圈佔後,八旗貴族和官員、兵丁,按照各自地位高低及所屬壯丁多少,分得數量不等的土地。其大部分落入了貴族和官員之手。圈地主要在近京三五百里內的順天、保定、承德、永平、河間等府(今北京、河北北、中、東部及遼寧西南部地區)進行,圈佔總數達16萬多頃(一說19萬多頃)。駐防外地的八旗在山東、山西、陝西、江蘇、寧夏等地也進行過圈地,但規模較小。圈地給漢族人民帶來極大痛苦,所圈之地,原田主被逐出家門,背鄉離井,因此紛紛起而反抗。

尾聲

順治四年,大規模的圈地已停止,但零碎的圈地、換地、帶地投充仍不斷發生 。康熙二十四年四月作出永遠不許再圈的決定,圈地至此最後停止。

圈地的影響

清初大規模地圈地導致「近畿土地,皆為八旗勛舊所圈,民無恆產,皆賴租種旗地為生」。農民失去土地,流離失所,生活悲慘,以致「流民南竄,有父母夫妻同縊死者;有先投兒女於河而後自投者;有得錢數百,賣其子者;有刮樹皮抉草根而食者;至於僵仆路旁,為烏鳶豺狼食者,又不知其幾何矣」。

3、圈地運動
圈地運動

enclosure movement

15世紀末葉至19世紀中葉西歐新興資產階級和新封貴族使用暴力剝奪農民土地的過程。這種情況在英、德、 法、荷、丹等國都曾先後出現過,而以英國的圈地運動 最為典型。 所謂圈地,即用籬笆、柵欄、壕溝把強占的農民份地以及公有地圈佔起來,變成私有的大牧場、大農場。大批喪失土地和家園的農民成為一無所有的僱傭勞動者。這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海外的貿易和掠奪是另一個重要手段。

中世紀的圈地運動
中世紀的歐洲,在西起英格蘭,東至烏拉爾山,南迄比利牛斯山脈和阿爾卑斯山脈,北至麥和瑞典南部的廣大平原上,大體都盛行敞地制。敞地制起源於農村公社的土地形式。每年收割後,庄園主和教堂的條田、農民的份地都按慣例撤除各自設置的籬笆、柵欄等物,敞開作為公共牧場。敞地以外的公有地名為庄園主所有,實屬農民共有。田地的分散給農民的耕種和管理帶來諸多不便。因此,在12世紀中葉,英國就有人將分散在各片大田的條形地通過交換而合並起來。這種趨勢在盛行敞地制的各國都是共同的,只有先後之別。13世紀,英國庄園主根據《默頓法令》,圈佔公有地以至份地。在14、15世紀農奴制解體過程中,圈地現象愈演愈烈。

15世紀末至17世紀末的圈地運動
15世紀末葉、16世紀初葉,歐洲直通印度新航線的開通和美洲大陸的發現,以及環球航行的成功,使英國的對外貿易迅速增長,進一步刺激了英國羊毛出口業和毛織業的發展。羊毛價格不斷上漲。養羊業成為獲利豐厚的事業。往往10英畝牧場的收益超過20英畝的耕地。英國圈地運動最早從工商業較發達的東南部農村開始。地主貴族最初圈佔公有地,後來圈佔小佃農的租地和公簿持有農的份地。在宗教改革中,國王把沒收的教會領地賜給親信寵臣,或賣給鄉紳、土地投機家、市民、商人和工場主。他們變成新貴族,也大規模地圈佔農民土地。根據1630年和1631年的調查報告,萊斯特郡在兩年內圈地10萬英畝,約占
該郡土地 2%。大部圈佔地變成牧場。主要的圈佔者是鄉紳。1485~1550年他們在萊斯特郡圈地的面積占圈地總面積的60%。大批農民被迫出賣土地,或遠走他鄉,或到處流浪,陷於極端悲慘的境地。t.莫爾在《烏托邦》(1516)中,辛辣地指責這是「羊吃人」。

圈地運動引起大規模的農民起義。1536和1537年,林 肯郡和約克郡先後爆發農民起義。1549年又爆發凱德起義。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圈地運動有所收斂。都鐸王朝與早期斯圖亞特王朝考慮到兵源、財政和社會治安諸因素,基本上採取反圈地政策。1489年,亨利七世下令禁止圈佔20英畝以上的農庄。1515年亨利八世限令在一年之內將改為牧場的耕地復原,但這些法令均沒有實施,形同虛文。為壓服被剝奪了土地的農民,政府一方面頒布「血腥立法」,禁止流浪,用監禁以至死刑強迫農民充當僱傭勞動者;另一方面,於1601年頒布濟貧法,規定各地教區開征濟貧稅,規定只有在教區居住一定年限並曾從事勞動的失業者,才能領取救濟金。目的在於以點滴的救濟金來渙散失業貧民的反抗情緒和把他們束縛在一定地區,以便資本家僱傭。

16世紀末葉和17世紀初葉,英國城市人口日益增多,工場手工業迅速發展,市場對穀物、肉類的需求大大增加。於是,圈地運動又重新加強。1593年議會廢除反地法令,引起圈地狂潮,大量耕地改為牧場。1597年雖因連續 4年歉收而恢復反圈地法令,但在都鐸王朝最後一次議會(1601)中,剝削階級的輿論已傾向於最後廢除反圈地法令。1607年中部各郡反圈地起義又迫使統治階級繼續採取反圈地措施。1640年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後,剝削階級已不再反對圈地。從1688年起,大地主掌權的政府逐漸改變政策,公開支持圈地。到18世紀開始的時候,英格蘭3/5以上的耕地仍未圈圍而處於敞地制下,其餘約2/5的耕地雖被圈者數量有限,但舊的共耕制的村莊公社已被摧毀。

18世紀初期至19世紀中期的圈地運動
英國資產階級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後,城市工業進一步發展,城市人口急劇增加。因此,對農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地主貴族為了生產肉類和商品糧以供應城市的需要,擴大投資,改善土地的生產能力,同時加速進行圈地。資產階級則大力鼓勵圈地。政府通過議會立法使圈地合法化。地主貴族依靠國家機器,強迫農民服從圈地法案。農民無力負擔圈地費用,或因失去公有地使用權而無法維持生產和生活,被迫出賣土地。隨著1701年條播機的發明,開始了農業生產技術的革命。於是生產關系的革命就在更加廣泛的基礎上深入開展。18和19世紀,英國議會通過4763件有關圈地的法案,共批准圈佔 269萬公頃共耕地和公有地。1845年以後,圈地運動已近尾聲。1876年公布的禁止非法圈地的法案雖只應用於公有地,但圈地作為一種運動業已結束。

歐洲大陸的圈地運動主要發生在18、19世紀。德意志、法國、俄國和丹麥的圈地運動主要是通過政府法令實行的。捷克和波蘭在1918年以後也出現過圈地運動。

圈地運動的後果
在圈地運動中,以農民的血肉和屍骨換來了農業資本主義的大發展。到19世紀末,約曼雖有 6萬多戶,但作為一個階級已經消失。大部分破產農民流入城市,成為雇傭工人和產業後備軍,為產業革命提供了廉價勞動力。農村階級結構已由大地主、資本主義農場主和農業工人組成。k.馬克思高度地概括圈地運動的後果是:「自亨利七世以來,資本主義生產在世界任何地方都不曾這樣無情地處置過傳統的農業關系……。從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一切關系,不僅村落的位置,而且村落本身,不僅農業人口的住所,而且農業人口本身,不僅原來的經濟中心,而且這種經濟本身,凡是同農業的資本主義生產條件相矛盾或不相適應的,都被毫不憐惜地一掃而光。」
++++++++++++++++++++++++++++++++++
羊吃人的圈地運動

