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英倫建築風格特點有哪些
英倫建築風格以自然、優雅、含蓄、高貴為特點。
主要設計元素為:
1、底部好手工的磚砌牆。
2、木質的屋頂板。
3、圓頂角樓。
4、多重人字形坡屋頂:一般外立面材質為暖色系,如磚紅色;有木質白色條狀飾條。或者石灰岩細節。
5、一般有凸肚窗。
6、一般有角塔。
7、正立面不對稱設計。
8.、進深較大的入口和寬廣的門廊。
(1)英國的什麼藝術風格擴展閱讀:
英倫風格的代表元素是:花格布藝、米黃色油漆面板、學院派古典風景油畫、裝飾牆角線等。
英倫風格傢具以橡木為主,是一種特殊而又嚴肅、單純的裝修風格設計,採用框架鑲板結構方式以及典型的窗格花飾及折疊亞麻布裝飾。
在色彩上,各個傢具色調都純潔自然即可,白色與木本色都是英倫風格經典色彩的運用,線條十分優美,注重空間布局的對稱之美,配上濃烈的花卉圖案或條紋,使之展示著濃濃的英國味道。
⑵ 藝術類英國留學怎麼樣
英國的藝術氛圍濃厚,許多美術館或博物館可免費參觀,且每年都會舉行很多的藝術節,如著名的愛丁堡藝術節。英國有許多著名的藝術類院校,英國的藝術類專業在世界也屬一流,是藝術類考生去英國留學非常好的選擇。
芥末留學小貼示:
就業方向:戲劇表演、藝術工作室、時裝界、平面設計等領域。
⑶ 英國有哪一些特色藝術形式與樂器
英國有一些特色的樂器如大提琴,小提琴,長號,短號等。
⑷ 英國的建築有什麼特色
1、多重人字形木質的坡屋頂。
多英雄形狀的傾斜屋頂是英式建築的特色。 人行天柱排成一排,使整個建築看起來更高端,具有皇權。 英式建築的屋頂喜歡用木材作為材料,木質材料堅固耐用,整個建築看起來自然而大氣。
2、空間更寬闊更優美。
英式花園摒棄規則和對稱的花園布局,以園林風格的秘密花園,綠色灌木叢,綠色壁龕和雕像,泳池花園和噴水為基礎,追求更廣闊,更美麗的花園空間。 為花園增添明亮,明亮的色彩和美麗的花朵。
3、進深較大。
英式建築的特色包括凸起的百葉窗,角塔,深入口和寬闊的門廊。 一般來說,英式建築有更多的窗戶,窗戶凸出,營造出雅緻的建築風格。
4、圓頂角樓。
圓形角樓與正面不對程的設計師英倫風格建築的第三個特點,圓頂角落的設計讓英倫風格建築展現出一種獨特的風格美,而且因為英倫風格來自於歐洲,因此,建築大部分都會帶著濃濃的歐式鄉村味道。
5、底部好手工的磚砌牆。
英式建築的底部大多使用磚牆。 這種設計使得房屋外部的上部和下部看起來與眾不同,具有皇家貴族氣息。 作為現代建築和園林風格的主流,英國風格不僅在英國很常見,而且在世界許多地方也見過。
(4)英國的什麼藝術風格擴展閱讀:
建築風格分類:
(1)新古典主義:
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外觀吸取了類似「歐陸風格」的一些元素處理手法,但加以簡化或局部適用,配以大面積牆及玻璃或簡單線腳構架,在色彩上以大面積淺色為主,裝飾味相對簡化,追求一種輕松、清新、典雅的氣氛,可算是「後歐陸式」較之前者則又進一步理性。現存中國這種建築風格較多,屬於主導型的建築風格。
(2)現代主義:
現代風格的作品大都以體現時代特徵為主,沒有過分的裝飾,一切從功能出發,講究造型比例適度、空間結構圖明確美觀,強調外觀的明快、簡潔。體現了現代生活快節奏、簡約和實用,但又富有朝氣的生活氣息。
(3)異域風格:
