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英國人在美國的後裔是英國本土人還多,而中國人在外國的後裔少得可憐
主要是大航海時代的影響
英國是主動走出去的,在世界各地建立了殖民地,號稱日不落帝國,當時的北美洲只有土著,英法兩國是主要的殖民國,所以後來美國成立時,英國後裔會比較多,再西進運動,殖民地的白人屠殺了原住民,才有了現在的美國的領土和人口格局。
反觀中國,閉關鎖國,錯過了大航海時代,直到鴉片戰爭才被動打開國門,走出去的人也是少之又少。
另外和民族特性也有關系。西方人富有冒險精神,而中國人安土重遷
Ⅱ 英國發生什麼事,為什麼死這么多人,為什麼中國人跑那去
39名中國人慘死英國,幕後真凶是他! 英格蘭的清晨,總是顯得陰森森、霧蒙蒙的,星期三的清晨也不例外。但對於接到命令趕到沃特格雷德工業園(Watreglade Instrial Park)的英國警方人員來說,他們已經無暇寒暄天氣,因為在一輛貨櫃車的車箱里,他們看到了驚悚而又揪心的一幕:
39具冰冷的屍體,其中一名為未成年人,沒有倖存者。
集裝箱貨車司機
英國埃塞克斯郡警方確認,39具屍體為中國人,埃塞克斯警方總警司安德魯·馬里納(Andrew Mariner)在聲明中稱。「這是個悲劇事件,很多人失去了生命,我們正在進行調查,以確定發生了什麼事。」
具體時間大致如下:
10月22日14時29分,涉案貨車加掛的集裝箱,抵達比利時澤布呂赫港;
22日下午,該集裝箱離開比利時;
10月23日凌晨,集裝箱運抵英國泰晤士河珀弗利特港。30多分鍾後,集裝箱被一輛來自北愛爾蘭的卡車載走,進入了位於埃塞克斯郡的一處工業園。
現在被逮捕接受調查的,是來自北愛爾蘭貨車司機羅賓遜,現年只有25歲。警方已對他的兩所住所進行了突擊搜查。
為什麼會這樣?
按照一些朋友的分析,這與他們所搭載的死亡貨車有很大關系。
為了能避過檢查,於是加大製冷裝置的馬力,司機或相關人員遮掩集裝箱里的聲音,並躲過熱成像檢查,但很可能,他們忘記了關閉製冷裝置。
在一個零下25度的環境中,沒有人能挨過這么長的時間。
梳理一下當前十分有限的信息吧:
1、死者沒有攜帶身份證明,貨櫃車的車頭和集裝箱是分開抵達工業園的。2、導致死亡的情況尚不明確,但由於集裝箱有用於製冷的溫控設施,如果開啟,可以製造-5℃或-25℃的低溫,足以將人凍死;即便設備沒有開啟,集裝箱內部依然是密不透風的,造成窒息死亡的概率也非常高。
3、發現貨櫃車的並非警方,警方是被當地急救服務機構叫來的的,但究竟是誰叫了救護車,警方並未向外透露。
4、貨櫃車司機是一名叫做羅賓遜(Mo Robinson)的男子,來自北愛爾蘭,25歲。目前該男子因涉嫌謀殺被捕。
貨車司機被英國網友從社交媒體上找到了照片:
人不可貌相,這個看上去普普通通的貨車司機究竟是一個冷血殘酷的殺人狂,或者只是一個想撈點外快的年輕人,在警方沒有最終定案之前,我們並不能夠判斷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不過從此前的種種跡象看來,這是一起人口走私案的可能性非常高。
英國移民執法部門前負責人戴夫·伍德(Dave Wood)說,在英國,人口販賣「是個不斷壯大的行業,也是有組織犯罪的一個主要途徑」
Ⅲ 華裔移民在英國的歷史
英國華裔移民的變遷
早期中國海員和後來的港澳移民,在英倫先後以洗衣店和餐館業起家,如今新一代移民則投身專業領域,展現華裔因應環境變化的生命韌力。
英國華裔不甘在最近的口蹄疫事件中背黑鍋而走上街頭表達不滿,要求政府正視聽、糾正英傳媒不實的報道;發出屬於當地少數族群的聲音。回顧華裔移民由當初漂泊到落地生根,乃至發展出自己的天地;再從幾個重點華埠的起落和發展形態,可以看出新舊移民的面貌與生活方式之異同,展現了華裔因應時代轉變,不斷調整的堅韌生命力。