在15世紀的英國,除了那些公有地之外,每一塊土地早已有了自己的主人,為什麼還能出現重新圈佔土地的情況呢?說起來確實很讓人奇怪,但發生在英國卻是必然的。

在15世紀以前,英國的生產主要還是以農業為主,紡織業在人們的生活中,還是個不起眼的行業。隨著新航路的發現,國際間貿易的擴大,在歐洲大陸的西北角的佛蘭得爾地區,毛紡織業突然繁盛起來,在它附近的英國也被帶動起來。毛紡織業的迅猛發展,使得羊毛的需求量逐漸增大,市場上的羊毛價格開始猛漲。英國本來是一個傳統的養羊大國,這時除了滿足國內的需要而外,還要滿足國外的羊毛需要。因此,養羊業與農業相比,就變得越來越有利可圖。這時,一些有錢的貴族開始投資養羊業。

養羊需要大片的土地。貴族們紛紛把原來租種他們土地的農民趕走,甚至把他們的房屋拆除,把可以養羊的土地圈佔起來。一時間,在英國到處可以看到被木柵欄、籬笆、溝渠和圍牆分成一塊塊的草地。被趕出家園的農民,則變成了無家可歸的流浪者。這就是圈地運動。

當時一位著名的作家托馬斯·莫爾在一本叫作《烏托邦》的書中寫道:「綿羊本來是很馴服的,所欲無多,現在它們卻變得很貪婪和兇狠,甚至要把人吃掉,它們要踏平我們的田野、住宅和城市」。

圈地運動首先是從剝奪農民的公共用地開始的。在英國,雖然土地早已有主,但森林、草地、沼澤和荒地這些公共用地則沒有固定的主人。一些貴族利用自己的勢力,首先在這里擴大羊群,強行佔有這些公共用地。當這些土地無法滿足貴族們日益擴大的羊群需要時,他們又開始採用各種方法,把那些世代租種他們土地的農民趕出家園,甚至把整個村莊和附近的土地都圈起來,變成養羊的牧場。

曾經有一群農民在向國王控訴一個叫約翰·波米爾的領主的上訴書中寫道:

「這個有權有勢的約翰·波米爾用欺騙、暴力佔有您的苦難臣民——我們的牧場,這些土地是我們世代所擁有的。他把這些牧場和其它土地用籬笆圍上,作為自己所有。

後來,這個約翰·米波爾又強行奪取了我們的住宅、田地、傢具和果園。有些房屋被訴毀,有些甚至被他派人放火燒掉,我們被強行驅逐出來。如果有誰不願意,波米爾就率領打手包圍他的家。這些人手持刀劍、木棒,氣勢洶洶,兇猛地打破他家的大門,毫不顧忌他的妻子兒女的號哭。

約翰·波米爾為了圈佔我們的土地,不惜將我們投入監獄、毒打、致殘,甚至殺害,我們現在連生命都難保全。」在這種強行的圈地運動中,農民以前以各種形式租種的土地,無論是以前定下的終身租地,還是每年的續租地,都被貴族強行圈佔了。這些成為牧場主的貴族們還互相攀比,使他們的牧業庄園變得越來越大。

英國的圈地運動從15世紀70年代開始一直延續到18世紀末。英國全國一半以上的土地都變成了牧場。在圈地運動的發展過程中,雖然英國國王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頒布了一些企圖限制圈地程度的法令,但這些法令並沒起多大的作用,反而使圈地日益合法化。

為了使被驅逐的農民很快的安置下來,英國國王在頒布限制圈地法令的同時,也限制流浪者,目的是讓那些從家園中被趕出來的農民,去接受工資低廉的工作。凡是有勞動能力的遊民,如果不在規定的時間里找到工作,一律加以法辦。通常,對於那些流浪的農民,一旦被抓住,就要受到鞭打,然後送回原籍。如果再次發現他流浪,就要割掉他的半隻耳朵。第三次發現他仍在流浪,就要處以死刑。

後來,英國國會又頒布了一個法令,規定凡是流浪一個月還沒有找到工作的人,一經告發,就要被賣為奴隸,他的主人可以任意驅使他從事任何勞動。這種奴隸如果逃亡,抓回來就要被判為終身的奴隸。第三次逃亡:就要被判處死刑。任何人都有權將流浪者的子女抓去作學徒,當苦役。

亨利八世和伊麗莎白兩代國王統治時期,曾經處死了大批流浪的農民。圈地的結果,使英國的農民數量越來越少,失去土地的農民只好進入城市,成為城市無產者。為了活命,他們不得不進入生產羊毛製品的手工工場和其它產品的手工工場,成為資本家的廉價勞動力。在這種手工工場里,工人的工資十分低,而每天則要工作十幾個小時。

18世紀後,英國國會通過了大量的准許圈地的法令,最終在法律上使圈地合法化,英國農民的人數為此減少到了有史以來的最低數量。

圈地運動為英國的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這種「羊吃人」的圈地運動,為它准備了大量的、除了自己的勞動力之外一無所有的勞動者。

++++++++++++++++++++++++++++++++
遏制圈地運動 開發區整頓風暴仍在繼續

全國清理整頓開發區的工作仍在繼續,並開始向縱深發展。
昨天,國家發改委公布了《清理整頓開發區的審核原則和標准》,據國家發改委相關人員介紹:此標準是針對省級及省級以下開發區的第二道坎,此前國土資源部和建設部已分別對開發區圈地問題進行過整頓,而此次國家發改委則要遏制開發區「開而不發」現象。

遏制圈地運動

就在兩年前,土地還沒有充分顯示出它的稀缺性,全國各類開發區規劃圈佔了3.6萬平方公里土地,相當於一個台灣省的面積,但大都荒蕪閑置。「圈地運動」造成最直接的後果就是耕地銳減,糧食大幅度減產,當時儲備糧已降到70年代的水平,形勢相當嚴峻。2003年7月18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於暫停審批各類開發區的緊急通知》,8月,國務院辦公廳又發出了《關於清理整頓各類開發區加強建設用地管理的通知》。

C. 英國的圈地運動是如何開始的它的過程是什麼

直到16世紀,由於對羊毛的需求,圈地才開始成為一種引人注目的社會現象。從15世紀20年代到16世紀20年代,英國的羊毛價格在一個世紀內平均上漲了319%。但還有另一個原因:不斷增長的人口給土地帶來了壓力,促使人們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圈地運動之前,開闊地主要存在於英國。這片土地由無數條狹長的土地組成,每一條都很小。一個家庭的土地分散到幾個地方,相互交織,沒有鄰居的幫助無法耕種。另一個是為了更高效的農業而整合小塊土地。在人們的想像中,上帝似乎很容易把他的佃戶趕出這片土地,因為這片土地屬於上帝,而且既然圈地是如此有利可圖,這場運動本應該是激烈的。

17世紀和18世紀,圈地運動在英國蓬勃發展,因為人們意識到大規模農業可以提高土地生產效率,並呼籲議會廢除反圈地法。18世紀的圈地法是議會通過的一項法案,要求擁有超過五分之四土地的人同意圈地。從開始到結束,英國圈地運動基本上是在法律框架下進行的,而不是由少數人單方面控制的、旋風式的、旨在千方百計實現目標的運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解釋為什麼英國社會經歷了所謂的「吃人」圈地運動,但沒有出現大規模動盪,更不用說崩潰,而是相對穩定地進入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階段。

