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用史實說明歐洲國家是如何通過殖民擴張尋求霸權的
英國通過田地運動和海外殖民掠奪及販賣黑人奴隸,擴大了資本原始積累,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增強了國家經濟實力,為了爭奪殖民霸權,1588年英國擊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開始建立海上霸權,並積極加入海外殖民擴張活動中。17世紀下半期經過三次英荷戰爭,打敗了「海上馬車夫」,摧毀了荷蘭的殖民優勢。為爭奪歐洲霸權和世界殖民霸權,18世紀,英法在歐洲發生了多次戰爭,七年戰爭擊敗了法國,英國由此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地位。④優越的地理位置:英國是一個島國,地處大西洋沿岸。新航路開辟後,歐洲商業中心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國位於世界貿易中心,便於經濟貿易和海外冒險,有較強的海洋意識和海上優勢~
B. 英國是怎麼崛起的
英國崛起的原因是綜合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從英國歷史發展角度來看,其能成為「日不落帝國」的原因大致可分為內部原因與外部原因兩部分:
部分內部原因:
1、完成了基本的原始積累:圈地運動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次海外掠奪和貿易也是原始積累的重要途徑,以及殖民戰爭等都是其完成原始積累的原因。
2、制度的改革: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以及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積極發展對外的貿易,使倫敦,利物浦成了繁榮的港口城市。
3、工業革命的推動: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首先完成有許多科學發現和發明,如蒸汽機等。
4、重視教育:二百多年來,英國的各類學校和大專院校隨著該國舉世矚目的技術、工業和金融革命而發展起來。但是,其世界一流的教育歷史更為悠久,可追溯到12世紀牛津大學(1185)和劍橋大學(1209)成立的時代。
部分外部原因:
1、擁有強大的制海權:1588年,英國戰勝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在攫取世界海洋霸權上邁出第一步。其後,利用其優勢的地理位置與強大的海軍控制了海上運輸貿易。
2、不斷擴張殖民地:英國的殖民地在19世紀猛烈擴張。1801年合並愛爾蘭,英國的正式名稱成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對亞洲的侵略繼續擴大。
(2)英國如何用海外擴張來強大自己擴展閱讀:
英國本土位於歐洲大陸西北面的不列顛群島,被北海、英吉利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包圍。18世紀至20世紀初期英國統治的領土跨越全球七大洲,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和第一大殖民帝國,其殖民地面積等於本土的111倍, 號稱日不落帝國。
英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取得了勝利,但國力嚴重受損,於20世紀下半葉大英帝國解體。
C. 揭秘北美獨立之後,英國海外殖民擴張勢頭不減的奧妙是什麼
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新君主制度是英國人先跨出歐洲走向海外的。作為從事殖民擴張奠定了政治基礎。在原始積累初期,中商主義已經成為了專制君主。推行政治的原則。這個原則奠定了英國從弱小走向強大的基礎。總是因為這種官方的認可,殖民擴張的行為才順利的進行
宗教的傳播,宗教改革開始讓不服從國教的新教徒遷居國外,推動了海外殖民活動的展開,對殖民擴張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很多探險者都帶有「把上帝福音和宗教理想傳播到新土地上」的思想,為殖民行為蓋上了神聖的光環。在這種幌子下,增加殖民擴張的合理性。英國也因為殖民擴張率先進入了現在化。
D. 英國是怎麼強大起來的是當海盜嗎
英國
United Kingdom
