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國的security 是什麼單位
你好!這個詞中文的意思是保護措施; 安全工作; 保衛部門; 保安部門; 擔保; 保證。英國的security你可以理解為保安公司。
Ⅱ 英國國家安全局的介紹
英國國家安全局(MI5,又稱軍事情報5處)成立於1909年,已有近九十多年歷史,原名為秘密勤務局(Secret Service Bureau),因第一次世界大戰國內安全需要設立,1916年更名為MI5,1931年又更名為安全局(Security Service)迄今,該局與英國另一國外情報機構秘密情報局(Secret Intelligence Service,又稱為MI6)分別負責英國國內外情報及安全工作。
Ⅲ 英國軍情五處與六處的區別
軍情處,即MI(Military
Intelligence),全稱英國軍事情報局(Directorate
of
Military
Intelligence),在1963年前隸屬英國戰爭部(War
Office),後隸屬英國國防部(Ministry
of
Defence)的國防情報組(Defence
Intelligence
Staff)。各個軍情處均有不同的用途,成立時間亦不一樣,二次大戰時期發展成十九個屬處,均有自己的代號。其後,因職責偶有重疊,各個軍情處最後並合到軍情五處(MI5)、軍情六處(MI6)和英國國家通信情報局(GCHQ)了。
有MI稱號的軍情處共19個,分別如下:
MI1――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成立,負責解碼及行政。已取消。
MI2――軍情二處,主管二次大戰中東及遠東、斯堪的那維亞、美國及蘇聯、中南美洲地區的情報,已取消。
MI3――軍情三處,主理東歐的軍事情報,已解散。
MI4――軍情四處,負責二次大戰時期之地圖情報,1940年4月被並合。
MI5――軍情五處,成立於1909年十月,負責英國的對內軍事情報,跟美國的聯邦調查局(FBI)用途一樣。1931年改名為秘密保安局(Security
Service)。
MI6――軍情六處,也是成立於1909年十月,負責英國的對外軍事情報,跟美國的中央情報局(CIA)用途一樣。後期改名為秘密情報局(Secret
Intelligence
Service)。
MI7――軍情七處,負責戰爭宣傳,1940年7月被並合到英國資訊部。
MI8――軍情八處,正式名稱電信情報局(Radio
Security
Service),負責在二次大戰的閃電戰期間攔截及解讀由納粹德國電台播放的軍事新聞情報,已被並合到英國國家通信情報局。
MI9――軍情九處,成立於1940年12月,負責秘密援助納粹德國佔領區的義勇軍和受傷之盟軍,以及協助被德國俘虜的英國士兵逃走(直至1941年12月),已解散。
MI10――軍情十處,負責武器及技術支援分析,已被並合到英國國家通信情報局。
MI11――軍情十一處,負責戰場保安情報,已解散。
MI12――軍情十二處,跟英國資訊部的監察部門合作負責秘密監察,已解散。
MI14――軍情十四處,原來的軍情十三處,因德國戰略情報的重要而成立,直至1943年春天,負責納粹德國及其佔領區之高空照片情報,已被並合到MI6。
MI15――軍情十五處,負責MI14以外地區的高空照片情報,1943年春天其職務被英國空軍部奪去後負責領空防衛情報,已被並合到MI6。
MI16――軍情十六處,1945年成立,負責科學情報。
MI17――軍情十七處,1943年4月起為英國軍事情報局局長之秘書處,已解散。
MI19――軍情十九處,1941年12月接替MI9負責審問敵方俘虜以獲取情報,已解散。
MI(JIS)――Axis
planning
staff。
MI
L
(R)――負責與俄羅斯之情報機關聯絡。
MI
L――隨員組,已解散。
英國安全局
英國安全局(或稱為MI5)位於倫敦泰晤士河大廈。它是英國安全情報局,負責保護英國境內外的公民及其利益,防範針對國家安全的任何威脅。在英國的議會兩院體制中由英國內務部(The
Home
Secretary)負責MI5的事務。
