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拍的義和團是什麼名字

英國拍的義和團是什麼名字

發布時間:2022-05-29 03:07:19

❶ 義和團運動主要事件,詳細的。

教案事件
教案
義和團運動
一般指清朝末年中國境內牽涉基督宗教教會的社會事件(常引起爭訟、暴力甚或演變為外交事件)。義和拳活動主要集中在中國華北的山東和河北,正是教案頻繁的地區,。
中國在1894年的甲午戰爭中被日本打敗,被迫在1895年簽署《馬關條約》,標志著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運動失敗,再次引起歐洲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1896年,有意瓜分中國的歐洲強國,對清政府提出無理要求,並要求准許修建鐵路和采礦。1897年11月,山東發生「曹州教案」,兩名德國傳教士能方濟(Franz Niez)及理加略(Richard Heule)被沖入教堂的村民打死(起因不明)。德國立即作出了反應,乘機出兵占據了膠州灣和膠澳(今青島)。德皇更對其艦隊訓言,謂:「如中國阻撓我事,以老拳揮之」。接下來的一個月,俄軍進駐了遼陽南方的旅順,英國和法國分別派兵佔領威海和廣州灣(今廣東湛江)。
外國的進占,更激發起山東各地的排外情緒。1898年3月,拳民活動在山湯加劇。1899年,捐官出身的漢裔旗人毓賢出任山東巡撫,提出「民可用,團應撫,匪必剿」,對義和拳採用撫的辦法,將其招安納入民團。於是義和拳成了「義和團」,而口號亦由「反清復明」改成「扶清滅洋」。義和團四處燒教會、殺教士;抵制所有外國事物和之前失敗的「洋務運動」。在義和團的積極排外下,外國人被稱為「大毛子」,一律殺無赦。中國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通被稱為「二毛子」;其他通洋學、懂洋語、以至用洋貨者,被稱「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時人記載:「若紙煙,若小眼鏡,甚至洋傘、洋襪,用者輒置極刑。曾有學生六人倉皇避亂,因身邊隨帶鉛筆一支,洋紙一張,途遇團匪搜出,亂刀並下,皆死非命。羅稷臣星使之弟熙祿,自河南赴津,有洋書兩箱,不忍割愛,途次被匪系於樹下,過者輒斫,匪刀極鈍,宛轉不死,仰天大號,顧以為樂;一仆自言相從多年,主人並非二毛,亦為所殺,獨一馬夫倖免。其痛恨洋物如此。」甚至有「一家有一枚火柴,而八口同戮者」。
神助拳義和團只因鬼子鬧中原
勸奉教自信天不信神忘祖仙
男無倫女行奸鬼孩俱是子母產
如不信仔細觀鬼子眼珠俱發藍
天無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
神發怒仙發怒一同下山把道傳
非是邪非白蓮念咒語法真言
升黃表敬香煙請下各洞諸神仙
仙出洞神下山附著人體把拳傳
兵法藝都學全要平鬼子不費難
拆鐵道拔線桿緊急毀壞大輪船
大法國心膽寒英美德俄盡消然
洋鬼子盡除完大清一統靖江山
詩曰
弟子同心苦用功遍地草木化成兵
愚蒙之體仙人藝定滅洋人一掃平
—右傳雲山東聖府抄傳
原因
教案頻發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①治外法權凌駕中國法律
19
義和團
世紀末,西方傳教士被准許在中國傳教和成立教會。在治外法權之下,不單教會的西方神職人員不受清政府管轄,一般中國信徒也常獲教會庇護。地方上,基督教教會每每因為文化、風俗差異等等各種原因,與地方民眾發生沖突。部分不良教民欺壓當地民眾,而地方政府卻往往因為懼於教會的治外法權,不欲與洋人作對而未能持公處理,造成教案。
②仇外心態
清末華北地方經濟破產,傳統社會綱紀解體;在轉變的時代,人心惶惶,各式秘密會社紛起。總之,教會、教眾和洋人、洋貨,成為了仇視的對象。
③謠言
當時社會有許多詆毀西方人的謠言,如說洋人醫院挖小孩眼睛制迷葯、神父用特製器具吸男童陽精等等,而一般中國百姓一向迷信這類傳言,從而人人自危,對西方人及中國教友恨之入骨。
④守舊勢力煽動
教會除了傳教之外也興醫辦學、提倡破除陋習(如纏足納妾)、傳播新思想(如憲政、民主),與維新運動一樣不可避免會引起守舊勢力的仇恨。
⑤教會自身問題
這些國家的政府曾經侵略中國,傳教士自然不受歡迎了。一般來說,這些中國人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傳教士是在侵略條約的保護下進入中國的。更令人遺憾的是,有些外國政府用保護傳教士為借口,挑起爭端。其實傳教士來中國,只有一個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將基督的愛帶給中國人,這是傳教士們積極傳福音、翻譯聖經、辦學校、開醫院從事社會服務等活動的唯一目的,可惜中國人還是不能饒恕傳教士。1897年,在山東曹州教案中,就是德國首相命令天主教傳教士,在山東曹州設立教堂,藉此引起中國鄉民滋事,殺了兩個傳教士,造成德國政府威脅中國的借口。傳教士就這么可憐的被利用了。以達到外國政府的卑鄙目的,

義和團運動老照片(14張)
以此鞏固自己的地位,保持自己的利益。

有一些流氓假裝信主加入了教會,宣教士因為不了解底蘊,於是接受了他們,並為他們施洗。後來這些流氓打架,滋事還得到宣教士的保護,使中國人大大反感。後來傳教士明白了,不再甘心為虎作倀,但已經惹起中國人不少誤會,難以解除。此外,基督教傳教士和天主教傳教士吵架一事,也帶來很壞的影響。在中國人眼中根本不分基督教和天主教的,這實在是很不好的見證。
⑥民族主義的刺激
從1860至1899年間,共有三次的反教高潮:光緒十年(1884)有48宗,光緒廿一年(1895)有60宗,光緒廿四年(1898)有77宗。主要是受當時的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列強瓜分等事件的影響[3] 。

