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香港為什麼能成為世界金融地位
有幾個原因吧,一是香港本來就是一個很重要的港口城市,地理位置好,所以是世界上跨國公司最多的地方,而且西方跨國公司在亞太地區的擴展,要求建立靈活和高效率的金融基地,在香港建立的金融機構就很多了,而且競爭力比較大;其次就是我國政府一貫執行維持香港經濟穩定繁榮的方針,提供了很多優惠和安定、寬松的環境,這就增強了跨國銀行對香港的投資信心,條件好,投資的就多了。
你說的英國也是有一定推動作用的,投資環境寬松,政策優惠等都是因為香港體制,要是大陸的體制,投資的環境就沒有這么寬松。
希望能幫到你。
2. 香港為什麼會成為全球的三大金融中心之一
因為香港的發展和內地有關。
紅籌股通常是指在香港注冊, H股是指在香港直接上市的中國國有企業。1992年,香港股市迎來了第一隻紅籌股,招商局下的油漆生產公司海虹集團,這是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中資公司。 1993年,第一家H股青島啤酒也在香港上市。隨著中國鼓勵中資企業向海外擴張,香港股市迎來了紅籌股和H股的熱潮。分析人士指出,從1970年代到1990年代,香港的大中型公司基本上已經上市,甚至將香港股票市場變成了備受批評的房地產市場內地公司在香港上市無疑改變了香港股市的命運。
3. 英國殖民者對香港的災難
請恕我不得不罵人:建議樓上的兩位真假洋人可以撒泡尿把自己淹死,說你是放你娘的臭屁是輕的,你的祖宗會質疑你是否還是中國人。
災難是相對的,不能只看今昔的繁榮昌盛,不要忘記一個多世紀前戰爭失敗被迫割地的恥辱,換成你是一個多世紀前的本土居民,你做何感想?戰爭的傷疤與民族恥辱不是今日的繁榮所能抹平的,況且今日香港的繁榮與中央政府的破格支持是分不開的,即便是在文革動亂或是三年自然災害期間,中央政府對香港的物質支持從沒間斷過,可謂是集全國之力扶一域。
成龍大哥說得好:中國人就是要管;香港人的奴性思維在回歸後表現的愈演愈烈,試問港英政府殖民統治期間,誰敢說港英政府半個不字?敢和港英政府唱對台戲的那一個不是被遞解出境?現在回歸了,國家拿最好的資源扶持香港的發展,反倒是每年的七一都是大遊行,說句不好聽的,對於某些香港人而言,就是些牽著不走打著倒退的貨!
答musicplusasia:
1、所謂名不聊生高事業我只能說你的觀點純屬扯淡;我只相信事實,不認可空談;知道回歸前的港英政府做了些什麼嗎?帶不走的資源消耗掉、拿不走的錢花掉,啟動的包括新機場工程在內的橫跨97的幾大工程使得香港的經濟儲備消耗殆盡還負債累累,面對突如起來的金融危機,若非時任副總理的朱鎔基下令中央財政動用外匯儲備緊急給特區政府下撥1540億元應急資金,從而支持時任財政司長的曾蔭權成功抵禦國際炒家的沖擊,知道那場經濟危機給整個亞洲帶來的什麼嗎?沒有中央政府的支持,那場危機足以把香港打入上世紀80年代初的水平;
10多年之後,當新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時,當08年10月27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了12.7%,並創下1997年以來最大單日百分比跌幅的第二天,正在俄羅斯訪問的溫總理在此站出來聲援特區、表示只要有需要,中央政府隨時准備動用外匯儲備協助托市;
知道什麼是CEPA嗎?知道放開內地20多個城市赴港自由行旅遊的意義嗎?知道有多少港人在內地工作嗎?知道被港人喻為生命線的「三趟快車」物質貨運專列是從那一年開始的跑了多少年的嗎?知道文革和自然災害期間周恩來是如何確保快車的正常營運的嗎?不了解歷史的人不能正確評價今天。
2、敢問你多大?你對八九了解多少?對三年自然災害又了解多少?你去過香港嗎?你走出過國門嗎?你到過任何一個曾經被殖民的國家或地區嗎?
