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17世紀到18世紀英國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
這兩件事是最重大的,對英國乃至世界都有非常大的影響
政治上;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人類歷史上資本主義制度對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勝當眾處決查理一世利,為英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掃清了障礙。
(2)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揭開了歐洲和北美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序幕,推動了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3)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出現了長期的政治穩定的局面,為資本主義的順利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4)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開始確立起來。
經濟上;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紀60年代) 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的確立 海外貿易、奴隸貿易和殖民掠奪積累了大量資本 圈地運動的進一步推行造成了大批僱傭勞動力 工場手工業的發展積累了一定的生產技術 18世紀中葉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本主義殖民國家,國外市場急劇擴大. 主要影響 對中國的影響
第一次科技革命 1、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促使資本主義制度的鞏固與廣泛建立;2、使社會階級結構發生重大變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3、使社會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開始了城市化進程;4、使世界格局發生變化 :東方從屬於西方5、自由資本主義發展起來,殖民侵略進入以商品輸出為主時期 1、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 近代工業產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3、 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向西方學習
『貳』 英國發生過什麼重大歷史事件急急急急急急急急!!!!十萬火急!急急急急!!!!!!
1996年3月20日,英國政府宣布:困擾英倫三島的瘋牛病可能危害人類健康,使人感染致死性的克-雅氏(C-JD)病。世人從此談「牛」色變。
據報道,英國現在因為瘋牛病每年要損失7.8億英鎊收入,如果加上農民補償和失業救濟,則可高達20兆英鎊。
1985年4月,在英國阿什福德的一個農場發現了第一個病例。
臨床症狀
使牛腦變成帶有無數小孔的篩子,如同海綿狀。這是一種散發的成年牛的慢性神經疾病,主要侵害牛的中樞神經系統,使牛出現運動失調、震顫、驚恐不安(因而俗稱瘋牛病)、感覺過敏等神經症狀。
引起BSE的病原稱為BSE因子,類似於羊和山羊的瘙癢疫(Scrapie)、人的克羅伊茨費爾特-雅各布氏病(Creutz-feld-Jakob Disease, CJD)、庫路病(kuru)、G-S綜合症(Gerst-mann-Straussler-Scheinker Disease, GSS)、水貂的傳染性貂腦病(Transmissible Mink Encephalpathy, TME)、鹿或麋鹿的慢性消瘦症(Chronic Wasting Dise-ase, CWD)等因子,並都暫歸屬於朊病毒。
三、朊病毒(Prion)的發現
30年前,英國的放射生物學家Alper及其同事提出了一種異端的觀點:一種傳染病-羊瘙癢病的病因可能是不含有核酸的蛋白質。
但當時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生物化學家Prusiner15年來的工作使人們接受了上述觀點。並首次用Prion這一名詞把這類病與病毒、細菌、真菌以及其他已知的病原體分開。
四、致病機制
這種傳染病的傳染因子是由208個Aa殘基組成的疏水性很強的蛋白質,稱為普列昂蛋白(Pr-ion Protein,PrP),即朊病毒。
分子雜交實驗證明,編碼PrP的基因普遍存在於小鼠、大鼠、羊、人等脊椎動物體內,統稱為Pro-P基因。在正常的個體中其表達產物為PrPC,即正常細胞中的普列昂蛋白;在患病的個體中,則為PrPSC ,即瘙癢病普列昂蛋白,具有感染能力,sc是瘙癢病Scrapie的縮寫。
PrPSC和PrPC在一級結構上是沒有區別的,因此PrPSC的感染機制不在於對Pro-P基因的表達調控,也不在於影響表達後的修飾。
1992年,瑞士蘇黎世大學的魏茲曼教授報道了:對於小鼠來說,如果剔除了Pro-P基因,即使用PrPSC感染也不會發病。在體外實驗中,加入少量PrPSC,可使原來無感染活性的PrPC轉變成有感染活性的PrPSC。
對於上述現象的解釋(兩種模型)
催化模型
當發生感染時, PrPC變得相對不穩定。這時PrPSC單體會與PrPSC常形成雙體,進而誘導正常的PrPC變構成PrPSC ,這個過程不斷重復並造成PrPSC擴散,就像籃子中有一個爛蘋果,其它蘋果也會變爛。
結晶模型
正常的PrPC會瞬間自發的變構為PrPSC形式,但僅在有致病的PrPSC作為「晶種」時,才形成聚合物,從而導致腦神經損傷。
Prusiner工作的結論
不是DNA,也不是RNA,而是蛋白質性質的普利昂是病原物。其致病機制是,通過蛋白質分子-蛋白質分子間的相互作用,病原物PrPSC使原來正常PrPC在大分子高級結構上起變化,就成為PrPSC 。
五、瘋牛病會不會傳染給人?
最初,英國政府出於貿易的考慮一直宣稱吃牛肉是安全的。但是1996年底英國愛丁堡CJD監測小組提交的研究報告使得英國政府承認食用受感染的牛肉「有可能」引起人類致命的CJD症。
1、從病原體即朊病毒來看
人的克羅伊茨費爾特-雅各布氏病(CJD)、庫路病(kuru)、G-S綜合症和瘋牛病的病原體都是朊病毒,且症狀相似。
2、從瘋牛病的流行病學上看
英國的瘋牛病認為是因在1988年之前在牛的飼料中添加羊的肉和骨等產品作為蛋白質來源而引起的。
因此證明牛和羊的交叉感染時存在的。
3、感染試驗的證明
英國愛丁堡CJD監測小組於1996年6月發表的一分科研報告稱,BSE可以通過食物途徑傳染給羊和鼠。現已證明BSE可以感染鼠、牛、羊、山羊、豬、水貂等動物,證明在不同動物之間的交叉感染是可能的。
4、BSE的宿主范圍已擴大到了靈長類動物
Baker等在1993年報道了BSE可以感染南美絨猴,推測感染人類的可能性加大。
5、CJD的病原體(朊病毒)可以傳染給動物
已有實驗證明人的朊病毒可以傳染給動物,那麼,有什麼理由認為動物的朊病毒不能傳染給人類呢?
