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英國女王年輕時美到不敢單獨出門,丈夫為她放棄王位,她究竟有多漂亮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年輕的時候,確實稱得上傾國傾城,是一位絕代佳人。但所謂漂亮到不敢獨自出門,這就太誇張了。伊麗莎白二世10歲的時候就成為了英國王儲,自然不能夠隨便出門。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伊麗莎白二世年僅13歲。為了躲避德國的空襲,英國王室在整個二戰期間大部分時間都躲防空地下室裡面。伊麗莎白二世與菲利普親王的婚姻確實令人羨慕,但要糾正的是,菲利普親王放棄的是希臘王位繼承權,而不是王位。而且,菲利普親王對於希臘王位繼承權僅僅排名第6位,與現在的哈里王子一樣,繼承王位的可能性為零。實際上,菲利普親王與伊麗莎白二世相戀的時候,僅僅是流亡英國的落魄王室成員而已。
歡迎大家留言,你認為英國女王年輕的時候是不是絕代佳人?
② 現在的英國女王是誰,和她的簡介
是伊麗莎白2世
伊麗莎白二世 (Queen Elizabeth II) ,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與其他國土和領地之女王,聯邦的元首」。1926年4月21日生於倫敦,原名為伊麗莎白·亞歷山德拉·瑪麗 (Elizabeth Alexandra Mary),是英國溫莎王朝第四代君主、英王喬治六世的長女。自幼在皇宮內接受教育,主修憲法史和法律。她在歷史、語言和音樂方面有造詣,能流利地講法語、西班牙語和德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參加英國本土輔助部隊,接受駕駛和維修摩托車的訓練。1947年7月9日,她與遠房表兄、希臘和丹麥親王菲利普·蒙巴頓中尉(現為愛丁堡公爵,菲利普親王)訂婚,同年11月20日結婚。
伊麗莎白二世於1951年開始代表英王喬治六世出席各種正式場合。1952年2月6日國王逝世,她繼承王位。1953年6月2日加冕。2003年12月,伊麗莎白二世在倫敦愛德華七世醫院接受臉部和膝部外科手術。醫生切除了女王臉部的一塊壞皮與左膝蓋中的破碎軟骨。
女王是英國世襲國家元首,除英國外,女王同時也是澳大利亞、新西亞、加拿大等國家的元首。
伊麗莎白二世有三子一女。長子查爾斯王子為王位繼承人、次子安德魯、三子愛德華、女兒艾麗斯·路易絲公主。
伊麗莎白二世於1986年10月訪問中國,是英國歷史上第一位來華訪問的國家元首
③ 現任英國女王是
伊麗莎白二世(在位時間:1952年2月6日-至今(2019年7月份))。
伊麗莎白二世(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1926年4月21日—),現任英國女王,英聯邦元首、國會最高首領。伊麗莎白二世於1926年4月21日出生,為已故英王喬治六世的長女。
全稱為「托上帝洪恩,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以及其他領土和屬地的女王、英聯邦元首、基督教的保護者伊麗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1953年6月2日加冕,是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
2015年9月9日英國當地時間下午5時30分以後,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成為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打破了英國維多利亞女王63年7個月零2天的時長紀錄。
(3)我在呢英國女王長什麼樣子擴展閱讀:
1952年2月6日,伊麗莎白在肯亞一個狩獵牧場繼位後趕回倫敦。她以公主的身份離開,再次踏上英國國土時,則成了英國女王。
2018年,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不僅打破了曾祖母維多利亞女王在位64年的紀錄,成為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也成為了世界上在任時間最長的國家元首。
登基66年裡,伊麗莎白二世經歷了13位英國首相,可謂「鐵打的女王,流水的首相」。她伴隨著英國從二戰後進入21世紀,見證了英國影響力的「江河日下」,也看到了英國脫歐的「黑天鵝」。
女王的一生,幾乎經歷了整個現當代史,從人類首次登月,再到互聯網時代。過去66年裡,人類所處的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英國社會也發生了根本變化,王室自身的存在甚至遭到質疑。然而,對許多人來說,英女王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精神象徵。
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不僅是英國的女王,也是15個英聯邦國家及地區的女王。她在位期間,出訪海外300多次,到過上百個國家和地區,成為英國最知名的「代言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伊麗莎白二世
④ 英國女王伊利莎白一世的介紹!
