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怎麼解決煙霧造成的環境污染

英國怎麼解決煙霧造成的環境污染

發布時間:2022-06-02 16:12:32

A. 以史為鑒,英國是怎麼擺脫「霧都」之名

這兩天,北京頭一次發布霧霾紅色預警。停工的停工、停課的停課,再加上限號,北京已被大霾封城。這也讓北京幾乎接過了「霧都」的名號。倫敦「霧都」之名由來已久,但最著名的要數1952年震驚世界的「倫敦煙霧事件」。據史料記載,從12月5日到12月8日的4天里,倫敦市死亡人數達4000人。在接下來的兩個月中,陸續又有8000人死亡。

霧都倫敦
其實倫敦霧霾問題存在已久,作為工業革命的先驅和中心,隨著英國經濟的快速崛起,大量化石燃料尤其是煤炭的消耗量不斷增加,使得倫敦大氣污染愈演愈烈。形成倫敦煙霧事件的直接原因就是燃煤產生的二氧化硫和粉塵污染。
霧霾也經常作為一種倫敦的標志出現在文學家和畫家的作品中。法國畫家莫奈在1870年左右專門跑到倫敦看霧,如果哪天天氣好,莫奈還會特別失望:「我所有的畫布都好像要空白一片了。」現在,莫奈的作品也成為19世紀後期倫敦空氣污染的最直觀歷史檔案。

