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會爆發英國內戰
英國內戰指以新興資產階級為首的英國社會廣大階層反對君主專制和封建制度的武裝斗爭。
英國內戰是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歐洲第一次革命的主要斗爭形式。接近17世紀中葉時,英格蘭正處於按資本主義方式迅速改組經濟的時期。但是,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產力與舊的封建主義生產關系發生了尖銳的矛盾。
由於這一沖突,到40年代初革命形勢已在英格蘭逐漸形成,但這一形勢被建立了君主專制制度的斯圖亞特王朝國王查理一世的反人民的反動政策所激化。
為了給宮廷和耗費巨大的戰爭籌措經費,國王被迫於1640年召開已中斷11年的國會,要求撥款。反對派代表佔多數的新國會1年之間就廢除了推行專制制度的所有主要工具,廢黜國王,實際上把全部國家政權集中到自己手中。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立憲時期開始了。
但是,當事件轉向剝奪封建貴族的權力和特權時,引起了他們不滿。他們因而以武力反對資產階級革命,並於1642年8月22日對國會宣戰。1642年1月從首都逃到北部的國王成了反革命勢力的首領。
在第一次內戰過程中,整個英格蘭分成兩個軍事營壘,經濟落後的北部和西部的封建貴族反對得到以倫敦為首的經濟發達的南部和東部支持的國會。雇傭兵佔多數的國王軍計有3、4萬人,但能派出作戰的不過1.2萬人,因其基本力量是要塞和城堡的衛戍部隊。國會軍由民兵和某些將軍出錢雇的雇傭兵組成。由長槍兵和火槍兵組成的步兵是雙方軍隊的基礎。
軍隊組織以團為單位,其戰斗隊形由步兵、騎兵和炮兵編成。戰局的勝敗通常取決於大量密集的步兵和騎兵所實施的突擊。
第一次內戰是以國會軍受挫開始的,其部隊遭到多次失敗。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國會軍總司令埃塞克斯伯爵和其他長老派的將軍們的戰略是消極的,他們害怕革命深入,謀求同國王妥協。
軍事上的失利引起國會中以獨立派為首的反對派的不滿。反對派要求按革命方式改組軍隊並清除戰鬥士氣低落的雇傭兵。在反對派的壓力下,長老派的國會議員被迫採取積極的戰斗行動。
在馬斯頓荒原附近的交戰中國會軍擊潰了國王軍。克倫威爾的騎兵對取得勝利起了決定性作用,他們對敵翼側的突擊決定了戰局的結果。這次戰役是第一次內戰的轉折點。
但是,忠於自己政策的長老派議員們停止了積極的戰斗行動,致使王黨得以迅速從潰敗中恢復元氣,繼續戰爭。這種狀況使國會中兩個主要派別之間的政治斗爭急劇尖銳化。1644年12月,克倫威爾以國會成員和獨立派首領的身份要求徹底改革軍隊。
這一改革於1645年在克倫威爾的領導下完成,組建了一支與前不同的、紀律嚴明、戰斗素質高的2.2萬人的新軍,其中一半是騎兵。
因此,國會軍的機動性和突擊力量大大增強。軍事改革促進了軍隊民主化,下層群眾出身的人擔任了軍官職務。鍋爐工福克斯、馬車夫普萊德、鞋靴工胡遜、帆纜手列因斯博羅及其他人都表現出自己是有才乾的軍事長官。克倫威爾實行「自抑法」。
根據此法,全部國會成員退出軍隊,埃塞克斯伯爵和其他長老派將軍們也被撤職。新任總司令為費爾伐克斯將軍,克倫威爾被委派擔任他的副職和騎兵總指揮。新統帥部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部隊軍事訓練上,訓練中廣泛運用30年戰爭的先進經驗。
在奈斯比附近的戰役中克倫威爾的騎兵再次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國王軍被擊潰,實際上很快就覆沒了。
此後,國會軍攻佔了王黨占據的許多要塞。查理二世逃到蘇格蘭,1647年2月被送交國會。但被俘的國王得以逃出,並與蘇格蘭訂立同盟,重新與國會開戰。
第二次內戰在普雷斯頓附近的交戰中反革命力量被克倫威爾徹底擊潰,國王再次被俘。獨立派軍隊佔領了倫敦。長老派議員被逐出國會。
斯圖亞特王朝國王查理一世被交付法庭審判,於1649年1月30日作為「叛徒和暴君」被處死。1649年5月19日,英格蘭宣布成立以獨立派為首的資產階級共和國。
共和國的成立使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更富,與此同時,卻未能滿足為共和國的成立而戰斗過的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人民對革命結果的不滿表現為公開反對現行制度。平均派領導了這場斗爭。但平均派在國內和軍內的活動均被殘酷壓制下去。獨立派的對外政策同樣是對英格蘭統治下的各國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進行鎮壓。
1649~1650年,為鎮壓愛爾蘭人民的民族解放起義,克倫威爾領導了對愛爾蘭的征討。英格蘭共和國還殘酷鎮壓了蘇格蘭的民族解放運動,於1652年將其並入英格蘭。
在內戰中,人民革命軍同為他人利益而戰並按過時的戰術公式行動的王黨分子的封建僱傭軍相比,表現出更高的軍事學術水平。但後來國會軍變成英格蘭資產階級的馴服工具。
⑵ 英國內戰的原因
英國內戰(英文:-{English Civil War}-),是1642年至1651年在英國議會派與保皇派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武裝沖突及政治斗爭;英國輝格黨稱之為清教徒革命(英文:-{Puritan Revolution}-),馬克思主義史觀稱之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English Bourgeois Revolution}-)。是一場導致資本主義制度在英國確立起來的革命。他對於英國和整個歐洲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歷史學家一般將革命開始的1640年作為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背景
16世紀開始,英國出現圈地運動,資本主義發展迅速。但是這不可避免的與當時的保守勢力產生沖突,因而到了1560年代英國出現清教運動,抨擊教會。到了17世紀初,斯圖亞特王朝的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時期議會中形成了反對派。1628年議會通過了限制王權的權利請願書。次年查理一世將議會解散,以後11年未再召集議會。
1630年代末發生了蘇格蘭人起義。查理一世為了籌措軍費,於1640年4月13日召開新的國會。遭到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議員的抵制,他們要求進一步限制王權,給予發展工商業的自由。但遭查理一世拒絕,於是於5月5日又解散了議會。史稱短期議會。
隨著蘇格蘭起義軍又大舉進攻,查理一世被迫於11月3日重開議會,議會一直存在到年4月20日,史稱長期議會。一般把這個議會的召開視為革命開始的標志。
第一次內戰
長期議會召開後,議會處死了國王的寵臣斯特拉福伯爵溫特沃思;通過《三年法令》,規定議會應定期召集,不經議會同意不得將其解散;廢除了星室法庭。經過多次的斗爭,查理一世無計可施,於1642年1月離開倫敦到英國北部約克郡。8月間在諾丁漢升起王家軍旗,宣布討伐國會,挑起了內戰。
在1645年6月納斯比戰役中,克倫威爾領導的國會軍隊戰勝了國王的軍隊,取得決定性的勝利。1646年6月又攻克國王的大本營牛津。第一次內戰以議會的勝利而結束,國王也成了議會的階下囚。
第二次內戰
1648年春,南威爾士、肯特、埃賽克斯等地王黨暴動,並與蘇格蘭軍隊同盟,發動了第二次內戰。克倫威爾在8月的普雷斯頓戰役中擊潰蘇格蘭軍隊,並將蘇格蘭並入英國,第二次內戰結束。
內戰結束後,1648年12月軍隊第二次開進倫敦,佔領了議會,將長老會派議員清洗出去,餘下議員約200餘人。此後,長期議會就稱為殘余議會。這個議會設立審判查理一世的最高法庭。1649年1月30日,最高法庭判決「查理·斯圖亞特作為暴君、叛徒、殺人犯及國家的敵人,應該被斬首」,查理一世被當眾處決。隨後,議會又先後通過取消上院和廢除君主制的決議。5月19日正式宣布英國為「沒有國王和上院」的共和國和自由邦。
年4月20日,克倫威爾解散了殘余的長期議會,另組小議會(貝爾邦議會)。因其中部分激進的議員不斷提出改革要求,小議會又被迫解散 。接著克倫威爾於年12月16日被宣布為護國主,共和制被推翻,建立了護國公制(護國政體)。
