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跪求英美概況的英國概況。。從經濟,政治,文化,地理,歷史寫。
這種問題說來話長,你得找網路啊
B. 英國軍隊的構想
冷戰結束後,世界特別是歐洲的形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為了適應這種變化,1990年7月,英國國防部發表了題為《改革選擇方案》的政策性文件,1991年7月,公布了題為《防務預測報告一90年代及其以後的英國國防》的國防白皮書;爾後,英國海、陸、空三軍又制定了本軍種的軍事改革計劃。這些文件分析了英國面臨的國際安全環境和各種威脅,提出了英國軍隊建設的構想。
制定新的軍事戰略,為軍隊長遠建設提供指導方針根據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後,世界和歐洲政治、軍事戰略形勢的變化,英國於90年代初提出了新的軍事戰略——「應變選擇」戰略。英國軍事領導人認為,英國在今後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內面臨的國際安全環境的特點是:總的來看,全球性戰爭已「極其遙遠」,世界形勢將繼續朝著緩和的方向發展,所受到的現實軍事威脅減少;但地區性不穩定因素將不斷增多,局部沖突此起彼伏、分布廣、動因復雜、難以解決。英國政府強調,在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內,它仍面臨著不可忽視的威脅:一是前蘇聯遺留下來的大量核武器的常規武器依然存在,今後獨聯體形勢一旦發生逆轉,戰爭的陰影就會重新籠罩英倫三島;二是核生化武器、彈道導彈和高技術武器的擴散,會威脅英國的海外利益;三是東歐地區經濟困難、政局不穩、民族矛盾加劇,可能危及整個歐洲的安全與穩定;四是國內威脅,即北愛爾蘭共和國的分裂和恐怖活動。英國受到的外來威脅有以下特點:從威脅的性質上看,已由「現實」變為「潛在」,由「公開」變為「隱蔽」,由「明確」變為「不確定」;從威脅的數量上看,從單一的前蘇聯和華約轉向「多元化」;從威脅的產生地區看,從歐洲轉向世界各地,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廣大地區;從威脅的程度看,由「危及民族生存」變為「危及國家安全利益」。「應變選擇」戰略的基本點是:以集體防務為主要支柱,以戰略核力量為後盾,以常規力量建設為重點,強調質量建軍,調整組織結構,把英軍建設成「少而精,機動靈活,訓練有素,裝備精良,適應性強,具有快速反應能力、應付各種危機的能力和對付突發事件能力的強大軍隊」。 由過去側重保持軍隊數量轉為強調提高軍隊的質量,建設「精乾的」常備軍和「具有威懾作用的」戰略核力量。在防務指導方針上,強調英國本土的安全與歐洲大陸的安全與穩定「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維持北約存在的同時,加強自主防務;在防務安排上,承擔北約的集體防務義務,參與解決地區性沖突,防止核生化武器擴散,推動軍控進程。在軍事部署上,壓縮駐德兵力,平時將主要兵力部署在本上,戰時派出快速反應部隊實施機動作戰。在主要作戰對象上,由過去的蘇聯,轉而應付多種威脅,特別是地區性沖突。在作戰方針上,將以「防禦一反應」為主轉為以「干預」為主,強調機動作戰。在戰場准備上,將以歐洲為主變為全方位作戰,重視應付突發事件。
根據「防務職能」,確定軍隊兵力規模英國根據軍隊職能確定軍隊員額的程序分四步:首先是明確「防務職能」。1993年英國國防白皮書規定,英軍有三項「防務職能:
第一,在沒有嚴重外來威脅的情況下,確保英國及其屬地的安全。這就需要英軍隨時隨地處於高度戒備狀態,時時刻刻密切監視和警戒英國的領海、領空,隨時向美國政府提供充足的軍事力量。
第二,對付針對英國及其盟國的重大外來威脅。英國仍然是北約的成員國,必須繼續為北約軍隊的「快速反應主體防禦和擴充部隊」非出貢獻。
第三,通過「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促進英國更為廣泛的安全利益。其次是規定「政策領域」。根據上述三項「防務職能」,英國規定了11個「政策領域」,即核威懾、英國平時的安全與領土完整、北愛爾蘭問題;附屬領地平時的兵力部署、對附屬領地的增援、其他任務、北約快速反應部隊、北約主力防禦部隊、北約增援部隊;地區安全(平時活動與部署)和地區性沖突干預。其中,第一項「防務職能」包括五一6個「政策領域」,第二項職能包括第7~9個「政策領域」,第三項職能包括最後2個「政策領域」。
再次是區分「沖突類型」。英軍將可能捲入的沖突分為6種類型:
(1)對英國政府的軍事支援,如增援北愛爾蘭,對付恐怖活動等:
(2)對本上安全的內部或外部威脅;
(3)對北約盟國的大規模突擊或進攻;
(4)北約捲入的有限地區性沖突;
(5)不針對北約,但對歐洲安全、國際安全和英國在其他地區的利益有較大影響的嚴重的沖突;
(6)其他軍事援助活動和目的有限的軍事行動,如參加聯合國的維和行動等。第一、二種屬於第一大職能,第三、四種屬於第二大職能,第四、五種屬於第三大職能。