莫奈·霧中的倫敦國會大廈
「倫敦煙霧事件」像一記重錘,使得英國人痛下決心開始整頓空氣污染,並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氣污染防治法案《清潔空氣法》的出台。該法提出禁止黑煙排放、升高煙囪高度、建立無煙區等措施,並且涉及控制機動車數量、調整能源結構等方面。同時,清潔空氣委員會成立,負責監督空氣污染的改善情況,提出由地方政府負責劃定煙塵控制區,改造家用壁爐,更換燃料,禁止黑煙排放等措施。到1975年,倫敦的霧霾日由每年幾十天減少到了15天,1980年降到5天。霧都已經名不副實。
可惜倫敦的抗霧斗爭並沒有到此結束。80年代後,倫敦的汽車數量激增,當時機動車保有量達到了244萬輛,交通堵塞情況嚴重。自1981年以來,倫敦乘汽車外出的數量增長了20%,占所有上班行程的43%,交通污染取代工業污染成為倫敦空氣質量的首要威脅。英國政府不得不採取一系列措施來對抗這種由汽車帶來的空氣污染。
首先,是控制車輛氮氧化物污染的排放。此前英國民眾的強烈抗議曾強烈抗議過汽車尾氣中的鉛成分,鉛一旦吸入人體後就無法排出,會嚴重影響後代智力。在推廣使用無鉛汽油之後,人們發現汽車排放的其它污染物如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不穩定有機化合物等也極為有害,它們被陽光中的紫外線照射後,會發生復雜的光化學反應,產生以臭氧為主的多種二次污染物,形成「光化學煙霧」。
從1993年1月開始,英國強制所有在國境內出售的新車都必須加裝催化器以減少氮氧化物污染的排放。對汽車尾氣中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碳氫化物等成分進行嚴格控制,並在汽車年檢中檢測尾氣中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是否達標。
其次,通過交通擁堵費和發展公共交通來限制私家車流量。自2003年2月起,倫敦市政府規定,收費區域為倫敦市中心8.5平方公里區域(現在已擴展到了22平方公里),從周一到周五的早上7點至下午6點在收費區域內行駛,需要繳納擁堵費。擁堵費在過去10年有所增長,目前已從最初每天5英鎊上漲至11.5英鎊。隨後,倫敦市公布了更為嚴厲的《交通2025》方案,限制私家車進入倫敦。研究表明,該措施減少了收費區域內26%的交通擁堵。區域內行駛速度增加了5-10公里/小時;2003—2006年,該措施減少了由交通排放的氮氧化物(NOX)、PM10和CO2污染物濃度分別為17%、24%和3%。倫敦市市長鮑里斯計劃到2023年把倫敦私車流量減少9%。與此同時,倫敦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網路,鼓勵市民選擇地鐵或公交系統出行,並計劃修建12條自行車高速公路。鮑里斯市長本人也堅持每天騎自行車上下班。
近日,北京市交通委宣布,2016年將研究試點徵收擁堵費,再一次引發人們的熱議。不知北京收取交通擁堵費效果會如何?
此外,倫敦政府在2008年推行了低污染排放區政策。在低污染排放區內行駛的車輛必須達到一定的排放標准,否則將會被徵收費用。此舉的目的是為了加快污染嚴重車輛的更換速度,促進老舊車輛加裝減排裝置,降低車輛的污染排放,使倫敦的空氣質量得到改善。研究結果表明,與低污染排放區以外的區域相比,該措施的執行使得PM10污染濃度下降了約2.46%到3.07%。而且,倫敦的空氣質量戰略也強調,未來會通過不斷提升低排放區的准入門檻,加強對機動車排污的控制。
政府還陸續出台或修訂了一系列法案,如《汽車燃料法》(1981年)、《空氣質量標准》(1989年)、《環境保護法》(1990年)、《道路車輛監管法》(1991年)、《清潔空氣法》(1993年)、《環境法》(1995年)、《國家空氣質量戰略》(1997年)、《大倫敦政府法》(1999)、《污染預防和控製法》(1999年)。這一系列空氣污染防控法案,對其他廢氣排放進行嚴格約束,制定明確的處罰措施,以控制倫敦的大氣污染。從1995年起,英國又制定了國家空氣質量戰略,規定各個城市都要進行空氣質量的評價與回顧,對達不到標準的地區,政府必須劃出空氣質量管理區域,並強制在規定期限內達標。
政府還將各種空氣監測信息均向外開放,英國公民可援引《自由信息法》,向政府環保機構索取相關數據,不得被拒絕,全民監督。主流媒體也會大力抨擊政府的失誤。
另外,還通過大城市周邊的「新城」建設,有效降低城市中心區的人口密度。1945年,英國啟動政府主導的新城建設運動。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已經建立33個新城,容納23%的城市居民。有效降低城市中心區人口密度、減少交通污染。此外,還通過加強綠化的方式來防治污染。現在倫敦城區三分之一面積都被花園、公共綠地和森林覆蓋,擁有100個社區花園、14個城市農場、80公里長的運河和50多個長滿各種花草的自然保護區。這些綠化帶有效地凈化了空氣。
新的問題
由於十分在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歐盟青睞用柴油替代汽油。英國的柴油汽車大行其道。然而這也造成了另一個隱患,二氧化氮污染——雖摘掉「霧都」的帽子多年,但英國目前仍是歐盟國家中空氣質量最差的之一。
2012年,歐洲有301處地點的空氣二氧化氮含量超過了歐盟標准。倫敦有七個地點超標,羅馬、雅典、馬德里、布魯塞爾、柏林也有地點超標。在1513個監測點中,倫敦的馬里波恩路情況最差。
歐盟的二氧化氮限制最大值為每立方米空氣40微克。根據歐洲環境署數據,2012年,馬里波恩路的每立方米含量幾乎是94微克。2014年,歐盟就空氣污染處理不得力而決定對英國發起法律訴訟,使英國面臨將近3億歐元的罰款。
歐盟自2000年以來實施的法規允許柴油車排放的氮氧化物(包括二氧化氮)可以比汽油車多三倍。去年9月份生效的新法規縮小了這一差距。而柴油車在英國很普遍也很受歡迎,所以控制空氣中二氧化氮含量對英國政府而言特別困難。倫敦現在的車有一半是柴油車,10-15年前柴油車則只佔10%多。倫敦市長環境和能源顧問本查爾斯說,「我們現在被柴油車套牢了」。據估計,倫敦到2025年才能執行歐盟2010年出台的規定。
歐盟的空氣治理標准如此苛刻,也成為了大眾柴油車選擇排放造假的原因之一。可想而知,那些歐盟國家得知真相之後心裡有多委屈——怪不得我們怎麼計劃都數據都不對,原來被騙了。
盡管已經不是「霧都」,英國與霧霾斗爭還在繼續。而中國的情況比英國還要復雜,燃料污染和尾氣污染交替進行,而且霧霾的省市過多不好管理,因此整頓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我們可以從「過來人」英國那裡學習經驗,尤其是他們對抗霧霾的決心。

