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哪些兵種的死亡率較高
二戰時期死亡人數最多的兵種就是步兵,步兵是各國的主要交戰部隊,一場大規模戰役打下來,雙方步兵的傷亡人數往往在數十萬人左右。雖然步兵的傷亡人數非常多,但是由於步兵的人口基數比較大,步兵的傷亡率並不高。因為各個國家軍隊發展的側重點不同,二戰時期不同國家的兵種傷亡率各有不同,日本二戰傷亡率最高的兵種是海軍航空兵。
傘兵也是二戰時期各國傷亡率都非常高的一個兵種,德國、英國、美國都曾經使用過傘兵。傘兵的傷亡率比較高,主要是因為傘兵降落的時候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一旦降落傘飄到了敵人的陣地上,或者降落上掛到了樹上,傘兵就很難能夠逃生。而且傘兵在落地之後,要面臨四面八方的敵人的打擊,傷亡率比普通的步兵要大得多。在西西里島登陸後,盟軍對於傘兵的使用越來越慎重,其主要原因就是傘兵的傷亡率實在太高。
⑵ 一戰和二戰時的各軍事強國竟都有誰呀,並且經都有什麼武器裝備的配備呢呀所有的軍種和兵種和現在一樣嗎
一戰陸軍:
最強德國,其次是美國(美國陸軍在大戰開始的時候還是渣渣,但是在參戰之後數量迅速膨脹,更有霰彈槍這種塹壕戰殺器,而且考慮到美國發達的工業和充沛的人力,仍有大量潛力可挖掘),再次是英法,然後是沙俄(空有人力但是裝備落後,指揮不靈,國內混亂),再後是奧匈和義大利,最後土耳其。
一戰海軍:
最強英國,其次德國,再次美奧法意俄等,但是需要注意美國海軍在大戰中期迅速發展,但是論及一戰海軍還是公認英德兩國。
二戰陸軍:
最強美國蘇聯並列,其次德國(德國雖提出了先進的閃擊戰法,但是奈何本身國力有限,相較美國蘇聯還是有點小家子氣),再次英法(法國陸軍雖有紙老虎之嫌,但是考慮到法國在戰前還是蘇聯外公認的歐陸陸軍最強國,故將其與英國並列),然後是義大利、波蘭(其現代化的騎兵部隊在39年戰爭中對德國裝甲部隊造成了不小的打擊,波蘭敗在空軍)、捷克斯洛伐克(擁有斯柯達集團和堅固山地要塞的先進工業國),最後日本。
二戰海軍:
最強美國,其次英國日本(兩國海軍分別適應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條件而建軍,故戰鬥力不好直接比較,但可以說是同一檔次的強國,相較之下英國似乎更強一些),然後義大利,再後是法國德國,最後蘇聯。
二戰空軍:
最強美國,其次英國(兩國都有進行戰軍事強國是美英法德意日。軍兵種變化可大了,例如一戰海軍還靠戰列艦,二戰就是戰列艦巡洋艦航母,現在主要是航母,驅逐艦。一戰飛機沒有大的應用,二戰空戰很多,從螺旋槳飛機到噴氣式到現在的四代機。陸軍一戰二戰還有騎兵,現在已經淘汰。現在陸軍航空兵、機械化為主。另外導彈部隊應該屬於新兵種,還有衛星飛船等天軍。軍事理論變化一時說不清楚這個太復雜了。略轟炸的能力和實踐,當然美國空軍是全能),再次是德國日本蘇聯(蘇德兩國都是戰術空軍的路線,日本專精海航,但是比美國英國要差),然後是法國義大利(義大利也算全能空軍,但是國力有限導致四不像)
⑶ 二戰時期,英國的軍隊有哪些
英國派往歐洲大陸作戰的英國遠征軍,以及駐緬、駐港、駐馬英軍等殖民地軍隊。
⑷ 二戰時的英國軍隊有多厲害,為什麼總有人認
二戰時的英國軍隊只能算比義大利軍隊強一些,碰上強悍的德國軍隊就是渣渣,面對不怕死的蘇聯軍隊就是弱雞,面對裝備優勢和火力強大的美國軍隊就是一盤菜,面對日本軍隊也是被教訓,那麼強大的海軍被弱小的德國戲耍了,如果沒有美國以及英國那些海外殖民地和附屬國的支撐,英國早就投降了,英國人自大,結果在歐洲戰場被德國人收拾了,在亞洲戰場被日本人收拾了,二戰期間以及戰後英國各種自我鼓吹,各種搶功勞搶戰績都是英國人的手段
⑸ 二戰時期,英國的軍隊有哪些
遠東戰區: 支點為印度,新加坡,澳大利亞。依靠為英國遠東艦隊。
北非地中海戰區:支點為埃及。依靠為地中海艦隊。
本土衛戍區:支點為英倫三島,依靠為英國本土艦隊。