MI5的縮寫字母實為「第五軍事情報局」,盡管1931年就改名為英國安全局,但其體制從未真正脫離過MI5的含義,而且至今還被普遍地稱作MI5。
英國秘密情報局
秘密情報局位於倫敦Vauxhall
Cross,它的基本職責是在英國境外收集情報以支持政府的安全、防務、外交和經濟政策。在英國的議會兩院體制中由英國外交部(The
Foreign
Secretary)負責MI6的事務。
大約從1920年開始MI6被稱作英國秘密情報局(SIS),並作為法定名稱正式記入《1994年秘密情報法案》中。盡管幾年前官方就不再用「MI6」'這個名字了,但許多作者和記者繼續用它來描述英國秘密情報局(SIS
Ⅳ cia和fbi的區別是什麼
兩者機構不同:
1、CIA中央情報局是美國政府的情報、間諜和反間諜機構。
2、FBI美國聯邦調查局是美國司法部的主要調查機構,俗稱為事務所。
職能不同:
1、CIA中央情報局主要職責是收集和分析全球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的情報。
2、FBI的主要任務是調查違反聯邦犯罪法,支持法律。保護美國調查來自於外國的情報和恐怖活動,同時在響應公眾需要和忠實於美國憲法前提下履行職責。
(4)英國對外安全事務機關叫什麼擴展閱讀:
美國中央情報局介紹:
美國中央情報局是世界四大情報機構之一,總部位於美國弗吉尼亞州蘭利。與俄羅斯聯邦安全局、英國軍情六處和以色列摩薩德,並稱為「世界四大情報組織」。
其主要任務是公開和秘密地收集和分析關於國外政府、公司、恐怖組織、個人、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情報,協調其它國內情報機構的活動,並把這些情報報告到美國政府各個部門的工作。
Ⅳ 世界四大特務機構是
通常世界四大特務機構指的是美國中央情報局、前蘇聯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英國軍情六處以及以色列摩薩德。
1、美國中央情報局
美國中央情報局(CIA)是美國最大的情報機構(美國政府的間諜和反間諜機構,是美國龐大情報系統的總協調機關)。
其主要任務是公開和秘密地收集和分析關於國外政府、公司、恐怖組織、個人、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情報,協調其它國內情報機構的活動,並把這些情報報告到美國政府各個部門的工作。
它也負責維持大量軍事設備,這些設備在冷戰期間用於推翻外國政府做准備,例如蘇聯、瓜地馬拉的阿本斯、智利的阿連德等對美國利益構成威脅的反對者。美國中央情報局總部設在弗吉尼亞州的蘭利。
美國中央情報局分為四個主要組成部分:情報處、管理處、行動處、科技處。情報技術人員多具有較高學歷、或是某些領域的專家。該機構的組織、人員、經費和活動嚴格保密,即使國會也不能過問。
2、前蘇聯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現在的俄羅斯聯邦安全局
國家反間諜與情報偵察機構,是直接履行聯邦安全局機構主要活動方向的,在職權范圍內為俄聯邦安全保障領域實施國家管理的,並協調有權從事反間諜行動的各聯邦執行權力機構活動的聯邦執行權力機構。
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俄文:Комитет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英文:The Committee of State Security,簡稱КГБ,是1954年3月13日至1991年11月6日期間蘇聯的情報機構,以實力和高明而著稱於世。
克格勃前身為捷爾任斯基創立的「契卡(Cheka)」及斯大林時期內務人民委員部(NKVD)下屬的國家安全總局,前蘇聯早期的情報機構契卡將總部設在彼得格勒(聖彼得堡)霍瓦亞大街2號。
1918年蘇俄政府遷都莫斯科,契卡總部也在1920年遷到莫斯科克里姆林宮附近的盧比揚卡廣場11號。
1991年蘇聯解體後,改制為俄羅斯聯邦安全局;其第一總局另外成立俄羅斯對外情報局。
3、英國軍情六處