6、從致病機制上看
人類體內也含有PrPC。
7、10例新型CJD症與BSE的關系分析
一般認為CJD主要引起老年人發病,出現老年痴獃等症狀。但最近在英國出現了10例特殊病例,這10名患者都很年輕,平均年齡僅為27.5歲,這或許是一種新的腦病,但其中兩位是擁有「瘋牛病」牛的農場主(二人已死亡),還有3位是生活在最先發現BSE的阿什福德鎮。
六、結論與展望
瘋牛病及朊病毒病和艾滋病被認為是上個世紀末的兩大頑疾。
朊病毒病是一種新型的傳染病,有關的研究可能會豐富我們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的內容。
另1996年8月出版的Science上,芝加哥大學的遺傳學家Susan Lindguist報道,在酵母中也存在著朊病毒,並與哺乳類的朊病毒相似,認為時無需DNA的遺傳。
這一發現使我們想到在其他生物中是否也含有朊病毒及其造成的傳染病。這些都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叄』 1332年,愛德華三世為什麼不幫助自己的妹夫
愛德華是英國的王,而自己的妹夫是蘇格蘭的王,他們之間是政治聯姻,自然存在不了什麼很多的感情了,另外英國要收復甦格蘭,為什麼要幫助蘇格蘭王
『肆』 1776至1804年間英國有哪些重大事件發生
1777年,英國與北美在薩卡托加大戰,英國敗。
1781年,英德聯軍與美法聯軍在約克鎮作戰。英國敗,不久承認美國的獨立。
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機,標志著工業革命開始
1785年,水力織布機問世,成為英國工場手工業過渡到機器大工業的必要中介。
『伍』 英格蘭長弓的第一亮相:征服蘇格蘭之戰
英格蘭長弓源自威爾士。威爾士王國的歷史比英格蘭更加古老;自羅馬帝國時代以降,威爾士人先後抵抗過盎格魯撒克遜人、維京人,以及最後的英格蘭人的入侵。威爾士長弓由維京人長弓延續而來,並於中世紀時期成為威爾士民兵的主要武器之一。由於長弓的廉價,威爾士的牧羊人甚至可以將掌握長弓的射擊技術作為自己的一門副業。威爾士人還是將這種形制簡單的長弓半專業化,形成一種比尋常弓弩更有威力的武裝體系。此時的威爾士長弓還未像後來的英格蘭長弓一般聞名於世,但威力亦不容小覷;據載,在1182年的威爾士門戶,阿伯蓋文尼城(Abergavenny)圍攻戰中,便有威爾士人發射的流矢穿透了4英寸(約10厘米)厚的橡木門板的記錄。
在平定威爾士後,英王很快將目光移到北方的蘇格蘭上,蘇格蘭成為英軍前線。蘇格蘭與威爾士相似,是一個經濟不發達的山區國家。這讓蘇格蘭人也像威爾士人一樣,注重較為廉價、且更適宜山區作戰的重步兵。蘇格蘭軍隊中也有少量的重騎兵和弓手,蘇格蘭重騎兵戰力與英格蘭重騎兵相當,但顯然蘇格蘭弓手遠遜於威爾士和英格蘭的長弓手。
被稱為「蘇格蘭之錘」的愛德華一世在威爾士征服後逐漸發展制定出了一套步弓協同的戰法。他了解,長弓如果不能發揚集中火力猛烈輸出的優勢,並不會對戰局產生多大的影響。1297年的斯特靈橋戰役中,威廉華萊士用長矛手截斷橋頭,把正在過河的混雜在步騎兵的長弓手趕入河灘,聚而殲之。然而在1298年,面對蘇格蘭人同樣的依靠長矛陣組織的防禦,趕到戰場的愛德華一世調動並指揮長弓兵進行齊射;當蘇格蘭排成密集陣型的長矛手遭到重創,隊形中出現缺口時,愛德華命令英軍騎兵從打開的缺口處發起沖擊。騎兵很快就突破且擊敗了對手,接著便向蘇格蘭的步兵發起追擊,給予蘇格蘭人以重創。
1327年,愛德華三世即位,和愛德華二世不同,愛德華三世繼承了他祖父的軍事能力,同時長弓戰術體系在他手中也更加的系統化。在1332年的杜普林戰役中,數千名英軍面對幾乎五倍於自己的蘇格蘭軍,在蘇格蘭人在沼地上試圖沖擊下馬騎士陣線時,利用兩翼的長弓手壓制蘇軍的兩側的長矛方陣,逼迫蘇軍後退而相互擠壓以致自相踐踏。當時的場景被描述為蘇格蘭人「由於過於擁擠而互相踐踏至死,其因擠壓至死的人數多於被箭射死的人數。」隨後英格蘭騎兵上馬並進行追擊,將蘇軍徹底沖散,給蘇格蘭人帶來了更多的傷亡,而自身傷亡甚微。第二年7月的哈利敦西爾會戰,這位年僅20歲的英王運用幾乎同樣的戰術,在山脊上列陣的英軍依靠地形優勢阻擊仰攻的蘇軍,蘇軍在無謂的沖擊山脊陣地的過程中傷亡慘重,一萬二千餘名蘇格蘭步兵戰死近三分之一,而英軍則幾乎沒有損失。
本文經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權發布,作者原廓。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對刀劍有興趣可加龍泉刀匠老劉weixin:Lqbj689
獲取更多冷兵器知識也可鎖定我們的公眾號:LBQYJS
『陸』 長弓手的著名戰例
1. 13世紀末英格蘭完成對威爾士的征服
威爾士人與英格蘭人之間斷斷續續的戰爭持續到1276年,又爆發了一場重大的沖突。北威爾士在盧埃林王子時期,不僅有著盧埃林親王這樣一位精明且富有經驗的領導,而且有延伸到南部縱深的疆土作為有力的基地。盧埃林在耗費英格蘭人物力財力的同時,使自己的領土得以擴大。然而,到了新英格蘭國王時期,他的對手卻是一位善戰的優秀戰略家——愛德華一世。早在王子時代的愛德華,在反對德·蒙特福特的伊甫斯罕戰役中就展示了其才華。在1276年,愛德華國王召集了一支僱傭大軍來到威爾士。這支大軍只有少量的騎兵,大多是弓箭兵、長矛兵、木匠和礦工。這次,愛德華不像他父輩那樣進行轟轟烈烈的,卻短暫而無效的入侵。他計劃在佔領地實施持久戰略。他使用極少的騎兵,避免了嚴重的後勤保障問題。他僱用的是一支能按他們自己的方式在荒野、山區和森林中與威爾士人作戰的軍隊。
愛德華國王的首次戰役很快就攻克了盧埃林的一些防備不緊的邊緣目標。緊接著進入了冬天,愛德華所面臨的是威爾士西北部一片充滿敵意的崎嶇山區。愛德華繼續進行作戰,實施兩個世紀前就沿用的快速戰略追擊。當然,他並沒有忽視後勤戰略。他封鎖了任何通往盧埃林領地的供給活動。實踐證明,他的這一冬季戰役是相當有效的。不到一年的時間,威爾士王子就不得不求和,喪失大片領土及影響范圍。在確定求和時,盧埃林肯定考慮到了愛德華國王進一步實施後勤戰略的結果。在1277年9月,盧埃林王子雖然佔領了威爾士北部海濱的安格爾西島上大片肥沃的土地,但愛德華國王手下的人卻收割了本來可以送回威爾士本土,供給愛德華對手的莊稼。
