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工業發展怎麼樣

英國工業發展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05-28 08:55:16

『壹』 工業革命後,英國的工業經濟呈現怎樣的發展趨勢,並簡要說明理由

工業革命促進了英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系的轉變。
工業革命引起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使用機器為主的工廠製取代了手工工場,工業經濟得到長足的發展。
工業革命帶來了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轉移,但是,工業化和城市化也產生了新的社會問題。比如:貧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脹,住房擁擠,環境污染等弊端。
理由:工業革命促進力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工具的進步

『貳』 英國的工業革命為什麼能夠這么順利

家庭工廠化 編輯
殖民地掠奪與奴隸貿易,給英國帶來了巨量的外地資源,為工業革命做好了准備。從十六世紀到十九世紀,英國繼續了近三個世紀的圈地運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大批廉價的勞動力。並且,英國過去是以國王名義借債,來彌補宮廷財政運轉的不足。1694年,英格蘭國家銀行的成立,標志著由國王債務制度過渡到國家債務制度,這從另一條渠道為工業革命積累了資金。

英國政府大力開拓海外殖民地,積極實行保護關稅制度,為本國工商業尋找海外市場。與此同時,還把從各個渠道聚斂來的財富,絕大部分都用作生產性投資,以轉換為再生產的資本。而法國卻把資金都用來維持費用浩大的軍隊和宮廷享樂,西班牙更是把海外貿易盤剝來的巨額財富,用來購買國外廉價的商品,結果沖擊了本國的市場。

1800年英國紡織廠
工業革命是以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就是手工工場向大機器工廠的一個飛躍。這個飛躍之所以能夠實現,與手工工場的高度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工場手工業的高度發展是工業革命不可缺少的技術前提。此外,英國為追求更多的利潤,還以滿腔的熱情來關注生產的發展,從而刺激了機器的發明和新科學技術的使用。

早在十五世紀,英國半農半工的農村家庭手工業就非常普遍,最初主要是毛紡織業。這種家庭的毛紡織手工業,後來隨著農民的貧富分化,而發生了改變。很多家庭手工業者變成了為商人進行原料加工的僱傭勞動者。於是,呢絨商人們逐漸把單獨的家庭手工業聯系起來,便形成了毛紡織業的手工工場。這種手工工場有分散的和集中的兩種形式。

在十六世紀時,分散的手工工場佔主要地位。隨著圈地運動而使喪失土地的農民日益增多,由大商人所創辦的集中的手工工場便逐漸發展起來,達到了僱傭一千名以上工人的規模。到十七世紀時,僱傭幾百名工人的手工工場已經非常普遍了。這些手工工場並不限於毛紡織業,在采礦、冶金、制鹽、造紙、玻璃、制硝、啤酒等部門,都建立起很大的手工工場。

英國工場手工業的發展,不僅表現為生產規模的擴大,而且還表現為技術上的巨大進步。英國手工工場在生產技術方面的進步,與歐洲大陸上的大量工匠遷居英國有著密切的關系。在中世紀末期,法國與尼德蘭等國在手工業技術方面,特別是絲織業技術方面,都比英國進步,擁有很多技術熟練的工匠。但是不斷發生宗教戰爭,迫使許多信奉新教的熟練工匠逃亡到英國避難。

尼德蘭人才的流入 編輯
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西班牙鎮壓尼德蘭革命時,也有大批尼德蘭工匠逃往英國,從此以後就在英國東部地區定居下來。當時,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允許這些工匠定居下來,條件是每一戶外來工匠必須負責培養一名英國學徒。這些技術熟練的工匠湧入英國後,對於改良和革新英國的手工業技術,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並且使英國新建了一些過去沒有過的工業部門。英國的染織業、製糖業、陶瓷業的發達,就是同尼德蘭工匠的貢獻分不開的。

在十七世紀以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各種工業部門中,棉紡織業發展得尤其迅速。十八世紀初,運到英國加工的棉花只有一百萬磅,但是,隨著國內外市場的擴大,手工工場的生產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資本家為了追求越來越多的利潤,除了增加工人以擴大生產規模外,迫切希望改革生產技術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紡織業崛起 編輯
1733年,機械師約翰·凱伊發明飛梭。凱伊發明飛梭以後,一個織布工人可以做過去兩個工人的工作,使效率提高了一倍。後來, 凱伊的兒子又加以改進,發明了上下自動的杼箱,使用起來更為方便,織布能力更為提高。由於織布效率提高,出現了極其嚴重的紗荒。