這類建築大多是境外設計師所設計,其特點是將國外建築式「原版移植」過來,植入了現代生活理念,同時又帶有其種種異域情調空間。
(4)普通風格:
這類建築很難就其建築外觀在風格上下定義,他們的出現大概與商品房開發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環境或開發商的認識水平、審美能力和開發實力有關。建築形象平淡,建築外立面樸素,無過多的裝飾,外牆面的材料亦無細致考慮,顯得普通化。
(5)主題風格:
主題型樓盤是房地產策劃的產物,2000年流行一時。這種樓盤以策劃為主導,構造樓盤的開發主題和營銷主題,規劃設計依此為依據展開。
(6)建築風格學:
本書分成建築、城堡與宮殿建築以及民宅與公共建築三類建築群來介紹,是根據1991年第11版增修而成,內容增加約32頁的「城市發展」一章以及附加逾300張圖片,針對最近的建築風格發展重新編撰並補充許多的說明。書中的建築風格分布圖皆經過修訂,部分甚至重新繪制。
⑸ 在英國,「波普」的風格主要從什麼當中得到了體現
在英國,「波普」的風格主要從服裝設計、產品設計和平面設計當中得到體現,而服裝設計最集中地展示出了英國「波普」設計的面貌。年輕人用著裝來表現自我的存在和對於社會的反抗。這種「造反」的心理使60年代的服裝設計具有一種與傳統完全不同的審美趨向。從50年代的「垮掉的一代」、60年代的「嬉皮士」與眾不同的裝束,到信奉「存在主義」、曾在1968年巴黎「紅色風暴」中大出風頭的以運動服裝為特色的年輕人;從T恤衫、牛仔褲、「迷你裙」和「性解放」運動帶來的「比基尼」泳裝、無上裝著裝和無性別服裝,到1966年巴黎時裝展示模特兒甚至不穿內褲、女性服裝的色情化,無不表現出這場革命運動對於摧毀西方傳統觀念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新興的「時裝精品店」文化,此前在倫敦已有了十餘年的歷史,1955年,瑪麗·奎恩特在倫敦著名的國王大街開設了第一家「巴薩」商店,商店的服務對象是年輕人。瑪麗·奎恩特首次推出的服裝便是中國人按照英文發音譯為「迷你裙」的超短裙。這位年輕的女設計家以激烈的觀點,提出了戰斗的口號:「剪短你的裙子!」國王大街成為「垮掉的一代」年輕人聚集的場地,他們留長發、穿緊烏裙和黑白絲襪,裝束格外引人注目。1960年瑪麗·奎恩特前往美國,兩年後她為美國市場設計的服裝系列獲得了極大的成功。1963年瑪麗·奎恩特成立了「活力集團」公司,以「迷你裙」為代表的青年女裝,伴隨著皮靴、長發的「嬉皮士」,給全世界帶來了稱為「倫敦震盪」的新潮。一位60年代穿迷你裙、持真空吸塵器的英國女子,盡管她身穿時髦的超短裙和高跟鞋,沉重的扶手椅和仿古圖案的地毯表現出當時一般英國家庭的居室環境仍舊具有傳統的裝飾風格。一批像馬里安·弗利、沙里·圖芬、奧希·克拉克這樣的「波普」設計家隨著出現。比瑪麗·奎恩特的「巴薩」商店晚些,約翰·斯蒂芬的精品店於1957年在卡納比大街開張,展示的服裝更加大眾化、更加具有裝飾性、更加激動人心。倫敦的卡納比大街集中了許多新潮時裝商店,成為吸引遊客的著名景觀。像60年代英國倫敦國王大街的「祖母旅行」由奈傑爾·韋莫思和邁克爾·英格利斯設計的精品店,商店門臉令人吃驚的形象成為當時「波普」藝術家的代表作品,與毗鄰的具有社會主流裝飾風格的「陽光」洗衣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⑹ 英國藝術設計發展史中,建築與室內設計的特徵有哪些