無知者無畏的勇氣固然可嘉,但請不要將你的無知傳播給那些苛求真相的人。你要是想正面辯論我隨時歡迎。
4. 英國統治對香港經濟的影響
首先說明一點,英國統治肯定對香港經濟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但是如果你認為是這一點造成了香港和印度經濟的差別,是不對的。
香港真正的大發展是由於二戰後,其獨特的地理政治位置,使得在朝鮮戰爭和與新中國的貿易中獲得了大量經濟利益。加之外資的大量湧入使得香港在五六十年代迅速成長成為國際性的金融商業中心。
在朝戰以前,雖然香港已獲得了一定發展,但遠遠比不上被譽為「東方巴黎」的上海,以及北方工商業重鎮天津。
正是由於解放戰爭使得香港成為西方列強在我國的最後據點,而戰後美國的極力封鎖又使緊鄰大陸的香港成為唯一的對外窗口,而這個階段的大量走私無疑給香港的發展給予有力支持,當然英國殖民者的開明統治和自由民主的文化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總之,香港的發展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除了殖民影響外,地緣因素,戰爭因素以及政治因素更加重要。
而印度顯然沒有這些條件,更重要的是印度是一個大的國家,而香港只是一個地區,其發展的軌跡和方向截然不同。舉個例子,在印度投資一億元相當於在大海里扔塊石頭,而在香港投資一億元相當於在盆里扔塊石頭。
5. 英國還在覬覦香港
英國覬覦是不可能了,再咋鬧也收不回去了。只是舊宗主的觀念,加上英國在港經營多年,在經濟,社會方面有重 大利益,再加上很多古板的英國 政治家,其實比美國更 反 華(意 識型 態),在這么多 因素結合起來,英國的作為不讓人奇怪。
不驅逐 的原因根據港 人治 港一國兩 制的原則,香港入境處相對 大陸是司 法完 全 獨 立的,大陸無法干涉,為了一國兩制的牌子,台灣 還在那裡,強來大 陸不方便。
等到哪天中國真的富強成為全球NO1,台灣也回歸了,你看他們還敢不敢鬧,那就不會和你客氣了,改制你的 3公 務 員體系,甚至法律,叫不歡迎的人滾蛋,順手的事。
6. 香港那麼小然而卻經濟那麼發達,世界的幾大金融中心之一
香港是很好。但當年英國人為什麼非要佔香港為殖民地,而不去中國西部站一塊地方當殖民地啊。因為香港是中國最適宜發展商業的幾個地方之一(剩下的是台灣和上海)
香港城市很好,生活水平高,人均GDP高,這是因為商業發達。至於香港的科技,完全和大陸沒法比。
香港的今天可以說是上海的明天。但不會是中國的明天。因為中國不可能都按照香港的發展方式來發展。一是條件不允許,二是也不能這樣。
至於說香港比日本好,這我不敢認同。先不說日本在科學技術上領先香港多少。單比較城市GDP總量和人均GDP,生活質量,東京都比香港高。(別說我不愛國,這是事實)
只要對自己的國家有信心,一起努力,我們會有更多香港出現的。
7. 香港給英國帶來了什麼
(1)香港是一個優良的深水港,曾被譽為世界三大天然海港之一,英國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有成為東亞地區優良港口的潛力,不惜以鴉片戰爭來從滿清政府手上奪得此地以便發展其遠東的海上貿易事業,從而展開了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的歷史。1842年至1997年6月30日,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中國。(香港網路)
(2)香港由於英國方面的資金投入在短時間內讓香港從一個當年人口只有五千人的小漁村,演變成今天有「東方之珠」美譽的國際大都會。成為亞洲繁華的大都市,地區及國際金融中心之一。當然英國也應為香港的成功獲得巨大的經融貿易收入。
Pass即使中國成功收回香港但
前任英國外交官說過 傑夫里:香港回歸對英國並非損失
英國在亞洲已經開辟了市場,現在即使把香港給你中國你也要保護市場,我還可以省了在香港的軍事消費而且英國失去了蘇伊士運河,意味著英國在香港已經沒有太多的利益了。
香港不回歸英國在政治上意味著會跟中國產生矛盾,英國可以賣個人情給中國。畢竟中國是世界強國在政治上來說中國對美國有一定的牽製作用。英國可以在這種環境下更好的發展(不讓美國在歐洲獨大、在我看來歐盟就是其實本質上就是對抗美國的一種聯盟)
8. 英國殖民香港後對香港造成了什麼重要影響對香港利大還是弊大
個人認為 是利大弊小
就英國的發展水平來說
在它的影響下 香港也形成了別有特色的一番樣貌。
許多習俗 也都是在英國殖民時期留下來的。
學習了資本主義管理制度 完善的體系。
在經濟方面著重體現了出來。