3運動過程編輯
扶清滅洋
1897年,山東冠縣梨園屯村民與教堂因歷史上的土地糾紛引起沖突。威縣梅花拳師趙三多應村民閻書勤等的邀請,前往援助。後趙三多將梅花拳改名為義和拳。1898年6月,山東巡撫張汝梅上奏朝廷,認為義和拳本屬鄉團,建議「改拳勇為民團」。並明確說義和拳就是「義和團」,在清朝官員中首次提出了「義和團」的概念。同年10月趙三多等人在冠縣蔣家莊豎起「扶清滅洋」的旗幟「起義」,遭清軍鎮壓而失敗。次年(1899年),山東平原縣知縣蔣楷鎮壓義和團,當地義和拳首領李長水請求荏平、高唐等地的義和拳首領朱紅燈支援,朱紅燈在杠子李庄整齊隊伍正式豎起了「天下義和拳興清滅洋」旗幟。10月11日,蔣楷率領勇役數十人前來鎮壓,被義和拳打敗。這次事件後來被稱為「平原起義」。後來清廷加派袁世敦等人前來鎮壓,在森羅殿戰斗中擊敗義和拳。其後清軍游擊馬金敘活捉義和拳首領朱紅燈、心誠和尚等人。當時的山東巡撫是毓賢,他仇視外國侵略者,對民眾反洋教斗爭比較同情。他罷免了蔣楷、袁世敦等,對義和拳採取剿撫兼施,以撫為主的措施,有說法指出正是毓賢改拳為團,還向朝廷上奏將民教矛盾的責任歸結於教會一方。其態度遭到外國敵視,在列強交涉下毓賢被革去職務。但毓賢對義和拳也進行了鎮壓,在其離職前下令將朱紅燈、心誠和尚、於清水等義和團首領殺害。1899年12月,袁世凱代替毓賢署理山東巡撫[4] 。
轉入直隸
1899年,袁世凱在濟南就任山東巡撫後,對義和團始終持敵對態度,在其任山東巡撫後嚴格限制義和團的活動,並從1900年6月開始血腥鎮壓復起的義和團。在山東遭遇不利情況後,義和團開始向直隸等地轉移。清政府嚴禁義和團,先後派出多批軍隊參與鎮壓。1900年5月12日,淶水縣高洛村發生教案,練軍分統楊福同前往彈壓。5月22日,數千義和團在石亭設伏擊斃楊福同,被稱為「淶水大捷」。這次戕官事件使清廷大為震驚。隨後的1900年5月27日,直隸中部蘆保鐵路沿線約3萬義和團占據了涿州城,知州龔蔭培無計可施,便絕食坐以待斃,這是義和團占據和控制的第一個州城。在此之後,清政府又派出聶士成等參與鎮壓,與義和團多次交戰。但此時直隸地區的義和團運動已呈現出「誅不勝誅」的局面。
列強介入
1899年冬,山東肥城發生英國聖公會傳教士卜克斯被殺案件,在西方各國連續抗議後,毓賢被清廷免職。新任巡撫袁世凱帶領北洋新軍在山東大力鎮壓義和團。毓賢離職後到北京覲見慈禧太後,向她提出招安義和團;之後獲得調任山西巡撫(他在後來的任期內先後親自下令誘殺、捕殺了超過150名傳教士和他們的家眷,參見中華書局1983年版《中國近代史》)。戊戌政變後完全控制朝廷的慈禧,對西方反對她廢黜光緒感到十分不滿。
建於聶士成殉難處的聶士成像
1900年1月,慈禧不顧西方外交人員的抗議,發布維護義和團的詔令。直隸總督裕祿於是由本來剿滅義和團,轉變成扶助義和團。除了向團民發放餉銀外,裕祿還邀請義和團的首領大師兄到天津開壇聚眾。於是山東的拳民湧入直隸。由天津至涿州、保定都有拳民起壇請神、燒教堂、殺洋人、殺清軍、並到處毀壞鐵路及電線桿等洋物。涿州知府更被三萬名拳民占據。慈禧派軍機大臣協辦大學士剛毅和順天府尹趙舒翹到涿州調查。結果剛毅回京後,向慈禧報告「拳民忠貞,神術可用」。朝中庄親王載勛、端郡王載漪、輔國公載瀾亦主撫義和團,向洋人開戰。
1900年5月28日,英國全權公使竇納樂(Claude Maxwell MacDonald 有感使館區有危險,要求泊在大沽附近的17艘外國戰船增援。337名外國水手及陸戰隊員在1900年5月31日登岸,乘火車於當晚抵京,防衛使館區另外89名德國及奧國陸戰隊員在1900年6月3日抵京。
1900年6月9日,慈禧調董福祥的武衛後軍進城,駐扎在天壇和先農壇附近。董軍中不少士兵參加了義和團。
1900年6月10日,端郡王載漪出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義和團拳民於同時開始大舉入京。最多時北京的拳民超過十萬。是日起,北京外國使館對外通訊斷絕。
1900年6月11日,日本駐華使館書記杉山彬被剛調入京的清兵甘軍所殺 ,被開腹剖心。駐天津的各國領使組織二千人的聯軍,由英國的海軍司令西摩爾(Edward Seymour)帶領,乘火車增援北京十一國公使館。因為鐵路被拳民破壞,西摩爾受阻於天津城外的楊村、廊坊一帶,與清兵及義和團展開戰斗不利,退回城中,致使第一次試圖解除清兵和義和拳民對公使館的圍困失敗。該戰事被清政府及義和團認為是一次抗擊外敵的重大勝利,並被命名為「廊坊大捷」。
1900年6月13日,義和團進入內城,當天燒毀孝順胡同亞斯立堂、雙旗竿(今外交部街西口外)倫敦會、八面槽(王府井)天主教東堂、燈市口公理會、東四五條西口的美國福音堂、交道口二條長老會、鼓樓西鴉兒胡同長老會、西直門內天主教西堂、西四羊肉胡同基督教堂、石駙馬橋安立甘會、宣武門內天主教南堂共11所教堂。有3200名天主教徒逃入(有42名法兵占據)天主教北堂,2000多名基督教徒逃入東交民巷的使館區。拳民在北京放火燒掉教堂和一切與西洋有關的事物。
1900年6月15日,軍機處曾一度傳旨,令在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及山東巡撫袁世凱速入京。
1900年6月16日,前門一帶約千家(一說四千家)商鋪因老德記西葯房大火而被燒成廢墟,正陽門樓、北京24家鑄銀廠也遭燒毀。拳民同時四處破壞教堂攻擊教民,庄王府前大院被當成集體大屠殺的刑場。除了屠殺教民外,義和團更濫殺無辜,誣指許多市民(包括許多婦女小童)為白蓮教而燒死戮死,如據當時目擊者記載:「鄉民適趨市集,七十餘人悉縶以來;偽飾優伶冠服兒童戲物,指為白蓮教;下刑部一夕,未訊供,駢斬西市。有婦人寧家,亦陷其中,雜誅之,兒猶在抱也」;也有被公報私仇而殺者,如扶持義和團的庄親王載勛、端郡王載漪的好友副都統神機營翼長慶恆一家大小十三口因被尋仇於七月初被全部殺害。而義和團民的不同派別也互相武鬥殘殺。義和團、京師禁軍和甘軍也肆意奸殺婦女,不計其數。除了屠殺姦淫外,義和團及清軍也擄掠洗劫商戶平民,並將贓物公開拍賣。當時的權貴之家也不能倖免,如吏部尚書孫家鼐、大學士徐桐的家都被搶掠,徐桐(時年八十)更被義和團民拖出批鬥。 是日慈禧召開御前會議後,一度發出勒令解散拳民的上諭。
1900年6月17日,聯軍攻佔大沽口炮台。慈禧收到此消息的同時,得到虛假情報,以為外國的要求她歸政於光緒。慈禧態度作出一百八十度轉變,轉為支持義和團及向洋人開戰。命剛毅、載漪、載勛、載濂、載瀾統領義和團,載勛任步軍統領九門提督。[5]
對外宣戰
天津的義和拳民眾
1900年6月20日,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Klemens Freiherr von Ketteler)代表各國前去總理衙門要求保護,途中被清兵伏擊(由於克林德曾經槍殺義和團眾,此次行為被認為是報復);釀成戰爭的導火線。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緒的名義,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奧十一國同時宣戰。
清廷向各國宣戰的同時,也懸賞捕殺洋人,規定「殺一洋人賞五十兩;洋婦四十兩;洋孩三十兩」。義和團及朝廷軍隊圍攻各國在北京的使館。使館區內被圍人數約3,000人,當中約2000 為尋求保護之華人;400人為外國男性平民,147名婦女及76名小童。另有士兵、水兵及陸戰隊共409人,武裝有3挺機槍及四門小口徑火炮。各國在准備以武力解救使館的同時,各使館築起防禦工事,由英國公使竇納樂負責指揮抵抗。
1900年6月25日,清廷當權派載漪、載勛、載濂、載瀅四兄弟率義和團六十多人直奔瀛台欲弒光緒,被慈禧太後阻止而未果[6] 。