英式風格又包括了路易十五,路易十六,裡面有洛可哥風格跟巴洛克風格
英式傢具多以紛繁的花卉圖案為主。碎花、條紋、蘇格蘭圖案是英式田園風格傢具的永恆的主調。設計上講求心靈的自然回歸感,給人一種撲面而來的濃郁氣息。
英國的「裝飾藝術」運動在建築上和室內設計上都有相當的建樹,不論私人住宅設計或公眾建築設計,都有在建築和室內設計上採用簡單強烈的色彩和金屬色作為裝飾的趨向,可以說是向國際「裝飾藝術」運動的轉化。在某些私人住宅設計上,這種方式還與比較富於想像的一些裝飾動機結合,比如1930 年雷蒙·麥格拉斯(Raymond McGrath)設計的位於劍橋的芬涅拉住宅(Finella House)就利用各種特殊的幾何圖形、金色金屬和大量的鏡子造成奇特的效果。
英國裝飾藝術風格最主要的成果表現在大型公共場所的室內設計上,比如1929 到1930 年間,由巴希爾·愛奧尼德主持設計的倫敦克拉里奇旅店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愛奧尼德僱用了大批獨立設計人員參加這個龐大的項目設計,其中包括一位很重要的設計家奧斯華德·邁吶,他設計了大宴會廳和走廊、陽台等部分。這個設計項目中大量採用強有力的簡單幾何造型,色彩也非常強烈,採用了罕見的黑色與米白色作為地毯的基本色,牆壁採用大面積的鏡子裝飾,鏡子是利用腐蝕和雕刻的手法以植物紋樣為中心裝飾的。這些手法的目的,都是為了造成內部空間更加高大和寬敞的視覺錯覺。旅館的各個客房、餐廳和其它部分,包括用具、燈具等等,都體現了英國「裝飾藝術」的統一風格。室內大量採用大理石,造型上大量採用曲折線,都更加強了這種風格的特徵。
1930 年倫敦的另外一個重要的「裝飾藝術」運動項目是奧里維·伯納德設計的斯特蘭宮殿大旅館(strand Palaoe Hotol)。這個旅館的室內設計集中了英國「裝飾藝術」運動的精華,具有非常典型的特徵。內部大量採用玻璃鏡子和玻璃壁版,廣泛運用典型的「裝飾藝術」風格圖案,如曲折線、閃電圖案、放射形圖案、扇形圖案等等,還採用了大量古埃及風格的裝飾人體圖案,室內擺設了一些巨大的黑色的裝飾陶罐。這個旅館的大廳也設計得非常輝煌,牆面採用銀色樹葉圖案裝飾,加上金色輔件和漆器的點綴,更顯得鮮艷奪目。英國的奧迪安電影連鎖公司在倫敦等地興建的大量電影院,也都體現了「裝飾藝術」風格。這種風格更多地受到美國傳來的好萊塢風格的影響,其中一座電影院是韋登與馬塞(Weeden and Mather ) 1937 年設計的,位於萊塞斯特廣場上,以美洲豹的皮革作為椅子的套墊裝飾,牆面採用金色點綴,效果非常強烈;另外一座位於里奇蒙的奧迪安電影院則採用北非的摩爾人風格(Moorish style)進行設計裝飾,充滿異域風情,很受歡迎。
與美國不同,倫敦在30 年代基本沒有捲入紐約、芝加哥式的摩天大樓熱,高層建築不太多,其中波特蘭廣場上的英國廣播公司(BBc)大廈可以作為「裝飾藝術」運動高層建築的重要代表。這是一棟典型的現代主義建築,採用標準的現代主義玻璃幕牆結構,但是,並沒有德國現代主義簡單立體形體的那種刻板,而是採用了溫和的建築圓角結構,因而具有明顯的裝飾主義特徵、另外一座重要的建築是位於倫敦郊區佩里瓦爾(Perivale)的胡佛工廠大樓(Hoover Factory )。這座巨大的建築項目是1932 年由華爾·吉培爾建築事務所設計的,它將「裝飾藝術」風格的豪華特徵和流線型運動的特色合為一體,外型的邊角都用曲線和溫和的曲面處理,窗戶也是半圓形的,牆面採用白色石料,加上紅色、黑色、藍色的釉彩磁瓦鑲嵌,兼而具有俄國芭蕾舞團設計風格、美洲阿茲台克文化傳統紋樣和埃及古典裝飾的動機,這種高度的折衷裝飾主義建築,在英國是不太多見的。