由於棉紗供應不足,出現了紡與織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很長時間沒有得到解決,有些棉布工廠因缺紗而停產。棉紗價格猛烈上漲,接著紡紗工人的工資也提高了。這種情況,對於追逐利潤的資本家來說,是不能忍受的。為了解決棉紗不足的問題,政府也採取了各種措施。1761年,英國「藝術與工業獎勵協會」兩次懸賞,徵求新式紡紗機的發明。

1764年,蘭開夏郡內的詹姆士·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珍妮紡紗機的發明是棉紡織技術上一個巨大的飛躍,使棉紗的產量迅速提高,引起了紡織業的一系列變化,並且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因為棉紗生產成本的減少,也就使布匹的價格隨之降低,從而使布匹的需求量增大,這樣就需要更多的織布工人。

由於織工工資跟著棉布需求量的增長而提高,就使得原來兼營農業的織工逐漸拋棄農業,成為專靠工資收入的工薪階層。同時,珍妮機的使用排擠了舊式紡車,使那些買不起珍妮機的原來從事家庭手工業的紡工也放棄農業,到擁有珍妮機的人那裡去工作,從而成為雇傭工人。紡工和織工放棄的土地就為農業資本家所收買,小自耕農無力與資本主義大農場競爭,他們逐漸受到排擠而破產之後,也就淪落為農業或者工業中的無產者了。

機械化工廠 編輯

1806年煤粉內燃機專利書

1775理查·阿克萊特水力紡紗機仿製品
珍妮紡紗機雖然大大提高了棉紗產量,但紡出的紗不結實,細而易斷。由於珍妮機帶動的沙錠日益增多,卻需要手工來搖轉紡輪,這樣就使人力越來越難以勝任。於是,便需要在質量和動力方面加以改進。1769年,鍾表匠理查·阿克萊特發明了水力紡紗機。這種機器用水力推動,機器上安裝著許多滾軸,旋轉很快,紡出的紗質地堅韌。

由於水力紡紗機體積大,又必須設置在可以利用水力的地方,因此,它就不能像舊式紡車或珍妮機那樣安裝在家庭內,而必須建立廠房,集中工人進行生產。這樣,就為工廠制度的確立奠定了基礎。1771年,理查·阿克萊特建立了第一個棉紡廠,成為最早使用機器生產的工廠主。水力紡紗機紡出的紗線雖然結實,但是很粗糙。因此,還需要繼續進行技術革新,以提高棉紗的質量。

1779年,工人賽米爾·克隆普頓發明了騾機。騾機綜合珍妮紡紗機與水力紡紗機的優點,紡出來的棉紗既結實又精細。此外,還提高了紡紗的效率,最初,騾機帶動二三十個紗錠,後來隨著機器的改進逐漸增加,到十八世紀末,已經有了能夠帶動四百個紗錠的紡紗機了。自從騾機發明與廣泛應用以後,集中從事生產的紡紗工廠迅速增加起來。

棉紗產量的大幅度增加,把織布拋到了後面,於是,紡與織之間又出現新的脫節現象。這種情況下,迫切需要改良織布機。1785年,牧師埃德門特·卡特萊特發明了用水力推動的織布機。但是,這種機器非常呆笨,銷路不廣。後來,經過拉德克利夫、霍洛克斯等人的改進,這種織布機才日益完善,逐漸推廣應用。

1803年,拉德克利夫還發明了一種整布機,霍洛克斯又發明鐵制的織布機器。經過改進的自動織布機,比手工織布提高了四十倍的效率。棉紡織業機器的使用又引發了其他行業的連鎖反應,不久在採煤、冶金等許多工業部門,都陸續有了機器生產。隨著越來越多的工業部門實現了機械化,一個新的課題又擺在人們面前,這就是動力問題。

水燒熱了之後就膨脹為水蒸汽。事實上,這個道理人們在很早就知道了。約在公元前二世紀末,亞歷山大里亞的赫羅,就認識到蒸汽的動力作用。在他的著作中,記載了他曾經製造過一種利用水蒸汽旋轉的玩具。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嘗試過設計一種利用蒸汽開動大炮的圖紙。然而,為了工業的目的把蒸汽用來作為動力的試驗,則是從近代才開始的。[1]