義和團運動時的各國軍隊(8張)

八國聯軍侵華
紫禁城內的八國聯軍
事件最終演變為國際軍事沖突,在事件平息之前,約有45,000名來自日本、美國、奧匈帝國、英國(英軍中包括英在威海衛訓練的由中國人組成的中國兵團)、法國、德國、義大利及俄國的八國聯軍以及反抗拳亂的中國軍隊與義和團拳民對戰。1900年7月至8月進軍北京的聯軍指揮官是俄國人General Linevitch 。
1900年7月14日,聯軍佔領了天津;直隸總督裕祿兵敗後自殺。
1900年7月28日,主和的大臣許景澄及袁昶被清廷處死。
1900年8月4日,聯軍向北京進逼,沿途並沒有遇到真正有力的抵抗。當時沿途的清兵和義和拳民估計有15萬之多,而聯軍總數開始時僅3萬多人(後來有所增加)。時值8月,氣候炎熱而潮濕,加上沿途濃密的玉米地形成天然屏障,為進軍增添了種種困難。
德皇威廉2世為德軍中國遠征軍踐行[6]
1900年8月11日,清廷處死主和的大臣聯元、立山及徐用儀。
1900年8月14日凌晨,聯軍來到北京城外,經兩天的激戰,到15日逐步攻佔了北京各城門,隨即與清軍在京城各處展開巷戰。
1900年8月16日晚,八國聯軍已基本佔領北京全城。慈禧及皇室在北京陷落之後立即倉皇離開,逃到西安。
八國聯軍進入紫禁城在美國的歷史記載里,稱這次軍事解除公使館危機行動為中國解救遠征,中國則稱之為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日軍繪本:八國聯軍[6]
在德皇威廉二世的堅持下,瓦德西(Count Waldersee)於8月7日被任為聯軍總司令。然而瓦德西及德軍在聯軍攻進北京後兩個月才到達中國。他們因為熱切執行威廉二世1900年7月2日發布的命令:「你們知道,你們面對一個狡猾的、勇敢的、武備良好的和殘忍的敵人。假如你們遇到他,記住:不要同情他,不要接收戰俘。你們要勇敢地作戰,讓中國人在一千年後還不敢窺視德國人。」四處擄掠,而備受批評。威廉二世的這段講話是對5世紀匈奴入侵歐洲的回憶。後來這段話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英國人借用來貶損他們的德國敵人。
俄國除了與隨聯軍進攻北京外,更另外從南北兩路派二十餘萬人進佔中國東北。北路俄軍8月攻佔黑龍江省城齊齊哈爾,至9月佔領吉林省城吉林;南路8月占據營口,10月佔領沈陽,不久之後兩軍會師,占據了東北全境[7] 。

東南互保
在清政府尚未向各國宣戰時,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
義和團團民在天津被美軍騎6師俘虜
兩廣總督李鴻章、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閩浙總督許應騤等即商議如何保存東南各省的穩定,避免列強有借口入侵;同時密議盤算倘若北京失守而兩宮不測,當由李鴻章作總統支撐局面。清政府向十一國宣戰後,劉坤一、張之洞、李鴻章,和閩浙總督許應、四川總督奎俊、山東巡撫袁世凱,即和外國達成地方上的協議,稱東南互保。他們稱皇室詔令是義和團脅持下的「矯詔、亂命」,在東南各省違抗支持義和團的命令。
而清朝皇室逃往西安途中,就已命令各地官兵剿滅義和團。1900年9月7日,清廷發布上諭,稱「此案初起,義和團實為肇禍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鏟除不可」。中外勢力的聯合導致了義和團運動的失敗。同時,清政府派慶親王奕劻及李鴻章為全權特使,與各國和談。
余部抵抗
慈禧在出走時發布上諭,將戰爭的責任推到義和團頭上,並命令各地清軍予以剿殺。義和團迅猛的發展部分得益於清廷的支持,在清廷態度變化後,許多義和團組織迅速消亡。但也有部分義和團堅持抵抗。劉呈祥
清廷巡鋪逮捕的義和團員
帶領義和團在天津郊區抵抗侵略軍,保定義和團首領周老昆率部在山區堅持戰斗,義和團首領郭逢春在廣昌與侵略軍和官軍戰斗。侵略軍在華北的其它許多地區都遭到當地人民的反抗,只得不停分兵前往鎮壓。
義和團
義和團事件中,全國各省,主要是華北的直隸、山西,以及內蒙古和東北,普遍發生針對外國人甚至中國基督徒的大規模集體屠殺事件。以下傷亡情況和死亡數字大都根據教會人士的統計,中國官方未有正式史料證實:
據統計,共有241名外國人(天主教傳教士53人,新教傳教士及其子女共188人,其中兒童53人)、2萬多名中國基督徒(天主教18000人,新教5000人)在1900年夏天的屠殺中死亡。
在山西,全省被殺的中國天主教徒計據說有5700餘人,新教徒也有數千人,其中以內地會為最多,其他屬於公理會,英國浸禮會等。1900年7月9日,在太原巡撫衙門前,巡撫毓賢殺死天主教方濟各會傳教士12人(義大利籍艾士傑和富格辣2位主教,3位神父、修士,7名修女),新教傳教士及其家屬子女34人(屬於英國浸禮會和壽陽宣教會,其中兒童11人),共計46人。山西是全國仇殺外僑和平居民最多的省份。
在內蒙古,1900年7月19日,清軍馬隊攻進蒙古西南教區主教座堂所在的二十四頃地,村內大批天主教徒被殺,比利時籍的韓默理主教則被「手足合系,貫以竹竿,」然後「以鐵索穿肩骨,囚以籠」,到處遊街,1900年7月24日,在托克托城被殺。蒙古東部教區則發生灤平縣活埋神甫事件。蒙古中部教區除在西灣子(河北崇禮)主教座堂避難的5000多教友外,絕大部分(3200多人)被殺。
在直隸(河北),由於總督裕祿和臬司廷雍的支持,義和團遍及全省各縣,該省大批天主教徒(至今該省仍是中國天主教徒最集中的省份)突然面臨死亡的威脅,紛紛在各處天主教徒集聚的村莊築堡壘頑抗。7月20日,陳澤霖率領的清軍攻破景州朱家河村,聚集在該村的3000多天主教徒與兩神甫,不分男女老幼,盡戮,是1900年一次性死亡人數最多的屠殺事件。朱家河所在的50575名教徒,死亡了5153人,只有獻縣張庄耶穌聖心主教座堂倖存。保定附近的東閭村集中了9000名天主教徒在此避難,由於擊退了4萬名義和團的進攻,戰後成為北方著名的聖母朝聖地和中國天主教信徒最集中的一個村落。
在奉天(遼寧)被殺的天主教徒有1400多人,其中有1名主教,10名神甫。
在浙江的衢台二州,也發生了集體屠殺事件。湖南衡州和陝西,也發生主教神甫被殺事件。在山東、河南,教堂被毀者佔十之七八。
八國聯軍暴行
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德軍、俄軍、法軍有濫殺、強奸、搶劫、縱火等非人道暴行。
在北京,以樊國梁為首的教士們公然發出「布告」下令天主教徒搶劫,規定搶劫不滿50銀兩的,不用上繳;超過50銀兩的,應歸公集中均分。從8月18月開始,教徒連續搶劫了8天。法國媒體曾刊登回國士兵的陳述:「從北堂我們開向皇宮,修士們跟著我們去,...他們慫恿我們屠殺、搶劫,...我們行搶都是替教士乾的。我們奉命在城中為所欲為三天,愛殺就殺,愛拿就拿,實際搶了八天。教士們做我們的向導。我們進一家就隨便拿東西,我們把店掌櫃抓了當僕役,教士們把搶來的東西,讓他們背著運到北堂去了...」。
根據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撰文的揭露,僅在河北任丘縣一處,美國基督傳教士梅子明(William Ament)以『用人頭抵人頭』為口號就殺害了中國無辜農民680人。