英國「裝飾藝術」運動的裝飾藝術品和實用品
英國在本世紀20 到30 年代之間,設計與生產出相當多奢華的"裝飾藝術"品。倫敦阿斯柏雷公司(Asprey ' s)的銀器、沃林(waring)、吉婁和希爾等公司生產的昂貴傢具,都具有明顯的"裝飾藝術"運動風格,特別反映在材料的運用和在裝飾的動機上。鋼管傢具到20 年代末期已經非常流行,大量利用鏡子作室內裝飾也已經蔚然成風,到30 年代,"裝飾藝術"風格在英國終於全面流行了。
首先流行的是傢具設計和餐具、咖啡具、茶具的設計,這些產品都是由諸如斯波特(Spode ' s)等大公司組織設計與生產的。陶瓷餐具和茶具、咖啡具風格往往趨向簡單的幾何造型,米色、翡翠色和銀色比較普遍,這種類型的陶瓷被稱為皇家茉莉式。倫敦的大型百貨公司,如哈羅德( Harrods)和謝富里奇(Selfridges)等都出售各種各樣的「裝飾藝術」風格的首飾、陶瓷、服裝裝飾配件。特別是首飾設計,深受法國這場運動風格的影響,很快成為最流行的風格。
30 年代,英國進入「裝飾藝術」風格高潮,出現了一系列重要的設計家,其中包括克拉里斯·克里夫(1900-1970 ) ,他主要設計餐具和陶瓷裝飾品,這位女設計師的作品一方面暢銷英國國內市場,同時還大量出口。她是從學徒開始學習陶瓷設計的,一直為布斯萊姆陶瓷廠(the Burslem Pottery of A . J . Wilkinson)從事設計工作,她最著名的陶瓷系列叫「怪誕」系列(Bizarre serles)。另外,她還利用「裝飾藝術」風格的典型幾何形式設計出其它一些陶瓷系列來,比如「德里西亞」系列、「克羅庫斯」系列(crocus)和「我的花園」系列( My Garden)等等。她的陶瓷系列往往採用非常強烈的對比色,圖案比較抽象,有時也用裝飾化的人物作裝飾動機,30 年代在英國普遍流行,廣受歡迎。她的一些陶瓷還請當時英國的一些著名藝術家作繪畫裝飾,使陶瓷的身價更高。
這種風格的另一位重要的陶瓷設計家是蘇絲·庫柏(susie Cooper)。從1925 年到1932 年期間,她一直為格雷陶瓷公司工作。她從事咖啡具設計,在銀色或者綠色的釉底上手繪葡萄圖案作裝飾,作品基本都在倫敦的彼得( Peter Jones)出售。
第三位重要的陶瓷設計家是夏洛特·里德,她為皇家杜卡陶瓷廠從事設計工作,主要設計餐具,色彩艷麗,造型也很具有「裝飾藝術」風格的特徵。英國著名的陶瓷工廠維奇伍德(Wodgwood)在30 年代期間出產過一批價格低廉、具有「裝飾藝術」風格的陶瓷,在當時社會上影響很大。大部分這類陶瓷都具有簡單明快的造型,鮮明的風格特徵,釉底色往往比較淡雅,比如淺綠色、淡灰色等等,幾何與人物圖案都比較嚴謹。主要的設計師是吉茨·穆雷(1893-1981 ) ,他也設計過不少其它產品,特別是玻璃製品,也是很典型的「裝飾藝術」風格。另外還有一些設計師,比如弗蘭克·布蘭溫(Frank Brangwyn)等等,在設計上也很有成就。
大眾化也成了英國「裝飾藝術」風格的一個顯著特徵,特別是在包裝設計和平面設計上,這種傾向在法國和美國都很少見。克拉里斯·克里夫設計的肥皂盒、爽身粉盒就是一個典型,表現出英國在「裝飾藝術」風格的廣泛應用上有其獨到之處。
如果答案對您有幫助,真誠希望您的採納和好評哦!!