蒸汽機現世 編輯

英國18世紀蒸汽機工廠仿製品

1890年鐵工廠油畫
法國物理學家尼斯·帕旁稱得上是第一個蒸汽力的實驗者,他於1680年在英國試驗成功第一台可以把熱能轉變為機械能的蒸汽泵。但是,帕旁的發明並沒有實際用於工業上。1698年,英國人托瑪斯·塞維利發明了利用蒸汽力而製成的抽水機,但是不夠堅固,經受不住大量蒸汽的壓力,常常破裂。1705年,鐵匠托馬斯·紐科門在塞維利抽水機的基礎上加以改進,製造出了第一台真正可用作動力的蒸汽抽水機。瓦特在格拉斯哥大學擔任製造和修理自然科學儀器的工作時,注意到紐科門式蒸汽機之所以浪費很多熱量和時間,是因為汽缸里既要產生蒸汽,又要注入冷水。1765年春,瓦特終於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在安上一個隔離式冷凝器裝置後,蒸汽不是在汽缸內冷卻凝固,而是讓蒸汽通過一個閥門,進入一個單獨保持冷卻的冷凝器,這樣就不需要降低汽缸的溫度,真空也能夠不斷產生。

1769年,瓦特製成第一台蒸汽機。這一年,瓦特以發明分離冷凝器,獲得他在革新紐可門蒸汽機過程中的第一個專利。但這種蒸汽機仍無法克服紐可門蒸汽機只作往返運動的缺點,不能使蒸汽機變成能帶動各種工作機的原動機。1781年,瓦特研製出一套齒輪聯動裝置,可以將活塞的往返直線運動,轉變為輪軸的旋轉運動,他因此獲得了第二個專利。接著為了進一步提高效率,增大蒸汽機的動力,瓦特對汽缸本身進行了分析與研究。1782年,瓦特試制出一種帶有雙向裝置的新汽缸,把原來的單向汽缸組裝成雙向汽缸,並首次把引入汽缸的蒸汽,由低壓蒸汽改為高壓蒸汽,他也因此取得第三個專利。

1784年,經過再次改進的蒸汽機,不僅能夠適用於各種機械運動,而且還增加了一種自動調節蒸汽機速率的裝置。1785年,一個使用瓦特蒸汽機的紡紗廠建成。很快,蒸汽機在棉紡織業、毛紡織業、采礦業、冶金業、造紙業、印刷業、陶瓷業等工業部門,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瓦特蒸汽機的問世,解決了工業發展中的動力問題。從此以後,只要有煤作為燃料,就可以開動蒸汽機。並且,工廠也是根據需要建立起來,而不再受河流水力的限制。馬克思說:「瓦特的偉大天才表現在1784年4月他所取得的專利的說明書中,他沒有把自己的蒸汽機說成是一種用於特殊目的的發明,而是把它說成是大工業普遍應用的發動機。」[2]

蒸汽機的發明使機械化生產沖破自然條件的限制,是人類社會進入機械化時代的標志,從而大大加速了工業革命的進程。蒸汽機的廣泛利用,出現了發明和使用機器的熱潮,促使工業革命開展起來。英國到處建立起大工廠,那些高聳入雲的煙囪噴出縷縷煙霧,龐大的廠房發出轟鳴,打破了原來中世紀田園生活的恬靜。以此為標志,歷史跨入一個新的時代,人類社會由此進入了蒸汽時代。

煤礦業崛起 編輯

1814年描述用煤發動火車和機械;又用火車和機械開采更多煤的油畫
煤炭可以說是近代工業的食糧,如果沒有煤,就沒有大機器工業的發展,也就沒有工業革命。正因為英國的煤炭儲藏量非常豐富,所以才支撐著英國工業革命的蓬勃發展。在中世紀,由於燒煤使空氣污染,封建統治者嚴厲禁止採煤。然而,由於工業革命的興起,英國對於煤炭的需求擴大,煤炭工業迅速發展。1846年,英國煤炭年產量已經達到四千四百萬噸,成為歐洲乃至全世界第一大產煤國。

隨著工業生產中機器生產逐漸取代手工操作,傳統的手工工場無法適應機器生產的需要,為了更好地進行生產管理,提高效率,資本家開始建造廠房,安置機器,僱用工人集中生產,這樣,一種新興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出現了。工廠成為工業化生產的最主要組織形式,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1840年前後,英國大機器生產已基本取代工場手工業,用機器製造機器的機器製造業也建立起來,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機器的廣泛使用,根本改變了工業的技術面貌,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工業革命造成的生產力大發展,使英國出現了空前的繁榮。