北大西洋戰區:負責保衛英國運輸線。
⑹ 關於英國哪個軍種在二戰中的貢獻大
不列顛之戰(Battle of Britain),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0年至1941年納粹德國對英國發動的大規模空戰。戰爭在1941年10月12日以德國的失敗告終,由於損失過多的戰機和飛行員,又無法取得英吉利海峽的制空權優勢,更無法藉由空襲瓦解英國的地面和海軍戰力,德國不得不放棄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開始制定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時任英國首相丘吉爾總結這場戰役時曾說:「在人類戰爭歷史上,從來沒有這么少的人為這么多的人做出過這么大的貢獻。」
⑺ 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軍事力量對比(軍隊數量,裝備,軍種等等)
1、美國早在二十世紀初就已經是世界頭號經濟強國,1940年美國GDP達到2000多億美圓[1940年的匯率],但美國這時依然享受著大西洋天然壁壘的優越,陸軍只有可憐的10萬人,遍為4個步兵師和1個坦克師和1個後備預師,坦克的數量只有300多量,甚至排在波蘭後面,勉強做個世界第七.
美國參戰後,在其經濟實力的支持下武器生產能力大增,到1943年已經成為盟軍軍火的主要供應者[具體武器生產狀況如下].到1945年,美軍總兵力達到1050萬人其軍事工業的規模已經發展到可以年產飛機4萬架,坦克2萬輛的水平,二戰時美國共生產8萬輛坦克,有進4萬輛是位於底特律的克萊斯特工廠生產的M4謝爾曼坦克.
2、 蘇聯是二戰時期軍事實力最強盛的國家,蘇聯是世界第二工業國,蘇德戰爭初期其GDP達433億美圓,軍隊人數任何時期一直維持在600萬人以上二戰末期達到了鼎盛的1200萬人,這可以說是世界歷史上最龐大的軍隊了,二戰期間蘇聯共生產了10.8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但有近7萬輛在戰爭中被擊毀,蘇聯強大的生產能力及時的補充了這些損失.
3、 德國在希特勒的嚴抓下,1940經濟總量達到561億美圓,基本度過了經濟危機,軍火工業生產開始全面的運轉,其軍火產量在1939年就已經超過英法之和,以坦克生產為例,1940年生產坦克2500餘輛[3型為主],1943年達到了頂峰7600餘輛,隨即就有3000多輛開往庫爾斯克,包括200輛新式的5型黑豹坦克,後來多生產虎 豹坦克,數量有所下降,質量卻在上升,由於盟軍的轟炸和資源短缺,德國經濟在1945年開始出現崩潰.
4、英國在歐洲孤掌難鳴,國內經濟不景氣,其經濟和資源的維持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殖民地和美國的支援;法國已經戰敗,其勢力范圍退縮回在非洲的殖民地
5、義大利早在1940年時就已經爆發的經濟危機,在加上義大利軍隊的接連失利,國內罷工浪潮高漲,1943年墨索里尼政權倒台.
6、在7.7事變前日本的經濟總量達到283億美圓,是世界第6經濟強國, 在7.7事變前,日本全國只有4個裝備整員的師團,不到20萬人而國民黨軍隊光陸軍就達到200多萬,7.7事變後,日本開始大量的擴充兵員,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在中國有110個師團,總共250多萬人,此後日本兵力一直升高到1945年達到600多萬,但兵員的素質卻不斷的下降,日本的人口只有7600多萬,已經不堪重負;二戰日本共生產5000多輛坦克,1941-1945年日本共生產了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63艘、潛艇147艘與同期的美國有很大的差距.
