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歐美可不可以給老人讓座
在歐美國家,不需要你主動讓座的,歐美人,如果認為自己身體很強壯,那麼他們一般都會選擇站著,如果覺得身體虛弱,他們會主動向你提出能不能把座位讓給他的~希望答案對你有幫助。
㈡ 英國的基本禮儀有多少
服飾禮儀
英國人的穿衣模式受到世界許多人的推崇。盡管英國人講究衣著,但十分節儉,一套衣服一般要穿十年八年之久。一個英國男子一般有兩套深色衣服,兩三條灰褲子。英國人的衣著已向多樣化,舒適化發展,比較流行的有便裝夾克,牛仔服。
儀態禮儀在英國,人們在演說或別的場合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手心向外,構成V形手勢,表示勝利;在英國,如有人打噴嚏,旁人就會說上旁保佑你,以示吉祥。
相見禮儀
在英國,當嬰兒出生時,父母親朋一般依嬰兒的特徵,父親的職業為嬰兒取名,有的母親家庭顯赫,就用娘家的姓作為嬰兒的第二個名字。在英國,孩子們只對父母親的兄弟姐妹稱叔。英國老人講究獨立,不喜歡別人稱自己老,走路時不必攙扶他們。
商務禮儀
到英國從事商務活動要避開7,8月,這段時間工商界人士多休假,另外在聖誕節,復活節也不宜開展商務活動。在英國送禮不得送重禮,以避賄賂之嫌。在商務會晤時,按事先約好的時間光臨,不得早到或遲到。英國工商界人士辦事認真,不輕易動感情和表態,他們視誇誇其談,自吹自擂為缺乏教養的表現。
旅遊禮儀
到英國旅行,需注意當地的所有車輛均沿馬路的左側行駛。英國人遵守紀律,即便是幾個人上車,他們也會自覺地排隊上車。在英國坐計程車,一般按10%左右付小費,將小費列入服務費帳單的飯店不必另付小費。在主人家中作客數日,視情況付給提供服務的傭人一些小費。
喜喪禮儀
英格蘭人的婚俗豐富多采,從求婚到度蜜月均按自己的傳統方式進行。在英格蘭北部約克市求婚方式頗為奇特,繼承了古代民間遺風,女孩子成熟以後,需要出嫁了,便穿上不同顏色的緊身服飾,向男性示意。不同的顏色表示不同的意思,恰恰和交通信號燈一致。綠色的表示:"來吧!我願意戀愛,大膽地追求吧!"黃色表示:"機遇是有的,如果合我的意還是有成功的機會。"紅色表示:"目前我還不想談情說愛,不要追求我。"勇敢的小夥子會根據對方的服色,根據自己的選擇去大膽地追求,決不會被扣上行為不端的帽子。
一旦雙方確立了戀愛關系,男方要送給女方訂婚戒指並舉行儀式。這種習俗遍及整個英國。結婚或定婚戒指是許多民族的傳統習俗,英格蘭人在教堂里舉行婚禮儀式時,新郎給新娘戴戒指是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內容。人們甚至認為不戴戒指的婚姻是無效的。當神父詢問一對新人是否願意做對方的妻子或丈夫、能否相互尊重、白頭偕老後,新郎給新娘的無名指上戴上一枚戒指。它象徵著丈夫對妻子的純真愛情,同時妻子也表示接受並忠實於這種愛情。
戴戒指的習俗可以追溯到古代埃及、中國,它不僅作為一種信物也是一種裝飾品。婚姻戒指最初並不鑲嵌鑽石、翡翠以及紅藍寶石等飾物,純潔的圓形象徵著由婚姻聯袂在一起的兩個人的團圓。在一些民族中象徵著一種魔力,保佑夫婦幸福長壽,同時,施予者表示對接受者的信任,接受者表示對施予者的忠誠。
金戒指象徵愛情的純真,銀戒指意味情感溫柔。英國人同西方各國一樣,定婚戒指是金制的而不鑲嵌任何寶石,結婚戒指應加裝飾物,至於戒指的質量則根據個人的經濟條件不同而不同。定婚、結婚戒指可戴在同一無名指上,也可以由結婚戒指取代定婚戒指。
英國在16世紀時,結婚戒指的內側經常刻是家族的圖案或箴言,諸如"上帝使我成為某某的妻子,"某位主教的妻子的戒指上刻上一隻手、一顆心、一頂主教冠和一個骷髏,銘文是:"前三個我賜予你,第四個使我超脫。"今天戒指上的銘文大多隻刻上新郎和新娘名字的開頭字母。
英國人結婚要穿禮服;新娘身著白衫、白裙、頭戴白色花環,還要罩上長長的白紗,手持白色花束。總之,英國人崇尚白色,它象徵愛情純潔、吉祥如意。而戴頭紗的習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紀,當時兩河流域就已盛行女子戴頭紗。在古希臘,舉行結婚儀式時不僅新娘要戴亞麻或毛織品的頭紗,而且一對新人都要戴上花冠。到了羅馬時代,不同宗教信仰的人要戴不同顏色的頭紗以示區別。中世紀以後,宮廷貴族之中出現了用珍珠裝飾的花冠。爾後,發展成為白色頭紗,並且尺碼日益延長,並遍及歐洲各地。