B. 倫敦曾被稱」霧都「,如今環境治理如何

英國作為世界上發起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國家,也因為發動工業革命造成了非常大的污染。其實最早的英國倫敦曾經出現過非常大的污染情況。甚至有很多國家將霧霾稱之為倫敦霧。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倫敦的污染情況已經得到了根治,而且空氣已經變得非常好了。

由於工廠排放的增多,導致出現了著名的倫敦毒霧事件。這次事件也讓倫敦人深刻的體會到了環境污染會帶來多可怕的後果。也正是從此時開始,倫敦開始了很長時間的環境治理工作。正所謂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不過正是因為歷屆倫敦政府都不遺餘力的支持倫敦地區的環境治理工作,才讓倫敦的環境最終變回了原來的樣子。目前倫敦的環境還是非常不錯的。基本上沒有太多的污染。

C. 國外都是怎麼治理霧霾的

以下列舉8個國家的治理措施,非常值得參考與借鑒:
一、英國
提到霧霾,人們第一個想到英國倫敦。這個海島國家的首都有海風吹拂,按理不該有霧霾。但「倫敦煙霧事件」像一記重錘,使得英國人痛下決心開始整頓空氣污染,並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氣污染防治法案《清潔空氣法》的出台。通過一系列措施,到1975年,倫敦的霧霾日由每年幾十天減少到了15天,1980年降到5天。

可惜倫敦的抗霧斗爭並沒有到此結束。80年代後,倫敦的汽車數量激增,當時機動車保有量達到了244萬輛(截至2014年底,北京每百戶家庭擁有63輛小汽車,而大多數國家的這一數據平均值僅為25輛。據北京市交管局信息,北京全市2015年11月的機動車保有量達到561萬輛),交通堵塞情況嚴重。自1981年以來,倫敦乘汽車外出的數量增長了20%,占所有上班行程的43%,交通污染取代工業污染成為倫敦空氣質量的首要威脅。英國政府不得不採取一系列措施來對抗這種由汽車帶來的空氣污染。
1、控制車輛氮氧化物污染的排放。從1993年1月開始,英國強制所有在國境內出售的新車都必須加裝催化器以減少氮氧化物污染的排放。對汽車尾氣中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碳氫化物等成分進行嚴格控制,並在汽車年檢中檢測尾氣中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是否達標。
2、通過交通擁堵費和發展公共交通來限制私家車流量。自2003年2月起,倫敦市政府規定,收費區域為倫敦市中心8.5平方公里區域(現在已擴展到了22平方公里),從周一到周五的早上7點至下午6點在收費區域內行駛,需要繳納擁堵費。擁堵費在過去10年有所增長,目前已從最初每天5英鎊上漲至11.5英鎊。隨後,倫敦市公布了更為嚴厲的《交通2025》方案,限制私家車進入倫敦。研究表明,該措施減少了收費區域內26%的交通擁堵。區域內行駛速度增加了5-10公里/小時;2003—2006年,該措施減少了由交通排放的氮氧化物(NOX)、PM10和CO2污染物濃度分別為17%、24%和3%。與此同時,倫敦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網路,鼓勵市民選擇地鐵或公交系統出行,並計劃修建12條自行車高速公路。
3、提倡自行車代替汽車。英國鼓勵市民騎自行車綠色出行,建設12條自行車高速公路。英國的高官們都以身作則,控制公務用車,騎自行車綠色出行。倫敦市市長鮑里斯計劃到2023年把倫敦私車流量減少9%。鮑里斯市長本人也堅持每天騎自行車上下班。
4、倫敦政府在2008年推行了低污染排放區政策。在低污染排放區內行駛的車輛必須達到一定的排放標准,否則將會被徵收費用。此舉的目的是為了加快污染嚴重車輛的更換速度,促進老舊車輛加裝減排裝置,降低車輛的污染排放,使倫敦的空氣質量得到改善。