英國早期移民來自中國廣東四邑。十九世紀中,中國海員被賣到英國,當時利物浦(Liverpool)是世上最繁華的海港之一,因此他們都在該港上岸,稍有積蓄的華人海員開設洗衣店;至一九二零年,當地華人洗衣店已有近一百家。利物浦因而有全歐最古老的華埠,經歷百年的滄桑變遷。
當時移民法使這些華僑無法申請配偶赴英,他們為取得永久居留權,只能與當地妓女或愛爾蘭籍女子結婚。利市四邑會館前任會長鄭均堯表示,四邑人在利市歷史悠久,是移民中的主流,香港新界人反而較少,與英國其他地區不同。二戰後,中國海員定居利物浦漸多,但七十年代起利市的海港地位日衰,華埠亦失去往日的光采。
利物浦華商會副會長黃榮富是利物浦典型的華僑。他目前三代同堂,其父黃光銳屬早期中國移民,其母張美桃已年過古希黃今年五十一歲,年幼時住在四邑開平,其後移居香港,十二歲時隻身到利物浦求學,七十年代上大學就讀商科時,全家到英國團聚。其妻黃玉娟也來自香港,其父親為海員,一家早年到利物浦。
黃榮富大學畢業後曾從事餐館業,與同輩投入的行業相似;八十年代在利物浦成立鴻圖超市,提供中國雜貨。但黃榮富與一般香港移民不同的是,他擁有碩士學位,並努力跳出餐飲業的窠臼。黃踏入中年後,將事業多元化發展,如成立富豪投資公司。九十年代他協助利物浦成立華埠商會,並任職利市華人社區聯絡員;他還協助年輕一代進軍新科技行業。黃九四年獲太平紳士勛銜,至今仍是業余裁判官。
作為利物浦市政府與華人社區之間的聯絡員,他致力於振興已衰落的華埠,向歐盟爭取興建牌樓的經費。一番努力後,他終於在去年成功達成目標,中國城的牌樓如今已矗立於唐人街。
黃榮富有兩女一子,長女瑞瑤在倫敦公立醫院當醫學物理治療師,次女瑞燕在帝國大學讀書,其子仁俊讀中學,他們都屬英國長大的第三代,只聽懂廣東話但不能書寫中文,是典型的英國土生華人。
其實老一輩移民的知識水平較低,英語亦不靈光,他們對社會漠不關心;以香港為家,以中國為效忠對象,難以融入當地。他們辦的活動往往獲中國駐英大使館支持。但在英國出生的新一代,早已自視為英國人,香港及中國不過是模糊的概念。他們努力擺脫餐館業的窠臼,投身專業領域。
利物浦的華僑屬老一代,他們安於現狀,在當地人心中是有錢一族。利物浦的發展已屆夕陽時分,新移民對這個貧窮城市的興趣不大。
倫敦的華人人口多,但居住點分散,其中不少是海外雇員及學生,流動性頗大。二戰前,本有個在東倫敦船塢區(Dockland)的華埠,當中的華僑與利物浦的一樣,都是中國船員。他們與洋女通婚,並開設洗衣店或餐館維生,但三十年代在洗衣機發明後,洗衣店逐漸被淘汰。
二戰後,東倫敦古老華埠慘被戰火摧毀,當地華人轉向西區發展,六十年代發展起倫敦西區(Westend)的華埠。據老華僑追述,目前的唐人街是蘇豪(Soho)紅燈區的一部分,以前流鶯處處,開始只有幾家小型中國餐館。
西區華埠是繁華的黃金地帶,倫敦唐人街位處旅遊及購物區的戰略要點,遊人終年不絕。六十年代,香港新界仍是貧窮的農村,村民謀生不易,加上當時香港原居民自動獲得英國居留權,不必申請任何簽證可自由進出;農民遂帶著積蓄赴倫敦闖天下,成了中餐業的生力軍。
與古意森森的首都風貌不同的中部城市米頓堅(MiltonKeynes),近年也成為香港新移民的鍾情之地。它離開倫敦市中心約四十五分鍾火車車程,市鎮設計現代化,新型屋村都是獨立式樓房。
這個號稱「小香港」的新興市鎮,九七年前後吸引許多提早退休的公務員,尤其是被港英政府解散的警隊政治部人員。有些新發展區更因前政治部密探聚居,而被戲稱為「特務村」。據估計,人口二十萬的米頓堅有八千多名香港移民,約占人口百分之五。此地新移民多屬有錢階級,擁名車豪宅,引起當地人嫉妒。公務員落腳小香港米頓堅
米頓堅能吸引大批公務員,主要是有些退休警員轉當房地產代理後,鼓其三寸不爛之舌說服同僚,以米頓堅為落腳之地,令「小香港」之名傳揚開來。不過,米頓堅有大量就業機會也是另一個吸引因素。