❷ 義和團的英文名

義和團 The Boxers(the Righteous and Harmonious Fists)

義和團事件 Boxer Rebellion

❸ 義和團原名是什麼

和團,又稱義和拳,或貶稱為「拳匪」。義和團運動又稱「庚子事變」,或被貶稱為「拳亂」、「庚子拳亂」等,是19世紀末中國發生的一場以「扶清滅洋」為口號,針對西方在華人士包括在華傳教士及中國基督徒所進行大規模群眾暴力運動。在義和團運動中,有240多名外國傳教士及2萬多名中國基督徒死亡;也有許多與教會無關的中國人被義和團殺害,數量遠超被害教民,難以統計(單北京死於義和團手下的有十數萬人);死亡的義和團拳民、義和團支持者以及其他中國人也不計其數,數量未有統計。

❹ 誰能給我一份義和團簡介

義和團最早興起於山東和直隸(今河北)交界地區。它是在義和拳等民間反清秘密結社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反帝愛國群眾組織。其成員主要是農民、手工業者和其他勞動群眾,還有不少無業遊民。義和團的名稱最早見於1898年6月山東巡撫張汝梅的奏摺。次年秋起,清政府在公文中也開始使用這一名稱。此後,「義和團」一詞逐漸取代了「義和拳」,或與「義和拳」並用。 山東的教會勢力極為猖獗,人民群眾的反洋教斗爭也就異常激烈。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軍事統治力量相對薄弱的魯西北地區,群眾經過長期醞釀,奮起抗教,終於成為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的主要發源地。至1899年,閻書勤、趙三多等領導的冠縣一帶的義和拳,以及朱紅燈、本明和尚(亦稱心誠和尚)領導的茌平、禹城、平原一帶的義和拳,已相當活躍,聲勢甚大。他們在反洋教斗爭中相互聲援,有力地打擊教會侵略勢力,使帝國主義和清政府為之震驚。 長期以來,直隸人民也不斷反抗教會的欺壓,參加斗爭的群眾相當廣泛。趙三多、閻書勤等在山東冠縣豎旗起義後,直魯交界地區和直隸南部很快出現了義和團的活動,不時攻打教堂。 義和團興起以後,提出了許多反帝口號,如「扶保中華,逐去外洋」、「扶清滅洋,替天行道」①和「興清滅教」、「洋人可滅」②等等。在斗爭過程中,義和團也張貼過反清的揭帖,如「滅了耶穌教,殺了東洋鬼,再跟大清鬧」③等。 義和團以宗教和軍事合一為其組織形式。基層單位是壇(或稱廠、爐、場、團),各壇人數不等,多至百人以上,少則五十人或二十五人。幾個或十幾個壇組成總壇(總團)。各總壇之間互相獨立,不相統屬。作戰時分編為哨、班,一哨有五十至一百人,負責人稱哨長(或隊長、百長),哨下分班,每班十人,設班長(或稱十長)。就其總體來說,義和團是一個沒有統一領導和指揮機構的鬆散組織,主要靠揭帖聚會,有事時「傳單一出,千人立聚」④,事畢即散。青年婦女也有類似組織,名為紅燈照,藍燈照等。她們一般擔任勤務工作,有時也參加戰斗。 義和團的總壇首領稱老師或老祖師,各壇首領稱大師兄、二師兄。大師兄平時掌管壇內各種事務,戰時負責領隊和指揮作戰。山東地區的義和團有總辦、統領、打探、巡營、前敵、催陣及分編哨隊各名目⑤。有的義和團還有大元帥、副元帥、大先鋒、軍師、總管糧台等稱謂⑥。其中總辦、統領一般由有威望的教師擔任;前敵、催陣由勇敢能戰者充當(作戰時他們騎馬當先,往來督戰)。義和團主要使用大刀、長矛等冷兵器,並有少量鳥槍、抬槍、抬炮等火器。 義和團有較濃厚的封建迷信思想,如宣揚神道相助,刀槍不入等。但義和團制定的某些團規戒律,如「不準公報私仇,以富壓貧,依強凌弱,以是為非」①、「毋貪財,毋好色」②等,則體現了義和團反對邪惡、反抗壓迫、保護善良等勞動人民的品德,因而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 義和團運動直接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清政府懾於帝國主義淫威,曾先後多次下令「速為剪除,……實力搜剿」①,「切實彈壓,毋令滋事」②,「從嚴懲辦,以靖地方」①。但是,清軍的武力鎮壓,動搖不了義和團反帝斗爭的決心,因而此伏彼起,「剿」不勝「剿」。於是有些官吏認為,如果一味「袒教抑民」,勢必「激之生變,鋌而走險」②,主張「化私會為公舉,改拳勇為民團」,「聽其自衛身家,守望相助」③,以求民教相安。清政府這種改「剿」為「撫」、被迫承認義和團為合法團體的政策,使義和團得到了公開活動的有利條件,以致聲勢日大,更加有力地打擊了傳教士和教民的凶焰。 1899年10月上旬,山東平原縣杠子李庄,因教民欺壓群眾,義和團便沖擊當地的教堂。知縣蔣楷派兵前往鎮壓。朱紅燈率團民二三百人(一說近千人)與清軍進行戰斗,將其擊敗。10月中旬,朱紅燈指揮義和團擊退數百名清軍騎兵的進攻,後又進至距平原縣城僅十八里的森羅殿。不久,朱紅燈率眾沖出重圍,轉至茌平。同年11月,朱紅燈及本明和尚被清軍游擊馬金敘部逮捕,後在濟南遇害。此後,魯西北地區的義和團在高唐縣人王立言等領導下繼續進行斗爭。 在帝國主義的壓力下,清廷決心把山東義和團鎮壓下去。1899年12月6日,派工部右侍郎袁世凱署理山東巡撫,統兵前往鎮壓。12月25日,袁世凱統率裝備精良的七千名武衛右軍到達濟南。他見山東「民情強悍」,義和團民「所在多有」,便「分布隊伍逐處彈壓」。④至1900年夏初,「各處拳廠,均已撤閉」,有的「潛匿僻壤,私相演授」。⑤王立言等首領相繼犧牲,倖存的團民在閻書勤等領導下,或轉為秘密活動,或進入直隸繼續堅持斗爭。