D. 16—19世紀歷史發展中,英國圈地運動經歷了哪幾個歷史階段

一、勞動力轉移
英國農村勞動力轉移最早開始於11-12世紀,這是世界上出現的第一次農村人口向城市持續轉移的浪潮。這一時期遷移的對象主要是窮人,遷移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生存,距離也比較長。在16-17世紀,圈地運動使英國又出現了第二次勞動力快速向城市轉移的浪潮。這一時期遷移的對象主要是
工業革命時期的失業大潮
商人、工匠和青年女性,遷移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前途和獲得豐富的生活資料,遷移的距離較短。但是,英國勞動力流動最穩定、規模最大的時期是從18世紀下半葉的工業革命開始的。因為此前的兩階段雖然勞動力轉移規模比較大,但到工業革命前的18世紀60年代,英國的農業人口仍占總人口的80%以上,而到工業革命後的19世紀中葉,英國的農業人口急劇下降到總人口的25%。
第一,農村人口的持續增長。
近代以來,英國的農村人口一直不斷增加。適度的人口增長在開始時的確促進了經濟的快速增長,但經濟的增長反過來又加速了人口的不斷增加。隨著農村人口的快速增長以及英國土地長子繼承製的制約,人口與土地的關系日趨緊張,許多沒有繼承權的貴族子女和一些佃農為了生存不得不移居他處,遷移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工礦區。
第二,圈地運動和農業革命。
始於15世紀的英國圈地運動,是使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圈地運動中,許多農民喪失了自己的土地,失去了收入來源,在農村失去生存基礎的農民不得不加入自由流動的人流。隨著圈地運動中農村公用土地殘余的消失、土地私有權的最終確立以及農業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普遍建立,農業生產者和生產資料進一步分離。這樣,一大批農民變成為城市中第二、三產業勞動力的重要來源。
此外,圈地運動還引發了農村經濟變革,如大農場的建立、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等。農村經濟變革產生了大量的剩餘勞動力。這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英國的農業屬混合型結構,種植業和畜牧業差不多各佔50%。隨著畜牧業比重的提高,農業對勞動力的需求下降,使相當一部分農村勞動力成為多餘;另一方面,圈地運動以及後來的工業革命也推動了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引發了農業革命。隨著農業生產力的提高,農業耕作制度、生產的規模化程度、農業機械化等都明顯提高,使農業釋放了大批的勞動力。
第三,工業革命及其引發的產業結構的變化。
到18世紀中後期,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機器生產開始代替手工勞動,工廠代替手工工場及家庭作坊,使國家的產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農業和手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從事製造業、采礦業、運輸業、商業和家庭服務業等眾多行業的人口逐年提高。隨著生產要素和人口的集中以及工業化的繼續推進,19世紀英國建立了一大批工業城市。除了城市中迅速發展的第二、三產業需要大量的勞動
英國圈地運動
力,為農村剩餘勞動力提供廣泛的就業機會外,城市對農村剩餘勞動力遷移的「拉力」表現在三方面:首先,城市工資水平比農村要高,大量農村人口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都向城市遷移;其次,城市救濟水平比農村高,很多農村的貧困者流向城市希望得到政府的救濟;最後,城市的生活環境和文化娛樂設施等對生活單調的農民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另外,工業革命也促進了交通運輸業的革命。交通的發展為人員和貨物運輸提供了快速、廉價的交通工具,也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創造了良好的物質條件。英國的工業革命引起的生產方式的變革和經濟結構的變化,是推動勞動力轉移的決定性因素。
第四,人口流動制度障礙的消除。
在中世紀,封建領主為了確保庄園擁有足夠的勞動力建立了庄園勞役制度。他們採取各種措施實行財產扣押制度、擔保制度和罰金制度等把農民束縛在土地上,人為地限制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另外,工業革命以前及早期的一些法律(主要是《濟貧法》和《定居法》)也限制了人口的流動。在農奴制、勞役制度崩潰後,特別是在工業革命以後,為了滿足工業對勞動力的大量需求,政府頒布和修改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消除了限制人口流動的制度障礙。其中,1846年頒布的《貧民遷移法(修正案)》使一些貧民不再被遣返原籍;1865年議會通過的《聯盟負擔法》擴大了救濟貧民的區域范圍和貧民居住地范圍,使限制定居地不再可能。這些約束性制度因素消除之後,大大促進了勞動力的轉移和英國的城市化進程。

圈地運動

15世紀末葉至19世紀中葉西歐新興資產階級和新封貴族使用暴力剝奪農民土地的過程。這種情況在英、德、 法、荷、丹等國都曾先後出現過,而以英國的圈地運動 最為典型。 所謂圈地,即用籬笆、柵欄、壕溝把強占的農民份地以及公有地圈佔起來,變成私有的大牧場、大農場。大批喪失土地和家園的農民成為一無所有的僱傭勞動者。這是資本原始積累的最重要手段之
一。

中世紀的圈地運動
中世紀的歐洲,在西起英格蘭,東至烏拉爾山,南迄比利牛斯山脈和阿爾卑斯山脈,北至麥和瑞典南部的廣大平原上,大體都盛行敞地制。敞地制起源於農村公社的土地形式。每年收割後,庄園主和教堂的條田、農民的份地都按慣例撤除各自設置的籬笆、柵欄等物,敞開作為公共牧場。敞地以外的公有地名為庄園主所有,實屬農民共有。田地的分散給農民的耕種和管理帶來諸多不便。因此,在12世紀中葉,英國就有人將分散在各片大田的條形地通過交換而合並起來。這種趨勢在盛行敞地制的各國都是共同的,只有先後之別。13世紀,英國庄園主根據《默頓法令》,圈佔公有地以至份地。在14、15世紀農奴制解體過程中,圈地現象愈演愈烈。

15世紀末至17世紀末的圈地運動
15世紀末葉、16世紀初葉,歐洲直通印度新航線的開通和美洲大陸的發現,以及環球航行的成功,使英國的對外貿易迅速增長,進一步刺激了英國羊毛出口業和毛織業的發展。羊毛價格不斷上漲。養羊業成為獲利豐厚的事業。往往10英畝牧場的收益超過20英畝的耕地。英國圈地運動最早從工商業較發達的東南部農村開始。地主貴族最初圈佔公有地,後來圈佔小佃農的租地和公簿持有農的份地。在宗教改革中,國王把沒收的教會領地賜給親信寵臣,或賣給鄉紳、土地投機家、市民、商人和工場主。他們變成新貴族,也大規模地圈佔農民土地。根據1630年和1631年的調查報告,萊斯特郡在兩年內圈地10萬英畝,約占
該郡土地 2%。大部圈佔地變成牧場。主要的圈佔者是鄉紳。1485~1550年他們在萊斯特郡圈地的面積占圈地總面積的60%。大批農民被迫出賣土地,或遠走他鄉,或到處流浪,陷於極端悲慘的境地。t.莫爾在《烏托邦》(1516)中,辛辣地指責這是「羊吃人」。