王朝復辟
1658年9月克倫威爾去世。此後,在高級軍官和議會之間展開爭奪權力的斗爭,國內政局動盪。駐扎在蘇格蘭的蒙克將軍率軍回到倫敦,並與亡命法國的查理·斯圖亞特達成復辟協議。1660年4月4日查理-{發}-表《布雷達宣言》 ,表示宣言發布後40天之內向國王表示效忠的一切革命參加者,可予寬大赦免。1660年5月查理回到倫敦登位,即查理二世,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1685年查理二世死後,其弟詹姆斯繼位,即詹姆斯二世。
1688年,輝格黨和托利黨發動光榮革命,廢黜詹姆斯二世,迎接其女兒瑪麗和女婿荷蘭執政威廉到英國來,尊為英國女王及國王,即瑪麗二世和威廉三世,並確立了君主立憲君主制。
1642~1648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反對封建專制王權的戰爭。
17世紀初,隨著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新貴族的力量日漸增強,在議會中形成反對派,要求分享權力。30年代末,蘇格蘭爆發反英起義,起義隊伍進入英國北部邊境,嚴重威脅斯圖亞特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1640年11月,國王查理一世召開議會(史稱「長期議會」),要求議會徵集軍費鎮壓起義。但反對派佔多數的議會通過決議,將國王寵臣斯特拉福德伯爵判處死刑,並在《大抗議書》中要求國王任命議會所信任的人為樞密大臣。資產階級、新貴族與封建王權的矛盾發展到非用武力不能解決的地步。1642年1月,國王在逮捕反對派領袖的陰謀失敗後逃離倫敦,北上約克城,糾集保王勢力並組織軍隊,於8月22日在諾丁漢宣布「討伐」議會,挑起內戰。
第一次內戰(1642~1646)內戰開始後,英國分為兩個陣營:一方是以國王為首的封建貴族、英國國教上層僧侶和絕大部分宮廷官吏;另一方是擁護議會的資產階級、新貴族、城市平民和自耕農。從力量對比看,優勢在議會方面。議會控制的東部和南部地區經濟發達,財源充足,擁有重要的港口和船隊,能阻止大陸封建國家干涉;議會軍加上倫敦民兵共2.5萬餘人,得到人民群眾支持。而國王盤踞的北部和西部地區,地廣人稀,政治經濟落後;代表封建沒落勢力的王黨軍初時只有1.2萬人,但開戰後,國王在英格蘭西部和威爾士招募許多士兵,加上一些前來投效的封建貴族騎兵,王黨軍數量很快超過議會軍。戰爭初期,由於議會內主張與國王妥協的長老派把持軍隊領導權,作戰不堅決且缺乏統一指揮,使議會軍處於被動地位。1642年10月,王黨軍南下,試圖攻取倫敦。議會軍總司令埃塞克斯伯爵率部迎擊,23日與王黨軍在沃里克郡埃奇丘陵首次交戰。雙方各投入兵力7000餘人。戰斗從午後持續到黃昏,難分勝負。翌日,議會軍後撤。29日,王黨軍佔領牛津,11月12日攻佔距倫敦約11公里的布倫特福德,首都告急。次日,4000名倫敦民兵趕來增援議會軍,粉碎國王奪取倫敦的企圖。29日,王黨軍退守牛津,扎營過冬。1643年夏,王黨軍佔領約克郡幾個經濟較發達的城市,並南下進逼林肯郡。在西部和西南部,議會軍接連受挫。7月26日,王黨軍攻佔英國第二大港口布里斯托爾;至年底控制了3/5的國土。但在東部,曼徹斯特伯爵和O.克倫威爾領導的東部聯盟軍1.2萬人在林肯郡的格蘭瑟姆、蓋恩斯伯勒和溫斯比連戰告捷。
1644年,戰爭出現對議會軍有利的形勢。1月,利文伯爵率蘇格蘭盟軍2.1萬人進入英格蘭,配合議會軍解放約克郡大部地區,先後與F.費爾法克斯率領的議會軍和曼徹斯特伯爵率領的東部聯盟軍會師。6月,克倫威爾收復林肯郡大部地區。同時,議會軍開始圍攻約克城,並於7月2日在約克城西北與王黨軍展開內戰以來規模最大的馬斯頓草原之戰。克倫威爾的騎兵大敗王黨軍,扭轉議會軍的被動局面。16日,議會軍攻克約克城,並佔領北部地區。但埃塞克斯伯爵、曼徹斯特伯爵等長老派將領在康沃爾、紐伯里作戰不力,坐失戰機。1645年2月,在克倫威爾為首的獨立派要求下,議會通過改革軍隊制度的《新模範軍法案》,決定組建一支2.2萬人的新模範軍,其中步兵1.44萬人,騎兵7600人。4月,議會通過《自抑法》,解除長老派將軍的職務,任命T.費爾法克斯(F.費爾法克斯之子)為總司令,克倫威爾為副總司令兼騎兵司令。從此,議會軍的領導權完全掌握在獨立派手中。同年6月14日在內斯比之戰中,議會軍殲滅王黨軍主力,取得決定性勝利。1646年6月24日,議會軍攻克王黨軍大本營牛津,查理一世逃到蘇格蘭(後被議會贖回並將其囚禁),第一次內戰結束。
第二次內戰(1648)第一次內戰結束後,由於革命陣營內部各階級、階層的利益不同,長老派控制的議會和軍隊之間發生沖突,軍隊內部獨立派高級軍官和平等派士兵之間也出現嚴重分歧。1647年11月,國王乘機潛逃,於次年2月煽動各地王黨叛亂,再次挑起內戰。大敵當前,獨立派和平等派重新合作,共同鎮壓王黨勢力。戰爭在西部、東南部和北部三個地區展開。5月3日,克倫威爾率精銳部隊近7000人從倫敦向南威爾士進發,24日開始圍攻彭布羅克,但久攻不克,雙方僵持一個多月。7月11日,議會軍用重炮強攻,迫使要塞守軍投降。其間,費爾法克斯和H.艾爾頓率議會軍向肯特郡進軍,先後攻陷梅德斯通、羅切斯特和多佛爾等城市,拔除王黨軍在東南部的最後據點。懾於英國革命對蘇格蘭的影響,蘇格蘭長老派右翼由反對英國國王轉而支持王黨勢力。7月,J.漢密爾頓將軍率蘇格蘭軍隊南下英格蘭。克倫威爾揮師北上迎擊,於8月初攻佔諾丁漢,隨後回師向西突然出現在蘇格蘭軍隊翼側,8月中旬在普雷斯頓之戰中殲滅蘇格蘭軍主力。至8月下旬,蘇格蘭軍被肅清,漢密爾頓被俘,第二次內戰結束。1649年1月,國王查理一世被處死。5月,英國宣布為共和國。
英國內戰是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主要斗爭形式。資產階級、新貴族依靠人民群眾推翻國王的封建專制統治,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鋪平了道路。戰爭期間,議會軍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尤其經過改革和組建新模範軍後,成為一支目標明確、紀律嚴明、士氣高昂的資產階級革命軍隊。作戰中,議會軍汲取三十年戰爭的經驗,採用線式戰術;重視諸兵種協同,發揮騎兵的機動性和突擊力;步兵和騎兵的密集突擊,尤其是騎兵對敵翼側的突擊對奪取勝利具有決定意義。
由於羊毛價格的上漲,從13世紀就已開始的英國「圈地運動」到16世紀在商品經濟比較發達的東南部地區迅速展開。「圈地運動」的結果是加速了封建農業向資本主義農業的轉變,資本主義農場大量涌現,失去土地的農民成為推動資本主義發展的廉價勞動力。到17世紀初,英國自給自足的封建農業經濟已經瓦解,封建土地經營已轉化為資本主義經營,從封建貴族地主中分化出一個與資本主義有密切聯系的新貴族,成為資產階級革命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農業資本主義發展的同時,工商業也獲得長足發展。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新貴族和資產階級(包括城市中的工商業資本家、手工工場主、行會行東和農村部分農場主)的力量進一步增強,他們要求廢除封建專制,分享政治權利,並產生了反映資產階級要求的思想意識——清教。他們在國會中形成了與專制王權對立的反對派,國會同國王之間的矛盾和斗爭不斷發展。1628年國會通過限制王權的《權利請願書》,重申未經國會批准不得任意征稅,沒有法律依據和法院判決不得任意逮捕任何人。國王查理一世為得到國會撥款勉強批准了《權利請願書》,但當國會抗議國王隨意征稅時,查理一世遂於1629年解散國會。此後十多年間,王權同國會特別是同廣大群眾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化。1640年11月查理一世被迫召開新國會,標志著英國革命的開始。
1642年1月,查理一世離開革命形勢高漲的倫敦,北上約克城組織保王軍隊,准備以武力鎮壓國會派的「叛逆」行為。8月22日,他在諾丁漢樹起了王軍旗幟,宣布討伐國會內的叛亂分子,從而拉開了英國內戰的序幕。