伊麗莎白女王一世被普遍認為是英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帝王。在她當政的45年期間,英國的經濟繁榮昌盛,文學璀燦輝煌,軍事上一躍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海軍強國。在她生活的時代英國國王不是只充當傀儡的角色,因此英國黃金時代所取得的成就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應歸功於她。
伊麗莎白於1533年出生在英國的格林威治。她父親是領導英國宗教改革的亨利八世。她的母親安娜·布琳是亨利的第二個妻子。1536年安娜被斬首,幾個月以後英國國會宣布當時三歲的伊麗莎白是私生子(這一直是大多數英國天主教徒的看法,因為他們認為亨利和原配妻子離婚是非法的)。盡管遭到了英國國會的這種挫折,伊麗莎白還是在皇室中哺育成人,受到良好的教育。
1547年當伊麗莎白13歲的時候,亨利八世死了。在隨後的十一年中英國統治者的功績並不是特別突出。伊麗莎白同父異母的兄長愛德華六世從1547年執政一直到1553年。在他的統治下,政府推行堅決支持英國新教的政策。瑪麗女王一世在其隨後當政的五年期間,支持羅馬教皇的至高權力,恢復了羅馬天主教。
在瑪麗統治期間,英國國教徒遭到迫害,約有300人被處以死刑(這使女王有了一個不光彩的綽號「血腥瑪麗」)。伊麗莎白被逮捕,並被押在倫敦塔,雖然後來被釋放,但在一個時期內生命仍處於危險之中。1558年當瑪麗死去由25歲的伊麗莎白繼位時,舉國一片歡騰。
年輕的女王即刻面臨著許多問題:與法國的戰爭;與蘇格蘭和西班牙的緊張關系;尤其突出的是英國國內的宗教派別之間的尖銳矛盾。
後一個問題首先得到了解決。伊麗莎白執政不久就通過了「至高權力與同一性法案」(1559年),確立英國聖公教為正式的英國宗教。這使溫和的英國國教徒感到滿意,然而清教徒想要進行一場更激進的改革。但是伊麗莎白在其整個統治期間使1559年的折中法案得到了堅決的貫徹執行。
蘇格蘭女王瑪麗的處境使宗教形勢復雜化了。瑪麗被迫離開蘇格蘭,來到英格蘭避難。在那裡她很快就發現自己成了伊麗莎白的階下囚。伊麗莎白沒有採取武斷行為。瑪麗是羅馬天主教徒,也完全有權繼承英國王位。這意味著在叛亂或暗殺得逞的情況下,英國還會再有一個天主教女王。事實上在瑪麗被監禁的19年期間,發生了幾起反對伊麗莎白的陰謀,而且有大量的證據表明瑪麗參與了這些陰謀。1587年瑪麗終於被送上了斷頭台。伊麗莎白勉強在死刑執行書上簽了字。她的大臣和大多數議員巴不得早就把瑪麗處以死刑。
宗教斗爭不可避免地給伊麗莎白帶來了危險。1570年教皇庇護五世把她逐出教會,下令廢除她的王位。1580年格列哥里教皇八世宣布暗殺伊麗莎白不算犯罪。但是形勢也有對伊麗莎白有利的一面。她執政期間英國教徒總是擔心天主教會在英格蘭復辟,而伊麗莎白對此有所防禦。這確實是她受廣大教徒歡迎的主要原因。
伊麗莎白開展靈活多變的對外政策。1560年她締結了愛丁堡條約,該條約提出了一個與蘇格蘭和平解決爭端的辦法。英國與法國的戰爭結束了,而且兩國的關系也得到了改善。但是形勢卻迫使英國與西班牙發生了沖突。伊麗莎白企圖避免戰爭,但是由於16世紀西班牙有好戰的天主教勢力,西班牙和新教徒的英國之間的戰爭大概是無法避免。發生在荷蘭的一場反對西班牙統治的叛亂是起積極作用的一個因素。荷蘭的叛亂分子大多數是新教徒,西班牙企圖平息這場叛亂,於是伊麗莎白就對荷蘭叛亂分子予以援助。伊麗莎白本人並不十分熱衷於戰爭,但是大多數英國人以及她的大臣和議會倒比她更熱衷於戰爭。因此當與西班牙的戰爭最終在16世紀80年代末期爆發時,英國人民是堅決支持伊麗莎白的。
伊麗莎白長年不斷地發展英國海軍。西班牙國王菲力普二世為了入侵英國迅速發展了一支龐大的海軍艦隊——無敵艦隊。無敵艦隊所擁有的艦只幾乎和英國艦隊相差無幾,但是水兵的數目卻比後者少得多;況且英國水兵訓練有素,船隻的質量較好,並擁有更多的火力裝備。1588年雙方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海戰,以無敵艦隊的徹底失敗而告終。英國的這場勝利牢固地樹立起了作為世界頭號海軍大國的地位,直到20世紀它還保持著這種海上霸王的地位。