愛德華國王不愧為是一個徹底的建設者,他接著就開始了舊城堡的修理和新城堡的修建工程。威爾士人為他們自己統治而修建的城堡,反成了英格蘭人為了控制他們的新佔領地所作的准備。5年以後,在另一次持續一年的戰爭中,愛德華的軍隊佔領了北威爾士的剩餘領土,奪走了全部城堡。
這一持久戰略,跨了整個冬季,完成了對威爾士的征服。在完成征服威爾士的過程中,英國人並沒有遇到像他們所想像的那麼多困難。因為,盧埃林早早地參加到他的先遣隊中,碰到一名英國士兵,而這個士兵並沒有認出他就是盧埃林,很快用矛將其刺死了。愛德華那寬松的領導藝術和他部隊的高昂士氣,使得愛德華輕而易舉地完成了他對威爾士的征服。愛德華很快就轉入修建城堡,鞏固他的統治。在7年的時間內,愛德華就按照改進的設計方案修復或新建了9座城堡。
在接下來的11年中,英格蘭人遇到了兩次反抗,但都被迅速而有效地平定了。在愛德華的整個征服戰役中,威爾士人成了他的軍隊的主力。一個世紀後,盡管威爾士人有過一次短暫而強烈的反抗,但基本上保持了穩定。威爾士也就逐漸地成為更英化的、愛德華國王領地的組成部分。愛德華做了許多威爾士人的安撫工作,終於讓自己那出生於威爾士的兒子,威爾士親王[後來的弱智愛德華二世],繼承了當地統治者的位置。對威爾士人約兩個世紀的不斷滲透是其政治征服的重要內容。
要塞以最有效的形式增強了防禦的威力,但也給了防禦者背上了難以實施戰術進攻的包袱。一開始就集中精力佔領並平定一小塊地區,這可以使入侵者增大其在空間上對敵兵力的對比率。其要塞就不僅能防止威爾士人重新奪回所佔領地區,也能阻止威爾士人對所佔領地區的襲擊活動。這樣,英格蘭人就可以逐漸地讓戰敗者順從他們的統治,並逐漸在文化上同化他們,直到用較少的兵力就控制這一地區,騰出更多的兵力去入侵並控制另一地區的領土。城鎮的增長和土地的開墾加速了英格蘭人的觀點、制度以及語 mM1\s>o
言在威爾士的逐漸傳播。
2. 長弓兵在蘇格蘭的使用——班諾克本戰役的經驗與教訓
2.1 北威爾士人的戰術
盡管英格蘭人在威爾士的戰役作戰中有大量的城堡圍攻作戰,但是,兩軍卻很少進行野戰。因為,威爾士大量採取的是游擊性的襲擊和伏擊戰術。當北部威爾士人真正在野外與英格蘭人交戰時,他們採用的是典型的長矛兵密集方陣。像威爾士這樣的小國,商業不發達,農業產品也不豐富,養不起昂貴的鎧甲騎士。它使用廉價的步兵,像馬其頓那樣,使用長矛將敵人擋在一定距離之外,這樣就使昂貴的鎧甲騎士沒有太大作用。在對付這一強固的防禦型隊形時,英格蘭人採用的是征服者威廉在黑斯庭斯會戰中使用的戰術。英格蘭人不是用騎兵去沖擊威爾士人密集的長矛兵方陣,而首先派出弓箭兵和弓弩兵,發射箭雨,極大地削弱威爾士人的消極防禦,然後,騎兵一次沖擊即可獲得成功。
2.2 可怕的威爾士長弓兵——與十字弩的比較
在威爾士南部,英格蘭面對的是手持長弓的威爾士人。這種長弓比普通弓要可怕得多。它和人一般高,很結實,其威力可以與十字弓弩或者合成弓相比。有一次,一枝箭射在4英寸厚的木板上,在板的另一側面還露出一點頭來。當然,長弓的本質特徵不在弓本身,而在使用長弓的人。它要求使用者經過多年的訓練以培養足夠的力量才能拉開它,掌握准確射擊的技能。十字弓弩為人們提供了一件既便利使用,又能增長自身力量的機械;而長弓卻是依賴經最好訓練的人的使用,才能發揮出威力。個人作戰技能的提高增加了武器系統的花費,而在像威爾士這樣的落後國家,情況就未必如此。威爾士人依靠民兵先後抵抗過薩克森、維京人,最後是英格蘭的入侵。由於長弓的廉價,威爾士的牧羊人甚至可以將掌握長弓的射擊技術作為自己的一門副業。一名技術嫻熟的長弓射手可以利用自己武器的多種用途以及參加射擊比賽為自己掙回食物。威爾士人對這種費力的長弓的專業化,形成一種比弓弩更有威力的武裝體系。因為長弓的發射速度是十字弓弩的3-4倍,一名技術嫻熟的射手對遠距離目標快速地射擊,足以保證有兩枝箭同時在空中飛行。英格蘭人也讓威爾士的長弓射手加入他們的軍隊,並成功地在英格蘭推廣普及長弓,致使長弓實際上取代了十字弓
然而,長弓主要還只是威爾士和英格蘭人的武器,並沒有在法蘭西得以推廣,因為掌握長弓的使用需要長時間的訓練。由於火繩槍的射擊速度不快,射擊精度也不高,從而延遲了它在英格蘭的推廣使用。但是,火繩槍最終還是取代了長弓和十字弓弩。因為,射手使用長弓需要較大的力量和一定的技術,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訓練,這就使軍隊裝備長弓武器系統的費用高於火繩槍的費用。這一因素最終保證了人們採用火繩槍。
2.3 長弓兵在蘇格蘭的使用——福爾柯克會戰
大約兩個世紀以來,長弓實際上成了威爾士人和英格蘭人惟一的主要武器系統,因而,他們擁有了西方世界最好的輕步兵。當英格蘭人將精力從威爾士轉移到蘇格蘭時,英格蘭人學會了如何運用他們上乘的輕步兵武器系統。在1298年的福爾柯克會戰中,愛德華一世遇到了蘇格蘭人。蘇格蘭與威爾士相似,是一個農業產品不豐富的山區小國。蘇格蘭人也像威爾士人一樣,注重較為廉價、且比重騎兵更適宜在他們大多數地形上作戰的重步兵。他們也確實有一些重騎兵,但是他們的弓箭手不如威爾士和英格蘭的長弓手有戰鬥力。 在福爾柯克會戰中,蘇格蘭人知道自己的重步兵更適合於防禦作戰,因而他們就等著對方來進攻。蘇格蘭軍隊指揮官威廉·華萊士是位稱職的指揮官。在早些時候的一次會戰中,蘇格蘭人在一片沼澤地後面組織防禦,等待英格蘭人的進攻,並因此擊敗了英格蘭的攻擊。華萊士從此學會了重步兵要以防禦對付英格蘭人進攻的道理。在這次會戰中,蘇格蘭人也像上次作戰那樣,在一片松軟土地後選擇自己的防禦陣地。