第一次內戰:1642—1647年。1642年10月23日,王軍同國會軍在埃吉山進行了首次大規模交戰。王軍兵力7000多人,國會軍7500人。國會軍兩翼騎兵被王軍騎兵的反擊所打敗,但中路步兵卻打退了王軍步兵的進攻,並將其擊潰,戰斗結果未分勝負。10月29日,王軍攻佔牛津,11月12日攻佔距倫敦7英里的布倫特福,首都告急。4000多名由手工工人、學徒和平民組成的民兵隊伍火速開往前線,國會軍力量大增,迫使王軍放棄進攻倫敦的計劃。1643年,整個軍事形勢對國會軍十分不利。9月,王軍兵分三路進攻倫敦,首都再次告急。倫敦民兵組織4個團同國會軍一起挫敗王軍的進攻,倫敦再次轉危為安。但王軍控制了五分之三的國土,國會派處於被動。
國會軍在內戰初期節節失利,從政治上看主要是由於掌握國會領導權的長老派動搖妥協,不願與國王徹底決裂,滿足於既得利益,無意推翻王權;軍事上主要是由於統帥埃塞克斯等人消極怠戰,缺乏主動進攻精神,軍隊缺乏訓練,素質較差。這時,軍中涌現出了以克倫威爾為代表的一批傑出將領。克倫威爾親自組織「東部聯盟」軍隊1.2萬人,在1643年的東部幾場戰斗中連戰皆捷。
1644年7月初,兩軍在馬斯頓荒原展開了內戰以來首次大規模會戰。2日,王軍魯伯特親王率騎兵迅速佔領整個荒原。國會軍獲悉後立即向荒原挺進。晚上7點左右,國會軍左翼騎兵首先沖下高地直撲敵軍。接著,中路步兵和右翼騎兵也投入戰斗。克倫威爾指揮左翼騎兵很快摧毀了王軍第一、第二線騎兵,魯伯特落荒而逃。一個半小時後,國會軍左翼取得勝利。但是,中路步兵和右翼騎兵遭到王軍步兵和騎兵的猛烈反擊,步步後退,處境危急。克倫威爾此時一舉擊潰王軍右翼騎兵,又集中兵力沖入王軍步兵陣中,王軍潰敗。約晚上10點會戰結束。王軍投入1.5萬人(騎兵7000人),死亡3000多人,被俘1500人。馬斯頓荒原之戰是英國內戰的轉折點,它扭轉了國會軍連連失利的局面,從此掌握了戰爭主動權。同時,這次會戰也是克倫威爾一生的轉折點,他對取得會戰的勝利起了決定性作用,他的部隊從此也以「鐵騎軍」聞名全國。
由於國會軍總司令埃塞克斯等人昏庸無能、消極怠戰,國會中以克倫威爾為首的獨立派十分不滿,1644年12月,國會下院通過《自抑法》,規定議員不得擔任軍職;1645年1月又通過《新模範軍法案》,決定建立一支由國會撥款、騎兵佔三分之一的2.2萬人的新模範軍,任命托馬斯·費爾法克斯為總司令,統一指揮全軍。在費爾法克斯的堅決要求下,作為議員的克倫威爾被任命為副總司令兼騎兵司令。從此,克倫威爾一身二任,在軍隊中代表國會,在國會中代表軍隊,以他為首的獨立派掌握了軍隊的實權。內戰的形勢也大為改觀。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國會軍一改過去被動防守、等待作戰的消極路線,採取主動進攻、迫敵決戰的積極進攻戰略,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軍事勝利。其中以內斯比一戰最為重要。1645年6月14日,雙方在內斯比附近展開決戰。國會軍集中兵力1.4萬人,其中騎兵6500人,王軍則拼湊了7500人,其中騎兵4000人。雙方仍然採取傳統的步兵居中、騎兵兩翼的布陣方法。在克倫威爾的建議下,國會軍為誘使王軍速戰使部隊稍向後撤,王軍立即下令進攻。早上10點30分,王軍全線出擊。魯伯特率騎兵直撲國會軍左翼騎兵,並追擊不止。與此同時,克倫威爾指揮右翼騎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沖向王軍左翼騎兵。
雙方步兵也展開決戰。克倫威爾擊潰王軍左翼,但王軍步兵攻勢迅猛,國會軍步兵被迫撤退。在這關鍵時刻,克倫威爾留一個團繼續追擊王軍左翼殘部外,集中其餘騎兵猛沖王軍步兵側後。王軍遭前後夾攻,頓時大亂,很快潰敗。國王率2000騎兵逃跑。這次決戰,王軍傷亡、被俘5000多人,全部輜重、槍炮、軍火和軍旗包括國王的秘密文件全部落入國會軍手中。在歷時3小時的會戰中,王軍主力遭到毀滅性打擊,從此一蹶不振。到1647年3月,王軍的最後一個據點落入國會軍之手,第一次內戰宣告結束。
第二次內戰:1648年。第一次內戰勝利後,革命陣營內部長老派和獨立派之間的斗爭日益激烈。長老派早在1647年2月就迫使國會通過解散軍隊法案,引起廣大軍官和士兵、群眾的強烈不滿。8月6日,克倫威爾為首的獨立派團結小資產階級激進派別「平等派」,在倫敦群眾的支持下,率軍隊開進首都,許多長老派議員倉皇逃走,獨立派掌握了國會實權。但是,克倫威爾馬上反過來鎮壓了激進的「平等派」。
正當革命陣營發生分裂和斗爭時,查理一世逃出國會軍大本營,勾結長老派和蘇格蘭人,於1648年2月在西南部發動叛亂,第二次內戰爆發。國會軍先後在威爾士和東部平息王黨叛亂,並在1648年8月17日同支持國王的蘇格蘭軍隊進行了著名的普雷斯頓會戰。克倫威爾首先向蘇格蘭軍左側的英國王軍蘭代爾部發起猛攻,經4小時激戰擊潰王軍。克倫威爾乘勝直撲蘇格蘭軍,先將裡布爾河右岸的敵軍擊潰,隨後渡河追擊。18日晨,國會軍在距普雷斯頓15英里處的威根追上蘇格蘭軍,並立即率部插入敵陣,將敵後衛部隊切割成數段,分而殲之。19日,國會軍繼續追殲蘇格蘭軍。克倫威爾同漢密爾頓在沃林頓附近進行了自蘇格蘭軍入侵以來最激烈的戰斗。克倫威爾奪取山隘和默西河上的一座橋梁,蘇格蘭軍退路已斷,大部人馬投降。8月25日,漢密爾頓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向國會軍將領蘭伯特投降。至此,第二次內戰以英國國會軍粉碎蘇格蘭軍和王軍的進攻宣告結束。
英國內戰是英國資產階級在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下同封建專制王權之間的一次大搏鬥。通過戰爭,專制王權被推翻,新貴族和資產階級確立了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統治地位。
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處死刑,2月國會通過決議廢除上院和王權,5月成立共和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乘借內戰勝利的東風發展到了頂點。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英國內戰中資產階級的勝利有許多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力量對比上,國會軍占絕對優勢。國會控制地區是包括倫敦在內的東南部地區。這里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物產富饒,財源充足,及國家五分之四的稅收來自這里。這里還有重要的港口和海軍艦隊,可以截斷國王軍隊與外界的聯系。更重要的是,國會軍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與此相比,國王控制的西部和北部地區經濟落後、人口稀少、財源不足。國會軍主力人數有6000人左右,而王軍主力僅有2000人。
2.革命派適時改組軍隊,採取正確的戰略戰術,扭轉了消極被動的軍事路線,涌現出像克倫威爾這樣的傑出統帥。他擅長騎兵戰術,求戰意識十分強烈,堅決果斷,大膽迂迴,巧妙機動兵力,抓住有利戰機,殲滅敵有生力量,擴大戰果,收復失地。他在幾次決戰中都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3.國會派與專制王權進行的戰爭是進步力量反對落後勢力的正義戰爭,農民、手工工人和城市平民是革命的主力軍。
國會派代表處於上升階段的資產階級,是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代言人。而以國王為首的封建貴族則代表了落後的封建勢力,是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的巨大障礙,因此國會派能獲得廣大民眾的支持。
英國內戰在英國軍事史上佔有突出地位。戰爭中創立的新模範軍是新型的資產階級軍隊,是英國歷史上第一支正規陸軍。它由國家預算撥款,實行統一制服、統一編制、統一紀律、統一指揮。國會頒布的強制募兵制是近代徵兵制的雛形,保證了充足的兵源。克倫威爾以騎兵實施遠途奔襲和成功地使用騎兵橫隊戰術作戰,則是騎兵戰術上的創新。
⑶ 歐洲中世紀末到文藝復興初關於貴族叛變的處理
一般情況下,我說的是一般情況下……
1 皇族,除非遇到暴君倒霉,得掛掉,剩下的皇族叛徒監禁居住的多
2 大貴族 舉族叛亂一般殺一批其他舉族流放,如果只有一個,看當時政治關系了,有的殺,但更多的是監視居住
3 小貴族一般很少有翻身機會,剝奪領地比死還難受
,當然是誰叛剝奪誰,沒領地根本不可能叛。
整體來說歐洲中世紀專制實力弱,加上騎士精神明確要求尊重俘虜,所以叛亂沒那麼嚴重了,除了殺雞儆猴,落得和中國一樣慘的很少。
