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取消防疫措施後英國感染人數激增,這在你的意料之中嗎
取消防疫措施後英國感染人數激增,這肯定在我的意料之中,全民免疫只會導致交叉感染人數更多,而且病毒傳染性和殺傷力更強。
⑵ 單日新增35928例,英國疫情為什麼再創新高呢
12月20日,現任英國衛生大臣漢考克宣布,疫情在英國的多個地區呈現出了失控狀態,這導致連日來英國的每日感染人數屢創新高,這一波英國疫情的新高峰被認為是由於新冠病毒出現了新型毒株所導致。兩天前,英國的疫情已經出現了不可控的趨勢,這迫使英國首相於19日正式宣布調高英國和英國首都倫敦的東部及東南部的防疫級別。目前,相關地區的防疫級別已經上升到了第四級。
由於這一政策上的突然轉變,英國政府受到了很多批判。對此,漢考克在發言中做出了解釋,他宣稱英國政府是在12月18日下午才接到具備充足證據的最新科學報告的。這一報告中的內容非常嚴重,是的英國政府不得不採取新的政策來應對目前的情況。
事實上,對於英國民眾的疫苗接種工作早在12月8日就已經開始進行了。根據漢考克的估計,到目前為止,英國政府應該已經得以為超過50萬英國民眾接種新冠疫苗。但是,很顯然,這一行動在阻止疫情蔓延方面並不理想,漢考克表示,政府將會繼續採取更加快速和果斷的行動來遏制目前的趨勢。
⑶ 今年秋季還能回英國嗎33個大學城最新疫情數據匯總!
威斯敏斯特區
每10萬人新增確診:178人
新增確診:464人
區內大學:威斯敏斯特大學、倫敦商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倫敦藝術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倫敦國王學院(河岸校區)
肯辛頓-切爾西區
每10萬人新增確診:217人
新增確診:339人
區內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南肯辛頓校區)、皇家音樂學院、皇家藝術學院
卡姆登區
每10萬人新增確診:194人
新增確診:524人
區內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倫敦大學伯克貝克學院
蘭貝斯區
每10萬人新增確診:232人
新增確診:757人
區內大學:倫敦國王學院(聖托馬斯校區)
黑弗靈區
每10萬人新增確診:106人
新增確診:274人
區內大學:倫敦瑪麗女王大學
希靈登區
每10萬人新增確診:123人
新增確診:377人
區內大學:倫敦布魯內爾大學
英格蘭地區每10萬人新增確診的均值為:136人
劍橋
每10萬人新增確診:273人
新增確診:341人
區內大學:劍橋大學
牛津
每10萬人新增確診:432人
新增確診:658人
區內大學:牛津大學、牛津布魯克斯大學
曼徹斯特
每10萬人新增確診:497人
新增確診:2747人
區內大學:曼徹斯特大學、曼徹斯特城市大學
布里斯托
每10萬人新增確診:300人
新增確診:1392人
區內大學:布里斯託大學、西英格蘭大學
伯明翰
每10萬人新增確診:239人
新增確診:2733人
區內大學:伯明翰大學、伯明翰城市大學
利茲
每10萬人新增確診:379人
新增確診:3003人
區內大學:利茲大學
利物浦
每10萬人新增確診:405人
新增確診:2015人
區內大學:利物浦大學
謝菲爾德
每10萬人新增確診:192人
新增確診:1125人
區內大學:謝菲爾德大學
諾丁漢
每10萬人新增確診:315人
新增確診:1050人
區內大學:諾丁漢大學、諾丁漢特倫特大學
南安普頓
每10萬人新增確診:160人
新增確診:403人
區內大學:南安普頓大學
紐卡斯爾(泰恩河)
每10萬人新增確診:574人
新增確診:1739人
區內大學:紐卡斯爾大學、諾森比亞大學
杜倫郡
每10萬人新增確診:479人
新增確診:2538人
區內大學:杜倫大學
埃克塞特
每10萬人新增確診:263人
新增確診:346人
區內大學:埃克塞特大學