7、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但軍事實力相當弱後,具體的經濟總量狀況無從考證,二戰後期共產黨發展到91萬人,民兵近百萬,解放國土面積一百多萬平方公里,人口1億人,裝備大多是繳獲的日本武器:國民黨兵力有460萬人[其中蔣介石嫡系只有100多萬人],繳獲了大量日軍的裝備,還有美國的4億美圓援助和大量武器支援。
日本VS美國
1、戰爭潛力:由於國家戰爭機器的高速運轉,全國的富餘勞動力都充實到軍隊及相關行業當中,日本國民經濟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前顯得空前「繁榮」, 使得日本人錯誤地認為本國經濟與軍事實力都超過了與他們最大的敵人美國。而此時的美國已經歷了十年左右的經濟大蕭條。經濟危機的深遠影響使得整個美國經濟依然『疲軟』。但盡管如此美國的綜合國力仍遠高於日本。這里簡單的舉例一組數據:
1、美國的人口高於日本近兩倍;
2、美國的國民收入是日本的7倍
3、美國的鋼鐵產量是日本的5倍
4、美國的煤炭產量是日本的7倍
5、美國的汽車產量更是日本的80倍_
此外,美國工廠的現代化和自動化水平要高於歐洲和日本,美國人的生產管理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兩方面結合起來,美國工人的人均生產力是世界上最高的。日本已經基本無潛力可挖掘,日本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前國內的軍事、經濟以達到頂峰,也就是說如果日本不能利用現有的力量迅速消滅對手,那麼進入消耗戰後,日本必敗無疑。
2、軍工生產:1941-1945年日本共生產了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63艘、潛艇147艘。而在同一時期美國生產了航母(包括護航航母在內)131艘、戰列艦10艘、48艘、驅逐艦355艘、護衛艦498艘、潛艇203艘。僅從數量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日美在生產能力上的差距,小日本整個二戰期間僅僅建成了63艘驅逐艦而美國在同一時期卻有七百四十餘艘反潛艦艇建成下水!
日美雙方作戰飛機年產量對比:盟國不僅在飛機數量上佔了上風,而且在戰爭中不斷推出新型飛機,到了戰爭後期美軍的飛機性能已經遠遠優於日軍。反觀日本,在整個二戰期間基本上都在使用『零』式或其改型。『零』式從很多方面來說確實是一種非常優秀的戰斗機,但是到了1943年其性能已經明顯落後於美國的新機型(由於日軍輕視對飛行員的保護,只注重飛機性能,過量採用木質材料與蒙皮,『零』式在被擊中後很容易起火燃燒,導致機毀人亡)。在美國生產的飛機中約有97810架是多引擎轟炸機(雙發或四發),而日本僅僅生產了15117架(基本上是雙發機)。因此,無論是從飛機生產數量上,或是從飛機總載荷上看,兩國之間的差別都非常之明顯。
由於工業基礎和技術能力上的差距,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陸軍根本談不上機械化,其重型裝備供給量與實際需求之間差距甚遠。
1941-1945年,日軍只生產了604門口徑大於105毫米的野戰火炮和70-105毫米口徑火炮6512門,而同一時期美國卻生產了重炮7803門,其他中型口徑火炮27082門。1941-1942年,日本將坦克生產列入了A級(即最高級別),但由於科技水平和生產工藝的落後,日本只生產了中型坦克1065輛,輕型坦克1024門。而美國卻生產了中型坦克24997輛,輕型坦克4052輛。要指出的是,二戰時期日本的中型坦克無論是火炮威力還是裝甲厚度都只能相當於盟軍的輕型坦克。由於日軍坦克在戰斗中的表現欠佳,到了1943年坦克的生產被降到了D級。日本不但缺少坦克,車輛也是日軍的軟肋,日本車輛生產在頂峰時為1941年的47901輛,而美國在1943年的汽車生產量卻達到了621502輛。