歐洲西部島國。全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面積24.41萬平方千米。人口5820萬(1993)。其中83%的人口集中在英格蘭。官方語言為英語,威爾士約1/4人口講威爾士語。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首都倫敦。
地理 英國由大不列顛島(包括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愛爾蘭島東北部和一些小島組成。西北瀕大西洋;東部隔北海、多佛爾海峽、英吉利海峽與歐洲大陸相望;大不列顛島南部西側,隔愛爾蘭海和聖喬治海峽,與愛爾蘭相望。總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主要山脈有奔寧山脈和格蘭扁山脈;格蘭扁山脈的主峰本尼維斯山海拔1344米,為全國最高點。主要河流有塞文河和泰晤士河。屬溫帶海洋性氣候 ,終年溫和濕潤。長年多雨霧,秋冬尤甚。
歷史 約公元前 700年以後 ,歐洲西部的克爾特人移入不列顛群島 。公元1世紀羅馬人佔領了英格蘭東南部,在倫敦築起了城堡。5世紀起 ,北歐部族紛紛入侵 ,有盎格魯人、撒克遜人、朱特人,並在此定居 。7 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合並成7個王國 ,彼此角逐達200 年之久 ;其間北歐海盜屢屢入侵 。827 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並於1016~1042年淪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後經英王短期統治,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蘭 ,稱威廉一 世 。1215 年約翰王被迫簽署《自由大憲章》,王權遭到抑制。1337~1453年英法進行百年戰爭,英國先勝後敗。伊麗莎白一世時期(1558~1603)於 1588年擊潰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進行了一系列殖民擴張 。1640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 ;1642年發生保王黨和議會黨人之間的內戰。1649年 5月 19 日宣布為共和國。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1668 年發生了「 光榮革命」 ,奠定了君主立憲制的基礎。18世紀後半 葉至19世紀前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 。1914 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 ,為世界第一殖民帝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落。1931年被迫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殖民體系開始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損失慘重。戰後經濟實力削弱,政治地位隨之下降;在世界反帝反殖、民族解放運動的沖擊下,英帝國殖民體系逐步瓦解。現維持著鬆散的英聯邦體系。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直由英國保守黨和英國工黨輪流執政。1979年5月,保守黨的撒切爾夫人成為英國第一位女首相。在1983年和1987年大選中保守黨連勝。1990年11月,J.梅傑當選為保守黨領袖並成為英國首相。1992年以梅傑為首的保守黨第四次蟬聯執政。1997 年 5月 ,工黨領袖T.布萊爾出任首相。1998年4月10日,英國、愛爾蘭與北愛爾蘭有關各方達成北愛爾蘭和平協議。
政治 英國迄今無成文憲法,它以歷來涉及國家根本問題的慣例、傳統、宣言、法案等作為行憲准則,主要有《自由大憲章》、《人身保護法》、權利法案、議會法以及歷次修改的選舉法、市自治法、郡議會法等。政體為君主立憲制。國王是國家元首 、武裝部隊總司令 、英國國教和世俗領袖,形式上有權任免首相、大臣、高級法官和各屬地的總督,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等。但實權在內閣。在位君主為女王伊麗莎白二世,1952年2 月6日登基。
英國議會由國王(女王)、上院和下院組成。上院亦稱貴族院,由王室後裔、世襲貴族、新封貴族、上訴法院法官和教會大主教、主教組成。上院議長麥凱勛爵。下院亦稱平民院,1997年5月選舉產生的下院 ,議長為貝蒂·布斯羅伊德。英國內閣由首相 、樞密大臣和重要大臣組成。1997年5月組成的內閣,由工黨的布萊爾為首相。英國的主要政黨有:①保守黨 。前身為 1679 年成立的托利黨 ,1833 年改用現名。②工黨 ,1900年成立 ,原名勞工代表委員會 ,1906年改用現名。③社會自由民主黨。1988年3月由原自由黨和社會民主黨內支持同自由黨合並的多數派組成。其他政黨還有民主左翼、英國共產黨新黨、綠黨。