9. 香港金融保衛戰是怎麼回事
1998年香港金融保衛戰回眸
www.hexun.com 【2007.05.15 09:30】來源: 證券時報 作者:肖國元
一場不見硝煙的「戰爭」
1997年下半年,美國著名金融家索羅斯旗下的對沖基金在亞洲各國和地區發起了連番狙擊,並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使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和地區幾十年來積存的外匯一瞬間化為烏有,由此引發了二戰後對這些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各層面沖擊最巨的亞洲金融危機。1998年6-7月間,索羅斯把矛頭對准了港元,開始有計劃地向香港股市及期市發動沖擊。
兵臨城下 將至壕邊
港幣實行聯系匯率制,聯系匯率制有自動調節機制,不易攻破。但港幣利率容易急升,而利率急升將影響股市大幅下跌。這樣,只要事先在股市及期市沽空,然後再大量向銀行借貸港幣,使港幣利率急升,促使恆生指數暴跌,便可象在其他市場一樣獲得投機暴利。
對沖基金在對香港金融市場進行沖擊時,往往受制於香港金融監管部門的傳統作法———提高短期貸款利率。而事實已經證明,在前3次沖擊(1997年10月、1998年1月、1998年6月)中,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措施便是提高短期貸款利率,金融管理局主席任志剛也因此被戲稱為「任一招」。
利率的上升會提高投機的成本。在這次炒家沖擊香港金融市場時,與以往最大的不同點就是,炒家沒有進行即期拆借活動,而是預先屯集了大量的港元。這些港元來自多方面,但一個很重要的來源是一些國際金融機構1998年上半年在香港發行的一年至兩年期的港元債券,總金額約為300億美元,年利息為11%。這些國際金融機構將這些港元掉期為美元,而借入港元的主要是一些對沖基金。這些港元成為對沖基金攻擊香港金融市場的低成本籌碼,使投機者具備了在匯市進行套利的有利條件。而對沖基金又在外匯市場上買入大量的遠期美元以平衡風險。據說索羅斯旗下的基金就持有總金額約400億美元的買入合約,到期日為1999年2月。
聲東擊西 興風作浪
自1997年10月以來,國際炒家4次在香港股、匯、期三市上下手,前3次均獲暴利。1998年7月底至8月初,國際炒家再次通過對沖基金接連不斷地狙擊港幣,以期推高拆息和利率。很明顯,他們對港幣進行的只是表面的進攻,股市和期市才是真正的主攻目標。聲東擊西是索羅斯等國際投機者投機活動的一貫手段,並多次成功。
1998年6、7月,當恆生指數攀升至8000點高位的時候,對沖基金大舉沽空恆指,建立了大量的恆指空倉頭寸。對沖基金之所以建立恆指空倉,是因為它們預計港股在受到沖擊後恆生指數必然會大幅下跌。而恆指期貨合約的價格是每點50港元,也就是說,若建的是空倉,恆生指數每下跌一個點,就可以給做空者帶來50港元的利潤。
眾所周知,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大事,開啟了香港的新時代。但是,對國際炒家而言,這正好為他們興風作浪提供了機會。香港的未來何去何從,香港的經濟、社會會發生什麼變故等一系列問題,不僅令局外人生疑,香港人也是心中沒譜。而恆生指數代表香港金融市場,乃至整個香港經濟、政治前景,就是香港經濟的「晴雨表」。只要能動搖恆生指數,就能打擊人們對香港經濟的信心。在這種情況下,恆生指數大幅下挫,很可能引起廣大投資者盲目恐慌,從而到達坐收漁翁之利的目的。
妖言惑眾 渾水摸魚
國際投機者在證券市場上大手筆沽空股票和期指,大幅打壓恆生指數,使恆生指數從1萬點大幅度跌至8000點,並直指6000點。在山雨欲來的時候,證券市場利空消息滿天飛。1998年8月初,投機者大肆宣揚人民幣將貶值10%,其中,上海、廣州等地的人民幣黑市交易中曾跌到了1美元兌換9.5人民幣左右。投機者散播人民幣將貶值的謠言,是想藉此來影響人們對港幣的信心。除此之外,投機者還大肆宣揚內地銀行不穩定等謠言,其目的仍是為了其狙擊港元創造心理條件,其手段真可謂無所不用。
有一家海外基金甚至開出了1998年8月12日香港聯系匯率脫鉤的期權。炒家們趁機大肆造謠,揚言「港幣即將與美元脫鉤,貶值40%」,「恆指將跌至4000點」雲雲。其目的無非是擾亂人心,製造混亂狀態,然後趁機渾水摸魚。8月13日,恆生指數一度下跌300點,跌穿6600點關口。
在壓低恆生指數的同時,國際炒家在恆指期貨市場積累大量淡倉。恆生指數每跌1點,每張淡倉合約即可賺50港幣。而在8月14日的前19個交易日,恆生指數就下跌2000多點,每張合約可賺10多萬港幣,收益之高令人震驚!