伊麗莎白總是勤儉持國。在她早期執政的歲月里,英國國王政府的財政狀況很好。但是由於與西班牙戰爭耗資巨大,在她晚期執政的歲月里,國庫狀況不佳。但由於國王政府保持廉潔,整個國家還是比她登基時繁榮昌盛。
伊麗莎白在位的45年(從1558到1603年)被認為是英國的黃金時代。一些最著名的英國作家如威廉·莎士比亞就產生在這個時代。這一成就中當然包含著她的一份功勞:她不顧倫敦地方當局的反對,支持莎士比亞劇院。但是音樂和繪畫卻不如文學那樣光彩奪目。
伊麗莎白時代也是英國探險的時代。有開往俄國的探險,有馬丁·弗羅比歇和約翰·戴維斯發現通往遠東的西北之路的創舉,有弗朗西斯·德克雷爵士路過加州的環球航行,有沃爾特·羅利爵士和其他人在北美無意中發現了英國移民的奇遇。
伊麗莎白的最大過錯也許就是她不願意提出王位繼承人。她不僅僅一生未嫁,而且總是迴避指定繼承人。這也許是因為她擔心無論誰被指定為繼承人都會很快成為她的危險對手。不論伊麗莎白未提繼承人的理由是什麼,她假如早亡(假設真的死在蘇格蘭的瑪麗之前任何時候),英國也許會為繼承人問題陷入一場內戰。但是英國是幸運的,因為伊麗莎白一直活到70歲。她在臨終遺囑中指定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蘇格蘭瑪麗之子)為她的繼承人。雖然這使英格蘭和蘇格蘭並屬於一個國王的統治之下,但卻是一個前途未卜的選擇。詹姆斯和他的兒子都是獨裁者,在大不列顛不得民心,結果在該世紀中期爆發了一場內戰。
伊麗莎白是個智慧超群的女子,敏捷過人的政治家。她保守謹慎。她顯然討厭戰爭和流血,但是需要時她毫不猶豫。她同父親一樣是通過與議會合作而不是與它對立來掌握政權。她公開宣稱操守貞潔終身不嫁是有可能的,但因此認為她是異性的憎恨者是完全錯誤的。恰恰相反,她喜歡男子,願意和他們在一起。伊麗莎白在挑選大臣方面頗具匠心。當然她的功績的一部分應歸功威廉·塞梭(伯弗利勛爵),他從1558年直到1598年死時一直是她的首席顧問。
伊麗莎白的主要功績可歸納如下。第一,她領導英國在沒有嚴重流血的情況下通過了宗教改革的第二階段。這與德國形成了特別鮮明的對照,那裡的「三十年戰爭」(1618—1648)使百分之二十五之多的人口喪生。由於在一定的程度上解除了英國天主教和新教徒之間的深仇大恨,她成功地保持了民族的統一。第二,她執政的45年是世界上偉大民族之一的黃金時代。第三,在她執政期間,英國發展成為一個主要的列強國,在隨後的幾百年間一直保持著這種列強國的地位。
伊麗莎白在本冊中是個極不尋常的人物。本書列入的人物基本上是偉大的發明家和創立新思想或改變政策的人物。伊麗莎白不是發明家,她的政策基本上謹慎保守,但是在她的統治下所取得的進步遠遠超過了那些認真實行改革的大多數統治者在當權中所取得的進步。
伊麗莎白無心處理議會和國王之間相對權力這個棘手的問題。她從不當暴君,這對於發展不列顛民主也許比她頒布一部民主憲法更有利。伊麗莎白不追逐軍事功勛,對建立龐大帝國也不感興趣。的確,在伊麗莎白的統治下,英國不是一個帝國。但是她給英國留下了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為隨後發展起來的大不列顛帝國奠定了基礎。
不列顛在海外眾多附屬國是在伊麗莎白死後獲取的——大多數是在她死後很久獲取的。許多其他人為大不列顛帝國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這無論如何都可以看作是歐洲的全盤擴張和英國的地理位置所帶來的必然結果。應該注意到,在大西洋海岸的其它重要的歐洲國家(法國、西班牙以至葡萄牙)也成為巨大的海外帝國。
同樣,伊麗莎白在反對西班牙的威脅、保衛英國的斗爭中所起的作用也容易被誇大。回過頭來看,西班牙似乎未曾對英國的獨立構成真正嚴重的威脅。我們應該記得英國艦隊和無敵艦隊之間的戰斗根本沒有完結(英方未損失一隻軍艦)。進一步來說,即使西班牙軍隊在英格蘭登陸成功,也極不可能會征服該國,西班牙軍隊在歐洲其它地區也未取得顯著的成功。如果西班牙未能平定小小的荷蘭所發生的一場叛亂,實際上它就不會有徵服英國的機會,這看來是顯而易見的。到了16世紀英格蘭的民族主義非常強大;西班牙人的征服是不可能的。
