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鴉片戰爭時英國用的是什麼軍艦火槍火炮
風帆戰艦
前裝燧發滑膛槍(也裝備了一部分採用銅帽激發的前裝滑膛槍,比如在著名的三元里抗英戰斗中,由於天降大雨,英軍使用的燧發槍的激發葯受潮無法射擊,後來派了一批使用可以防水的銅帽槍的英軍將被圍英軍救出)
火炮前裝滑膛炮
『貳』 有種槍是往槍旁放點火葯,在往槍頭里塞彈殼,這是英國人在18世紀用的,叫什麼槍
前裝槍
又叫前膛槍,是由前面槍口裝子彈的舊式滑膛槍。最早的前裝槍大約出現在1300年,早期的槍都是前裝槍,一般由身管、槍機和握把(或槍托)組成。
『叄』 鴉片戰爭中英國人用的是什麼武器
英軍當時使用的兩種前裝滑膛槍,即伯克式(Bakrer)燧發槍和布倫威克式(Brunswick)擊發槍。
『肆』 鴉片戰爭里中英武器裝備各是什麼
清英武器兵器對比:
清軍使用的冷兵器主要有刀矛弓箭等,熱兵器(即火器)並不是中國發明研製的,而是仿造明代從西方引進的「鳥銃」、「佛郎機」、「紅夷炮」等,其形制功能比英軍落後了200多年。
例如,清軍使用的鳥槍,槍長2.01米,射程約100米,射速為l-2發/分鍾,且質量低劣,嚴重老化,有的使用了166年尚未更新換代。
而英軍則配備了在當時世界上相當先進的伯克式前裝滑膛燧發槍和布倫士威克式前裝滑膛擊發槍。前者槍長1.16米,射程約200米,射速為2—3發/分鍾;後者槍長1.42米,射程約300米,射速為3—4發/分鍾。這樣的射速、射程都是清軍的鳥槍所無法企及的。
(4)英國的滑膛槍是什麼花動槍擴展閱讀:
鴉片戰爭的政治影響
清政府開始一步步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隨著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和貿易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破壞,中國逐漸由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鴉片戰爭的勝敗反映了當時東西方科技以軍事為主的巨大差距,打破了清政府「天朝上國」的美夢,內憂外患紛至沓來,封建社會危機四伏,促使一批政治眼光比較敏銳的封建知識分子,進一步去探索和尋找中國社會擺脫困境與危機的良策。
他們以傳統經學為依託,以匡時救世為己任,對內主張整飭吏治,改革弊政;對外提倡學習西技,抵抗侵略,從而逐漸在地主階級中形成一股經世致用的社會思潮。許多有學之士如林則徐、魏源等,開始對於西方科技的進步注意,並著書介紹西方事物。
然而包括朝廷在內的絕大多數人,並沒有因鴉片戰爭而改變對西方的看法,更不用說對於向來所輕視的「夷人」學習。清廷的戰敗並沒有使其進行改革,反而繼續行保守的閉關政策,引致後來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才出現洋務運動等的自強救國運動。
『伍』 1840年鴉片戰爭期間,英國入侵中國都使用什麼武器
