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自動雷達標繪儀的概念詞
自動雷達標繪儀ARPA 譯自英文Automatic Radar Plotting Aid。簡稱ARPA(阿帕)。 ARPA能人工或自動捕捉目標,捕獲後自動跟蹤目標並以矢量形式在顯示器屏幕上顯示目標的航向和航速。另外,由操作者設定最近會遇距離(CPA)和到達最近會遇距離的時間(TCPA)的允許界限,當處理電路計算出目標的最近會遇距離和到達最近會遇距離的時間小於所設定的允許界限時,會自動以各種方式(視覺或音響)報警,提醒駕駛員採取避讓措施。
為正確顯示各種避碰信息,ARPA設有數據顯示器,顯示選定目標的方位,距離,航向,航速,最近會遇距離和到達最近會遇距離的時間。 由於一些技術及成本上的原因,以往的ARPA功能只能在大型雷達上實現。但是現在在雷達的開發和生產中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英國雷松公司率先在中小型雷達上實現了ARPA功能。R80和RL80C系列的雷松雷達可以同時跟蹤十個目標並附帶數據盒顯示目標的方位,距離,航向,航速,最近會遇距離和到達最近會遇距離的時間。對船舶避碰,導航提供很大的幫助。
其以電子計算機技術為基礎,於普通船用雷達、計程儀及羅經配接構成ARPA系統,就能自動人工或自動捕捉(錄取)多個目標,並加以自動跟蹤,然後在顯示器上以矢量形式顯示目標船的航向和航速,一數據形式顯示CPA和TCPA等重要的避碰數據,還具有碰撞危險判斷、報警、試操船等多種功能。因此,ARPA替代傳統雷達人工標繪,是雷達在船舶避碰應用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就雷達目標標繪方法而言,ARPA和人工標繪發基本相同,ARPA僅是用計算機完成的。
CPA:目標船的最近會遇距離
TCPA:目標船到達最接近點的時間
② 什麼是阿帕網
阿帕網的介紹: 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所組建的計算機網路。ARPANET 是英文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Network的縮寫,又稱ARPA網。ARPA網於1968年開始組建,1969年第一期工程投入使用。開始只有4個節點,1971年擴充到15個節點。經過幾年成功的運行後,發展成為連接許多大學、研究所和公司的遍及美國領土的計算機網,並通過衛星通信與相距較遠的夏威夷州、英國的倫敦和北歐的挪威連接,使歐洲用戶也能通過英國和挪威的節點入網。1975年 7月ARPA網移交給美國國防部通信局管理。到1981年已有94個節點,分布在88個不同的地點。ARPA網的主要特點是:①可以共享硬體、軟體和資料庫資源。②利用分散控制結構。③應用分組交換技術(包交換技術)。④運用高功能的通信處理機。⑤採用分層的網路協議。這些特點在美國和西歐後來組建的計算機網中(如歐洲信息網EIN,法國的CYCLADES,美國的TYMNET,CYBERNET,TELENET,AUTODIN 2等)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進一步的發展。 ARPA網採用兩類通信處理機:交換處理機(IMP)和終端交換處理機(TIP)。主機通過IMP入網,每台IMP又可通過寬頻通信電纜與若乾颱IMP連接,位速率為 50~1000千位/秒。終端或小型機通過TIP連網。IMP和TIP採用多處理機模塊式結構,稱為PLURIBUS技術。它允許把20台主機和數百台終端接到一個節點上,可利用高速的地面和衛星通信線路。ARPA網選用分布式網路拓撲結構,採用多重連接方式,任何一對節點都有一條以上通路,使網路響應時間快,可靠性高,便於擴展,而造價最低。ARPA網採用分組交換技術。主機或終端都按一定格式發送報文,一個報文的長度不得超過8095位。由IMP將報文按一定格式拆成1024位的信息包或分組(標題中應包括地址、分組長度和序號)作為一個整體傳輸。一個分組從一個節點傳輸到另一個節點的時間小於0.5秒,平均為0.2秒。