除了重型裝備,其它武器日本的生產數量也是嚴重不足。1941年底日本的武器庫足夠裝備103個師團,陸軍戰斗序列有51個師團和59個旅團。戰爭初期陸軍的武器彈葯的產量和消耗量大體相同,但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軍隊數量急劇增,而日本的武器彈葯保有量卻沒有明顯的增加。1943年日本陸軍規模從240萬人升到310萬人,美國則從415萬人激增到了889萬人。到戰爭結束時日軍的武器彈葯雖然可以裝備104個師團,但其戰斗序列卻達到171個師團,這還不包括日本大量的准軍事人員。
1940年統計,日本本土人口7314萬,雖然強征了大量中國和朝鮮勞工,但並不等於這樣騰出來的本國人力就能形成戰鬥力強的部隊。事實上,太平洋戰爭前6個月日軍在東南亞和南太平洋的勝利正是依靠多年積累的精銳部隊。1944年日本有1335萬名女性勞動力,但其中的780萬人從事的是農業和林業工作,只有225萬人參加工業及軍工生產。而美國1941年就有1460萬名婦女參加工業生產。
德國VS蘇聯
1941年6月22日,德軍進攻蘇聯,蘇德戰爭正式爆發。在此之前,蘇聯的軍事裝備和軍人綜合素質都不在德軍之下,由於蘇聯在三十年代的經濟增長,使得投入於軍事准備的經濟能力大大增強,這十年裡,蘇聯的整體軍事實力已經世界上最強的幾支,和德軍的整體實力差不多。但結果卻是,在三年的蘇德戰爭里,蘇聯共死亡了包括1000萬士兵在內的2000萬人,平均每天死亡3萬多人。在戰爭進行時,蘇聯的軍工機器一直沒有停下來,共生產了約10餘萬輛坦克和火炮。
蘇聯的面積是220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2億;而德國的面積是37萬平方公里,人口不過5、6千萬。德國沒有豐富的戰時資源可供使用,而蘇聯的資源是世界上最為豐富的。從資源上的實力分析,雙方不是一個等級上的。蘇軍一開始就被動挨打,每次戰役都會10萬10萬的士兵被俘或被殲,而且蘇聯還有美國在太平洋和日軍作戰,牽制了日軍的北進;同時英法及歐洲反法西斯軍民在西歐、南歐、以及北非幾條戰線上和德軍抗戰,使德軍整體的軍事實力的總值分化掉一部分,可以說德國是以其最多60%的綜合軍事實力來同以近95%的綜合軍事實力的蘇軍在蘇聯本土進行戰爭,蘇聯在雙方的戰爭條件上占著比德國多得多的優勢
第二次世界大戰被譽為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場浩劫,作為兵器,一種人類為了在戰斗中獲得優勢的工具,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各國為了在戰爭取得主動權,更好的消滅敵人,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其中有很多研究甚至還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但當這種研究帶上了一層血色的時候,總會給人一種莫名的傷感。我們研究戰爭,不代表我們熱愛戰爭。我們了解戰爭,是為了更好的珍惜和平。
陸軍兵器方面,德軍陸軍兵器在質量和工藝上無疑是一流的。德意志民族是一個一向嚴謹的民族,同時他們對精密的儀器也有著特殊的興趣,但這帶來了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結果:造價太高。同時,德軍兵器通常會很復雜,這樣的結果是使德軍兵器單獨作戰能力會很強,具有很高的精度,但不易於批量生產,生產工時長,另外在武器損壞之後修理困難,同時武器對惡劣天氣的適應能力差,故障率高。如在蘇德戰場上,德軍普遍裝備的毛瑟K98式步槍經常會在蘇聯惡劣的氣候中被凍住槍栓。
在1943年的庫爾斯克會戰中,德軍投入了192輛豹式參加了首曰的進攻,但機械故障頻頻,再加上在一個雷場遭遇伏擊,當曰倖存完好的豹式只剩40輛。但沒發現被正面擊毀的豹式。而德軍後期裝備裝甲部隊的重型戰車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B的故障率更是高得驚人,盟軍對於這種更加厚重、防護能力更好的坦克幾乎無技可施,只能咒這個怪物快點自己出故障,一般很快就能靈驗。高故障率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德軍武器.