舉行婚禮時,身穿白紗禮服,頭披白紗的新娘挽住父親的手臂,由女賓相伴,在婚禮進行曲中步入教堂。著禮服的新郎在男賓陪同下站在聖壇等待新娘。 英國人家中有人去世,往往在報上登一則小啟事,親友見啟事後前去參加葬禮,以表對死者的敬意和對其家屬的問候。
一旦舉行完婚,新郎新娘從教堂里出來的時候,人們要向新人祝賀,這種祝賀不是親吻、擁抱和握手,而是向他們撒五彩繽紛的紙屑。撒紙屑的習俗起源於撒麥粒。1491年英國國王亨利七世攜王後到布里斯托爾旅行。旅行途中,被一位麵包師的妻子看到,於是她從窗子里向他們撒麥粒,並高呼:"歡迎你們,陛下!祝你們幸福、長壽。"這成為一段佳話,到16世紀時,這一習俗已廣為流傳,人們向新郎、新娘撒麥粒,有時還染各種顏色。麥粒象徵著豐收和生活富裕,同時也祝賀新婚夫婦幸福長壽,子孫滿堂。
度蜜月也是英國各地青年結婚的重要內容之一。他們把積蓄下來的錢用於旅遊,而結婚後去旅遊便稱作度蜜月。這原是古代的習俗,在新婚之時一定要飲用一種用蜂蜜特製的飲料,用來象徵家庭美滿、愛情甜蜜和生活幸福。而這種飲料從結婚開始要喝30天,因此就把新婚第一個月稱作蜜月了。
在英國對於結婚紀念日十分重視,每年都要慶祝並有不同的稱謂。第一年是紙婚,第二年是棉婚,第三年為皮革婚,第四年為毅婚,第五年稱木婚,第六年稱鐵婚,第七年叫銅婚,第八年叫陶器婚,第九年為柳婚,第十年是錫婚,以後是鋼婚、繞仁婚、花邊婚、象牙婚、水晶婚。從第十五年以後,每五年各有一個稱謂,依次為搪瓷婚、銀婚(第二十五年是個大典)、珠婚、珊瑚婚、紅寶石婚、藍寶石婚、金婚(五十年是第二大典)、翡翠婚、鑽石婚。這最後一個是第三大慶典,但很少有人能夠慶祝這個慶典
㈢ 孩子品質教育問題
英國人如何教孩子
英國人普遍認為,對孩子的溺愛和嬌寵是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讓他們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礙。要使孩子在日後能適應社會的需要,獨立地去生活、工作,必須從小就培養他們獨學會尊重他人和自我剋制,知道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如果孩子日後不能像其他人一樣適應社會,作為父母就沒有盡到教育的職責。
道德是被感染的
英國中小學校里的道德教育不叫道德教育,而稱「個人的社會健康教育」,或稱「社會化過程」。目的是讓他們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何自律以融入社會,成為社會的一分子。核心道德觀念有四:尊重生命、公平、誠實、守信。
英國人還有個觀念,即「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導的」。它體現在英國中小學的道德教育里,那就是不要求孩子們去死記硬背道德准則,但是,要求孩子們從心靈深處、從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倫理道德。
小孩不是白紙
我們小時候常聽到:「小孩是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後來,大家以為小孩子也跟白紙一樣,大人教什麼,小孩子將來就長成什麼樣子。一位英國朋友說,西方人過去也有「白紙」論。認為小孩子都是「TABULARASA」(拉丁文,即空白狀態),但現在科學研究已經證明,孩子來到這個世上,先天就已經部分地繼承了父母的脾氣、性格等心理基因,因此,「白紙論」是把事情過分簡單化的觀點。
誠實不是孤立的品德
英國學校一般不設專門的道德教育課,但開設包括佛教和道教在內的各種世界主要宗教哲學課供選修。這門課被認為是對孩子品德和良知培養十分重要的一門課。
不僅如此,多數英國學校每周都組織班級討論,選取一些學校里或者社會上發生的事情,讓孩子們發表看法,共同討論,自己去領悟和判斷對錯與是非。集體游戲也是一種重要方式,讓孩子懂得顧及與體諒別人,懂得如何與同伴合作。英國學校還普遍鼓勵孩子飼養小動物,組織學生到敬老院陪老人聊天、為慈善組織募捐及參加其他公益或環保活動,培養孩子的愛心和社會交往能力。在英國教育工作者看來,誠實不是一種孤立的品德,而是與自重和尊重別人,與對生命和大自然的愛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
不淡泊輸贏,但更要享受過程