那麼應該給伊麗莎白排個什麼名次呢?她基本上是一個區域性人物,與俄國彼得大帝相比較似乎是合情合理的。考慮到彼得的創造精神遠比伊麗莎白要大以及他將俄國引上了嶄新的行程,我覺得要把伊麗莎白排在彼得之上就難於說服一個不偏不倚的俄國人。但是考慮到英國和英國人自從伊麗莎白以來幾百年所起的重要作用,把伊麗莎白遠遠排在彼得之後也是錯誤的。歷史上只有少數幾個帝王所取得的成就才能和他倆相匹敵,這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都是顯而易見的。
⑤ 英國女王長什麼樣子怎樣形容
慈祥的老奶奶的樣子
⑥ 1876年英國女王是長什麼樣子的
晚年的維多利亞女王照片
⑦ 年輕時候的英國女王,和現在的女王相比,除了相貌還有哪些方面發生了變化
現任英國女王是伊麗莎白二世,是英國現任君主、英聯邦元首和國會最高首領。英國女王在1952年登基,已經在位將近70年,是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這樣在政治上大放異彩的人,在年輕的時候美得不可方物,如今90多歲的她依舊是優雅迷人。
作為女王的伊麗莎白二世為了英國真的付出了很多,付出了自己所有的智慧和精力,一心都為英國服務。在她在位期間,英國王室變得更加的透明,人民更加尊重和愛戴王室。她還主動縮減了王室的核心成員,自覺的擔負起王室成員的開始還主動交稅。現在的英國女王無疑成為了英國的「吉祥物」,深受英國人民的愛戴,她的影響力比起年輕時候的她可是增長了不知多少倍。
⑧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從1歲到90歲容顏變化是什麼樣的
伊麗莎白二世,現任英國女王,英國聯邦元首、國會最高首領。伊麗莎白二世與1926年4月21日出生,是已故英國國王喬治六世的長女,全程為托上帝洪恩,大不列顛以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以及其他領土和屬地的女王、英聯邦元首、基督教的保護者伊麗莎白二世。
2015年9月9日英國當地時間下午5時30分以後,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成為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打破了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63年7個月零2天的時長記錄。
在英國女王21歲生日那天,她對英聯邦和帝國做了廣播,宣誓將終身投入到對英聯邦和帝國人民的服務當中。在她長達68年的工位上面,如今90歲的英國女王並沒有因為年齡屈服,依舊十分有氣質,只是臉上多了許多歲月的痕跡。
⑨ 英國女王年輕時顏值多高丈夫禁止她單獨出門,放棄王位長伴左右呢
說到“女王”這個詞彙,在如今的世界裡,人們肯定會情不自禁地聯想到英國。作為一個把歷史上的女王制度保存至今的國家,英國女王在世界上都有著很高的人氣。如今的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已經是一位94歲高齡的白發老人,但是她的威嚴與氣勢絲毫不減當年。那麼這位英國女王年輕時有多迷人?她的丈夫禁止她單獨上街,放棄王位伴隨她左右,可謂是“愛美人不愛江山”的真實例子了。
這段感情一旦產生,就以一種無法遏制的勢頭蔓延開來。菲利普本身是希臘的王子,單論身份其實不遜色於伊麗莎白。這位公主的美麗也讓他墜入了愛河,於是在1947年7月9日,菲利普毫不猶豫地與伊麗莎白公主訂婚,而為此的代價就是他放棄了自己對希臘王位的繼承,並且改變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同年11月10日,二人終於如願以償地邁入了神聖的婚姻殿堂,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