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專員是什麼職位

英國專員是什麼職位

發布時間:2022-05-27 03:54:22

1. 英國首相的職能

英國首相是代表英國王室和民眾執掌國家行政權力的最高官員,英國政府首腦。一般情況下國會下議院的多數黨黨魁或執政聯盟的首領自動成為首相人選,人選經國王/女王確認並任命後才正式成為首相。

2. 求英國各部門官職的名稱

1、財政大臣

財政大臣是英國內閣中,主管經濟與金融事務之官員職稱,通常簡稱財相。

財政大臣負責管理國王陛下財政部,職位相當於其他國家的財政部長。財政大臣一般被認為是四大國務大臣之一,在近年來,地位更是僅次於首相。現任財政大臣是菲利普·哈蒙德。

2、英國外交和聯邦事務部

英國外交和聯邦事務部(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Office,通常叫作 Foreign Office或FCO)是英國負責推廣海外利益的政府部門,由英國外交部及聯邦事務部於1968年合並而被創設。外交和聯邦事務部的首長是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通常被簡稱為「外交大臣」。

這個職位與財政大臣和內政大臣一起被看作內閣的三個最有威望的職位。這些職位與首相一起構成重大國務官位。

3、內政大臣

內政大臣(英語: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Home Department,簡稱:Home Secretary),英國內政部的部長,掌管英格蘭和威爾士的內政、全英國的移民和公民事務。現任內政大臣為賈偉德,服務於特蕾莎·梅內閣。


4、掌璽大臣

這個職位首先就像它字面上講的掌管英國的國璽,負責保管國璽和起草、頒發各種政府文件,歷來就是政府首席大臣,因為他是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徵——國璽的掌管人 。

所有重要的政府法令、條約、議會宣召令、國王賞賜令、委任書、特許狀,均由大法官擬定和頒行,都必須加蓋國璽才能生效。

5、首相

首相為「首席宰相」的縮寫,是君主立憲制國家中內閣首腦的中文通稱,如英國、日本的內閣首腦。

首相的產生各國規定不一,英國首相只能由下院多數黨領袖擔任並由英王任命;日本首相由國會提名經議員選舉產生,並經天皇任命,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議會中佔多數議席的政黨(執政黨)的領袖(總裁)是當然的首相。首相享有非常廣泛的權力。

3. 英國官職表

= = 中世紀的歐洲國家是沒有像中國那樣,劃分一大堆的官職的。也沒有說具體哪個官負責哪些事。

他們的官僚系統很簡單。首先,國王會指定一個首席大臣,他類似宰相,負責整個宮廷的運作。一般來說,這個職位會由紅衣主教擔任,因為他也要負責稅務和外交。國王也會指任幾個貴族擔任一些類似軍事官或者外交官之類的。比如說,要和法國打仗了,他就找某某公爵當指揮官;要和談了,就找某某侯爵當外交官所有的官職由國王自己任命。當然就算是要修橋補路啥的,也是國王指定一個貴族去處理。所以貴族們要經常去去皇家舞會之類的,和國王打交道,以求獲得任命。當然了,判案的法官也是國王去任命的。所以,英明的國王會找些有對口專業的貴族去擔任適合他們的工作。差的國王可能就會找些蝦米他情婦的屠夫父親去當法官了。

至於平民幾乎不能當官,因為他們也沒有科舉制度,平民更加不會讀書,有讀過書的平民一般會擔任貴族的書記官或者秘書之類的。要是想當官的話,他就必須得到國王的封誥,成為某某爵士之類的才可以。

在英國這些歐洲國家,重要的不是官職而是他們的貴族身份。有貴族身份,又和國王關系好的話,就可以當官。

4. CFA、FRM、CPA、ACCA、AICPA是什麼意思

各有特點,要看自己往哪方面發展。對於這幾個證書來說,AICPA是不錯的選擇。
從2013年的美股市場來看,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嘗試登陸紐交所和納斯達克去上市融資,從蘭亭集勢開始,58同城,去哪兒網,汽車之家,網秦科技等都在2013年下半年扎堆美國資本市場,2014年這股勢頭更是愈演愈熱,更多重量級的中國企業來到美國,阿里巴巴,京東商城,新浪微博,金山獵豹,智聯招聘,途家網路等等也都陸續赴美上市。據統計,目前已經有300多家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這些企業都需要大量的懂得美國會計准則,了解美國稅務體系的會計人才,來幫助他們擴張發展,而目前國內USCPA會員規模僅有千人左右,需求缺口達到25萬,我們從國內各大招聘網站上,看下國內USCPA的就業方向和薪酬前景。

1. 會計專員/財務專員,作為應屆畢業生最適合的崗位,越來越多的美資企業,赴美上市企業在他們的會計專員招聘需求中添加了USCPA Preferred的資格要求,途牛網路公司對其會計專員開出的年薪為12-15萬,必須要有USCPA。同樣,人人網對財務專員的薪酬范圍是10-15萬,USCPA優先考慮,我們可以看出,USCPA的就業起薪標准要比非USCPA的會計專員至少高出50%。

2. USGAAP財務報告經理/美資企業財務經理,在應屆畢業積累3-5年左右的工作經驗後,這是為USCPA量身定製的崗位,大多數國內互聯網企業在各大招聘網站上為其准備的薪酬范圍在20萬-40萬之間,要求熟悉美國會計准則,負責季報和年報披露的審閱,使其符合美國會計准則。

3. 高級財務經理/高級內審經理,5年以上的工作經驗,具有成本管理,財務分析和風險控制能力,熟悉SOX和美國會計准則,具有USCPA資質,這些是國內某一500強IT企業和快速消費品企業共同的招聘要求,這一職位的薪酬也普遍在35萬-70萬之間。

4.財務總監/財務副總裁/Senior Manger, 當你滿足10年以上的工作經驗,5年以上的財務管理工作經驗並且有海外背景時,你可以申請這些財務頂端崗位,60萬-120萬是他們的薪酬標准,國內某房地產企業招聘CFO,年薪為100-130萬,國內某創業型企業招聘財務總監,年薪為60-90萬,國內某四大,對Senior Manger的崗位年薪開出90-119萬的薪酬標准。當然這些職位,也都有一個共同的基本要求,USCPA優先。