『叄』 英國發展工業有利的地理條件有哪些

有河流流經城市、平原地形、地勢平坦、礦產資源豐富、重工業發達、交通便利、水源豐富、地形平坦、工農業基礎好有利於工業發展。

英國西北部多低山高原,東南部為平原泰晤士河是國內最大的河流。塞文河是英國最長的河流,河長338公里,發源於威爾士中部河道呈半圓形,流經英格蘭中西部,注入布里斯托海峽。

(3)英國工業發展怎麼樣擴展閱讀

英國主要工業有:采礦、冶金、化工、機械、電子、電子儀器、汽車、航空、食品、飲料、煙草、輕紡、造紙、印刷、出版、建築等。

生物制葯、航空和國防是英工業研發的重點,也是英最具創新力和競爭力的行業。同許多發達國家一樣,隨著服務業的不斷發展,英製造業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萎縮,80年代和90年代初兩次經濟衰退加劇了這一態勢。

英製造業中紡織業最不景氣,但電子和光學設備、人造纖維和化工產品,特別是制葯行業仍保持雄厚實力。

『肆』 英國的第二產業相對有所縮減,但第三產業卻有也個很大的發展,這是為什麼

英國把更多的製造業移到國外,而向國外輸出技術或是其他產品。事實上他的經濟收益沒有減少,所以第三產業依然發展迅猛。

第三產業即各類服務或商品。公共服務業,(政治文化業、大型或公辦教育業、大型或公辦醫療業、公辦行政、管理業、公辦金融業、公辦咨詢收費業、聲優動漫製作事務所、公辦客運業、管理人員、科研教育或培訓業、人力資源事務所、大型糧棉油集中購銷業、民族宗教、影視媒體事務所、兵役、)。

(4)英國工業發展怎麼樣擴展閱讀

第二產業是包括各類專業工人和各類工業或產品,如注塑工、操作工、壓鉚工、縫紉工、焊工,是國民經濟中的一個產業部門,與第一產業(直接從自然界獲取產品的物質生產部門,如農業、牧業)、第三產業(從第一、第二產業物質生產活動中衍生出來的提供勞務的部門)相區分,按「三次產業分類法」,第二產業包括采礦業、製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築業等。

發達國家的工業日益向知識技術密集型工業發展,戰後相當一段時間,發達國家以發展資源密集型與資本密集型工業為主,把勞動密集型工業轉移到工資低廉的發展中國家。70年代以來進一步調整產業部門結構,尖端技術工業猛增,比重上升,而資源密集型工業再一次向外轉移。發展中國家多仍以勞動密集型為主,次為資源密集型,而新興的工業化地區,已開始向技術密集型工業轉移。總之這已成為世界工業發展的總趨勢。

戰後世界工業生產地域也發生很大變化,其基本特點是:

工業生產向大型化、系列化和綜合化發展。大型化、系列化是戰後工業分布規模的主導方向。根據地域發展條件,以一二個工業部門為主導,多發展成綜合性聯合生產基地,是工業地域部門結構的特點。

『伍』 英國,中國工業化的特點及其背景

英國工業化的背景:

1500年以後,英國經濟表現出快速向前躍進的勢頭。在18世紀,一系列的發明改變了英國棉紡織業的面貌,並且導致了工廠制度的產生。在這些年裡,其他工業部門也達到了相當先進的水平,而且所有這一切夾在一起,相互作用,使人們在更為廣闊的領域中有可能獲得更大的收益。

通過不斷的改良就構成了工業革命,他們使人類的勞動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增長。18世紀中葉的七年戰爭在英國資本主義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對工業革命的發生和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七年戰爭是英法爭奪霸權尤其是殖民地和海洋統治權的戰爭。

由於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經濟生活的深刻變化,英國資產階級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地要求爭奪殖民地和海上霸權,以便掠奪殖民地,擴大對外貿易,發展國民經濟。戰爭使英國資產階級的這種願望得以實現。

英國工業化的特點:

1、是從棉紡織輕工業開始的。這是因為輕工業投資少,見效快,銷路廣,獲利大。加之,英國的棉紡織工業是新興工業,它受封建行會和習慣勢力的束縛較少,容易使用新技術和新機器,同時英國當時的棉紡織品質量不如印度和中國,為了競爭也迫切需要進行技術革新。