約克
每10萬人新增確診:263人
新增確診:346人
區內大學:約克大學
巴斯和東北薩摩賽特
每10萬人新增確診:361人
新增確診:760人
區內大學:巴斯大學
蘭卡斯特
每10萬人新增確診:352人
新增確診:514人
區內大學:蘭卡斯特大學
萊斯特
每10萬人新增確診:155人
新增確診:550人
區內大學:萊斯特大學
雷丁
每10萬人新增確診:236人
新增確診:382人
區內大學:雷丁大學
考文垂
每10萬人新增確診:185人
新增確診:687人
區內大學:考文垂大學、華威大學。
⑷ 新冠肺炎各省份感染人數數據在哪裡找
肺炎
是內臟重要器官中最常見的一種感染性疾病,這和肺的特點有關,肺主要起到吐故納新,攝入空氣排除廢氣的作用,由2億個肺泡組成基本的功能單位,每一個肺泡都有一個終末細支氣管供應空氣,這些終末細支氣管在逐級匯總成總的氣管與外界相通,人體除了肺,還有腸道也和外界相通,但和肺不同,腸道內常年有大量的正常菌群寄生,這些正常菌群天然排斥外界的病原體,客觀上起到了保護腸道不守外界感染的作用,而肺是一個無菌器官,主要靠上呼吸道的一些過濾結構比如鼻毛以及下呼吸道的免疫屏障來保持,這些結構本身存比較脆弱,很容易受到身體因素比如勞累著涼有毒有害物質的侵害而功能下降,這就決定了肺部很容易受到細菌的侵擾,有的人表現為肺炎,有的人則毫無症狀肺部就已經被感染過了,這就是很多人體檢發現肺部有纖維條索等疤痕表現的原因。
肺炎的症狀多而復雜,根據不同的病原體和疾病的嚴重程度會有不同的表現,下面注意介紹一下。
咳嗽
咳嗽可以說是呼吸系統所有疾病的共同症狀,無論什麼問題,先天的後天的,感染性的,腫瘤增生性的,創傷性的還是精神性的都有可能出現,從本質上講,一切症狀都是身體的保護機制,咳嗽也不例外,咳嗽的過程是把體內的細菌病毒隨痰液排出體外,是疾病恢復機制的重要措施,只是這種措施有時候會超過人的承受范圍或者無效咳嗽而感染人的正常生活,肺炎也是一樣,初期時主要起到排出病原體加快炎症好轉的作用,後期如果身體反應過度就會出現乾咳的症狀,這時候需要止咳。
咳痰
有咳嗽不就有咳痰嗎,幹嘛咳嗽和咳痰分開來講,其實這裡面有個誤區,其實很多時候很多疾病是咳嗽和咳痰分開的,有的人只有咳嗽,沒有明顯的痰液,有的人咽喉部有痰,不需要咳嗽,擠一下咽喉部,痰就出來了,肺炎的初期痰液是非常多的,特別是細菌性肺炎,會咳出大量黃痰,後期細菌受到抑制後會轉為白痰,最後變為乾咳少痰或者無痰直至緩解。
發熱
發熱也是肺炎的最重要特徵之一,幾乎所有的肺部感染性疾病都可能出現發熱,不同的發熱規律還提示不同的細菌類型,比如大葉性肺炎通常表現為持續的高熱不退,結核菌感染則表現為午後低熱,夜間出汗自退的徵象,但並不是肺部炎症肯定會出現發熱,有一些炎症轉為慢性後,發熱的情況會逐漸消退,甚至毫無知覺,這個需要注意,也就是說毫無症狀並不是排除肺炎的依據。
氣喘
幼兒肺炎很容易出現氣喘的症狀,這與幼兒肺部體積較小,肺功能沒有那麼大的潛力以及氣管比較狹窄很容易受到炎症刺激而痙攣阻塞有關,成人出現肺炎伴有氣喘時,常常說明肺炎已經比較嚴重了,是肺炎侵犯了多葉肺段,導致肺功能不足以代償引起,是重症肺炎的一個表現,需要住院治療,甚至需要住到重症監護室。
肺部感染症狀多樣,情況復雜,除了上述咳嗽咳痰,發熱氣喘之外,還可能出現很多其他的表現,比如體表的皮疹,關節肌肉酸痛,腹痛腹瀉等症狀, 嚴重的病例還可能出現精神障礙,血壓下降以及休克表現,這種情況通常需要搶救,不能及時治療的話可能導致死亡,需要特別當心。
肺炎治療主要通過以下方法。
這個還是要看看肺炎的嚴重程度。
目前對於肺炎抗菌治療的最佳持續時間還是有爭議的。
現在一般在醫院往往是過度治療而非治療不足,可能是人為「多了就好」或者是殺滅病原體時間與臨床緩解時間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但過度使用抗生素可能使患者面臨更大的副作用,以及病原體耐葯風險。
一般來說:中國成人社區獲得性肺炎指南建議輕、中度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療程通常是5~7天,重症以及伴有肺外並發症患者可適當延長抗感染療程。