IMP 根據網路的負載情況和拓撲結構動態地確定傳輸路徑,因此一個報文內各分組實際上可能沿著不同的路徑傳輸,到達目的地後再由TIP組裝成報文。IMP的控製程序由12個子程序組成,用來實現網路進程管理和虛擬電路管理等功能,包括報文的拆裝、接收、發送、檢驗、隊列控制、路徑選擇、報文轉移(從一台電傳機傳到另一台電傳機)、程序變換、程序和設備的動態監測、收集IMP、TIP與線路的狀態信息和網路工作統計數據,發送到網路控制中心等。TIP除上述控製程序外還有虛擬終端規程,以實現數據重組(如變換代碼和報文格式),使異種機間進行數據交換。ARPA網採用分布式網路操作系統RSEXEC,能自動分配連網的計算機資源。為了保證網路的可靠性,ARPA網採用多重連接方式,至少要有2根相鄰的傳輸線或一台IMP發生故障,才會使一個節點停止工作,IMP應用多處理機模塊式結構,並採用24位循環校驗,使傳輸誤差降低到10-12位。為了迅速檢測故障點,建立了網路控制中心(NCC),用來監測傳輸線路或IMP的故障、主機的容量和線路的通信量。各IMP均備有自動裝入設備,在IMP的存儲器發生故障時或要修改程序的情況下使NCC能將一份操作程序自動裝入任一台IMP。ARPA網還在斯坦福研究所設有網路信息中心(NIC),給ARPA網的用戶提供各節點上可利用的硬體和軟體資源的信息。
③ iso.ieee.arpa的中文全稱、卓越成就、組織成員、所在國家、成立時間、涉及領域
iso: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內容較多,參見http://tech.sina.com.cn/other/2004-07-10/1642385995.shtml
ieee:IEE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美國電氣及電子工程師學會。內容較多,參見http://tech.sina.com.cn/it/2004-07-29/1742395226.shtml
arpa:互聯網的前身 -- 阿帕(ARPA)網的產生。內容較多,參見http://www.chinainfo.gov.cn/data/200511/1_20051117_122600.html
④ arpa是什麼樂器
arpa是豎琴。
豎琴(英:harp,意:Arpa,德:Harfe),是一種大型彈撥樂器。豎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撥弦樂器,早期的豎琴只具有按自然音階排列的弦,所奏調性有限。
現代豎琴是由法國鋼琴製造家S·埃拉爾於1810年設計出來的,有四十七條不同長度的弦,七個踏板可改變弦音的高低,能奏出所有的調性。
豎琴的組成:
結構組成:琴身(包括琴柱、掛弦板、共鳴箱和底座)琴弦系統(包括琴弦、弦軸、變音傳動機件裝置和踏板)。
使用材質:
琴身:木質結構。
琴弦:通常(即最理想搭配方式)高音區用尼龍弦,中音區用腸衣弦,低音區用金屬纏弦。
變音傳動機件:使用曲型銅板。
演奏效果:
由於具有豐富的內涵和美麗的音質,豎琴成為交響樂隊以及歌舞劇中特殊的色彩性樂器,主要擔任的是和聲伴奏和滑奏式的裝飾句,每每奏出畫龍點睛之筆,令聽眾難以忘懷。
在室內樂中,豎琴也是重要的獨奏樂器。獨奏時能奏出柔和優美的抒情段或華彩樂段,極具感染力。
豎琴有許多獨奏曲。為單踏板豎琴寫曲的主要作曲家有格龍姆福爾茨(J. B. Grumpholtz)、杜塞克(J. L. Dusseck)和路易·斯波爾(Louis Spor)。
19世紀時的獨奏曲多數是為業余愛好者在家庭的客所里演奏的,但也有傑出的作曲家如:E.佩里什·阿爾瓦爾斯(E. Parish Alvars, 1808-1849)。
他把許多新技術用於雙踏板豎琴演奏的樂曲中。這對發展豎琴的演奏產生了很大影響。他發表了80多首豎琴曲,其中包括有兩首協奏曲與為兩架豎琴寫的小協奏曲等。
德彪西、拉威爾等作曲家亦寫了不少豎琴獨奏曲。
⑤ ISO、IEEE、ARPA分別成立於哪年