5. 英國的秘書特點是什麼

一、 秘書的涵義①協助領導人聯系接待,辦理文書和交辦事項的工作人員。②指秘書職務。③使館中職位低於參贊高於隨員的外交官。有一等秘書、二等秘書、三等秘書之分,在大使館館長領導下進行工作。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
從秘書職位的角度來看 "秘書"概念的發展變化。
秘書職位經歷了從官職向社會職業轉變的過程。
【(一)秘書官職化時代】
1.中國秘書官職化時代
在我國,"秘書"一詞最早出現於漢代。最初的含義是指物而非指人。
即帶有神秘色彩的圖書。根據古籍記載,這些圖書主要有兩類:
宮禁里的秘籍,因為是宮禁內收藏的各種經典文獻,因而一般不予公開,故稱為"秘書"。如《晉書·荀勖傳》:"及得汲郡冢中古文竹書,詔勖撰之,以為中經,列在'秘書'。"
指讖緯圖籙。這是一種在漢代流行的宗教迷信,是巫師或方士製作的一種預算吉凶的隱語。
至東漢後期:"秘書"不僅指物,也指機構和人員。
古代的秘書工作者,被稱為"史官"、"御史大夫"、"尚書"、"長史"、"主簿"等。
唯有一次例外,那就是東漢末年
魏王曹操為削弱當時位高權重的皇帝身邊的秘書機構--尚書台的勢力,曾設秘書令,以"典尚書事",這樣,秘書令不僅具有原先掌管圖書典籍的職能,而且還具有收發奏章、草擬和上傳下達的職責。
至清末,我國的秘書工作真正名實相符。
辛亥革命後,秘書的含義發生了質的變化。
其一:秘書一詞已完全擺脫了"圖書"的含義,從原先指物轉變為特指從事秘書工作的人或職位。
其二,對秘書人員所有的舊式稱謂全部退出了歷史舞台,對各級政府部門中從事秘書工作的人員或相關職位均以"秘書"相稱。
2.國外秘書官職化時代
西方發達國家的定義。國際職業秘書組織(英文全稱:professional secretaries international)
"秘書"這個詞來源於保密者。指那些被國王和王後僱傭來保守國家和私人秘密的人.
今天Scretary第一個字母S大寫的時候,意為部長或大臣,這是政府部門的高級官員
Secretary of State 在英國是指(主管政府一部門的)國務大臣,在美國則指國務卿。
The Secretary of State for 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Affairs意為外相
The Secretary of State for Home Affairs 則是內政大臣
Chief Cabinet Secretary 日本的"內閣官房長官"
沙特的石油部長、印度的外交部常務副部長等。
資產階級革命後,秘書職位主要承擔的是輔助性管理這一內涵開始得到社會的認可和接受。另外,國外私人秘書的發展歷史也相當悠久。
貴族成員多喜歡僱傭私人秘書為他們處理信箋、賬目和邀請函等。商人也有秘書,他們通常被叫做"辦事員"。如英國著名的政治學家和哲學家約翰·洛克就曾長期擔任著名領袖人物的私人秘書。16世紀英國的著名詩人約翰·鄧恩也曾是掌璽大臣的私人秘書。
總之,在秘書職業社會化以前,秘書主要指在政府部門中擔任高級官員的人或為政府部門及高級官員提供輔助服務的公職人員,因此,我們將這一時期成為秘書官職化時代。
【(二)秘書社會化時期】
1.國外秘書工作的社會化、職業化發展
英文Secretary出現了另一個重要含義 ,秘書作為一種社會職業,開始確立。
第一個字母S小寫的時候,就泛指受僱傭在辦公室中從事處理信函、保管檔案、安排業務等普通意義上的秘書工作人員
2.我國秘書的社會化職業化發展
我國的私人秘書始於清朝,稱幕客
幕客也稱"西席、館師、賓師"等,俗稱師爺
由地方長官私人聘請,不拿官方俸祿,
不佔政府機構編制,是地方長官的私人秘書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的秘書主要是一種行政職位。
改革開放後,秘書開始由官職走向社會化、職業化。
【(三)秘書和秘書實務的涵義】
秘書:是領導者、主事者身邊的綜合輔助工作人員和公務服務人員。他們以輔助決策,綜合協調,溝通信息,辦文、辦會、辦事等為主要職能,是領導者、主事者的參謀和助手。
該定義可從3個角度來理解:
秘書服務的根本對象是領導者
秘書活動的基本方式是處理信息和事務
秘書活動的根本性質是輔助性
秘書實務:秘書工作者通過具體操作,直接作用於實際事和物的過程。 二、 秘書人員的稱謂、類別、層次【(一)秘書人員的稱謂】
社會上對秘書人員的各種稱謂
打字員、文秘、內勤、文書、文員、辦公室主任
XX主管(培訓主管、業務主管)
XX助理(人事助理、執行助理)
初級秘書、高級秘書等等
對這些稱謂的分析
對秘書稱謂的不規范帶來的問題
1.秘書稱謂的不統一給界定秘書職務帶來了困難,不利於對秘書人員進行科學的管理
2.容易造成秘書角色認知的差異,一個單位中同時存在秘書、文書等稱謂,使得非秘書稱謂的人員不能以秘書的角色規范來要求自己
3.不利於秘書學科基本術語的准確表達。
【(二)秘書的類別】
按秘書的從屬和服務對象的角度,可分公務秘書和私人秘書兩類
以秘書在組織內部的工作分工來分,可以分為:行政秘書、機要秘書、生活秘書、會議秘 書、文字秘書、信訪秘書、公關秘書
以秘書從事工作的行業特徵來分,可分為法律秘書、醫葯秘書、教育秘書、體育秘書、軍事秘書等
【(三)秘書的層次】
在秘書職位的縱向層次上分為:初級秘書、中級秘書和高級秘書。
包含4層含義:
體現了不同級別的秘書從低到高的不同輔助層次
體現了不同層次秘書工作量及相應的秘書結構比例
體現了不同層次的秘書在知識、經驗和能力上的級差
體現了不同層次的秘書人員在級別和工資待遇上的差別 三、 秘書的職業特徵【(一)秘書的職業特徵】
服務的直接性和穩定性
知識化和專業化
年輕化和女性化
【(二)秘書日益成為現代社會急需的軟人才】
秘書是"軟人才"中的代表之一。
秘書的職業通道很長,中國加入WTO,為秘書提供了更加無限廣闊的發展空間。 四、 秘書工作的性質【(一)秘書的根本性質——輔助性】
輔助性是秘書部門天生的屬性
輔助性是領導工作對秘書工作的必然要求
輔助性是由秘書部門在管理體系中的地位所決定的
【(二)秘書工作的特徵】
與其他具有輔助性職能的工作相比,秘書工作具有以下的特徵:
1.中介性
秘書部門的這種中介性特徵一方面決定了秘書工作的"紐帶"和"橋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決定了秘書工作是非獨立性的輔助工作。
2.直接性
秘書工作的直接性體現在:在行政組織上,在崗位設置上,在工作程序上
3.全面性
是體現在職能輔助的全面性上
是體現在過程輔助的全面性上
4.服務性
人們把秘書工作比喻為"上管天文地理,下管雞毛蒜皮",把秘書工作說成"沒大沒小,沒完沒了"。
5.被動性
秘書工作的的被動性。要求秘書人員一定要不越權、不越職。
秘書應在輔助性被動性的工作中發揮創造性和主動性。
6.潛隱性
秘書工作的潛隱性表現在三個方面:
活動名義的假借性
活動過程的幕後性
勞動成果的潛在性
7.機密性
關於這點,我們將在後面具體闡述。 五、 秘書工作的要求主要可概括為"四個轉變"和"六個要求"
【(一)秘書工作的"四個轉變" 】
秘書工作"三服務"(為中央服務;為中央個部門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服務;為人民服務)
秘書工作應該發揮"四個作用"(參謀作用、助手作用、提供信息作用、協調作用)
實現"四個轉變"
1.從單純地辦文辦事轉變為既辦文辦事又出謀劃策;
2.從單純地傳遞信息轉變為綜合處理信息;
3.從被動服務轉變為主動服務:
4.從憑老經驗辦事轉變為科學化管理。這四個轉變其實是對秘書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秘書工作應該向著綜合處理信息、主動服務與科學化管理的方向發展,而這也是發達國家秘書工作的特點。
【(二)秘書工作的六個強調】
強調調查研究工作
強調信息工作
強調信訪工作
強調協調工作
強調督察工作
強調黨務、政務服務工作 六、 秘書工作的內容職能和職責的區別
職責是秘書人員在輔助管理的活動中所承擔的具體的工作內容。它具有多樣性和具體性的特徵,解決的是秘書應當做什麼的問題
職能則是秘書人員在職責范圍內一切活動所產生的整體功能,它具有宏觀性和概括性的特徵,它不僅解決秘書工作做什麼的問題,還要解決秘書工作為什麼做和應當怎樣做的問題。
【(一)秘書的職能】
1.輔助決策
(1) 輔助決策的含義:在決策過程中,在知識(包括理論)、能力(包括技術)、經驗和精力等方面給予決策主體全面的補償,以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時效性。
(2) 輔助決策的特徵: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輔助內容的綜合性