圈地運動引起大規模的農民起義。1536和1537年,林 肯郡和約克郡先後爆發農民起義。1549年又爆發凱德起義。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圈地運動有所收斂。都鐸王朝與早期斯圖亞特王朝考慮到兵源、財政和社會治安諸因素,基本上採取反圈地政策。1489年,亨利七世下令禁止圈佔20英畝以上的農庄。1515年亨利八世限令在一年之內將改為牧場的耕地復原,但這些法令均沒有實施,形同虛文。為壓服被剝奪了土地的農民,政府一方面頒布「血腥立法」,禁止流浪,用監禁以至死刑強迫農民充當僱傭勞動者;另一方面,於1601年頒布濟貧法,規定各地教區開征濟貧稅,規定只有在教區居住一定年限並曾從事勞動的失業者,才能領取救濟金。目的在於以點滴的救濟金來渙散失業貧民的反抗情緒和把他們束縛在一定地區,以便資本家僱傭。

16世紀末葉和17世紀初葉,英國城市人口日益增多,工場手工業迅速發展,市場對穀物、肉類的需求大大增加。於是,圈地運動又重新加強。1593年議會廢除反地法令,引起圈地狂潮,大量耕地改為牧場。1597年雖因連續 4年歉收而恢復反圈地法令,但在都鐸王朝最後一次議會(1601)中,剝削階級的輿論已傾向於最後廢除反圈地法令。1607年中部各郡反圈地起義又迫使統治階級繼續採取反圈地措施。1640年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後,剝削階級已不再反對圈地。從1688年起,大地主掌權的政府逐漸改變政策,公開支持圈地。到18世紀開始的時候,英格蘭3/5以上的耕地仍未圈圍而處於敞地制下,其餘約2/5的耕地雖被圈者數量有限,但舊的共耕制的村莊公社已被摧毀。

18世紀初期至19世紀中期的圈地運動
英國資產階級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後,城市工業進一步發展,城市人口急劇增加。因此,對農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地主貴族為了生產肉類和商品糧以供應城市的需要,擴大投資,改善土地的生產能力,同時加速進行圈地。資產階級則大力鼓勵圈地。政府通過議會立法使圈地合法化。地主貴族依靠國家機器,強迫農民服從圈地法案。農民無力負擔圈地費用,或因失去公有地使用權而無法維持生產和生活,被迫出賣土地。隨著1701年條播機的發明,開始了農業生產技術的革命。於是生產關系的革命就在更加廣泛的基礎上深入開展。18和19世紀,英國議會通過4763件有關圈地的法案,共批准圈佔 269萬公頃共耕地和公有地。1845年以後,圈地運動已近尾聲。1876年公布的禁止非法圈地的法案雖只應用於公有地,但圈地作為一種運動業已結束。

歐洲大陸的圈地運動主要發生在18、19世紀。德意志、法國、俄國和丹麥的圈地運動主要是通過政府法令實行的。捷克和波蘭在1918年以後也出現過圈地運動。

圈地運動的後果
在圈地運動中,以農民的血肉和屍骨換來了農業資本主義的大發展。到19世紀末,約曼雖有 6萬多戶,但作為一個階級已經消失。大部分破產農民流入城市,成為雇傭工人和產業後備軍,為產業革命提供了廉價勞動力。農村階級結構已由大地主、資本主義農場主和農業工人組成。k.馬克思高度地概括圈地運動的後果是:「自亨利七世以來,資本主義生產在世界任何地方都不曾這樣無情地處置過傳統的農業關系……。從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一切關系,不僅村落的位置,而且村落本身,不僅農業人口的住所,而且農業人口本身,不僅原來的經濟中心,而且這種經濟本身,凡是同農業的資本主義生產條件相矛盾或不相適應的,都被毫不憐惜地一掃而光。」
++++++++++++++++++++++++++++++++++
羊吃人的圈地運動

在15世紀的英國,除了那些公有地之外,每一塊土地早已有了自己的主人,為什麼還能出現重新圈佔土地的情況呢?說起來確實很讓人奇怪,但發生在英國卻是必然的。

在15世紀以前,英國的生產主要還是以農業為主,紡織業在人們的生活中,還是個不起眼的行業。隨著新航路的發現,國際間貿易的擴大,在歐洲大陸的西北角的佛蘭得爾地區,毛紡織業突然繁盛起來,在它附近的英國也被帶動起來。毛紡織業的迅猛發展,使得羊毛的需求量逐漸增大,市場上的羊毛價格開始猛漲。英國本來是一個傳統的養羊大國,這時除了滿足國內的需要而外,還要滿足國外的羊毛需要。因此,養羊業與農業相比,就變得越來越有利可圖。這時,一些有錢的貴族開始投資養羊業。

養羊需要大片的土地。貴族們紛紛把原來租種他們土地的農民趕走,甚至把他們的房屋拆除,把可以養羊的土地圈佔起來。一時間,在英國到處可以看到被木柵欄、籬笆、溝渠和圍牆分成一塊塊的草地。被趕出家園的農民,則變成了無家可歸的流浪者。這就是圈地運動。

當時一位著名的作家托馬斯·莫爾在一本叫作《烏托邦》的書中寫道:「綿羊本來是很馴服的,所欲無多,現在它們卻變得很貪婪和兇狠,甚至要把人吃掉,它們要踏平我們的田野、住宅和城市」。

圈地運動首先是從剝奪農民的公共用地開始的。在英國,雖然土地早已有主,但森林、草地、沼澤和荒地這些公共用地則沒有固定的主人。一些貴族利用自己的勢力,首先在這里擴大羊群,強行佔有這些公共用地。當這些土地無法滿足貴族們日益擴大的羊群需要時,他們又開始採用各種方法,把那些世代租種他們土地的農民趕出家園,甚至把整個村莊和附近的土地都圈起來,變成養羊的牧場。

曾經有一群農民在向國王控訴一個叫約翰·波米爾的領主的上訴書中寫道:

「這個有權有勢的約翰·波米爾用欺騙、暴力佔有您的苦難臣民——我們的牧場,這些土地是我們世代所擁有的。他把這些牧場和其它土地用籬笆圍上,作為自己所有。

後來,這個約翰·米波爾又強行奪取了我們的住宅、田地、傢具和果園。有些房屋被訴毀,有些甚至被他派人放火燒掉,我們被強行驅逐出來。如果有誰不願意,波米爾就率領打手包圍他的家。這些人手持刀劍、木棒,氣勢洶洶,兇猛地打破他家的大門,毫不顧忌他的妻子兒女的號哭。

約翰·波米爾為了圈佔我們的土地,不惜將我們投入監獄、毒打、致殘,甚至殺害,我們現在連生命都難保全。」在這種強行的圈地運動中,農民以前以各種形式租種的土地,無論是以前定下的終身租地,還是每年的續租地,都被貴族強行圈佔了。這些成為牧場主的貴族們還互相攀比,使他們的牧業庄園變得越來越大。

英國的圈地運動從15世紀70年代開始一直延續到18世紀末。英國全國一半以上的土地都變成了牧場。在圈地運動的發展過程中,雖然英國國王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頒布了一些企圖限制圈地程度的法令,但這些法令並沒起多大的作用,反而使圈地日益合法化。

為了使被驅逐的農民很快的安置下來,英國國王在頒布限制圈地法令的同時,也限制流浪者,目的是讓那些從家園中被趕出來的農民,去接受工資低廉的工作。凡是有勞動能力的遊民,如果不在規定的時間里找到工作,一律加以法辦。通常,對於那些流浪的農民,一旦被抓住,就要受到鞭打,然後送回原籍。如果再次發現他流浪,就要割掉他的半隻耳朵。第三次發現他仍在流浪,就要處以死刑。