ISO是一個組織的英語簡稱。其全稱是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翻譯成中文就是「國際化標准組織」。成立於1947年2月23日。ISO負責除電工、電子領域和軍工、石油、船舶製造之外的很多重要領域的標准化活動。ISO現有117個成員,包括117個國家和地區。ISO的最高權利機構是每年一次的「全體大會」,其日常辦事機構是中央秘書處,設在瑞士日內瓦。中央秘書處現有170名職員,由秘書長領導。ISO的宗旨是「在世界上促進標准化及其相關活動的發展,以便於商品和服務的國際交換,在智力、科學、技術和經濟領域開展合作。」ISO通過它的2856個技術結構開展技術活動,其中技術委員會(簡稱SC)共611個,工作組(WG)2022個,特別工作組38個。中國與1978年加入ISO,在2008年10月的第31屆國際化標准組織大會上,中國正式成為ISO的常任理事國。許多人注意到國際標准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的全名與縮寫之間存在差異,為什麼不是「IOS」呢?其實,「ISO」並不是首字母縮寫,而是一個詞,它來源於希臘語,意為「相等」,現在有一系列用它作前綴的詞,諸如「isometric」(意為「尺寸相等」)、「isonomy」(意為「法律平等」)。從「相等」到「標准」,內涵上的聯系使「ISO」成為組織的名稱。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EEE) 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1963年1月1日由美國無線電工程師協會(IRE, 創立於1912年)和美國電氣工程師協會(AIEE,創建於1884年)合並而成,它有一個區域和技術互為補充的組織結構,以地理位置或者技術中心作為組織單位(例如IEEE 費城分會和IEEE計算機協會]])。它管理著推薦規則和執行計劃的分散組織(例如IEEE-USA 明確服務於 美國的成員,專業人士和公眾)。 總部在美國紐約市。 IEEE在150多個國家中它擁有300多個地方分會。透過多元化的會員,該組織在太空、計算機、電信、生物醫學、電力及消費性電子產品等領域中都是主要的權威。專業上它有35個專業學會和兩個聯合會。IEEE發表多種雜志,學報,書籍和每年組織300多次專業會議。IEEE定義的標准在工業界有極大的影響。IEEE (讀做eye-triple-e,I-3E)。
ARPA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該局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要研製一種嶄新的、能夠適應現代戰爭的、生存性很強的網路,目的是對付來自前蘇聯的核進攻威脅。開發的ARPANET是互聯網的雛形。起初APRANET的目的是方便聯網的學校能夠方便的交流信息,共享資源。ARPANET利用了數據包這一新概念,能夠使數據經過不同路徑到達目的地,重組後得到原數據。70年代的TCP/IP協議成功的擴大了數據包的大小,進而組成了互聯網。由於ARPA的名字1971年被更改為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人們習慣將DARPANET稱為ARPANET。
⑥ 域名後面的.com/.cn/.org...........都是什麼
com 商業機構 (全稱:commercialorganization)
e 教育機構 (全稱:ecationalinstitution)
gov 政府部門 (全稱:government)
int 國際性機構 (全稱: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
mil 軍隊 (全稱:military)
net 網路機構 (全稱:networhingorganization)
org 非盈利機構 (全稱:non-profitorganization)
域 國家
at 奧地利 (全稱:Austria)
au 澳大地亞 (全稱:Australia)
ca 加拿大 (全稱:Canada)
ch 瑞士 (全稱:Switzerland(「ConfoederatioHlvetia」)
cn 中國 (全稱:China)
