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歐洲議員會的座位是按什麼排的
作為歐盟三大權力機構的歐洲議會,在布魯塞爾、盧森堡和法國的斯特拉斯堡均設有辦事機構,總秘書處設在盧森堡,各專門委員會和黨團會議在布魯塞爾召開,而每月4天的全體議員大會則在德法邊境的斯特拉斯堡舉行。這不僅讓許多議員和助理疲於奔命,每年近2億歐元交通費支出也使許多財政緊縮的歐盟成員國頗有怨言。近日,要求歐洲議會從斯特拉斯堡搬到布魯塞爾合並辦公的呼聲再起。
議會大廈由法國一家建築設計師工作室完成概念,1995年動工,4年後完工.這是歐洲戰後最大規模的公共建築工程,耗資4.7億歐元。60米高的塔樓,頂部朝東的一半設計成「未完成」的模樣,預示著歐盟向東歐國家召喚。
盡管歐洲議會大廈現代感十足,但最近的一項調查表明,90%的議員不喜歡在這里辦公,他們將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戲稱為「壓力堡」(Stressbourg)。
據斯特拉斯堡管理學院估算,如果歐洲議會搬遷至布魯塞爾,搬家費將高達2億歐元。
一進門,就是圓型的中庭。設計理念源自古羅馬的圓形劇場,這可是歐洲民主制度的基礎.
在斯特拉斯堡的歐洲議會大廈內,每到星期一,到處可見拖著拉桿箱從歐洲各地趕來上班的議員、助手和記者。歐洲議會副主席愛德華·斯各特說,「我頭一天晚上9點一刻從英國中部的家中出發,從伯明翰飛到里昂,由北向南,再從里昂轉機斯特拉斯堡,由南向北,早上5點半才能到議會,不算一個小時的時差,我浪費了整整7個小時!這簡直毫無意義。」斯各特同時指出,由於建造時間長,趕工期,斯特拉斯堡的議會大廈已出現結構問題,地面裂縫滲水,導致旅遊大巴不能進場,在2008年,圓形會議大廳的屋頂曾部分脫落。
選擇斯特拉斯堡作為歐洲議會所在地,是出於二戰結束後法德修復關系的政治需要,伴隨著歐盟的擴大,法德軸心對於歐盟的意義已大為削弱。據歐洲新聞統計,近800名歐洲議員及其助手每年往返斯特拉斯堡歐洲議會,交通費開支高達2億歐元,產生的碳排放達1.9萬噸
盡管歐元區國家為了削減債務紛紛拿出財政緊縮計劃勒緊褲帶,但歐洲議會的議員卻依然拿著高薪,享受奢華的旅行補貼。根據歐洲議會4月6日通過的2012年預演算法案,歐盟明年的預算支出將比今年上漲2.8%。
議員們同時還否決了一項旨在限制議員出行規格的預算修正案。這項法案提議,議員乘飛機,如果飛行時間不超過4個小時的航班,必須乘坐經濟艙。原來的規定是可以乘坐公務艙或頭等艙。新規定可以每年節約出行費2000萬歐元,但修正案被否決,理由居然是「程序問題不好解決」。看來,「公車改革」之艱難,放在哪個國家都一樣。
當然,斯特拉斯堡歐洲議會搬遷,必須經27個成員國一致同意,沒有法國和德國的認可,這項動議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斯特拉斯堡市長羅蘭·里艾對大多數歐洲議員傾向於布魯塞爾的說法不屑一顧,他說,斯特拉斯堡作為歐洲議會所在地是歐盟憲法明確規定的,「大多數議員的意見並不能改變這一法律基礎」,「唯一的解決辦法,是把議會的其他機構全部搬到斯特拉斯堡來」。
半圓形議會大廳,供全體議員開會使用,議員根據黨團從左向右排,無黨派人士坐在最後或最右一塊,議員有785個位子,另外有600多個座位留給旁聽的觀眾和記者。大廳看起來寬敞明亮,但卻十足的豆腐渣工程。2008年8月7日,大廳屋頂10%的面積突然坍塌,幸虧議員都在休假,沒有開會,因此,無人受傷,但砸壞了部分座座椅椅,也是不好的呀。
內庭的垂直綠化,全透明的設計雖然能夠體現議會政治的民主性和公開,但過多的樓梯,讓人暈頭轉向,樓梯是隔一層設計,許多議員要上一層樓,不得不兜一大圈,怨聲載道。電梯也經常出故障,議會主席芬丹寧肯走9層樓梯,回到自己的辦公室,也不願卡在電梯里不上不下。
B. 英國的議會席位怎麼取得的,是不是上議院和下議院的的每個議員所屬的...
英國的下議院的權力比較大,有至尊議會的名號,上議院主要由英國貴族或成績比較大的任務組成,首相是由議會選舉而出,擁有很大的權力,法國是半議會半總統制,總統是又人民普選產生,直接對選民負責,值得一提的是法國總理是由議會選舉產生,所以不必對總統負責,一般兩人的分工是總統主要管理國際外交等事務,總理則管理國內經濟等。。。美國是總統共和制,總統的去是陸海空最高司令,三權分立,總統行使行政權,總統是由選民間接選舉產生,直接對選民負責。。。。。。。。。。。。
我要分啦。。。。。
C. 英國如何大選
★英國大選選什麼?