後來,英國國會又頒布了一個法令,規定凡是流浪一個月還沒有找到工作的人,一經告發,就要被賣為奴隸,他的主人可以任意驅使他從事任何勞動。這種奴隸如果逃亡,抓回來就要被判為終身的奴隸。第三次逃亡:就要被判處死刑。任何人都有權將流浪者的子女抓去作學徒,當苦役。

亨利八世和伊麗莎白兩代國王統治時期,曾經處死了大批流浪的農民。圈地的結果,使英國的農民數量越來越少,失去土地的農民只好進入城市,成為城市無產者。為了活命,他們不得不進入生產羊毛製品的手工工場和其它產品的手工工場,成為資本家的廉價勞動力。在這種手工工場里,工人的工資十分低,而每天則要工作十幾個小時。

18世紀後,英國國會通過了大量的准許圈地的法令,最終在法律上使圈地合法化,英國農民的人數為此減少到了有史以來的最低數量。

圈地運動為英國的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這種「羊吃人」的圈地運動,為它准備了大量的、除了自己的勞動力之外一無所有的勞動者。

E. 圈地運動是什麼具體幹了什麼及影響

英國和中國當代的圈地運動
++++++++++++++++++++++++++++++++++
羊吃人的圈地運動

在15世紀的英國,除了那些公有地之外,每一塊土地早已有了自己的主人,為什麼還能出現重新圈佔土地的情況呢?說起來確實很讓人奇怪,但發生在英國卻是必然的。

在15世紀以前,英國的生產主要還是以農業為主,紡織業在人們的生活中,還是個不起眼的行業。隨著新航路的發現,國際間貿易的擴大,在歐洲大陸的西北角的佛蘭得爾地區,毛紡織業突然繁盛起來,在它附近的英國也被帶動起來。毛紡織業的迅猛發展,使得羊毛的需求量逐漸增大,市場上的羊毛價格開始猛漲。英國本來是一個傳統的養羊大國,這時除了滿足國內的需要而外,還要滿足國外的羊毛需要。因此,養羊業與農業相比,就變得越來越有利可圖。這時,一些有錢的貴族開始投資養羊業。

養羊需要大片的土地。貴族們紛紛把原來租種他們土地的農民趕走,甚至把他們的房屋拆除,把可以養羊的土地圈佔起來。一時間,在英國到處可以看到被木柵欄、籬笆、溝渠和圍牆分成一塊塊的草地。被趕出家園的農民,則變成了無家可歸的流浪者。這就是圈地運動。

當時一位著名的作家托馬斯·莫爾在一本叫作《烏托邦》的書中寫道:「綿羊本來是很馴服的,所欲無多,現在它們卻變得很貪婪和兇狠,甚至要把人吃掉,它們要踏平我們的田野、住宅和城市」。

圈地運動首先是從剝奪農民的公共用地開始的。在英國,雖然土地早已有主,但森林、草地、沼澤和荒地這些公共用地則沒有固定的主人。一些貴族利用自己的勢力,首先在這里擴大羊群,強行佔有這些公共用地。當這些土地無法滿足貴族們日益擴大的羊群需要時,他們又開始採用各種方法,把那些世代租種他們土地的農民趕出家園,甚至把整個村莊和附近的土地都圈起來,變成養羊的牧場。

曾經有一群農民在向國王控訴一個叫約翰·波米爾的領主的上訴書中寫道:

「這個有權有勢的約翰·波米爾用欺騙、暴力佔有您的苦難臣民——我們的牧場,這些土地是我們世代所擁有的。他把這些牧場和其它土地用籬笆圍上,作為自己所有。

後來,這個約翰·米波爾又強行奪取了我們的住宅、田地、傢具和果園。有些房屋被訴毀,有些甚至被他派人放火燒掉,我們被強行驅逐出來。如果有誰不願意,波米爾就率領打手包圍他的家。這些人手持刀劍、木棒,氣勢洶洶,兇猛地打破他家的大門,毫不顧忌他的妻子兒女的號哭。

約翰·波米爾為了圈佔我們的土地,不惜將我們投入監獄、毒打、致殘,甚至殺害,我們現在連生命都難保全。」在這種強行的圈地運動中,農民以前以各種形式租種的土地,無論是以前定下的終身租地,還是每年的續租地,都被貴族強行圈佔了。這些成為牧場主的貴族們還互相攀比,使他們的牧業庄園變得越來越大。

英國的圈地運動從15世紀70年代開始一直延續到18世紀末。英國全國一半以上的土地都變成了牧場。在圈地運動的發展過程中,雖然英國國王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頒布了一些企圖限制圈地程度的法令,但這些法令並沒起多大的作用,反而使圈地日益合法化。

為了使被驅逐的農民很快的安置下來,英國國王在頒布限制圈地法令的同時,也限制流浪者,目的是讓那些從家園中被趕出來的農民,去接受工資低廉的工作。凡是有勞動能力的遊民,如果不在規定的時間里找到工作,一律加以法辦。通常,對於那些流浪的農民,一旦被抓住,就要受到鞭打,然後送回原籍。如果再次發現他流浪,就要割掉他的半隻耳朵。第三次發現他仍在流浪,就要處以死刑。

後來,英國國會又頒布了一個法令,規定凡是流浪一個月還沒有找到工作的人,一經告發,就要被賣為奴隸,他的主人可以任意驅使他從事任何勞動。這種奴隸如果逃亡,抓回來就要被判為終身的奴隸。第三次逃亡:就要被判處死刑。任何人都有權將流浪者的子女抓去作學徒,當苦役。

亨利八世和伊麗莎白兩代國王統治時期,曾經處死了大批流浪的農民。圈地的結果,使英國的農民數量越來越少,失去土地的農民只好進入城市,成為城市無產者。為了活命,他們不得不進入生產羊毛製品的手工工場和其它產品的手工工場,成為資本家的廉價勞動力。在這種手工工場里,工人的工資十分低,而每天則要工作十幾個小時。

18世紀後,英國國會通過了大量的准許圈地的法令,最終在法律上使圈地合法化,英國農民的人數為此減少到了有史以來的最低數量。

圈地運動為英國的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這種「羊吃人」的圈地運動,為它准備了大量的、除了自己的勞動力之外一無所有的勞動者。

++++++++++++++++++++++++++++++++
遏制圈地運動 開發區整頓風暴仍在繼續

全國清理整頓開發區的工作仍在繼續,並開始向縱深發展。
昨天,國家發改委公布了《清理整頓開發區的審核原則和標准》,據國家發改委相關人員介紹:此標準是針對省級及省級以下開發區的第二道坎,此前國土資源部和建設部已分別對開發區圈地問題進行過整頓,而此次國家發改委則要遏制開發區「開而不發」現象。

遏制圈地運動

就在兩年前,土地還沒有充分顯示出它的稀缺性,全國各類開發區規劃圈佔了3.6萬平方公里土地,相當於一個台灣省的面積,但大都荒蕪閑置。「圈地運動」造成最直接的後果就是耕地銳減,糧食大幅度減產,當時儲備糧已降到70年代的水平,形勢相當嚴峻。2003年7月18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於暫停審批各類開發區的緊急通知》,8月,國務院辦公廳又發出了《關於清理整頓各類開發區加強建設用地管理的通知》。

http://house.focus.cn/news/2005-08-23/124094.html

F. 英國議會通過的圈地法案對當時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產生怎樣的影響

1. 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圈地運動實現了農民與土地的分離,使農民越來越少,失去土地的農民部分成為農場的雇傭工人流入城市,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准備了大量的自由勞動者。同時,圈地運動也使家庭手工業被破壞,為工業擴大了國內市場,從而大大促進了英國的工業發展,使英國成為17、18世紀歐洲商業的領頭羊。