經濟 英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在西方國家中名列第五。自1981年下半年到1989年底,經濟持續8年低速增長,通貨膨脹率一度明顯下降,失業現象有所緩和。但貿易逆差不斷擴大。1990年下半年經濟進入衰退,出現經濟增長乏力,固定投資下降,工業產量出現負增長,失業上升。這次衰退是戰後最長的一次。1993年初經濟開始復甦,但勢頭微弱,年底漸趨穩定 。1992年國民生產總值3485億英鎊(以1985年不變價格計算 ) 。貨幣單位英鎊 ;匯率為1英鎊兌1.502美元(1993年平均匯率)。
英國是歐共體中能源最豐富的國家。主要有石油、天然氣和煤 ,為世界第六大產油國 。森林覆蓋面積 227 萬公頃。英國的紡織、采礦、冶金、機械等傳統工業日趨落後,產品缺乏競爭力,亟須更新改造。航空、電子、化工等新興工業較為先進。海底石油開采、信息工程、衛星通信、微電子技術等方面近年有較大發展 。主要工業品有煤 、生鐵 、原油、新聞紙、電力、汽車、合成橡膠等。
英國農業生產水平較高。全國75%的土地用於農業,大部分為私營農場。主要農產品有小麥、大麥、燕麥、馬鈴薯、甜菜等。英國1/3農場專事養殖業,主要牲畜有牛、羊、豬和家禽等。英國是 歐 洲 最 重要的捕魚國之 一 ,可 滿足本國2/3的需求量。
服務業近年來發展較快,地位日顯重要。1993年總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5%,從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72%。旅遊業為英國重要經濟部門之一。主要旅遊點為倫敦、愛丁堡、加的夫、布賴頓、格林尼治、斯特拉福、牛津、劍橋等。
英國交通以陸路為主。鐵路運輸發達。倫敦有相當完備的地鐵網 。1993年6月20日英法海峽隧道貫通。鐵路總長1.65萬千米,公路總長36.23萬千米 ,其中高速公路3147千米。內河航運線總長3750千米。共有大小港口300多個。主要港口為薩侖沃、倫敦 、蒂斯-哈特浦爾 、米爾福德 - 黑文、格里姆斯比-因明翰 、福斯、南安普頓、奧克尼、菲利克斯托、米德維、多佛 、利物浦。年客流量在100萬以上的國際機場有12個,主要為希思羅、蓋茨維克、曼徹斯特、格拉斯哥、伯明翰。北海油田的石油大多通過水下輸油管運回陸地。輸油管道總長1686千米;輸氣管道約5330千米。
英國為世界第五大貿易國。商品和勞務出口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與8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關系。主張多邊的貿易體系和世界貿易的進一步自由化。主要出口機械、汽車、航空設備、電器和電子產品、化工產品、石油等;進口原材料和食品等。最大貿易夥伴為歐共體。1992年同歐共體的貿 易佔英外貿額一半以上 。其次是其他西方國家、北美、經合組織成員國、石油輸出國家、發展中國家、東歐及獨聯體國家。德國是英國最大出口國和進口國。其次是美國。英國的對外投資絕大多數投在發達國家。英國的對外援助國有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幾內亞、馬拉維、莫三比克、尚比亞、烏干達等。外國在英國的投資絕大多數來自發達國家。美國幾乎佔一半。
文化教育 實行5~16歲兒童的義務教育制。國內基本無文盲。中小學分公立和私立,公立學校學生免交學費;私立學校師資條件和設備都較好,但收費高。高等學校有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愛丁堡大學等。主要報刊有《每日快報》、《每日郵報》、《每日鏡報》、《每日星報》、《太陽報》、《泰晤士報》、《衛報》、《每日電訊報》、《觀察家》、《經濟學家》等。英國主要通訊社有路透社、新聞聯合社、交換通訊社。英國廣播事業歷史悠久,業務發達。英國廣播公司創辦於1922年,1936年即播放電視節目。
對外關系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英國國力衰落 ,殖民體系瓦解,英聯邦日趨鬆散。面對戰後形成的兩極體制,英國於 60 年代中期調整其外交國防政策 ,將防務重點放在歐洲。1973年英國參 加 歐 洲共 同體 ,自 此歐洲在英國外交中佔有「優先地位」,但英國也不放棄向美國靠攏,在重大問題上積極支持和配合美國的政策主張。1991年以後,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戰後兩極體 制 的終結 ,英國積極調整外交政策,以圖在新格局中繼續發揮大國作用。