老師並不是教學生去學老莊的超脫,淡泊輸贏結果;相反,英國學校里,「輸贏」二字總被掛在嘴上,因為各種比賽名目繁多,充滿學生的學校生活,但正因為比賽多,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領略到老師所要傳達的信息:你會贏,但不會每次都是你贏,每個人都有贏的時候,也有輸的時候,要緊的是享受參與的過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少移居英國的中國移民感觸最深的是,英國人對人生的選擇往往是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即使這事兒不合潮流,也不時髦。
不要妨礙別人
英國的社會道德教育,還有一點令人印象至深,那就是從小教育小孩子要學會照顧自己,同時注意不要妨礙他人。這其實就是公德與私德的分水嶺,也有人稱為「對陌生人的道德要求」。
英國小學很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個人清潔衛生、學慣用具收拾整齊等都在道德教育范圍之內。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西方其實有很相似但也許更為積極的說法:希望別人如何對待自己,就要照這樣對待別人。
英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到處滲透這一思維方式。就拿交規來說,為什麼可見度良好時不能打開車尾霧燈?別人超車時為什麼要把遠光燈改成近光燈?開車時如果考慮別人的處境,考慮可能會給別的道路使用者帶來的危險,也就意味著考慮自己行車的安全。一部英國交規,處處體現著這個並未明說的道理。
允許父母體罰孩子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的觀念與行為,對孩子道德意識的養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英國的家庭中,絕對看不到對兒童的沒有理由的嬌寵,犯了錯誤的孩子會受到糾正甚至懲罰。父母們往往在尊重孩子獨立人格的前提下,對孩子進行嚴格的管束,讓他們明白,他們的行為不是沒有邊際的,不可以為所欲為。英國的法律明確規定允許父母體罰孩子,至今許多學校仍保留著體罰學生的規矩。
在一般的家庭當中,5歲以下的孩子都不準與大人同桌吃飯,不允許挑吃挑穿,到了該做什麼的時候,一律按規矩辦事,故意犯錯誤和欺負幼小,都將受到嚴厲的懲罰。不管是對什麼人,孩子必須懂禮貌,說話客氣,對父母兄弟姐妹也不例受到父母的訓斥,包括身體的懲罰。只有懂事而有禮貌的孩子,才會受到父母的誇獎。外。言談舉止符合標准,對人彬彬有禮是對每一個孩子的基本要求。反之,孩子將
花錢「培養」孩子頑皮
我們小的時候,父母總是以某個孩子從來不出去亂跑為榜樣來教育我們。可是在英國,可以說是父母是花錢培養孩子頑皮。每個周末都有活動,不是到某個朋友家吃飯(往往是全家一起去,父母輩的聊天,孩子輩的玩耍),就是有某個小朋友的生日派對,或者是去游泳、踢球。總之,差不多就是父母和孩子的互動日,很少待在家裡看電視之類的。
最看重的是友好
在英國人的眼睛裡,看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他是不是友好,和他的職業、性別、收入、教育、私生活都無關。他們教育孩子從小要善待一切生命,包括動物、植物等。天氣好的時候,他們會帶孩子到農場去看看大自然,或者在自家的花園。即使在夏天廚房爬滿了螞蟻的時候,他們的媽媽一邊消滅螞蟻,一邊告誡他們的孩子,絕對不能玩弄螞蟻,不能讓它們死得太痛苦。而且只要打一兩個就可以了,這樣其他的螞蟻會發出警報,讓其他的同伴不要到這里來了,或者把螞蟻捉到小瓶子里,然後拿到花園去放生。
有次孩子們養的金魚巴里死了,對一條養了快三年的金魚來說確實不容易了,每天欣賞搖滾樂能活那麼久也該安享天年了。孩子的媽媽讓他們打電話告訴正在上班的爸爸這個壞消息,第二天還在附近的教堂舉辦了個簡短的葬禮。上周,安格斯居然還誇張地做了個噩夢,說夢到巴里了,媽媽對他們解釋說,生命總有結束的時候,但是巴里活得很開心,因為大家都愛它。
我不知道孩子們能明白多少,不過,至少我知道這樣的教育雖然在我們看來有些傻得可愛,卻絕對沒有錯。
最重要的品質是勇氣