❺ 義和團在哪裡發起

在山東開始

義和團運動是甲午中日戰爭之後中國人民為挽救民族危機而發動的偉大反帝愛國運動。這個運動首先在山東開始,提出「扶清滅洋」的口號,斗爭的矛頭主要指向帝國主義。1900年春,山東義和團主力從故城、景縣、東光、阜城進入直隸(今河北省),同當地的義和團和人民匯合成為一股革命洪流,開始了向京、津進軍。
1900年3月,沿大運河北上向天津進發的義和團在滄州、青縣受到了直隸總督裕祿派出的軍隊的圍攻,許多戰士浴血奮戰,英勇犧牲。向西北行進的義和團得知一部分戰友在滄縣、青縣犧牲的消息,個個義奮填膺,粉碎了清政府和帝國主義教堂反動武裝的圍攻堵截,北上到新城、定興、淶水、涿州、易縣、高碑店等地。在當地義和團和廣大人民的支持下,4月淶水縣義和團攻打教堂,殺死了清政府派來鎮壓義和團的副將楊福同。5月27日,義和團攻克了涿州城。隨後拆毀了琉璃河至涿州之間的鐵路,燒了高碑店、涿州、琉璃河車站。次日,又拆毀琉璃河到長辛店一百多里鐵路和橋梁。6月4日晨,義和團又火燒了京津線上的黃村車站。5日從涿州來的義和團又分三路,重創了前來鎮壓的清軍,打得楊慕時的清兵慌忙竄往天津。隨後,義和團開始向京津發展力量。
1900年6月10日,帝國主義侵略軍二千多名在英國海軍上將西摩爾率領下,由天津向北京進攻,受到義和團的英勇抵抗。6月11日,義和團趁侵略軍剛抵落垡車站,從四面八方出擊,打得敵人不知所措。6月13日晚,西摩爾率領的侵略軍除小部分留在落垡車站外,繼續向廊坊車站進犯。18日,義和團聯合清軍一部分愛國士兵共2,000多人向敵人據守的廊坊車站發動攻擊,血戰兩小時,打傷打死敵軍多名,西摩爾慌忙率部逃遁。正當侵略軍逃到楊村時,義和團又連續向侵略軍發動攻擊,殺得敵人慌作一團,被殺死打傷40餘人。焦頭爛額的西摩爾帶領殘兵敗將經過三天時間,才勉強掙扎到天津。與此同時,6月17日一批帝國主義侵略軍從大沽登陸,進攻天津。一場壯烈的天津保衛戰展開了。侵略軍從大沽到天津一路上處處挨打,直到23日才竊據老河頭車站(現在的天津車站),和原在西沽的侵略軍會合,到達天津租界,向天津城發動進攻。7月6日,天津戰事非常激烈,義和團首領張德成等一連三晝夜在紫竹林與侵略軍血戰,取得了重大勝利。7月13日,侵略軍約五千人又對天津城發起攻擊,天津城義和團和守軍英勇抵抗,打死美軍上校團長等官兵百餘名,打死打傷日、英、法軍數百人,戰果輝煌。雖然如此,但由於賣國賊宋慶對內屠殺,對外投降,14日天津城失陷。侵略軍開始向北京進犯,8月13日侵入北京。
早在六月上旬,義和團就一日數十起進入北京城。他們在北京火燒教堂和日本洋行,殺死日本外交官,進攻東郊民巷各國使館,給帝國主義侵略者以很大打擊。在外國侵略軍進入北京後,賣國的清政府同侵略軍相勾結,鎮壓了這一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雖然這次運動失敗了,但它狠狠地教訓了帝國主義,粉碎了他們瓜分中國的陰謀,顯示了中國人民的無比巨大的力量。

❻ 有沒有清末民初義和團打洋人的電影看的

義和團運動於1963年的電影《北京55日》(55 Days at Peking)中被提及。《北京55日》攝於西班牙,由於拍攝需要數千名中國演員,電影公司從西班牙全國各地幾乎把找到的中國人都拉來排戲了。這樣的結果導致在電影拍攝期間西班牙全國的中國餐館幾乎都關閉,因為餐館員工(通常是業主)都被電影公司所僱用。電影公司僱用了如此多的中國人以致在幾個月的時間內,西班牙全國幾乎找不到中國餐館吃飯。這套電影因為題材敏感,後來一直被禁止在香港上映,直至1980年代後期。

1975年,香港的邵氏兄弟拍攝了一部反映此事件的電影,名為《八國聯軍》(Pa kuo lien chun),導演張徹使用高預算拍攝了一個關於覺醒與復仇的大場景故事。[2] 《八國聯軍》描述了拳民的追隨者因受欺騙而相信他們刀槍不入水火不傷。電影的武術導演是劉家良,由傅聲主演。

1986年,中國大陸作家馮驥才關於義和團運動的小說《神鞭》被改編成電影,著名演員陳寶國參演。電影的主人公「傻二」的辮子神力無比,可作為傷人利器,被稱為「神鞭」。傻二亦憑借這項才能加入了義和團。在一次和「洋人」的戰斗中,傻二的戰友大都陣亡,傻二的辮子也被洋槍打斷,此後傻二一度陷入消沉。但在故事的結尾,傻二剪掉了辮子,變成了一位神槍手,繼續和外國勢力作斗爭。傻二有一句總結全劇主旨的名言:「祖宗的東西再好,該割的時候還得割」。

❼ 關於義和團運動

義和團運動
義和拳本來是長期流行在山東、直隸(今河北)一帶的民間秘密會社,清人有人認為與白蓮教等傳統民間秘密團體有關,這一觀點為現今大多數人所接受;然而也有部分人認為義和團源於一種勤王的民團組織。 他們利用設立神壇、畫符請神等方法秘密聚眾,稱為「義和拳」,其中摻雜有大量教授信眾「刀槍不入」的愚昧成分。 最初義和拳同當時清朝大部份秘密團體一樣,反對滿族統治,以「反清復明」為口號,遭到鎮壓。隨著中國近代史形勢的發展,以帝國主義侵略為先導的西方勢力的沖突代替華夷之辯滿漢之爭成為主要歷史矛盾,義和團開始支持清朝抵抗西方,改名為「虎神營」,口號也改為「扶清滅洋」 (1898年由趙三多首次提出)。

❽ 太平天國、義和團的詳細資料

太平天國

起義醞釀:
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將大筆軍費和巨額賠款,全部轉嫁給勞動人民。由於五口通商,外國的工業產品涌進中國,質高價廉的工業產品,排斥了中國傳統的家庭副業和手工業,使東南沿海地區的農民和手工業者紛紛破產,失去生計。同時,地主加緊了對農民的盤剝,土地兼並更為嚴重。清政府的捐稅,年年增加,使農民不堪重負。1840-1850年,廣東、廣西和全國許多地區,水災、旱災、蝗災,連年不斷,廣大農民家破人亡,陷入絕境。農民反抗斗爭多達110次。特別是兩廣地區,由於受到鴉片戰爭的直接沖擊,社會動盪更為激烈。

在此期間,洪秀全被《勸世良言》中的單一神權思想和基督教的平等觀所吸引,把基督教的平等觀和中國農民的「天下太平」、「人人平等」的平均思想結合起來,從農民階級的要求和利益出發,先後撰寫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和《原道覺世訓》。同時期,馮雲山在紫荊山區的廣大貧苦農民和燒炭工人中,宣傳反清思想,開展拜上帝會的組織工作。1849年,拜上帝會眾已達萬餘人。1850年前後,拜上帝會與地主團練的沖突日趨尖銳,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醞釀和發動的。