然而,愛德華國王也不愧為一位優秀的戰術家,下決心要進攻。蘇格蘭的重步兵裝備了12英尺長的長矛,使用縱深很大的戰斗隊形。在防禦時,前面一列跪著,手持長矛,將長矛柄觸地,後面其餘各列則平拿著他們的長矛。蘇格蘭將重步兵排成四個很大的戰斗隊形,以形成全方位的防禦,而將弓箭兵放在戰斗隊形之間或重步兵隊形的翼側,並將少量的重騎兵放在步兵隊形的後側。英格蘭人的重騎兵分散通過松軟的地面,從兩個翼側接近蘇格蘭人。不等下令,英格蘭重騎兵向靜等不動的蘇格蘭軍隊發起了猛烈地攻擊。這一沖擊,沖散了蘇格蘭的輕步兵,但對四個縱深的長矛兵方陣卻沒有什麼影響。正當英格蘭的騎兵准備向重步兵再一次發起沖擊時,愛德華國王趕到了。他發現,第一次自發沖擊的效果來自於馬對輕步兵的沖撞和踐踏。這位經驗豐富又十分精明的國王,很快意識到騎兵對長矛兵再次發起沖擊也會無效的。因而,他阻止了騎兵的再一次沖擊,而採用當時曾有效對付威爾士長矛兵的戰術。他調來了長弓兵,命令他們對蘇格蘭陣線的幾個地點集中射擊。當密集箭雨重創蘇格蘭重步兵,並在其隊形中打開缺口時,愛德華國王命令騎兵從打開的缺口處發起沖擊。騎兵很快就突破且擊敗了對手,接著便向蘇格蘭的步兵發起追擊。盡管蘇格蘭的步兵傷亡慘重,但是由於步兵已接近森林,傷亡得到了控制。蘇格蘭指揮官選擇這一靠近森林的地點作戰,就是防止一旦失敗,這片森林可以作為步兵逃避騎兵傷害的避護場所。
英格蘭人在此次會戰中的勝利,在戰術上類似於當年征服者威廉在黑斯庭斯的勝利,它再一次顯示了,作為古代時期的輕步兵[指長弓兵],盡管在重騎兵面前顯得很可憐,但卻可以抵擋重步兵的攻擊,並給之以重創。該會戰還顯示了騎在馬背上、穿著精心設計的鎧甲的貴族,並不能勝過手持長矛的密集步兵。這後一條經驗,也正是納爾塞斯人在塔吉那會戰勝利的根本,可英格蘭騎士們卻很難學到這一點。
2.4 兩次失敗的戰斗——長弓兵不受重視
愛德華國王在福爾柯克會戰的勝利,轉變了英格蘭人在對付蘇格蘭人中的好運。1297年,在愛德華國王不在的情況下,盡管知道蘇格蘭軍隊就駐扎在不遠處,英格蘭軍隊仍信。已十足地通過一座很窄的橋。這種過於自信自然得到了應有的回報。當部分英格蘭部隊已通過橋之後,蘇格蘭的重步兵發起了沖擊。在對岸的大部分英格蘭士兵或被殲滅,或被俘虜,還有一些在逃跑時掉進水裡而淹死。
然而,愛德華國王在福爾柯克會戰的典型戰例,並沒有很快促使英格蘭人戰術條令的改進。幾年後,一位明知愛德華在福爾柯克會戰中所採用的戰術的英格蘭指揮官,有一次,遇上了羅伯特一世時代的一支蘇格蘭重步兵部隊。這支部隊正封鎖著兩塊沼澤地之間的狹窄通道。這位指揮官沒有使用他的長弓兵,而是用騎兵沖擊長矛兵。在連續沖擊徹底失敗後,這位指揮官只得撤退。任何徒步步兵都不能抵擋住重騎兵的沖擊,這一錯誤的思想在中世紀時期的許多將帥頭腦中很難得以糾正。貴族對徒步作戰的平民的蔑視,加深了他們傲慢地認為重騎兵是至高無上的兵種。
2.5 班諾克本[Bannockburn]戰役
蘇格蘭人成功地迫使英格蘭人離開他們原先的征服地。愛德華一世無能的兒子和繼位者,愛德華二世最後被激怒而不得不採取行動。在1314年,愛德華二世率領一支龐大的軍隊入侵蘇格蘭,以圖解除在羅伯特一世領導下的蘇格蘭軍隊對一個重要城堡的圍困。羅伯特國王是蘇格蘭人獨立運動的領袖,在政治活動和軍事事務中都表現出了其傑出才華。他從威廉·華萊士身上學到了許多東西,也從他自己與愛德華一世對陣的會戰中汲取了不少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為對付英格蘭軍隊向前推進,羅伯特將自己的部隊部署在一片沼澤地後面的一個小山上。此山離被蘇格蘭圍困的城堡不遠。英格蘭要想解除對城堡的包圍必須首先攻取此山。羅伯特將自己的指揮所設在一個能瞰視整個會戰的制高點上。蘇格蘭人缺少弓箭兵,主要依靠他們的長矛兵,並以部分下馬的重騎兵來加強力量。羅伯特留下500名重騎兵作預備隊,將步兵擺成四個分開的、有一定縱深的隊形。
為進攻蘇格蘭人,英格蘭的龐大軍隊不得不通過這片小水池星羅棋布的沼澤地。黎明時分,英格蘭人才全部通過這片沼澤地,重騎兵還沒有完全展開成戰斗隊形,而跟在後面的步兵幾乎都沒來得及展開。羅伯特一世改變了原先等待英格蘭人攻擊的計劃,決心乘英格蘭人未形成戰斗隊形前對其發起攻擊。他命令他的步兵向前,實施罕見的以步兵攻擊騎兵的戰斗。正像當年伊巴密濃達在琉克特利亞戰役中輕松地將其重甲步兵凝聚成一個整體而不是成一條線地向前推進一樣,蘇格蘭龐大而密集的長矛兵方陣有序而從容地走近英格蘭騎兵,前面各列沒有任何間隙,始終保持著戰斗隊形。一股英格蘭騎兵很快就以一次反沖擊與蘇格蘭長矛兵方陣相遇。正如當時的一位歷史學家所描述的那樣,「這兩支部隊碰到一起,英格蘭騎士高頭大馬撞到了蘇格蘭士兵的長矛上,就像撞到了一棵大樹,爆發了巨大而可怕的碰撞,隊形割裂了,馬也撞死了,它們緊緊地堆在一起。」停在長矛線之外的騎兵也無能為力去改變這一慘況。
在蘇格蘭的其他方陣趕來交戰的同時,英格蘭總算在一側部署了部分長弓兵。長弓兵們快速地射箭。如果長弓兵們能持續地射箭的話,那麼蘇格蘭的處境就會相當困難。然而,經歷過福爾柯克會戰的羅伯特國王,「很清楚長弓箭手們是危險的,他們的射擊是可怕的。」於是,他動用了500人的重騎兵預備隊。預備隊的這次沖擊輕松地沖散了對方的弓箭手。國王使用了他的惟一能攻擊並擊敗輕步兵的武裝力量。蘇格蘭的長矛兵在沒有弓箭兵的威脅情況下加入了戰斗,將英格蘭的重騎兵擠壓到一塊,退回到沒有機動能力的步兵跟前。而這些步兵們正被圍困在攻擊前自己剛剛經過的沼澤地中。英格蘭的後續部隊都沒有派上用場,就只得帶著愛德華國王派遣的長蛇陣從戰場上撤退。龐大的英格蘭軍隊傷亡慘重,許多士兵在通過後面的水障時被淹死。在班諾克本,英格蘭軍隊敗在了使自己陷人一個非常危險的戰場處境中。而在這以前,蘇格蘭人往往是站著等待實施防禦戰的。在以後的幾次主要會戰中,蘇格蘭人卻由於自己的過於自信,再加上英格蘭人改進了其戰術而吃盡苦頭。
2.6 蘇格蘭人兩次失敗的嘗試——長弓兵的威力
1332年,一小股英格蘭軍隊入侵了蘇格蘭,在杜普林山上取防禦態勢。全部由重步兵組成的蘇格蘭軍隊向山上推進,主力集中在中間,兩側各有一個小方陣。英格蘭人明智地讓騎兵下馬,轉而對付重步兵,並將他們眾多的長弓兵分散在騎兵的側翼。蘇格蘭人未能重視英軍弓箭兵的作用,其中央集團向靜止的下馬騎兵發起了沖擊,未能獲得絕對優勢的效果。正當雙方徒步士兵們相互廝殺之時,英格蘭的弓箭手們運動到前面,從左右兩側快速地向蘇格蘭兩個翼側小方陣發射弓箭,迫使它們退回,與中央集團主力擠在一起。由於前面的士兵不能向前挪動,而同時兩翼的部隊趕在對方箭雨到來之前向內退縮,當時的場景正如中世紀一位歷史學家所描繪的那樣:蘇格蘭的軍隊「由於過於擁擠而互相踐踏至死,其因擠壓至死的人數多於被箭射死的人數。」蘇格蘭軍隊同時受到了三方面的攻擊,所處的態勢類似於當年羅馬軍隊在坎尼戰爭中的處境,而且「那令人驚嘆的場面是以往所見到過的戰役戰斗中所未曾真正看到或聽說過的,屍體堆起的高度甚至高於長矛的長度。」當蘇格蘭軍隊最後開始撤退時,許多英格蘭的騎兵們則上馬追擊,又給蘇格蘭人造成了更多的傷亡。相反,英格蘭人的傷亡甚微,蘇格蘭人根本就沒有傷著他們的弓箭手。