英軍當時使用的兩種前裝滑膛槍,即伯克式(Bakrer)燧發槍和布倫威克式(Brunswick)擊發槍。伯克槍槍長1.166米,口徑15.3毫米,發射35克重的槍彈,射程近200米,射速每分鍾2~3發。布,倫威克式擊發槍槍長1.42米,口徑17.5毫米,重4.1公斤,發射53克重的槍彈,射程近300米,射速每分鍾3~4發
當時,英軍火炮部隊能發射球型實心彈(分普通熟鐵彈和灼熱的實心彈兩種)、霰彈(包括鏈式霰撣、葡萄彈和普通霰彈)、開花彈(包括分內裝黑火葯的開花彈、裝有定時引線的榴霰彈和內裝縱火葯劑的燃燒彈)、燃燒彈和康里格里夫火箭等。各種彈種搭配比較合理,能夠對各種作戰目標實施打擊。比如灼熱的實心彈攻擊較遠的目標時,由於容易燃燒,殺傷力已經比過去的火攻船和火攻筏有了很大提高。對付開闊地形的密集人群,則使用霰彈對目標造成重大傷亡。如1841年1月7日的大角、沙角之戰,《外國學者論鴉片戰爭與林則徐》一書就如此紀錄:「『復仇神』號適時趕來,從兩門基準炮傾瀉出一連串葡萄彈和霰彈,接著它成為這次最殘酷戰爭實況的見證。」
開花彈盡管威力巨大,但是受技術條件限制,英軍炮兵也很難掌握發射時機(該彈有嚴重的固有缺點,如很難讓引信准確地瞬時引爆),所以在鴉片戰爭中使用並不多,而且還有許多「啞彈」。當時清人也說到:「空心炮子炸裂飛擊一條。亦恐無裨實用,緣炮子既出炮口,空中炸開,飛擊何處,並無定準。即如英夷善於飛炮,其所用炸炮亦多有不能炸擊者。」康格里夫火箭有爆炸和燃燒兩種,爆炸主要是在火箭上安裝爆破彈頭,比如在南京附近作戰時就存有這方面的使用紀錄。在《鴉片戰爭第三卷》里也記載有康格里夫火箭的作戰效果,如「焦山樹木,及老虎頭頸鹽船廬舍,均被夷匪施放火箭焚毀」(燃燒)和「火箭如飛星,或落地作花爆響」(爆炸)
英軍在火炮種類上也做到了大體統一。經過多次調整,英國保留了68、42、32磅重型火炮和24、18磅中型火炮,以及12(見題圖下)、6磅輕型火炮和口徑8、10英寸的榴彈炮和臼炮。在射程方面,根據劉鴻亮先生的推測,「戰爭時期,英軍的重型火炮,其有效射程在3華里(1500米)左右,最大射程9華里之內。」而王兆春先生則認為:「除臼炮外,至1840年前後,英軍火炮射程已增至800~2000米。」
英軍海軍仍然以帆船為主,但已經使用蒸汽明輪船。至於中國水師,滿韃禁海多年,船舶製造水平早已不能達到明代初期的水平。至於,鄭和寶船~對滿韃來說,是傳說中的東西了
『陸』 第2次鴉片戰爭中英國使用什麼步槍
早上好O(∩_∩)O~
清軍使用的鳥槍,槍長2.01米,射程約100米,射速為l—2發/分鍾,且質量低劣,嚴重老化,有的使用了166年尚未更新換代。
英軍則配備了在當時世界上相當先進的伯克式前裝滑膛燧發槍和布倫士威克式前裝滑膛擊發槍。
克式前裝滑膛燧發槍:
1.42米,射程約300米,射速為3—4發/分鍾。
布倫士威克式前裝滑膛擊發槍:
1.16米,射程約200米,射速為2—3發/分鍾。
這樣的射速、射程都是清軍的鳥槍所無法企及的。
望採納~
『柒』 在鴉片戰爭時期英國和中國的武器對比(最好有具體型號)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鴉片戰爭的失敗最大的原因就是中國的鳥銃長矛不敵英國的
洋槍。但是實際上的差距是多少呢?就讓從火槍和弓弩的對比上看看其差別。
按照何立波《鴉片戰爭時中英雙方武器裝備之比較》一文,在鴉片戰爭中,英軍
使用的火槍型號為兩種:Brown Bess前膛燧發火槍和Baker前裝滑膛燧發火槍。以