最後是根據「軍事任務」和「力量要素」計算所需的總兵力。每個「政策領域」又分為若干項具體的「軍事任務」,總共50項。根據「沖突類型」和「軍事任務」,英軍將所需的武裝力量區分為26個「力量要素」。陸軍的炮兵、工兵、裝甲兵部隊以1個團為1個「力量要素」單位,步兵以1個營為1個單位;海軍以1艘航母或1艘兩棲攻擊艦。五艘戰略核潛艇或1艘核動力常規潛艇為1個單位;空軍以三架主要作戰飛機(如「旋風」F3飛機等)為1個單位。根據每項「軍事任務」所需的「力量要素」單位數,就可累計出英國需要的軍隊總兵力。在計算所需總兵力時,要注意兩點:一是有些「力量要素」可遂行多種「軍事任務」,因而,可多次使用,可重復計算;二是某些「力量要素」屬專用軍事力量,只能遂行一種任務,不可重復計算。英軍根據上述方法計算出來的、到對世紀初應該保持的軍事力量包括:65個陸軍航空兵團,10個裝甲與偵察團,15.3個陸軍正規炮兵團,7個陸軍地方軍炮兵團,41個陸軍正規步兵營,46.2個陸軍地方軍步兵營,5.3個陸軍地方軍偵察團,12.6個陸軍正規工兵團,且是個陸軍地方軍工兵團;3艘航空母艦,35艘驅逐艦與護衛艦,7艘兩棲艦,萬艘掃雷艦,6艘輔助艦船,35個皇家陸戰隊突擊隊,4艘戰略核潛艇,12艘核動力攻擊潛艇;223架運輸、加油與救援飛機,6架空中預警機,3架「堪培拉」式PRg型飛機,48架「鷂」式飛機,40架「美洲虎」式飛機,27架「豬迷」式飛機,42個「輕劍」式防空導彈分隊,如90架「旋風」式F3型飛機,以及96架「旋風」式GRI型飛機。 推進數字化建設在未來戰爭中,信息戰將成為一種主導作戰樣式。為了打贏信息戰,為了能夠與裝備戰場信息管理系統和信息化武器系統的北約盟國軍隊實施聯合作戰,英軍已經或即將採取多種措施,推進數字化建設。成立相應的組織機構:1995年10月,英軍成立了第一個數字化機構——地面指揮信息系統作戰需求辦公室。該辦公室主任是一名准將軍官,主要職責是:統一規劃戰場探測器材、通信設備和各種指揮信息系統的研究與發展,確保系統的標准化和通用性;對將被「嵌入」武器系統的信息裝置的研製工作實施監督,對「非機動式指揮信息系統」發展計劃的實施進行協調。英軍下一步將成立的數字化機構有兩個:一個是數字化軍事工作組,其成員為通信系統和指揮控制系統計劃項目的負責人,將代表用戶對要發展的系統進行審查和評定;另一個衛星系統綜合委員會,下轄陸軍指揮信息系統處和地面系統審查中心,主要職責是對發展各種信息系統提供保障和檢驗論證勤務。「軍數字化總綱」:1996年初,英國防部已頒發指導陸軍部隊逐步實現數字化的「英國陸軍數字化總綱」。根據該總綱,英陸軍將分三個階段逐漸實現數字化。在1997—-2001年的第一階段,將首先在作戰師的范圍內從縱向上,即從師司令部直到各基層分隊的作戰平台,都配備信息系統。然後在作戰旅的范圍內,裝備更多的「貼花」式戰場管理系統。此間,還要做兩件事:一件是指定1個旅擔負對某些信息系統進行大量裝備部隊前的檢驗性實驗任務;另一件是對「貼花」式系統進行演示試驗,以確定發展何種作戰平台上的一體化指揮控制系統。為了解決系統的通用性問題,英國將派代表到美國、德國、法國或瑞典去學習取經。第二階段為2001年至2007年。在這一階段,將全面建成戰場信息系統共用基礎設施,將有更多的「貼花」式系統進入戰斗支援部隊和戰斗勤務支援部隊,作戰平台將裝備一體化指揮控制系統。在第三階段的2007-2014年,將使陸軍的所有作戰部隊全部裝備戰場管理系統,使陸軍全部實現數字化。執行6項數字化計劃,第一項是對正在研製的系統的「全面審查」計劃。這一計劃涉及的系統有60多個,如「追蹤者」式偵察車、「多星」式戰場雷達系統等,目的是確保各系統具有通用性,能採集、處理、傳輸和使用各種信息。第二項是戰場信息系統共用基礎設施建設計劃。通過該計劃的實施,可建立從戰場最高指揮到塹壕士兵及各平行單位之間的、縱橫交錯的基本網路結構,最終建成數字化戰場。執行第三項計劃——戰場信息系統應用計劃的目的是,為上述共用基礎設施開發一批應用軟體。第四項計劃為作戰平台一體化指揮控制系統研製計劃。實施該計劃,不僅可使各個作戰平台上的作戰管理系統與外部的各作戰單元實現一體化聯網,還可大大提高戰場透明度和後勤保障能力。根據第五項計劃——通信系統開發計劃,將研製多種數字化通信系統,如「弓箭手」式戰術無線電台、「松雞」式作戰地域通信系統等。最後一項是技術保障計劃,它包括三項分計劃:一是旨在提高應用技術效用的研究分計劃,如研究作戰環境對戰場管理系統的影響與技術要求、作戰信息系統的脆弱性與安全保密、圖像傳輸的數字壓縮方式等;二是標准化分計劃,它要求利用「英國國防與陸軍綜合數字模型」,通過多次演示與論證,設計出戰場信息系統共用基礎設施的技術框架結構;三是作戰分析、模擬、建模和論證分計劃,據此將建立模擬實驗室,在各信息系統裝備部隊前對其進行試驗論證。
C. 英國的軍事
英國建軍時間約在17世紀中期。女王為英軍名義上的最高統帥。最高軍事決策機構是「國防與海外政策委員會」,首相任主席, 成員有國防大臣、外交大臣、內政大臣、財政大臣等;必要時國防參謀長和三軍參謀長列席會議。國防部為國防執行機構,既是政府行政部門,又是軍事最高司令部。英國是北約集團的創始國和主要成員國,也是五個核大國之一,擁有獨立的核力量。