金田起義: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率眾起義,建國號「太平天國」。3月,太平軍轉戰到武宣東鄉,洪秀全正式稱「天王」;9月,太平軍攻佔永安州。在永安滯留期間,進行了休整補充和制度建設,初步奠定了太平天國政治制度的雛形。 1852年4月,太平軍從永安突圍,北上圍桂林,克全州,入湖南。在全州戰役中,馮雲山戰死。太平軍轉戰湖南途中,發布了《奉天討胡檄布四方諭》等重要文告,闡明太平天國「掃除妖孽,廓清中華」宗旨,號召廣大群眾紛紛響應。湘江上的纖夫、船工;碼頭上的挑夫、搬運工;城鎮中的鐵匠、商販、木匠;以及郴州、桂陽山區的煤礦工人,參加起義,太平軍迅速壯大。1853年1月,太平軍攻克武漢三鎮,隊伍增至50萬,聲威大振。2月,太平軍水陸兼程,沿江東下,連克九江、安慶、蕪湖等重鎮。3月19日,太平軍佔領南京,洪秀全進入南京城,宣布改南京為天京,定都天京。太平天國建立了與清王朝相對峙的農民革命政權。

1853年3月19日,太平軍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為都城。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為了鞏固和發展勝利成果,進行了北伐和西征。1853年5月,林鳳祥、李開芳率軍進兵北京。北伐軍出江蘇,過安徽,進河南,渡黃河,入山西,直搗直隸,逼近天津,由於孤軍遠征,終於失敗。洪秀全為了控制長江中游,確保天京安全,又派兵西征。1853年5月,賴漢英、胡以晃、曾天養率軍溯長江西上,攻佔了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的廣大地區。在湖南境內,多次打敗曾國藩組織的以地主團練為骨乾的湘軍。1856年上半年,太平軍又在天京外圍展開了激烈的破圍戰,先後擊破了江北大營和江南大營,在軍事上達到全盛。1853年冬,制定並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提出了「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則。試圖建立一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天朝田畝制度》是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維持絕對平均主義的農民烏托邦,不可能付諸實施。但是,它表達了廣大農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強烈願望。太平天國還實行男女平等;改革考試制度;對外關繫上,堅持獨立自主。

正當太平軍在西征戰場取得勝利之時,1856年8月,天京城內發生楊秀清假借「天父下凡」,杖責洪秀全,逼迫洪秀全封他為「萬歲」的事件。洪秀全感到事態發展下去對自己不利,表面上答應了楊秀清的要求;暗地裡卻密召在前線的韋昌輝、石達開、秦日綱,回京救駕。韋昌輝立即率3000精兵趕回天京。9月2日凌晨,在秦日綱的配合下, 包圍了東王府,殺了楊秀清和他的全家,及部下和士兵2萬多人。天京城內一片恐怖。石達開從湖北趕回,斥責韋昌輝濫殺無辜。韋昌輝又想殺死石達開,石達開只好半夜縋城逃出天京,石達開的全家老小都被韋昌輝殺了。韋昌輝的行為,引起太平軍全體官兵和百姓的憤慨。石達開在安慶起兵後,要求洪秀全順從民意殺死韋昌輝。11月2日,洪秀全誅殺了韋昌輝及其心腹200餘人,平息了這場自相殘殺的內亂。韋昌輝被處死後,石達開應召回京「提理政務」。洪秀全經過「天京事變」,對石達開也不信任,於是封洪仁發和洪仁達為王,鉗制石達開。石達開既無實權,又心存疑慮,1857年6月,率領10萬精兵遠走西南。石達開的隊伍孤軍奮戰,1863年6月,被清軍圍困在四川大渡河畔,全軍覆沒。天京事變成為太平天國由盛入衰的轉折點。

天京變亂和石達開出走,使太平軍被迫由戰略進攻轉向防禦。清軍乘機反撲,攻佔了長江中下游許多地方,重建江南、江北大營,圍困天京。洪秀全為了挽救頹勢,提拔陳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將領,委以重任。1858年8月,陳玉成、李秀成會集各路將領,在安徽樅陽召開軍事會議。各路大軍協同作戰,一舉攻破浦口殲敵萬余,再次擊潰江北大營。11月,在安徽三河鎮全殲湘軍精銳6000餘人,迫使清軍從安慶撤圍,穩定了天京上游的局勢。

1859年,洪仁玕提出《資政新篇》。主張「權歸於一」,反對「結黨聯盟」;廣開言路,「上下情通」。效法西方,興辦工礦交通和金融事業;准許私人投資,僱傭勞動;獎勵民間製造器皿技藝,准其專利自售,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來,興辦學館,建立醫院,設立社會福利機構。《資政新篇》作為太平天國後期的政治綱領,具有明顯的資本主義傾向。1860年上半年,李秀成、陳玉成部搗毀江南大營,並開辟了蘇南根據地。1861年9月,安慶失陷。次年5月,陳玉成敗走壽州,被俘就義。太平天國西線陷入無法挽救的危境。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外國侵略者同清政府互相勾結,共同鎮壓太平天國。太平天國堅決地同侵略者進行英勇斗爭,先後重創「常勝軍」、「常安軍」、「常捷軍」,並將華爾打死,給侵略者以沉重打擊。安慶失陷之後,太平軍在江蘇、浙江的根據地也相繼失守,只剩下天京及其周圍小塊地區,這時,天京內無糧草,外無援兵,形勢日益危急。李秀成提出「讓城別走」,另闢根據地的主張,被洪秀全拒絕。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7月19日,湘軍挖掘地道,用火葯轟塌城牆,經過激烈巷戰,天京陷落。大部分太平軍將士壯烈犧牲,少數人突圍。幼天王和洪仁玕在江西被俘,英勇就義。李秀成在天京突圍時被俘,被曾國藩殺死。太平軍余部轉戰大江南北,一直奮戰到1868年。

中國歷史上這場空前規模的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前後奮戰14年,縱橫18省,威震全中國,最終在清政府和外國侵略勢力的聯合絞殺下失敗了。

各地起義:
捻軍是活躍在北方革命武裝的主力。1864年天京陷落後,捻軍和原先進入西北的太平軍,共推賴文光為領袖,在黃淮平原展開武裝斗爭。1866年秋,捻軍在河南許州(今許昌市)分為東西兩支,東捻軍賴文光率領,留在中原地區活動;西捻軍張宗禹率領,挺進西北。

19世紀50-70年代,西南、西北各少數民族也紛紛舉行武裝起義,反抗清政府的黑暗統治。1855年,張秀眉發動貴州苗民起義。1856年,彝族農民李文學在太平軍戰士王泰階(漢族)、李學東(彝族)的幫助下,發動武裝起義。1856年,雲南各地回民紛紛起義,其中以杜文秀領導的一支起義軍勢力最大。杜文秀在大理建立政權,擁護太平天國,主張漢回一體,共同推翻清王朝。1862年,陝西回民舉行起義,反對清政府的民族壓迫,起義軍建立了18大營,在任武等人的領導下,佔領了渭水兩岸的廣大地區,進逼省城西安。同年,甘肅回民在平涼起義,很快蔓延全省,佔領了靈州(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河州、西寧等地。清政府在西北的統治搖搖欲墜。在陝甘回民起義的影響下,新疆以維吾爾族為主的各族人民掀起了抗清斗爭。