二、美國
洛杉磯是美國的工業城市,從20世紀初就飽受大氣污染的困擾。特別是1943年的「洛杉磯霧霾」事件和之後發生的「光化學煙霧」污染,讓洛杉磯政府和市民下決心採取措施根治霧霾。隨著石化能源的發現與開采,洛杉磯汽車擁有量不斷增加,上世紀70年代,洛杉磯市汽車擁有量從30年前250萬輛增加到400多萬輛。

1、美國治理霧霾,首先從汽車入手。在洛杉磯,政府要求出售的汽車必須是「清潔的」,而且要求1994年以後出售的汽車全部安裝「行駛診斷系統」,對機動車的工作狀態進行實時監測,這樣當有車輛超標時可以及時讓其停止污染並接受維修。加州還出台了比美國政府出台的空氣質量法還要嚴格的《污染防治法》,引導並促使美國和外國汽車生產商改進汽車的排放性能。
2、發展公共交通,減少汽車用量。汽車、港口船舶和貨物運輸是洛杉磯最大的空氣污染源。洛杉磯地區大力提倡公共交通,擴建區內輕軌系統和洛杉磯市地鐵系統;在高速公路上設立兩人以上車輛專用通道,並允許單人駕駛新能源汽車使用專用通道;在市區增設自行車車道;要求船舶進入洛杉磯港口後使用岸上電源;設立過境運輸車輛專用通道;淘汰高污染柴油車輛等。
3、鼓勵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美國環保署已經針對發電站、汽車等微小顆粒物排放源發布了規范和指導,其中包括對公共汽車和輕型卡車使用清潔能源,減少排放;對柴油發動機執行多層次的廢氣排放標准,要求發動機生產商製造符合先進排放控制標準的產品,從而使廢氣排放減少90%以上。洛杉磯地區要求使用天然氣替代石油或燃煤發電;鼓勵使用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新能源使用;加強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研發;制定減少溫室氣體和臭氧排放政策;提高建築節能標准;為購買新能源汽車和安裝太陽能設備的家庭提供財政補貼等。

三、德國
德國在治理空氣污染方面的努力備受全球矚目。20 世紀70 年代,德國空氣污染日趨嚴重,影響民眾的生產和生活。德國治理空氣污染主要通過完善應急措施和長效機制,軟硬兼施。

1、依法治理,設立「環保區」。1974 年德國政府出台了《聯邦污染防治法》,制定大型工業企業污染排放標准,要求企業在規定時間內空氣過濾裝置達標。此法經過多次修改、補充,現已成為歐盟治理空氣污染的樣板法律。德國超過40個城市設立了「空氣質量環保區域」,只允許符合排放標準的車輛駛入。還在許多大城市中心設「自然保護區」。
2、注重快速應對,霧霾嚴重時禁行車輛關停工廠。如果空氣出現嚴重污染,必須立即採取行動快速應對。對部分車輛實施禁行,或者在污染嚴重區域禁止所有車輛行駛;限制或關停大型鍋爐和工業設備;限制城市內的建築工地運作。
3、注重長效機制,設定機動車排放標准,各類車輛都需滿足設定的排放上限。歐盟所有成員國機動車均需符合歐盟統一標准。為了排放不超標,機動車輛需安裝微粒過濾器等尾氣清潔裝置。在德國,安裝過濾器的車主可獲得國家補貼。嚴格設立大型鍋爐和工業設施的排放標准。歐盟已統一規定了工業排放標准,出台了《工業排放令》。同時,對小型鍋爐等供暖設備設定排放標准。
4、實施「空氣清潔與行動計劃」。40多年前,德國魯爾工業區的萊茵河兩岸污染嚴重。而今,實現了青山綠水,空氣清新,這與德國實施100個「空氣清潔與行動計劃」密不可分。「空氣清潔與行動計劃」減少可吸入顆粒物的具體方法首先是限制釋放顆粒物的行為。例如,車輛限行、限速,工業設備限制運轉等。第二就是用技術手段減少排放,例如安裝顆粒過濾裝置。德國立法機構曾於2007年立法補貼安裝顆粒過濾裝置的柴油機小汽車,並對未安裝過濾裝置的車輛徵收附加費。