美國兵器最大的優點就是容易修理,零件的高度標准化讓美國在戰場上能夠及時的對裝備進行修理以重新投入戰斗,而不會出現大量兵器因損壞嚴重而被丟棄的現象,就連一顆螺絲釘都可以用在重型坦克或者是摩托車上。但美軍裝備的單獨作戰能力並不是很好,美國在陸軍武器製造技術方面要略低於德國,與蘇聯相近,當然是在JS-3坦克投產以前。由於美國工業實力的雄厚,很難判斷出美軍兵器是否易於批量生產,但從美國零件的高度標准化來看,生產方面應該是沒問題.
不過有的人總是喜歡把美國兵貶得一文不值,因為美國陸軍在二戰中確實體現不出良好的單兵作戰力,一旦失去了空中保護,美國陸軍幾乎無法與德國西線部隊相抗衡。但是有一點需要聲明,我們總是在拿身經百戰的德國兵去和美國的老爺兵去比,這樣做未免有失公允。美國的地理位置限制了美國陸軍的發展。美國周邊都是些弱小國家,美國陸軍並不需要非常強大就可以保護本土的安全,美國真正需要的是一支強大的海軍。陸軍只要能夠滿足本土防禦就可以了。而且美國並不是像德國那樣具備戰斗傳統,德國的戰斗傳統是德軍優秀戰鬥力的來源,而美國由於其民族組成復雜,沒有封建史,以及其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因素,美國人並不善於戰斗。因此對美國陸軍的種種批判未免有失偏頗,如果讓美國置身於歐洲那樣列強紛爭的環境之中,美國陸軍究竟會怎麼樣,我們只能去推測。另外僅僅從武器火力方面來看的話,美國並不弱於德國。我們可以對比一下同樣在1944年3月投產的豹G型坦克和M4A3(76)W型坦克的火炮能力。美國坦克裝備的76mm M7 L/53式火炮在1000米的距離上最大穿甲能力可以達到157毫米,而德軍裝備的75mm Kw.K.42 L/70式火炮在同樣的距離上的最大穿甲能力為149毫米。。
所以美軍在武器質量方面其實並不弱於德國。同時,在盟軍成功登陸諾曼底後,美軍也在實戰中逐漸積累著自己的經驗,第630坦克殲擊營在1944年7月的報告中顯示,他們摧毀了包括「虎」式坦克在內的53輛德軍坦克和15輛自行火炮,自身損失為17輛M18式坦克殲擊車。
蘇軍裝備情況介於兩者之間,蘇聯兵器在零件標准化上沒有美國做的好,但蘇聯兵器做工簡單,工藝好,造價低,易於批量生產,而且可靠性好,在惡劣天氣下故障率低。最大特點體現在蘇軍裝備的Ppsh-41型沖鋒槍和著名的T-34中型坦克上。
Ppsh-41型沖鋒槍的大部分零件都用鋼板沖壓、焊接、鉚接製成,結構簡單,加工工藝好,易於大批量製造,即使出現故障也可以及時排除。理論射速為900發/分,可以配用71發彈鼓或35發彎彈夾。在巷戰的短兵相接中,Ppsh-41可以提供極其可觀的火力。因為在這種距離上,德國武器的高精度根本沒有用武之地,而蘇聯武器則可以發揮出巨大的火力壓制效果,同時為蘇軍士兵的生命加上幾分保險。到了1943年,蘇聯在Ppsh的基礎上開發出PPS43沖鋒槍,這種沖鋒槍甚至取消了快慢機,只能進行連發射擊
⑻ 求二戰軍事專家解答軍種兵種
【絕版史料】二戰德軍各兵種軍旗和各部隊標志 (2009-12-03 07:24:58)轉載標簽: 二戰德國德軍國防軍黨衛軍軍旗識別色部隊標志軍師 分類: 二戰尋蹤
數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喜愛二戰史的我從一個網站找到了二戰時期德國軍隊的詳細介紹。其中詳細列舉了德軍各部隊的旗幟、部隊標志、勛章、軍銜、鷹徽(帽徽)、領章、肩章、臂章、袖標、軍服、軍帽等資料,圖文詳實,實為不可多得的二戰史料——據我搜索目前已經沒有這方面如此詳實的二戰德軍資料。
因此——此史料庫堪稱絕版!!!