輔助時間的經常性
輔助環節的全過程性
(3) 輔助決策的原則
超前原則
定位原則
信息原則
諫諍原則
(4) 輔助決策的過程
協助領導確定目標
協助領導設計方案
協助領導評優選優
協助領導實施反饋
2.協調關系
(1) 協調關系的含義:秘書的協調是指秘書人員在自己的職權范圍內,自覺地調整各類組織、各項工作、各個人員之間的關系,促進各項活動趨向同步化和和諧化,以實現組織目標的行為過程。
(2) 協調關系的特徵
從屬性
廣泛性
間接性
(3) 協調關系的原則
政策指導
客觀公正
平等協商
注重整體
靈活適度
(4) 協調關系的過程
摸清情況
找出症結
恰當協調
督促落實
檢查反饋
3.處理信息
(1) 處理信息的含義:信息是指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通過物質載體發出信號、消息、情報、數據、圖形、指令中所包含的一切有價值的內容。信息不是事物本身,而是表徵事物消息和信號中的內容。
(2) 處理信息的原則
及時性原則
保真性原則
適用性原則
預測性原則
(3) 處理信息的內容
歷史信息
上級信息
內部信息
公眾信息
社會信息
(4) 處理信息的過程
信息的收集
信息的加工
信息的傳遞
信息的反饋
信息的儲存
4.辦理事務
(1) 辦理事務的含義:事務是指一切同領導工作有關的日常具體工作。
(2) 辦理事務的特徵
綜合性
服務性
繁瑣性
突擊性
(3) 辦理事務的原則
被動中求主動
原則中求靈活
繁雜中求規范
(4) 辦理事務的程序
自然程序
理論程序
指令程序
法定程序
技術程序
習慣程序
【(二)秘書的職責】
大致也有以下11個方面:
日常事務管理(辦公室管理、通信管理、值班事務、日程管理、印章管理)
接待事務(來訪接待、安排服務等)
會議事務(會議安排、會場布置、會議服務、會議文件的處理等)
行政事務
信訪事務(群眾的來信來訪或顧客的投訴處理等)
調查研究事務(搜集信息,提供可行性的方案供領導選擇)
文書檔案事務(文書撰寫、製作、處理和檔案管理)
寫作事務(各種文體的寫作)
協調工作(政策、工作、地區、部門、人際關系等)
督察工作(督促、檢查領導交辦批辦工作的落實情況)
其他領導臨時交辦的任務 七、國外秘書工作的職業特點和發展趨勢【(一)國外秘書工作的職業特點】
1.社會化、行業化
2.專業化、知識化
3.自動化、高科技化(既然技術能解決一切問題,能保證秘書的高效率工作,是否意味著未來的秘書工作將不再具有重大意義,秘書也將為機器所取代呢?)
4.科學化、制度化
以馬里蘭州初級大學為例,公共課有:速記、打字、閱讀與寫作、健康生活原則、辦公工作程序、計算機應用、秘書學、體育、會計學。
行政秘書的專業課程有:商業數學、企業法、簿記、演講、社會科學、行政秘書聽寫和錄音、行政秘書准則等。
法律秘書的專業課程有:美國政府組織和企業法、法律秘書准則、法律專門術語、法律秘書聽寫和錄音、法院及法律事務程序、聯邦及馬里蘭州法院條例等。
醫葯秘書的專業課程有:生物學、生理學、人體解剖學,心理學、醫葯學、醫葯專門術語、
美國 "秘書專業證書"(CPS)考試,行政管理協會(AMS)還舉辦了CAM考試,英國有"特許秘書和行政人員工會"(ICSA)
法國有秘書的職業培訓和考試制度,還在國家行政學院通過嚴格擇優培養高級秘書人才。
德國專門開辦了"歐洲秘書培訓班",並由"歐洲秘書協會"和"國際貿易協會"聯合主持考試,合格者成為駐外機構的秘書。
日本由全國秘書協會主持CBS的資格考試。
【(二)國外秘書工作的發展趨勢】
1.秘書工作日益向智能型轉化。
2.秘書人員的學歷日益提高,秘書工作也日趨終身化。
3.對秘書理論的研究日益加強。 八、各國秘書工作的發展簡況(一)美國的秘書工作
1.美國秘書工作概況
2.美國秘書的分類和分級
(二)英國的秘書工作
1.英國秘書工作概況
2.英國國家秘書的分類
(三)德國的秘書工作
1.德國秘書工作概況
2.德國秘書的主要分類和各類秘書的工作概要
(四)法國的秘書工作
1.法國秘書工作概況
2.法國的政府秘書機構及其主要工作
(五)日本的秘書工作
1.日本的秘書與秘書工作概況
2.日本秘書的類別及其工作的主要內容九、"國際行政管理者協會會"和秘書節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DMINISTRATIVE PROFESSIONALS 縮寫IAAP,即"國際行政管理者協會會",是世界上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秘書成員交流秘書工作經驗的中心和匯集互通信息的陣地。其前身為"國際職業秘書協會"(PROFESSIONAL SECRETARIES INTERNATIONAL),是當今世界有名的跨國性的職業組織。該組織成立於1942年,原名美國全國秘書協會,其總部設於美國密蘇里州堪薩斯城。會員4萬多人,700家分支機構,除美國的在職秘書外,包括歐、亞、拉美各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如英國、德國、義大利、瑞士、挪威、比利時、冰島、澳大利亞、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香港、台灣、巴西、秘魯、哥倫比亞、玻利維亞、巴拿馬以及南非等等。
其宗旨是:作為秘書的代言機構,維護秘書的合法利益;通過連續教育,提高秘書人員的素質和水平;介紹最新技術,增強業務技能,提高秘書的職業地位。
"國際行政管理者協會"提供給會員的刊物有:
《秘書》雜志: 為國際秘書領域主要刊物,交流介紹秘書工作方面的新思想、新觀念、新動態、新技術
《秘書工作範例》: 為國際職業秘書協會同各分支機構中企業經理代表人物合作創辦的一種多方面綜合論述刊物,適用於各種辦公室環境,反映秘書職責的共同特性
《職業秘書道德准則》: 建立和傳播職業行為標准,體現秘書的職業道德觀念。
"國際行政管理者協會"每年舉辦"特許職業秘書考試",於世界設250個考場同時進行,報考條件很嚴,高中生要有6年秘書工齡,大學生要有共6年的大學學齡和秘書工齡才能報考。有學士學位的人須完成一年經過證明的工作經驗亦能報考。考試科目為:企業法、企業行為科學、企業管理、人際學、秘書會計學、秘書技能、辦公室秘書工作程序等。考試連續進行12小時。1980年曾有6000人報考,1000人合格。合格者獲"特許職業秘書"資格(簡稱CPS)。在美國,所有秘書都期望獲此資格,以求個人有所發展。
自1952年起,"國際行政管理者協會"還將每年4月最後一個工作周定為"秘書周",該周的星期三定為秘書節,並舉行相關的慶祝活動。舉行這樣的慶祝會被認為是為了認同辦公室里工作的秘書的貢獻,和吸引更多的人從事秘書或行政工作。2000年,"國際行政管理者協會"宣布將秘書周和秘書日改名為行政專員周和行政專員日,與當今不斷變化的工作名稱和職責增加保持一致。
加拿大總理克雷蒂安的賀詞:
我很高興對參加2002年行政專員周和50周年慶典的各位致以最熱烈的祝賀。紀念周為領導者提供了一個認可在加拿大及世界各地行政人員所做出的貢獻的很好機會。行政專員工作高效,知識豐富,技能嫻熟,掌握了最新的辦公技術和具有異常完美的組織協調能力。我希望和領導者及其需要合作工作的人一起,為你們的辛勤工作和傑出貢獻致以真誠祝賀。 職業背景隨著經濟管理全球化、信息化、專業化,秘書也開始以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進入到諸多領域之中,成為企業領導者必不可缺的得力助手。為促進秘書工作現代化,提高秘書人員的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國家自九八年起實行秘書專業人員必須持證上崗,並在企事業單位推廣秘書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按照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安排,定於2008年5月對從事秘書工作的人員進行國家職業資格全國統一鑒定。
本職業共設四個等級:初級(國家職業資格五級)、中級(國家職業資格四級)、高級(國家職業資格三級)、技師(國家職業資格二級)。此次授權我校舉辦秘書二級和三級兩個等級的職業資格晉級培訓。
我校是經勞動保障部門核準的全國統考報名培訓定點機構。在上級勞動主管部門的指導下,成功地開展了營銷師、物業管理人員、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人員、物流師和項目管理師等職業資格的晉級培訓,共培訓學員十萬余名,全部參加了國家統一鑒定考試,成績合格者獲得了相應等級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
現將有關具 體事宜公告如下:

6. 英聯邦是怎麼回事,聽說有五十多個成員哪

英聯邦(The Commonwealth)由英國及其前自治領、殖民地和附屬國組成,現有54個成員國,其中絕大多數為發展中國家,總人口約佔世界人口30%。英是英聯邦名義上的盟主,16個成員國承認英女王為其國家元首,33個實行共和制,5個實行本國君主制。英聯邦成員國間互派高級專員(High Commissioner),代表大使級外交關系。英聯邦定期召開政府首腦會議、部長會議和運動會等,設有英聯邦秘書處等機構。

英聯邦的孕育、形成和演變,經歷了長期、復雜的過程,是英帝國興衰的寫照。

一、孕育和形成

16世紀末,英開始對外擴張。19世紀初,英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國力強盛,加劇了海外侵略和掠奪。在此後的近一個世紀里,英成為世界第一強國,統治著世界人口和陸地面積的四分之一,其殖民地比本土面積大111倍,號稱「日不落帝國」。

19世紀後期,德、意等新興帝國主義崛起,殖民地民族自主意識增強,對英的霸主地位構成挑戰。為避免各殖民地脫離英帝國,英被迫允許殖民地實行自治。1867年加拿大首建自治政府,此後,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和愛爾蘭等亦成為自治領。1884年,英政治家羅斯貝里勛爵為大英帝國這種無可奈何的變化而深為感嘆,首次使用了「國家聯邦」(Commonwealth of Nations)一詞。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的實力受到嚴重削弱,開始走向衰落,而各自治領由於參戰和戰後參與簽署「凡爾賽和約」並成為「國聯」成員而提高了獨立國際地位,英愈感難以控制。1926年,英帝國會議發表了以英樞密大臣貝爾福勛爵為首的帝國內部關系委員會起草的報告,宣布各自治領與英「地位平等,以對英王的效忠和英聯邦成員的身份自由結合在一起,但在內政和外交事務方面無任何隸屬關系。」1931年,英議會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案」,以法律形式確認了「貝爾福報告」,宣布各自治領承認英王為國家元首,英王任命總督為駐自治領的代表,但各自治領享有獨立立法權。該法案標志著英聯邦正式形成。

二、發展與演變

英聯邦成立初期,英作為盟主,負責包括各自治領在內的整個帝國的防務,並通過高級專員體系與它們保持密切聯系,控制其外交政策。二戰前,各自治領與英綏靖政策保持一致。二戰爆發後,多數自治領派軍助英作戰。1929-1933年爆發了世界經濟危機,為鞏固英鎊地位、維護英自身經濟利益,英與各自治領於1932年簽訂了雙邊貿易互惠協定,建立了帝國特惠制,並與自治領組成英鎊集團,後改稱英鎊區。通過上述措施,英加強了對英聯邦的控制,並從中攫取了巨大的經濟利益,英一半以上的貿易是在英聯邦內進行的,英是每個成員國最大的貿易夥伴。

英實力在二戰中再次受到重創。但為了維護英殖民利益,並遏制共產主義,英仍力圖操縱和利用英聯邦。丘吉爾首相提出將其視為戰後英「三環外交」(即英在英聯邦、包括美在內英語世界、聯合的歐洲內占據重要地位)的重要一環。然而,世界范圍內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運動風起雲涌,英帝國土崩瓦解。為緩解帝國崩潰的震痛,最大限度地延續其殖民利益,英以貿易和援助為誘餌爭取新獨立國家加入英聯邦。1947年,英被迫允許其最大、最重要的殖民地印度獨立,並接納其為英聯邦成員。1950年印度成為共和國,英聯邦允許其保留成員國資格。這在英聯邦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使得效忠英王室不再成為加入英聯邦的前提條件。從此,英聯邦日益成為鬆散的聯盟。出於享受帝國特惠制和英鎊區等有利待遇以及保持與英聯邦國家的傳統聯系等考慮,新獨立國家紛紛加入英聯邦。1957-1970年,先後有24個新獨立的亞非拉國家加入英聯邦。

然而,英聯邦規模的擴大並未使英的利益和影響得以維系和擴大。英聯邦內部的矛盾和離心傾向不斷加劇。在1956年蘇伊士運河事件中,絕大部分成員國譴責英的侵略行徑。冷戰期間,英及其老自治領與西方結盟,而廣大亞非拉成員則保持中立和不結盟,它們反對英庇護、縱容南非種族隔離制度,在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中,支持阿根廷收回馬島的主權。英聯邦在政治上分崩離析。英在英聯邦內處境空前孤立。經濟上,由於英經濟衰落以及美元崛起,英被迫於1972年金融危機後重新確定英鎊法定有效區為英國和愛爾蘭,英鎊區壽終正寢。此外,1973年英加入歐共體,重心轉向歐洲,對外關稅與歐共體趨同,帝國特惠制亦於1977年終結。這些變化標志著英聯邦已不再具備實質內容,蛻變為一個鬆散的聯盟,各成員國與英的關系再也不是以往的「主從」關系,英盟主地位名存實亡。

三、現狀及前景

冷戰結束後,隨著多極化和全球化的迅猛發展以及內部實力的消長,英聯邦面臨著一些新的困難和挑戰。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家要求廢黜英王作為國家元首,徹底脫離與英國的憲政聯系的共和運動日益高漲。甚至在英國內,民眾對王室的不滿情緒有增無減,掀起了一場是否還保留君主制的辯論。迫於形勢,英王室表示尊重這些國家人民的選擇,同時對自身進行改革。此外,廣大發展中國家抵制和反對英等西方國家借口「人權」和「民主」干涉他國內政,推行強權政治,要求縮小貧富差距,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辛巴威甚至不顧英反對,強征英白人後裔的土地。這些情況都強烈沖擊著英聯邦體系。

為順應時代潮流,克服種種困難和挑戰,謀求生存和延續,英聯邦正在對自身進行變革。1999年英聯邦成立了由11個成員國首腦組成的高級委員會,探討和制訂改革方案,重點是恢復和發展成員國之間的傳統聯系,關注經濟和社會發展問題,加強經貿合作,增進南北對話,促進共同繁榮。近幾年的英聯邦首腦會議也都強調了發展與合作問題同時,在全球化迅猛發展,國與國之間相互依存加深的形勢下,各成員國都有借英聯邦加強聯系,相互借重,開展合作,參與國際事務的需要,故願繼續留在英聯邦內,有的已退出英聯邦的國家申請重新加入。為提升和擴大英的國際地位和影響,英對英聯邦的重視也有所恢復,提出「重建」英聯邦,並將其作為推行「新干涉主義」的工具,近年來英曾以「民主」、「人權」為由推動英聯邦相繼中止或部分中止了奈及利亞、巴基斯坦、斐濟等的成員國資格。

總的看,英聯邦目前還有存在的基礎,但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有限。

最近英國中止了巴基斯坦的英聯邦成員國資格。

附: 英聯邦成員國及加入時間一覽表

(按加入時間先後排列)

國 名
加 入 時 間

英 國V
1931年(創始國)

澳大利亞V
1931年(創始國)

紐西蘭V
1931年(創始國)

加拿大V
1931年(創始國)

印 度
1947年

斯里蘭卡
1948年

加 納
1957年

馬來西亞
1957年

奈及利亞
1960年(1995年曾被中止成員國資格,1999年5月恢復)

獅子山
1961年

塞普勒斯
1961年

坦尚尼亞
1961年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1962年

牙買加V
1962年

烏干達
1962年

肯亞
1963年

馬拉維
1964年

尚比亞
1964年

馬爾他
1964年

甘比亞
1965年

新加坡
1965年

蓋亞那
1966年

波札那
1966年

賴索托
1966年

巴貝多V
1966年

瑙 魯
1968年

模里西斯
1968年

史瓦濟蘭
1968年

湯 加
1970年

薩摩亞
1970年

孟加拉國
1972年

巴哈馬V
1973年

格瑞那達V
1974年

巴布亞紐幾內亞V
1975年

塞席爾
1976年

索羅門群島V
1978年

吐瓦魯V
1978年

多米尼克
1978年

聖露西亞V
1979年

吉里巴斯
1979年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V
1979年

辛巴威
1980年

萬那杜
1980年

貝里斯V
1981年

安地卡及巴布達V
1981年

馬爾地夫
1982年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V
1983年

文 萊
1984年

巴基斯坦
1989年重新加入(首次加入是1948年,1972年退出,1999年被中止成員國資格)

納米比亞
1990年

南 非
1994年重新加入(首次加入是1931年,為創始國,1961年退出)

喀麥隆
1995年

莫三比克
1995年

斐 濟
1997年重新加入(首次加入是1970年,1987年退出,2000年6月被部分中止成員國資格)