英國國家戰略的核心是:積極參與世界事務,維護英國的國際地位;依靠和藉助北約集體防務力量來保衛歐洲和英國本土的安全,並擴大英國在歐洲的影響;積極加強與英聯邦國家的聯系,保護其廣泛的海外利益。
英國部隊在全球各地例如:北愛爾蘭、塞普勒斯、德國、直布羅陀、汶萊、及福克蘭群島等均有基地。 英國軍事工業發達,武器裝備的現代水平居世界先進行列。軍事工業規模可觀、種類齊全、技術力量雄厚,具有獨立研製包括戰略核武器在內的各種大型武器裝備的能力,某些技術和裝備居世界一流水平。英是世界武器出口大國,主要出口類別包括軍用飛機、戰術導彈、作戰艦艇和軍事電子設備。
英國皇家海軍是由水面艦艇部隊,海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潛艇部隊組成,擁有四大艦隊。擁有水面艦艇121艘。2014年7月4日,英國海軍歷史上噸位最大的現役航母「伊麗莎白女王」號正式下水。
英國陸軍經常被部署至海外,參與地面戰斗部隊、多國聯軍,或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的相關行動。
英國皇家空軍為英國軍隊的空中武裝部門,創始於1918年4月1日,自此之後於英國軍事史扮演重要角色,而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及伊拉克戰爭等沖突扮演要角。英國空軍有450架以上飛行器,及200000位常備兵員。 陸軍:英國陸軍的數量40個營,人員總數仍保持在11.7萬。軍隊部署快、行動靈活、戰鬥力和應變能力強。
空軍:英國以龍卷風式空優戰機為主力,約有300架,對地攻擊機有美州虎50架,獵鷹式垂直起降戰機60架,鷹式攻擊戰機150架,英國海軍則有40架獵鷹式垂直起降戰機,總計在600架以上,與德、西聯合開發「歐洲聯合戰機」EFA英國將引進250架左右。
海軍:以航空母艦為核心,驅逐艦護航,有核潛艇或者潛艇,稱為全球存在海軍(大洋海軍)(以上數據位2004年狀況)。
D. 英國介紹
英 國 概 況
國名: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2∶1。為「米」字旗,由深藍底色和紅、白色「米」字組成。旗中帶白邊的紅色正十字代表英格蘭守護神聖喬治,白色交叉十字代表蘇格蘭守護神聖安德魯,紅色交叉十字代表愛爾蘭守護神聖帕特里克。此旗產生於1801年,是由原英格蘭的白地紅色正十旗、蘇格蘭的藍地白色交叉十字旗和愛爾蘭的白地紅色交叉十字旗重疊而成。
國徽:即英王徽。中心圖案為一枚盾徽,盾面上左上角和右下角為紅地上三隻金獅,象徵英格蘭;右上角為金地上半站立的紅獅,象徵蘇格蘭;左下角為藍地上金黃色豎琴,象徵愛爾蘭。盾徽兩側各由一隻頭戴王冠、代表英格蘭的獅子和一隻代表蘇格蘭的獨角獸支扶著。盾徽周圍用法文寫著一句格言,意為「惡有惡報」;下端懸掛著嘉德勛章,飾帶上寫著「天有上帝,我有權利」。盾徽上端為鑲有珠寶的金銀色頭盔、帝國王冠和頭戴王冠的獅子。
國歌:《上帝保佑女王》 "god save the queen"(如在位的是男性君主,國歌改為"god save the king")
國花:玫瑰花
國鳥:紅胸鴿
國石:鑽石
科學節:1831年開始,一年舉辦一次
科學周:1994年開始,在每年的3月舉辦
國家政要:女王伊麗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1952年2月6日即位,1953年6月2日加冕;上院議長兼大法官歐文勛爵(Lord Irvine of Lairg),1997年5月任上院議長;下院議長邁克爾·馬丁(Michael Martin);首相托尼·布萊爾(tony blair) ,1997年5月任職,2001年6月連任。
自然地理:24.41萬平方公里(包括內陸水域),英格蘭地區13. 04萬平方公里,蘇格蘭7. 88萬平方公里,威爾士2. 08萬平方公里,北愛爾蘭1. 41萬平方公里。位於歐洲西部的島國。由大不列顛島(包括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愛爾蘭島東北部和周圍一些小島組成。隔北海、多佛爾海峽、英吉利海峽與歐洲大陸相望。它的陸界與愛爾蘭共和國接壤。海岸線總長11450公里。全境分為四部分:英格蘭東南部平原、中西部山區、蘇格蘭山區、北愛爾蘭高原和山區。主要河流有塞文河(354公里)和泰晤士河(346公里)。北愛爾蘭的訥湖(396平方公里)面積居全國之首。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終年溫和濕潤。通常最高氣溫不超過32℃,最低氣溫不低於-10℃,平均氣溫1月4~7℃,7月13~17℃。多雨霧,秋冬尤甚。年平均降水量約1000毫米。北部和西部山區的年降水量超過1600毫米,中部和東部則少於800毫米。每年三月至六月最為乾燥,九月至來年一月最為濕潤。
人口:5883萬(2000年7月),其中英格蘭人4930萬,蘇格蘭人510萬,威爾士人290萬,北愛爾蘭人170萬。官方和通用語均為英語。威爾士北部還使用威爾士語,蘇格蘭西北高地及北愛爾蘭通用蓋爾語。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主要分英格蘭教會(也稱英國國教聖公會,其成員約佔英成人的60%)和蘇格蘭教會(也稱長老會,有成年教徒66萬)。另有天主教會和印度教、猶太教及伊斯蘭教等較大的宗教社團。