de 德國 (全稱:Germany(「Deutschland」)
dk 丹麥 (全稱:Denmark)
es 西班牙 (全稱:Spain(「Espana」)
fr 法國 (全稱:France)
gr 希臘 (全稱:Greece)
ie 愛爾蘭共和國 (全稱:Republic of Zreland)
jp 日本 (全稱:Japan)
nz 紐西蘭 (全稱:New Zealand)
uk 英國 (全稱:United Kingdom)
us 美國 (全稱:United States)
⑦ ARPA協會的全稱是什麼
ARPA協會:亞太風險管理專業人士協會,英文全稱為:asia-pacific
risk
professionals
association
⑧ 什麼是ARPA
我來說:
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美國遠景研究規劃局。
該局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要研製一種嶄新的、能夠適應現代戰爭的、生存性很強的網路,目的時對付來自前蘇聯的核進攻威脅。這個網路逐漸演變成了現在的計算機網路。
⑨ Arpa網是什麼
聯網發展到今天,已成為現代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為了加深讀者對互聯網的認識,本報特約互聯網撰稿人萬贇先生,在認真考究的基礎上,為本報撰寫了一批介紹互聯網的發展歷史及對互聯網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歷史人物的文章,以饗讀者。 有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是,互聯網的前身——阿帕網是美國國防部為抵禦前蘇聯的核打擊而建造的通訊網路。事實並非如此。 從時間上看,阿帕網的產生正好是美蘇冷戰的關鍵時期。1957年前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Sputnik)發射成功後,美國政府為了迎頭趕上,立即作出兩個回應,即創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和國防部高級研究規劃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前者是為了發展航空技術與前蘇聯直接競爭,後者是為了研究萬一遭受蘇聯核打擊的應急技術准備。而阿帕網就是國防部高級研究規劃署支持的一個項目。 當然,阿帕網的產生並非一蹴而就。在這一過程中,有三個對阿帕網的產生有鋪墊性貢獻的重要人物值得一提。他們一個是頗有建樹的心理學教授,一個是推銷員出身的國防部長,還有一個是軍人出身的美國總統。可以說沒有他們就沒有高級研究規劃署,當然在某種意義上講也就沒有阿帕網。他們對阿帕網的影響也讓我們看到了美國科技政策的實施過程和政府對科技開發的前瞻性思路。 這位軍人出身的美國總統,就是二戰期間指揮諾曼底登陸,後來成為美國第34任總統的艾森豪維爾。他非常重視科學家的建議,並且如果有可能,他也總是讓他的科學顧問給他提供決策意見。由於艾氏對軍方的不信任,所以當他考慮挑選國防部長時,他提拔了一個跟軍方毫不相乾的商界人才來坐這個位置,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推銷員出身的國防部長、寶潔公司當時的總裁內爾·麥克羅伊。 麥克羅伊在寶潔工作的最大收獲,是他發現寶潔的研發部門對其研究人員的研究興趣從不幹涉,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研究他們感興趣的東西。而這種不幹涉政策卻大大提高了整體研究效率和創新水平,從而使寶潔公司在產品研發方面相對於其它公司一直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麥克羅伊就任後通過調查發現軍方在研發方面各自為政的情況很嚴重,許多項目在不同的軍種單位被重復立項,導致研究經費浪費嚴重,而有價值的跨軍種的研究項目沒有得到很好的重視,於是他給國會打了一個報告,要求劃撥經費建立一個由國防部直接領導的研發組織,負責前瞻性的科研項目的開發,從而與前蘇聯抗衡,這就是國防部高級研究規劃署。