打字這么多你看著給吧,有啥補充的可以說
⑷ 《巴斯克維爾的獵犬》中提及的英國的大叛亂是在什麼時期
英國的大叛亂指英國1642—1660年的內戰。 英國內戰是十七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即歐洲第一次革命的主要斗爭形式。十七世紀中葉以前,英國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產力與舊的封建主義生產關系發生尖銳矛盾。四十年代初英國革命形勢逐漸形成建立君主專制制度的斯圖亞特王朝國王查理一世推行的反人民的反動政策又激化了這一形勢。為給宮廷和耗費巨大的戰爭籌措款項,國王被迫於1640年召開中斷11年之久的國會,要求撥款。反對派代表佔多數的新國會一年之間就廢除了推行專制制度的全部主要工具,廢黜國王。封建貴族對於剝奪他們權力和特權的政治變革表示不滿,並於1642年8月22日向國會宣戰。到1658年9月克倫威爾去世。此後,在高級軍官和議會之間展開爭奪權力的斗爭,國內政局動盪。駐扎在蘇格蘭的蒙克將軍率軍回到倫敦,並與亡命法國的查理·斯圖亞特達成復辟協議。1660年4月4日查理發表《布雷達宣言》,表示宣言發布後40天之內向國王表示效忠的一切革命參加者,可予寬大赦免。1660年5月查理回到倫敦登位,即查理二世,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⑸ 為什麼13世紀的英國貴族會反對君主
因為貴族已經開始逐步通過農業和畜牧業來獲得財富,所以他們和城市平民的利益一致,國王要額外剝奪貴族階級的財富,所以貴族階層才會出現削弱國王的權力的需求,轉由階層統治對他們更有利益。
兄弟,給點分唄。
13世紀,英國的城市涌現並有所發展,出現了市民階級。在農村中,由於亨利二世時期取消了各封建主騎士的軍役,以納稅代之,從而使封建騎士們致力於經營農業和牧羊業,專心追逐盈利,其經濟勢力日益增大。久而久之,他們的利益便同工商業者的利益日趨一致。這些新興的階級勢力都是納稅的基本群眾,他們已經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
13世紀初,英國在約翰國王統治時代,經常同法國作戰,屢遭失敗,並喪失了許多在法國的領地。另外,這時期約翰國王反對教皇也沒有成功,反而每年需向教皇交納一千鎊貢稅。在約翰統治時代由於連年戰爭和納貢,國庫日益空虛,約翰為了增加收入,橫征暴斂,肆意違反封建貫例,經常額外征服大貴族的捐租,甚而沒收他們的土地。此外,約翰還任意增加城市市民的新稅,因此引起社會各階層的極大憤懣。1215年,在大貴族的領導下,騎士和市民聯合舉行一次大暴動。暴動者包圍了倫敦,迫使約翰於6月15日簽署了著名的《自由大憲章》(Magna Carta)。暴動者在《自由大憲章》中提出了某些保障城市市民的若干權利,初次把市民階層視為一種政治力量。大憲章也給予了自由農民某些法律保障。尤其重要的是大憲章肯定了王國的「大會議」的權力,強調了國王只有取得這個「大會議」的同意才能向封建主徵收額外的臨時稅或附加稅。這說明了「大會議」有決定國王征稅的權力,從而限制了王權,置王權於「大會議」所制定的封建法律約束之下。由此可見,大憲章體現了兩個基本原則:第一,國王必須遵守法律;第二,如果國王違法,臣民有權強迫他遵從。《自由大憲章》所體現的這兩條原則,為後來在英國形成的議會,提供了議會限制王權的理論根據。
1258年,亨利三世為他的兒子謀取西西里的王位,急需籌款。為此他不惜破壞《自由大憲章》,強迫貴族和騎士交納其收入的三分之一作為稅款。於是,以西門德·孟福爾(Simonde Montfort)為首的一些大貴族和騎士與市民聯合,俘虜了亨利三世及其子愛德華。之後以孟福爾為首的貴族集團便成了英國的實際統治者。1265年,孟福爾召集了有產者各階級的聯合代表大會,這次大會打破了先例,不僅邀請大貴族封建主和騎士,也邀請了市民代表參加,這是城市市民代表參加國家召開的政治性會議的開始。
孟福爾貴族集團統治不久,就為擁護國王的另一批貴族推翻。1272年亨利三世之子愛德華即位,在愛德華統治時期,由於連年戰爭,缺乏經費,貴族反對派又有東山再起的危險。在這種內外交困的形勢下,愛德華一世想像孟福爾那樣,召開一個有國王、貴族、騎士和城市富裕市民代表參加的各階層組成的議會,以便解決徵收新稅問題。1295年,愛德華一世召開議會,出席人員共約400多名,其中有大主教、主教、教士、修道院院長、伯爵、男爵、騎士和城鎮市民的代表[3]。從這些代表的成分來看,他們分別代表著社會上的三個階層。第一是貴族(Nobility),第二是教士(Clergy),第三是平民(Commons)。顯而易見,這次議會已不是純粹的封建貴族的「大會議」了,它是封建社會中代表各有產階級的,具有全國規模的一種「等級議會」。此後議會就以1295年這次議會為榜樣經常召開,所以1295年的英國議會被稱之為「模範議會」(Model Parliament)。從1295年議會召開起,議會便成為英國封建國家的一種固定的政治機構,它屬於政治上層建築的一個組成部分。英國因此亦就從「貴族民主制」演變成「等級君主制」的封建國家了。
⑹ 為什麼英國的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會持續近30年
詹姆士二世雖在1688年的光榮革命後被廢黜,但他仍未退出歷史舞台。在法王路易十四的保護和幫助下,至死仍自稱為英蘇愛三國國王,並且發動或參與了數次在英國國內的叛亂。
無論如何,詹姆士黨隨著斯圖亞特王室的父系子孫的絕嗣而衰落。世界各地仍有少量詹姆士黨的團體,支持現任巴伐利亞公爵弗朗茨為「英格蘭和蘇格蘭國王弗朗西斯二世」,盡管公爵本人從未接受此頭銜。並支持擁有中國血統的法國前任地方公爵特雷西其子洛基為英格蘭和蘇格蘭國王洛基一世。
而在1714年,安妮女王駕崩。根據《1701嗣位法》,斯圖亞特家族成千上萬的天主教男嗣無權繼承王位,而新教徒,斯圖亞特家族的女嗣後裔,排名在五十位以外的漢諾威選帝侯喬治一世·路易繼承大不列顛和愛爾蘭的王位,是為英王喬治一世。自此,斯圖亞特王室男性後裔對英國的統治正式終結,女性後裔的統治開始。
斯圖亞特王朝統治全英期間的歷任君主,除了查理二世,與英格蘭國會的關系都很差。詹姆士一世不了解英國議會,看不起掌握較多實權的英國下議院,鼓吹君權神授。而查理一世因國會企圖限制他的權力,而長期不召開國會達11年之久。
1638年發生了蘇格蘭人民起義。查理一世為了籌措軍費,於1640年重召國會。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議員在國會組成了主張限制王權的反對派,與查理一世開始了近2年的斗爭。
⑺ 鎮壓蘇格蘭人起義為什麼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導火線
英國:原因
(1)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新貴族的成長,使他們要求政治上當權,經濟上發展資本主義。
(2)斯圖亞特王朝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的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損害了資產階級、新貴族的利益,激化了社會矛盾。
概況
時間:1640年查理一世重新召開三級會議~1688年詹姆斯二世退位(光榮革命)
根本原因:斯圖特亞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發展,階級矛盾激化。
任務:推翻封建專制統治,發展英國式資本主義。
領導階級:資產階級和新貴族。
雙方代表人物:克倫威爾、查理一世
革命主力:農民、手工業者與城市貧民。
結果:1689年的《權利法案》使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專政
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
(1)導火線:蘇格蘭人民起義
(2)革命戰爭階段
①背景
17世紀中期,英國已經變成擁有廣大殖民地的海上強國。市場擴大了,財富也隨之增加了,同時國內工場手工業也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大大加強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勢力。當時英國的封建經濟基礎瓦解了,但是保護它的上層建築卻不願自動退出歷史舞台,這成為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最大阻礙。也是英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的根本原因之一。