1898年:義和團運動開始。是一場反帝愛國運動,「扶清滅洋」的口號反映了當時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已經成為主要矛盾,義和團打擊的對象是外國侵略勢力,但是這個口號帶有很大局限性,「扶清」有利爭取官軍,卻容易讓群眾放鬆對清政府的警惕,「滅洋」能動員廣大群眾參加反帝斗爭,卻帶有籠統的排外色彩。

❾ 義和團運動的斗爭對象是哪三個國家的列強

義和團,又稱義和拳、義和團事件、庚子事變,或貶稱為「拳匪」、「拳亂」、「庚子拳亂」等,是19世紀末中國發生的一場以「扶清滅洋」為口號,針對西方在華人士包括在華傳教士及中國基督徒所進行大規模群眾暴力運動。在義和團運動中,有240多名外國傳教士及2萬多名中國基督徒死亡(根據教會方面的統計);也有許多與教會無關的中國人被義和團殺害,數量遠超被害教民,難以統計(單北京死於義和團手下的有十數萬人);死亡的義和團拳民、義和團支持者以及其他中國人也不計其數,數量未有統計。
教案
義和團運動
一般指清朝末年中國境內牽涉基督宗教教會的社會事件(常引起爭訟、暴力甚或演變為外交事件)。義和拳活動主要集中在中國華北的山東和河北,正是教案頻仍的地區,義和拳活動與教案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中國在1894年的甲午戰爭中被日本打敗,被迫在1895年簽署馬關條約,顯示了之前的洋務運動失敗,再次引起歐洲列強的野心。1896年,有意瓜分中國的歐洲強國,對清政府提出無理要求,並要求准許修建鐵路和采礦。1897年11月,山東發生「曹州教案」,兩名德國傳教士能方濟(Franz Niez)及理加略(Richard Heule)被沖入教堂的村民打死(起因不明)。德國立即作出了反應,乘機出兵占據了膠州灣和膠澳(今青島)。德皇更對其艦隊訓言,謂:「如中國阻撓我事,以老拳揮之」。接下來的一個月,俄軍進駐了遼陽南方的旅順,英國和法國之後分別派兵佔領威海和廣州灣(現在廣東湛江)。
外國的進占,更激發起山東各地的排外情緒。1898年3月,拳民活動在山湯加劇。1899年,捐官出身的漢裔旗人毓賢出任山東巡撫,提出「民可用,團應撫,匪必剿」,對義和拳採用撫的辦法,將其招安納入民團。於是義和拳成了「義和團」,而口號亦由「反清復明」改成「扶清滅洋」。義和團四處燒教會、殺教士;抵制所有外國事物和之前失敗的「洋務運動」。在義和團的積極排外下,外國人被稱為「大毛子」,一律殺無赦。中國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通被稱為「二毛子」;其他通洋學、懂洋語、以至用洋貨者,被稱「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輕則被毆辱搶劫,重則可能有殺身之禍。時人記載:「若紙煙,若小眼鏡,甚至洋傘、洋襪,用者輒置極刑。曾有學生六人倉皇避亂,因身邊隨帶鉛筆一支,洋紙一張,途遇團匪搜出,亂刀並下,皆死非命。羅稷臣星使之弟熙祿,自河南赴津,有洋書兩箱,不忍割愛,途次被匪系於樹下,過者輒斫,匪刀極鈍,宛轉不死,仰天大號,顧以為樂;一仆自言相從多年,主人並非二毛,亦為所殺,獨一馬夫倖免。其痛恨洋物如此。」甚至有「一家有一枚火柴,而八口同戮者」。

❿ 什麼是義和團運動

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興起於長江以北各省的白蓮教大起義和白蓮教的支派天理教起義被清廷鎮壓後,白蓮教的各個支系繼續斗爭,北方幾省相繼出現了八卦教、紅陽教、榮華教等組織,秘密從事反清斗爭,其中八卦教影響最大。朝廷規定,傳習八卦教者要查拿緝捕,為首者處以死刑,於是八卦教徒便以傳習拳術來隱蔽自己。義和團運動便由此萌芽而來。

甲午戰爭期間,山東沿海民眾遭受日軍侵略之苦,戰爭結束後,日軍佔領了威海衛。三年後,日軍撤離,此地又立即被英軍強占。不久,德國又占據了膠州灣,並強行把山東劃為它的勢力范圍。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英國強行租借威海衛,隨之外國教會也隨之大批進入山東各地,修建大小教堂1100多座,傳教士和教徒發展到八萬多人。許多加入教會的地主豪紳,仰仗教會勢力,乘多年荒災之機,囤積居奇,抬高糧價,居眾苦不堪言,對之切齒痛恨,多次與教會發生沖突。

當年十月,山東冠義縣義和拳在閆書勤帶領下,聚眾數千人,樹起「助清滅洋」的旗幟,佔領了梨園屯。第二年,平原縣義和拳組織和教會發生沖突,地方官吏派兵鎮壓,逮捕了數名義和拳成員,於是他們向荏平縣義和拳首領朱紅燈求救。朱紅燈率領幾百人的義和拳武裝成員趕到平原,與當地義和拳群眾會合,使官府十分恐慌。濟南知府帶兵在平原縣與恩縣交界的森羅殿與朱紅燈的隊伍發生爭斗。此時,荏平、恩縣、長清、高唐等地義和拳紛紛響應,不久,東昌、武定、泰安、濟南等地的群眾也聞風而動。面對義和拳運動的蓬勃興起,清朝官吏內大體出現兩種傾向,一種是主張立即用武力消滅,一種則主張安撫、收編。山東巡撫張汝梅上奏朝廷,要求採取安撫、收編政策,主張「化私會為公奉,改拳勇為民團」,把拳民編到諸鄉團之內。次年二月,毓賢繼任山東巡撫,出告示改「拳」為「團」,把參加義和拳的群眾稱之為「拳民」,允許他們設廠習拳,同時把武裝反抗教會的人稱為「匪徒」,緝拿懲處,藉以安撫義和拳。由此一來,義和拳反倒取得半合法的地位,迅速發展起來,成為一個官方默許的公開團體,「義和團」的名稱從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春開始逐漸地廣為流傳起來。

山東義和團的迅猛發展,引起在華各國勢力的恐慌。駐扎膠州灣的德國軍隊出兵到膠州、高密、日照等地,焚毀村莊、搶劫城鎮搶殺居民。英、美、意等國駐華公使也向清政府施加壓力,要求清廷下令取締義和團。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底,美國公使唐格向總理衙門提出了撤換毓賢的要求,清廷迫於壓力,申斥毓賢對義和團鎮壓不力,將之調任山西巡撫,由袁世凱接任山東巡撫。袁世凱上任後,立即發布了《禁示義和拳匪告示》,不承認義和團具有合法性,規定:不僅練拳,就是贊成義和拳的,都要被殺。隨後依仗他統帶的武衛右軍和擴編的武衛軍先鋒隊馬步炮隊共二十營兵力,對活動於山東黃河北岸的義和團發起進攻。先後斬殺了王玉振、王文玉、孫洛泉等義和團首領,消滅十多部義和團,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春,山東義和團運動告以平息,義和團運動的中心移到了直隸省。