軍情六局全稱是英國陸軍情報六局(MI6=Military Intelligence 6),又稱秘密情報局,縮寫為SIS(SIS=Secret Intelligence Service) 代號MI6。
對外又稱「政府電信局」或「英國外交部常務次官辦事處」,西方情報界把MI6看成是英國情報機關的「開山祖師」。
從伊麗莎白的開創初期至今,它和它的前身都是嚴格保密的,也稱秘密情報處,原為英國情報機構海外諜報系統。2011年5月28日,《軍情六處》中文版問世,解密真實007諜戰傳奇。以詭秘著稱於世。
4、摩薩德
全稱為以色列情報和特殊使命局(The Institute for Intelligence and Special Operations 縮寫Mossad),摩薩德成立於1951年4月1日。成立之初,摩薩德有多種名稱,「以色列秘密情報局」、「中央協調局」、「中央情報與安全局」。
在摩薩德成立伊始,這一時期的摩薩德局長伊塞·哈雷爾確立了以色列情報系統的性質。作為一個嶄新的情報機構,摩薩德缺乏老牌情報機構所擁有的經驗和傳統,但他們敢於去摸索經驗和創造自己的特色。
當特工們接受了任務卻不知如何去完成時,他們會被告知:「如果你被扔出了門,那就再從窗戶鑽進去。」正是憑借著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年輕的摩薩德初露鋒芒,並逐漸積累了自己的經驗。
20世紀60年代,摩薩德完成了從人工情報向現代化情報工作的轉變。梅厄·阿米特接替哈雷爾成為摩薩德局長。阿米特推出了更專業的招募和訓練方法,並引進了計算機和其他技術手段。
之後,美國大型企業的管理方式被引入摩薩德。摩薩德的海外情報搜集和特工步入了正規化的軌道。
(5)英國對外安全事務機關叫什麼擴展閱讀:
代表性事件:
一、英國軍情六處
從16世紀伊麗莎白一世創設秘密情報機關至今,英國間諜機構已有近500年的歷史。2013年一名作家向英國媒體透露,提出有力證據,證明英國軍情六處(MI6)是黛安娜王妃車禍事件主謀。
與美國「依賴高科技」相比,英國情報機構更注重「人的資源」,即十分注重對關鍵人物的收買與策反,「放長線釣大魚」。為了達到目標,長期盯住關鍵人物,時間可以長達數年甚至十數年之久。
正是這種情報運作方式,令英國當局可以在十分低調、不易被察覺的情況下,獲取大量核心情報。
二、俄羅斯克格勃
俄正式招募間諜之前,一般會對候選人暗中考察3到4年,新學員進入間諜學校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脫胎換骨」:姓名、年齡、出生地、愛好、父母和兄弟姐妹的職業等都要更換。俄對外情報總局所屬的學校大多位於非開放地區,地圖上根本找不到。
俄羅斯安全機關下屬的特工學校匯集了國內擒拿、格鬥、爆破、武器、犯罪心理學、偵察和計算機等方面的頂級專家,他們在繼承自己獨特的培訓方法的同時,還大膽借鑒美英兩個國家的間諜訓練經驗,培養出了大批技藝精湛的高級情報人員。
俄羅斯總統普京曾在赫赫有名的克格勃系統幹了16年職業「特工」,後被俄羅斯首任總統葉利欽看中並選定為「接班人」登上總統寶座。
普京執政後,「克格勃情結」表現得尤其明顯,其治國方略和執政風格都受此影響。普京也毫不諱言:「始終以克格勃經歷為榮」。
三、美國中央情報局
1960年,美國中央情報局曾策劃暗殺剛果領導人帕特里斯·盧蒙巴,方法就是在他的牙刷沾上一種致命的病菌。如果盧蒙巴使用了這把牙刷,幾天或幾星期以後他就會死亡。
大概在同一時間,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健康改建委員會」將一塊沾染了毒葯的手帕寄給伊拉克領導人阿卜杜勒·卡里姆·卡塞姆,意欲置其於死地。但是,美國中央情報局的這些暗殺陰謀都沒有得逞。帕特里斯·盧蒙巴和卡里姆·卡塞姆是被政敵處決的。
美國中央情報局還曾多次策劃暗殺古巴領導人菲德爾·卡斯特羅。它僱用黑手黨在卡斯特羅的食物中下毒,並試圖讓他穿被馬杜拉病菌污染的潛水服。
馬杜拉病又叫足菌腫,是一種罕見的熱帶疾病,該病從腳部發病後向上蔓延,直到損害整個身體。美國中央情報局考慮過的暗殺卡斯特羅的工具還包括會爆炸的雪茄、灌有毒液的鋼筆以及當卡斯特羅觸碰時會在水下爆炸的貝殼等。
多年來,為了除掉本拉登,美國中央情報局(CIA)一直在搜集有關拉登核心集團人士的線索,最終成功策劃刺殺本拉登。