由於其中內容實在過於豐富,只能分篇介紹。作為第一篇,此文將詳細介紹二戰時期德國軍隊的軍旗、兵種識別色、各兵種作戰部隊標志、身份識別牌。其他內容將後續推出,敬請關注。
所有資料均來源於「德軍1933-1945」網站,非本人版權。歡迎收藏、轉載,以此表達對該網站工作者辛苦工作的感激和懷念。
提醒:此史料庫僅用作歷史和軍事研究參考,絕無意識形態方面的錯位,請參閱者務必注意立場!
德軍軍旗
陸軍旗幟
蘇聯在二戰後至解體前,陸軍有摩托化步兵、坦克兵、空降兵、火箭兵、炮兵和防空兵6個戰斗兵種;還有工程兵、化學兵、通信兵、無線電和無線電技術兵、汽車兵等專業兵種;此外還有特種部隊和駐壘守備部隊。
應該還有軍事交通運輸兵和管道兵,類似於我們基建工程兵的建設部隊,另外「合成軍」不知道算不算一個兵種。蘇聯陸軍也有陸軍航空兵,不過只是歸陸軍指揮,行政、後勤等還是屬於空軍。[防空軍是以防空作戰為主要任務的軍種。通常由殲擊航空兵、地空導彈兵、高射炮兵、雷達兵和其他專業兵組成。主要裝備有殲擊機、高射炮、雷達、地空導彈等。能單獨或者在其他軍種、兵種協同下組織防空戰役,實施防空作戰。防空軍是隨著空襲反空襲兵器的發展,在防空部隊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空軍的建立和發展,極大地促進了防空部隊的建立和發展。為統一領導指揮擔負要地防空任務的部隊,蘇聯於1941年1月設立了國土防空軍司令部,1948年將國土防空部隊組建成國土防空軍,正式成為獨立的軍種。1981年1月改名為防空軍,我覺得應該至少還有探照燈兵(也許不叫這個名字)。
蘇軍分為5個軍種:
陸軍、海軍、空軍、國土防空軍、戰略火箭軍,蘇聯另有邊防軍和內務部隊的建制。
探照燈兵屬於國土防空軍止樓上說的這些吧,我覺得應該至少還有探照燈兵(也許不叫這個名字蘇聯在二戰後至解體前,陸軍有摩托化步兵、坦克兵、空降兵、火箭兵、炮兵和防空兵6個戰斗兵種;還有工程兵、化學兵、通信兵、無線電和無線電技術兵、汽車兵等專業兵種;此外還有特種部隊和駐壘守備部隊。
太多了,先說這2個吧
空軍旗幟
海軍旗幟
德軍兵種色
除了海軍通過標志區分部隊種類外,其他軍種一般使用顏色加以識別。主要使用在軍帽的邊線、領章和肩章的底版或邊線的顏色上。
陸軍
空軍
黨衛軍
陸軍作戰部隊標志
二戰德國陸軍部隊的標志可謂五花八門,事實上,它們的確沒有具體的設計規則。許多標志是依據所在部隊番號或是指揮官偏好來確定的,甚至曾出現士兵即興繪制的情況;還有一部分因在某區域參加過作戰役而把地名做為該部隊標志。
一般來說,此類標志屬於非正規的識別性符號。大多時候,僅用在車輛、重型武器以及路向指示牌上。
集群、集團軍標志
軍標志
師標志
重裝甲營標志
海軍作戰部隊標志
水面艦艇標志
潛艇艦隊標志
士官生實習隊標志
U艇標志
武裝黨衛軍標志
黨衛隊機動隊在戰爭爆發後得到迅速發展,成為陸軍中的特殊部隊;在希姆萊的努力下,黨衛軍逐漸成為具備30多個包括海外志願師團的納粹親信武裝力量。
以下的標志從側面反映了當時黨衛軍的信仰來源——古代北歐神話、德意志容克傳統、納粹思想,以及一些仆從國或佔領國的傳統信仰。所有圖形均附在一個盾形標志里;而這些盾本身亦具備各種含義:如缺口在左代表裝甲擲彈兵,右邊代表裝甲部隊,中間代表騎兵部隊或山地部隊,而沒缺口則代表一般的擲彈兵部隊。