第二年,在哈利敦西爾,蘇格蘭又去攻擊英格蘭人的隊形。聰慧且精力旺盛的年輕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在一個險峻的山上佔領陣地,採用新的戰術,即讓騎兵下馬作戰,將弓箭兵分散部署在下馬騎兵的兩側及隊形間隙。當蘇格蘭軍隊向前推進時,弓箭手從山上往下射擊,長弓兵在沒有重騎兵協助的情況下轉向攻擊重步兵,來到停止不前的長矛兵跟前。蘇格蘭軍隊不久就後撤了,而將會戰的勝利留給了愛德華三世。這位當時只有20歲的國王從此便開始了他幾乎不敗的軍事生涯。
2.7小結
從與威爾士和蘇格蘭人的戰爭中,英格蘭人發展起了一套優秀的戰術體系。在部隊處於防禦狀態的基礎上,讓騎兵下馬成為重步兵,讓十分厲害的輕步兵(長弓兵)在攻擊的重步兵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外,以成功的防禦殺傷對方。以輕、重步兵混合編成,可以戰勝任何武裝力量系統協同進行的正面攻擊——當然,全部由輕步兵實施的攻擊除。對付全部由輕步兵實施的攻擊,英格蘭的騎兵則又將上馬作戰,以馬撞擊弓箭手。對付同樣由輕、重步兵實施的協同攻擊,防禦者則擁有進攻者不具有的防禦作戰的優勢。這樣,英格蘭人就由原來的主張以重騎兵進攻,轉而創造出這種完美的防禦戰術體系。運用這一戰術體系,英格蘭人不僅制服了蘇格蘭人,也能擊敗帕提亞人。
自杜普林會戰和哈利敦西爾會戰失敗之後,蘇格蘭人就又回到了羅伯特國王制定的理智而有效的戰略上來了。羅伯特國王曾強調指出:要避免會戰,依賴山丘、沼澤地、森林提供防護,而不是依託要塞;進攻行動要局限於達成突然性或實施伏擊戰。他還提出了一種後勤戰略思想,即當入侵者來時就破壞莊稼,因為「當入侵者著不到有任何可索取的東西,到處一片荒涼,他們也就匆匆經過而不久留」。這種後勤戰略比起戰爭帶來的破壞要小得多。因為,英格蘭侵略者來時也將破壞他們所未能消耗掉的東西。而蘇格蘭人可以經常性地掠奪鄰近英格蘭的領地以作為一種補償。在250年斷斷續續的戰爭中,雙方的戰術、戰略,以及總體態勢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蘇格蘭人始終沒有培養出能與盎格魯-威爾士的長弓射手相當的弓箭手,而英格蘭人也從沒有制服過蘇格蘭人,也沒有遏制住蘇格蘭人的襲擊。在哈利敦西爾會戰勝利後不久,愛德華三世就將主要精力轉到與法蘭西人戰爭上來了。
『柒』 英國的歷史大事年表
公元前55年:朱利葉斯·凱撒(Julius Caesar)第一次率軍入侵不列顛。
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烏斯(Claudius)率軍征服不列顛。
公元5世紀-9世紀:盎格魯撒克遜人移民不列顛 帶來古英語不列顛南部改稱英格蘭 開始七國時代。
公元597年:聖·奧古斯丁到達不列顛,使當地人皈依基督教。
公元1014年:「北海帝國」 丹麥克努特大帝兼任英格蘭國王。
公元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蘭。
公元1154年:亨利二世繼承王位,金雀花王朝開始。
公元13世紀初: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創立。
公元1277~1288:英格蘭征服威爾士。
公元1337~1453:英法"百年戰爭"。
公元1413年:蘇格蘭第一所大學聖安德魯斯大學成立。
公元1455~1487年:約克家族與蘭卡斯特家族之間的"玫瑰戰爭"。
公元1485年:亨利七世即位。
公元1536年:英格蘭與威爾士合並。
公元1529-1536年:英國宗教改革 立新教聖公會為國教。
公元1558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即位,統治英國達45年之久 創伊麗莎白時代。
公元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公元1603年:蘇格蘭王詹姆士六世加冕成為英格蘭的詹姆士一世,統一了英格蘭和蘇格蘭。
公元1642~1651年:英國內戰爆發。
公元1649年:查理一世被處決,克倫威爾宣布共和政體。
公元1652-1654年:第一次英荷戰爭,英國取勝。
公元1660年:查理二世復辟。
公元1665-1667年:第二次英荷戰爭,英國戰敗。
公元1672年:第三次英荷戰爭,簽和約恢復戰前狀態。
公元1688年:光榮革命 英國確立君主立憲政體。
公元1707年:英格蘭、蘇格蘭議會合並,形成"大不列顛王國"。
公元1754年至1763年:七年戰爭英國從法國手中奪得美國 加拿大 印度的控制權。
公元1757年:普拉西戰役,克萊武入侵印度孟加拉。
公元1767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東印度公司管理法」規定 英國直接統治印度。
公元1760~1830年:工業革命。
公元1775~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
公元1793年到1815年:七次反法同盟 及拿破崙戰爭。
公元1801年:合並愛爾蘭,"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成立。
公元1812-1815年:英美戰爭。
公元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登基 而修建大本鍾;下加拿大叛亂。
公元1840-1842年:鴉片戰爭。
公元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
公元1921年:愛爾蘭獨立戰爭。
公元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
公元1948年:倫敦奧運會。
公元1952年:伊麗莎白女王二世加冕。