四、日本
日本在工業化初期也曾飽受空氣污染之苦。1999年東京600多為國道沿線呼吸道疾病患者就以汽車尾氣上海其身體為由狀告地方政府和八家汽車企業,經專家鑒定,汽車尾氣造成的PM2.5確有強烈的致癌作用。正是這一訴訟案推動了日本政府對PM2.5的重視和地方政府著手管控交通的決心。

1、自2000年開始,日本政府開始要求汽車加裝尾氣凈化裝置,並禁止超標車投入運行。經過多年的努力,日本在汽車尾氣排放的控制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東京近十萬輛計程車都成功改造成使用天然氣,PM2.5數值得到大幅下降。
2、2003年,東京推出一項新立法,要求汽車加裝過濾器,並禁止柴油發動機汽車駛入東京。當時的日產汽車公司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尾氣過濾技術。
3、2004年,東京使用油電混合動力系統的計程車。這種汽車燃油經濟性能較高,可以降低油耗,因此在當時被稱作「生態計程車」。
4、環保二字在日本深入民心,各種條例的出台更影響了日本汽車工業的發展趨勢。排氣量660cc以下的汽車因其環保、小巧而深受歡迎,成為日本汽車市場的主流。

五、法國
法國在近幾年也陷入霧霾的困擾中,埃菲爾鐵塔等建築物在霧霾中幾近消失。當地時間2014年3月13日,法國多個地區遭遇高濃度微粒污染。巴黎為了應對持續惡化的霧霾侵襲,做過如下措施:

1、2014年3月法國首都巴黎實施汽車單雙號輪流行駛措施。該措施實施首日3月17日,有數以千計的車輛被拒於巴黎城區之外,地鐵高峰期也十分擁擠。據悉,法國上一次實施這一措施是在1997年。
2、施行為其三天的公共交通免費,包括公交車、地鐵、快線和公共的自行車電動車,鼓勵大家少開車;巴黎大區的地區快線、地鐵、公交車等公共交通工具將免費供民眾使用。
3、巴黎市政府和一些機構緊急推出多項措施,以鼓勵市民減少使用私家車,更多選擇公共交通出行。其中包括減少公務車輛的使用、居住區免費路邊停車、部分減免自行車和電動汽車的租賃費用等。
4、將巴黎環城公路限速由時速70公里降至60公里,途經巴黎及其周邊地區高速公路的時速限速也分別下調20公里。
六、義大利
2008年,米蘭被稱為歐洲污染最嚴重的城市,此後一直處於歐洲污染最嚴重地區的名單。自2007年起,米蘭已經多次採取限行措施。

1、義大利米蘭市對污染最嚴重汽車征稅,工作日7時至19時,污染嚴重的汽車必須繳納2至10歐元稅才能進入市區。
2、羅馬實行「綠色周日」活動,只有電動汽車等環保車才能上街行駛。12月21日和22日,羅馬採取了單雙號限行措施,違者被處以150歐元(165美元罰款)。
3、米蘭於2015年12月28日至30日採取車輛限行措施。與之相應,米蘭將加大公交優惠力度,一張售價1.5歐元(約合1.65美元)的「抗霾」特票可以使用一整天。

七、西班牙
西班牙巴塞羅那和馬德里也採取了降低空氣污染水平的措施。

1、巴塞羅那地區提出對車輛實施限速每小時90公里的新標准。
2、西班牙首都馬德里市2015年11月12日首次宣布執行禁停和限速措施,規定非市中心區域居住市民禁止在這一區域停車,同時,進城車輛的速度限制在70千米/時,低於之前80~90千米/時的平均速度。市政當局力勸310萬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3、根據馬德里市減排控污計劃,如果每立方米空氣NO2含量達到250微克,或持續兩天達200微克,政府就會發布警示,力促綠色出行並實施限速;如果第二天污染依然嚴重,市中心僅允許附近居民停放車輛;若污染持續到第三天,市中心將執行單雙號限行措施,同時還會限制計程車自由行駛。