英國胸科學會建議中度和大多重度肺炎患者通常治療7天。
英國NICE指南建議輕度社區獲得性肺炎 治療5天,中度至重度治療7天。
美國感染病學會建議,若患者無症狀和臨床改善,入院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通常治療5天。
一致認為7天抗生素療程可有效治療大多數社區獲得性肺炎。
⑸ 疫情實時數據怎麼查封控區有哪些
疫情實時動態可以在微信或者支付寶裡面查詢,以微信為例,打開手機裡面的微信,點擊右下角的我。在裡面選擇支付,然後點擊城市服務,找到疫情專區並進入,選擇疫情實時動態。之後會提醒需要獲取個人位置,點擊允許即可,在下一個頁面中就可以看到所有異形狀態了。封控區會隨著時間發生變化,只要該地區出現了感染者,感染者所接觸的地方就會被封禁。
怎麼才能避免被封禁?
個人覺得避免被封禁,就是要減少流動,平時沒事不要跑到外面去旅遊。就算要旅遊,無論去哪,是不是風險地區都要戴上口罩,外面的東西盡量少碰。另外盡快去注射疫苗,只要建立群體屏障,疫情傳播速度就會得到緩解,不僅對整個社會有好處,打了疫苗就算感染了病毒也不會變得很嚴重。
⑹ 英國70歲以上新冠感染者佔比創紀錄,這個國家的疫情發展到什麼程度了
英國各地感染新冠的人數已經床下歷史新高了。
我們目前正在推動現有疫苗達到其高感染率的極限,但我們應該通過減少其傳播來支持它們。回歸正常的行為不能讓我們回到正常的生活。它把我們帶回了一個更混亂、疾病更多、國民醫療服務體系壓力更大的時代,但是我們當然可以學會更好地與新冠肺炎相處。我們需要重新發現我們改善公共衛生的雄心,就像我們在18世紀和19世紀所做的那樣。可以認真升級基礎設施:改善通風,減少擁堵,增加空氣凈化消毒,增加綠地,改變工作習慣。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⑺ 求一種爆發過的傳染病人類感染數據,隨時間推移感染人數數據。在哪可以找到
看樣子是沒人答了,我是凡,分給我吧。。
8月31日,英國一所醫院爆發超級細菌病情,13名新生不久的嬰兒受感染,並至少造成一名不足3個月的嬰兒死亡。
英國《衛報》引述院方說法,強調超級細菌感染不是嬰兒致死的唯一原因,但是這些嬰兒都對抗生素表現出了耐葯性。而英國《郵報》則報道說,還有兩名嬰兒也是死於超級細菌感染。造成感染的超級細菌包括大腸桿菌、肺炎克雷伯氏細菌和為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河南省人民醫院感染性疾病科曹青
「這是潛在的終結者。目前沒有一種抗生素能夠有效抵禦NDM-1。我們將有10年的空窗期,既需要理性使用抗生素,又面臨著無以解決此種感染的(兩難)局面。」蒂姆·沃爾什是英國卡迪夫大學醫學院感染、免疫與生物化學系教授,正是他與合作者在英國醫學期刊《柳葉刀感染病學》上發表的研究報告,激起了全球對「超級細菌」的劇烈反應。
目前,帶有NDM-1的細菌感染已經蔓延到英國、美國、瑞典、荷蘭和澳大利亞。自今年6月第一例死亡病例後,全球至少170人被感染,並造成多起病人死亡事故。
8月12日,香港衛生署公布了首宗個案。一名66歲印度裔男子,2009年10月在香港就診時,其尿液樣本發現含有NDM-1的大腸桿菌,該病人現已康復。
目前,中國內地尚未公開過「超級細菌」病例,但在中國,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高達80%,外科手術則高達95%。抗生素的過量使用,有可能催化了耐葯性的加速出現。而替加環素和黏菌素這兩種有效葯品尚未在我國上市,一旦患者感染這種細菌,醫生將無葯可施。
北京佑安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金榮華對本報表示,由於還存在對NDM-1的有效抗生素和治癒病例,並非無葯可醫,公眾不必恐慌;但是需要引起足夠重視,「病原菌的傳遞肯定是國際性的。」