熟悉當地華人社區者表示,這批前公務員及警察只寄情於「麻將」,生活單調且生活圈子狹窄,未能融入當地社會,有些初來者甚至陷入鬱郁寡歡之境。有些因受不了而迴流香港,但大部分仍定居下來,以子女教育為重要考慮因素。這些新移民拿著大筆退休金到英國,購買物業後仍有錢做些餐館及外賣店小生意。
與香港隔鄰的澳門九九年底回歸中國後,似乎未見任何移民潮。不過事實上,很多澳門出生的華人及土生葡裔人都持歐盟護照,可自由出入歐盟十五國,移民條件比港人優越;於是澳門移民不停向外流。
澳門人若有意移民,又以歐洲為目標的話,首選並非葡萄牙而是英國。這可能與他們大多懂英語有關,而且英國的工作機會較高,只要不計較職位高低,總可找到一份工作糊口。英格蘭中部的北安普頓(Northampton)由於樓價較便宜,吸引了大批澳門華裔。北安普頓是一個人口約二十萬的小城鎮。澳門賭業發展蓬勃,這些新移民到英國後,容易在當地的大小賭場謀生,尤其是賭桌上的「荷官」。
近幾年來,大量福建非法移民抵英,使華人社區出現新面貌。倫敦華埠近年常集結大群不修邊幅的華裔在唐人街閑盪,引起警方注意。他們為求生存,不介意當廚房小工、領取過於微薄的工資。
有人認為,在可見的未來,福建移民將取代香港的新界人,成為英國華人社區的主流;而當新一代移民在各領域大展拳腳之際,相信二十一世紀的英國華人社區必有一番嶄新的面貌。
出國之窗
Ⅳ 清朝末年英國有不有華人
理論上來說是有的,據說中國人最早到英國去是在1898年的時候,那時正屬於清朝末年。不過我個人認為就嚴格一些按學術上對華人的認證即「已經取得所在國國籍的中國公民」這一概念來看,清朝末年英國應當沒有「華人」這一族群說法。另外,有資料顯示海外華人主要生活於當地為相對多數民族的新加坡及在當地為相對少數民族的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與越南。這些地區的海外華人主要是在十六到十九世紀福建省與廣東省,以及後來的海南省。而從十世紀到十五世紀的移民主要是前往馬六甲與東南亞。
20世紀下半葉以來,海外華僑華人地域分布也在發生著變化,其顯著特徵是由集中漸趨分散,即由高度集中於亞洲,尤其是東南亞,向亞洲以外地區 ,尤其是歐、美、澳地區逐漸分散。
由此不難看出,英國真正存在「華人」這一族群概念准確定義的時候是在20世紀下半葉,所以清朝末年英國是沒有華人的。
Ⅳ 當「中國豬蹄」在英國火起來後,為何會愁壞了華人
這是因為中國的豬蹄在英國火起來之後,國人就會很少吃到自家的豬蹄了。
Ⅵ 國外疫情仍很嚴重,為何境外輸入最近少了許多,請問是怎麼回事
其實在之前很長一段時間,我國的境外輸入病例是比較多的,主要集中在甘肅、北京、浙江、上海以及黑龍江等地。甘肅的主要輸入源是伊朗;北京和上海作為國內最大的中轉地,來自世界各國的輸入型病例都有,但主要集中在歐美;浙江的輸入源主要是義大利,光青田一個地方就有10萬僑胞的義大利;而黑龍江因為跟俄羅斯接壤,最近俄羅斯疫情大爆發,黑龍江也出現了許多俄羅斯輸入病例。
總體來說,現在我國的輸入性病例確實在減少,昨日僅僅只有3個病例產生。但是我國不能鬆懈,因為現在疫情是全球性的,我國取得現在的成果不容易,一旦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就將之前的努力付諸東流。
Ⅶ 十六世紀英國人為何沒選擇華人去美國代替黑奴
l6世紀前期是明末期,明朝在當時是很強大的,工商業更是鼎盛,華人在國外都是做生意的,那時英國整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可能還沒江南的一個紡織業主強。而且16世紀初英國才踏上美洲建立殖民地,印第安人還沒殺光呢,哪來黑奴。
Ⅷ 全球華人最多的國家,曾占總人口的90%,為何如今紛紛離開