祝:學習進步哦!!
*^_^* *^_^*
⑺ 英國人穿衣風格有什麼特點
英國人注意服裝,穿著要因時而異。他們往往以貌取人,儀容態度尤須注意。英國人講究穿戴,只要一出家門,就得衣冠楚楚。雖然英國人已無昔日的雄風,可是自負心特別強。中、上層的人士由於過著舒適的生活,因此,養成了一種傳統的"紳士"、"淑女"風度。
按英國商務禮俗,隨時宜穿三件套式西裝,打傳統保守式的領帶,但是勿打條紋領帶,因為英國人會聯想到那是舊"軍團"或老學校的制服領帶。英國人的時間觀念很強,拜會或洽談生意,訪前必須預先約會,准時很重要,最好提前幾分鍾到達為好。他們相處之道是嚴守時間,遵守諾言。
英國人的衣服彷彿永遠離不開格子,尤其是那種土色格子。格子服裝穿在身上會顯得非常出眾,卻不張揚,而無論它有多少優點亦或缺點,格子也早已成了英倫風格的象徵。
英國女孩非常喜歡穿雪紡類的女襯衫,雖然同為襯衫,但雪紡襯衫穿起來比較「哆利多嗦」,比較飄逸,因此不會顯得死板。
英國人對鞋子的做功非常講究,通常,他們穿的鞋子並沒有中國那樣花哨,這里加朵花,那裡加幾顆大鑽的現象很少會看到。英國的鞋子就像那裡的天氣,沉寂而低調,但若是自己觀察,你會喜歡並著迷於那樣的風格。
(7)英國的什麼藝術風格擴展閱讀:
英國人的穿衣藝術:
英國人體現的穿衣質感來自於衣服本身的品質,很多英國的面料和服裝製造品牌都有近200年的歷史,都知道英國進行了兩次工業革命。那時候最知名的便是紡織業,也有很多面料加工品牌是那時候就有的,例如垂直羊毛加工廠,成立於1837年,也就是維多利亞女王繼位的那一年。
歷史中走來的英國服裝設計和製作,自然有些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厚度,結合當代人的喜愛風格。把皇室元素融進現代感,製作工藝上也十分講究,一個顏色有多種可能性,就連染色用的水也是深層地下水,這樣做出來的衣服才能更加柔軟,顏色也能更加持久。
英國人的衣服少不了袖扣,這是紳士的一種體現,也能增添人的自信。袖扣的選擇也大有講究,可以選擇配合衣服顏色,也可以選擇和領帶的同色系。
除了袖口,英國人對襪子也很講究,英國人的紳士感體現在方方面面,襪子要想紳士感一定要長一點,即使坐下來也不可以讓人看到腳踝,顏色選擇上可以盡量豐富。
英國人的穿衣藝術體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就像英國女王和王妃每次出場的衣著都會引起熱烈討論,但在英國不僅是王室有如此講究的穿衣習慣,每一個英國人他們的衣著都很講究,這是歷史原因和民族習慣形成的一種藝術風格。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英國人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出國可不要亂穿衣
⑻ 英國建築藝術風格
◎ 喬治亞風格(Georgian)
古典文藝復興傳統
歐洲各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義大利在15世紀,法國在15世紀後葉,英國在16世紀)是形成美國文藝復興的深刻背景,雖然各國在文藝復興時期都滲入本國的靈氣與思想,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對古典風格的繼承與創新。在別墅風格的體現上均具備對稱、平衡和細部裝飾精美等特點。在這一時期,西歐對美國別墅風格的影響是明顯的,也是在這一時期,歐洲開始逐步成為世界上經濟、政治和文化方面最強大的地區,屬於這一傳統的風格有喬治亞風格、亞當風格。