四、以色列摩薩德
1、在二戰後數十年,摩薩德在世界各地對納粹逃犯窮追不舍。摩薩德最為人稱道的代表作之一當屬1960年在阿根廷生擒德國納粹高官、二戰大屠殺「設計師」阿道夫·艾希曼。
2、1972年的「慕尼黑慘案」發生後梅厄隨即下令摩薩德特工追殺兇手,展開血腥報復。1979年,三名巴勒斯坦人在貝魯特被暗殺,其中「黑色九月」頭目尤賽夫被汽車炸彈炸死。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陸續有涉嫌參與慕尼黑綁架的巴勒斯坦人遭暗殺。
Ⅵ 軍情五處與軍情六處有什麼區別
軍情處,即MI(Military Intelligence),全稱英國軍事情報局(Directorate of Military Intelligence),在1963年前隸屬英國戰爭部(War Office),後隸屬英國國防部(Ministry of Defence)的國防情報組(Defence Intelligence Staff)。各個軍情處均有不同的用途,成立時間亦不一樣,二次大戰時期發展成十九個屬處,均有自己的代號。其後,因職責偶有重疊,各個軍情處最後並合到軍情五處(MI5)、軍情六處(MI6)和英國國家通信情報局(GCHQ)了。
有MI稱號的軍情處共19個,分別如下:
MI1――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成立,負責解碼及行政。已取消。
MI2――軍情二處,主管二次大戰中東及遠東、斯堪的那維亞、美國及蘇聯、中南美洲地區的情報,已取消。
MI3――軍情三處,主理東歐的軍事情報,已解散。
MI4――軍情四處,負責二次大戰時期之地圖情報,1940年4月被並合。
MI5――軍情五處,成立於1909年十月,負責英國的對內軍事情報,跟美國的聯邦調查局(FBI)用途一樣。1931年改名為秘密保安局(Security Service)。
MI6――軍情六處,也是成立於1909年十月,負責英國的對外軍事情報,跟美國的中央情報局(CIA)用途一樣。後期改名為秘密情報局(Secret Intelligence Service)。
MI7――軍情七處,負責戰爭宣傳,1940年7月被並合到英國資訊部。
MI8――軍情八處,正式名稱電信情報局(Radio Security Service),負責在二次大戰的閃電戰期間攔截及解讀由納粹德國電台播放的軍事新聞情報,已被並合到英國國家通信情報局。
MI9――軍情九處,成立於1940年12月,負責秘密援助納粹德國佔領區的義勇軍和受傷之盟軍,以及協助被德國俘虜的英國士兵逃走(直至1941年12月),已解散。
MI10――軍情十處,負責武器及技術支援分析,已被並合到英國國家通信情報局。
MI11――軍情十一處,負責戰場保安情報,已解散。
MI12――軍情十二處,跟英國資訊部的監察部門合作負責秘密監察,已解散。
MI14――軍情十四處,原來的軍情十三處,因德國戰略情報的重要而成立,直至1943年春天,負責納粹德國及其佔領區之高空照片情報,已被並合到MI6。
MI15――軍情十五處,負責MI14以外地區的高空照片情報,1943年春天其職務被英國空軍部奪去後負責領空防衛情報,已被並合到MI6。
MI16――軍情十六處,1945年成立,負責科學情報。
MI17――軍情十七處,1943年4月起為英國軍事情報局局長之秘書處,已解散。
MI19――軍情十九處,1941年12月接替MI9負責審問敵方俘虜以獲取情報,已解散。
MI(JIS)――Axis planning staff。
MI L (R)――負責與俄羅斯之情報機關聯絡。
MI L――隨員組,已解散。
英國安全局
英國安全局(或稱為MI5)位於倫敦泰晤士河大廈。它是英國安全情報局,負責保護英國境內外的公民及其利益,防範針對國家安全的任何威脅。在英國的議會兩院體制中由英國內務部(The Home Secretary)負責MI5的事務。
MI5的縮寫字母實為「第五軍事情報局」,盡管1931年就改名為英國安全局,但其體制從未真正脫離過MI5的含義,而且至今還被普遍地稱作MI5。
英國秘密情報局