八、波蘭
波蘭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不久前實施一項新的抗霧霾方案:當空氣中的PM10含量達到150微克/立方米時,城市立刻啟動應急狀態——機動車駕駛員在出示本人駕駛證後,可免費乘坐市內公交,而其他人需正常購票。此外,載重量超過3.5噸的車輛禁止進入市中心和內環路。

研究和實踐都顯示,限行措施雖然不能從根本上消除霧霾,但在秋冬季易出現長時間靜穩天氣導致污染進一步加重的大城市作為應急措施效果明顯。一些國家治理空氣污染的做法、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2015年北京有過極品藍、閱兵藍,PM2.5年平均濃度下降6.2%,首都空氣質量的艱難改善仍值得稱贊。但也遭遇了年末連續空氣重污染預警。抗霾路上北京有一系列大動作:東西城核心區無煤化和城六區無燃煤鍋爐,淘汰老舊機動車達38萬輛、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公共租賃自行車、力推新能源車等多措並舉控制機動車排放,深入調整產業結構、三年累計淘汰「超千家」高污染行業企業、實施了260項環保技改工程,嚴查揚塵污染、推行道路清掃保潔新工藝、百萬畝平原造林任務提前超額完成,標准政策不斷出台、「倒逼」排污企業治污減排,嚴格執行新環保法、監管執法出重拳,兩次啟動紅色預警削峰減排、及時提示公眾防護,加大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提升公眾環保意識、共同參與污染減排行動。
對於地處華北平原、秋冬季極易出現長時間靜穩天氣、機動車保有量超過561萬輛的北京,防治霧霾還任重道遠,還需要在進一步強化京津冀協同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更需要全體市民積極行動參與防治霧霾。

D. 以史為鑒,英國是怎麼從車治霾擺脫「霧都」之名的

1952年倫敦的嚴重煙霧事件,促使英國人民開始深刻反思.英國政府開始「重典治霾」,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治理效果.1953年以來倫敦60多年的煙霧治理,按照其空氣質量的改善趨勢可劃分成四個階段 .
第一階段為准備階段(1953-1960).英國政府1953年成立了由比佛爵士領導的比佛委員會(the Beaver Committee),專門調查煙霧事件的成因並制定應對方案.在比佛委員會的推動下,1956年英國出台專門針對空氣污染的《清潔空氣法》.該法提出禁止黑煙排放、升高煙囪高度、建立無煙區等措施,並且在控制機動車數量、調整能源結構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同時,清潔空氣委員會(Clean Air Council)成立,負責監督空氣污染的改善情況,並從對空氣污染治理有經驗、有學識或有責任的人那裡獲取空氣污染治理建議.具體的管理措施包括由地方政府負責劃定煙塵控制區,改造家用壁爐,更換燃料,禁止黑煙排放;設立獎懲機制,對控制區內進行壁爐改造的合理費用,由地方政府補貼至少70%,而對違反條例的人員則依情節處以10-100英鎊罰款或最高3個月的監禁.1960年,倫敦的二氧化硫(SO2)和黑煙濃度分別下降20.9%、43.6%,取得了初步成效.
第二階段是顯著削減階段(1960-1980年).1968年,英國政府對《清潔空氣法》進行了修訂和擴充,賦予負責控制大氣污染的住房和地方政府部部長更多許可權,包括出台新的鍋爐顆粒物和煙塵排放限值的權力,和可以強制要求地方政府設立新的煙塵控制區的權力.1974年,政府頒布《污染控製法》(Control of Pollution Act),規定機動車燃料的組成,並限制了油品(用於機動車或壁爐)中硫的含量.這一階段最核心的措施,就是大幅擴大了煙塵控制區的范圍.到1976年,煙塵控制區的覆蓋率在大倫敦地區已達到90%.倫敦空氣中SO2和黑煙的濃度在第一階段還略有波動,但到了第二階段,整個城市的空氣質量便有了顯著改觀,SO2和黑煙的濃度在短期內均大幅下降,10年降幅超過80%.到1975年,倫敦的霧霾天數已經從每年幾十天減少到15天,1980年降到5天.
第三階段是平穩改善階段(1980-2000),倫敦大氣控制與治理的重點已從控制燃煤開始逐步轉向機動車污染控制.政府陸續出台或修訂了一系列法案,如《汽車燃料法》(1981年)、《空氣質量標准》(1989年)、《環境保護法》(1990年)、《道路車輛監管法》(1991年)、《清潔空氣法》(1993年)、《環境法》(1995年)、《國家空氣質量戰略》(1997年)、《大倫敦政府法》(1999)、《污染預防和控製法》(1999年).這使得倫敦大氣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規更加完善.
第四階段是低碳發展階段(2001年至今),此時倫敦的空氣質量和20世紀50年代相比,已經有了巨大的改善,SO2和黑煙濃度分別下降84.2%和47.4%,都不再是倫敦的主要污染物.2002年,倫敦市長經過廣泛咨詢後發布了倫敦的空氣質量戰略,其中詳細說明了倫敦要如何達到國家空氣質量目標.2003年,《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中首次正式提出低碳經濟概念,提出將於2050年建成低碳社會.此後,倫敦的空氣質量戰略在2006、2010年進行了兩次修訂.目前,倫敦空氣質量控制的重點是機動車污染控制,而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氮(NO2)和PM10.低層空氣中煙的污染有93%得到控制,酸雨的危害已基本消除.今天的倫敦,已成為一座「綠色花園城市」,並榮登吸引全球遊客最多的城市之榜首.