英國別墅強調門廊的裝飾性,比較「講究門面」。喬治亞風格 在英國殖民國家中整整流行了一個世紀(18世紀),它是由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傳入英國後派生出來的,並秉承古典主義對稱與和諧的原則,是對美國最有影響的一種風格。它的特徵為:
A、正立面常有古典門廊;
B、廊檐下有長方形團排列,屋檐上有齒飾;
C、窗戶上下成對,分割成許多小網格(9到12個),通常窗戶也是5列,為中央對稱;
D、大門常有長方形雕花組成排列圖案,門梁 上有豎向排列的長方形花紋。
有五種形態:側山牆;雙折線屋頂;四坡屋頂;中央山牆;常作為城市住宅。
◎ 亞當風格(Adam)
亞當風格是喬治亞風格的發展與精華,在美國東北部極為流行,它吸取了亞當兄弟對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的研究成果。與喬治亞風格相比,屋檐齒飾加長,正門上方加了一個半圓形或橢圓形氣窗,牆面窗戶有裝飾窗修飾,其餘的特徵和形態與喬治亞當風格幾乎一致。
◎ 英國民居風格(Postmedieval English)
美國本土上除印地安人住宅外,最早的當數中世紀後英國民居風格了,這類建築首先由英國人在美國東北海岸最富饒的地帶興建,多數為木結構,能保存下來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它外型單調。其建築特徵是:
A、 陡峭的側三角形屋頂,屋檐幾乎無裝飾;
B、木板大門,斜網格窗,顯眼的精製的大煙囪。
它有兩種形態:兩層木屋,中央煙囪(北方);兩層磚屋,兩側煙囪(南方)
⑼ 維金人的藝術風格在英國有哪些體現
維金人在9世紀開始入侵英格蘭,並在那裡定居。在英國他們的藝術風格被運用到建築裝飾雕刻中。8~9世紀,大不列顛的雕刻主要以萊斯特郡弗萊頓教堂和布里登教堂的板壁、飾帶、拱叉口上的雕刻及約克郡伊斯比十字架雕刻為代表,這些雕刻品都滲入了維金民族特有的繁復華麗的裝飾風格。
⑽ 「哥特式藝術」、「巴洛克藝術」、「洛可可藝術」及其風格是什麼
十二至十六世紀初期歐洲出現的一種以新型建築為主的藝術,包括雕塑、繪畫和工藝美術。這種建築風格,一反羅馬式厚重陰暗的半圓形拱門的教堂式樣,而廣泛地運用線條輕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尖塔,輕盈通透的飛扶壁,修長的立柱或簇柱,以及彩色玻璃鑲嵌花窗,造成一種向上升華、天國神秘的幻覺。反映了基督教盛行的時代觀念和中世紀城市發展的物質文化面貌。代表作品有法國的巴黎聖母院、德國的科隆教堂、英國的林肯教堂、義大利的米蘭教堂等。 「哥特式」(g。thic)一詞源於中世紀的建築,是一種發祥於北法蘭西、普及於整個歐洲的國際性藝術樣式,包含了繪畫、雕塑、建築、音樂和文學等所有文化現象。 哥特式藝術形式意志的基本性質是指一種無止息的驅動力,沉靜是這個驅動力的目標。然而,哥特式形式意志在尋找沉靜、求取解脫的過程中,並不能獲得真正的沉靜和滿足。哥特式形式意志融會於混亂的迷狂中,融會於超感官狂喜的強烈渴望,融會於一種悲愴,可以說哥特式靈魂追求的是一個超越實際與感官的世界。