下是兩種槍的參數:
Brown Bess前膛燧發火槍
這是著名的印第安式Brown Bess前膛燧發火槍的照片。槍長1.42米,槍管口徑
0.76英寸,子彈口徑0.71英寸。這種槍還有一種更早期的長型號(long
land pattern)。該型槍曾經在拿破倫戰爭,美國獨立戰爭等戰爭中被大量使用,
英國裝備過大約300萬支該種火槍。
Baker前裝線膛燧發火槍
這個是Baker前裝線膛燧發火槍,1.16米長,0.75英寸口徑,使用和Brown
Bes相同口徑的子彈。滑膛式Baker的資料沒找到。照說Baker的滑膛槍只在1800
年和英國陸軍及東印度公司有合約,不該在1840年仍然有使用。而且做的規格應
該就是Brown Bess前膛燧發火槍的規格。參考鴉片戰爭中兩種槍的射速,Baker的
射速相當於Brown Bess的2/3。如果都是滑膛槍的話差別不該那麼大。我認為在鴉
片戰爭中使用的伯克式燧發槍應該就是上面這把線膛槍。
為了方便對比,我在這里引入中國一種著名的遠程武器——神臂弓的資料。大家可
能認為我在冒傻氣,拿宋代的弩箭和19世紀的火槍相提並論,哪有的比?別著
急,且聽我慢慢道來。
神臂弓
這是我國宋代大量使用的一種弩弓,式樣是從西夏流入的。弩身長三尺二寸(約
一公尺),弩弓長四尺五寸八分(1.43公尺),兩弭各長九寸二分(0.29公
尺),?y長四寸,兩閃(?y和弭之間)各長一尺一寸一分,弦長二尺五寸(0.78
公尺)。箭長數寸。
但凡我們評價一樣遠程武器的優劣,不外呼考慮三點:射程,射速,殺傷力。如
果從經濟上說,還要考慮造價和製造周期,以及訓練周期。
先說射程,按照記錄,Brown Bess前膛燧發火槍的最大射程是300碼左右,有效
殺傷射程約80碼(約72米,一說50碼,即45米),超出這個距離被打中的人可說
是運氣極背。英國陸軍的漢格上校(Col. George Hanger)上校在1814年寫下這
么一段話:
如果一個士兵的槍膛不是製造得很糟的話(許多都很糟),可以打中80碼外的人
形靶、甚至是100碼;但是如果一個士兵在150碼外被敵人用一支平常的槍瞄準並
打傷的話,那麼他真的就是非常倒霉了;至於想用一支平常的槍射擊200碼外的人
的話,你不如改為射擊月亮,兩者打中目標的機會都是一樣的。
大家可記得電影《與狼共舞》的開頭,一心想死的男主人公策馬在南軍陣前來回
跑了兩趟,竟然毫發無傷,其實是相當寫實的。當時美國南方工業不發達,南軍
武器幾乎全部依賴進口。一支Whitworth線膛槍要價美金500大元,可以買20頭
牛。所以南軍沒多少支線膛槍。滑膛槍的准確性又那麼的差,打不中策馬狂奔的
人一點都不奇怪。但是南軍如果想依樣畫瓢那一定會死的相當難看,北方軍的武
器全部在大陸製造,一支sharpes線膛步槍只賣43元。所以多數是線膛槍。扯遠
了,趕緊兜回來^_^
Baker線膛槍的最大射程因為膛線的緣故射程有所下降。但是得益於膛線的穩定作
用,其有效射程有200米以上。不過由於射速很低,英軍並未大量裝備線膛槍。原
因在後面祥述。
古代弓弩的普遍最大射程為300米左右,而神臂弓的最大射程更是達到了500餘
米,而且准確率很高,可以精確瞄準。歐洲到現代也還有弓弩射擊比賽。一個訓
練有素的弩手可以准確地命中200碼外。一個瑞典著名的神射手威廉.泰爾射中自