英 國與中國於 1954 年 6 月 17 日達成互派 代辦的協議,1972年3月 13 日兩國簽訂了升格為大使級外交關系的聯合公報。80年代以來,兩國關系有較大發展,高級互 訪不斷增多。1984年12月19日,中英兩國政府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確認中國於1997年7月1日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並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自1992年10月港 督彭定康提出香港政治體制方案以來 ,中英在香港問題上出現分歧,致使兩國關系發生困難。1993年12月15日,港英當局不顧 中方反對,單方面將部分政改方案提交立法局,嚴重 損害了中英關系。兩國簽訂的其他重要協定有:避免雙重征稅和 防止 偷稅漏稅協定,空間合作諒解備忘錄,第二經濟技術合 作協定、促進和互相保護投資協定,關於優惠貸款安排的備 忘錄、中英大氣科技合作備忘錄、1991~1993年中英文化、教育和科技合作交流計劃,新的衛生合作協議等。1992年中英貿易額達19.4億美元。
英國主張加強同西歐的關系,支持歐共體,贊成建立共同體統一大市場,但反對建立超國家的「歐洲聯邦或邦聯」,對歐共體、社會憲章持保留態度。1988年英國與歐共體其他11國的貿易佔英外貿總額的1/2 。1989 年雙方貿易總額為1812.927億美元。1993年8月英國批准馬斯特里赫特條約 。
英國與美國有傳統的合作關系。1979年保守黨上台,兩國關系進一步加強,英視美為主要盟國。冷戰後,特別是柯林頓上台以來,英美特殊關系持續淡化,兩國在一些涉及切身利益的問題上有分歧 。美在英共有駐軍3萬人 ,有10個軍事基地,其中潛艇基地1個,空軍基地9個。
英國同第三世界國家特別是英聯邦國家有著傳統的密切的經濟合作和貿易關系 ,英向 120 多個國 家提供雙邊援助,英在非洲特別是南部非洲 ,仍有重要利益 ,英海外投資的15%在非洲 。英關注東南亞地區的局勢 ,重視東盟的作用。英國同東南亞及中東國家來往明顯增多。
英國歷史
http://..com/question/3695403.html?fr=qrl3
簡述
產業革命即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的標志是蒸汽機的使用。英國人瓦特在已有蒸汽機的基礎上,發明了高效能蒸汽機。19世紀40年代,整個歐洲和美國都普遍使用了蒸汽機。蒸汽機帶動著紡織機、鼓風機、抽水機、磨粉機,造成了紡織、印染、冶金、采礦的迅猛發展,創造了人們以前難以想像的技術奇跡。
意義
蒸汽機的出現和廣泛使用,也推動了其他工業部門的機械化,引起了工程技術上的全面改革。在工業上,導致了機器製造業、鋼鐵工業、運輸工業的蓬勃興起,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工業技術體系;在科學上,促進了熱力學理論的建立。工業革命是一場以技術革命為中心內容的社會變革,在這場變革中,科學技術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造成了社會生產力的巨大進步,第一次凸顯了科學技術的生產力功能。
詳細介紹
http://..com/question/12311070.html?si=1
E. 英國是怎樣利用大陸均勢政策在七年戰爭中崛起的呢
英國之所以能夠成為大英帝國、日不落帝國,與其未雨綢繆,善於准備,長於思考不無關系。它的大陸均勢政策就充分證明了這一個點。那麼,什麼是大陸均勢政策?它又是怎樣讓英國在七年戰爭中崛起的?
1756年,危機爆發,大戰拉開序幕。
然而,在大戰進行當中英國卻掉了鏈子。原本支持普魯士的輝格黨內閣倒台,而新上任的首相不支持普魯士,把對普魯士的援助全部叫停。這樣就讓本遭四國圍毆的普魯士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危險境地。結果普魯士的首都柏林被沙俄攻陷,奧地利從南進攻,佔領了普魯士最大片肥沃的土地。到了1761年底,普魯士內外交困,國力衰竭,幾近亡國,到了國王腓特烈二世曾兩度要自殺的地步。
然而,就在這看似普魯士將要走到盡頭的危險時刻,戲劇的一幕發生了。在1762年1月5日俄國女沙皇去世,而繼任的沙皇彼得三世,是腓特烈的崇拜者。所以立即叫停了對普魯士的軍事行動,轉而結為盟友,這使腓特烈得以喘息。然而,沒有幾個月他的妻子葉卡捷琳娜二世,在情人的幫助下發動政變,葉卡捷琳娜執政了沙俄。
但是錯誤已經釀成,腓特烈二世抓住機會,一舉扭轉了局勢,勝利的天平已經傾向英普,並占據了絕對的上風。最後,七年戰爭以英國和普魯士的巨大勝利而結束。
可是,雖然同是勝利者,但是普魯士和英國比起來那是小巫見大巫,英國才是最大的贏家。