而與此同時,一個遍布全國的「超級病菌」監控網路已經悄然建立。
8月30日,記者從衛生部獲悉,目前每個省市都至少設立了一家定點觀察醫院,嚴密監控包括NDM-1在內的泛耐葯菌的情況。
不是細菌而是基因
「超級細菌」的稱謂並不準確,它其實是一種新的蛋白酶基因。
根據革蘭氏染色法對細菌的分類,細菌可分為革蘭氏陽性菌(G+)和革蘭氏陰性菌(G–)。NDM-1就出現在耐碳青黴烯革蘭陰性腸桿菌科細菌中。
金榮華對本報解釋說,如果革蘭氏陰性菌攜帶了此基因,就表現為對以往針對 G–有效的抗生素具有抗葯性。
病原體的不同決定了治療方式的不同。SARS等病原體是病毒,對抗病毒沒有特效葯,只能研製疫苗;而細菌感染病例的病原體是細菌,主要依靠抗生素治療。人類與細菌的戰斗主要依靠使用抗生素,這與SARS和豬流感等傳染病例存在區別。
「病毒傳染治療主要靠人體免疫(細胞免疫)系統來清除,比如SARS感染中疫苗的作用就是使細胞具有免疫作用。」英國牛津大學醫學院人類免疫學中心專家董濤解釋說,而在細菌感染中,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則都重要。由於細菌本身的進化和人類濫用抗生素,導致細菌逐漸具有耐葯性。在此研究中,NDM-1這種酶的存在,就是細菌產生耐葯性的原因。
《柳葉刀》報告的研究者認為,由於NDM-1的產生,臨床常見的腸桿菌科細菌(主要是大腸桿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對除替加環素和黏菌素外的所有抗菌葯物都耐葯,而這將導致臨床治療無效和患者死亡。
所以陳旭岩也認為,不能說《柳葉刀》的研究是發現了新「超級細菌」,也不能說發現了一種新的耐葯機制,而是在已知的細菌產滅活酶的耐葯機制中,「又發現了一種被匆忙命名為NDM-1的酶」。
「由於尚對替加環素和黏菌素敏感,准確地講,這種細菌還不應被稱為超級耐葯細菌,而應叫做『泛耐葯革蘭陰性桿菌』。因為只有對上述兩種葯物(特別是黏菌素)也產生耐葯,才可被稱為超級耐葯革蘭陰性菌。」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陳旭岩說。
醫學研究人員發現,「超級細菌」此種基因產生的抗葯性,能夠抵禦除了替加環素和多黏菌素外的所有抗生素;在某些病例中,則可以對抗所有抗生素。NDM-1現階段多出現在大腸桿菌和肺炎克雷伯氏細菌內,也可以在同種甚至一種細菌之間「輕松」復制。
有效葯品未在國內上市
醫學界普遍認為,細菌表現出耐葯性、以至出現「超級細菌」的根本原因,是抗生素的濫用。細菌對抗生素產生耐葯性的時間正在縮短。
「青黴素發明後大約20多年,細菌對其產生抗葯性;對紅黴素產生抗葯性的時長約為15年。」金榮華說:「奎諾酮類抗生素,比如環丙沙星,不到5年就出現耐葯性了,新一代耐葯菌的進化最短只需2年。」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全世界每年死於感染性疾病的人數約700萬,而現在這個數字上升到了2000萬。抗生素的過量使用催化了耐葯性的加速出現。中國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高達80%,外科手術則高達95%,而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抗生素院內使用率為30%,歐美發達國家的使用率僅為22%-25%。中國使用量、銷售量列前15位的葯品,有10種是抗生素,每年有數萬人直接或間接死於濫用抗生素。衛生部部長陳竺8月20日曾表示,NDM-1的出現,實際上是由於不恰當、過度地使用抗生索所產生的細菌耐葯。
攜帶NDM-1基因的「超級細菌」也已不是第一例。一種名為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早已在全球蔓延。金榮華說,與NDM-1不同,MRSA主要出現在革蘭氏陽性菌上。