2. 使資本主義經濟深入農村,對農業進行了資本主義改造。首先是土地所有制變化:圈地運動摧毀了小農經濟,建立起資本主義的大農業,使農村由封建土地所有制轉變為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將其是經營方式的改變:土地被圍圈以後,農業資本家辦起農場或牧場,僱傭被剝奪了土地的農民進行生產。那些將土地出租給資本家的貴族,所得到的不再是封建的地租,而是資本主義的利潤。過去的貴族變成了新貴族,農民則變成了農業工人,從而使農村得以資本主義化。

3. 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生產力的發展。由於土地的集中,大部分領主更願意投資新的農作物,追加好的肥料,使用更好的工具,改革排水系統,採用先進的耕作方式,提高產量。

4. 加快了英國城鎮的進程。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移居城市以及工業的發展,使英國的城鎮數量大量增加。如圈地運動開始後居住在1萬人以上的城鎮居民佔英國人口的比例從3.1%上升到8.8%。

5. 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准備了階級條件。靠圈地發家的貴族地主成為資產階級化的新貴族,他們在後來的資產階級革命中起到了領導者的作用,為資產階級革命打下了良好的階級基礎。

6. 推動了英國工業革命的出現。圈地運動造就了大批的資本主義發展所需的自由勞動力,積累了資本,擴大了市場,為工業革命准備了條件。

7. 圈地運動對農民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在圈地運動中,無數農民傾家盪產,流離失所。而政府又頒布血腥法令,不允許這些失去土地的人流浪。從這個角度說,圈地運動是一場明顯的「羊吃人」的運動。

總之,圈地運動犧牲了農民的利益,積累了原始資本,為資本主義提供了廉價的僱傭勞動力和國內市場,為英國發展成為資本主義強國奠定了基礎。

G. 什麼是英國的圈地運動

在14、15世紀,在農奴制解體過程中,英國新興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通過暴力把農民從土地上趕走,強占農民份地及公有地,剝奪農民的土地使用權和所有權,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權和畜牧權,把強占的土地圈佔起來,變成私有的大牧場、大農場。這就是英國歷史上的「圈地運動」。那麼,圈地運動在英國興起的原因和影響有哪些呢?

一. 興起的原因

1. 毛紡制呢業的迅猛發展。15世紀後,英國毛紡制呢業迅猛發展,市場上的羊毛價格開始猛漲,使養羊變得有利可圖,但需要大片的土地。於是,貴族們把原來租種他們土地的農民趕走,把可以養羊的土地圈佔起來發展養羊業。

2. 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新航路開辟後,擴大了世界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和文化交往。英國地處大西洋航運的中心線上,對外貿易急劇擴大,從而進一步刺激了英國羊毛出口業和毛織業的發展,推動了養羊業的發展。

3. 英國大量公有土地的存在。在英國,森林、草地、沼澤和荒地沒有固定的主人。一些貴族利用自己的勢力將其變為牧場。

4. 利潤的刺激。英國的封建的習慣地租與資本主義地租之間的差別極大,使地主看到把土地租給農業資本家比對農民進行封建剝削更為有利可圖,從而刺激了圈地運動的發展。

5. 政府支持的結果。政府總的來說是支持圈地運動的。如1593年,國會廢除反圈地法令,引起了圈地狂潮。1640年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後,資產階級不再反對圈地,從1688年起,政府公開支持圈地。

二. 圈地運動對英國的影響

1. 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圈地運動實現了農民與土地的分離,使農民越來越少,失去土地的農民部分成為農場的雇傭工人流入城市,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准備了大量的自由勞動者。同時,圈地運動也使家庭手工業被破壞,為工業擴大了國內市場,從而大大促進了英國的工業發展,使英國成為17、18世紀歐洲商業的領頭羊。

2. 使資本主義經濟深入農村,對農業進行了資本主義改造。首先是土地所有制變化:圈地運動摧毀了小農經濟,建立起資本主義的大農業,使農村由封建土地所有制轉變為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將其是經營方式的改變:土地被圍圈以後,農業資本家辦起農場或牧場,僱傭被剝奪了土地的農民進行生產。那些將土地出租給資本家的貴族,所得到的不再是封建的地租,而是資本主義的利潤。過去的貴族變成了新貴族,農民則變成了農業工人,從而使農村得以資本主義化。

3. 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生產力的發展。由於土地的集中,大部分領主更願意投資新的農作物,追加好的肥料,使用更好的工具,改革排水系統,採用先進的耕作方式,提高產量。

4. 加快了英國城鎮的進程。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移居城市以及工業的發展,使英國的城鎮數量大量增加。如圈地運動開始後居住在1萬人以上的城鎮居民佔英國人口的比例從3.1%上升到8.8%。

5. 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准備了階級條件。靠圈地發家的貴族地主成為資產階級化的新貴族,他們在後來的資產階級革命中起到了領導者的作用,為資產階級革命打下了良好的階級基礎。

6. 推動了英國工業革命的出現。圈地運動造就了大批的資本主義發展所需的自由勞動力,積累了資本,擴大了市場,為工業革命准備了條件。

7. 圈地運動對農民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在圈地運動中,無數農民傾家盪產,流離失所。而政府又頒布血腥法令,不允許這些失去土地的人流浪。從這個角度說,圈地運動是一場明顯的「羊吃人」的運動。

總之,圈地運動犧牲了農民的利益,積累了原始資本,為資本主義提供了廉價的僱傭勞動力和國內市場,為英國發展成為資本主義強國奠定了基礎。

H. 英國圈地事件是怎麼一回事

在12到19世紀,歐洲出現了所謂的圈地運動(enclosure movement)。最早追溯到十二世紀,在英國,少數公用田地被圈起為私有田。而這一運動在十五和十六世紀迅速展開,此時羊毛成為相當具有利潤的商品。16世紀至17世紀,圈地行為被羅馬天主教會公開指責,反對圈地行為的法令也被頒布。然而18世紀歐洲農業的機械化要求寬闊、集成的農田,之前的敞田製成為了瓶頸。之後一系列的國會法案,使圈地運動於1801年被合法化。
所謂圈地,即用籬笆、柵欄、壕溝把強占的農民份地以及公有地圈佔起來,變成私有的大牧場、大農場。大批喪失土地和家園的農民成為一無所有的僱傭勞動者。這是資本原始積累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來源:維基網路