秘密情報局位於倫敦Vauxhall Cross,它的基本職責是在英國境外收集情報以支持政府的安全、防務、外交和經濟政策。在英國的議會兩院體制中由英國外交部(The Foreign Secretary)負責MI6的事務。
大約從1920年開始MI6被稱作英國秘密情報局(SIS),並作為法定名稱正式記入《1994年秘密情報法案》中。盡管幾年前官方就不再用「MI6」'這個名字了,但許多作者和記者繼續用它來描述英國秘密情報局(SIS)。
Ⅶ 英國政府職能機關有哪些什麼是聯邦政府
英國樞密院
Privy Council of Britain
英王的私人顧問機關,也是代錶王權的最高行政機關。它是由國王的佃戶總管、宮廷官員和國王選定的其他人組成的王國法院演變而來的。中世紀時,成為協助國王處理立法、司法和行政事務的中央政府機構。1688年「光榮革命」後,英國逐步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樞密院遂失去實際權力。18世紀初,原樞密院外交委員會發展為內閣。從此,樞密院名義上仍是英國最高政府機構,實際上大部分權力由內閣行使。其任務主要是主持王室典禮和內閣宣誓就職儀式,處理某些上訴案件,以樞密院令的形式宣布議會的召開、休會和解散,對外宣戰或媾和以及發布內閣制定的部分政府命令等。樞密院成員包括全體入閣大臣、大主教 2人、全權大使、下院議長、大法官以及國內的和英聯邦的著名人士等等,總計約 300多人。他們均由首相提名,英王任命,任期終身。院全體會議只在英王加冕或結婚、內閣就職時召開,法定人數為 3人。院內設有科學和工業研究委員會、農業研究委員會、醫葯研究委員會等各種委員會,擔負重要的研究責任。其中司法委員會最為重要,它負責審理教會法院、捕獲法院以及英聯邦某些成員國和殖民地司法機關的上訴案件。
上院
貴族院又稱上院。它的議員不是選舉產生的,由王室後裔、世襲貴族、法律貴族、家權貴族、終身貴族、蘇格蘭貴族、愛爾蘭貴族組成。由於女王可以臨時增封爵位,而議員死亡無需增補,所以貴族院議員人數不定。1986年貴族院共有1196名議員,其中有64名女議員,有349名終身貴族,其餘全部是世襲貴族。 貴族多數是保守黨人,而且老人佔多數,貴族院平均年齡為63歲,80歲以上的有95人。這些貴族不拿薪金,但上一天班可拿一定的車馬費。所以恩格斯諷刺地稱貴族院為"退休政界人物的養老院"。(馬恩全集第1卷,第682頁)
貴族院議長不是選舉產生,他由貴族院中大法官兼任。上院開會時他擔任主席,議長權力不大,院內一切程序都要按院會決定。
貴族院開會時間與平民院相同。開會法定人數僅3人,通過法案的人數為30人,經常出席會議的人只有100多人。只有當議案的內容涉及到議員切實利益時參加的人才多些。
貴族院的職權逐漸被削弱。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後,英國議會都是以貴族院為主體,甚至到了19世紀,首相的人選仍在貴族院中物色。由於貴族院主要代表著保守的資產階級、貴族和教會的利益,一貫堅持故步自封政策,不能適應迅速發展的資本主義的要求,經常拒絕通過政府的一些重要法案。1909-- 1911年因累進稅法案引起了平民院和貴族院的沖突,1909年貴族院否決了政府提出的財政法案,致使政府陷入困境,經過斗爭,1911年在首相阿斯魁士(Herbef Asguifh)的領導下議會通過了國會法,其中規定:1平民院通過的財政法案送交貴族院後,在一個月內不能通過,該法案就可直接送交國王公布實行; 2對某一法案是否屬財政立法如有爭議,則由平民院議長裁定;3平民院通過的其他法案,雖被貴族院否決,但經平民院在二年內連續三個會議中連續通過,則該法案不經貴族院審議,呈請國王公布為法律。這樣貴族院對財政法案已無權加以阻撓,對法案也只有二年的延擱否決權。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工黨執政,在推行福利和社會改革政策時,又經常遭到貴族院用二年延擱否決權加以阻撓,於是1949年4月議會通過"議會法",其中規定:"公共法案若經平民院連續二個會議通過,雖經貴族院的否決,也可成為法律",所以貴族院的延擱否決權從以前兩年減為一年,貴族院權力進一步被削弱了。