洞察其奸 港府迎戰
國際炒家在泰國、馬來西亞的胡作非為,給這些國家的經濟造成了毀滅性打擊,可謂來者不善。所以,在分析、研究亞洲其他市場形勢後,為了維持香港金融市場的穩定,香港政府決定調巨資迎戰這些瘋狂的國際炒家。
這是一場以金錢、智慧和魄力為武器的你死我活的金融大戰。無論是挑戰者,還是應戰者,都深知其成敗所蘊含的利益與風險。
如前所述,早在1998年7、8月間,投機者就大肆宣揚人民幣將大幅貶值,以致上海、廣州等地的人民幣黑市交易曾跌到了1美元兌換9.5元人民幣的水平。投機者散播人民幣將貶值的謠言是「聲東擊西」的招數,旨在藉此影響人們對港幣的信心。除此之外,投機者還大肆宣揚內地銀行不穩定等謠言,目的仍是為狙擊港元創造條件。除了妖言惑眾外,有一家海外基金甚至開出了1998年8月12日香港聯系匯率脫鉤的期權。
出其不意 首戰告捷
1998年8月5日,炒家們一天之內拋售200多億港元。香港金融管理局一反過去被動做法,運用香港財政儲備如數吸納,將匯市穩定在1美元兌換7.75港元的水平上,銀行同業市場拆借利息也僅略有上升。
1998年8月6日,炒家又拋售了200多億港元,金融管理局再出新招———不僅照單全收,而且將所吸納的港元存入香港銀行體系———從而起到了穩定銀行同業拆借利息的作用,防止了因為拆息率一旦提高,股市下跌在所難免。
8月7日,因已公布中期業績的一些藍籌股業績不佳,導致股市大幅下跌,令恆生指數全日下跌212點,跌幅為3%。在此後的7日至13日這幾個交易日中,香港政府繼續採用吸納港元的辦法,以穩定同業拆息並進而達到穩定股市的目的。但由於炒家在股票市場上大肆做空,恆生指數最終還是跌到了6600點附近的低位。
8月13日,恆指被打壓到了6660點後,港府組織港資、內地資金入市,與對手展開針對8月股指期貨合約的爭奪戰。投機炒家要打壓指數以配合做空期指,港府則要守住指數,迫使投機者事先高位沽空的合約無法於8月底之前如數套現。港府入市後大量買入國際炒家拋空的8月股指期貨合約,將期指由入市前的6610點推高到24日的7820點,高於投資炒家7500點的平均建倉價位,取得初步勝利。當日收市後,港府宣布已動用外匯基金干預股市與期市。
8月14日,香港政府正式參與股市和期市交易。香港政府為了維護港元,攜巨額外匯基金進入股票市場和期貨市場,與炒家進行直接對抗。港府向香港的中銀、獲多利、和升等多家證券行指示,大手吸納恆生指數藍籌股,表示不惜成本,務求將8月期指抬高600點。香港政府一反以往「積極不幹預」政策,給投機者造成了始料不及的沉重打擊。
代行中央銀行職權的金融管理局,直接入市干預期貨股票市場,這在全球開放型資本市場上尚屬首次。港府宣布已動用外匯基金干預股市與期市,令市場為之一驚。
接著,投機炒家鼓動如簧之舌,在全球范圍內展開了一場攻擊港府的輿論大戰。與此同時,炒家們並不願意俯首稱臣,他們又一次玩起了「聲東擊西」的鬼把戲———於8月16日迫使俄羅斯宣布放棄保衛盧布的行動,造成8月17日美歐股市全面大跌,以期「圍魏救趙」沖擊恆生指數。然而,使他們大失所望的是,8月18日恆生指數有驚無險,在收市時只微跌13點。
攻城略地 乘勝追擊
初戰得手,並不意味對手會棄城投降,因為離期指合約的交割還有時日,港府明白惡戰還在後頭。果然,從8月25日開始直至28日,雙方展開了轉倉戰,港府的目的是迫使國際炒家為投機付出高額代價。
8月27日和28日,投機炒家在股票現貨市場傾巢出動,企圖將指數打下去。港府在股市死守的同時,經過幾天驚心動魄的大戰,在期貨市場上將8月合約價格推高到7990點,結算價為7851點,比入市前高1200點。8月27日、28日,港府將所有賣單照單全收,結果27日交易金額達200億港幣,28日交易金額達790億港幣,創下香港市場最高交易紀錄。
但投機炒家並不善罷甘休,他們認為港府已經投入了約1000億港元巨資,資金壓力與輿論壓力使其不可能長期支撐下去,因而決定將賣空的股指期貨合約由8月轉倉至9月,想與港府打持久戰。從8月25日開始,投機炒家在8月合約平倉的同時,大量賣空9月合約。與此同時,港府在8月合約平倉獲利的基礎上乘勝追擊,使9月合約的價格比8月合約的結算價高出650點。