己兒子頭上的蘋果用的就是弩弓而不是弓箭。如果那個總督使壞讓他用滑膛槍去
射,估計小泰的腦袋就要開花了。下面這個是瑞士的泰爾父子銅像,眼力好的朋
友可以看到泰爾肩上扛著的弩弓,兒子手上捧著被木羽箭(英文叫bolt,有別於弓
箭arrow)洞穿的蘋果。
然後再來看射速,英國在18世紀已經採取紙包彈葯以利裝填,整個程序還是快不
起來。按照官方訓練手冊的記錄,Brown Bess前膛燧發火槍發射一次需要經過12
個步驟,1834年時英國陸軍測試使用雷管的前膛槍時的記錄顯示,即使是技術純
熟的士兵每分鍾射速也不過三發;這還是在沒有戰斗壓力下的成績。在實戰時,
由於種種因素影響,能夠維持每分鍾兩發就算不錯了。而且士兵在戰場上慌亂之
際非常容易出錯。最常見的錯誤之一就是在裝填後忘了將通條抽出槍管,一扣扳
機,通條就不知道飛到那裡去了,自然無法再裝填。
另外常見的錯誤是在忙亂之間誤將彈頭而非火葯先塞入槍口,造成不發彈,士兵
只能退出行列到後面慢慢把彈頭挖出來。大家不難想像用通條去挖裝填了火葯和
子彈的槍管是多麼愉快的一件事。就這還算是先知先覺,要知道當時火槍是隊列
齊發的,那麼多槍一起發射的情況下許多士兵在戰斗時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有沒有
開槍,有沒有啞火,往往多次裝彈。
在1863年美國內戰的蓋茲堡戰役後北軍清理戰場,發現雙方士兵遺留在戰場上的
37,574支步槍中,槍管中還有子彈的有24,000支,其中有一顆彈頭的有6,000
支,誤塞了兩顆彈頭的有12,000支,塞了3到10顆彈頭的有6,000支,最高記錄是
一支槍中塞了23顆彈頭,怎一個強字了得。
比較起滑膛槍,Baker線膛槍就更麻煩了,由於使用線膛槍的時候彈頭與膛線必須
緊密咬合,無法像滑膛槍一樣使用直徑較槍管內徑還小的彈丸,因此前膛來復槍
的裝彈十分困難而耗時。射速一分鍾有一發就算不錯了。為求維持大量火力,當
時各國的正規部隊仍然配備滑膛槍,只有少數前衛部隊(skirmisher)才配備線膛
槍。直到1849年,法國陸軍上尉Claude-Etienne Minie發明了彈底有凹孔的彈頭,
子彈發射時的氣體會經由這個凹孔將彈頭底部撐大,跟槍管的膛線咬合;這么一
來,彈頭直徑可以做得比槍膛內徑小,才解決了前膛來復槍裝填困難的問題。
再來看神臂弓,這東西的射速大約是3-4發每分鍾,而且操作十分簡便,簡單到大
家很難想像竟會有人能裝錯。下圖是神臂弓的裝填過程。唯一的問題是神臂弓需
要人手拉弦,發射次數太多容易疲勞,速度會減低。可是火槍連續發射以後一樣
會因槍管發熱造成炸膛或者子彈威力減弱的情況。
最後說說破壞力,不論是Brown Bess還是Baker火槍,用的子彈口徑都一樣,威力
相當不錯,因為鉛彈體積小,力量集中,常常嵌入骨頭裡面無法取出。而且子彈
在體內的彈道通常都不是直線,造成的傷害是普通冷兵器不及的。
神臂弓的穿透力甚至比火槍子彈更強,按照記錄它發出的弩箭可以穿透兩層鐵
甲,連普通火槍子彈都未必能做到。但是破壞力卻不如槍彈,傷口也比較容易處
理。但是弩箭也有優點:可以塗毒或者加裝炸葯。
再說造價,神臂弓的材料是山桑木做的弩身,檀木做的弩梢,銅制的扳機,麻繩
做的弦。照說造價也還是神臂弓便宜。在中國不會找不到木匠做這個吧?