貴族院的另一職權,是行使英國的最高的司法權,它是英國本土各級法院的最高上訴法院,有權審理除蘇格蘭刑事案件以外的所以民、刑事案件。 1870年自由黨執政時,以貴族院不是司法人才為理由,打算取消掉上院的司法權,後來雙方進行妥協,保留了貴族院的司法權,而以加封法律貴族的方法來彌補缺乏法律知識的缺陷。
貴族院的權力雖一再被削弱,但它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仍然不能忽視,因為:
第一,貴族院還保留財政法的討論權。由於貴族院有不少人擔任過國家的重要職務,富有經驗,他們對財政法案的意見仍然產生重大影響。
第二,貴族院還保留對法案的一年延擱否決權,這對平民院的法案仍起阻礙作用,特別是對帶有時間性的議案拖延一年,就可使它實質性失效。
第三,貴族院掌握最高司法權。
第四,對下院通過的法案經貴族院審查後可以糾正法案中存在的缺點和流弊,使法案更加完備,更有利於資產階級統治的需要。
對於貴族院的存廢問題,自19世紀以來一直成為英國政治生活中爭論的問題,爭論的中心是廢除還是改造?保守黨始終主張改造,不是廢除。工黨對這一問題先後主張不一致。1958年保守黨執政後制定了終身貴族法,其中規定首相可以把公共事務、文藝、科學、企業家、軍人、工會官僚等各階層中取得優異成績的人提請英王封為終身貴族,取得男爵的封號,進入上院。資產階級希望在保留貴族院的基礎上,擴大貴族院的范圍,增加貴族種類的辦法,在貴族院身上掛上幾筆民主的色彩以緩和群眾的反對。
從資產階級的角度看,如果把貴族院廢除掉改為民選的上院,那麼就會發生兩院職權的分工問題,民選的上院是不會甘心屈居於下院的從屬地位。同時還會產生內閣同時向兩院負責的問題,這必將給內閣制的政治體制實施帶領困難,因而繼續保留貴族院會給政權穩定帶來好處。
當然英國人民的保守的愛惜國家傳統的性格也是上院得以存在的社會基礎。
Ⅷ 求英國各部門官職的名稱
1、財政大臣
財政大臣是英國內閣中,主管經濟與金融事務之官員職稱,通常簡稱財相。
財政大臣負責管理國王陛下財政部,職位相當於其他國家的財政部長。財政大臣一般被認為是四大國務大臣之一,在近年來,地位更是僅次於首相。現任財政大臣是菲利普·哈蒙德。
2、英國外交和聯邦事務部
英國外交和聯邦事務部(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Office,通常叫作 Foreign Office或FCO)是英國負責推廣海外利益的政府部門,由英國外交部及聯邦事務部於1968年合並而被創設。外交和聯邦事務部的首長是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通常被簡稱為「外交大臣」。
這個職位與財政大臣和內政大臣一起被看作內閣的三個最有威望的職位。這些職位與首相一起構成重大國務官位。
3、內政大臣
內政大臣(英語: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Home Department,簡稱:Home Secretary),英國內政部的部長,掌管英格蘭和威爾士的內政、全英國的移民和公民事務。現任內政大臣為賈偉德,服務於特蕾莎·梅內閣。
4、掌璽大臣
這個職位首先就像它字面上講的掌管英國的國璽,負責保管國璽和起草、頒發各種政府文件,歷來就是政府首席大臣,因為他是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徵——國璽的掌管人 。
所有重要的政府法令、條約、議會宣召令、國王賞賜令、委任書、特許狀,均由大法官擬定和頒行,都必須加蓋國璽才能生效。
5、首相
首相為「首席宰相」的縮寫,是君主立憲制國家中內閣首腦的中文通稱,如英國、日本的內閣首腦。
首相的產生各國規定不一,英國首相只能由下院多數黨領袖擔任並由英王任命;日本首相由國會提名經議員選舉產生,並經天皇任命,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議會中佔多數議席的政黨(執政黨)的領袖(總裁)是當然的首相。首相享有非常廣泛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