1603年,蘇格蘭國王詹姆士·斯圖亞特繼承了英國王位,開始了斯圖亞特王朝的統治。詹姆士一世登台便鼓吹"君權神授'的說法,聲稱國王是上帝派到人間的最高權威,有無限的權力。他根本不把議會放在眼裡,曾三次解散議會;他不關心英國的海上貿易,不重視建設海軍;這些政策大大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引起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強烈不滿。查理一世繼位後,仍然獨斷專行,由於議會不同意他隨意收稅,他竟多次解散議會,結果形成多年無議會統治的局面。此時的英國,一方面王室生活極度腐化,揮霍無度,國家處在無序之中;另一方面國王徵收各種苛捐雜稅,壓榨勞動人民,大量工人失業,反對封建壓迫的農民要求取消地租,獲得土地,革命運動隨之逐漸蓬勃興起,越演越烈。城市平民和失業的手工業者為生活所迫時常暴動,查理一世的專制統治使英國社會的各種矛盾迅速激化。
②1640-1642年 議會斗爭:資產階級、新貴族控制下的下議會要求限制王權,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查理一世為了籌劃軍費,鎮壓起義,被迫於1640年恢復長期關閉的議會。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聯合起來,利用議會同國王進行斗爭,起草了《大抗議書》,抨擊查理一世暴政,他們要求限制王權,取消國王的專賣權,監督國王和大臣的活動。查理一世拒絕接受《大抗議書》,最終和議會決裂。
③1642-1649年 內戰
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了內戰,組織王軍,向議會軍發起進攻。1643年,克倫威爾前往英格蘭東部,募集了一支主要由自耕農和城市平民組成的騎兵,在馬斯頓荒原戰役(1644.7),納西比戰役(1645)等戰役中屢次擊潰王黨軍。內戰結束後,1649年,查理一世被處死。英吉利共和國時代開始。
④1649-1660年 克倫威爾獨裁時期
年4月30日,克倫威爾發動政變,解散議會。12月16日,他正式宣布自己就任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1649年占)的「護國主」,英吉利共和國時代結束,以克倫威爾的個人軍事獨裁為特色的護國政體時期開始。
1658年,克倫威爾病逝。英國重新進入混亂時期。
(3)1660年,斯圖亞特封建王朝(查理二世)復辟。
(4)1688年,支持議會的輝格黨人與部分托利黨人邀請詹姆士二世的女兒瑪麗和時任荷蘭奧蘭治執政的女婿威廉(後來的瑪麗三世和威廉三世)回國執政,發動宮廷政變,推翻斯圖亞特王朝封建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新貴族的統治,史稱「光榮革命」。
(5)1689年,頒布《權利法案》標志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確立。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人類歷史上資本主義制度對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勝當眾處決查理一世利,為英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掃清了障礙。
(2)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揭開了歐洲和北美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序幕,推動了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3)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出現了長期的政治穩定的局面,為資本主義的順利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4)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開始確立起來。
( 5 )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沒有根本解決政治經濟制度落後性,反而與反動貴族聯合鎮壓英國人民起義。
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
18世紀資本主義在法國部分地區已相當發達,出現許多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廠,個別企業僱傭數千名工人並擁有先進設備。金融資本雄厚。資產階級已成為經濟上最富有的階級,但在政治上仍處於無權地位。農村絕大部分地區保留著封建土地所有制,並實行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由天主教教士組成的第一等級(1st Estate)和貴族組成的第二等級(2nd Estate),是居於統治地位的特權階級。資產階級、農民和城市平民組成第三等級(3rd Estate),處於被統治地位。特權階級的最高代表是波旁王朝國王路易十六(Louis XVI)。18世紀末第三等級同特權階級的矛盾日益加劇。特權階級頑固維護其特權地位。在第三等級中,農民和城市平民是基本群眾,是後來革命中的主力。資產階級則憑借其經濟實力、政治才能和文化知識處於領導地位。
1789年5月由於財政困難國王被迫召集三級會議,路易十六企圖向第三等級徵收新稅,但第三等級紛紛要求限制王權、實行改革。6月,他們依然決定將三級會議改為國民議會。路易十六准備用武力解散議會,巴黎人民於7月14日起義,攻佔了法國象徵封建統治的巴士底獄(The Storming of the Bastille),法國大革命爆發。8月26日制憲會議通過《人權與公民權宣言》(簡稱《人權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Man and the Citizen),確立人權、法制、公民自由和私有財產權等資本主義的基本原則。宣布人與人生來是而且始終是自由的,在權利方面是平等的,財產權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議會還頒布法令廢除貴族制度,取消行會制度,沒收並拍賣教會財產。革命初期,代表大資產階級和自由派貴族利益的君主立憲派(斐揚派)取得政權。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喬裝出逃(參見路易十六齣逃事件),企圖勾結外國力量撲滅革命,中途被識破押回巴黎。廣大群眾要求廢除王政,實行共和,但君主立憲派則主張維持現狀,保留王政。君主立憲派制定了《一七九一年憲法》,召開立法會議,維護君主立憲制,反對革命繼續發展。
第一、二等級和大資產階級的取得了妥協,但和佔法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和城市平民的矛盾依然沒有緩和,相反,人民在斗爭中看到了自己的力量。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再次起義,推翻君主立憲派統治,逮捕路易十六國王。9月21日召開國民公會,次日宣布成立法蘭西共和國。
8月10日巴黎人民起義後,吉倫特派取得政權。9月20日法國軍隊在瓦爾密戰役中打敗外國干涉軍。由普選產生的國民公會於9月21日開幕,9月22日成立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吉倫特派執政期間頒布法令,強迫貴族退還非法佔有的公有土地,將沒收的教會土地分小塊出租或出售給農民,嚴厲打擊拒絕對憲法宣誓的教士和逃亡貴族。1793年1月21日,國民公會經過審判以叛國罪處死路易十六。