英國人給世界的印象就和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的小說《八十天環游地球》中的主人公菲利亞•福格一樣,是個一板一眼、嚴格遵守規則的英國紳士。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英國的教育一定也是循規蹈矩的。其實,現代的英國人非常注重培養孩子勇敢和堅忍的性格,他們深知勇氣是一個人主動進取的動力。
英國父母常常帶著自己的孩子去探險,深入到大自然中,在險惡的環境中生存,目的是十分明確的,就是為了鍛煉孩子的意志和勇敢精神,為今後的人生做好人格方面的准備。
英國的家長認為,對孩子的嬌寵於孩子十分有害,所以家庭教育中特別注重對孩子獨立意識的培養。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家長就會放手讓孩子嘗試去做生活中的各種事情,如自己吃飯、自己穿脫衣褲、自己整理房間等為自我服務的事情。
英國的私家車的擁有量是很高的,很多家庭都有自己的轎車,可以很方便地接送孩子上下學。但是,英國的家長們很少會開車接送孩子,他們都是讓孩子自己背著書包徒步或乘坐校車去學校。
英國人在公共汽車上遇到老人、殘疾人和孕婦都會主動讓座,但是,他們唯獨不會給孩子讓座,英國人認為孩子是需要鍛煉的,應該鼓勵孩子獨立。
㈣ 超長待機」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已經93歲了,她為什麼還不讓位
「超長待機」,你能夠想像這是形容一個人的嗎?其實這個曾經有人來形容女王,說她已經在位很長的時間了,現在的她年紀也已經很大了,但是一直都是沒有退位,還掌管著權利,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什麼,為什麼她還不放棄王位呢?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
最重要的是英國的民眾不認同,因為曾經做過調查,其中70%的人民都希望女王能夠活得更久,能夠一直這樣做下去。不希望將王位交給查爾斯,因為在黛安娜去世之後,其實查爾斯的聲望就一直不是很好,特別是她還娶了卡米拉,要知道卡米拉可是不太受歡迎的。
但是查爾斯王子還是很喜歡她,所以英國群眾一直都是不喜歡他們的,一致都希望女王能夠繼續做下去。
㈤ 英國人怎麼教育自己的小孩
英國人普遍認為,對孩子的溺愛和嬌寵是孩子獨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礙。要使孩子在日後能適應社會的需要,獨立地去生活、工作,必須從小就培養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讓他們學會尊重他人和自我剋制,知道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如果孩子日後不能像其他人一樣適應社會,作為父母就沒能盡到教育的職責。
道德不靠教導
英國中小學校里的道德教育不叫道德教育,而稱「個人的社會健康教育」,或稱「社會化過程」。目的是讓他們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何自律以融入社會,成為社會的一分子。核心道德觀念有四:尊重生命、公平、誠實、守信。
英國人還有個觀念,即「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導的」。它體現在英國中小學的道德教育里,那就是不要求孩子們去死記硬背道德准則,但是,要求孩子們從心靈深處、從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倫理道德。
小孩不是白紙
我們小時候背毛澤東語錄:「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後來,大家以為小孩子也跟白紙一樣,大人教什麼,小孩子將來就長成什麼樣子。一位英國朋友說,西方人過去也有「白紙」論。認為小孩子都是「TABULARASA」(拉丁文,即空白狀態),但現在科學研究已經證明,孩子來到這個世上,先天就已經部分地繼承了父母的脾氣、性格等心理基因,因此,「白紙論」是把事情過分簡單化的觀點。
誠實不是孤立的品德
英國學校一般不設專門的道德教育課,但開設包括佛教和道教在內的各種世界主要宗教信仰課供選修。這門課被認為是對孩子品德和良知培養十分重要的一門課。