2010年英國大選將選出下屆議會,英國各政黨將角逐下議院的650個席位,贏得過半席位的政黨將組成下屆政府(或聯合政府)。
★英國大選投票日是哪一天?
5月6日星期四,一般慣例是在在星期四舉行,但也並非一定要在星期四舉行,不過投票日是不能定在周末和國定假日的。
★為什麼投票日是星期四?
其實也並非一定要在星期日舉行,這只是一般的慣例。有關它的來源有一種說法是過去人們在星期五拿到一周的工資,在星期四舉行投票可以避免人們在投票日當天爛醉如泥。
★英國大選誰有投票資格?
投票日當天年滿18歲之英國公民、或居住在英國的英聯邦國家公民和愛爾蘭共和國公民,必須登記取得投票資格。
★英國大選誰被禁止投票?
下列人士禁止在大選中投票:英國上議院議員;判刑確立之受刑人;過去五年中選舉舞弊判刑確立者;「無法律行為能力者」
英國大選選票是什麼樣子?
選票上印有該選區所有候選人的姓名,以候選人姓的字母順序排列,如果為政黨參選人,候選人旁邊會記載政黨名稱。投票人必須選擇一位候選人,在候選人姓名旁邊的方格內打叉(X)。
★英國大選投票是強制性的嗎?
投票不是強制性的,法律沒有規定人民必須投票,也沒有規定人民必須登記取得投票資格。
★英國大選我投的票保密嗎?
每張選票上都有一個序號,因此追查哪張選票是誰投的,理論上是可以做到的,但法律禁止這么做,選票上面的序號是為了避免選舉舞弊而設的。
★英國大選誰有參選資格?
參選人必須是年滿18歲之英國公民、或居住在英國的英聯邦國家公民和愛爾蘭共和國公民。禁止參加英國大選者包括:破產者、公務人員、警察、軍人、政府指派之商業公司負責人、非英聯邦國家之國會議員、選舉舞弊判刑確立者、上議院議員
★英國大選如何計算選票?
英國採取「簡單多數票當選制度」,候選人只要在該選區贏得最多的選票就算當選,不論其得票數是否過半。
★政黨領袖如何成為首相?
如又有一個政黨在大選中贏得下議院過半數席位,女王將在投票隔天邀請該政黨領袖擔任首相,組成下屆政府。
★如果沒有任何政黨贏得過半席位該怎麼辦?
如果沒有任何一個政黨在大選中贏得下議院過半席位,那麼情況會變得更復雜。取得最多議席的政黨可以單獨組成「少數政府」,但少數政府在議會里將面臨施政困難,甚至會導致政府癱瘓。該黨可以與其他政黨合組「聯合政府」,取得議會里過半的席位。
D. 英國政黨獲得多數席位的黨派有執政權力,獲得多數席位是指什麼
以下僅為個人見解:
獲得多數席位一般是指在議會中該黨派所擁有的席位占據優勢。形象一點說就是,當占據多數席位的黨派拋出一份議案並開始表決時,這么議案基本上將會毫無壓力的通過(因為人多),這樣不僅可以為他們黨派增添影響,也可以左右議會進程,並朝向他們所希望的結果前進。
E. 英國大選中要贏多少席位才能執政
英國大選程序表
保守黨黨首:卡梅倫(43歲)
工黨黨首:布朗(59歲)
自民黨黨首:克萊格(43歲)
有望改寫英國歷史的一場大選將於今日舉行。選前破天荒地舉行了三場電視辯論,大大提升了民眾對選舉的關注度。電視辯論也讓原本默默無聞的第三大黨自民黨領袖克萊格一鳴驚人。
分析稱,此次英國大選是自1992年以來最激烈的一次選舉。不過英國主流媒體普遍認為,已經連續執政13年的工黨料定要輸。
三種最可能結果
保守黨贏得過半數議席,順利組建政府;
保守黨和工黨均不過半數,且旗鼓相當,自民黨左右大局;
保守黨贏工黨,並取得接近半數議席,可與小政黨合組政府,免受自民黨掣肘。
保守黨
保守黨是英國最古老政黨,也是目前主要反對黨,領袖是戴維·卡梅倫。該黨在1979年至1997年間連續執政18年。
保守黨支持者多來自企業界和富裕階層。保守黨主張自由市場經濟。近年來,該黨提出「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義」,關注教育、醫療、貧困等社會問題。強調維護英國主權,反對「聯邦歐洲」及英國加入歐元區。
工黨
工黨為英國現執政黨,領袖是英國現任首相戈登·布朗。工黨於1900年成立,自1997年以來已連續執政13年。
近年來,工黨更多傾向於關注中產階級利益,與工會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疏遠。2003年因布萊爾政府與美國布希政府發動伊拉克戰爭,導致大量黨員退黨。
自民黨
自由民主黨1988年3月由原自由黨和社會民主黨內多數派組成,領袖是尼克·克萊格。
自由民主黨主張維持與工黨的合作關系。在公共服務、社會公正、環境保護等問題上的主張比工黨更「進取」。對外政策方面,該黨反對英國參加伊拉克戰爭,支持歐洲制憲,主張英國加入歐元區。該黨現有黨員7萬名。
最新選情