公元1966年:英格蘭舉辦足球世界盃並獲得冠軍。
公元2012年:倫敦奧運會。
(7)1332年英國發生什麼事擴展閱讀:
1、英國簡介: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簡稱「英國」(United Kingdom)。本土位於歐洲大陸西北面的不列顛群島,被北海、英吉利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包圍。
英國是由大不列顛島上的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以及愛爾蘭島東北部的北愛爾蘭以及一系列附屬島嶼共同組成的一個西歐島國。除本土之外,其還擁有十四個海外領地,總人口超過6600萬,其中以英格蘭人(盎格魯-撒克遜人)為主體民族,佔全國總人口的佔83.9%。
英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國民擁有極高的生活水平和良好的社會保障制度。作為英聯邦元首國、七國集團成員國、北約創始會員國、英國同時也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
2、英國的早期文明
在不列顛群島上很早就有人類活動,約公元前13世紀,伊比利亞人從歐洲大陸來到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定居。
約公元前700年以後,居住在歐洲西部的克爾特人不斷移入不列顛群島,其中有一支稱為不列吞人,不列顛這一名稱可能來源於此。克爾特人已知使用鐵器,耕犁在技術上不斷進步,並已使用貨幣。生產力發展促使克爾特社會逐漸分化。
公元前54年,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均被不列顛人擊退。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入侵不列顛。征服不列顛後變其為羅馬帝國的行省。到409年,羅馬駐軍被迫全部撤離不列顛,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即告結束。
5世紀初,羅馬人撤離後,居住在德國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麥南部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來自萊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征服不列顛。
盎格魯人(Angels)把不列顛稱為「盎格蘭」(諧音England,英格蘭名稱的由來),即盎格魯人的土地之意。而古英語,則是繼承了他們的語言而來。
到7世紀初,入侵者先後建立起7個強國:這個時期史稱「七國時代」。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侵時是氏族部落組織。入侵過程中,原來的氏族組織解體,隨著生產力發展,土地逐漸變成私有財產,出現了貴族、大土地佔有者、依附農和奴隸。
村社成為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過渡的形式,一般認為是英國社會封建化過程的開始。6世紀末,基督教傳入英國。直到今天,美國人還管英國人以及英裔稱為盎格魯撒克遜人。
『捌』 我想了解一下英國發生的大事件
公元前地中海伊比利亞人,比克人,凱爾特人,先後來到不列顛。公元1-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為羅馬帝國統治。羅馬人撤走後,歐洲北部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相繼入侵並定居。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並成七個王國,爭雄達200年之久,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1016年至1042年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其後經英王短期統治,1066年諾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蘭。1215年約翰王被迫簽署大憲章,王權遭抑制。1338年至1453 年英法進行「百年戰爭」,英國先勝後敗。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英國在1588年英西海戰中的勝利,是一次以弱勝強的勝利,它再一次顯示了在王權統治下的民族國家的力量。長期處在歐洲主流文明之外的島國,第一次以強國的姿態向歐洲大陸發出了聲音,並迅速進入世界海洋霸權和商業霸權的爭奪中心。 1603年,80歲的伊麗莎白一世去世了。為了避免政治聯姻傷害國家利益,女王終生未婚,孤獨地走完了一生,卻留下了一個國力日盛、處於上升態勢中的英國。 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 1649年1月30日,一個晴朗的冬日,宴會大廳前的廣場上,凌晨就聚集了上千位倫敦市民,悲傷、恐懼、興奮、茫然這些互相矛盾的表情,掛在他們的臉上。在難以控制的焦灼中,他們等待著一場斷頭的刑罰,受刑的就是被議會宣判為「暴君、殺人犯和國家公敵」的國王查理一世。 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從1588年戰勝西班牙的大海戰,到1688年的光榮革命,在整整一個世紀的時間里,英國一方面調整內部制度,一方面積極對外擴張。百年時間的積蓄之後,英國人開始釋放自己的能量。光榮革命前後的英國,人口大量增長,商業和手工工業迅猛發展,對外貿易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國計民生。