正如哥特理論家沃林格爾所言;「正是這被提升了的歇斯底里,才是哥特式現象最突出的標志」,。」人們感受到的是心理的沉醉,並最終獲得從感覺世界中解脫出來的無上自由感。 哥特式藝術趣味的復興 近代以來,歐洲的哥特式藝術熱潮持續不斷。18世紀中期,英國首先見證了哥特式藝術趣味的復興,這種復興是由浪漫主義文學、尤其是浪漫主義詩歌激發的,中間夾雜著宗教的虔誠、神秘幽微的自然觀、悲愴的宿命情懷等因素。 源於19世紀早期的哥特小說,其要素包括神秘、厄運、死亡與家族詛咒等,從而使得「哥特」這個詞彙與恐怖、黑暗和超自然的意境相關聯。哥特小說對於維多利亞時代文學樣式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復興的哥特式建築在19世紀十分流行,英國的一些貴族鄉紳熱衷於在他們的庄園里復建中世紀哥特式教堂的廢墟,以滿足懷古的幽情。自拿破崙戰爭以後,已然對文學和建築產生影響的浪漫色彩和哥特風格也延伸到了女裝之中;在歐洲和美國,晚會上的珠光寶氣開始滲透到白天,鑲馬賽克和浮雕寶石的飾針以及與之相配的珠寶逐漸流行,哥特式藝術成為當時激發浪漫主義藝術家強烈的非古典審美情懷的載體。 巴洛克藝術是指(16世紀)後期開始在歐洲流行的一種藝術形式,不僅在繪畫方面,巴洛克藝術代表整個藝術領域,包括音樂、建築、裝飾藝術等。 巴洛克(—Baroque)此字源於西班牙語及葡萄牙語的「變形的珍珠」(—barroco)。作為形容詞,此字有「俗麗凌亂」之意。歐洲人最初用這個詞指「缺乏古典主義均衡特性的作品」,它原是18世紀崇尚古典藝術的人們,對17世紀不同於文藝復興風格的一個帶貶抑的稱呼,現今這個詞已失去了原有的貶抑,僅指17世紀風行於歐洲的一種藝術風格。 雖然「巴洛克」直指缺乏古典均衡性的藝術作品,但其實巴洛克藝術家,與文藝復興的前輩相同,都很重視設計和效果的整體統一性,巴洛克風格以強調「運動」與「轉變」為特點,尤其是身體和情緒方面的,同時,巴洛克也是對矯飾主義的一種反動。 在歐洲文化史中,「巴洛克」慣指的時間是17世紀以及18世紀上半葉(約1600年 -1750年),但年份並不代表絕對的藝術風格,特別是建築與音樂。這一時期,上接文藝復興(1452年 -1600年),下接古典時期、浪漫時期。 歐洲文化「除舊布新」,在各方面都有重大的改變與成就。資產階級興起,君主政治漸獨立於宗教之外(但民主思想萌芽)。科學在伽利略、牛頓等人的開創下展開。藝術上趨勢是「世俗化」,精力充沛,勇於創新,甚至好大喜功。文藝上的名家如莎士比亞、塞萬提斯;繪畫上有魯本斯,林布蘭特等,影響都極深遠。也在這時期,歐洲向外擴張殖民,漸漸占據了世界文明的中心。 洛可可藝術(Rococo art)是法國十八世紀的藝術樣式,發端於路易十四(1643~1715)時代晚期,流行於路易十五(1715~1774)時代,風格纖巧、精美、浮華、繁瑣,又稱「路易十五式」。 十八世紀被看成是「理性的時代」或「啟蒙運動」的時代,哲學家從過去假設上帝存在進而推論所有事物的工作,轉換為依據實驗和觀察的理性方法去推論世間的萬象,幾乎將神學從哲學中剔除,選擇傾向世俗的路線,趣味從注重高尚的教化轉向尋求輕浮的快感。藝術的風格,在音樂家莫札特、海頓,文學家蒲伯、艾狄生、福爾泰,畫家華鐸、康斯博羅中,貫穿著一種共同主題,它把理性與優美趣味同輕松、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來。 