E. 倫敦當年的霧霾是怎麼治理的

一95二年一二月四日至9日,倫敦上空受高壓系統控制,大量工廠生產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廢氣難以擴散,積聚在城市上空。倫敦城被黑暗的迷霧所籠罩,馬路上幾乎沒有車,人們小心翼翼地沿著人行道摸索前進。大街上的電燈在煙霧中若明若暗,猶如黑暗中的點點星光。直至一二月一0日,強勁的西風吹散了籠罩在倫敦上空的恐怖煙霧。 當時,倫敦空氣中的污染物濃度持續上升,許多人出現胸悶、窒息等不適感,發病率和死亡率中國劇增加。在大霧持續的5天時間里,據英國官方的統計,喪生者達5000多人,在大霧過去之後的兩個月內有吧000多人相繼死亡。此次事件被稱為「倫敦煙霧事件」,成為二0世紀十大環境公害事件之一。 一95二年「倫敦煙霧事件」發生後,英國人開始反思空氣污染造成的苦果。此後,英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規措施整治環境: 英國人開始反思空氣污染造成的苦果,並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氣污染防治法案《清潔空氣法》的出台。法律規定在倫敦城內的電廠都必須關閉,只能在大倫敦區重建。要求工業企業建造高大的煙囪,加強疏散大氣污染物。還包括要求大規模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爐灶,減少煤炭用量,逐步實現居民生活天然氣化;冬季採取集中供暖。 一9陸吧年以後,英國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氣污染防控法案,這些法案針對各種廢氣排放進行了嚴格約束,並制定了明確的處罰措施,有效減少了煙塵和顆粒物。到了一9漆5年,倫敦的霧日已由每年幾十天減少到了一5天,一9吧0年則進一步降到5天。 吧0年代後,交通污染取代工業污染成為倫敦空氣質量的首要威脅。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來抑制交通污染。包括優先發展公共交通中國絡、抑制私車發展,以及減少汽車尾氣排放、整治交通擁堵等等。 倫敦有著強大的公共交通系統。有一四0多年歷史的地鐵是大多倫敦人出行首選。一一條線路,全城二漆0多個站點,每天三00萬人次搭乘地鐵出行。市中心的地鐵站之間都步行可達,密如蛛中國的線路覆蓋整個倫敦。除了地下鐵,還有城市火車、港區輕軌和幾百條公交線路分流路面人群。發達的公眾交通以及政府對非公交系統用車的高壓手段,讓公眾更樂意選擇地鐵或公交系統出行。 英國除對汽車本身和燃料等做出種種規定和管制外,一直致力於控制市區內的汽車數量,在二00三年更是用收取交通堵塞費的手段限制私家車進入市區。到二00吧年二月,倫敦針對大排量汽車的進城費已升至二5英鎊/天,摺合人民幣三50元/天。這大筆收入都花在了公共交通上面。對擁堵費制度雖然抱怨挺多,但事實是收費地區交通擁堵程度減少了三0%。倫敦正計劃在今後二0年裡,把倫敦的私車流量減少9%。 此外,上世紀吧0年代,倫敦市在城市外圍建有大型環形綠地面積達四四三四平方公里。政府決定嘗試在街道使用一種鈣基粘合劑治理空氣污染。這種粘合劑類似膠水,可吸附空氣中的塵埃。街道清掃工已將這種新產品用於人口嘈雜、污染嚴重的城區,目前監測結果稱這些區域的微粒已經下降了一四%。英國民眾也可以通過中國絡查詢每日空氣質量的發布情況。 從上世紀吧0年代開始,倫敦的霧天從一9世紀末期每年90天左右減少至不到一0天,如今只有偶爾在冬季或初春的早晨才能看到一層薄薄的白色霧靄。從滾滾毒霧到藍天白雲,倫敦經歷了血的教訓,半個多世紀的鐵腕治污,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經驗