I. 英國圈地運動究竟有多殘忍

英國的圈地行為有四種,其中圈劃牧場規模最大,被史學家稱為圈地運動。
一、地主是哪些人?
1、英國是封建制(不同於中國概念的封建制),中世紀,國王把地域分封給對國家有功的臣從,他們成為封建領主。領主再把領地分封屬員,形成小領主(庄園主)。貴族佔有土地最多,圈地主要是圈他們的地。
(註:歐洲的領主與領地居民都有權利和義務。居民納稅或交地租,領主承擔保護他們生命財產安全的責任。領地與領地之間的爭端引發戰斗,是貴族帶弟子參加戰斗。國家有難需要徵集兵源,是貴族及弟子帶馬匹和兵器出征。20世紀亦如此,電影《音樂之聲》和《魂斷藍橋》中,就是貴族參軍打仗,如要再一步徵集兵源,才輪到平民。貴族參軍保家衛國,連王子王孫都不能逃避)
2、農民擁有祖傳的「份田」(中世紀實行「敞田制」,內容之一是將土地公平分配,你得一塊肥田,搭一塊瘦田;得一塊近田,搭一塊遠田;得一塊乾地,搭一塊澇地。由於分配的田地劃成條狀,又叫條田)。「份田」在領主的領地內,不因領主分封而變更,領主也不得侵佔。因為份田是零碎的條田,不便耕作,通過數百年的土地置換買賣,有的農民擁有較多的條田,成為庄園主;有的農民條田不夠耕種,他們或去庄園主家做工,或租賃大地主的地耕種。
3、自由職業者與工匠擁有祖傳份田(條田),他們將份田出租。
以上的人均是擁有地權的地主,區別在於土地的多寡。在圈地運動中,他們有圈地者,也有被圈者。
4、農民及庄園主開墾領地內的荒地,原則上是領主的領地,由於開墾者投入勞力財力,開墾者自己享用墾地的果實。時代久了,漸漸含有私田的性質,但又沒有地契。這部分土地產權不明,容易產生沖突。
5、有能耐的農民租用較大片的土地,成為二地主。
6、佃農租賃地主的土地——他們或是擁有少量條田的農戶,或是農奴另外再租賃土地耕種(中世紀歐洲農奴不是中國概念的農奴,他們與主人之間是契約關系,雙方都有權利和義務)。
第5、第6種情況,農民的耕地雖沒產權,但有租賃權,可世世代代租賃下去。圈地必須廢除租賃關系,也容易引發沖突。
二、為什麼要圈地?
英國中世紀末期,隨著殖民擴張,海外貿易發展,毛紡製品需求量激增。養羊是產業鏈的上游,高峰時養羊剪毛的收益是其他農產品兩倍。利益的驅動,使得圈地越演越烈,形成規模化的運動——時間跨度從16世紀初到19世紀中期。
圈地在歐洲其他國家也發生過,如法國南方,圈地種葡萄釀酒。
三、圈地者與被圈者是哪些人?
被圈者是哪些人?
1、有土地權的貴族、農民、工匠、自由職業者,他們基本是「讓圈」——把地租賃給牧場主,極少有賣地的。因為行情見漲,圈地是個賣方市場,擁有土地者往往可以獲得有利於自己的租賃價格。
2、有土地租賃權的農民與小庄園主。
他們將喪失土地租賃權,通常是地主在契約期滿(多為一年的租約)前勸他們不再繼續租地,也有不講情面的地主勸說不通到期時斷然中止租賃契約。如果地主要收回租賃權,租賃者想繼續租賃的話,可以出跟牧場主一樣的價格保留租賃權。
由於租地耕種的農民絕大多數是弱勢方,他們很可能在圈地中喪失世代耕種的租賃土地。其出路:少部分人做牧場主的牧民;大部分人進工廠做工人;還有極少數人成為流民。
在整個圈地運動中,主要受損方是這些世代租賃土地的農民。
圈地者是哪些人?
1、世襲貴族、新貴族——英國宗教改革,國王沒收天主教會的產權地賜予對國家有貢獻的人士。他們本身就是大地主,自己圈自己的地:或把自己組織農奴耕種的地圈為草地,或協議中斷出租土地圈為草地。草地或由自己經營牧場,或出租給其他牧場主經營。在圈地的過程中,第三方可能在一開始就參與,也有後期介入的。
2、新生資產階級:有放棄傳統庄園經濟模式的新老貴族,有各行的資本家尤其是毛紡業資本家,有形成規模的牧場主。
3、因羊毛漲價收益頗豐的個體牧民,他們有餘資增加租賃土地圈作牧場養羊,這部分牧民有的成為大牧場主。
4、經營有方、頭腦靈活的農民,他們有餘資更有膽識增加租賃土地放棄耕種農作物而改為養羊。他們也有可能成為大牧場主。
說到這,我們基本可以判斷:圈地者與被圈者基本勢均力敵。這不等於就沒有弱勢方,弱勢方是佃農和農奴。佃農將喪失帶世襲性質的土地租賃權;農奴由於主人不再種植農作物只需少量牧民而與主人脫離依附關系。
四、圈地合不合法,有無矛盾沖突?
1、圈佔公共荒地
圈地是從公共荒地開始的,圈公共荒地自始至終是圈地的主項。
由於牧草對土壤的要求不高,有大量的公共荒地被圈。理論上講,公共荒地屬於領主,即使是領主圈公共荒地,也必須給受損方一定的補償——原因是公共荒地原先可以放養羊,你現在要圈養,擠壓了別人放牧的地盤。如果圈到了已經開墾並種植的荒地,圈地者必須與開墾耕種者協商,或置換一幅地,或予以補償。協商是一種合法的取得土地使用權的方式,絕大部分公共荒地圈為牧場,得到和平解決。
但是,也有極少圈地者以勢壓人通過協議,或出現補償不到位的情況,這就很容易引發矛盾沖突。解決矛盾的途徑:一是上訴法庭;二是直接採用暴力。
有的領主禁止圈佔荒地圍欄成個人牧場,仍然採取古老的敞田制——即公共荒地和收割後的農田敞開供領地的任何人放牧。
2、圈有產權者的土地
這完全是一種市場化的行為,價高者得,誰肯出較高價錢,誰將獲取土地租賃權,用於養羊放牧。這種情況引發的矛盾沖突極少。
3、圈出租土地
佃農與農奴過去享有近乎世襲的該幅土地的租賃權。地主或第三方若要圈,多數通過協商勸說佃農不再續簽租地,適當地給予一些補償。佃農的態度因人因地因時均有不同:有的見做工的收益高過種地,自願放棄;有的經不起勸說,勉強同意放棄;有的受圈地者強勢緊逼,被迫放棄;有的不管怎樣協商,橫豎不同意放棄租賃權。
後一種情況最容易引發暴力沖突,圈地者協商不成,單方面解除「約定俗成」的續約權利,倘若農民賴著繼續耕種,使用暴力將他們驅趕。當然也有不再享有續約權的農民暴力報復圈地者。
五、羊吃人的情況到底有多嚴重?
1、政府扮演何種角度?
不論哪種圈地,政府均未參與。圈地者不可藉助王權和官權圈地,政府也不會做圈地者的後盾。由於國家不支持,圈地者不可能打著為了「英國的發展」的旗號,圈地是個人行為,不是政府行為。
然而,政府有過不作為。議會曾一度廢除國王頒布的反圈地法而引發圈地熱潮,但國王基本上採取反圈地的政策,頒布法律限制、遏制、直至最後禁止圈地。
2、貴族扮演何種角色?
出於政治需要的宣傳與教育,中國人對貴族缺乏客觀的評價,認為貴族代表落後、保守、殘暴,甚至反動。英國貴族是早期民主的推動者——因與本篇關系不大,不贅述。我們看英國的歷史資料及文學作品,對貴族大體抱有好感。這是因為,貴族佔有道德的優勢,寬厚仁慈(指群體而不指個別)。因此,盡管有貴族參與圈地,絕大部分貴族都能以服人的方式解決圈地引發的糾紛。
3、英國的法律對圈地的制約如何?
英國在中世紀逐步建立起普通法與衡平法體系。1215年英國貴族與國王簽訂的《大憲章》,這成為英國漸進式民主法治的基石。國王、貴族都不可凌駕於法律之上。英國的司法獨立有較悠久的歷史,以權代法,以權干預司法的情況很少。圈與被圈,出租與租賃都是按契約進行。即使地主單方面不再續簽租地,也沒有違法。至於圈地引發的暴力,不論施暴者是圈地方還是被圈方,都必須受到法律的制裁。
4、野蠻圈地普遍嗎?
三百年前,一群米波爾庄園的農民來首都倫敦「上訪」,向國王遞交控訴信:
「這個有權有勢的約翰·波米爾用欺騙、暴力佔有您的苦難臣民——我們的牧場,這些土地是我們世代所擁有的(基本上是租地,產權屬米波爾)。他把這些牧場和其它土地用籬笆圍上,作為自己所有。
「後來,這個約翰·米波爾又強行奪取了我們的住宅、田地、傢具和果園。有些房屋被訴毀,有些甚至被他派人放火燒掉,我們被強行驅逐出來。如果有誰不願意,波米爾就率領打手包圍他的家。這些人手持刀劍、木棒,氣勢洶洶,兇猛地打破他家的大門,毫不顧忌他的妻子兒女的號哭。約翰·波米爾為了圈佔我們的土地,不惜將我們投入監獄、毒打、致殘,甚至殺害,我們現在連生命都難保全。」
這是中國書籍和報刊反復引用的歷史資料,結果怎樣,均沒有提起。也沒明確的時間地點。
5、如何應對農民起義與流民犯罪?
由於圈地運動,1536和1537年,林肯郡和約克郡先後爆發農民起義。1549年又爆發凱德起義。
為何要暴動?農民不願離開耕種的土地,以暴力的形式反抗中止續約。一旦形成規模,可稱為農民起義。起義是一個帶光環的詞彙,因篇幅關系,在此不討論。
無情鎮壓不是辦法,政府採取打壓圈地的政策,先是出台反圈地法,後出台限一年內將所圈牧場復耕、耕者續租的法律。這項法律未得到較好的實施,原因有四:毛紡織利益集團的代言人在議會反對此法;圈地受益方消極執行;已經在城市安家落戶的前佃農不願續租耕種;在當地做工的前佃戶發現收入高於耕種而不願棄工務農。從總體上講,法律在相當程度上抑制了圈地。此後反反復復,直到政府出台禁止圈地法。
相對英國的土地資源,英國的人口本來就不多。加上海外擴張,殖民地需要大量移民以及英國漸成世界工廠、世界經濟中心的現實,從理論上講,失地農民絲毫不必擔心就業——各行各業都急需人力,你如果想去倫敦安家,在貧民區建一個窩,找一份工作,全家就是倫敦某教區的人(沒有戶籍限制)。
那麼,失地農民中哪些人成了流民?
主要是好吃懶做的農民。他們原先與領主有很強的依附關系,我活得不如人家,領主不會看著我全家眼睜睜餓死凍死吧?我家受災受難,領主有義務幫助;我沒老婆,領主也得想辦法找一個醜女讓我湊合。這種人原先在庄園懶散慣了,適應不了工廠的嚴明紀律和高強度勞動,寧可四處打流。另外還有少數一時還沒找到適合於自己的工作,在流浪中尋找機會或觀望。
(真是吊詭,獲得自由身份的農奴絕大多數不願脫離依附關系。在俄國,激烈反對廢除農奴制的人,恰恰是被解放或即將解放的農奴)
流民乞討、偷搶,打家劫舍甚至殺人,數量多了還會引發小規模暴亂。
政府出台懲治流民法,規定在一定時間內(通常為一個月)沒有找到工作而流浪者,一經告發或抓獲,就要受到懲處。懲處不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案,於是政府出台(1601年)濟貧法,規定各地教區開征濟貧稅,只要在教區居住一定年限並曾從事勞動的失業者,可領取救濟金。
政府採取限制圈地政策與濟民法律,雖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是杜絕了農民(包括流民)起義。
6、羊吃人究竟有多厲害?
根據以上事實,圈地運動不像某些國家宣揚的那麼恐怖。
羊吃人是誰說的,英國作家托馬斯·莫爾在《烏托邦》一書中寫道:「綿羊本來是很馴服的,所欲無多,現在它們卻變得很貪婪和兇狠,甚至要把人吃掉,它們要踏平我們的田野、住宅和城市。」
書的全名叫《關於最完美的國家制度和烏托邦新島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書》。作者是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脫離社會現狀空談平等均產。莫爾認為自古到今,全球沒有理想社會。在他眼裡,圈地運動一無是處,罪惡滔天,羊要吃人。
圈地運動規模有多大,持續時間有多長?
以圈牧場為核心內容的圈地行為,從15世紀70年代至19世紀70年代,時間跨度為400年,英國約6成的農地被圈為養羊牧場,其中被圈的農地,公共荒地約佔7成,原有農耕地只佔3成。平均下來:每年約有0.15%的農地(包括公共荒地)被圈為牧場;每年約有0.045%的農耕地被圈為牧場。
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教科書上的「圈地熱潮」、「圈地狂潮」、乃至「圈地運動」實有誇大熱度、規模與速度之嫌。當然,有的地區圈地較多,熱度較高,但從全國范圍來講,圈地基本是和平的、平緩的、有條不紊,甚至是冷冷清清的。
法律框架下的圈地,能混亂和殘酷到哪去?我們從自律這個角度講,相當數量的貴族對圈地是持排斥態度的,他們是保守勢力的中堅,堅持古老的自給型的庄園經濟。受利益驅動,有些貴族動心,嘗試圈地(主要是圈公共荒地),遭到領地居民的反對,貴族要麼收迴圈地打算,要麼繼續觀望,最後即使圈地,也是建立在各方自願的基礎上。還有一些庄園,佃農自願棄租,到收入高於耕種的工廠做工。既然如此,貴族圈地也就理所當然了。