首都:倫敦(london);人口:728.5萬(1999年)。最熱月份為7月,一般氣溫在13℃-22℃;最冷月份為1月,一般氣溫在2℃-6℃。
行政區劃:分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四部分。英格蘭劃分為43個郡,蘇格蘭下設29個區和3個特別管轄區,北愛爾蘭下設26個區,威爾士下設22個區。蘇格蘭、威爾士議會及其行政機構全面負責地方事務,外交、國防、總體經濟和貨幣政策、就業政策以及社會保障等仍由中央政府控制。倫敦稱「大倫敦」(Greater London),下設獨立的32個城區(London boroughs) 和1個「金融城」(City of London)。各區議會負責各區主要事務,但與大倫敦市長及議會協同處理涉及整個倫敦的事務。此外,英國還有12個屬地。
簡史:公元前地中海伊比利亞人,比克人,凱爾特人,先後來到不列顛。1-5世紀英格蘭東南部為羅馬帝國統治。羅馬人撤走後,歐洲北部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相繼入侵並定居。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並成七個王國,爭雄達200年之久,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1016年至1042年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其後經英王短期統治,1066年諾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蘭。1215年約翰王被迫簽署大憲章,王權遭抑制。1338年至1453 年英法進行「百年戰爭」,英國先勝後敗。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1640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1649年5月19日宣布為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6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敗。英國於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並於1921年至1922年允許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到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
政治:英國的憲法不同於絕大多數國家的憲法,並不是一個獨立的文件,它是由成文法、習慣法、慣例組成。主要有大憲章(1215年)、人身保護法(1679年)、權利法案(1689年)、議會法(1911、1949年)以及歷次修改的選舉法、市自治法、郡議會法等。蘇格蘭另有自己獨立的法律體系。政體為君主立憲制。國王是國家元首、最高司法長官、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聖公會的「最高領袖」,形式上有權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軍官、各屬地的總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國聖公會的高級神職人員等,並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批准法律,宣戰媾和等權力,但實權在內閣。議會是最高司法和立法機構,由國王、上院和下院組成。上院(貴族院)包括王室後裔、世襲貴族、新封貴族、上訴法院法官和教會大主教及主教組成。1999年11月,上院改革法案通過,除102名留任外,600多名世襲貴族失去上院議員資格,非政治任命的上院議員將由專門的皇家委員會推薦。下院也叫平民院,議員由普選產生,採取最多票當選的小選區選舉制度,任期5年。但政府可決定提前大選。政府實行內閣制,由女王任命在議會選舉中獲多數席位的政黨領袖出任首相並組閣,向議會負責。