2、是以解決動力問題作為關鍵和重要標志的。從古代至近代,人類社會是以使用什麼樣性質的工具作為代表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如石器時期、銅器時期、鐵器時期等,可是到了近代機器出現以後,則往往是以使用什麼樣性質的動力作為代表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3、是以機器的發明、使用和製造為中心。用機器操作代替手工勞動是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的主要標志,用機器製造機器是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的主要標志。

4、是以本國的發明創造為主,同時也盡量吸收了前人和別國的先進技術。英國是第一個進行工業革命的資本主義國家,可以引進和利用的外國先進技術不多,只能靠本國的發明創造為主,所以它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機器都是英國人自己發明製造的。

中國工業化的背景:

中國近代工業化的總特點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背景下進行的。

中國工業化的特點:

1、近代化不僅受到內部封建保守勢力的頑強抵制,還不斷遭到外部資本主義列強的傾軋、排斥和武力摧殘,發展緩慢,歷經曲折。

2、近代化一開始是由地主階級中的洋務派領導的,官僚買辦階級在中國近代化啟動時期扮演過微妙的角色,資產階級則始終沒有真正掌握過近代化的領導權。

3、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技術、人才和思想的准備不足,它的推動力主要不是來自內部而是來自外部。

(5)英國工業發展怎麼樣擴展閱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基於中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最大國情,充分考慮到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原則,充分考慮到中國人口眾多、人均收入低、後發趕超的農業國的經濟背景,充分考慮到大量的農業人口、典型「二元結構」的社會環境。

充分考慮到計劃經濟體制下重工業優先的發展戰略奠定的一定的工業基礎,遵循了工業化產業演進發展的規律,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的世界經濟發展趨勢,構建了符合市場化規律的經濟激勵機制,適應了工業化和城市化互動協同的發展邏輯。

新中國工業化取得成功的關鍵就在於——將工業化的共性規律與中國的個性化國情進行了有效結合,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

『陸』 英國造船行業的艱難發展,取經於西班牙,成就於海上貿易,如今怎樣

歐洲的造船工藝很大程度上源於阿拉伯帝國的技術輸入,並且在中世紀,歐洲的造船行業甚至不如一些內陸國家。當然這些都是曾經在蒙古帝國統治下的國家,造船工業在歐洲一直是取經於希臘的,可是希臘畢竟是小國並且國力有限。

同一時期的東亞,中國的造船工業卻一直保持領先地位。這主要還是因為周朝的基礎非常不錯,給予了中國一個非常完善的理論基礎,而這些理論基礎同樣也保存完好,直到明代中葉中國的造船工業依舊保持世界第一。可作為近代先驅的歐洲一直到18世紀中葉才有突破性的進展,除了改造帆船以外利用蒸汽機成了取勝的關鍵。

雖然蒸汽機的發明有利於商業發展,並有助於造船業,可是英國在主導貿易的過程中一直屬於世界工廠,即產品輸出國。所以英國通常都生產一些大噸位的商船,而在美國逐漸取代英國成為貿易第一輸出國時,英國開始逐漸將造船工業轉向軍事上,例如大型軍艦以及旅遊業用的輪船等,這些後來的鐵甲型軍艦的衍生品都是英國造船業進步的標志,這也是英國長期保持世界第一海軍的理由之一。

雖然在發展潛艇上英國稍有落後,可是在船舶的製造上,英國始終保持領先地位,直到今天英國也是為數不多能獨立生產船隻螺旋槳的國家。

『柒』 2、工業革命期間,英國有哪些工業和行業產生興起與進步

1733年,機械師凱伊發明了「飛梭」,大大提高了織布的速度,紡紗頓時供不應求。

1765年,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織機」的出現首先在棉紡織業引發了發明機器,進行技術革新的連鎖反應,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

1785年,瓦特製成的改良型蒸汽機的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動力,得到迅速推廣,大大推動了機器的普及和發展。人類社會由此進入了「蒸汽時代」。

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製成的以蒸汽為動力的汽船試航成功。

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了「蒸汽機車」。

1825年,史蒂芬孫親自駕駛著一列托有34節小車廂的火車試車成功。從此人類的交通運輸頁進入一個以蒸汽為動力的時代。

(7)英國工業發展怎麼樣擴展閱讀:

第一次工業革命大大密切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地位,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大范圍的大肆殺戮搶占商品市場,搶占原料產地,奴役當地農民,加劇了當地農民的貧困落後,使得東方從屬於西方。

第一次工業革命在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先進的生產經驗,同時,猛烈地沖擊著舊思想和舊制度,使全世界各國人民覺悟。