吉倫特派把主要力量用於反對以羅伯斯比爾(Robespierre)為首的雅各賓派(The Jacobins)、巴黎公社和巴黎無套褲漢。從1792年秋季起,要求打擊投機商人和限制物價的群眾運動高漲起來。以忿激派為代表的平民革命家要求嚴懲投機商,全面限定生活必需品價格,以恐怖手段打擊敵人。吉倫特派卻頒布法令鎮壓運動。1793年2~3月,以英國為首的歐洲各國組成反法聯盟,加強武裝干涉;國內也發生大規模保王黨叛亂。4月,前線的主要指揮、吉倫特派將領迪穆里埃叛變投敵。在革命處於危急的時刻,巴黎人民於5月31日~6月2日發動第三次起義,推翻吉倫特派的統治,建立起雅各賓派專政。
雅各賓派頒布《雅各賓憲法》,廢除封建所有制,平定吉倫特派叛亂,粉碎歐洲君主國家的武裝干涉;但仍保持反勞工的《列·霞飛法》和《農業工人強迫勞動法》,並鎮壓忿激派和埃貝爾派。
[1][2]但不幸的是,雅各賓派過激和恐怖的政策,也使它走向分裂和內訌,陷於孤立的羅伯斯比爾也末能完全守護住法國革命的成果,而反法同盟一而再地被各歐洲封建君主拼湊起來,它們一輪輪地圍剿法國革命,企圖恢復法國波旁王朝的封建政治。1794年7月27日,雅各賓中被羅鎮壓的右派勢力發動熱月政變,逮捕了羅伯斯比爾和聖鞠斯特,建立熱月黨人統治。這時革命最危急的關頭已過去,熱月黨人成立了新的革命政府--督政府,他們清除了羅伯斯比爾時期的革命恐怖政策和激進措施,建立了資產階級的正常統治,維護了共和政體,在法國國內維護了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
但國外圍剿革命的勢力仍是濁浪滔天,此時,督政府中又一個新的政治明星應運而生,他就是拿破崙,歷史又淘汰了熱月黨人,在「霧月政變」中,年輕的拿破崙(General Napoleon Bonaparle)執政,擔負起了掃盪歐洲封建勢力、最後鞏固大革命成果的重任。
法國的革命力量就是這樣一波一波地行進,一批人完成了特定階段的歷史使命,就被歷史無情地淘汰,如此行進直到革命的成功。這次革命摧毀了法國封建專制制度,促進了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也震撼了歐洲封建體系,推動了歐洲各國革命。
法國革命時間表(1789.5.5~1870.9.4)
一、波旁王朝(843~1791.9){封建君主專制}
1789.5.5 三級會議召開,後改名「制憲會議」{第三等級}
7.14 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爆發】
8月26日 《人權宣言》{君主立憲派:大資、自由派貴族}
1791.9 《1791年憲法》—君主立憲制確立(~1792.9)
1792.8.10 「八月起義」{吉倫特派:工商業資產階級}
9月 瓦爾密村擊退普軍,國民公會宣布成立第一共和國
二、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2.9~1804.12.2)
1793.1 處死路易十六
6.2 雅各賓派掌權{中小資}
秋 羅伯斯比爾為首的公安委員會推行「恐怖政策」
1794.7.27 「熱月革命」{熱月黨人}【法國大革命高潮階段的結束】
1799.11.9 「霧月政變」,拿破崙任第一執政,頒新憲法,建立獨裁統治
1804.3 《法蘭西民法典》(=《拿破崙法典》)
三、法蘭西第一帝國(拿破倫帝國)(1804.12.2~181.4.13,1815.3.20~1815.6.22){資產階級帝制}
1804.12.2 波拿巴·拿破崙加冕,稱拿破崙一世
1812. 兵敗俄國【開始崩潰】
1813.10 兵敗萊比錫【開始瓦解】
1814.3.31 反法盟軍、路易十八進入巴黎
1814.4.拿破崙在巴黎楓丹白露宮簽署退位詔書,此前兩天拿破崙宣布無條件投降。法蘭西第一帝國滅 亡了。拿破崙後被放逐厄爾巴島
1815.3.1. 拿破崙登陸法國
3.20. 拿破崙重登皇位
6.18. 滑鐵盧兵敗
6.22. 拿破崙退位,不久被流放聖赫勒拿島【第一帝國最終覆滅、波旁王朝復辟】
四、波旁王朝復辟(1815.6.22~1830.7.29){封建統治}
路易十八世頒《大憲章》
1824. 查理十世繼位
1830.7 查理十世簽《七月赦令》【導火線】
7.27 「七月革命」(~7.29「光榮的三日」){大資}
五、七月王朝(1830.7.29~1848.2.24){君主立憲制,大資政權}
1830.7.29. 路易·菲利浦被推上王位,三色旗為國旗
1831.&1834. 里昂工人起義
1847. 歐洲農業歉收
1848.2.22~24.「二月革命」{中小資+工人}
六、法蘭西第二共和國(1848.2.24~1852.11){小資}
1848.6. 「六月革命」失敗{工人}
12月 路易·拿破崙·波拿巴成為第一位普選產生的總統
1849. 秩序黨在議會選舉中大勝
1851. 波拿巴發動軍事政變,解散議會,開始獨裁
1852 初 頒布新憲法
七、法蘭西第二帝國(1852.11~1870.9.4){資本主義專制統治}
1852.11路易·拿破崙· 波拿巴登基稱帝,稱「拿破崙三世」。經濟繁榮,政治脆弱
1870.7. 普法戰爭爆發
9.2. 法降於色當
八、法蘭西第三共和國(1870.9.4~1940.)
1870.9.4. 共和派在市政大廳宣布廢黜波拿巴家族,建立共和國
1875. 憲法修正案確認共和制【法國共和政體最終確立】
1877. 共和派在議會選舉中獲勝
1878. 國歌《馬賽曲》,國慶7.14.
美國獨立戰爭(The American Revolution),也稱「北美獨立戰爭」。指1775年波士頓人民在美國萊剋星頓與英軍交戰拉開獨立戰序幕到1783年英軍在法國簽訂《巴黎條約》投降的戰爭。美國獨立戰爭既是一次民族獨立戰爭,又是一次資產階級革命。
17世紀初期,英國人開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殖民地。一百多年後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已有13個。這些殖民地的居民除英國移民和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外,還有來自歐洲其他國家的人以及非洲來的黑人奴隸。每個殖民地都由英國派來的總督統治。這時的殖民地已經開發了大量的種植園,建立了紡織、煉鐵、采礦等多種工業,經濟比較繁榮。
英國政府為了增加財政收入,不斷增加殖民地的稅收,對殖民地進行蠻橫的壓榨和殘酷的剝削。1765年,英國人又想出個新花樣:印花稅。他們規定,一切公文、契約合同,執照、報紙、雜志、廣告、單據、遺囑,都必須貼上印花稅票,才能生效可流通。這激起殖民地人民極大的憤怒,於是,「自由之子」、「通訊委員會」等秘密反英組織相繼出現,各地都發生了反英事件,抵制英貨、趕走稅吏、焚燒稅票、武裝反抗等等。這一切引起了英國政府的恐慌,他們立即派軍隊鎮壓。1770年3月5日,英軍在波士頓向手無寸鐵的市民開槍,當場打死5名市民,打傷了6人,製造了震驚北美的「波士頓慘案」。反英的怒火在殖民地人民心中燃燒,一場爭取獨立和自由的戰火即將在北美大陸上燃燒起來了。事件到此告一段落。
[編輯本段]波士頓傾茶事件
英國政府於1773年頒布《茶稅法》企圖壟斷北美的茶葉生意,他們給予東印度公司在北美傾銷茶葉的專賣權。此舉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強烈反對。12月16日夜晚,「自由之子社」的部分成員化裝成印第安人後,登上三艘停泊在港口的英國運茶船,將船上343箱茶葉統統倒入大海。這就是有名的波士頓傾茶事件(The Poston Tea Party)。
[編輯本段]萊剋星頓的槍聲
1775年4月18-19日,波士頓人民在萊剋星頓上空打響了獨立戰爭的第一槍,萊剋星頓的槍聲拉開了美國獨立戰爭的序幕。列剋星敦的北美民兵
1775年4月,馬薩諸塞總督兼駐軍總司令蓋奇得到一個消息:在距波士頓不遠的康科德鎮上,有「通訊委員會」的一個秘密軍需倉庫。蓋奇立即命令少校史密斯率800名英軍前往搜查。部隊連夜出發了,4月19日凌晨,他們來到了離康科德6英里的小村莊——萊剋星頓。
英軍在黎明前的薄霧中向前行進,經過一夜行軍。他們個個睏倦不堪,呵欠連天。忽然,他們發現村外的草地上站著幾十個村民,正手握長槍嚴陣以待。史密斯知道這些武裝村民就是列剋星敦的民兵,北美大陸殖民地上的居民都叫他們「一分鍾人」,因為他們行動特別迅速,只要一聽到警報,在一分鍾內就能集合起來,立即投入戰斗。讓史密斯吃驚的是,這些民兵為什麼這樣快就知道英軍的行動呢?原來,「通訊委員會」的偵察員早就得到了情報,並立刻在波士頓教堂的頂上掛起一盞紅燈。「通訊委員會」的信使,雕板匠保爾·瑞維爾看到後立即騎馬趕到康科德報警