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 1763年,通過英法七年戰爭,英國才將擋在自己面前的法國和緊跟法國的西班牙暫時搬開。1687年,牛頓出版了自己最著名的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1727年,牛頓去世。英國以隆重的國葬儀式將他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這里一向是王公貴族的墓地,牛頓成為第一個安息在此的科學家。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815年,英國人打贏了一場震動世界的戰爭,英國威靈頓公爵在滑鐵盧擊敗了拿破崙,但是英國,這個地處邊緣的小國,卻在歷史性的轉變中搶佔了先機,已經率先到達現代文明的入口處,即將一步步穩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敗。英國於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並於1921年至1922年允許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到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
『玖』 英國歷史上一共被侵略幾次是什麼時候什麼國家
現在的英國(聯合王國)是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的統稱。
1.英格蘭(England)是北歐-日耳曼語對盎格魯人遷移後生活的地區的稱呼Aenglelanth或Aenglelanden。這一名字在法語西班牙語等語言中(法 Angleterre,西 Inglaterra,Anglo's territory)也有所反映。
在此之前,英格蘭被羅馬人稱為不列顛尼亞Britannia,brita是白堊岩石的意思,英格蘭很多海岸都是白堊懸崖。而英格蘭北部和威爾士則稱為坎布里亞(Cambria),寒武岩之地。。
最初不列顛原住民為橫亘整個歐洲的凱爾特文明的支系。其後羅馬人入侵了這里,並取名為不列顛。
前55年,尤里烏斯 凱撒入侵不列顛,因遭遇暴風雨而失敗;
前54年,凱撒再次入侵不列顛,獲得成功。隨後不列顛簽訂合約,順從羅馬;
此後羅馬在西方的重心為征服高盧,不列顛被忽視。
然後,前49–前30年,羅馬兩次內戰,不列顛重獲自由。奧古斯都屋大維在條頓森林的慘敗後宣布羅馬不再對外擴張。
公元40年,奧古斯都和提比略去世後羅馬一系列混亂,克勞迪烏斯成為皇帝,這年遠征了不列顛,獲得一定成功。
44年,葦斯巴薌擴張了羅馬不列顛的領地。
60年,波迪卡女王帶領不列顛人大起義,被撲滅,而羅馬不列顛重創。
78-84年,總督阿古利可拉徹底控制不列顛,邊界擴展到卡勒多尼亞(今蘇格蘭)和坎布里亞。
隨後建立了安敦尼長城(一世紀末)和哈德良長城(二世紀初),抵禦卡勒多尼亞的沃德人(未開化的不列顛人的統稱)和一些開始從愛爾蘭移民的皮克特人(Pictii-Picts,畫紋身的人。。)。羅馬不列顛基本平定。
四世紀左右,世界氣候普遍降溫。寒帶或荒蕪地區的民族開始向文明地區遷移,對於羅馬,即是蠻族入侵時代。而不列顛也不例外。
愛爾蘭自稱的蓋爾人(Gael),皮克特,和斯科特人(Scots,蘇格蘭人的前身),早已開始遷移入侵卡勒多尼亞,不列顛北部和不列顛南部現康沃爾地區。6世紀左右到達了高潮。。
四世紀中早期,居住在現荷蘭(弗里斯蘭)的弗里西亞人(Frisii-Frisian),現德國北部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等地(舊稱盎格蘭(Angln)和薩克森(Saxony)。。)的盎格魯人(Anglii-Anglo)和撒克遜人(Saxoni-Saxon),現丹麥(舊稱朱特蘭(日德蘭)Jutlanden)的朱特人(Jutii-Jutes)都是比較著名的航海民族。他們駕船開出故鄉來到不列顛,一開始多半以打劫為目的。以至於羅馬不列顛不得不專門成立『不列顛撒克遜海岸駐防地(Litoris Saxonici per Britanniam)』來抵禦入侵。然則羅馬覆滅,不列顛人不敵盎格魯撒克遜人被逐漸驅趕至威爾士和康沃爾。到約六世紀左右,由於遷移定居人數日益增加,開始形成了王國。人口以盎格魯撒克遜人居多,所以此時(550年到1066年)稱為盎格魯撒克遜時代。英格蘭也由此得名。由於此時英格蘭共有七個諸侯國,於是也成為七國時代(Heptarchy)。這時以南方韋塞克斯王國比較強大。
蠻族入侵後伴隨而來的是維京大入侵。。
公元739年,6月8日。安格魯撒克遜編年史記載的大日子。維京人第一次登陸入侵,搶劫並燒毀了北方宗教聖地林迪斯法恩修道院(the abbey on Lindisfarne)。被人稱為的黑暗時代降臨。
維京人是移民結束後留在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和丹麥的人們。掠奪與毀滅,一直持續到了1066年,另一個大事件時。此期間韋塞克斯王國和莫西亞王國的聯合是抵抗維京人的主力。阿爾弗雷德大帝(849年-899年),首次正式創建了英格蘭海軍(雖然作戰上不得力。。)從海上防禦維京人,並且努力把丹麥人限制到了今林肯約克一帶。其後時代丹麥國王,北歐大王克努特(985-1035年)控制了北歐和英格蘭全境,卻被基督教同化。
1066年,懺悔者愛德華三世(1003-1066年)去世,他把王位所屬權含糊不清的交給了哈羅德葛德文,和諾曼底公爵威廉。然而丹麥國王哈拉德由於克努特繼承權,也要求王位。斯坦福橋一戰徹底宣告了維京人在英國侵略的結束。然而黑斯廷斯撒克遜人卻敗於技術先進的諾曼人。威廉一世成為英格蘭國王。
此後英格蘭幾乎再未受到入侵。只有幾次值得一提:
1.14世紀蘇格蘭王國對英格蘭入侵的戰略性反撲;
2.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率帕爾馬公爵的陸軍入侵英格蘭,因暴風雨失敗,無敵艦隊主力覆滅;