註:標V號者為承認英女王為其國家元首的國家。

7. 英國議會的組織職能

上院的立法職權主要是:提出法案;在立法程序中可以拖延法案生效;審判彈劾案;行使國家最高司法權。上院是英國本土各級法院的最高上訴法院,有權審理除蘇格蘭刑事案件以外的所有民、刑事案件。1870年自由黨執政時,以上院不是司法人才為由,打算取消上院的司法權,後來雙方妥協,保留了上院的司法權,而以加封法律貴族的方法來彌補缺乏法律知識的缺陷。
上院的權力雖一再被削弱,但它在英國政治生活中仍然不能忽視,這是因為:
第一,它還保留財政法的討論權。由於貴族院有不少人擔任過國家的重要職務,富有經驗,他們對財政法案的意見仍然產生重大影響。
第二,它還保留對法案的一年延擱否決權,這對平民院的法案仍起阻礙作用,特別是對帶有時間性的議案拖延一年,就可使它實質性失效。
第三,它掌握著英國的最高司法權。
第四,對下院通過的法案經上院審查後可以糾正法案中存在的缺點和流弊,使法案更加完備,更有利於資產階級統治的需要。 平民院的職權主要是立法、財政和監督政府這三種權力。
立法權是指有制定、修改和廢除法律之權。下院的立法職權主要是:提出重要法案;先行討論、通過法案;提出質詢;財政法案只能由下院提出和通過。國王被看成是「一切權力的源泉」、「國家的化身」,在政治生活中處於「臨朝而不理政」、「統而不治」的地位,具有國家的象徵意義。在立法職權方面,國王批准並頒布法律;制定文官管理法規;頒布樞密院令和特許狀;召集、中止議會會議;解散議會;任免重要官員。 英國議會的立法程序可分為三個階段:1提案;2討論決議;3送請國家元首批准公布。
第一階段是議案提出。全國議案分為公議案和私議案兩種。公議案是指涉及全國性並與政府有關的議案。它絕大多數由內閣提出,議員個人也可以提,但他們提的議案必須經議會特別委員會挑選後才能列入議程。
私議案是指涉及到地方法人、地方當局、某些集體或個人利益的議案,它由地方法團的代理人向下院私議案辦公室提出。私議案並不都在下院討論,大約有一半在上院討論。
第二階段是討論決定。英國議會對立法案的討論決定的程序是要經過三讀,一讀是宣讀議案名稱,說明目的,確定二讀的日期,將議案分發給議員;二讀對議案逐條朗讀,進行原則的討論、表決,如通過便交給專門委員會審查,審查不能通過,法案就認為已被否決。委員會對議案作逐條詳細討論,進行修改後向院會作報告;第三讀對議案進行表決,這時只討論整個法案可否成立,不許逐條討論,除文句外,不得修改內容。三讀通過後交另一院通過,另一院也以三讀程序加以審議。
第三階段是把兩院通過的法案,呈請英王批准,並在政府公報上公布後生效。
財政權是議會的主要權力之一。人們把這種權力稱為「管理國庫的權力」或「掌握錢包的權力」。財政法案主要包括國家預算中的支出、收入、征稅、動用國家基金、發行公債等,這種權力屬於下院專有,財政法案只能向下院提出和通過。上院只有討論和提出建議之權。財政法案都由內閣提出,由於財政法案討論的時間有限,加上財政法案的否決會引起內閣的辭職和重新大選,所以多數情況下下院往往按內閣提出的數字通過,最多提一些批評和質問。
監督政府權是議會內閣制之下議會的重要權力,內閣要向議會負責,受議會的監督。議會監督政府的方式主要是對政府的質詢、對政府政策的辯論、批准條約、議會對政府投不信任票等方式。
對政府的質詢是指議員可以對政府各大臣職權范圍內的事提出質詢,要求答復。口頭質詢,議員每人每天最多提3個,書面質詢不限。議員的質詢和回答轉瞬就通過新聞媒介公之於眾,從而對政府造成壓力。
對政府政策的辯論時,在答復國王的議會開幕詞和討論國家預算時都要進行辯論。除此以外,則要得到政府的同意。質詢不能直接轉為辯論,如果這一問題需要辯論,需提出休會動議,要有40位議員同意或者有10位議員同意經議會表決贊成後,議會才能休會,休會後第二天用3小時進行辯論。據說,英國議會開會,怕議員們吵起來,特地備茶,以改善氣氛。這大概是中國茶道中庸、平和、包容精神的延伸。
議會對政府提出不信任案是資產階級認為內閣接受議會監督的有效手段。根據責任內閣制的原則,內閣必須得到議會多數的支持和信任,如果議會否決政府提出的重要議案、財政法案或對內閣通過不信任案,內閣應該辭職或提請英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選。如果大選後,原執政黨仍佔多數議席,內閣可以繼續執政,否則內閣必須辭職。在兩黨制的英國這種情況並不多,除非發生了執政黨內部的分裂或者執政黨只掌握微弱的多數而反對黨和小黨聯合起來才能發生這種情況。 英國議會居於優越於其他機關的「至上」地位,曾經擁有幾乎是無限的立法權。對於議會的職能,有不同的概括。1978年設立的程序特別委員會將其概括為四項:立法、審查政府工作、控制財政、平反冤屈。議會1992年編印的「議會與政府」認為,英國議會承擔著七項工作:制定法律,檢察政府工作,控制財政,保護個人,審議歐共體建議,辯論時事,審理上訴。英國官方年度報告《英國2000》將議會職能概括為四項:通過法律;以就征稅作出表決的方式為政府的工作提供運作手段;審查政府的政策和行政管理,包括財政支出;辯論日常的重要問題。從權力運作的角度看,英國議會的主要職能是立法、監控財政、監督政府。此外,在外交、司法等方面也發揮著一定的作用。
立法
所謂議會的至尊地位就是指議會的立法權。從理論上講,議會有權制定和廢除憲法以下的任何一項法律;此外,英國法律不承認任何人和單位有權推翻或廢棄議會所通過的法律。從這個意義上說,議會是英國「權力的基礎」,英國中央的一切憲政權力皆由選民賦予了議會,然後議會再將行政權授予政府,將司法權授予法院,而自己直接行使立法權。議會集三權於一身,高於政府和法院。它通過掌握立法權來體現自己的地位,同時也是藉助於立法來實現對政府和法院的約束。不過實踐中,政府是議會立法工作的組織者和領導者,議會在立法過程中沒有主動權,以至於由學者指出:現代英國議會的立法工作不過是對政府提出議案予以「審議、批評、批准」。
英國的立法過程大體有三個環節:准備並提出議案;審議並通過議案;批准議案使之成為法律。議會審議的議案分三種:公議案、私議案和混合議案。公議案可以提交給兩院中的任何一個,私議案通常由經授權的當事人的代理人提出,混合議案由一個特別委員會處理。所有這些議案在經過了議會兩院的各個階段後,即呈送國王批准,由國王頒發特許證書,再交由議長在兩院宣布。
(一)政府議案 絕大多數公議案都是政府議案。政府議案在議會審議時有優先地位。由於執政黨通常在下院中佔有多數議席,所以政府議案一般能夠通過。這時,議會所起的作用實際上並不是「立法」而是將政府法案宣布為合法。但是,沒有下院的同意,任何議案都不能成為法律。
內閣對法案起草工作實行統一控制。起草工作由專門的法案起草室完成,起草室設在財政部內。政府立法計劃內的重要議案,由國王在11月份議會開幕式的講話中公布,隨後送到兩院中的任何一個審議,通常情況下是限送到下院。正常情況下,政府議案要經兩院通過;但主要是涉及財政事務的議案永恆由下院審議通過。議會法還規定,在特定環境下,下院可不經過上院而通過議案。兩院通過法案的過程相似。
(二)普通議員議案 普通議員議案佔英國議會下院每年審議議案的10%。而且這種議案的通過率也比較低,但仍有其重要價值。這種議案起到了對政府議案拾遺補缺的作用。此外還體現了民主憲政精神,起到了調節政府與議會之間憲政關系的作用。普通議員議案在下院審議時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視,它們職能在議會開會時間的每星期五(抽簽決定)被討論。普通議員議案也可以利用「10分鍾規則」和「普通提交法」提出。在審議普通議員議案的過程中,提案者不能指望黨紀保甲,只能依靠議員個人努力來說服全院接受。