大選將於當地時間6日早上7時(北京時間6日下午2時)展開投票,於當晚10時(北京時間7日凌晨5日)結束,隨即展開點票。
英國三家電視台(BBC、ITV和SkyNews)都會播出「大選之夜」特別節目,全程報道這次選舉進展。
7日凌晨完成點票
據悉,第一個出結果的選區自1992年以來一直是英格蘭東北的桑德蘭南區。由於該選區今年被分割成兩個選區,計票工作在1小時內就能完成。但在許多其他選區,估計要到當地時間7日凌晨才能完成。
工黨可能「玩完」
英國歷史性地舉行了選前三場電視辯論,大大提升了民眾對選舉的關注度。據民調顯示,這次大選的投票率將高於2001年與2005年(2005年投票率僅為61%),達到1992年以來的最高,當年投票率約為78%。
經過三場電視辯論後,工黨、 保守黨、自民黨三大黨的政策主張,卡梅倫、布朗、克萊格的個人風格,基本都為選民知曉。
卡梅倫繼續領先
目前看,卡梅倫領先優勢不減,但也陷入苦戰——他要想勝出,就需要率保守黨爭取到117個「游離席位」,這將是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沒有一個政黨能取得的壯舉。
克萊格因電視辯論表現不凡而躥紅;只有現任首相布朗前景不妙,備受4月28日「麥克風事件」中辱罵選民的困擾,使工黨支持率發生動搖。
[1]
議會將無多數黨?
最新民調顯示,約有近25%的選民表示,該事件影響他們投票給工黨的決定。
最近的一系列民調顯示,三大政黨民意支持率的差距為4%~9%之間,選情呈膠著態勢。
最新民調顯示,反對黨保守黨在幾個重要選區已「站穩腳跟」,所獲支持率在三大政黨中領先,有望在議會選舉中勝出,但難贏絕對多數席位。
一些分析人認為,英國大選後很可能出現「無多數議會」,即沒有一個政黨成為議會多數黨的狀況。
媒體立場
《金融時報》改撐保守黨
時至今日,英國媒體似乎聞到了什麼味,紛紛將「支持聲音」投向反對黨保守黨。《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先後明確支持保守黨。
23年首次改變立場
最引人矚目的是英國《金融時報》。5月4日,《金融時報》改變自1987年以來的立場,發表社論明確為保守黨造勢。
《金融時報》社論指出,英國需要一個穩定的政府,度過當前的金融危機,社論強調雖然保守黨「不是完美選擇,但他們更可靠」,並認為工黨需要成為反對黨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元氣。
英國議會選舉中,贏得媒體支持是各政黨的重要任務。《金融時報》公開支持保守黨之前,英國一些重要媒體已「拋棄」工黨,轉向保守黨。這些媒體包括《太陽報》、《泰晤士報》和《經濟學家》周刊等。
選情內幕
布朗:「經濟能手」光環消退
受金融危機和政壇丑聞的雙重打擊,以布朗為首的執政黨工黨大選前景不妙。
工黨席位逐步下滑的幕後,主要因素有兩個:一是英國一味追隨美國反恐,奔波於世界各地,使得工黨執政形象大受損害。
二是以「經濟能手」著稱的布朗,未能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大顯身手」,失去了吸引選民的「王牌」。
2005年工黨贏得英國大選,主要得益於布朗治理下的英國經濟成就。但步入2008年以來,英國經濟的糟糕表現,使得布朗的昔日光環開始消退。
卡梅倫:難獲草根階層認同
盡管保守黨黨魁卡梅倫民調中一直領先,但他也有隱憂,這就是他的上流社會背景,可能得不到草根和勞工階層認同。
身為白人的卡梅倫,在精英學校伊頓公學和牛津大學接受教育,妻子家族顯赫。在下層選民眼裡,卡梅倫卻是一個不知民間疾苦的政客。倫敦北部的一名加油站店員說:「卡梅倫的皮膚像嬰兒,我覺得這個傢伙像是來自另一個世界,對解決問題束手無策」。
在英國這個「南北分化」的國度,保守黨以南部富裕地區為腹地,要打破階級隔膜,爭取北部勞工選票相當難。
克萊格:被指「獅子大開口」
英國媒體披露,為了贏得執政,自由民主黨早於10多年前就開始制訂機密策略,准備奪取更大管治權力。一旦出現「懸浮議會」格局,便向大黨開出苛刻的合作條件。
條件包括由該黨領袖擔任外相和副首相、獲分配不少於6個內閣部長職位和12個其他部長職位,以及可全面取得軍情五處、軍情六處和軍方保安機密。
大選特寫
8名華人參選歷來最多
或產生首位華裔議員
本報訊英國大選6日舉行,今年有8名華人參選,是歷來最多。如果有候選人勝選,將成為英國史上首位華裔議員,改寫歷史新頁,其中保守黨的香港移民李澤文,獲保守黨領袖卡梅倫支持,成為熱門人選。
英國下院至今無華人