F. 震驚世界的倫敦煙霧事件,造成這件事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在1952年的時候,在英國倫敦發生了一件大事,可能大家並不知道關於那次震驚全世界的倫敦煙霧事件,但是知道這件事的人都在疑問,為什麼事情發生得這么突然。

倫敦煙霧事件

這件事情可以說是一件災難,因為當時事情發生的時候,對於倫敦的大部分人來說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因為這件事情直接導致了倫敦的大部分人身體都發生了一些變化。 比如有很多人因為此次的倫敦煙霧事件出現了頭暈,胸悶,氣短等現象更嚴重的人還因此導致呼吸道感染而死亡。所以當時可以看到在倫敦的街道上,有很多人全都是戴著口罩或者是防毒面具出行的。

是以犧牲人類的居住環境為代價的。就連倫敦的母親河也沒有倖免,他們的母親河中也有著大量的廢物元素。 而他們一點都沒有注重對於環境的保護,所以說發生這場災難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就因為此次事件沒過多久之後,英國才開始注重的環境保護問題,並且制定了相關法案,所以說這次事件應該也是給倫敦敲響了警鍾。

閱讀全文

與英國怎麼解決煙霧造成的環境污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女官員發生了什麼 瀏覽:917
中國的流浪狗怎麼被領養的國外 瀏覽:987
英國火車延遲了下一班怎麼辦 瀏覽:747
印度是怎麼種植果樹的 瀏覽:308
去印尼工程預算一月多少錢 瀏覽:448
中國給哪些國家捐獻了物資 瀏覽:704
宋朝是中國哪個朝代 瀏覽:137
印度綠真菌怎麼預防 瀏覽:10
印尼到新加坡飛機上有做些什麼 瀏覽:385
義大利有什麼好包 瀏覽:682
去伊朗女士服裝需要注意什麼 瀏覽:458
英國留學費用有多少 瀏覽:365
英國阿散蒂有限公司都做什麼 瀏覽:632
越南女兵為什麼那麼漂亮 瀏覽:622
中國科技館門票多少錢 瀏覽:990
中國最貴的別墅多少錢 瀏覽:97
中國最大的極樂菩薩界是哪裡 瀏覽:438
在越南街吃一碗粉花多少錢 瀏覽:50
阮氏越南語怎麼寫 瀏覽:301
印度老人王琦現在過的怎麼樣 瀏覽: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