按照這樣推斷,如果當時中國以神臂弓作武器,使用同樣的陣列和英軍對抗,失
敗的很可能是英軍。可惜清朝不但不重視火器,連弓弩都不重視,這樣的戰斗只
能在帝國時代裡面去體驗了。
順便說說英軍的火炮當時使用的是葡萄彈,用一個很薄的容器內裝大量的鐵彈
丸,發射後容器爆裂,裡面的鐵彈丸將形成大面積的散射,威力極大,在鴉片戰
爭中一次能殺傷幾十人。但是比這種炮彈更先進的開花蛋在明清時代已經在中國
生產並使用過了。
說了這么多,大家不難發現其實直到1840年,火槍仍然沒能完全超越中國13世紀
使用的弩箭。中國當時別說創新,只需將以前所掌握的拿出來,也不難取得勝
利。清朝的失敗,首先是制度上的失敗,然後才是技術上的失敗。
『捌』 鴉片戰爭中英國的武器裝備
共分如下幾類,分別為你解釋,請你參考:
1、英軍當時使用的兩種前裝滑膛槍,即伯克式(Bakrer)燧發槍和布倫威克式(Brunswick)擊發槍。伯克槍槍長1.166米,口徑15.3毫米,發射35克重的槍彈,射程近200米,射速每分鍾2~3發。布,倫威克式擊發槍槍長1.42米,口徑17.5毫米,重4.1公斤,發射53克重的槍彈,射程近300米,射速每分鍾3~4發
當時,英軍火炮部隊能發射球型實心彈(分普通熟鐵彈和灼熱的實心彈兩種)、霰彈(包括鏈式霰撣、葡萄彈和普通霰彈)、開花彈(包括分內裝黑火葯的開花彈、裝有定時引線的榴霰彈和內裝縱火葯劑的燃燒彈)、燃燒彈和康里格里夫火箭等。各種彈種搭配比較合理,能夠對各種作戰目標實施打擊。比如灼熱的實心彈攻擊較遠的目標時,由於容易燃燒,殺傷力已經比過去的火攻船和火攻筏有了很大提高。對付開闊地形的密集人群,則使用霰彈對目標造成重大傷亡。如1841年1月7日的大角、沙角之戰,《外國學者論鴉片戰爭與林則徐》一書就如此紀錄:「『復仇神』號適時趕來,從兩門基準炮傾瀉出一連串葡萄彈和霰彈,接著它成為這次最殘酷戰爭實況的見證。」
開花彈盡管威力巨大,但是受技術條件限制,英軍炮兵也很難掌握發射時機(該彈有嚴重的固有缺點,如很難讓引信准確地瞬時引爆),所以在鴉片戰爭中使用並不多,而且還有許多「啞彈」。當時清人也說到:「空心炮子炸裂飛擊一條。亦恐無裨實用,緣炮子既出炮口,空中炸開,飛擊何處,並無定準。即如英夷善於飛炮,其所用炸炮亦多有不能炸擊者。」康格里夫火箭有爆炸和燃燒兩種,爆炸主要是在火箭上安裝爆破彈頭,比如在南京附近作戰時就存有這方面的使用紀錄。在《鴉片戰爭第三卷》里也記載有康格里夫火箭的作戰效果,如「焦山樹木,及老虎頭頸鹽船廬舍,均被夷匪施放火箭焚毀」(燃燒)和「火箭如飛星,或落地作花爆響」(爆炸)
英軍在火炮種類上也做到了大體統一。經過多次調整,英國保留了68、42、32磅重型火炮和24、18磅中型火炮,以及12(見題圖下)、6磅輕型火炮和口徑8、10英寸的榴彈炮和臼炮。在射程方面,根據劉鴻亮先生的推測,「戰爭時期,英軍的重型火炮,其有效射程在3華里(1500米)左右,最大射程9華里之內。」而王兆春先生則認為:「除臼炮外,至1840年前後,英軍火炮射程已增至800~2000米。」
英軍海軍仍然以帆船為主,但已經使用蒸汽明輪船。至於中國水師,滿韃禁海多年,船舶製造水平早已不能達到明代初期的水平。至於,鄭和寶船~對滿韃來說,是傳說中的東西了