這個國家是馬來西亞吧,應該是那個地方對華人的待遇相對不是很好,所以大家都選擇離開。
Ⅸ 為什麼中國人遍布世界各地而外國人卻沒有呢
中國展現給世界各國人的印象都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國,因此就非常受外國人的歡迎,其是中國一些出名的景點,比如北京的故宮、長城都是外國遊客集聚的地方,可是近些年就完全不一樣了,中國人的腰包越來越鼓,因此就常去歐洲等相鄰的國家旅遊,可是中國的街頭上就很難再看見外國人的身影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國遊客的腳步是遍布世界各地了,而外國遊客就很少來中國旅遊了,甚至歐洲的遊客就直接表示不願意來中國旅遊了,他們更願意去泰國、韓國東南亞等一些國家遊玩,卻很少將中國當做目的地了,要知道,同屬於亞洲國家,韓國跟日本的面積是非常小的,即使有著千百年的文化歷史傳統,相比中國的建築物來說,肯定是少之又少的,可是中國每年接待的外國遊客要比日本泰國等國家少的多了!
外國遊客,尤其以歐洲遊客為主,他們不來中國遊玩,就會讓中國損失很多旅遊經濟收入,而相反,中國遊客大批的湧入歐洲,必然會給歐洲提高更多的旅遊收入,那麼中國遊客為什麼會離開自己的國土選擇去一個陌生的城市遊玩呢?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值得人深思的問題,是我們國家的景色不夠美,還是我們國家的景色已經看厭了呢?不然咱們國家的遊客為什麼要舍近求遠,去一個陌生的國度呢?
大家也知道,中國近幾年發展的非常好,不管在交通、城市建設、科技還是旅遊業上都在穩步的提升,那麼為了想要賺更多的錢,一個城市,一個國家就得從多方面考慮,旅遊也不再是純粹的了,去一個景點旅遊就意味著花大筆的錢,中國的旅遊景點不收費的是屈指可數,很多景點都被商業化的信息所覆蓋了,物價高的可以,這也就導致了很多中國遊客不願意再去周邊的城市遊玩了,更多的是選擇泰國、日本、歐洲等國家,尤其是泰國,物價是非常低的,而且風景也不輸中國,包括歐洲,這種特色的古建築物非常吸引中國遊客!
同樣的道理,外國遊客之所以不來中國遊玩了,不是因為中國的景色不夠美,而是因為中國的旅遊景點,商業化氣息太過於濃厚了,中國的旅遊景點之所以能夠吸引了外國遊客,也是因為亞洲的建築、文化跟西方國家完全不同的原因,可是近些年的中國景點多數以賺錢為目的,很多古建築物沒有被保存得非常完好,因此就失去了欣賞的價值,對外國遊客來講,中國同日本泰國沒有什麼區別,所以他們覺得去泰國遊玩或者去日本遊玩也是一樣的,而且比在中國花費的錢要少得多,更能夠看到很多保存完好的建築物!
其實外國人所言不假,從某種方面來看,中國的很多名勝古跡都遭到了後天的摧毀,很多建築物都是仿造的,消費高也是一方面,如果我們不把這些根本的問題解決好,那麼在未來,中國的旅遊景點可能連咱們自己國家的人都不願意再去遊玩了,又談何吸引外國遊客呢?
Ⅹ 去英國留學好嗎聽說英國排華嚴重啊!歧視嚴重受不了!是真的嗎求證
我在英國這么多年也沒覺得有什麼歧視.房東鄰居同學都還算不錯吧.平時工作學習都結識了不少朋友.
學校裡面就絕對不會有什麼排華的,一切都以你的能力為標准,只要你自己不封閉起來,多主動去交流,一般都會過得不錯.
而且英國不是移民國家,外來人口不算多,福利也算過得去,沒什麼種族歧視滋生的環境.像前面所說,搞種族歧視的都是些混得不好,低端工作崗位被奪去的人.在英國這種人一般都是些東歐勞工,不是英國人.
而且中國在英國的華人比例不高,就算有都是香港人比較多,素質都還可以,不像一些印度巴基斯坦人那樣游手好閑.
我所在的地區是曼切斯特附近,只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