路易十四常在凡爾賽宮開各種舞會,藉著繁瑣的禮儀與無意義的職務折騰貴族們,再以富麗堂皇的宮廷裝飾營造悠閑的環境,有利搞風流韻事,以便消耗貴族們的精力,使他們無暇去策劃造反。因此藝術家授命編造一種理想生活的極樂世界情景,其唯一的目的是塑造出一個悠閑的、實際上是懶惰的社會快樂。 洛可可是相對於路易十四時代那種盛大、庄嚴的古典主義藝術的,這種變化和法國貴族階層的衰落,與啟蒙運動的自由探索精神(幾乎取代宗教信仰),及中產階級的日漸興盛有關。 洛可可在形成過程中還受到中國藝術的影響,特別是在庭園設計、室內設計、絲織品、瓷器、漆器等方面(如《 中國人物小陶瓷 》,麥爾,德國,1768)。由於當時法國藝術取得歐洲的中心地位,所以洛可可藝術的影響也遍及歐洲各國。 洛可可藝術的繁瑣風格和中國清代藝術相類似,是中西封建歷史即將結束的共同徵兆. 哥特式風格 中世紀歐洲在12至15世紀達到鼎盛,其經濟和社會產生了深刻的變革,其思想、文化和藝術也達到了空前的發展。這一時期的巴洛克藝術風格原本是指17世紀強調炫耀財富、大量使用貴重材料的建築風格,也因此牽動影響到當時藝術全面性的變革。 "巴洛克"的字義源自葡萄牙語,意指"變了形的珍珠",也被引用作為脫離規范的形容詞。巴洛克雖然承襲矯飾主義,但也淘汰了矯飾主義那些曖昧的、鬆散的形式。由於受到巴洛克藝術風格的影響,在西洋服裝史上,甚至用"巴洛克風格"一詞,來代稱17世紀歐洲的服裝款式。巴洛克藝術風格原本是指17世紀強調炫耀財富、大量使用貴重材料的建築風格,也因此牽動影響到當時藝術全面性的變革。藝術風格,通常被稱為「哥特式」風格。 "巴洛克"的字義源自葡萄牙語,意指"變了形的珍珠",也被引用作為脫離規范的形容詞。巴洛克雖然承襲矯飾主義,但也淘汰了矯飾主義那些曖昧的、鬆散的形式。由於受到巴洛克藝術風格的影響,在西洋服裝史上,甚至用"巴洛克風格"一詞,來代稱17世紀歐洲的服裝款式。巴洛克藝術風格原本是指17世紀強調炫耀財富、大量使用貴重材料的建築風格,也因此牽動影響到當時藝術全面性的變革。 "巴洛克"的字義源自葡萄牙語,意指"變了形的珍珠",也被引用作為脫離規范的形容詞。巴洛克雖然承襲矯飾主義,但也淘汰了矯飾主義那些曖昧的、鬆散的形式。由於受到巴洛克藝術風格的影響,在西洋服裝史上,甚至用"巴洛克風格"一詞,來代稱17世紀歐洲的服裝款式。 洛可可風格宛如中國的明式傢具,以流暢的線條和唯美的造型著稱。相比之下,路易十四時期巴洛克風格的法國古典傢具的特點是雕刻,和當時路易十四國王的英勇善戰有關,在傢具中是通過雕刻體現出力量。 而洛可可風格更加帶有女性的柔美,最明顯的特點就是以芭蕾舞為原型的椅子腿,你可以看到那種秀氣和高雅,那種融於傢具當中的韻律美。而路易十六時期歷經了歷史的變革,所以摒棄了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時期的繁雜,把傢具的曲線變成了直線,只留下了凹槽的設計。 而到了新古典時期,則連凹槽也省去了,留下的就是直線條。歷經了時代的變遷,法國古典傢具受到了政治和經濟發展的影響,然而洛可可風格仍然是最能代表法國古典傢具的一種風格,受到了全世界人們的認可和推崇,也是體現人身份和品位的一種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