『玖』 鴉片戰爭中英國的武器全部都是熱兵器嗎
英軍單兵當時使用的兩種前裝滑膛槍,即伯克式(Bakrer)燧發槍和布倫威克式(Brunswick)擊發槍,可以裝備刺刀進行肉搏戰。火炮部隊能發射球型實心彈(分普通熟鐵彈和灼熱的實心彈兩種)、霰彈(包括鏈式霰撣、葡萄彈和普通霰彈)、開花彈(包括分內裝黑火葯的開花彈、裝有定時引線的榴霰彈和內裝縱火葯劑的燃燒彈)、燃燒彈和康里格里夫火箭等。所以鴉片戰爭中英國的武器全部都是熱兵器
『拾』 克里米亞戰爭中英國用的是什麼火槍火炮,是什麼炮彈
英國使用的是M1842火槍
在克里米亞戰爭中,雖然當時已經開發出了新式的線膛步槍,但交戰雙方仍大量採用滑膛槍,如英國的M1842火槍就是當時頂尖水準的滑膛火槍。
在擊發機構以及擊發式火帽研製成功後,英國武器設計師們就開始致力於在火槍上利用這種有效的點火方式。1838年,洛弗爾M1838擊發式火槍研製成功,其擊發機構是仿製一支同時代的法國擊發式火槍而成的。M1838火槍研製成功後,英國軍方立即決定採用該槍,並對其投入生產。但在生產開始不久後就出現了諸多問題,導致生產速度大大降低,於是英國軍方在同年決定將30000支燧發式火槍改造為擊發式火槍作為臨時應急替代品,改造後的擊發式火槍被命名為M1839火槍。
在此期間,對於M1838火槍的改進工作一直沒有停止,最終其被改造成了一款採用側閉鎖槍機的武器,被英國軍方命名為M1842火槍。M1842火槍是英國第一支成功的新型擊發式火槍,配發給前線部隊使用。
M1842火槍採用全尺寸的胡桃木槍托,0.758英寸口徑,全槍長1397mm,槍管長997mm,全槍質量約4.54kg。瞄具式樣簡單,為方形準星和固定的缺口式照門。除槍管、擊發機構等之外的其他金屬部件,包括扳機護圈、托底板、推彈桿等,全部採用黃銅製作。扳機護圈前方和槍托組件前方各帶有一個槍背帶環,用於安裝槍背帶。從外形上看,後來的M1851米尼厄步槍與M1842火槍基本相同,惟一的區別是,米尼厄步槍的瞄具式樣更為復雜,瞄準精度也更高。
M1842火槍槍管前端可安裝一個三棱形刺刀,刺刀長432mm。刺刀尾部設有可與槍管套裝的套管,套管上採用了1844年研製成功的樂伏爾卡扣,這種卡扣帶有一個槳狀彈簧,當刺刀套裝在槍管上時,刺刀卡扣與步槍上的刺刀卡筍扣合定位。取下刺刀時,只需用拇指按壓卡扣即可。刺刀套管上帶有一個缺口,當刺刀套裝在槍管前端時,此缺口正好可以讓出準星的位置,便於射手利用準星進行瞄準。
M1842火槍使用的槍彈為紙殼彈,其採用8.0g黑火葯,圓彈丸質量為31.3g。配發時,每10發彈包裝在一個紙包內。裝填時首先用嘴咬破槍彈的底端,將彈底部的火葯從槍口倒入槍管內,然後再將用紙殼包裹的彈丸從槍口裝入,並用推彈桿將其壓緊在火葯上方。之後,將擊發火帽放置到底火窩上,再將槍設置成待擊狀態,即可進行瞄準和擊發。經過練習之後,這一操作過程僅需15~20s。一般而言,在不使用時,擊發火帽會被放置在專用的火帽盒中,該火帽盒可斜掛在槍背帶上,需要使用時取出擊發火帽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