不僅如此,多數英國學校每周都組織班級討論,選取一些學校里或者社會上發生的事情,讓孩子們發表看法,共同討論,自己去領悟和判斷對錯與是非。集體游戲也是一種重要方式,讓孩子懂得顧及與體諒別人,懂得如何與同伴合作。英國學校還普遍鼓勵孩子飼養小動物,組織學生到敬老院陪老人聊天、為慈善組織募捐及參加其他公益或環保活動,培養孩子的愛心和社會交往能力。在英國教育工作者看來,誠實不是一種孤立的品德,而是與自重和尊重別人,與對生命和大自然的愛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
不淡泊輸贏,但更要享受過程
老師並不是教學生去學老莊的超脫,淡泊輸贏結果;相反,英國學校里,「輸贏」二字總被掛在嘴上,因為各種比賽名目繁多,充滿學生的學校生活,但正因為比賽多,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領略到老師所要傳達的信息:你會贏,但不會每次都是你贏,每個人都有贏的時候,也有輸的時候,要緊的是享受參與的過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少移居英國的中國移民感觸最深的是,英國人對人生的選擇往往是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即使這事兒不合潮流,也不時髦。
不要妨礙別人
英國的社會道德教育,還有一點令人印象至深,那就是從小教育小孩子要學會照顧自己,同時注意不要妨礙他人。這其實就是公德與私德的分水嶺,也有人稱為「對陌生人的道德要求」。
英國小學很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個人清潔衛生、學慣用具收拾整齊等都在道德教育范圍之內。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西方其實有很相似但也許更為積極的說法:希望別人如何對待自己,就要照這樣對待別人。
英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到處滲透這一思維方式。就拿交規來說,為什麼可見度良好時不能打開車尾霧燈?別人超車時為什麼要把遠光燈改成近光燈?開車時如果考慮別人的處境,考慮可能會給別的道路使用者帶來的危險,也就意味著考慮自己行車的安全。一部英國交規,處處體現著這個並沒有明說的道理。
允許父母體罰孩子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的觀念與行為,對孩子道德意識的養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英國的家庭中,絕對看不到對兒童的沒有理由的嬌寵,犯了錯誤的孩子會受到糾正甚至懲罰。父母們往往在尊重孩子獨立人格的前提下,對孩子進行嚴格的管束,讓他們明白,他們的行為不是沒有邊際的,不可以為所欲為。英國的法律明確規定允許父母體罰孩子,至今許多學校仍保留著體罰學生的規矩。
在一般的家庭當中,5歲以下的孩子都不準與大人同桌吃飯,不允許挑吃挑穿,到了該做什麼的時候,一律按規矩辦事,故意犯錯誤和欺負幼小,都將受到嚴厲的懲罰。不管是對什麼人,孩子必須懂禮貌,說話客氣,對父母兄弟姐妹也不例外。言談舉止符合標准,對人彬彬有禮是對每一個孩子的基本要求。反之,孩子將受到父母的訓斥,包括身體的懲罰。只有懂事而有禮貌的孩子,才會受到父母的誇獎。
花錢「培養」孩子頑皮
我們小的時候,父母總是以某個孩子從來不出去亂跑為榜樣來教育我們。可是在英國,孩子們永遠頑皮或者說父母是花錢培養他們頑皮。每個周末都有活動,不是到某個朋友家吃飯(往往是全家一起去,父母輩的聊天,孩子輩的玩耍),就是有某個小朋友的生日派對,或者是去游泳、踢球。總之,差不多就是父母和孩子的互動日,很少待在家裡看電視之類的。
最看重的是友好
在英國人的眼睛裡,看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他是不是友好,和他的職業、性別、收入、教育、私生活都無關。他們教育孩子從小要善待一切生命,包括動物、植物等。天氣好的時候,他們會帶孩子到農場去看看大自然,或者在自家的花園。即使像螞蟻這樣的小生命,即使在夏天廚房爬滿了螞蟻的時候,他們的媽媽一邊消滅螞蟻,一邊告誡他們的孩子,絕對不能玩弄螞蟻,不能讓它們死得太痛苦。而且只要打一兩個就可以了,這樣其他的螞蟻會發出警報,讓其他的同伴不要到這里來了,或者把螞蟻捉到小瓶子里,然後拿到花園去放生。