這樣,投機炒家每轉倉一張合約要付出3萬多港幣的代價。投資炒家在8月合約的爭奪中,完全敗走麥城。
生死決戰「8·28」
1998年8月28日,是香港恆生指數期貨8月合約的結算日,也是香港政府打擊以對沖基金為主體的國際游資操控香港金融市場的第10個交易日。
雙方經過前幾個交易日的激烈搏殺後,迎來了首次決戰。
上午10點整開市後僅5分鍾,股市的成交額就超過了39億港元。半小時後,成交金額就突破了100億港元,到上午收市時,成交額已經達到400億港元之巨,接近1997年8月29日創下的460億港元日成交量歷史最高紀錄。
下午開市後,拋售有增無減,成交量一路攀升,但恆指和期指始終維持在7800點以上。隨著下午4點整的鍾聲響起,顯示屏上不斷跳動的恆指、期指、成交金額最終分別鎖定在7829點、7851點、790億上。
1998年8月28日,對於眾多國際炒家來說,是一個心痛的日子。這是香港政府自1998年8月14日入市干預以來的最高潮,也是香港政府針對炒家們慣用的匯市、股市、期市的主體性投機策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所取得的重大勝利。香港政府將恆生指數從8月13日收盤的6660點推高到28日的7829點報收,並迫使炒家們在高價位結算交割8月份股指期貨。在此之前,炒家們下注了大量8月份期指空倉。這樣一來,即使它們轉倉,成本亦很高,一旦平倉,則巨額虧損不可避免。
乘勝追擊獲全勝
「8·28」之戰,港府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但是,對國際炒家來說,期指轉倉是可行性選擇,更可能成為他們的「救命稻草」。因此,對香港特區政府來說,「8·28」之戰也只能算是階段性勝利。港府決定,在9月份繼續推高股指期貨價格,迫使投機資本虧損離場。
9月7日,香港金融管理局頒布了外匯、證券交易和結算的新規定,使炒家的投機大受限制。當日恆生指數飆升588點,以8076點報收。加上日元升值、東南亞金融市場趨穩等一系列因素,使投機炒家的資金、換匯成本大幅上升,不得不敗退離場:9月8日,9月合約價格升到8220點。8月底轉倉的期指合約要平倉退場,每張合約又要虧損4萬港幣。至此,國際炒家見大勢已去,紛紛丟盔棄甲,落荒而逃。
自入市以來,香港政府動用了100多億美元,消耗了外匯基金約13%,金額大大超過了1993年「英鎊保衛戰」中,英國政府動用77億美元與國際投機者對壘的規模,堪稱一場不見硝煙的「戰爭」。
是非功過任評說
對香港金融保衛戰的評價主要是圍繞兩個層面展開,其一是對香港的聯系匯率制度本身的評價;其二是對向來奉行「積極不幹預」自由政策的政府大舉入市行動的評價。
由於經濟體系的獨特性,為了穩定香港的經濟與金融市場,香港實行的是聯系匯率制度,即以7.8港元兌換1美元的比例盯住美元的制度。對於這種匯率制度,業界一直存有爭議。反對者認為,由於無法保證香港與美國經濟發展的完全同步性,美元與港元的固定比率始終存在一個投機的空間,在投機者長期攻擊下,這種制度的消亡在所難免。而贊成者認為,香港的聯系匯率制度始建於1983年。當時由於中英香港問題談判受阻,引發市場出現大量拋售港元、收購美元的現象,港府出於保護港元匯率,維護港人對香港未來信心而建立。歷史也證明,在聯系匯率制度下,香港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而且更重要的是,香港有實行聯系匯率制度的條件:香港一貫奉行謹慎財政政策;香港有著龐大外匯儲備;香港經濟體系靈活,能夠應對適度的經濟波動;香港金融體制穩定,監管審慎以及香港有內地蓬勃發展的經濟後盾的強力支持等等。