政黨:(1)工黨(Labour Party):執政黨。1900年成立,原名勞工代表委員會,1906年改用現名。該黨曾於1945-1951年,1964-1970年,1974-1979年上台執政。1997年大選獲勝,2001年6月大選後蟬聯執政。工黨近年來更多傾向於中產階級的利益,與工會關系有所疏遠。布萊爾當選工黨領袖後,政治上提出「新工黨、新英國」的口號,取消黨章中有關公有制的第四條款,經濟上主張減少政府幹預,嚴格控制公共開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增長,建立現代福利制度。對外主張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對歐洲一體化持積極態度,主張加入歐元,主張同美國保持特殊關系。現有黨員近40萬名,是英國第一大黨。(2)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 主要反對黨。前身為1679年成立的托利黨,1833年改稱現名。該黨從1979至1997年4次連續執政,成為20世紀在英國佔主導地位的政黨。在1997年5月和2001年6月兩次大選中慘敗於工黨。保守黨的支持者一般來自企業界和富裕階層,主張自由市場經濟。通過嚴格控制貨幣供應量和減少公共開支等措施來壓低通貨膨脹。主張限制工會權利,加強「法律」和「秩序」。 近年來,提出實行「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義」,關注教育、醫療、貧困等社會問題。強調維護英國主權,反對「聯邦歐洲」,反對加入歐元,主張建立「大西洋共同體」以加強英美特殊關系。強調北約仍是英國安全與防務的基石。現有黨員30多萬名。(3)自由民主黨(The Liberal Democrat Party):1988年3月由原自由黨和社會民主黨內支持同自由黨合並的多數派組成。主張繼續維持與工黨的合作關系,推動工黨在地方選舉及下院選舉中實行比例代表制,在公共服務、社會公正、環境保護等問題上採取比工黨更「進步」的政策。現有黨員約10萬名,是英國第三大黨。此外,英國其他政黨還有:蘇格蘭民族黨 (Scottish National Party)、威爾士民族黨 (Plaid Cymru) 以及北愛爾蘭一些政黨如:北愛爾蘭統一黨(Ulster Unionist Party)、民主統一黨 (Democratic Unionist Party) 、社會民主工黨 (Social Democratic and Labour Party)、新芬黨 (Sinn Fein) 等。
司法:有三種不同的法律體系:英格蘭和威爾士實行普通法系,蘇格蘭實行民法法系,北愛爾蘭實行與英格蘭相似的法律制度。司法機構分民事法庭和刑事法庭兩個系統。在英格蘭和威爾士,民事審理機構按級分為郡法院、高等法院、上訴法院民事庭、上院。刑事審理機構按級分為地方法院、刑事法院、上訴法院刑事庭、上院。英國最高司法機關為上院,它是民、刑案件的最終上訴機關。1986年成立皇家檢察院,隸屬於國家政府機關,負責受理所有的由英格蘭和威爾士警察機關提交的刑事訴訟案。總檢察長和副總檢察長是英政府的主要法律顧問並在某些國內和國際案件中代錶王室。
經濟: 英國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其國內生產總值在西方國家中居前列。英國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仍佔領導地位;服務業和能源所佔的比重不斷增大,其中商業、金融業和保險業發展較快。
倫敦東部碼頭區新建的金融中心
2000年,英經濟規模居世界第四,並連續第二年成為世界最大的海外投資國。私有企業是英國經濟的主體,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0%以上。服務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二,而製造業僅佔五分之一。能源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也是世界主要生產石油和天然氣的國家。主要能源有煤、石油、天然氣、核能和水力等。1999年,原油及天然液化氣日產量達290萬桶(約38. 41萬噸),位居世界第九。至1999年底,原油總產量創歷史紀錄,達23 .31億噸,天然氣總產量為149000億立方米。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滿足本國2600萬電、氣用戶的國家。1999年底,總電量達7 . 01億千瓦,其中核電站供應1. 30億千瓦。英國採煤業完全私有化。森林覆蓋面積270萬公頃,佔英本土面積約10%:其中英格蘭約8%,蘇格蘭約17%,威爾士約14%,北愛約6%。主要工業有:采礦、冶金、化工、機械、電子、電子儀器、汽車、航空、食品、飲料、煙草、輕紡、造紙、印刷、出版、建築等。英國重視對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研究開發。英開發核能有幾十年的歷史,目前供發電的核電站有14座。製造業約占國內生產總值20%,從業人員逾400萬,占總就業人口14. 4%。服務業包括金融保險業、零售業、旅遊業和商業服務(提供法律及咨詢服務等),近年來發展迅速。旅遊業是英最重要的經濟部門之一。1999年,旅遊業產值達640億英鎊;從旅遊收入上計算,英國是世界第五大旅遊國,收入佔世界旅遊收入的4. 5%。主要旅遊點有倫敦、愛丁堡、加的夫、布賴頓、格林威治、斯特拉福、牛津、劍橋等。英國是世界第五大貿易國,貿易額佔世界貿易的5. 6%。進口產品主要有:食品、燃料、原材料、服裝、鞋業、電子機械設備、汽車等;出口產品主要有:石油及相關產品、化工產品(主要是醫葯)、食品、煙草、飲料(威士忌等)、機械設備等。