英國的高明之處,就是採取大陸均勢政策,與普魯士結盟,讓形單影只普魯士不孤單,而戰爭打響後一直是審時度勢,並沒有急於加入,而是通過提供大量資金給予普魯士大力支持,以達到牽制住法國等歐洲大陸各國,而自己騰出主要精力用於海外擴張上的目的。並在1759在葡萄牙擊敗了法國艦隊,讓法國海軍實力嚴重受損。
隨後就是大量搶奪法國的殖民地。1758年,英國組織42艘軍艦的龐大艦隊,遠征加拿大。因為法軍參與到歐洲大陸戰場之中,一時難以脫身,加上援軍被英軍攔擊,所以加拿大很快就落入英國手中。接著又揮師南下,佔領了密西西河流域。在印度英法兩軍雖然發生對峙,終因法軍補給缺乏,在1761年法軍投降,至此英國獨佔了印度。
七年戰爭結束後,歐洲各國元氣大傷,無力海外擴張。而實力大增的英國就利用這個空當把自己的觸角伸到了全球的各個角落。到了1800年,英國擁有殖民地面積達1130萬平方公里,成為名符其實的「日不落帝國」。此後的近一個半世紀的時間里,眾多的殖民地讓英國有了雄厚的資金、市場和原材料,使得英國的工業革命得以迅速進行。
戰爭讓昔日霸主的法國財政困難雪上加霜,無奈之下大借外債,提高稅收,導致社會矛盾被激化,農民起義頻發,在1789年爆發了法國大革命。
中國的寓言故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可以很好地解釋英國大陸均勢政策。英國通過結盟次等強國,以對抗歐洲最強國,從而達到歐洲大陸均勢的狀態。而自己卻專注於海上擴張。這次七年戰爭讓英國大陸均勢政策得以很好的表現。通過這七年戰爭,讓歐洲各國國力損失殆盡,英國卻欣欣向榮。而從大陸均勢政策角度看,普魯士無疑是工具和犧牲品。
F. 英國如何通過海軍發展成為海上霸主
英國工業革命的發展促使了其海軍事業的蓬勃發展,兩者相輔相成,也為成為海上霸主奠定了雄厚的基礎。英國所處地理位置也造就了他航海事業和海軍的發展,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英國商船主要依靠結伴航行來抵禦旅途中被劫掠的風險。但是到了17世紀中葉,英國越來注重海上貿易的擴張,保護原材料的進口,英國的國家軍事不斷擴大自己的海軍實力,來達到海上貿易的保護,並為商船保駕護航。
資本發展必定帶了殖民擴張,不斷擴大自己海域,不斷擴大自己領土,想要將所有的物資都占為己有。英國就通過其海軍實力進行了無限的海外擴張,所以成就了其海上霸主的地位。
G. 歐洲殖民擴張時代,英國為何能超越其他國家後來居上
在歐洲殖民擴張時代,英國憑借著它強大的力量征服了遼闊的疆土,因此,英國也被稱為「日不落帝國」。英國之所以能夠超越其他國家後來居上是因為英國有得天獨厚的資源。
三、英國的制度環境
自從英國簽署《大憲章》之後,英國的社會就開始推崇制度的精神。比如說當時英國的羊毛呢非常的好,政府為了保護羊毛呢的發展,於是他們制定了更為嚴格的專利制度,以此保障羊毛呢產業商業壟斷的地位,這也極大地提升了英國的國力和產業力。
所以,英國之所以能夠超越他國,都是一步步地憑借著自己的資源和優勢做到的。
H. 英國如何做到利用海洋優勢快速經濟發展的
英國主要是利用自己有港口的優勢,然後發展海外經濟的便利
I. 錯失新航路開辟之機,英國如何實現彎道超車,成為海上第一強國呢
新航路開辟對於人類來說是一件大事。從全球史觀的角度來說,新航路開辟就是一場“地理大發現”,將世界各大洲聯系成為了一個整體。對於歐洲來說,新航路開辟意味著引領全球的時代到來。
最初的英國僅限於英格蘭一帶,面積十分狹小,但是已經超過了葡萄牙和荷蘭的面積。百年戰爭之後,英法兩國還在持續對抗。法國選擇和蘇格蘭、愛爾蘭等結盟,牽制英國。而英國則和歐陸大陸國家聯合對付法國。法蘇聯盟又刺激了英國統一英倫三島的野心。1536年,英格蘭合並了威爾士,1541年,英國又將愛爾蘭兼並。斯圖亞特王朝建立後,英格蘭和蘇格蘭實際上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統一英倫三島的英國,其面積、人口更有規模,其集權也更加強盛,這是英國能夠參與列國海上角逐的一個基
J. 財政層面的「降維攻擊」!英國殖民擴張時期,是怎麼做到一超獨霸的
英格蘭帝國在不斷的對外擴張後,擊敗了對手,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日不落帝國。不光是光榮革命使英國的性質發生了改變,而且英國當時的財政方面提供了巨大支持,在財政方面實行的降維打擊,有利的將大英帝國帶上一超多強的頂端。
英格蘭銀行的支持。英國在爭霸期間,對外擴張的時候也是又盟友額。普魯士同盟國中包含英國在內,德國和葡萄牙。在面對競爭對手,以法,奧地利為首的歐洲強國。在戰爭中必須要籌集軍隊開銷資金,所以英格蘭中央銀行的建設很契合的滿足了這一點需求。英格蘭中央銀行為普魯士同盟,及英國提供了後援保障支持,是資金的重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