另一種觀點認為聯系匯率制度本身是好的,但是金融管理局將它用錯了,因為聯系匯率制度是一種現鈔發行制度,但香港金融管理局的做法是使外匯市場上同樣要維持1美元兌7.8港元的水平,而且只許港元匯率高於該下限,即只允許港元匯率單邊浮動,這實際上是作繭自縛,使所有的匯率風險都由金管局自身承擔。
對於港府入市干預,反對者認為,政府幹預可能令長線投資者遠離香港,打擊長線投資者來港投資;港府此舉有損自由經濟形象,會破壞其金融中心地位。
而支持者認為,港府向來信奉自由經濟,自由經濟是香港的基石。但是遭人操控的經濟不是自由經濟,港府入市旨在打破這種操縱,入市干預完全正確。香港政府入市干預,其積極意義遠遠勝過其負面影響。
題外的話
在過去的幾年中,大多數的經濟理論認為「全球一體化」是經濟發展的大趨勢,發展中國家應積極地向國際靠攏。但是,一系列危機的爆發,讓人們不得不再度考慮自由化這個問題,尤其是當一國的經濟金融安全受到威脅和破壞時,是不是還應繼續奉行自由化?
歷史經驗表明,國際游資的大規模掃盪,已經嚴重威脅過一些國家的經濟安全。在這種情況下,還一味地高舉自由大旗,無異於與虎謀皮。這一點對於尚未完全開放,但正在走向更加開放的我國國內經濟而言,也頗有借鑒與指導意義。
10. 香港之所以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原因
香港是一個自由港,除了煙、烈酒和動力用的燃油(汽油、柴油等)之外,香港不對其他進口物品徵收關稅。香港的經濟素以自由貿易、低稅率和少政府幹預見稱。香港連續多年獲國際著名評級機構和組織評選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香港是亞太區乃至國際的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地區貿易中心,擁有鄰近很多國家和地區是不可替代的優越地位。時至今日,香港已成為世界第11大貿易實體。以對外銀行交易量計算,香港是世界第15大銀行中心。以成交額計算,香港是世界第六大外匯交易市場。以市值計算,香港股票市場是亞洲第二大市場。
香港是亞太地區的交通、旅遊中心之一。公共交通系統以鐵路、小輪、公共汽車等組成的運輸網,幾乎伸展到港內每一角落。香港是重要的國際商港,航運業發達。從香港到世界各地有20多條航線。香港也是進入內地經商和旅遊的大門。
香港是國際的金融中心之一,金融機構和市場緊密聯系。政府的政策是維持和發展完善的法律架構、監管制度、基礎設施及行政體制,為參與市場的人士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維持金融及貨幣體系穩定,使香港能有效地與其他主要金融中心競爭。香港地理位置優越,是連接北美洲與歐洲時差的橋梁,與內地和其他東南亞經濟體系聯系緊密,又與世界各地建立了良好的通訊網路,因此能夠成為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此外,資金可以自由流入和流出香港,也是一項重要的因素。
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貿易經濟體系、第六大外匯市場及第十五大銀行中心。香港股票市場規模之大,在亞洲排名第二。香港也是成衣、鍾表、玩具、游戲、電子和某些輕工業產品的主要出口地,出口總值位列全球高位。
香港經濟以服務業為主,與中國內地及亞太其他地區關系密切;是亞洲最多國際公司設立地區辦事處的城市,香港也是受旅客歡迎的旅遊地點之一,也是舉辦國際會議及展覽的熱門地方。在2005年,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服務出口地。與服務貿易有關的主要行業包括旅遊和旅遊業、與貿易相關的服務、運輸服務、金融和銀行服務及專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