該署於1958年正式成立,這時距離前蘇聯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僅一年。美國政府科技政策的調整能力和國會對他國科技挑戰的迅速反應能力及計劃實施效率由此可見一斑。 麥克羅伊把寶潔公司的傳統也移植到規劃署里來,科研人員基本上可以隨心所欲地研究他們認為有價值的項目。同時規劃署頻頻與各大科研院校展開合作,資助的項目五花八門。這就為以後麻省理工學院那位心理學教授的計算機人機共生研究事業,以及阿帕網的立項創造了一個寬松有利的萌發環境。 約瑟夫·立克里德在被規劃署聘任為信息處理技術辦公室主任之前,是麻省理工學院林肯實驗室的主任,也是該實驗室的創辦人。他是個頗富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從心理學背景出發,很快發現並定位了計算機的發展方向應該是最大限度地對人類行為提供決策支持。計算機發展的最終目標是完全取代人在各個層面的重復性工作,從而把人類徹底解放出來,僅僅作決策。要達到他構想的這個最終目標,一個大前提,就是要消除當時的「巴別塔」現象,即每個型號的計算機都各有一套自己獨特的控制語言以及計算機文件的組織方式,而這些結構的差異使任何兩台不同型號的機器之間無法展開合作。 立克里德組織了一個由當時計算機專家組成的,稱為「星際網路」的專業人士社團。通過這個社團網路,先進的計算機思想得以傳播、批判和實踐。立克里德最具劃時代意義的構想,就是通過這個星際網路社團傳播出去的。他提出:「或許只有在很少的場合(我們才需要)讓所有的或絕大部分計算機能夠在一個集成網路里相互合作,但即便如此,在我看來,開發集成網路操作功能也是很重要的。」 這就是阿帕網的產生以及後來的互聯網雛形的最初設想。在立克里德卸任之後,他的接班人——羅伯特·泰勒同其他互聯網的眾多先驅一起具體實施了阿帕網。 分組交換的思想 眾所周知,互聯網上數據的基本傳輸方式是分組交換(Packet Switching)。簡單地說,分組交換就是計算機將要傳輸的數據分割成一個個標准大小的數據包,然後給每個數據包加上發送地址等傳送信息發送出去。在傳輸過程中,這些數據包被裝載到幀(Frame)上,然後從一個路由器被傳送到另一個,直至到達目的地為止。 很多關於互聯網的書和文章充分肯定了分組交換思想的重要性和獨創性。因為在此之前,信息的電子傳輸主要是以脈沖信號為主。阿帕網(ARPA)的設計需要第一次使大規模的實驗分組交換分布式網路成為可能。事實上,最初阿帕網能夠吸引眾多科學家和企業界重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想看一看這種想法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後來的事實證明了分組交換分布式網路完全可以高效率地傳輸信息。 學術界公認分組交換技術是英國人多納德·戴維斯和美國人保羅·巴蘭在20世紀60年代早期分別獨立發明的。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兩個人都不是通訊領域的專家。戴維斯發明分組交換技術的動機是希望增加人機互動性。他在研究分時系統過程中發現信道資源有很大的浪費,他想應該有一個辦法可以將整個信道充分利用起來。於是他嘗試將用戶的傳輸信息分割成標准大小的信息片,然後通過網路共同傳輸,每個用戶不再單獨佔用信道。他給這種傳輸方式命名為「分組交換」。巴蘭則從另一個角度出發,他當時主要是研究如果前蘇聯對美國進行核打擊,美國的通訊系統如何自存活。最初,他認為冗餘性網路是自存活通訊的最關鍵技術。換句話說,如何使一個節點與多個節點連接,從而使任何兩點之間的通訊可以有多種路徑,是通訊網路是否能夠自存活的關鍵。可是,當他在整理自己的這一思想並撰寫著作的過程中發現,其實最關鍵的技術還不是冗餘性網路,而是將信息分割開來發散到網路中。這樣,即便部分信息被攔截,其他信息還有可能一次到達,而被攔截的信息可以重發,這樣整體效率就能得到提高,同時信息的保密性也得到加強。他稱這一技術所支持的網路為「分布式自適應消息塊網路」。