『捌』 英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是不是很高

英國的話是一個依靠工業革命發展起來的國家,早些年依靠著工業積累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和工業輸出國,並依靠四處殖民獲取了大量資本原始積累,因此在一戰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倫敦也是當時的工業中心、經濟中心、金融中心,英鎊更是當時的世界貨幣,日不落帝國風頭一時無二。
二戰時期,德國鋼鐵洪流和強大的軍事能力把英國在歐洲的統治力擊碎,在英法聯軍抗德失敗後被迫向美國發出求助申請,而美國經過百年的韜光養晦和一二戰的戰爭橫財在經濟上已不輸英國,又因為其遠離主戰場,因此軍事實力一直都是穩步上升的,所以在軍事和經濟上雙重碾壓老牌資本主義帝國英國。而二戰也被視為英國走上下坡路的一個轉折點。
二戰後,由羅斯福牽頭重新制定世界秩序,廢棄了英鎊為主導的原世界貨幣體系,美元和黃金掛鉤,建立了美元世界貨幣地位。從此倫敦的國際金融城的地位逐漸被紐約所取代。此為英國衰落的第一個表現。
同樣在二戰後,民間環保組織抬頭,大量環保輿論鋪天蓋地,導致老工業國英國壓力倍增,為了應對輿論壓力,英國政府被迫關閉和外遷了很多工廠,曾經完整的工業鏈斷裂,工業強國一去不回。這是英國衰落的第二表現。
後來英國又受美國的影響簽訂了很多不平等條約,曾經的殖民地逐漸騎在了自己的頭上,但是還不得不接受,比如英美不平等的貿易協定、投資協定、貨幣轉換協定等等,導致英國處處受美國掣肘,放在《讓子彈飛》裡面就是「美國的錢如數奉還,各國的錢三七分成」,所以英國現在各項決策都得受美國的影響,基本喪失完全主導權。此為英國第三衰落的表現。
英國政府如今也算是放平任嘲了,國家經濟體系全靠倫敦城的財閥來支撐,導致英國如今的經濟呈現「全國供養倫敦,倫敦供養倫敦城」的情況,所以去英國看看就能看出來,除了幾個核心城市發展的還算可以之外,其他地方比如布里斯托、諾丁漢、埃克塞特等等的周邊城市發展水平很差,不僅4G沒完全普及,現在很多地方連3G信號都不穩定。
——————————————————————————————
總結一下吧:英國是一個老牌資本主義帝國,曾經殖民地遍布五大洲,鼎盛一時,但是受限於國土面積及位置,幾百年來戰爭不斷,但是島內資源又較少,因此工業體系雖然很全面,但是基礎工業發展遠不如高端工業,無法滿足戰時需求,因此才向美蘇提出援助申請。後來英國工業體系崩塌,轉為純依靠金融發展的一個國家,經濟結構較差,經濟發展不穩定,容易受到影響,因此如今的英國算是一個外強中乾的國家了。

『玖』 16世紀以來英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如何

16世紀以來,英國資本主義工商業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除廣泛發展的毛紡織業已成為英國的民族工業外,採煤、冶鐵以及錫、銅等冶煉方面也進入資本主義手工工場階段,有的工場規模很大,擁有幾千名工人。出現了諸如肥皂、火葯、玻璃、造紙等新興的工業部門。對外貿易和海外殖民的發展也很迅速。

閱讀全文

與英國工業發展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在印尼開通移動國際漫遊 瀏覽:785
印度人怎麼換衣服 瀏覽:595
中國象棋怎麼看局 瀏覽:183
英國私人公司如何上市 瀏覽:819
在越南吃什麼面 瀏覽:95
伊朗北部靠近哪個國家 瀏覽:911
人民幣是印尼盾的多少倍 瀏覽:790
印尼的一畝地多少平方米 瀏覽:127
中國民航大學宿舍管理怎麼樣 瀏覽:473
英國做激光多少錢 瀏覽:671
英國護照加急多久 瀏覽:921
英國倫敦7月什麼季節 瀏覽:663
伊朗的一塊金幣是多少錢 瀏覽:629
2013年伊朗發生了什麼 瀏覽:50
二十千越南幣是多少錢 瀏覽:477
中國行政區劃圖是怎麼劃分出來的 瀏覽:507
英國卡如何充值包流量 瀏覽:596
中國什麼是神獸 瀏覽:269
在越南買輛轎車多少錢 瀏覽:670
印度大蝦多少一斤 瀏覽: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