3.1745年蘇格蘭詹姆斯保皇黨人(Jacobite)大起義,戰事一度推進到德比郡,引發倫敦政治金融界大恐慌。
2.蘇格蘭,蘇格蘭被羅馬稱為卡勒多尼亞。本地居民是被羅馬人趕到北部的未開化不列顛人,和一部分愛爾蘭移民的斯科特人蓋爾人和皮克特人(見上方英格蘭描述)。
阿古利可拉攻略不列顛時認為卡勒多尼亞土地貧瘠氣候寒冷與日耳曼無異。無需占據,因此對北方的攻擊只是威懾性的。
羅馬覆滅後,現代民族成分的蘇格蘭誕生。值得一提的是這對現在蘇格蘭的意義。蘇格蘭大眾和ZF皆否認卡勒多尼亞的稱呼,認為這是外族T治的表現。極端程度上,他們甚至否認Albany或Alba這個稱呼,認為這是伊特魯里亞不列顛人給他們建立的名號。他們只稱自己為蘇格蘭的蘇格蘭人(Scots,Scotch,etc)這一根據古代女神Scota的名字命名的稱號。
日耳曼等蠻族入侵對於蘇格蘭的影響甚微(因為沒有人想去比他們自己還要寒冷荒蕪的土地。。)。隨之而來的維京入侵對於蘇格蘭也是沒那麼重大的。。維京人只在北方群島,西方群島,低地或斯特拉斯克萊德等少量地區地建築過臨時或永久的戰略居留地。。一方面在復雜的地形下,維京人很難向內滲透。。一方面這樣入侵落後貧瘠的地區沒有戰略意義。
威廉一世成為英格蘭國王後,有向蘇格蘭蠶食土地的意圖。。但很快他就寒磣地死了。。
這時蘇格蘭也初步封建化。威廉一世後英格蘭的王位混亂蘇格蘭也揩了點油。。但隨之而來的就是蘇格蘭的劫難。1286年,國王亞歷山大三世去世,其孫女女瑪格麗特短暫統治後死亡。蘇格蘭古王室血脈斷絕,蘇格蘭派系分裂造成了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的乘虛而入。1296-1328年,蘇格蘭各界一直在對抗英格蘭的侵略,被稱為第一次蘇格蘭獨立戰爭。此戰以1314年班諾克本為轉折,並以北安普頓合約為結局結束。1332年第一次戰爭的領袖羅布特布魯斯國王去世,蘇格蘭再度混亂。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乘機再開戰局,稱為第二次蘇格蘭獨立戰爭或蘇格蘭王位爭奪戰。戰事斷斷續續衍生到了1357年蘇格蘭決定賠款10w默克(6w英鎊)才終結,而愛德華三世死後蘇格蘭也沒有把賠款支付完。此後蘇格蘭幾乎未收到外界勢力威脅。1603年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成為英格蘭國王詹姆斯一世。1645年,蘇格蘭軍隊敗於克倫威爾的英格蘭共和國軍。1701年,由於瑪麗二世的過世和威廉三世的衰老,為了防止天主教保皇黨藉助蘇格蘭復辟,聯合王國議會強行通過了聯合協約宣布兩個王國統一為聯合王國。一度在法律上保證了蘇格蘭不被詹姆斯黨利用,但從根源上引發了蘇格蘭人的不滿情緒。
3.關於愛爾蘭,具體不是很了解(主要是因為他們的語言太糾結。。)。但是知道的是羅馬沒有太在意海伯尼亞(Hibernia,愛爾蘭的拉丁名稱),僅僅與其通商和進行基督教活動(最著名的,聖帕特里克)。愛爾蘭的愛爾蘭語稱為Eire,一般認為是古蓋爾人女神的名字Eiru,或者又有西方之島的意思。愛爾蘭在維京入侵時歷經艱苦磨難,好不容易O'Brien家族統一全境(五個王國至今還被大眾稱呼愛爾蘭的五個地區:康瑙脫,敏斯特,阿斯特爾,萊斯特,密斯)。。又遭到英格蘭入侵和兼並。。。但一直在反抗。。
英格蘭共和國軍隊對愛爾蘭人進行瘋狂的t殺。。愛爾蘭被並入英格蘭共和國。復辟時期及其後,愛爾蘭支持天主教保皇黨。1690年博因河戰役,威廉三世大勝詹姆斯二世,愛爾蘭成為英格蘭屬國。愛爾蘭人大量逃往法國(the wild geese)和新大陸,拿破崙戰爭時還爆發了起義。。。1801年通過了聯合法案,愛爾蘭並入聯合王國。此後愛爾蘭人仍繼續努力爭取獨立。20世紀初,獨立抗爭極端化,分化出武裝派別和terrorism組織。1922年,愛爾蘭分裂,愛爾蘭共和國成立。(=。=所以愛爾蘭的入侵問題,基本就是他們的獨立問題。。)
作為聯合王國的英國只受過兩次重大入侵威脅:
1 1807年拿破崙計劃入侵不列顛,因特拉法爾加海戰大敗而破產。
2 1941年德國海獅計劃,因空戰失利無限推遲。
樓上的貌似把克努特大王和哈迪克努特之後混亂的英格蘭。。諾曼底的威廉。。1214年大憲章戰爭。。亨利八世革除教籍(他巴不得呢。。)。。西班牙的菲利普二世。。奧倫治的威廉什麼的統統混在一起了。。。難道是遙遠的時空。。= =!
『拾』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的時候,都發生了什麼事情
十七世紀,英國發生了歷史上第一次以推翻皇權為目的,以建立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新革命,這次革命後,徹底終結英國皇帝專制主義權利,解放了大量勞動力,資本主義得到了較強的解放,使社會向著更科學、更民主的方向發展。這一革命深刻著影響著東邊的歐洲大陸,隨著英國革命的勝利,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了對君主殘暴專制的反思。
早在十五世紀,民主思想萌芽便在義大利半島誕生,隨著文藝復興的推進,國王越來越多的被認為是和普通民眾一樣的人,「君權神授」只是他們用來壓榨人民,獲取利益的幌子,民主浪潮隨著向著周圍國家擴散,以跨過英吉利海峽,朝著大不列顛本土「進發」。
英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後,英國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但同時,保留了國王的寶座。這一做法的原因和目的是,由於英國資產階級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其他國家還是專制皇權,英國的革命黨人勢單力薄,無法完全實現推翻皇權的目的,另外,英國是聯合王國,國王是國家的象徵,推翻皇權,將會使英國進入內戰,所以,保留皇權,保留君主制,是對大革命最好的維護,也是當時歷史社會所能允許的最益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