顯然這個名字沒有「分組交換」來得簡潔,有點兒拗口,所以最終被以「分組交換」的名字使用開來了。現在看來,最終的「分組交換」的思想對互聯網的成熟發展具有很重要的歷史性意義,但它是不是具有獨創性的呢? 分組交換的思想從通訊領域來看,當然具有獨創性,因為它標志著一種徹底不同的通信方式。但如果從整個人類社會自產業革命以來的技術革新看,它並不獨特,因為它和網路分層技術一樣,都是現代工業發展在通訊領域對標准化和高效率分工的必然要求。有趣的是,分組交換的思想在剛剛被提出時遭到當時通信領域很多權威專家的質疑,很多人認為這根本不可能被實現。正像當年福特的大規模生產模式最早在美國推出時,也遭到了當時在歐洲的汽車製造業的權威人士的質疑一樣。福特在籌建他的第一個汽車組裝工廠時,主流的汽車生產模式依然是歐洲的手工作坊。這種生產方式不可能滿足大眾需求。福特開創性地發明了流水線生產方式。他把整個汽車的零件標准化,並將盡量多的標准化部件集成為一體,這樣一來,整個車的復雜性降低,質量的可控程度提高,更重要的是,標准化的零部件使流水線組裝成為可能。仔細對比一下,我們就會發現,福特車生產方式的標准化與分組交換中信息(數據包)傳遞方式的標准化有著共同的思路,就是通過流程標准化的方式來提高生產或傳輸效率。 「期貨交易」這一發明可以看做是經濟領域里的分組交換,因為它將原來需要買家和賣家一對一進行交易的農產品的質量和數量都標准化,並且設立了一個中介組織(交易所)來統一安排交易。這樣,使對貨物有不同數量和質量需求的買賣雙方不必非要等到找到合適的另一方時才能進行交易。相同質量的產品可以統籌交易,在一起統一運輸,因而可以充分利用運輸空間,如此種種優勢,使大規模交易成為可能。 除了以上講的類似性以外,分組交換、汽車的大規模生產和期貨交易還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與傳統解決方案相比它們更能夠滿足大量用戶的需求,並且,只有在這個前提下,它們所帶來的收益才可以超過操作成本。所以從這個角度講,這些創新其實都是市場在不斷擴張過程中,要求對其運作信息載體進行技術更新的歷史必然趨勢。
⑩ 阿帕網是什麼
與很多人的想像相反,Internet並非某一完美計劃的結果,Internet的創始者也絕不會想到它能具有目前的規模和影響。在Internet面世之初,沒有人能想到它的商業用途,更沒有人想到它會進入千家萬戶。
從某種意義上,Internet可說是美蘇冷戰的產物。
在美國,20世紀60年代是一個很特殊的時代。60年代初,古巴核導彈危機發生,美國與原蘇聯之間的冷戰狀態隨之升溫,核毀滅的威脅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熱點話題。在美國實行對古巴封鎖的同時,越南戰爭爆發,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發生政治危機。由於美國聯邦經費的刺激和公眾恐懼心理的影響,「實驗室冷戰」也開始了。人們普遍認為,能否保持科學技術上的領先地位,將決定戰爭的勝負。而科學技術的進步依賴於電腦領域的發展。到了60年代末,每一個主要的聯邦基金研究中心,包括純商業組織、大學,都擁有了由美國新興電腦工業提供的最新技術裝備的電腦設備。與此同時,電腦中心互聯以共享信息的思想得到迅速發展。
美國國防部認為,如果僅有一個集中的軍事指揮中心,萬一這個中心被原蘇聯的核武器摧毀,全國的軍事指揮將處於癱瘓狀態,其後果不堪設想。因此,有必要設計這樣一個分散的指揮系統——它由一個個分散的指揮點構成,當部分指揮點被摧毀後,其他點仍能正常地工作,而這些分散的點又能通過某種形式的通信網路取得聯系。
為此,當時的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召開科技顧問會議進行長時間的討論,並向國會正式提出建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管理局——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簡稱,阿帕網之名淵源於此)。該局著手研究建立一個在核打擊下仍能連接全國重要軍事基地和機構的計算機網路。