早在兩年前,直錄南部威縣,曲周、景州、阜城義和拳就已經開始活動,許多村莊建立拳廠、練習拳術,並逐漸向北發展。與教會和官兵多次發生沖突。此時,直隸總督裕祿根據上諭發布《嚴禁義和團》的告示,宣布「招引徒眾,私立會合,演習拳棒,均屬違禁犯法」,「再有設廠練習拳棒,射利惑民悖事,即由地方官會營捕拿,從嚴懲辦。」此時總理衙門也對此憂心忡忡,電令裕祿,「此事關系緊要,務須趕緊嚴密查辦,免滋事端。」於是裕祿派出官兵,分路對義和團進行鎮壓。然而,義和團運動不僅沒被鎮壓下去,反而愈演愈烈,勢力擴展到直隸全省,直逼京城附近地區,甚至在京城內和直隸總督所在地天津,也已經有自稱義和團的人開始活動,沿街練拳,招收徒弟。

消息傳到清廷,有官員主張對義和團用兵討伐極其危險,應採取安撫政策。是年四月初,監察御史鄭炳麟上奏,主張在直隸、山東派道府大員當「團練局總辦」,選擇鄉紳做「團總」,收編義和團,把義團改造為官辦的團練。這個建議遭到裕祿和袁世凱的反對。一時間清廷陷入對義和團是「剿」還是「撫」的兩難境地。

四月初,淶水、定義、新城、涿州、易縣等地的義和團同教會勢力發生沖突,焚燒了當地的教堂,隨後裕祿派軍隊前往鎮壓,遭到義和團的頑強抵抗,淮軍副將楊福同被打死。裕祿隨即又派提督聶士成所部的武衛前軍趕去鎮壓,又遭到義和團的抵抗。義和團以「反洋」的名義破壞了蘆保鐵路,阻止前來鎮壓的清軍。繼而相繼焚毀了高碑店、涿州、琉璃河、長辛店、蘆溝橋的火車站,京津鐵路上的豐台站和機器製造局也被搗毀。五月初,義和團擁進涿州城。

慈禧太後見形勢十分緊迫,就派協辦大學士剛毅和刑部尚書趙舒翹、順天府尹何乃瑩到涿州方向去進行招撫,向義和團宣布朝廷的「德意」。剛毅等人到涿州一帶後,感到義和團勢力極大,不能進行剿殺,於是向朝廷報告,主張撤回聶士成的部隊,採用勸導、曉喻的辦法解散或收編義和團。

正當剛毅等人在涿州一帶活動時,京城內的義和團活動越來越頻繁,聲勢也越來越大。小股外縣拳民陸續涌人北京城,城內居民也紛紛加入義和團,出現了以義和團名義出現的反對洋人的揭帖,公開設立壇棚,焚燒外國人的教會房屋,並圍攻西什庫教堂和東交民巷使館。朝廷屢次下令解散、嚴禁、緝拿,均無濟於事,到了不能控制的局面。與此同時,天津城內義和團活動也十分頻繁,燒毀教堂,進攻紫竹林租界,搗毀監獄,釋放犯人。這時裕祿不得不改變手段,由高壓轉為安撫,以總督名義邀請義和團首領張德成,並用轎將他抬到總督衙門。

這年四月,英、美、德、意已派兵船駛入大沽口,隨後,英、美、德、法四國公使先後向總理衙門發出照會,要求清政府採取措施迅速剿滅義和團。不久,十一國公使又以外交使團名義照會清政府,要求嚴禁團民練拳設堂,傳布揭帖,並命令各國的大沽口的海軍准備登陸。五月二十八日,駐北京的各國公使舉行會議,決定立即以保護使館的名義調兵來北平,並將此決定通報給總理衙門。經過一番交涉後清政府退步了,經慈禧太後批准,總理衙門同意各國立即派兵人京,要求兵數少一些,隨後又通知裕祿,為從塘沽登陸經津人京的外國軍隊准備火車。幾天後,英、俄、德、法、日、美、意、奧等國海軍陸戰隊四百五十人,分兩批到達北京,另一支外國聯軍六百多人,由塘沽登陸開進天津。六月十日,八國聯軍二千多人,在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的率領下,由天津向北京進發。裕祿雖想阻止他們,但聯軍仍然取得了所需的機車和車廂,開始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一路上,聯軍遭到義和團的反抗。義和團拆毀鐵路,致使聯軍四天里才走了一半路。抵達廊坊。一天早晨,義和團在廊坊車站襲擊聯軍,幾天後又再次襲擊。此時去往北京的鐵路已被破壞,聯軍只好退回天津。

六月十六日起,慈禧太後召集大臣,連續四天舉行御前會議,主剿主撫兩派爭執不下。權衡利弊,慈禧太後決定宣戰,「大張撻伐,一決雌雄。」但是,「宣戰上諭」內容極其含糊,令有些屬下不知所措。同時,慈禧又面諭李鴻章,讓他去向各國保證對義和團要「設法相機自懲辦。」由此,義和團受到內外夾困。

正在朝廷舉行御前會議期間,聯軍以朝廷當局「並不傾力剿辦」義和團為借口,炮轟大沽口炮台,並迅速將其佔領。隨後又水陸並進,進逼天津,義和團與之頑強作戰,雙方激戰一個月之久,此時聶士成的部隊加入了反抗聯軍的戰斗。義和團曾一度佔領了紫竹林租界。在激戰中,聯軍投入上萬人的兵力,而清軍主力卻按兵不動,致使義和團力單難支。七月十四日,天津被聯軍攻破。與此同時,北京義和團向東交民巷使館發起進攻,相繼燒毀了比利時、奧地利、荷蘭、義大利四國公使館,連續圍困各使館五十六天。八國聯軍攻陷天津後,於八月初向北京進攻,遭到義和團的阻擊,但清軍卻節節敗退,致使聯軍前進速度很快。八月十四日,聯軍攻佔北京,慈禧太後率王公大臣倉皇出逃,義和團被迫退出北京,在八國聯軍的鎮壓下,義和團運動終遭失敗。

閱讀全文

與英國拍的義和團是什麼名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黑色閉殼龜是什麼品種 瀏覽:12
越南投資大概需要多少錢 瀏覽:924
印尼居民是什麼民族 瀏覽:64
金絲絨和義大利絨哪個好 瀏覽:416
伊朗官方貨幣怎麼改 瀏覽:158
這邊是哪裡用越南語怎麼說 瀏覽:747
為什麼越南產的汽車沒有瀝青 瀏覽:858
中國建安七子有多少 瀏覽:205
印尼年有多少個小時 瀏覽:651
伊朗為什麼斷網 瀏覽:722
伊朗伊斯蘭教是什麼教 瀏覽:41
伊朗是現在什麼民族 瀏覽:626
越南新冠死亡率最高是多少 瀏覽:737
越南菲律賓如何侵佔南沙 瀏覽:138
印尼血龍木手串什麼顏色是真的 瀏覽:512
義大利雅培和上海雅培是什麼關系 瀏覽:470
義大利面條醬怎麼配 瀏覽:87
中國良工閥門廠在哪裡 瀏覽:201
美國與英國區別是什麼 瀏覽:242
越南戰爭美軍有哪些部隊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