更好的說明了情況 「射擊!給我沖!」史密斯一看對方只有幾十個人,原來有些緊張的心情馬上放鬆下來。他根本沒把這幾十個衣服破爛的民兵放在眼裡,舉起指揮刀發出了命令。
列剋星敦的民兵立刻還擊,猛烈抵抗英軍的進攻,槍聲震響在列剋星敦上空,傳出很遠很遠。幾分鍾後,槍聲漸漸稀疏,民兵們因為人少,地形不利很快撤離了戰場,分散隱蔽起來。
史密斯初戰告捷,非常得意,指揮士兵直奔康科德。英軍趕到鎮上時,天已大亮,旭日東升了,但街道上卻看不見一個人,家家關門閉戶,顯得冷冷清清,史密斯下令搜查,英軍進入各家翻箱倒櫃,折騰了大半天,什麼也沒找到。原來,民兵早已把倉庫轉移,「通訊委員會」的領導人也隱蔽起來了。
「撤!」史密斯覺得情況有些不妙,連忙下令撤退。這時,鎮外喊殺聲、槍聲陡然大作,附近各村鎮的民兵已得到消息,從四面八方向康科德趕來。包圍了正在撤退的英軍。他們埋伏在籬笆後邊、灌木叢中、房屋頂上、街道拐角處向英軍射擊。英軍一批又一批倒在地上,而當英軍舉槍還擊時卻連民兵的影子也找不到。英軍一路向波士頓方向退卻,沿途遭到民兵的不斷襲擊,狼狽不堪。
戰斗一直持續到黃昏,最後還是從波士頓開來的一支援軍,才把史密斯等人救了出去。
這一仗,英軍死傷247人,民兵犧牲了幾十人,剩下的英軍彈葯耗盡,回想起來也是心有餘悸,他們第一次嘗到殖民地人民鐵拳的滋味。有個士兵說:「我48小時沒吃一點東西,帽子被打掉了3次,2顆子彈穿透上衣。我的刺刀也被人打掉了。」
萊剋星頓的槍聲震動了大西洋沿岸的13個殖民地。美國獨立戰爭從此開始。
為了聯合抗英,北美第二次大陸會議於6月14日決定,建立各殖民地聯合武裝力量即大陸軍,任命華盛頓為總司令。10月13日,又決定建立大陸艦隊。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告美利堅合眾國誕生。戰爭初期,雙方力量相差懸殊。英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國家,擁有世界第一流的海軍,駐北美英軍約3萬人,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北美殖民地人口僅300萬,兵力不足,裝備落後,缺乏訓練。但是,戰爭的正義性和進步性左右了戰爭的進程和結局。
[編輯本段]進程
這次戰爭可分為三個階段。北美獨立戰爭主題油畫
1775~1778年為戰爭的第一階段,為戰略防禦階段,主戰場在北部,英軍占據優勢。
戰爭開始後,英軍主動進攻,企圖迅速撲滅殖民地的革命烈火。其總的戰略是:海軍控制北美東部沿海,以陸軍分別從加拿大和紐約南北對進,打通向普蘭湖、哈得孫河谷一線,以孤立反英最堅決的新英格蘭諸殖民地,然後將其他殖民地各個擊破。大陸軍因力量薄弱,除戰爭初期遠征一次加拿大外,基本上處於守勢,採取待機破敵,爭取外援的方針。1775年5月,各殖民地民兵主動進攻,並圍困波士頓。6月17日,殖民地民兵在波士頓外圍邦克山戰斗中首戰告捷,殲滅英軍1000人。1776年3月,威廉·豪指揮的英軍被迫從波士頓撤至哈利法克斯待援。8月底,豪率英軍3.2萬人,在海軍艦隊配合下進攻紐約。華盛頓率1.9萬人與英軍打陣地戰,結果損失慘重,被迫於11月率余部5000人撤往新澤西,英軍佔領紐約。當年聖誕節前夕和新年之夜,華盛頓利用英軍疏於戒備之機,奇襲特倫頓和普林斯頓得手,俘敵近千人,士氣大振。1777年夏,約翰·伯戈因率7000英軍從加拿大南下,企圖與豪會師。但豪未按計劃北上,反而率軍1.8萬南下,於9月奪取了大陸會議的所在地費城。伯戈因孤軍深入,行至薩拉托加地域時,遭到1.2萬美軍和游擊隊的圍攻,5000英軍被迫於10月17日向美軍投降。薩拉托加戰役成了這場戰爭的轉折點,促使法國、西班牙、荷蘭先後對英宣戰。1778年2月法美簽訂軍事同盟條約,法國正式承認美國。1778年6月法英開戰,西班牙也於1779年6月對英作戰。俄國於1780年聯合普魯士、荷蘭、丹麥、瑞典等國組成「武裝中立同盟」,打破英國的海上封鎖。1780年12月荷蘭進一步加入法國方面對英作戰。北美獨立戰爭擴大為遍及歐、亞、美三大洲的國際性反英戰爭,英國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形勢的變化,迫使英軍於1778年6月放棄費城,決心退守紐約。隨之,北部戰爭便出現了僵持的局面。
1779~1781年為戰爭的第二階段,以薩拉托加大捷為標志,進入戰略相持階段,主戰場轉到南部,美軍以弱勝強。
英軍新任統帥柯林頓上任後,利用南部「效忠派」較多和靠近西印度群島的有利條件,調兵遣將,決心將英軍主力轉移到南部,企圖對美南部諸州各個擊破,並依託沿海基地和紐約遏制北部。北美大陸軍則力圖與法國陸海軍配合,控制沿海基地,同時積極開展游擊戰,打破英軍的計劃。1778年底,英軍攻取喬治亞州首府薩凡納,揭開了在南方發動強大攻勢的序幕。1779年秋,南方美軍司令林肯會同德斯坦指揮的法國艦隊進攻南部英軍主要基地薩凡納,受挫。1780年春,柯林頓率領1.4萬英軍對查爾斯頓實施陸、海兩麵包圍,迫使林肯部5000餘人投降,並繳獲軍艦4艘,使美軍遭受了整個戰爭中最大的一次損失。事後,柯林頓率英軍一部回師紐約,留下康沃利斯指揮7000英軍控制南方陸地和沿海。這就為南部民兵游擊隊活動提供了方便。大陸會議委派格林為南方美軍司令,諧同摩根到南方開展游擊戰,先後於1781年1月和3月,在考彭斯和吉爾福德等地大勝英軍,迫使英軍從內地向沿海撤退。格林乘勢揮師南下,在民兵游擊隊配合下,拔除英軍據點,收復了除薩凡納和吉爾斯頓之外的南部國土。
從1781年4月-1783年9月,為戰略反攻階段。
1781年8月,康沃利斯率7000名英軍退守弗吉尼亞半島頂端的約克敦。此時在整個北美戰場英軍主要收縮於紐約和約克敦兩點上。1781年8月,華盛頓親率法美聯軍秘密南下弗吉尼亞,與此同時,德格拉斯率領的法國艦隊也抵達約克敦城外海面,擊敗了來援英艦,完全控制了戰區制海權。9月28日,1.7萬名法美聯軍從陸海兩面完成了對約克敦的包圍。
在聯軍炮火的猛烈轟擊之下,康沃利斯走投無路,於1781年10月17日即伯戈因投降的第四個周年紀念日,請求進行投降談判。10月19日,8000名英軍走出約克敦,當服裝整齊的紅衫軍走過衣衫襤褸的美軍面前一一放下武器時,軍樂隊奏響了《地覆天翻,世界倒轉過來了》的著名樂章。
約克敦戰役後,除了海上尚有幾次交戰和陸上的零星戰斗外,北美大陸戰事已基本停止。1782年11月30日,英美簽署《巴黎和約》草案,1783年9月3日,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
⑻ 19世紀英國沒有大的革命,為什麼貴族在經濟上突然沒落了
先說結論:英國貴族在19世紀的沒落並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在資產階級革命後,土地貴族在各方面力量均敵不過資產階級,在斗爭中失敗所得到的結果。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發生在17世紀,推翻了君主專制,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國家,但革命並不徹底,英國的土地貴族在國家政權中仍佔有相當的地位,擁有不小的權力。然而,土地貴族的權力與其在當時的經濟地位是不相稱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他們終將會被代表更先進生產力的資產階級擊敗。
《穀物法》損害了新興的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利益來成全地主階級,遭到激烈反對。全英國各地興起了反穀物法運動,建立了反穀物法同盟。經過長期的、激烈的斗爭,在經濟上居於優勢地位的同盟最終於1846年成功廢除了穀物法。穀物法的廢除沉重打擊了土地貴族在議會中的勢力,表明資本成為了國家的最高權力。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反穀物法的斗爭中,當資產階級發現本來與他們站在一邊的無產階級不僅要求廢除穀物法,還要求更多的工人權利,更高的工資以及實現《人民憲章》時,他們立即調轉槍口鎮壓了無產階級。這實際上也表明,雖然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在對貴族的斗爭中有共同利益,但雙方的矛盾也是不可調和的。
⑼ 歐洲歷史上有沒有軍隊叛亂的歷史事件原因是什麼
怎麼可能沒有呢!