有次孩子們養的金魚巴里死了,對一條養了快三年的金魚來說確實不容易,每天欣賞搖滾樂能活那麼久也該安享天年了。孩子的媽媽讓他們打電話告訴正在上班的爸爸這個壞消息,第二天還在附近的教堂舉辦了個簡短的葬禮。上周,安格斯居然還誇張地做了個噩夢,說夢到巴里了,媽媽對他們解釋說,生命總有結束的時候,但是巴里活得很開心,因為大家都愛它。
我不知道孩子們能明白多少,不過,至少我知道這樣的教育雖然在我們看來有些傻得可愛,卻並沒有錯。
最重要的品質是勇氣
英國人給世界的印象就和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的小說《八十天環游地球》中的主人公菲利亞・福格一樣,是個一板一眼、嚴格遵守規則的英國紳士。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英國的教育一定也是循規蹈矩的。其實,現代的英國人非常注重培養孩子勇敢和堅韌的性格,他們深知勇氣是一個人主動進取的動力。
英國父母常常帶著自己的孩子去探險,深入到大自然中,在險惡的環境中生存,目的是十分明確的,就是為了鍛煉孩子的意志和勇敢精神,為今後的人生做好人格方面的准備。
英國的家長認為,對孩子的嬌寵於孩子十分有害,所以家庭教育中特別注重對孩子獨立意識的培養。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家長就會放手讓孩子嘗試去做生活中的各種事情,如自己吃飯、自己穿脫衣褲、自己整理房間等為自我服務的事情。
英國的私家車的擁有量是很高的,很多家庭都有自己的轎車,可以很方便地接送孩子上下學。但是,英國的家長們很少會開車接送孩子,他們都是讓孩子自己背著書包徒步或乘坐校車去學校。
英國人在公共汽車上遇到老人、殘疾人和孕婦都會主動讓座,但是,他們唯獨不會給孩子讓座,英國人認為孩子是需要鍛煉的,應該鼓勵孩子獨立。
英國的家庭教育
不論中國孩子、英國孩子,一日三餐總是必不可少的。也許你會說,不就是吃飯么,又有什麼好說的。可別小看餐桌,那上面可大有學問呢。
進餐能力 鼓勵孩子自己進餐。孩子長到一周歲至一周歲半時,開始喜歡自己用湯匙喝湯吃菜。絕大多數英國家長認為,孩子想自己進食,標志著一種對「人格獨立」的嚮往,完全應給予積極鼓勵。
對待偏食 杜絕偏食、挑食。英國人普遍認為,一個人偏食、挑食的壞習慣多是幼兒時期家長遷就造成的,因而他們特別重視幼兒時期的偏食、挑食情況,如幼兒一個勁兒地只吃某種菜而對其他菜不屑一顧時,家長往往會把此菜收起來。他們還認為,餐桌上對孩子的遷就,不僅會影響孩子攝入全面、充分的營養,而且會使孩子養成任性、自私、難以自控等人見人厭的性格。
進餐禮儀 學慣用餐禮儀,英國孩子一般2歲時就開始系統地學慣用餐禮儀,4歲時就學會用餐時所用禮儀了。
進餐前後 讓孩子幫忙做事。稍大一些(比如5歲左右)的孩子都樂於做一些在餐前擺放餐具、餐後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雜事。這樣,既可以減輕家長負擔,又讓孩子有一種參與感。
環保意識 重視環保教育。五六歲的孩子應該知道哪些是經再生製造的「環保餐具」,哪些塑料袋可能成為污染環境的「永久垃圾」。外出郊遊時,他們會在家長的指導下自製飲料,盡量少買易拉罐等現成食品,並注意節約用水用電,因為他們懂得「濫用資源即意味著對環境的侵害」。
原來,英國家庭素有「把餐桌當成課堂」的傳統,從孩子上餐桌起,家長就開始對其進行有形或無形的「進餐教育」了。
㈥ 公交車上拒絕讓座被警察逮捕,不服上訴後成美國英雄,這人是誰
她公交車上拒絕讓座被警察逮捕,不服上訴後成美國英雄,享受國葬
羅莎在國會靈柩
晚年的她回憶稱,當時不讓做,只是“不願意被欺負”,同時表示“我們(黑人)越是屈服,這種遭遇就越多,壓迫也就越多。”
2005年10月24日,羅莎在自己的公寓中平靜的去世,而她也被美國人稱為了“美國現代民權運動之母”被人們傳頌,同時她的葬禮還在國徽圓形大廳以國葬的規格舉行。
而她被逮捕的12月1日,也被甲胄和俄亥俄州定位羅莎·帕克斯節日,被定期紀念。
㈦ 為何在地鐵上英國老百姓不給首相讓座
讓不讓座,完全是個人意願,就算是爹媽也可以不給讓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