J. 英國圈地運動到底是怎麼回事兒拜託各位大神

圈地運動是發生在14,15世紀的,當時英國的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強占農民的土地,把人們從土地上趕出來,限制他們在土地上應有的權利,嚴重破壞了農民的利益,把農民趕出來後,那些貴族和新興資產階級就把土地圈養起來,在土地上進行放牧等,這就是圈地運動。你可以上網路搜英國圈地運動,裡面有詳細解釋,包括原因,影響等。希望能幫到你!

閱讀全文

與英國圈地法案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原子彈用了多久成功 瀏覽:448
俄羅斯到越南飛機票多少錢 瀏覽:755
二戰日本佔地過的中國哪些地區 瀏覽:183
印度社會主義國家有多少人口 瀏覽:377
伊朗核問題和中國有什麼關系 瀏覽:685
越南遊哪些景點 瀏覽:803
印尼有什麼直播軟體 瀏覽:457
印尼沐浴露什麼牌子 瀏覽:819
印度為什麼撤僑 瀏覽:162
江津義大利留學怎麼選 瀏覽:11
從中國坐船去英國最快要多久 瀏覽:933
印尼軍導彈多少枚2019 瀏覽:836
安卓怎麼看越南抖音 瀏覽:85
琅勃拉邦在越南哪個省 瀏覽:667
越南10000元兌人民幣多少錢 瀏覽:582
印度的邊界有多少兵 瀏覽:702
印度洗衣液加工廠投資多少錢 瀏覽:576
udor義大利柱塞泵怎麼樣 瀏覽:546
越南人在中國的居留證可以簽多久 瀏覽:146
美國為什麼打伊朗將領 瀏覽: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