軍事: 建軍時間約在17世紀中期。女王為英軍名義上的最高統帥。最高軍事決策機構是「國防與海外政策委員會」,首相任主席,成員有國防大臣、外交大臣、內政大臣、財政大臣等;必要時國防參謀長和三軍參謀和列席會議。國防部為國防執行機構,既是政府行政部門,又是軍事最高司令部。英國是北約集團的創始國和主要成員國,擁有獨立的核力量,國家戰略的核心是:積極參與世界事務,維護英國的國際地位;依靠和藉助北約集體防務力量來保衛歐洲和英國本土的安全,並擴大英在歐洲的影響;積極加強與英聯邦國家的聯系,保護其廣泛的海外利益。1997年5月工黨政府上台後,調整國防政策;繼續依靠北約集體防務力量作為英國安全的基礎;保持強大的常規部隊;保持核威懾力量;突出強調質量建軍和聯合快速反應部隊的建設,重點提高英軍處理各種危機、應付突發事件的快速反應能力,努力維護英在歐洲及海外傳統勢力范圍的戰略利益。實行志願兵役制,服役期3、6、9、12、15年不等,一般最長為22年。
教育: 實行5-16歲義務教育制度。1998/1999財政年度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9%。公立學校學生免交學費。私立學校師資條件與教學設備都較好,但收費高,學生多為富家子弟。著名的高等學校有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愛丁堡大學。
新聞出版:英國報紙的人均銷量比任何發達國家的都多。全國共有約1350種報紙,7000種周刊和雜志:《每日快報》、《每日郵報》、《每日鏡報》、《每日星報》、《太陽報》、《金融時報》、《每日電訊報》、《衛報》、《獨立報》、《泰晤士報》、《世界新聞》、《星期日快報》、《星期日鏡報》、《星期日郵報》、《人民報》、《星期日電訊報》、《觀察家報》和《星期日泰晤士報》。通訊社主要有3家:(1)路透社:1850年成立,集體合營,世界重要通訊社之一,總部設在倫敦。(2)新聞聯合社:1868年創辦,由PA新聞、PA體育、PA檢索和PA數據設計4家公司聯合經營,專門為英國和加拿大的企業提供公關和投資信息。(3)AFX新聞有限公司:由法新社與金融時報聯合經營,向歐洲的金融及企業界提供信息和服務,在歐洲12個國家、美國及日本設立分支機構,總部在倫敦。英國廣播公司(無線電廣播網)(BBCNetwork Radio)於1922年創辦。該公司有5個對內廣播電台,1個對外廣播電台,用43種語言向全世界各國播放節目。英國廣播公司(電視台) ( BBCTelevision)於1936年開始播放電視,有兩個台:BBC1主要播放新聞、宗教、體育、歌劇及少兒和娛樂節目,BBC2主要播放音樂、藝術、喜劇、教育及一些特別節目。另有5個數碼頻道供交費用戶使用。廣播電台局(the Radio Authority)負責批准及管理所有獨立電台的服務,監督節目及廣告質量。獨立電視委員會(Independent Television Commission)負責批准和規管商業電視台服務,擁有ITV(第三頻道)、第四頻道和第五頻道。ITV節目始播於1955年,24小時全天服務,面向全國,三分之一時間播放新聞,其它時間播放體育、喜劇、游戲和電影等。主要靠廣告贊助。第五頻道始播於1997年3月。隨著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各主要報刊、電視均有網路版,其中BBC在線是被訪問最多的網站。
外交:英國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是世界五個核大國之一,是歐盟、北約、英聯邦、西歐聯盟等120個國際組織的重要成員國。主張同美國加強關系,重視發展與其他大國的關系,努力改善同中、俄、日等大國的關系。努力維系同英聯邦國家的聯系,保持和擴大在發展中國家的影響。積極參與全球事務,保持強大的國防力量、強調自由貿易。加強在環境保護、人權、發展等問題上的國際合作。將人權問題作為其外交政策的核心。
與中國關系:1950年1月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1954年6月17日中英達成互派代辦的協議。1972年3月13日兩國簽訂了升格為大使級外交關系的聯合公報。1982年9月,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作為英國第一位在職首相訪華。1984年12月,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再次訪華,與中國領導人共同簽署了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
E. 英國和日本軍事力量哪個更強
日本
日本是世界軍事第二強國
陸上自衛隊
開發新坦克的重點是提高火力、防禦能力和機動能力,特別是通過小型、輕量化,確保戰略的機動性。進而,要通過提高指揮、控制、通信、信息處理等機能,實現信息共享,提高指揮控制能力。坦克的總重量要比現在約為50噸的90式坦克減少10噸,達到40噸左右。現在南部方面的坦克部隊裝備的都是總重量約38噸的74式坦克,如果新式坦克的重量能維持在40噸左右,南部方面的坦克部隊也可直接使用現有的坦克架橋器材等,也可使用民用的大型卡車進行長距離運輸。