自上世紀初第一批中國海員移居英國,華人移居在英國的歷史已經有一個多世紀。英國現有華僑華人60多萬。但時至今日,英下院600多名議員中卻沒有一個華人面孔。
布朗4月宣布大選日期後的第二天,這8名華裔候選人就發出呼籲,希望華人選民在大選中積極投票,爭取融入主流社會。
英國選舉問題專家鄧利維說,華裔候選人對於英國各個政黨來說都是一個新鮮事物,「我預期他們會有良好的表現,因為在很多人眼裡華人工作勤奮,而這也是選民期望議會議員所具有的品質」。
F. 英國在聯合像蘇聯-樣有幾個席位個席位
英國只有一個席位
G. 歐洲冠軍聯賽32強席位是如何分配的
能知道自己喜歡的又覺得不錯的就可以了用手機只要你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就問題不大,沒有限制手機電腦隨意上。
點,開就.行。
H. 英國議會上議院席位有多少
英國上議院(-British House of Lords-,直譯不列顛貴族院)是聯合王國國會(Parliam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的上議院(upper house)。英國國會同時也包含不列顛君主(British monarchy)與下議院(British House of Commons,直譯不列顛平民院)。上議院有大約七百名非選舉產生之議員,當中包括英國國教會的26名大主教或主教(即「靈職」,英文為Lords Spiritual)以及六百多名貴族(Peerage,即「俗職」,英文為Lords Temporal)。靈職擔任者於其保有神職身份時續任,一般稱之為「國會縞紳」(Lords of Parliament);而俗職為終身職。上議院始創於14世紀,並幾乎存續至今。1544年始用「上議院」(House of Lords)之名。1649年曾一度遭到由英國內戰取得政權的革命政府廢止,復於1660年恢復。上議院之權力曾一度凌駕由選舉產生的下議院。然而,自19世紀以來,上議院之權勢逐漸凌夷,至今已遠不如由選舉產生之下議院。據1911年與1949年通過之《英國國會法案》(Parliament Act),除開包括預算案在內之各種撥款案外,所有由下議院通過的法案最多可於上議院擱置十二個月,但不可駁回。這項權力於政治學中稱為延宕性否決(suspensive veto)。據由《1999年上議院法案》(House of Lords Act 1999)所制定進行的革新,撤消貴族們於院內世襲罔替的席位,僅保留若干席位給由選舉產生之下議院。據1911年與1949年通過之《英國國會法案》(Parliament Act),除開包括預算案在內之各種撥款案外,所有由下議院通過的法案最多可於上議院擱置十二個月,但不可駁回。這項權力於政治學中稱為延宕性否決(suspensive veto)。據由《1999年上議院法案》(House of Lords Act 1999)所制定進行的革新,撤消貴族們於院內世襲罔替的席位,僅保留若干席位給國務公署(Great Office of State)的署員們,以及另外92席由選舉產生之貴族代表(representative peer)。現今的工黨政府正審慎考慮作進一步革新,但尚未通過成為法律。除了立法功能以外,貴族院尚擁有司法權:對聯合王國內絕大部分的案件,自組最高上訴法院。上議院的司法職能並不由全院共同行使,而是交由院內具法律經驗的議員們,即人稱「上議院高等法官」(Law Lords)者。聯合王國之最高法院職權並非由上議院單獨行使,亦時由聯合王國樞密院(Privy Council of the United Kingdom)行使之。《2005年憲政革新法案》(Constitutional Reform Act 2005)規定,新的聯合王國最高法院(Supreme Court of the United Kingdom)成立後,將接收上議院高等法官們的司法職責。上議院之官式全稱為「於國會中集會之受尊崇的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靈職與俗職們」(The Right Honourable The Lords Spiritual and Temporal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in Parliament Assembled)。上議院與英國下議院皆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召開會議。