MRSA可以抵抗除了萬古黴素外的其餘所有抗生素,能夠感染傷口和褥瘡,引起各種感染,令免疫力弱的人死亡;呈多重耐葯,常引起院內爆發流行,是臨床重點耐葯性監測的多重耐葯菌之一。
《美國醫學會雜志》2007年10月曾刊登政府調查報告稱,每年預計有超過9萬美國人感染MRSA,在美國的致死人數可能會超過艾滋病。
金榮華認為,「超級細菌」一說源自英語中「super bug」的直譯,進入中文語境後,容易造成普通讀者在理解上的誇大。一般人不用過分恐慌,因為還有替加環素和黏菌素兩種抗生素對NDM-1有效,且即便產生耐葯性,其比例也只有1%-4%。
但陳旭岩指出,替加環素和黏菌素尚未在我國上市,其中後者的腎毒性和神經毒性亦令人憂慮,因此一旦患者感染這種細菌,的確會使臨床醫師處於一種「無葯可施」的境地。
抗生素需慎重使用
其實,《柳葉刀》雜志登出研究報告後的第二天,第一例NDM-1超級細菌的死亡病例也浮出水面。一位比利時的死者因車禍在巴基斯坦接受短暫治療,並感染了含有超級抗葯基因NDM-1的細菌。比利時醫生用強力抗生素多黏菌素治療,也沒能挽回他的生命。
由於印度醫學技術先進,成本則只有西方國家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這使印度成為全球第二大醫療旅遊目的地。2007年接待了45萬外國求醫者和整容者。研究人員分析說,病人可能就是在手術中受到感染的。英國加迪夫大學8月11日也在網站上發布的公報說,NDM-1基因最早由教授蒂姆·沃爾什於2009年發現,來源是一名曾到印度就醫的瑞典人所攜帶的細菌。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皮圖特(Pitout)在《柳葉刀》同期配發的述評中指出,這些人均曾前往印度進行過「醫療旅行」。並且在未來5年內,這種所謂的「醫療旅行」將以每年30%的幅度持續增長。
因此,雖然調查的感染病例多來自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亞國家,但專家們仍認為,NDM-1對全球公共健康構成了巨大的潛在威脅,國際間對其需建立起協同的監控機制。
「超級細菌可能向更多國家蔓延。」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處提醒人們,超級細菌不可忽略。雖然這不是第一次發現抗葯性的「超級細菌」,但是已然導致全球對「末日細菌」的再次恐慌,並再次警告人類抗生素需慎重使用。
⑻ 英國單日新增新冠感染病例突破5萬,當地的疫情為何如此嚴峻
話題背景據報道,英國在29日單日新增病例已突破5萬,此次英國首日感染量突破以往峰值,意味著英國疫情的再次加重。為何政府部門一直處於管制狀態,但是新增病例卻如此之多呢?究竟是何原因導致?
新冠病毒變異之前就有報道稱,在英國已經發現新冠病毒已變異。我們都了解新冠病毒的構成結構是由簡單的RNA以及蛋白質構成,由於其構造較為簡單,經常會發生基因突變等現象。而此次在英國發生的新冠病毒變異無疑為他國防疫工作起到了阻礙作用,據專家研究,此次新冠病毒變異增加了其感染率,並且提升的感染率是之前新冠病毒的56%。
⑼ 在哪裡可以查看全球各國疫情數據
支付寶疫情實況。
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 2020年1月12日被世界衛生組織命名。冠狀病毒是一個大型病毒家族,已知可引起感冒以及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和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等較嚴重疾病。新型冠狀病毒是以前從未在人體中發現的冠狀病毒新毒株。
2019年12月以來,湖北省武漢市持續開展流感及相關疾病監測,發現多起病毒性肺炎病例,均診斷為病毒性肺炎/肺部感染。 人感染了冠狀病毒後常見體征有呼吸道症狀、發熱、咳嗽、氣促和呼吸困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