目前陸上自衛隊正在推進「未來的輪式戰車」的研究和開發,它將給陸上自衛隊的裝甲戰車體系帶來重大影響。具體地說,為使通用裝甲車系列化,以便能夠執行運輸作戰人員、偵察警戒等多種任務。要推進通用基礎技術研究,並在此基礎上確定開發的戰斗車輛,並把它作為具體的系列車輛。陸上自衛隊剛剛從2004年度開始采購生物武器偵察車,今後將正式配備到部隊當中。
除新坦克外,值得關注的還有波音公司開發的新型AH—64D「阿帕奇」直升機。現有的AH—1S「眼鏡蛇」直升機被稱為「反坦克直升機」,而AH—64D則被稱為「戰斗直升機」。
根據與這次的「新大綱」同時確定的下期「中期防衛力整備計劃」(從2005年度到2009年度),預計采購7架AH—64D,並決定在2010年度前至少再采購3架。
在導彈方面,將用中程多目標制導導彈取代現有的87式反坦克導彈及79式反艦、反坦克導彈。新的導彈預定在2008年度完成試驗。
同樣被稱為「多目標」制導導彈的還有96式導彈,它採用的是紅外線圖像制導方式,可在空中鎖定目標。它還有同時對付多個目標的能力,在很短的發射間隔內攻擊多個目標。
陸上自衛隊在提高應付巡航導彈及空對地導彈的能力方面做出了相當大的努力。
概括起來說,陸上自衛隊引進新裝備的重點是,提高包括坦克在內的各種車輛的戰略機動力,提高各種地對空導彈應付巡航導彈及空對地導彈的能力,還有通過引進各種指揮系統實現信息技術化。
海上自衛隊
日本海上自衛隊
首先是艦艇,預計建造的1.35萬噸級護衛艦是2008年度准備退役的「榛名」號直升機護衛艦的替代艦。在2004年度的預算中已經撥出了建造第一艘艦的預算,新艦現在一般稱為「16DDH」。標准排水量是1.35萬噸,比過去的「榛名」號DDH(4950噸)等護衛艦的排水量一下子翻一番以上。還有,過去的DDH只在後部有飛行甲板,只能是每間隔20分鍾起飛和降落一架直升機。相比之下,16DDH有全通式飛行甲板,4架直升機可同時起飛或降落。
在2004年度預算中還批准建造2900噸級潛艇(SS),這是海上自衛隊的第一艘實用型AIP(不依靠空氣推進)的潛艇。在下次的中期防衛計劃中,預計建造4艘潛艇。從上述艦艇情況來看,在水面艦艇方面,主要是通過大型化、現代化來擴大續航時間和戰斗能力。特別是實際上可以說是直升機航空母艦的16DDH,將擴大飛機的運用能力。通過改造「宙斯盾」艦,可提高攔截彈道導彈的能力。潛艇通過使用AIP,也擴大了在水下的行動能力,這些都是值得注目的。
在海上自衛隊的新裝備中,最引人注目的還是16DDH及在海上攔截彈道導彈的裝備。包括購進P—X(新固定翼反潛巡邏機)及反潛魚雷,還有建造AIP潛艇等,都提高了反潛能力,這點不能忽視。這樣做恐怕是因為重視應付以東海為活動中心的中國海軍的潛艇。
航空自衛隊
防衛廳已經確定如下方針:今後不再像過去那樣區分截擊戰斗機和支援戰斗機,將推進戰斗機的「多用途化」,既可執行對地攻擊任務,也可執行偵察任務。今後將購進的機種有F—15E、F/A—18E/F、F/A—22、F—35等。這些機種都具有相當強的對地攻擊能力。除飛機以外,最值得注意的是購進PAC—3「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強化的重點是提高空中運輸能力,攔截彈道導彈能力,以及精確的對地攻擊能力。
http://www.mfzq.com.cn/Blog/Diary.aspx?cid=1903&Data=S&Tid=311964
http://bbs.e23.cn/printpage.asp?BoardID=88&ID=146524
F. 英國的簡介(中英文對照)
英國的全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行政區劃包括了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地區。除本土之外,其還擁有十四個海外領地,總人口超過6600萬,其中以英格蘭人(盎格魯-撒克遜人)為主體民族,佔全國總人口的佔83.9%。
The full name of Britain is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Its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include England, Scotland, Wales and Northern Ireland. In addition to the mainland, it also has 14 overseas territories with a total population of over 66 million, of which the English (Anglo-Saxons) are the main ethnic group, accounting for 83.9%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the country.