從古羅馬到歐洲近代,都有軍隊叛亂。
比如說英、法資本主義國家建立時期就有過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7世紀,斯圖亞特王朝統治英國。國王查理一世因為宣傳「軍權神授」,經常觸犯資產階級的利益;又實行宗教專職,迫害「清教徒(是英國的一批要求『純潔』國教的教徒)」。所以在1640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
這次運動的主要人物是克倫威爾,他就是清教徒,而且是地區的最高軍官,在內戰中,他代表清教徒獲勝,從而在1649年開始軍事獨裁。
再到18世紀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拿破崙不就是個軍閥么,他兵變在歷史上也是進步意義的。
拿破崙是要清除雅各賓派的恐怖政策和對抗外國的侵略,在1799年11月,他發動「霧月政變」,掌握政權。1804年12月,加冕稱帝。
……多著
⑽ 誰能解釋歷史上英國的紅白玫瑰之爭
歷史上英國的紅白玫瑰之爭具體是這樣的,1337年至1453年間,英國和法國斷續進行了長達百年的戰爭。在這百年戰爭中,英 國的各封建貴族都建立有自己的武裝。這種武裝力量體制同外敵作戰也許還管用,但對 於維護內部政權來說不啻是一種禍根。在這百年戰爭之後,英國內部各封建貴族利用自 己手中握有的武裝蠢蠢欲動,企圖掌握國家的最高統治權。經過一番分化組合,貴族分 為兩個集團,分別參加到金雀花王朝後裔的兩個王室家族內部的斗爭。其中,以蘭開斯 特家族為一方,以紅薔薇為標志;以約克家族為另一方,以白薔薇為標志。這兩個封建 集團之間為爭奪王位繼承權進行了長達30多年的自相殘殺。由於這次戰爭以薔薇為標志, 所以稱為「薔薇戰爭」。薔薇又名玫瑰,所以也叫「紅白玫瑰戰爭」。
1327—1377年是英國歷史上金雀花王朝愛德華三世在位時期。1376年長子愛德華死 後,王位幾經更替,傳位於亨利六世。 在百年戰爭中,英國遭到慘敗,這不僅引起農民而且也引起富裕市民和新興中小貴 族的不滿,因而爆發了農民起義。
起義軍處死了一批罪大惡極的貪官污吏,嚇壞了新興中小貴族和富裕市民,他們寄 希望於改朝換代,因而支持約克家族奪取政權。1455年,亨利六世患病,約克家族的理 查公爵被宣布為攝政王。蘭開斯特家族對此不能容忍,依靠西北部大封建主的支持,廢 除攝政,雙方的長期混戰從此開始。
1455年5月,亨利六世下令在萊斯特召開咨議會。約克公爵以自己赴會安全無保證 為理由,率領他的內侄、驍勇善戰的沃里克伯爵及數千名軍隊隨同前往。亨利六世在王 後瑪格利特和執掌朝廷大權的薩姆塞特公爵的支持下,也率領一小股武裝赴會。5月22 日,雙方在聖阿爾朋斯鎮附近相遇。約克公爵於上午10時下令向搶先佔據小鎮的亨利六 世軍隊發起進攻。經數次沖鋒,亨利六世的軍隊招架不住,吃了敗仗,死亡約100人, 亨利六世中箭負傷,藏在一個皮匠家中,戰斗結束後被搜出抓獲。
1460年7月10日,雙方在北安普頓發生第二次戰斗。戰斗中又是沃里克伯爵率軍打 敗了蘭開斯特軍隊,隨軍的亨利六世再次被抓住。這兩次勝利沖昏了約克公爵的頭腦, 他未與親信貴族磋商就提出了王位要求,迫使亨利六世宣布他為攝政和王位繼承人,這 就意味著亨利六世的幼子失去了王位繼承權。王後瑪格利特聞訊大怒,她從蘇格蘭借到 一支人馬,集合了追隨蘭開斯特家族的軍隊,在約克公爵的領地騷亂。約克公爵匆忙湊 合一支幾百人的隊伍,前去征剿,由於輕敵冒進,被包圍在威克菲爾德城。12月30日, 在內外夾攻下的約克軍四散逃跑,約克公爵及其次子愛德蒙被殺死,約克公爵的首級還 被懸掛在約克城上示眾,並扣上紙糊的王冠,用以譏諷。
但約克公爵19歲的長子愛德華於1461年2月26日進入倫敦。3月4日,他在沃里克伯 爵和倫敦上層市民的支持下自立為王,稱愛德華四世。他知道瑪格利特決不肯罷休,遂 在一些大城市召集到一支部隊,向北進發,去打瑪格利特。
1461年3月29日,雙方在約克城附近展開決戰。蘭開斯特軍隊有2.2萬餘人,遠遠 超過了約克軍。當時蘭開斯特軍隊處於逆風之中,撲面的風雪打得他們睜不開眼睛,射 出的箭也發揮不出威力。而約克軍隊則借強勁的風力增加了發射弓箭的射程,並蜂擁沖 上山坡,使蘭開斯特軍隊損失慘重。
蘭開斯特軍隊為扭轉被動的防守局面,決定向山下的敵人發動反攻,雙方一直激戰 到傍晚,仍然難分勝負。這時,約克軍隊的後續部隊趕到,這支生力軍向蘭開斯特軍隊 未設屏障的一側發動進攻。蘭開斯特軍隊抵擋不住,被迫退潰。約克軍隊一直追殺到深 夜。瑪格利特帶著亨利六世和少數隨從倉皇逃亡蘇格蘭。 這次戰役的勝利使愛德華四世的王位暫時得以鞏固。 1465年,亨利六世再次被俘,被囚禁在倫敦塔中,瑪格利特只好攜幼子逃往法國。
玫瑰戰爭中這幾次大戰役,都使用當時特有的戰法,即雙方騎士乘馬或徒步進行單 個分散的搏鬥。通過交戰,雙方共損失5.5萬人以上,半數貴族和幾乎全部封建諸侯都 死掉了。
在以後的戰爭過程中,約克派內部矛盾激化起來,最高統治權幾度易手,集中表現 在愛德華四世和沃里克伯爵的斗爭上。愛德華四世趁沃里克不在倫敦之際,召集一支部 隊離開倫敦北行,他一面鎮壓北方叛亂,一面迅速擴軍。沃里克在愛德華的大軍面前不 得不逃亡,投靠法王路易十一。不久,沃里克在路易十一支持下,卷土重來,打回英國。 這回輪到愛德華四世逃亡,他逃到尼德蘭,依附於他妹夫勃艮第公爵查理。
1471年3月12日,愛德華四世利用英國人對沃里克普遍反感的情緒,親率軍隊與沃 里克在倫敦以北的巴恩特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