(三)私議案 私議案由議會外的個人、團體、地方政府提出,通常是由地方政府提出。具體操作是由提出私議案的代理人來進行,代理人要將議案提交下院私議案辦公室。私議案大部分轉給上院處理,其審議程序與公議案相近,只不過多數工作由委員會完成。
(四)混合法案 混合法案嚴格來說是公議案,只不過其中某些條款影響了私人的權利,包含著一些私議案的性質。一項議案是否屬於混合議案,由下院私議案辦公室裁決或由議長裁決。混合議案一般提交給一個特別委員會處理,其程序與審議私議案大同小異。
(五)委託立法 這種制度就是,議會通過的法案只規定一般的原則,而授權給內閣大臣或得放行政部門去規定細則而成為法令。實行這種制度主要是為了減少議會的壓力,也適應了內閣權力不斷擴大的進程。議會通常將權力委託給那些直接向議會負責的部門,且保留確認或宣布委託立法無效的機會。兩院設立一個聯合委員會來報告制定中的法令的進度情況。為了節省全院大會的時間,下院利用常務委員會來辯論法令的價值,評判決定實際上是在全院委員會上作出。在上院,對法令的辯論是在全院大會上進行的。上院授權給一個審查委員會來考察被授權的機構是否正確行使了權力。
監控財政
英國議會的歷史與爭奪控制財政權分不開。議會就是通過掌握財政來控制政府的政策和工作的。1911年的議會法頒布後,議會對政府財政的監控權完全轉移到了下院,上院無權通過和否決財政議案,只能對下院的決定表示同意。
不過議會對財政大權的控制只是理論上的。議會對政府財政控制的效果令議員們失望,反倒是政府真正控制了財政大權。任何財政議案必須由政府提出,下院方可受理。將財政提議權授予政府是與英國憲政制度的特點密切相關。責任內閣制要求內閣擁有決策權,而財政決策是各種國事決策中最首要的決策,這就決定了必須由政府掌握財政決策權,而議會應該維護政府作出的財政決策。
但是,這並不等於議會在財政問題上無所作為。議會仍可以對政府的財政事務進行監控,主要體現在:第一,任何財政提案必須首先向議會下院提出,由下院審議、表決;第二,任何財政議案必須轉化為立法,才具有法律效力。議會監控財政的機構分兩個層次,即全院大會和委員會。全院大會監控手段有三:辯論、質詢和立法。委員會的監控主要側重於跟蹤相應的政府部門的工作和政策,並通過聯絡委員會向全院大會報告所獲得的情況。在委員會中,起作用最大的是國家帳目委員會。議會監控財政的渠道主要有兩條:一是監控財政收入,而是監控財政支出。
(一)監控財政收入英國政府的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稅收,此外還有發行公債,這些活動必須取得議會的批准。英國憲政理論認為:在決定向人民徵收什麼和多少稅款的問題上,只有經過選舉產生的下院享有發言權。議會監控征稅的主要環節有:聽取財政大臣的預算演說,接受征稅動議,進行預算辯論,表決籌款決議,審議財政議案,上院審議和國王批准。一項財政法案從上年11月份提出到次年5月初國王簽准,要經歷六個月的時間。從接受動議到審議通過,要經過下院的幾道關口。
(二)監控財政支出政府提出財政預算時就已經有了支出的內容,而且是根據支出的概算而定出的收入項目,即籌款方法。政府在獲得議會授權籌款後,並不能隨意使用這些款項。全部政府歲入款項都必須存入在英格蘭銀行開設的國家帳戶,即同意的國家基金,政府全部歲出從這個基金中撥付。如果撥付,政府還須徵得議會得授權。議會主要通過以下幾條途徑來監控政府財政支出。
1.年度授權制。政府每年得大多數開支項目都是年度開支項目,都需要獲得議會得年度授權。財政年度結束時政府要想在新得財年繼續這些開支項目,必須重新申請議會授權。
2.專項撥款制。每項撥款都是專項撥款,專款專用。
3.撥款審議制。在政府向下院提出年度開支概算和經費申請後,下院全院大會要對概算進行審議,然後進行表決,最後形成若干法案,授權英格蘭銀行向政府支付款項。
4.餘款退還制。政府每一財年的經費如果出現富餘,必須退還統一的國家基金。
5.開支審計制。議會通過撥款法案後,還要對政府開支進行審計。
監督政府
雖然,「從更實際的意義上說,政府控制著下院」,但議會畢竟是法定的最高權力機關,它有權監督政府。英國議會對政府的監督體系可分為如下三個層次:
(一)下院整體的監督下院作為一個整體,是監督體系的最主要的組成部分。除了控制立法和財政外,議會作為整體所掌握的監督渠道主要有兩方面:
一方面,迫使政府辭職。迫使政府辭職是下院掌握著的控制政府的最後手段。如果下院通過了對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就必須立即辭職。政府也可以提請國王解散議會,舉行新的大選,但新的議會產生後,要根據選舉結果產生新的政府,是加上還是要換政府,除非原執政黨又取得了多數席位,首相可以保持原班人馬。議院迫使政府辭職的主要手段是提出不信任動議並將之通過。不信任動議通常由第一反對黨提出。不信任動議有直接的和間接的。直接的不信任動議直截了當、明白無誤地表達出對政府的不信任。間接的不信任動議是先就某個具體事項、政策對政府提出譴責動議,或者對政府的某項法案提出修正案,然後表明對政府的不信任,要求政府辭職。
另一方面,議會的查弊制度。1967年英國議會通過了建立議會查弊制度的立法,設立了議會查弊官(Parliamentary Ombudsman),或稱作議會行政專員(Parliamentary Commissioner for Administration),專門負責調查政府的弊政。查弊官由首相推薦,女王任命,獨立於政府,直接向議會負責,從下院領取薪水,並向下院的一個小型特別委員會報告工作。其管轄范圍涉及中央各部、辦事機構和大量非政府公共團體,主要指責是調查公眾直接或經議員提交的投訴。所謂查弊不是指決策上的事務,而是政府行政過程中出現的程序中的過錯,如政府官員的不稱職、無端、官僚作風等。不過議會特別委員會傾向於鼓勵查弊官對弊政作出較寬泛的解釋。查弊官由廣泛取證權。他對政府的監督作用是值得肯定的:通過大量查工作實際對政府的工作起到了及時糾偏甚至是指導性的作用。
(二)反對黨的監督英國議會的監督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反對黨實現的。反對黨議員的主要工作任務和職責就是挑政府的毛病。英國議會的游戲規則也為反對黨發揮監督作用提供了動力。只有政府下台,反對黨才有機會上台,政黨的綱領政策才有貫徹的機會,黨內精英們也才有機會去政府任職。議會提出的對政府不信任案,實際上是通過反對黨實現的;與查弊官相聯系的特別委員會由反對黨任主席。反對黨著眼於爭取自己上台執政,為此,尋找政府施政中的漏洞和失誤,並以議會辯論和質詢等方式進行抨擊。
(三)議員個人的監督議員在議會中有一定獨立性,除了作為本黨議會黨團的一個成員外,同時還是一個選取在議會中的代表。議會對政府的監督功能,在相當程度上也是通過議員個人發揮出來的。議員個人的監督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議會整體及政黨議會黨團履行監督職能時發揮一個分子的作用;二是發揮作為選區的個體獨立作用。就後一方面來講,議員除了在審議立法、財政等活動中參與辯論、質詢外,議會兩院還為後座議員審查政府的政策提供了很多法定的機會。就下院來講,這些機會主要有質詢制度和延期辯論。