英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國民擁有極高的生活水平和良好的社會保障制度。作為英聯邦元首國、七國集團成員國、北約創始會員國、英國同時也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
Britain is a highly developed capitalist country and one of the four major European economies. Its citizens have a very high standard of living and a good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s the head of the Commonwealth, member of the Group of Seven, founding member of NATO, Britain is also one of the five permanent members of the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魅力大都市倫敦、歷史文化名城約克、巴斯、坎特伯雷、名校所在地劍橋和牛津、風華旖旎的湖區、還有讓球迷瘋狂的曼徹斯特、利物浦,《哈利波特》的誕生地愛丁堡,《勇敢的心》發生地斯特靈。這些不列顛的標志都在英格蘭地區。
Charming metropolis London,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y York, Bass, Canterbury, Cambridge and Oxford, the beautiful lake area where famous schools are located, and Manchester and Liverpool which make fans crazy. Edinburgh, the birthplace of Harry Potter, the place where Brave Heart took place, is Stern Spirit. These British symbols are all in England.
(6)英國什麼時候建軍擴展閱讀:
英國氣候。
英國屬溫帶海洋性氣候。英國受盛行西風控制,全年溫和濕潤,四季寒暑變化不大。植被是溫帶落葉闊葉林帶。通常最高氣溫不超過32℃,最低氣溫不低於-10℃,平均氣溫1月4~7℃,7月13~17℃。年平均降水量約1000毫米。
北部和西部山區的年降水量超過2000毫米,中部和東部則少於800毫米。每年二月至三月最為乾燥,十月至來年一月最為濕潤。英國終年受西風和海洋的影響,全年氣候溫和濕潤,適合植物生長。英國雖然氣候溫和,但天氣多變。一日之內,時晴時雨。
G. 當今世界公認5大強國是什麼
「當今世界公認5大強國是聯合國五常:美國、中國、俄羅斯、英國、法國。 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是當今世界最為強大的國家,在全球擁有巨大的影響力。其他國家基本是「畸形」強國,比如第三經濟大國的日本,政治影響力基本為零,人口數量第二的印度,只能是印度洋或者南亞區域強國等等。 既然被成為世界強國...」
H. 英國各地12個月的節日表,要日期,來源,非常謝謝,急
1月1日-----元旦 2月14日-----情人節 3月5日-----學雷鋒 3月8日-----國際勞動婦女節 3月12日-----植樹節 3月15日-----國際消費者日 3月23日-----國際氣象日 3月31日-----安全教肓日 4月1日-----愚人節 4月7日-----世界衛生日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 4月23日-----莎士比亞日 5月1日-----國際勞動節 5月4日-----青年節 5月8日-----世界紅十字日 5月12日-----國際護士節 5月15日-----國際家庭日 5月16日-----全國助殘日 5月17日-----國際電信日 5月31日-----世界無煙日 6月1日-----國際兒童節 6月5日-----國際環境保護日 6月6日-----全國愛眼日 6月25日-----全國土地日 6月26日-----國際禁毒日 7月1日-----黨的生日、香港回歸 7月7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日 7月11日-----世界人口日 8月1日-----建軍節 9月8日-----國際掃肓日;國際新聞工作者團結日 9月10日-----中國教師節 9月20日-----全國愛牙日 9月27日-----世界旅遊日 9月28日-----國際聾人日 10月4日-----世界動物日 10月8日-----全國高血壓日 10月9日-----世界郵政日 10月14日-----世界標准日 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 10月24日-----聯合國日 11月1日-----萬聖節 11月2日-----萬靈節 11月17日-----國際學生日 12月5日-----國際志願人員日 12月25日-----聖誕節 12月25日-----聖誕節送禮日 10月1日-----國慶節 復活節-----3月21日月圓後(當天不月圓時,延後到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 母親節-----5月第二個星期日 父親節-----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 感恩節-----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