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歷經近10年的探索之後,1969年,洛杉磯加州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研究院等四個站點,實行了歷史性的聯結,組成了計算機網路,並命名為阿帕網(ARPAnet)。同年,出現了Internet歷史上第一個徵求網路用戶意見的文件,形成了Internet向全網用戶發布工作文件的主要形式,為Internet開放式的發展模式奠定了基礎。
當初,阿帕網從軍事要求上置於美國國防部高級機密的保護之下,從技術上它還不具備向外推廣的條件。隨後,Internet的主要功能相繼問世,包括遠程登錄、文件傳輸和電子郵件等,並得到了推廣使用。1973年,它還實現了從美國到英國倫敦的首次國際連接。
1972年,在美國華盛頓召開了首屆計算機通信國際會議。會上,由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管理局的鮑勃·凱恩向1000多名與會代表演示了阿帕網在40台機器之間的通信,引起了轟動。不過,Internet的電子郵件等基本功能,當時僅在阿帕網內的不同網點之間進行。這次會議決定創立一個協議,使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計算機網路之間能夠相互通信。1974年,鮑勃·凱恩和斯坦福大學的文頓·瑟夫合作,提出了著名的TCP/IP協議。
IP即Internet上進行通信的協議,TCP即傳輸控制協議。TCP/IP協議規范了網路上的所有通信設備,尤其是一個主機與另一個主機之間的數據往來格式及傳送的方式。TCP/IP是Internet的基礎協議,也是一種電腦數據打包和定址的標准方法。在數據傳送中,可以形象地理解為有兩個信封。
TCP和IP就像是信封,要傳遞的信息被劃分成若干段,每一段塞入一個TCP信封,在該信封面上記錄有分段號的信息,再將TCP信封塞入IP大信封,發送上網。在接受端,一個TCP軟體包收集信封,抽出數據,按發送前的順序還原,並加以校驗,若發現差錯,TCP將會要求重發。因此,TCP/IP在Internet中幾乎可以無差錯地傳送數據。
TCP/IP協議不再被當作保密技術,而是一個向全社會公開的通信協議,因此很多網路公司為了使自己的軟、硬體產品能夠在網上推廣應用,紛紛在自己的軟、硬體產品中加入對TCP/IP協議的支持,使TCP/IP協議逐漸得到了全社會的認可。1983年,伯克利加州大學推出了包含TCP/IP協議通信模塊的UNIX操作系統,從此,TCP/IP協議被高級研究計劃管理局認定為阿帕網的標准協議,並在社會上廣泛流行開來,最終誕生了真正的Internet。
在這段時期里,出現了許多重要的網路。美國威克森大學創建了一個專門用於集中研究計算機科學方面的網路,其後一些單位和學者也加入進去,形成CS網。北卡羅來納大學創立了傳播網路新聞的計算機網路Usenet,現在,Usenet已成為Internet用戶工具集中功能最大的一部分,能向所有的Internet用戶提供全世界的最新消息。紐約城市大學也創立了傳播新聞的Bit網。
與此同時,湯姆·詹尼斯設計了專門用於個人計算機的布告牌系統(Fide BBS)。隨後,他又建立了一種通過數據機和電話線來連接所有Fide BBS的網路系統Fide網。由於這種網以個人計算機為基礎,而個人計算機又遍布全世界,因此Fide網連接了各種用戶,成為Internet中非常巨大的一個網路。
將不同的網路互相連接在一起,即成為一個「網間網」,英語稱為「Interconnect networks」,簡寫作「Internet」。以後互相連接起來的整個網路命名稱作「Internet」。
1969年試驗時的網路只有四個節點主機,在以後的20年中,網路節點不斷增多。1989年突破10萬台,1990年主機超過30萬台。也正是1990年,作為現代網際網路前身的阿帕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而退出了歷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