8. 什麼叫外貿專員

外貿專員不是外貿文員。

外貿專員主要工作內容:

1、負責外貿業務管理、協調、指導、監督工作,組織落實公司年度外貿業務工作目標,規范外貿業務流程;

2、負責開拓國際市場,了解、搜集市場信息,及同行業競爭對手的情況,開發新客戶與其建立業務聯系;

3、國外關系客戶日常維護工作,包括對客戶的詢問解答、答復及其他相關問題;

4、負責所有外貿單證的製作及外匯核銷工作及電子口岸的網上聯絡工作;

5、負責國外客戶的接待工作,接機、安排參觀等事宜。

(8)英國專員是什麼職位擴展閱讀:

外貿專員工作職責:

1、要按客戶的要求,書面詳細列出打樣單。打樣單上應嚴格明晰四大要素:貨號、原料、顏色搭配和做法。打樣單的格式應嚴格參照大貨訂單格式,即貨號-顏色-數量應列出表格,而不能是其它的任何格式。

2、打樣單應由外貿部經理簽字後,方能安排打樣,外貿部經理不在時,由外貿部經理指定的人簽字。如涉及XX模、五金模具是否要開,應請示外貿部經理。

3、如打樣需新購原料或輔料,應書面通知采購部購買。如采購過程中涉及最少起訂量的,應馬上匯報外貿部經理,由外貿部經理決定如何處理。

4、樣品完成後,應仔細審核樣品,寄出前,必須拍照存入電腦檔案。如果是新客戶,樣品是否向客戶收費、收多少、快遞費是預付還是到付,需請示經理,由經理決定。總的原則是:如果是少量樣品,樣品免費,運費到付。如樣品數量較多,應考慮樣品收費,運費到付。

9. director 和 supervisor的區別

關於director 和 supervisor的區別,解釋如下:

如果企業中同時出現了Director、Manager和Supervisor這三種職務,則其職位從高到低排序應為Director>Manager>Supervisor。

10. 評價英國文官制度

內容摘要:英國是品位分類制度的典型國家,其文官品位分類制度的形成經過了漸進和有效的積累過程。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英國行政改革的推動和薪酬管理制度的變革,寬頻制度逐漸成為英國文官分類管理的制度形式和發展方向。英國寬頻管理制度包括寬頻管理對象、定薪權力配置、薪酬寬頻設計、薪酬與績效的關系等幾個方面,它的實施有利於提高文官的績效水平與人力的利用效率,也有利於降低人事費用。但是,這種新型的分類制度必須具備一定的組織基礎、制度保障、指導理念和政策驅動力,它也分化著文官的統一性、動搖著文官制度的傳統、改變著文官的精神特質,其有效運行面臨著確立合理有度的評估體系和公共責任這兩個基本挑戰。

英文「Civil Servant」(復數為「Civil Service」)來源於「Crown』s Servant」,原意為「國王的僕人」,隨著資產階級民主運動的發展,公民權利得到普遍承認和尊重,它逐漸變成「公民的僕人」,譯成中文,有的稱為「公務員」,有的稱為「文官」。英國的文官包括兩個部分,即政務官和事務官。政務官指中央政府的組成人員,包括首相、內閣大臣等選舉產生或政治任命產生的高級官員,這批人與政黨執政共進退,需要承擔政治責任。事務官一般指不與內閣共進退,經過公開考試錄用,無違法與重大違紀過失,即可職業常任的政府公職人員。通常文官管理制度主要針對的是事務官,包括這些人的權利與義務、選拔、錄用、考核、培訓、晉升、獎懲、交流、迴避、工資福利、退休等環節。
英國一直是實行品位分類制度的典型國家。1853年的《麥克萊報告》和1854年的《諾斯科特-屈威廉報告》是英國文官制度得以建立的兩個里程碑文件,這兩個報告的核心精神是強調公開考試、擇優錄用原則。1870年英國樞密院頒布法令,將全部文官分為高級文官和低級文官兩個等級。高級文官必須具備大學學歷,低級文官雖無學歷限制,但永不能升入高級文官序列。1876年又將低級文官劃分為成年級和學童級,成年級文官在任職相當時間後,經過嚴格的資格審查和程序,有可能升入高級文官。此外,在高級文官、低級文官之外增設了一種抄寫文書類文官,這便是後來的助理文書級文官的前身。1906年,英國財政部發布命令,在高級文官和低級文官之間增設一個中間級,這便是後來的執行級文官的前身。這樣,英國文官的4種品位分類制度初步形成。1920年,英國惠特利委員會將文官分為兩大類四品級:第一類是幫助制定政策,對政府進行組織和指導的高級文官;第二類是從事事務性或日常機械性工作的低級文官。第一類文官包含兩個級別:行政級,其中包括政府次官、主管等6等官職;執行級,其中包括主管執行官、主任執行官等7等官職。第二類也包含兩個級別:書記級,主要有高級書記官與書記官兩種;助理書記級。
進入20世紀後,社會分工越來越細,政府工作人員的職能范圍也日益擴大,許多專業性、技術性工作進入了政府工作領域,必須吸收各學科的專家參加政府管理。為適應這種需要,品位分類增加了橫向劃分。英國在1945年至1968年間將文官分為一般行政人員與專業人員兩大類。一般行政人員共分行政、執行、事務、助理事務四個等級。專業人員與普通行政人員在工作性質、選拔標准與方法上均有不同。專業人員包括法律人員、統計人員、科研人員、工程專業人員、醫務人員、會計專業人員、郵政人員等七類。1968年以羅德•富爾頓為首的文官改革委員會又建議,取消原有的以職類為基礎的文官結構,把一般行政人員的幾個職類合並為一個統一的行政職組,建立以部類和職組為基礎的新的文官結構,當時的英國首相哈羅爾德•威爾遜採納了這個建議並於1971年開始實施。這一新的文官結構包括一個四部分:大約1000名最高層的文官組成的一個開放群體,包括常務次長、次長、次官三個等級;大約75%文官組成的一個統一招聘、統一分類歸級、統一薪金標準的一般文官部類;單一部門部類文官;跨部門部類文官。自富爾頓改革以來,英國文官結構的品位分類特徵已有所消弱 。
「自從1979年保守黨贏得大選起,英國政府的公務員體制正在經歷一場與傳統決裂的轉型。政府對文職機關的規章、人事、結構、功能、過程等各個方面都進行了改革」。 其實,從1980年代早期開始,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國家公共部門的薪資水平就面臨三種主要壓力:其一,勞動力市場的壓力,公共部門高階薪水低於私人部門的現象越來越嚴重,造成許多國家公共部門徵募人才和留住人才方面的問題。其二,改進管理效率的壓力,政府要用成本效益最大的方式提供顧客服務品質,就要靠更有效的薪資制度作為管理工具。其三,個體經濟方面的考慮,產生了在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應該改進薪資彈性的壓力。 尤其在公共部門方面,必須要壓低薪資成本,以便降低公共支出和政府赤字。由此,包括英國在內的經合組織國家都試圖用薪資作為改變公共服務運作的方法。
英國在1980年到1985年間,人事成本主要是透過減少用人的方式來加以控制。 但是在這一期間,雖然嚴格控制用人數量和人事成本,實際用人費用還是逐年增加。1985年開始引進營運成本控制辦法,1986年到1987年間對每一個部門設定營運成本上限 。所有部門都必須訂定三年計劃,計劃中明確反映如何透過效率提升抵消掉薪水和物價上漲的效果。各個部門占其營運成本一半以上的用人成本部分,必須取得財政部同意。各部門每年必須將其營運成本結算帳目公布,並且詳列所有變動細目以及和上限不符合之處。超過營運成本上限部分,必須在第二年預算里扣除。除了營運成本審查和控制之外,獲得授權訂定薪資的各單位,也必須就其薪資協商策略和薪資制度改變,取得財政部同意。從1988年開始又重新逐步研擬「績效薪酬制度」。1992年制定「文官管理功能法」,強化各機關首長人事權責、實施人事分權化、績效薪酬等,同年,13個政署開始實施團體績效薪酬制度。1994年發表《文官制度永續與改革》政策白皮書,強化薪酬授權各部門及政署自行管理。1996年制訂《文官服務法》,並依《1995年樞密院令》新訂《文官管理法規》。《文官管理法規》明訂薪酬分權化、彈性化政策;全面授權各部門政署自訂薪表;實施新「高級文官」制(包含新薪表)。2002年又開始實施新的「高級文官」薪酬制。
這種運用財政控管各個部門機關包括人力成本在內的營運成本的方法,容許給予下級更大的權力,容許各個部門機關實行各種薪資制度,其核心理念就是將傳統官僚組織所採用的以年資為基礎的職等和固定的薪級結構,改為納入績效因素的薪給寬頻(broad pay band),然後再進一步採用更為個人化的績效薪酬制。這種薪酬制度改革的結果,不僅建立了一套表現為個人化和以績效為取向的彈性文官薪酬制度,也產生了一種新的文官分類制度,即寬頻管理制度。