德軍身份識別牌
新入伍的德軍士兵能領到一個識別身份牌,這種在美軍里被稱做「狗牌」的物品為一橢圓形金屬製品,上面用機械工藝刻印了編號,上下部分分別有三個圓形小孔和分裂口,其作用是:並列兩孔為佩帶時穿系掛繩用,平時由士兵帶在脖子上,如果在作戰中死亡,則由其隊長或同伴通過裂口將另一半掰下,並將若干個鋁牌通過另一個圓孔用繩索串在一起,以供行動結束後做傷亡數字統計。而留在身上的半個身份牌為戰斗結束後遺體識別所用。
從下圖可以看出:和美軍身份牌比較,當時德軍做得很不科學,牌既無姓名,亦無出生地,血型,僅有單位、編號(個別有性別、年齡——不是出生日期),而且取下時必須掰開,非常麻煩。德軍身份牌基本為鋅或鋁制。
還有一種是憲兵使用的身份牌,國防軍和武裝黨衛隊的憲兵在執勤時掛戴在頸下,42節的金屬鏈,輕重兩種可選,一般材料為鋅和鋁制(一些仿製品文中所介紹的銀制實際上並不存在)。在牌正面的鷹徽、文字和鏈釘上均上有熒光漆,以便在夜間能醒目識別,德文Feldgendarmerie意為野戰憲兵隊。
⑼ 二戰時的英國軍隊有多厲害,為什麼總有人認為不堪一擊
英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之一。作為盟軍主力之一,英國軍隊活躍在二戰的各個戰場,是二戰的主角之一。不過,由於英國軍隊在亞洲戰場的糟糕表現,人們對英國軍隊的評價很低,很多人甚至認為英國軍隊不堪一擊。事實上,英國軍隊實力一點不差,絕對是二戰中名副其實的軍事大國。
二戰中,英國總共動員了1 200萬人參戰,總兵力高達540萬,軍隊數量位居世界第六,其中高技術含量的空軍和海軍所佔比例很大,是一支海陸空齊全的立體化的現代部隊。
二戰時期,英國海軍位居世界第二,穩穩壓住日本。1939年,英國擁有戰列艦12艘,戰列巡洋艦3艘,航空母艦6艘,巡洋艦56艘以及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驅逐艦部隊(200多艘),潛艇50多艘,和美國海軍實力差不多,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全力開動戰爭機器美國海軍才超越英國。二戰開打後,英國開始加速爆艦,爆艦能力驚人,是海軍大國日本的好幾倍。二戰時期,英軍總共裝備了50多艘航母,其中自己建造的有31艘,遠遠超過日本。作為日本的老師、世界老牌的海軍強國,英國人不管是艦艇數量還是海軍素質都要強於日本,即使1942年英國最虛的時候,英國海軍跑到太平洋上也不懼日本。
⑽ 二戰時期的英軍在世界各地的戰場上表現怎麼樣
首先分兵種,對於海軍而言,無論在哪個戰場,表現總體都很出色,表現出了納爾遜精神。最強的當屬地中海部隊,在兵力劣勢狀況下,扭轉戰局實屬不易
空軍,主力在歐洲,表現相當出色,其次是在非洲戰場,表現優異,亞洲戰場的表現一般
陸軍,真正的主力一直在北非-歐洲戰場打轉,表現挺堅韌、頑強的,但具體的戰術運用實在不敢恭維,非常呆板
在亞洲的陸軍本來就是三流貨色,把人丟到家了,新加坡向山下奉文投降,緬甸也是一路狂奔回印度
但後來有所改善,尤其是斯利姆就任印度陸軍指揮官後,在緬甸把日本的緬甸方面軍打得一塌糊塗,也算了報了一箭之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