寬頻制(Broad banding)是近年來新出現的一種人事管理方式,它事實上是幾種管理方法的折中:既保留了工作評估的優點,同時又力圖保證對工作管理的靈活性。 它的主要做法是:在一個擁有十數個薪等及上百個職業分類組織中,將職務安置在寬幅的職業分類表和少數的薪資帶中,在此寬泛的區分區域內,管理者擁有自主處置權,不必就無休止的重新分類等要求獲得人事部門的批准。同時,它還減少了雇員的職業流動層階,從而使其職業發展更為清晰 。寬頻制最大的特點是壓縮級別,將原來十幾甚至二十、三十個級別壓縮成幾個級別,並將每個級別對應的薪酬范圍拉大,從而形成一個新的薪酬管理系統及操作流程,以便適應新的競爭環境和管理發展需要。如果說品位分類管理是以人為中心,職位分類管理是以職位為中心,則寬頻分類是以薪酬為中心的管理模式,它將人和職位納入到薪酬分類下進行重新安排。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講,寬頻制既是一種人員分類管理制度,也是一種薪酬管理制度,應該說它正是從薪酬管理改革中產生出來的。
由文官薪酬管理改革形成的英國文官寬頻管理制度,主要針對的是高級文官。英國高級文官居於政務官之下,是常任文官體系中的精英,為文官體系的中流砥柱。英國現行高級文官薪酬新制自1996年4月1日起實施,又可區分為適用「常務次長」者及之下之高級文官兩種。常務次長以下的高級文官薪酬制度,從2002年4月1日起,又有所變革。
常務次長級薪酬由「常務次長薪酬委員會」( Permanent Secretaries Remuneration Committee, PSRC)訂定,該委員會成員由國內文官長、財政部常次及「高階薪酬評鑒委員會」(Review Body on Senior Salaries, SSRB)主席、二名委員等五人組成,獨立負責常次級文官薪酬的審議工作,並將結果提交首相核定。2002年4月1日起,新的常務次長級薪酬寬頻訂定原則,除參酌私人部門高階主管的薪資水平外,並與常次級之下高級文官薪酬寬頻新制中「第三薪酬寬頻」(pay band 3)相連結。
常務次長之下的高級文官薪酬,由獨立的「高階薪酬評鑒委員會」負責審議訂定。該委員會由民間企業經營者、大學教授、律師等10∼11 人組成,就高級文官、高級將官、司法人員及國會議員的薪酬進行獨立審議,並向首相、首席大法官及國防大臣提出具體建議。英國中央政府高級文官以上職位的定薪機制因此分為兩種,第一種常務次長薪酬委員會只主管常務次長的薪酬,而第二種高階薪酬評鑒委員會則負責審定常務次長以下的高級文官及常務次長以上的首相、部門首長、議員、將官、高級司法官等人的薪酬。

英國過去二十年的薪酬改革,尤其是1996年以來的薪酬新制,已產生了截然不同的文官分類管理效果。「英國文官之薪酬已不再採用職等與薪級結合的制度,又因英國取消職等之規定,目前有關職務等別,也就是『高級文官』除外之各職務等別,例如六、七級專員、高級科員、科員、辦事員、助理員等名詞在實務上亦僅有參照之作用,而不再具有法定意義。事實上,目前英國文官統計在分析文官人數時,已採用年薪數額為多少英鎊到多少英鎊之階層有多少人,作為文官人數之計算基礎。」 「總體來看,寬頻制度帶來了一些令人欣喜的結果:減少了對重新分類的要求,減少了用於重新分類目的的工作分析時間,降低了組織內等級層次的重要性,增強了管理者運用加薪等方式刺激生產力的能力,以及提高了雇員職業流動性程度等。在更寬泛的意義上,寬頻制度鞏固了人事管理者的形象,使其更象組織人事活動之引導者,而非問題的製造者。寬頻制度還重建了工作分類與工作評估制度與當前人事管理制度的目標之間的關系:即提高了雇員的績效水平與人力的利用效率。」 另外,英國的實踐表明,它有利於降低人事費用 。
但也應該看到,這種寬頻管理制度的推行是建立在英國行政改革如下四個成果的基礎之上的:第一,行政組織內部結構的重組和分離,決策與執行分開,組建執行局。這些執行機構實行經理負責制,在政府確定的目標和績效指標的框架內擁有自治權。「截至1993年4月,92個這樣的執行機構僱傭了達62%的公務員,兩年後,100多個執行機構僱傭了70%的公務員,而且政府宣布將90%的公務員轉到執行機構。」 執行機構享有的高度自治權力為寬頻薪酬制的推行提供了前提性條件。第二,獨立的薪酬制定機制。寬頻制主要是運用薪酬進行管理,在推行訂薪許可權下放和實行分權式集體協議後,英國建立了專門的高階薪酬評鑒委員會、常務次長薪酬委員會和一般文官的薪酬談判組織,它們由私人部門領導人、社會主流職業知名人士和專業學者等構成,定期比較政府與社會其他部門之間的薪酬,以確定政府的合理薪酬水平,使其保持相對競爭力以吸引和留住人才。第三,鼓勵並強行引進競爭,以選擇特定公共服務的最佳提供者,確保公共資金取得最大價值。第四,主要政策實踐是有系統地提高質量和擴大選擇。1991年的《公民憲章》即明確定義:強調需要公布明確的服務標准,提供完整而准確的信息,擴大消費者的選擇,提供禮貌服務,完善投訴受理機制,提高效率。「這些政策無異於一場革命,這場革命改變了公務員隊伍的文化、角色、結構以及精神特質,使他們為消費者提供公共利益時更加富有效率,對消費者的要求也更加敏感。」 這四個行政改革的成果,為英國公務員的寬頻制推行提供了組織基礎、制度保障、指導理念和政策驅動力,如果沒有這四個方面的改革成果作為條件,寬頻管理制度無法推行。
另外,寬頻制度的推行也帶來其他一些影響:首先,錄用方式和付酬方式的變化,不斷地劃分公共服務的購買者和供給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文官隊伍的統一性。其次,文官隊伍內部組織受到振動,一些基本原則被動搖。如強制性裁員和日益增多的短期合同侵犯了永業制原則;以談判確定工資以及由工作結果確定獎勵代替了原來的級別一樣則待遇平等;等級制被合同制和成本製取代;任命私營組織的管理者已經動搖了原有的排外原則等等。最後,文官的部分精神特質也被改變。提供公共服務時的普遍和統一原則讓位於選擇性和針對性,效率、成本意識和消費者權利為基礎的管理主義已深深紮根於文官的頭腦。
還應看到,英國文官寬頻制的有效運行存在兩個難點:第一,確定合理、客觀、有度的評估體系。寬頻制度是一套與績效緊密結合的管理制度,對於成本、核算、目標、績效示標等均要有合理的規范,這些成體系的評估指標非常難以確定,難以做到客觀公正。同時,過多過濫的評估體系與評估行為,反而會加大行政成本,導致對文官行為的過度干涉,因此形成合理、客觀和有度的評估體系一直是面臨的難題。第二,公共責任的確定。由於實行彈性化的文官組織結構,決策與執行組織分離,半自治非政府組織急劇增長,決策與執行之間的對應關系變得相對模糊,權力的轉移是否意味著責任的轉移就成為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另外,在寬頻制下,部門長官對於同一個寬頻中的文官隊伍擁有定薪的權力,從而導致其對屬員的行政行為予以干涉,此種條件下的公共責任問題的認定也成為必須正視的問題。

閱讀全文

與英國專員是什麼職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俄羅斯到越南飛機票多少錢 瀏覽:755
二戰日本佔地過的中國哪些地區 瀏覽:183
印度社會主義國家有多少人口 瀏覽:377
伊朗核問題和中國有什麼關系 瀏覽:685
越南遊哪些景點 瀏覽:803
印尼有什麼直播軟體 瀏覽:457
印尼沐浴露什麼牌子 瀏覽:819
印度為什麼撤僑 瀏覽:162
江津義大利留學怎麼選 瀏覽:11
從中國坐船去英國最快要多久 瀏覽:933
印尼軍導彈多少枚2019 瀏覽:836
安卓怎麼看越南抖音 瀏覽:85
琅勃拉邦在越南哪個省 瀏覽:667
越南10000元兌人民幣多少錢 瀏覽:582
印度的邊界有多少兵 瀏覽:702
印度洗衣液加工廠投資多少錢 瀏覽:576
udor義大利柱塞泵怎麼樣 瀏覽:546
越南人在中國的居留證可以簽多久 瀏覽:146
美國為什麼打伊朗將領 瀏覽:130
中國哪個省去義大利支援 瀏覽: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